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听评课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听评课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运行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在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两级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关心支持下,课题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中期工作作如下汇报:
二、操作措施
在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第一阶段:宣传研究方案,营造研究氛围。
1.成立课题组,写出课题实施方案。
2.定时召开课题例会。每月一次课题例会,团结协作。主要任务是集体学习和交流、整理并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根据需要微调进度和计划。
3.通过课题组活动向本组教师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本组教师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形成互动与合作的局面。
4.定期在不同的层面,对此课题进行科研理论、科研方法、案例等方面的学习交流活动。
5.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能结合主课题进行研究,并及时进行反思。同时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能充满合作,并重视对教学反思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案例,重视专家引领。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方案,深化课程改革。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在中期研究中,我们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听评课理论知识,也学习了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使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同时也使我们借鉴了一些听评课方法。
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如本人参加了中国教育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培训,曹娟老师参加了陕西省优秀班主任培训,王小艳老师参加了西安市优秀班主任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专业知识和素养。
2.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活动。
(1)在中期研究中,通过对校内教师听评课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将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提升,初步制定一系列听评课措施、方法和机制。
(2)课题组每学期开展评优课、公开课活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听评课的方法,为课题研究做好经验积累。
(3)及时撰写论文、随笔和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都至少撰写一篇论文,每月撰写随笔一篇,并积极鼓励组内成员撰写案例等等。在中期研究中,组内老师撰写的论文和课例分别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其中孙黎明的课堂实录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薛妮老师的公开课获得区级二等奖。
3.研究中注意收集和积累有关的信息、数据和资料。
把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紧密的结合起来,树立课题意识,通过校本研修和常规的教研活动,重视经验反思的积累,重视学习和引用在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经验,注意在教研组中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重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
4.注意专家引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组员学习有关专家的专题讲座。撰写出一些有价值的案例,在校内进行交流研讨。
5.形成中期成果,完成本课题的中期报告。
6.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三、前期工作的简要回顾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承担人及骨干成员人选,聘请教研室小学教研员雷旭
红主任为课题理论指导教师;
2.依照《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中课题分类下的第三部分小课题中所列项目进行选题,研究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学生年段,学科和课题题目;
3.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理论知识,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内容及要求;
4.填报《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
5.申请建立博客,接受西安市教科所课题指导教师指导,并通过博客上报课题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做准备;
6.收集资料,系统整理并研究国内外与本课题相近课题开展情况,制定教师听课评课现状调查测试题;
7.集中力量,分教研组组织全校性的听课、评课活动:根据各个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效果,观察教师优化教学的策略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听课评课分两个层次:常态的教研组内互听互学活动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讨听课评课活动。研讨课采取这样的形式:(1)课题组推选相关老师准备研讨课;(2)上课老师提前将课件、教案交课题组修改、指导;(3)上课老师听取课题组成员意见后对教案进行修改;(4)上课老师上课,课题组成员听课;(5)课题组成员人员参加评课,提出改进意见;(6)上课老师写课后反思,学科教研组整理资料归档。
8.召开评课标准研讨会:组织召开教师听课、评课量化标准研讨会,分析标准中的各个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共同改进听课记录表和评课标准;
9.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召开课题专题研讨活动,组织课题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听评课、说课等交流讨论;
10.注重积累课题各个阶段的原始资料,编制并打印资料,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11.制订课题例会制。原则上,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或针对研究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或举行观摩课进行研究,或收集资料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课题例会,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结合情况展开讨论,进而提高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课题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体现(我校教师的听评课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听课和评课关注点发生了转变,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评课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是我们课题组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找准问题的根结所在,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听评课的实效性。
1.评课者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新意。
上课的老师观念变了,努力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标,听评课的教师观念和思想却没有多大转变,还停留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上,这势必给上课者的改革实践带来消极影响。
2.思想不重视,听课评课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出现在听课时马虎应付,只重视听课,没有积极认真进行评课;即使有的课评了,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发言人少,评议只有三言两语,评课冷冷清清。以这样听评课完全失去了听课的效果,达不到听评课的目的。
3.没有调整好听课心态,听课缺乏目的性。
有些教师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认为听课只要带着耳朵进教室就行了,事先不做任何必要的听课准备。不理解授课老师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不熟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听评课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要有“备”而听、有“备”而评,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评课以授课者为中心,忽略教学的主体——学生。
评课时对教师的角色比较看重,认为教师只要自身展示得好,讲得头头是道,引导得当,就是一堂好课。看看这些评价语就知道了:导入精彩、重点突出、教态亲和等。现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效果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教师的教为中心进行评课的模式应该转向多中心、多主体的评价标准。在新课程评课中应该运用以学论教的理念,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教学目标、一切教师的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总之评课者眼里要有学生。
5.听课后不注意交流与反思,当面不语,背后妄评。
还有一部分听课者不会带着听课过程中的疑问与讲课教师进行交流,不去进一步了解授课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在评课时有话不说,只当听众,当老好人,可课后却评头品足,指手划脚,要么挖苦讽刺;有些教师评课时要么一味说好话,不能按照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评课,而且往往只说不足之处,造成很坏的影响。
6.学生没有加入到评课序列。
少数教师在听课时关注的只是教师怎么讲,在课后评论的也是教师怎么讲,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人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等教学原则,要求我们的听课也必须在关注教师活动的同时关注学生活动,在关注教法的同时关注学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普遍发现在评课过程中均是同行评议,缺乏学生参与评课。一节课学生是主体,应当让他们发表自己对老师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评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对一堂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7.授课教师回避评课或保持沉默。
在评课活动中,授课老师要么回避评课,要么一言不发。这也是听评课中的一大弊病,这其实是忽视了评课的功效。其实,在评课前可以让授课老师针对当堂课的优缺得失进行一个回顾反思,也可以进行“说课”,深入分析教材,讲讲教法、学法,介绍一下教学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听课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一堂课,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评课时如果没有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评课极易流于表面现象,大大增加评课的负面效应。
8.跨学科听课缺失。
有些教师认为听课就是听与自己同学科的课,而从不跨学科听课,这样不能进行教学内容的相互沟通,不利于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不利于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教师不能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教学的方法。
