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的精神
设计的精神
通常人们都以为,“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但是事实上,设计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的设计文化从来没有因为人类历史的变换而中断,它反而成为了欧洲设计文化的祭奠,时至今日,其影响仍然存在,因而欧洲人也习惯称古希腊文化为古典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速趋势,在经济领域竞争过程中,已不再停留于产品初级使用功能和质量的竞争,而逐步演化为设计能力与设计理念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高层次方面的尖端竞争,这种竞争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理念与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理念,这就促使艺术设计产业中,设计对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追逐和再现。
最初的设计是从人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就我国而言原始时代的石器,古代的玉器、青铜器、漆器、陶瓷,这些都是设计。设计伴随着我们的历史在发展,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设计,各种各样的设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可能人们更多的在追求时尚元素,很多设计作品的理念是游走在时尚边缘的,设计师们时刻注意自己的作品要与世界时尚前沿接轨,致使设计师们设计出的作品很多是很难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如今人们生活在返璞归真,那些奢华的物质表现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眼球,而设计师的理念也变得接近于实际生活,所设计的产品更令大众们容易接受了。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生活本来的元素加入到了设计概念中,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
随着设计的发展,设计领域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和文化,设计也被人们称作为一种
艺术。这种设计精神在一直传承,设计理念在一直不断变化,但是最终其传达的精神都是要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对于设计,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创造,二是创新。首先“创造”是从无到有,根据人们的真正需要,发明一种或多种具有使用性的产物。而创新则是注重产品的艺术性,也就是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就艺术设计来说,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从定义里就可以看出设计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又使产品超脱于了原先的基本生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设计的精神来源于生活并超脱于生活。
第二篇:园林绿化设计内涵精神
深圳市城基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园林绿化设计内涵精神
来源:城基园林作者:小戴
1、理想和想象性
艺术形象不是自然形象的翻版,而是将自然形象理想化,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艺术想象力,绿化装饰就是艺术想象力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赋予了绿化新的语言,沟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
2、节奏与韵律
绿化装饰业必须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它是产生形式美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手法,艺术都与节奏和韵律有关,绿化装饰中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强弱和长短、疏密、高低、刚柔、曲直、方圆、大小、错落等对比关系的配合。节奏,近似节拍,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节奏感。韵律广义讲就是一种和谐。比如:通向凯旋门的中轴线上,有一块绿色的草坪,草坪中央是一个圆环,由两个高低错落的半圆环穿插构成,简介的造型与微妙的起伏关系使草坪孕育着一种生命的律动。
3、形式美
形式与内容不能分离,形式美是艺术发展和生存的条件。所谓创新,总是从形式探索上开始的,美感富于形式之中,没有形式就没有设计。然而,形式美不是轻易能得到的,它来自于生活,来自发现,来自创造性的想象,来自艺术家综合性的修养。形式美的创造是设计师终身追求的目标,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而不空,小而不阻,方中见圆,圆中见方,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在园林绿化设计当中就是这样的,装饰绿化的形式美,不仅是自然美,而且还是人工美,再创造美。
4、抽象手法的运用
a、简洁化抽象:用理性归纳法,将自然形象进行整理,舍弃一切具体的东西,然后越过具象的界限,达到抽象的境界,或是把它们组合而构成平面或是立体的装饰形象。
b、几何形抽象:以纯粹的点、先、面、块等集合基本原型为材料,按美的法则通过空间变化:平移、旋转、放射、扩大、混合、切割、错位、扭曲,还有不同质感材料组合,来创造出具有特殊美的绿化装饰形象。
总之,在构造社会与绿化及艺术之间的错综关系中,寻找最贴切中国环境绿化的艺术语言,来创造理念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空间,把艺术与都市,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地统一起来,让未来的园林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中闪光。
第三篇:《奥林匹克精神》教学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设计(2011-02-22 15:02:3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课堂
