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 论 文 写 作 指 导驳论类

时间:2019-05-15 09:1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议 论 文 写 作 指 导驳论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议 论 文 写 作 指 导驳论类》。

第一篇:议 论 文 写 作 指 导驳论类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科学原理和典型事实,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贯穿全文的论述中心,是议论中的中心观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或者基本论点。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事实、道理或根据。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光有论点或者空发议论,不容易使人理解,也不容易说服人,还得用适当材料作为论点的论据。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包括一切经过实践证明的为人们所公认的真理,例如革命领袖的言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以及警言、警句等;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的事例、各种统计数字和各种自然现象等。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论证要合乎逻辑,常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形式。就论证方式来说,议论文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总之,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据是骨骼。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驳论类:

【要点综述】

就某一事物或者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反驳别人错误的或反动的言论,通常叫做驳论。驳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驳别人的错误言论,一定要对存在的错误作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不能就事论事,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主要应该揭示错误的性质,分析它的思想根源和危害性,这样才能击中他的要害,使读者认清这种言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一篇驳论所驳的错误论点一般只能有一个,也可以叫做反面的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着这个错误论点来进行反驳,不能任意转移或分散。驳论也要做到紧扣中心,前后一贯,首尾一致,使读者一目了然。

3.“破”中有“立”,反驳别人的错误言论,就能从中表达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有时在反驳中还需要把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明确地提出来,使读者容易明辨是非,更好地达到反驳的目的。

【方法指导】

进行驳论,实现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驳论的要领。驳倒了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进行驳论,还要选准角度。如同打仗一样,进攻的角度选得不好,就不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驳论的方法,最基本的仍然 是摆事实、讲道理。写驳论议论文时,反驳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指出对方论据的错误。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有错误,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2.指出对方言论中论证的错误,也即对方推理的错误。由于论证有误,即使论据是正确的,1

得出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3.引申对方言论中的错误部分。这实际上就是论证方法中的“归谬法”。

4.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并加以有力的论证。这样错误的东西就不辩自明了。

【常用语句】

「词汇」

Popular流行,受欢迎therefore因此however然而

Correct正确的wrong错误的「短语」

in a word总之as we all know众所周之such as 例如

for example例如in fact事实上in my opinion就我而言 「佳句」

1.2.3.4.I don’t think so.我认为不是如此。For example, knowledge can’t be bought with money.例如,知识不能用钱来买。Isn’t English important? 难道英语不重要吗? What’s more, it is regarded as required course at most schools in at least 56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而且,在世界上至少56个非英语国家,它在多数学校被作为必修课程

5.I don’t agree with it.我不同意这件事。

6.It is good for us.它对我们有好处。

7.He who keeps a more active life gets more time.积极生活的人有更多的时间。

『示范佳作』

Is failure a bad thing?

Failure isn’t a stranger to life.It can happen anywhere, anytime and to anyone.No person succeeds all the time.The more development you want to make, the more failure you might encounter.So, people are faced with failure now and then.There ar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Some people are afraid of failure and they can’t bear the blow of failure, so they stay where they are and try to not to make progress.Some optimists, however, fight against failure bravely and achieve all their aims at last.My attitude is that we aren’t afraid of failure.When we meet with failure, we don’t lose heart.We should call up all our courage and persist in what you are engaged in.Remember the proverb: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译文:失败是坏事吗?

失败是常有的事。失败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没有人能一直成功。你越想谋求更大的发展,你就越有可能遇到更多的失败。所以人们时时都会遇到失败。

对待失败人们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有些人惧怕失败,他们承受不起失败的打击,因此,他们踟蹰不前,不思进取。然而乐观的人勇敢地和失败作斗争,最终实现了所有的目标。

我的态度是不怕失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可丧失信心。我们应当鼓足勇气,坚持我们从事的事业。要记住这句谚语:有志者事竟成。

第二篇:作文写作指导:立论与驳论

作文写作指导: 立论与驳论

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说理议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阐述正确论点为主,“立”为主体,叫做“立论”;另一种是对反面论点的驳斥,“破”为主体,叫做“驳论”。两者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1.学习立论的有关技巧。

2.熟悉运用反驳的一些基本方法。

3.立论与驳论的综合运用。

题目: 有人说“机遇出人才”,有人说“逆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你的看法呢?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驳论文章。

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

有人认为“机遇出人才”,而且振振有辞地“摆事实”——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诸葛亮可能会终生无为而老死乡村。假如在强磁铁靠近电线的实验中,不是线圈儿出人意料地转动了一下,法拉第也许无法想出用线圈儿切割磁力线以得到瞬间电流的实验方案,必将无法因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轰动世界。

假如巴斯德不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姑娘从不患天花病,又怎么会想出“种牛痘”这种独辟蹊径的“天花免疫法”,攻克天花这一医学难题呢?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这里,我们不妨也作这样一番假说:假设诸葛亮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凡夫俗子,假设法拉第平素连电线都不认识,假设巴斯德对医学根本外行,那么,即使有更多的“机遇”来到他们身边,“成功”和“扬名”又岂能和他们有缘?