五、课题运行的阶段性成果
半年来,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开展了调查、学习、设计、实践、研讨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反思、优化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不断加深对这个课题的认识,同时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式作了必要的调整。目前已完成近多个课堂活动案例的设计和实践,撰写了多篇评课稿以及听评课制度等文本材料。
孙黎明老师《制作标题幻灯片》课堂实录获省第五届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展示活动评选课例组三等奖;
薛妮老师在2011年度阎良区小学青年教师评优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张竹梅老师西安小学生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孙黎明老师论文《积累运用-“读读背背”》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曹娟老师《 “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冯花瑞老师《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初探》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聂红菊老师《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周俊叶老师《 “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艾维玲老师《 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豆萍老师《 “看雪”教学设计》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丁高峰老师《 浅谈小学体育课堂健康开展的有效方法》获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三等奖。
六、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困惑:
1.课题组成员首次尝试课题研究,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由于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成员分工都是临时的,加上各自都承担了非常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时间和精力都对课题研究没有充分的保障,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足,对课题的全面调查和深入探究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3.教师对电子白板功能的使用,没有真正发挥其在本课题中的作用,缺少使用实效。
4.研究档次不高,质和量有待提高。
七、解决思路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2.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我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3.加强电子白板在本课题中的使用,使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的辅助作用,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实践、质疑、探讨,不断地分析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教师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教育新篇章。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泰兴市大庆路小学课题组
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的《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就是通过以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作些探索、探究,以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本课题的价值定位。本课题于是2011年9月开始研究,预期到2014年6月结题,历时近3年。现将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评价机制的运用、组织调控课堂等方面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试验班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教学成果,展开教学,推动我省教改的深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2)探讨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性的教学行为,即如何开展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积极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差异教学,使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5)研究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结论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同时要求各年级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分析前一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讨论交流今后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和做法。此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沙龙”等活动,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借鉴成功课题组好的做法,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课题组活动开展情况
(1)2012年9月,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主要研究措施)。
(2)2012年10月,学习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2012年10月,开展有关有效教学专题理论学习,主要材料有《有效教学的策略》、《关于“有效教学”若干问题之浅见》、《有效教学视野中微型课题研究》;
(4)2012年11月,本课题正式开题。
(5)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共开展了四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先后学习了《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等文章,王黎、刘伟、何春华、刘建新、封云华、周阳老师围绕我们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分别执教了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五年级的《认识分数》。其中,刘伟、周阳老师还对城区教研中心的老师上了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好评。
我们还进行了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每个备课组集中讨论,统一题型,每天课前利用三四分钟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进行了统一的抽测,研究学生考试的成绩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参加的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要求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科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让他们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打出旗帜。
2、积极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抓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变习惯性接受为理性思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3、全组成员课堂有效性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各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备课地点,由主备人结合知识点谈重难点确定、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法、课堂实施程序以及知识应讲授深度、例题选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备课组的其他成员肯定优点,同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课题组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
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4、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近一年来,课题组研究教师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泰州市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设计海选过程中,我,刘建新,封云华、叶新民分获一二三等奖,我还在泰州市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30多名学生的数学科普小论文在江苏省《小数报》杯比赛中获奖,薛跃东、刘建新、封云华三位老师获指导奖,近10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客观上讲这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忙,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有关理论和教师个人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得教师明确加强学校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参加学校科研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才会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表面化、浅层次阶段。改进措施:加强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常用方法;发挥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研究的成功案例作经验介绍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得课题组全体成员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改进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要求有作为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富有个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继续开展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
教学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支撑,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目前比较成熟和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让全体研究成员深刻理解诱思教学思想论、准确把握实施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和要点、从而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2、2013年9月至12月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收集、整理各子课题的研究材料。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汇编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师获奖证书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3)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付 秀 丽