肖培东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借用教参的说法,“《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这话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准确地对文章加以概括。而首段中的“一个崭新的重要角色”正是奥林匹克精神融入“现在”“大众”和“阳光”等后的最为激动人心的角色焕发。《奥林匹克精神》基于“现在”,在这篇演讲词里,“现在”是个很关键的时间概念,是顾拜旦演讲内容延展的起点,回忆“过去几千年”,展望“豁然开朗的前景”,都要从“现在”出发。而“现在”的世界“崩溃”了,所以顾拜旦说“这就是为何要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的钟声的原因”,这需要“向不朽的希腊求一剂理想主义的良方”。在我看来,顾拜旦因为有了对“现在”的浓墨重彩,也就有了对过去的深情回望,有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热情呼唤,有了对将来的丰富畅想,让演讲从情感与内容都有了很开阔的迂回空间。“现在”,这是演讲词中一个极其巧妙的时间“机关”。《奥林匹克精神》面向“大众”。顾拜旦是理智的,更是睿智的,他看到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大众,只有为这最广大的群体所支持所接受所参与,她才有真正的明天。“奥林匹克精神必将以现代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这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大众”无疑是现代奥运会这艘大船重新起航的“水”,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最有价值的载体,更是诠释这篇演讲的核心概念。《奥林匹克精神》走进“阳光”。奥林匹克精神因其和平、公平性、教育性而走向民主和完整,也走进阳光。同时诗化的语言,即阳光般的语言,让这篇演讲更有艺术感染力。而这个特点也和体育的特点融为一体,因为在顾拜旦看来,体育即艺术。“当这种内心的悦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听着这样的语言,听众面前自然就会闪现出阳光、草坪、跑道,一派生机与温暖,也让人自然地对体育产生憧憬与向往——体育是美,而奥林匹克精神更是美的金字塔。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更是内容。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是如此。可以说,诗化的语言和内容的和谐,相得益彰,是该演讲词的一大亮点。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设计
肖培东
设计指导思想
《奥林匹克精神》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活动体验单元“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系列中的一篇经典演讲词。这个板块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它的目标是希望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能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走进语言现场,应该开口说,也应该用心听。相对于前一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更侧重于培养“倾听”能力。所以为了充分体现板块教学的目标,本课教学,既不能纯粹文本鉴赏,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活动,教师要把握好学习材料和活动的关系,也要把握好“说”与“听”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以及体会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演讲实践。教学目标
1.了解并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通过“倾听”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倾听”,筛选提取信息。
3.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组织学生能针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提高演讲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在倾听中抓主要信息
2.学生演讲活动的参与,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提高其演讲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同学们,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北京2008奥运画面依旧宛若眼前,从这首歌中,你能听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是的,听出梦想,听出呼唤,听出感动,听出温馨,其实都是听出一种精神力量的感召。这种精神,就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走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 顾拜旦先生和他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学会倾听
演讲要应该用心去听,在倾听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在倾听中准确把握声音的内容。推选一位同学,以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奥林匹克精神》的第1—2段,其他同学对照ppt上显示的问题,倾听并作答。
作答题目:
第1—2段,①“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 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②顾拜旦这里“详细阐述”的“不同之处”具体指什么? 学生回答。基于初听,再加上听不得法,往往要点难以明确。听不是随意的听,倾听要用心。教师遂明确倾听要求以强化提升:静心倾听,提取关键信息,作必要记录。而后教师示范性诵读,学生再次听这两段,明确作答。
问题③:在开头两段的演讲中,为了阐明观点,加深印象,顾拜旦先生用了一个怎样的短语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一个崭新的重要角色)
三、整体把握
“一个崭新的重要角色”我们首先可以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可以感受得到,那么,这个角色的崭新和重要我们还可以从演讲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听三位同学诵读课文的3—5段落,再次检验“学会倾听”。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 大众参与
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性、教育性
学生讨论回答,整体把握,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感受顾拜旦先生的伟大。
在回答的同时要求进入文本,能以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相关句子,为后面的演讲做好表达铺垫。