其实,我们翻开历史,就不难发现,许多被称为“人才”的名人,在未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成材“积累”时期,有时还相当漫长。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为最后成为“人才”打下了基础;而当自身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才能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把握住以后的每一次“机遇”,充分表现自己,树立形象,而一跃为众所敬仰的“人才”。可见,“人才”与“机遇”的关系,“人才”自身的成长是主要的,“机遇”的出现是第二位的。没有“人才”的“积累”时期,任何“机遇”也会失去意义。如果我们不是仅看表象而忽视实质,不是仅注意结果而忽视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就不难看到“机遇出人才”的错误。中国有个典故叫做“毛遂自荐”,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陪同平原君出国与楚王签订“合纵之盟”,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有人说毛遂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和利用“机遇”的典型“人才”。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同毛遂一样遇上赵楚订盟这一“机遇”的,还有另外19个被平原君重用的门客,可是为什么这一“机遇”只垂青于毛遂呢?从他那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纯熟的斗争艺术来看,他平时就是一位潜心研究国事、苦心攻读文韬武略的“人才”,并非庸庸碌碌之辈,这是他远远较之那19个碌碌之辈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正是得益于平时成材的“积累”,他才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番话成就了“赵楚之盟”。与毛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阿斗。阿斗当时继父为帝,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赫赫,不可谓无“机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不可谓无“机遇”。

但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一个拥有重重“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呢?历史回答我们:阿斗先天“性驽”,以后才疏学浅,当然任何“机遇”也无法促他成材,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可见,离开平素成材的努力而奢谈“机遇”,是多么荒唐!

当然,“机遇”作为一种好的境遇和机会,我们并不一概加以否定,它能给“人才”提供全方位显示才能的机会,能促使“人才”在短时间内为社会所公认。像上面毛遂、诸葛亮、法拉第、巴斯德这样的“人才”,正是把握了“机遇”,而在世上显名的。

但是,假如我们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成材的磨炼上,而是一个劲儿地企盼“机遇”的到来,那么“机遇”即使来了,我们也只能眼巴巴望着它们一个个溜走,或“相见不相识”而失之交臂。这样的事,世上多得数不胜数。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锐意进取,在成材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材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进入世所公认的“人才”之列。

文章伊始,树立靶子,然后先驳论据,后驳论点。驳论据时,针锋相对,旨在揭露错误论据的片面性。驳论点时,破立结合,先论述自身努力和“机遇”两者的辩证关系,指

出“机遇出人才”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然后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实例,分析“机遇出人才”这一论点的谬误;最后肯定“机遇”的作用,反复阐述“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的道理,使论述更周密。

立论与驳论的要求

立论本身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观点来说,第一要科学,经得起推敲;第二要有现实意义,对人们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第三要有新意,让人读了有所启发。就论据来讲,既要确凿,又要典型、恰当。从论证的角度,则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驳论首先要摆好敌论。摆敌论,不能忘记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不偏不倚;同时,摆敌论时,要适当揭示背景,引用敌方的原文要精练、扼要。反驳时,是驳论点、论据还是论证,一定要选准突破口。写作训练:

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

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网络使人们更近与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与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

⑴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⑵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⑶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切合题意的立意举例: ⑴见微知著; ⑵以小见大;

⑶窥一斑而知全豹; ⑷不能以偏概全;

⑸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⑹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面对这个疑问,曾有人给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很简单:人无完人,叶无完叶,只因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失,是不足以轻易判定这个对象的本质的。从一个细微之处作出的宏大结论,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仓促了。

然而,除去这片叶子因局部营养不良或是昆虫侵蚀等意外状况凋落的原因,从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得到的秋已降临的结论仍旧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就如同“见微知著”“细谨之处定成败”的喃喃古语传授给我们的智慧之者所说的一样,从一个小小细节,即可以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