一、课题实施的现状分析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结论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同时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各子课题研究方案,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学期开始,都要求各子课题对上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交流新学期课题组的研究计 划和做法。此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沙龙”活动,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借鉴成功课题组好的做法,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妥善处理课题组与学科组的关系,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课题组每月仅活动一次,因此单纯以课题组活动开展研究,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要求以学科组活动为主,让课题研究自终至终地进行;以课题组活动为辅,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上岗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要求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科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让他们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打出旗帜。
个性化引导:各子课题内根据教师的特长、特点进行合理化分工,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带头上课题研究的示范课,写作能力强的做经验总结,年轻教师做好讨论记录和材料收缴工作,使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3、全组成员课堂有效性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做实验:多数子课题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4、近一年有15篇论文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有25篇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5篇论文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客观上讲这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忙,教师个人理论功底浅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有关理论和教师个人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得教师明确加强学校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示范性学校特色的客观要求,参加学校科研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才会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表面化、浅层次阶段。改进措施:加强学习,明确本课题或各子课题研究内容、3 常用方法;发挥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研究的成功案例作经验介绍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得课题组全体成员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改进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要求有作为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富有个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课题实施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计划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保障。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做出贡献。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15 00:12:15| 分类: 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的关键落实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上,要求教育要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也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构建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有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又有注重个性发展的有效课堂,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及教师观念落后的影响,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化、模式化和陈旧化,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实施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调、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受到破坏,课堂学习低效。有的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补课,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教育的现状,体现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
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等。
国内,受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影响,不少学者和教授也着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叶澜、裴娣娜、余文森、黎奇、崔允漷等。从研究发展的总体形势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学习
方式及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相统一。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积极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
义的主动构建者。
3、叶圣陶全面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论。叶圣陶认为:一堂课的微观设计,要照顾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发展滞后的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关心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教师传授知识应符合学生需要。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
教学因此诞生。
5、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多年来,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成为接收器,“填鸭式”课堂教学仍旧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没有生气,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寻找能有效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长期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促进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向课堂教学研究者转变,让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
生互补”,这样更能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性教学研究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课堂学习的探讨者、研究者,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幸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
高,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能够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就会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能够着力从三维目标上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学校教育就能得以
长足性发展。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已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现实教学中大多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出现的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缺是昏昏欲睡的情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把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社会、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上,更主要的是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优质、高效、高境界的教学要求,它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思路重在课堂,分别从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去实施研究,进而去构建融合新观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是为了找出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做法和影响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弊端,把握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及存在的主要问
题,能有针对的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2、重点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教师有效性“教”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及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策略(教师的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注重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
思和评价。
3、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主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重点开展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要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进而达到课堂有效性教
学的目的。
4、研究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策略,通过研究教师发展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及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分析,探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其次,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来指导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力争有创新,有突破。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分析边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策略,积累丰富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同时探索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方法和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资料建设。