你能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捕捉到洋溢奥林匹克精神的感人画面吗?要求学生用热烈、赞颂的语气来表达,其他同学做好倾听记录。
结合ppt,再现奥运会的若干精彩瞬间,或刘翔的飞驰瞬间或冬奥会上张丹张昊的摔倒等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为后面的演讲实践做情感体验辅助。
教师小结: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所堆砌起来的顾拜旦,不单是一个四肢发达的运动健将,更是一个思想家,不过是把他关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火热的赛场;更是一个行动家,不过把他为人类福祉而努力的支点安放在了体育身上。“奥林匹克之父”之称号,他当之无愧。
四、体验演讲
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现代奥运走过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仅在体育竞技场上闪耀着光芒,它也照亮着人类世界生活的各个角落。一次成功的演讲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为了宣扬美好传播阳光,让我们都走进这金色的演讲大厅,参与演讲,享受演讲。
Ppt打出第一段文字,要求全班同学看着ppt练习本段演讲。而后一学生示范演讲。其他同学注意听注意看,而后讨论:除了演讲词的表达要求外,一次成功的演讲还要注意什么? 执着、自信——演讲者的精神境界与自我状态 站姿、目光、手势——重视体态语言
演讲就是得体地运用声音(语气、语调、节奏)、表情和手势——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 同学们再次练习,前面示范演讲第一段的同学再次示范,增强演讲的感染力。Ppt打出第二段文字中“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另一种情况„„凝聚在一起”,组织演讲活动,再次尝试体验演讲。此部分特殊句式体现了顾拜旦诗歌般的语言艺术。学生在演讲时要讲出必要的语调语气,排比句式“为阳光所„„为音乐所„„为带„„”语气可以逐渐加强,语速逐渐加快,表现出一种热烈赞美的情感气势。后面一句“该是怎样的情景呢?”是感叹式的疑问语气,要表现出激动的前景令人憧憬,令人向往。
五、结束
演讲活动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优秀者的活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正是把奥林匹克精神铭刻在心田。难以忘怀顾拜旦先生穿越时空的声音,就让我们用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声音向顾拜旦致敬。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畅想奥林匹克美好前景。音乐情境,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集体演讲最后一段,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六、作业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现代奥运走过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三更”中请择其一写一演讲短篇,并尝试在课堂做演讲。
第四篇:《看我多精神》教学设计
《看我多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正确姿势的优美。产生对坐立走姿势正确者的欣赏。愿意做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
行为与习惯: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在不同场合,行为举止得体。
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演练、对比分析、亲身体验的过程,探究保持正确坐立走姿势的方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期,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助于其骨骼、肌肉、心脏的健康发育,还能表现优美的体型和振奋的精神面貌。但家长很少会把孩子的坐立走姿势与其身体健康、精神面貌联系起来,即使有少数的家长管束孩子的坐姿站姿,也可能是按照所谓的传统“规矩”来,缺少科学性。这一时期的孩子坐立走姿势更多是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缺少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文明礼貌的教育。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从学生坐立走姿势入手,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文明礼貌的教育。通过形式活泼的闯关活动,让学生乐于接受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让同座互相摸一摸对方的脊柱,并将身体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弯曲,生动感受脊柱的变化,让学生感知长期姿势不正确,会使脊柱变形,影响身体发育。通过“我当小小评判员”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文明的、正确的姿势,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引入解放军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再次强烈感受到人体的姿势美,激发养成正确姿势的愿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要以“在实践中体验,在辨别中提升”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中自我感知,在“做一做、演一演”中亲身体验,在“比一比、议一议、评一评”中总结提升。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落实行为训练,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正确的姿势。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正确的姿势与身体健康、与人的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五角星”若干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谁的姿势美”“他们真精神”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我们有精神
(一)闯第一关——坐得正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闯关,愿意吗?我们先来闯第一关,看谁坐得正?闯过关的同学将得到第一颗礼仪星。(板书:坐得正)
2.试一试。
(1)实践演示:请同学上台做一做,并说说你认为怎样才算坐得正。(2)同学评价:夸夸她哪里做得好?