想来几千年前姜子牙在得知商纣王用象牙雕造的筷子进食之时,曾叹息道:“商之倾覆不远矣”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持掌天下的君王,只沉溺于炫耀财富奢靡之时,不仅提示了这种执政者对天下兴衰、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也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倾颓。从象牙之箸得出王朝且灭的结论,是姜太公的智慧,同时也是人们自古以来以一叶落判定秋已至的智慧。

同样是统领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周恩来总理曾以一句“我貌虽瘠,天下肥矣”感动了天下。从这短短八个字当中,不难看出这位领导者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一个微小细节,昭示着说话者对天下人民的责任感和与天下共甘苦的决心。人们为这句话感慨总理的无私之时,也更增强了对国家的信心,因为他们从执政者的一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希望,正如同一片落叶,捎来了整个秋天的信息。

然而一个细节,不仅可以昭示国家的兴盛,亦能显示一个人的品格和本性。一个拔脚而

跑的动作,使我们看到了“范跑跑”身上缺失的师德;一个面对死去的妻儿淡定自若的神情,使我们看到了大将军乐羊身上沦失的道德人性。相反,蔺相如的一句宽容之语,段太尉的一双援助他人的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谦谦君子之怀和区区君子之心。细节,昭示着一个人的品格高低。正因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中普通公众的一员,也应注重自己最细微之处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操守。虽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寓言也正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让自己的人格和成功的希望败在小小的细节之下,毕竟,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答案毋须质疑是肯定的。一片落叶预示着秋之女神的到来,一个细微之处也论定了我们的人生和世界。的确,一叶落知天下秋。【点评】

本文属议论类文章,切合题意。文章开头先驳后立,以驳“一叶落未必知秋”而立“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阐述了从一个细节可以推知人、事的全貌、本质的观点。作者举用了姜子牙通过商纣王用象牙筷子的细节推知“商之倾覆不远矣”的例子和通过周总理的一句话推知他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又用“范跑跑”、乐羊的事例和蔺相如、段太尉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观点。文章内容较丰富,论证充分。表达流畅,议论有一定的思辨性,能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昧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着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四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真正成大事者,不着眼于一叶,而着眼于天下四方。

一叶落,不一定是秋,可能是树的枯萎,也可能是虫的啮咬。叶落知天下秋乎?非也,非也。

得分:57 【点评】

本文的观点是表象不代表本质,符合《辞源》的解释,切合题意。开头在辩证分析中引出观点,第二段例证恰当而充分,议论简洁而透彻,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第三段递进一层,以历史的教训说明被表象迷惑,看不清本质,将导致失败,第四段以“前车之鉴,警惕世人”过渡到现实,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首尾照应,语言较生动。

第三篇:高中议论文选读001(驳论)

高中议论文选读001(驳论)

文学和出汗

鲁迅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臵,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哪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作品赏析】(以下内容,请摘要标注到“摘抄本”的原文中)第一部分(1):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敌论论点: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倘不如此“便不久长”。

敌论论据:英国莎士比亚等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就都灭亡了。

第二部分(2-7):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一层(2-3),批驳敌论论据。抓住敌论论据中的漏洞,揭露敌论论据是编造的虚假的,“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从何看见”,这犹如闭着眼睛说“我睡着了”一样滑稽可笑。

第二层(4-7),批驳敌论论点。从三个方面列举事实进行批驳:①人类进化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

永久不变的人性。②现实社会生活证明不可能有永久不变的人性。③英国文学发展的史实证明文学不可能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将“道士”的“论道”与“批评家”的“谈文”放在一起类比,说明“谈文”与“论道”一样荒诞不经,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结尾用反语揭露和讽刺论敌为反动统治阶级效劳的本性才是“永久不变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品赏析】(以下内容,请摘要标注到“摘抄本”的原文中)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敌论论据:“中国人”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敌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3-8):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第二层(6-8),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历史人物和当今英雄),驳斥论敌的论点。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弄斧就要到班门

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1900年之后的晚辈,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各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都大有裨益。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不妨大胆地到班门去弄斧。

【作品赏析】(以下内容,请摘要标注到“摘抄本”的原文中)

本文开篇,作者即给畏葸不前者当头一棒,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恐惧”心理,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接着,作者运用了例证法,以伽利略在亚里士多德面前“班门弄斧”来证明班门弄斧是一种胜利,彰显着勇气这个观点。随后,作者又从“班门”之前的后生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逐一进行心理障碍的排除,最后总结全文,号召人们大胆地“到班门去弄斧”。