2、研究方法。(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为研究做好理论指导。(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方式的观察分析,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途径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
效性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
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
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3、研究的过程及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9月——12月)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各方面因素,分析课堂有效性教学和无效性教学的特点,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确定子课题,成立组织,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开展下列具体研究。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研究,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和编辑。③建立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对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完成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编制。④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可行性报告。⑤根据研究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有效性学习评价制度。⑥根据不同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月——6月)总结、结题阶段。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鉴别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县进行推广。
七、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为了加强本课题的组织领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工作领导组及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及工作职责。
课题工作领导组:
组长:权循熙(校长)
副组长:冯立龙(分管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
成 员:李广宏(教导主任、课题负责人)、邵永连(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和彬(政教处主任、课题组成员)、王朝政(教导处副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忠华(教科
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冯立龙:负责课题的论证、方案制定,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及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的调查研究,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指导、监控和成果汇总。
李广宏:负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工作实施。邵永连: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工作实施。
王和彬:负责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研究的工作实施。
王朝政: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实施。
王忠华:负责课堂有效性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究工作实施。
吴化运、谈宗淮、张勇、陈多廷、方良淑及各教研组长参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工作。
八、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给予充分的支持,保障课题研究 的顺利进行。学校先期投入一批经费购买相关资料、文献书籍,再者在具体研 究中投入经费作为研究人员津贴,对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
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九、预期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可能形成下列预期成果 a)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实录。b)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总结报告。c)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e)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f)课堂有效性教学优质资源库。g)阶段性经验总结和终结性研究报告。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教育界及全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新的时代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传统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变革。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与帮助下,绣林小学的领导和实验老师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课题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为理念,开辟了“生活德育”实验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让学生在“玩”中悟道理,在“活动”中学做人,让德育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另外,我们以“新时代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教育科研使我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郑爱枝、付金蓉、喻长玲、杨慧琼、瞿文杰、袁玉和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在不断推进新生活教育实验的同时,绣林小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但由于体制的转轨及新旧领导的更替等因素,我校课题实验工作终止了近两年。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首先,处于时代潮流中的教育,在无数机遇和挑战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在这鼓舞人心的新形势下,我校又迎来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科研的新校长,这些给绣林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的背景下,绣林小学“十一〃五”课题实验将在总结“十〃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深层稳步迈进。
2、问题的提出
要稳步推进课题实验,必须把握住实验课题在新时期的方向和重点。即:“十五”时期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构成的问题框架。
“十五”期间,我们运用“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训练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已初见端倪,但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事实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浮于表面,甚至有为探究而提问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和低效现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顺利完成,是新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
最核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通过大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逐步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其次是实践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篱”与新课程理念的“迷雾”,从而满足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让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复合型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学校的内涵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建立,其根基在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追求。只有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得到落实。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应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剖析。作为一线教师应需要解决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偏颇,增强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避免无效和低效甚至负效教学。
5、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3、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研究:“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包括:
①优化课堂结构策略; ②师生交流对话策略; ③艺术化的板书设计策略; ④管理评价策略; ⑤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⑥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包括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②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④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4、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现状我们主要探索以下原则: ①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 J.B.)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degree of learning)的一般公式: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
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臵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念。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
0从2011年1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进程初步拟定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与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授取得联系,确定课题,聘请郭元祥教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实验前期工作(2011年6月—2011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并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点研究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撰写系列阶段研究论文及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深化总结,提炼实验案例,集中问题,形成专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2014年9月—2014年12月)。形成研究总报告,拟出专著和案例集,组织实验研究的相关阶段鉴定。
3、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