(3)提问:怎样才算坐得正?这样坐看上去感觉怎么样? 3.学一学。
(1)看一看,听一听。[播放动画:跟我学——坐姿]
(2)全体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同时讲解示范。正确的坐姿是上身为头正、肩平、身正、立腰、挺胸;下身应当是臀部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两腿上半部(即大腿部分)自然并拢平放,从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自然并拢垂直,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
(3)唱一唱,做一做。
[播放动画:拍手歌](教师点击“坐姿”播放,学生边听边打拍,教师随机提示学生坐姿。)4.比一比。
全体演练:全体同学坐好,请刚才在前面演示的同学来看一看,坐得正、有精神的同学,颁给他第一颗礼仪星。(学生比赛,教师巡视提示。)
5.提问:如果我们坐不正会怎样呢?
(1)议一议: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自由谈一谈。
(2)摸一摸:让学生找小伙伴相互摸一摸脊椎,当斜歪着身子或低头趴在桌上与背挺直、胸挺起时有什么不同?
(3)谈一谈:全班交流相互摸一摸后的感觉。(4)让我们看看蓝精灵姐姐是怎么说的。
嗨!小朋友们好,我是蓝精灵姐姐。昨天,我去采访了儿童医院的骨科专家张博士。张博士说,少年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我们的骨骼弹性强、柔软,很容易变形。所以在少儿时期,我们除了要保证合理的营养外,还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样,我们将来才会有健美的体形。
(5)提问:听了蓝精灵姐姐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6.小结:同学们现在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良好的坐姿会促进骨骼的发育,促进我们健康成长,还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学习效果好;长期姿势不正确,不仅会使我们眼睛近视,而且可能使我们的脊柱变形,还会造成血管、神经受压,肌肉紧张,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降低学习能力。(板书:利健康)
(二)闯第二关——站得直
1.过渡: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下面我们一起来闯第二关——比一比,看谁能站得直?(板书:站得直)
2.我们怎样站才最有精神呢?
(1)练一练:谁愿意到前面站好,展示我们怎样站才正确?(2)评一评:同学评价,前面的同学站得好在哪里?(3)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动画:跟我学——站姿](4)小结正确站姿要求:
正确的立正姿势:① 头正:抬头,眼睛向前平视;② 肩平:双肩要平,放松些;③ 身正:身体挺直,挺胸,收腹,立腰;④ 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放身体两侧(或前后);⑤ 双腿立直,膝和脚后跟要靠紧,脚尖稍稍分开些。
(5)提问:正确的站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3.唱一唱,做一做。
[播放动画:拍手歌](教师点击“站姿”播放,学生站起来,边听边唱,教师随机提示学生站姿。)
4.比一比:站得直、有精神的同学,就颁给他第二颗礼仪星。
5.小结:一个人站姿正确,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而且能够使我们看上去精神,挺拔,就像一棵挺拔的小树,看我们多精神啊!