莫以宗教信仰论文明高下

支振锋

“道德焦虑”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如何解决,人们却显然认识不一。多年来,一种认为中国社会道德滑坡源于宗教信仰的缺失,或者说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挽救中国道德社会的说法,始终在中国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萦绕。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广泛的《有信仰与无信仰家族200年的对比》一文,故意曲解美国学者温希普的研究,宣扬说爱德华兹家族后裔多社会贤达,而朱克家族多社会渣滓,原因在于前者有宗教信仰,后者无宗教信仰。而读完温希普原著的人会发现作者原意强调教育和血统,并未强调什么宗教信仰。

当然,宗教信仰对人们的道德塑造有着无可臵疑的重要作用,完全依靠世俗,也的确很难震撼心灵,化民导善。但认为宗教信仰是挽救道德滑坡的灵丹妙药,却是夸大其词。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一定会慈悲向善呢?且不说欧洲历史上的宗教迫害、战争甚至屠杀罄竹难书;即便今天,宗教极端主义不也是世界动荡和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因此,“道德滑坡源于宗教信仰缺乏”论,抑或“宗教信仰才能解决中国道德滑坡”论,从正面说,也许是面对道德焦虑慌不择路;从负面说,它不过是某些别有用心者的文明竞争策略。

实际上,道德滑坡在很大程度上是变革社会的副产品。不管是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还是近代的英法德美,哪个国家在转型期未曾遭遇社会结构紊乱、社会关系失调以及社会道德滑坡的难题呢?比如,美国在19世纪末的经济腾飞期,同样存在贪污腐败、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司法不公、犯罪高发等问题。幸运的是,它们成功度过了艰难,进入现代。尽管其成功的秘诀里也许有点宗教信仰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显然是社会发展与制度完善。

对于整体上宗教氛围不浓的中国社会而言,靠“宗教信仰”来约束,实际上是放弃了个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担当。自省、自责与自新,即道德自救才是根本之计,更是我们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内在力量。将优秀品质归结于某些群体,将道德堕落归结为另外一些群体,不仅是一种种族或宗教歧视,其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选自2014-06-12《环球时报》。作者为《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

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宗教信仰”

王话

中国人“道德滑坡”是因为缺少宗教信仰吗?这是人们经常拿来讨论的一个问题。《环球时报》上月曾刊发一篇《莫以宗教信仰论文明高下》的文章,文章举了欧洲宗教冲突及迫害的例子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未必慈悲向善,且中国当前的“道德滑坡”是社会变革所致,解决之道应是个人的“自省、自责与自新”,这也是“我们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内在力量”。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有合理之处,但总体上讲,是没看到“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实质意义,并对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窄化了。

“宗教信仰”是什么?我们一般习惯于将这四个字连读,实则若分开读可能更合理,即“宗教、信仰”——宗教是宗教,信仰是信仰。宗教本身虽是种信仰,但信仰却不局限于宗教的信仰。正是各种信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世界、道德品格,最终形成各自的精神文化特征。当然,说宗教信仰对人类道德的形成与保持至关重要,也并不为过。

那么,对于“中国人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事实上,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宗教信仰,如佛道二教和其他地方宗教信仰。即使作为一种世俗道德伦理学说的“儒家”,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对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家辜鸿铭认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实际上替代了西方宗教在西方的作用,它们共同保证了人们的道德思想及各自的社会秩序。因此,辜鸿铭给儒家文化起了个“好公民宗教”的“别称”。

虽然儒家文化近代以来遭到诸多打击,但至今在中国人的道德理念中,仍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因素。

问题就在于,当下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极特殊也极关键的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世界在经历过近代以来的种种冲击之后,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其中就包括“旧道德”的弱化及“新道德”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道德滑坡”,不如说是“新道德”成型前的道德相对空档期的表现,即使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同样在更多时候表现出了几千年沉淀的、独有的道德理性。

因此,笔者主张,解决当下中国人“道德滑坡”,需要宗教信仰,但未必是“西式”的宗教与信仰,而是在固有的传统道德信仰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现代的道德信仰。

(选自2014-07-16《环球时报》。作者为北京文化学者)

第四篇: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学案)

上石桥高中语文组

学习目标:

学会对议论文的论据进行分析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刘伟,1987年生于北京,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2002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19岁时,成绩优秀的他放弃高考,开始学习钢琴;在书画及其他文艺才能方面也有过人的表现;2010年10月10日获得“中国达人秀”冠军.他的座右铭是: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因此要想人生有意义,就必须不停地奋斗.观点+事例=说服的失败!事实更需雄辩 议论段五步法