(三)闯第三关——走得好
1.过渡:同学们已经闯过了两关,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闯过第三关——看谁走得好。(师板书:走得好)
2.提问:谁能大胆地走上讲台?(男女生各选一名。)3.评一评:刚才这两位同学走得好吗?为什么? 4.我们该怎样走好呢?(1)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动画:跟我学——走姿]
(2)教师示范并讲解:正确的走路姿势——上身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腰直、挺胸、收腹。迈步:两只脚的内侧落地时,应当在一条直线的两侧;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的脚尖相距一脚长。
5.学生练习。
(1)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在地上画一条直线,或找地砖的边线为直线。(2)做一做:同学们边听歌边在教室里反复练习走一走,掌握好步位和步幅。[播放动画:拍手歌](教师点击“走姿”播放,教师巡视辅导。)6.比一比。
(1)准备:学生原地站好(复习强调站姿)。(2)分组比赛:一个小组同学比赛,其他三个小组评,对走得好的同学颁发第三颗礼仪星。
7.小结:同学们,恭喜你们连闯过了三关。现在看看谁能坐得有精神?(学生走回坐下。)
活动二 我们的收获
1.提问: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学会了正确的坐站走姿势,还知道了为什么要从小养成正确的姿势。在生活中,无论是坐站走哪种姿势,同一姿势都不要持续太久,所以下课我们要走出教室活动活动,做作业、看电视时间长了也要站起来走一走,我们要注意在合适的时候变换一下其他的正确姿势,这样就不会造成血液循环不良,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3.互相学习找榜样:练习坐站走的正确姿势。(学生们听着《拍手歌》,由坐正到站直到最后有精神地走出教室。)
[播放动画:拍手歌](教师点击“全部”播放。)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活动一 我当小小评判员
1.谈话导入:实际生活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坐站走可以有不同的姿势。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三个场合中的小伙伴,说说他们谁的姿势美?
[出示图片:谁的姿势美] 2.全班交流互动。
3.小结:当然,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姿势,在家里只有家人在场时可以休闲些,但在家中来客人或在公共场所,则要注意影响,最好不要弓腰驼背,更不要有不文明的姿势。
(板书:讲文明)活动二 看我多精神 1.欣赏。
[出示图片:他们真精神] 2.提问:刚才,我们看到叔叔阿姨和同学们那么有精神,你们能不能也展示一下你们有精神的坐站走呢?
3.教师宣布情境表演的内容和规则。
(1)内容:展示我们生活中不同情况下的坐站走,如:做作业、听讲、做操、升旗、走进办公室、走上领奖台、与人交谈、乘车、集会入场„„
(2)要求:要把坐站走串起来表演;自由组合成四个小组,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展示内容,也可自出表演内容。
(3)规则:小组人人参加,每组评出“最佳风貌奖”两名,评出“最佳合作奖”和“最佳创意奖”各一名(以小组为单位)。
4.小组练习。(教师主动参与并辅导。)5.分组上台展示。6.相互评价。
7.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自己坐站走的姿势,这样不仅能使我们保持良好的体态,有益我们的健康,而且使我们显得更有精神,更文明,还能赢得别人的赞许。希望同学们都来做有精神、讲文明的好孩子!(板书:有精神)
活动三 他们真精神
1.同学们,你们喜欢解放军叔叔吗?老师跟你们一样,从小就特别喜欢解放军叔叔,那咱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表现吧。
[出示图片:阅兵式]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最想对这些解放军叔叔说点什么呢? 3.全班交流。
4.小结:解放军叔叔真精神啊!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姿势更美,经过了刻苦训练才有这么出色的表现。让我们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平时随时记住、想着要做个坐站走都有精神的人,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正确的姿势,健康地成长!
板书设计
看我多精神 讲文明
有精神
第五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帆风顺)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十、巩固提高:做这课的《作业手册》。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事例论据,道理论据;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继续研读课文。
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
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3、将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为“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不常有”说明“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会经常出现,但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改为“没有”就太绝对化了。
4、第12段中的“这样”指什么内容?
“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段话怎样理解?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吗? A、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B、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6、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说出来大家听听。
例:A、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B、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说,而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
四、探究语言:本文限制性修饰词语的运用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连贯性,试找出文中这些词语句子和你的同学一起探讨。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惟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作比,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B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拓展阅读:课外语段训练,见《导与练》的《作业手册》“小议传统教育”。
六、积累摘抄:见《导与练》“课堂小比拼”1“四书”、“五经”。
七、课后拾贝:欣赏文章《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八、拓展延伸:预习15课,做《导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