(1)第一步,写观点句:段的首句设置本段的分论点.开门见山,让你的读者明白你本段要论

证什么问题.(2)第二步,写阐释句: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解说(理论论证),为引出的材料起定向作用.(3)第三步,写材料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举事例要紧扣分论点.写

法上简要叙述即可.(4)第四步,写分析句:分析说理.这是本段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光列举一个两个事例,不进

行分析说理,那举出的事例就不能成为分论点的论据,也就没有说服力了.(5)第五步,写结论句: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对分论点的延伸,升华.可加上“因此”或“所

以我认为”“可将”“由此可知”等字样.这样本段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说理板块.负重的人生才有价值.()古往今来那些让人敬仰的名字往往都带着沉重的使命感铸就了人生的辉煌普罗米修斯一心要为人类带来光明,为了给人类盗来火种,即使被绑缚在高加索的绝壁上,忍受着巨鹰天天吞噬心肝的痛苦,也无怨无悔.()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虽九死其犹未悔 普罗米修斯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无比强烈的使命感——把人类从蒙昧状态中拯救出来的信念:人不再是神游戏的产物,而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生命.()可见,谁能担负起人类的苦难谁就被后人铭记,谁把自己的苦难编织成人类的幸福花冠,谁就能让自己的名字化为众人心中的纪念碑分析事例的方法:

第一:

含义:“事出有因”.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在议论文写作中揭示原因以说明会得到某种结果或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逻辑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

正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示例::

【论点】逆境出人才

【事例】司马迁受宫刑之后,承受着身心的巨大折磨,感受着世态人情的炎凉,奋笔疾书,用充满血泪的文字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得以一雪前耻青史留名.【分析】为什么司马迁在逆境中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因为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认准自己的目标,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信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但求无愧我心.奋斗不止,最终用困厄中的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青史留名,把自己的苦难化成了人生的诗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司马迁的人生际遇给了我们宝贵的人生启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结论】由此可见,逆境让生命闪光,让生命升华,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牛刀小试

【论点】人生只有奋斗才能成功.【事例】刘伟,1987年生于北京,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2002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19岁时,成绩优秀的他放弃高考,开始学习钢琴;在书画及其他文艺才能方面也有过人的表现;2010年10月10日获得“中国达人秀”冠军.他的座右铭是: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分析】

【结论】因此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就要不停的进取.生活的车轮不会为谁的悲哀而有片刻的停留,只有用不停的奋斗粉碎人生的障碍,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赢得生命的荣光!第二:

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这种方法就是举例后再向其相反的方向作假设的方法.逻辑思路: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 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标志性词语:假如……, 那么…… 如果……, 怎能…… 试想……倘若 示例:

【论点】有志者事竟成.【事例】方文山原是一位不得志的青年,为了圆梦而在台北市苦苦打拼.他做过防盗器材的推销员,还曾帮别人送过外卖,生活的艰辛让他更懂得立志的重要性.他拼命创作歌词,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他把自己的作品分寄到各大小唱片公司和音乐人手中,每次都要寄出上百份这样的“求职信”,但一直都是石沉大海.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方文山终于成为周杰伦的黄金搭档,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第一词人.【分析】假如方文山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音乐人,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写歌词.那么,方文山绝不会有今日的成就.【结论】正如苏轼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是多么重要呀!类型一牛刀再试

【论点】人生要经得起诱惑.【事例】陆俊曾是中国最好的国际级足球裁判员,在中国顶级足球赛事中担任主裁场次超过200场,并当选为甲A联赛10年最佳裁判,两度当选亚足联颁发的最佳裁判,是中国足坛首位在世界杯和奥运会决赛阶段执法的裁判,可谓功成名就.可是在中国足坛的打假风暴中,因收受贿赂操控比赛结果而沦为阶下囚.昔日让人尊敬的“金哨”蜕变为今日让人不齿的“黑哨 【分析】

【结论】可见,人生的路虽长,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只有经得起诱惑才能踏踏实实走好人生之路.类型二【论点】宽容的力量

【事例】 1991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就职典礼上,曼德拉的一个举动震惊了全世界:职仪式开始后,年迈的曼德拉站了起来,恭敬地向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并虐待他的3名白人狱警致敬.曼德拉的这一举动令在场的所有人肃然起敬,也使全世界的人们为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所感动.南非种族冲突的坚冰从那一刻开始融化了.有人问曼德拉,如何保持一颗博大,宽容的心 曼德拉意味深长地回答:”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金大中的政治对手几次险些置他于死地,给他本人及其家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反对金大中的人不止一次地预言,一旦金大中掌权,必将进行无情的政治报复.无可争辩的事实是,金大中当选总统的第二天,就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绝不会进行政治报复!金大中曾说:”我始终如一保持自己的良知.要憎恨的不是人,而是罪恶本身.“ 自此,韩国经济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分析】为什么曼德拉和金大中能用宽容来消融仇恨的坚冰,化干戈为玉帛,让过去的一切成为新的拥有 是因为无法忘掉仇恨,就等于是把自己关在了自造的狱中.宽容是他们在苦难和痛苦之中种下的一棵花,是毅力与勇气磨炼出的果实.假如曼德拉和金大中睚眦必报斤斤计较,仇恨只会”春风吹又生“,他人就是就是自己的地狱,又怎么会有民族的和解社会的发展

【结论】他们的宽容让我们想起了纪伯伦的名言: ”人有两颗心,一颗心用来流血,一颗心用来宽容.“ _ 用流血承担自己的苦难,用宽容让这世界闪耀着悲悯的光芒._ 第三: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思路:分析正反事例——突出论点

【论点】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才值得尊敬

【事例】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反省的态度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某些右翼势力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一些政客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甚至霸占我领土钓鱼岛,强行抓捕我渔民……【分析正例】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自省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分析反例】而某些日本人却从不自省,一意孤行,遭到了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结论】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才可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赢得世人的谅解,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牛刀三试

【论点】人生必须有正确的选择.【事例】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创造者,曾13次蝉联世界首富,他是技术天才,他的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装进了每一台个人电脑,他2008年退休后用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投身慈善事业,获得了世人的的敬仰.然而三次荣膺中国首富的黄光裕,国美帝国的创造者,却在2010年被法院认定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令人扼腕叹息.【分析正例】

【分析反例】

【结论】

第五篇: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的训练重点,下面是一次课堂写作训练的题目。

(1)根据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见解。题目可以定为:“扫一屋”与“扫天下?”(也可另拟题目)

陈藩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引起了后人很多议论,大多论者认为,薛勤的批评是对的。

(2)对于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格言和成语,我们今天常常会有不同的思考。试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拟题),说说你对这条格言或成语的思考。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近墨者必黑B、近墨者未必黑

②知足常乐

A、知足方能常乐B、常乐者不知足

下面结合此次训练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谈一谈议论文的写作。

一、应该怎样在开头提出论点

论点的提出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在开头提出论点还应该注意不要离题太远,要尽快切入话题。

例一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摇篮中孕育着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哲理、经验。其中,成语是语言文化的一个完美的桥梁,沟通着高深的文化与想了解它的人们,它精炼的将有内含的哲理简单的表述给人们,并引发后者的深思。

“知足常乐”这一成语原意是知足者可常乐。这一简单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细想起来,似乎想常乐,只知足是达不到的。相反,想常乐更应不满足于现状。

这个开头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第一段的内容即属于离题太远。

例二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大致的意思是说:把一种东西和红色的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变红,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会变黑,引申为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就会变得品德高尚,相反,他如果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也会变坏。

这个开头中的“这个成语大致的意思是说:把一种东西和红色的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变红,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会变黑”也可删去,因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既不是难点又不是文章要探讨的重点。

二、论据的积累和选择

论据的运用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而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还必须学会恰当地选择。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反动的封建统治。事后执政者曾将路易十六的儿子关起来,让他时时处处生活在最污浊的环境里,仅与社会最低贱、下流的人打交道,想借此毁灭掉这个孩子。但一段时间后,人们非但没有看到这个孩子有丝毫的龌龊之举,反而看到的是一个日益坚定高尚的少年。为什么?这个孩子的话道出了原因“我本就是做国王的人!”。

这个材料用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是比较恰当的。

例二.以前有一个富翁,他的钱多得足以和国王媲美。他住在一个有美丽花园的大庄园里,但他总觉得不满足,成天闷闷不乐的。一天他在庄园的门口遇到了一个乞丐,那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衣不遮体,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但是令富翁吃惊的是,乞丐总是挂着一脸灿烂的笑容。富翁问他:“你都穷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乞丐答道:“您看今天的天气多好啊,上帝让我看到了这么漂亮的蓝天,我很满足,怎么能不高兴呢?”富翁顿悟。

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论证“知足常乐”的论据。

例三.一个著名的投资家,一直成功的他在一笔小生意上却亏得几乎血本无存。周围的人都很关心他,怕他会因为这次失败而想不开。一个朋友来看他,说:“别伤心了,虽然你亏得只剩几十万元了……;”没想到他笑着打断了朋友:“怎么叫„只剩‟啊,我不还有几十万元呢吗!而且我还赚了很多无价的经验啊!”这个材料作者原想用它来论证“知足常乐”的,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在材料中投资家最可取的地方是他面对失败能够换角度看问题。

例四.毛主席曾经在城楼前喧哗的环境中读书,可见近墨对人来讲也是一种锻炼。

作者原想用这个材料论证“近墨者未必黑”,错误原因是将两个不同的“环境”混淆了,成语的引申意义中的环境是能对人的品行产生影响的环境,而毛主席身处的环境与品行无关。

例五.有一位成功的商人在介绍经验时这样说;“我成功的方法就是知足。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我从不涉及,从不去做。只有做自己熟悉的专业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不熟悉,就根本不可能成功。”用此材料来论证知足,显然是不可以的。若用此说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尚可。

例六.中央美院的学生,一个个不修边幅,穿一些所谓“另类”的奇装异服,但最后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又有几个?再看中央美院的教授,大都是整齐朴实的衣装,办事循规蹈矩,一板一眼。由此可见,只有“扫一屋”才可“扫天下”。

服装的另类与“扫一屋”并无联系,且作为正面材料的教授的衣着朴实也不是“扫天下”的必然条件。例七.有个老太太,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二女儿嫁给了卖伞的。而老太太却总是唉声叹气的。一个邻居就问她原因,老太太答到:“下雨的时候我担心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我又担心二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如果老太太反过来想:下雨时二女儿能卖很多伞,晴天时大女儿能卖很多鞋,这样一来,老太太不就能笑逐言开了吗?虽然老太太担心的情况依然存在,可她知足了,看开了。用此材料论证“知足常乐”也不合适,如论证换角度看问题是比较恰当的。

例八.13世纪蒙古人南下,击败宋朝一统中原,然而蒙古的文化,没能随其金戈铁马而席卷天下,而最终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同化。

作者欲用这个材料论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运用这个材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蒙古文化,还是汉文化都不可用朱或墨来表示。作为高中学生运用材料时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性,对于外族的文化不可有大汉族主义。

例九.追溯到越王勾践,在其返回越国后,若不是每日的卧薪尝胆,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又怎会有后来的灭掉吴国,报仇雪恨。很多人会说,勾践的做法不过是摆摆样子,只要心存信念,无所谓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推广到陈藩身上,不愿扫一屋,又怎能扫天下?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为了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与扫一屋说的不是一回事。

例十.古有陶渊明,他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道出了古时有志之士近墨而不黑的道理。

材料运用的不准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从对以上的材料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运用材料要淮确。

建议同学们在日常阅读中注意分门别类地积累素材,运用要仔细研究,想清楚。

三.论文的说理

例一.多么精妙的一句反驳,用扫一屋和扫天下比较,结构一致,抓住了“扫”这个关键字眼,让人一下便觉得扫天下和扫一屋的联系紧密。可再仔细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儿。“扫一屋”中的“扫”是清扫、打扫的意思,而扫天下的“扫”是闯荡的意思,扫天下是有所成就的意思,这跟做扫除简直就是两码事嘛!薛勤实际就是利用了“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听觉效果迷惑对方,而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驴唇不对马嘴。

这段说理有些为求新奇而勉强为之的感觉,其实这是议论文的大忌。

例二.人们说:“不拘小节的人潇洒!”需知,这种潇洒并不是指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就如同“扫一屋”并不是指凡事必亲躬一样。“斤斤计较”和“修身重节”两个概念常被人们混淆。中国人的品质缺陷就在于,他们认为一个拥有一番大事业的人可以不必花精力去注意自己行为的细小末节,所谓小人物也大可因为无人熟识而不去计较个人的素质修养。而外国人常认为作为一个人物,这点素质品质是必须的,是不可或缺的。走后厕所不冲水,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这些外国人以之侧目中国的低劣品质,在中国都是家常便饭。

这段说理有绝对化倾向,其实只要在“中国人”,“外国人”前加入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

我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非是说周围的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品行、性情、思想产生影响。这句被奉为经典的格言因孟母的三迁而增色,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的准则。周公“出淤泥而不染“的佳句固然灵动,也不过被当作文人的雅趣来赏玩。

不只是中国人,西方人也对类似的道理津津乐道。他们的故事中充满了环境影响行为的例子。比如奥思汀笔下流浪的雾都的孤儿奥利弗险些在与群贼一起生活时堕落成扒手;艾米利笔下因自幼被迫与社会底层人为伍而变得粗俗不堪的希利克厉夫。不仅寻常巷陌的草民,就是金枝玉叶的苏格兰女王斯图亚特也逃不开这条定律。她在法兰西皇宫中成日与浪漫的法兰西绅士吟诗狩猎,耳濡目染的是凡尔塞贵族们大方的举止和谈吐,与那些远在她贫弱的祖国——苏格兰的爵爷们自是迥然不同。也许正式出于对这些“影响”的重视,早年间有点钱或有点身份的老爷们才一个劲儿地将儿子送往群英荟萃的著名的神学院、法学院。然而世界不是实验室的器皿,不会按什么规定去发生“应该”发生的一切。何况人的伟大往往在征服逆境创造奇迹的过程中体现。达尔文出生在狂热的天主教徒的家庭中,自幼接触的是思维平庸,行为刻板的教徒,成年了还与神学院与迂腐的学士们同坐一堂,但这一切并没有使达尔文被同化成“宗教木偶”,相反,耳闻目睹思想禁锢,宗教迫害使他与周围人保持良好接触的同时成为一个思维开阔活跃,坚决反对神学谬论的斗士。出身低微的贝多芬一举成名后出入皇亲国戚,社交名流的官邸,身边自然少不了附庸风雅的纨绔子弟,但贝多芬丝毫不为他们的浮华之气所动,依然在孤独中执着着对艺术、对自由、对博爱的追求。世界是丰富的,事物是多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从概率上阐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人类是苇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的良莠、成败根本上不取决于周围事物,虽然周围人的影响强烈得让人生畏。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语,它指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因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对人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他自身的主观因素。

犹大因为钱财的诱惑而出卖了自己的师傅耶稣,难道耶稣和他的另外十二个门徒都不是好人吗?林彪因为权利的诱惑进行反革命政变,难道在他周围的同志都不是好同志吗?难道他没有接受过我党的教育吗?都不是!犹大、林彪他们周围的环境良好,可他们却做出了可耻的事情,这是他们的主观因素决定的。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态也!”不愿与世俗小人为伍。周敦颐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道出了世之君子的处世之道。可见古之君子皆近墨而未黑。

在近现代史上,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两万余人在几次进攻别处城市受挫后,悲观的情绪笼罩着部队,逃兵、叛变不断出现,部队已不足千人,而且逃兵还在增多,不少师团级干部也成了逃兵,还拉着朱德、陈毅一起走,朱德、陈毅两位坚定的革命者不被悲观情绪和周围逃兵影响,毅然留下,整编部队,将仅存的革命火种带上了井冈山。

1959年庐山会议后,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由于党内最高层发生激烈斗争,彭德怀元帅,黄克诚大将等被诬陷为反党分子,很多人都抱着事不关己,走走过场的心态不敢说话,而时任北京军区参谋长的少将钟伟却站出来说明真相,为彭、黄辩护。他周围的同志都开导他,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直至卫兵以扰乱会场秩序为名将他带走。

朱德、陈毅、钟伟三人都在客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坚持自我,可见近墨者未必黑。如果近墨者必黑,那么所有的人的思想岂不一样了?那么何来改革?何来革命?社会如何进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自身因素才是主要的。不要去抱怨身边太吵无法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在喧闹的情况下继续学习?是因为你自己把握不住自己。不要埋怨周围的环境,努力完善自我你才会成功。

[评语]这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事例丰富,张萌的文章显示了深厚的阅读功底,张宇鹏的文章显示了较好的历史功底。两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略欠充实。

下载议 论 文 写 作 指 导驳论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议 论 文 写 作 指 导驳论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分析论据,学会说理 方法点拨一:因果分析法(探因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 (1) 议论文只有四个范畴 文章议论的范畴是无所不包的,但如果把议论的问题进行抽象的归类,它们实际上可分为四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1 情景式。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例、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指导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基本思路 1。现象或者他人观点导入 2。表明个人观点,要有分论点具体分析 是什么-为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怎么做分析问题的......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段五步法 (1)第一步,写观点句:段的首句设置本段的分论点。开门见山,让你的读者明白你本段要论证什么问题。 (2)第二步,写阐释句: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解说(理论论证),为引出的......

    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写作指导1 情景式。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例、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

    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

    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 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 一、 写作训练目标: 明确议论文的写作三要素; 了解论点出现的方式; 熟悉议论文常见模式的写法; 进行考场作文升格训练。 二、 指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