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档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小编推荐]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表 研究生姓名 王鹏 性别男导师姓名 吴辉琴 系(院)土木建筑工程系 专业 结构工程 论文开题时间 2011 年5月研究方向 基础承载与数值分析 论文课题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 预计学位论文完成时间 2012 年4月论文题目 岩溶地区冲孔灌注桩承载机理研究 论文课题进度是否能够按计划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结果: 本人论文课题进度能够按计划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结果如下: 1)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完成文献综 述一篇;2)收集调研的相关资料、数据,并仔细考虑它的可行性,进入研究阶段,利用所得到的数据 进行理论的分析提出研究的结论和有待解决的问题;3)已完成岩溶地区冲孔桩承载机理理论分析、力��分析工作,并已完成论文前三章的撰写。后续需完成的研究工作、预计获得的成果及后期工作计划: 1)2012 年1 月:完成影响岩溶地区冲孔桩承载力因数的数据整理工作,总结试验数据并提出 较为完整的结论;2)2012 年2 至3 月:撰写论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内容,完成岩溶地区承载机理力学分析及数值 模拟分析及总结与展望;3)2012 年3 月中旬:基本完成学位论文的初稿,在等待送审的期间经导师指导,并修改、完 善论文;4)2012 年4 月:论文进一步完善,准备论文答辩。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办法,如期完成论文的可能性: 由于论文内容涉及的是岩溶地区冲孔灌注桩的承载机理研究,并用 FLAC 数值软件进行模拟分 析对比,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较少,所以资料相对较少,对论文撰写带来一定的难度。拟采取以下途经来解决: 1)进行校外调研同时查阅大量国外文献,了解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并借鉴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 方法;2)对采集的试验数据进行多次数值分析和研究,找出一定规律性,进而总结出一般性理论。由于论文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在导师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帮助下,解决了很多难题,完 全能够如期完成论文。2 论文工作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署名,论文名称、发表刊物、时间):(1)吴辉琴,王鹏,王家全等.岩溶地区桩基检测方法对比分析和综合应用.混凝土.2012 年7月(2)王鹏,彭杰等.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冲孔桩设计与施工工艺.四川建材.2011 年8月导师对研究生前期论文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后期的指导计划(导师本人手写填入): 导师签字____________年月日所在系(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论文进展情况意见(手写填入): 检查小组成员签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系(院)分管领导签字____________年月日注: 1.各系(院)组织不少于3 人的检查小组,对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要求填写意见;2.研究生主管部门将根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表》随机抽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3.本表一式2 份,研究生处、系部各存一份,检查情况记入学籍档案;4.本表A4 纸双面打印,不另外加页。
第二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姓名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说
明
一、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
(一)文献综述(2500-3500字)
1、本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省、市、区级项目,学校级项目和自选项目等)及项目名称。
2、本课题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近期学术发展前沿等情况的分析。
3、前人在本课题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选题报告(2500-3500字)
1、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学术和应用价值,选题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3、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结果。
4、本课题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5、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工作方法,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
6、本课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论文工作计划包括文献选读、科研调查、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实验阶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各项工作阶段的进度计划。
三、本报告要求填写清晰、表述准确。
四、开题报告中文字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参考文献的书写按照《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执行。
五、开题报告会在学院范围内以答辩的方式公开进行,各硕士点要成立由3-5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的评议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为百分制,考核成绩由评议小组集体产生,组长需当场向研究生公布考核成绩和专家意见。
考核成绩60分及以上的研究生可开展后续论文撰写工作。六、考核成绩为“60”以下的研究生,须在导师和学院同意的基础上提交“重新开题申请”,在开题结束后的1个月内由学院重新组织开题报告会,考核通过后方可开展后续论文撰写工作,仍未通过者不得申请硕士学位。
七、开题报告会结束后,本报告由学院留存,考核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
文献综述
本课题来源为自选项目,项目名称为: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年龄与技术创新。关于高管年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年龄越大的管理者越倾向于规避风险,越不利于采取技术创新决策。Barker和Mueller(2002)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管逐渐地把工作重点放在职业安全之上,倾向于进行风险规避的公司决策,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性较高的战略决策,因此高管的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Bantel和Jackson(1989)以及Dechow和Sloan(1991)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高管年龄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例如Flood
et
al.(1997)认为年龄大的高管对于企业承担的风险具有更加明智、广泛和清晰的认识,在考虑企业分担风险方面更加深谋远虑,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大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反而更强。
2、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大部分学者认为高管团队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因为高管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其认知复杂性就越高,探索信息的能力和水平就越高,制定的决策就越完备,越有利于接受新的思想,提高对创新行为的接受意向。Carmen
et
al.(2005)认为受教育水平更高的管理者能够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他们对创新的态度更加积极和开放,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管理者主要依靠熟练运用惯例来履行职责,因而更愿意维持现状。Wally和Baum(1994)以及Bantel和Jackson(1989)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也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高管的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不显著,例如Daellenbach
et
al.(1999)的研究发现高管的教育程度与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还有学者认为高管团队的教育水平越高越不利于技术创新,例如Flood
et
al.(1997)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平均教育程度低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比竞争对手要快,这是因为是教育程度越高导致了团队内出现更多的无效分析,而在外部环境不好时,教育程度越高的高管越愿意回避风险。
3、教育专业与技术创新。由于高管团队教育专业背景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决策中不同的认知模式和社会心理,因而对技术创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Barker和Mueller(2002)的研究发现科学和工程类的学位教育显著地对应着较高的研发投资,MBA专业教育与研发投资没有关系,法律专业教育则与研发投资存在负向的显著关系。也有实证研究不支持高管教育专业与技术创新之间有关系,比如Kimberly和Evanisko(1981)以医院的管理者为对象,对行政管理和非行政管理学位教育的高管进行比较分析,没有发现专业差别对组织创新行为的显著性影响。
4、职业背景与技术创新。管理者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构成了其情感、偏好和认知的一部分,随着高管从事某一职业时间的延长,其会在感知、处理信息的方式上慢慢地适应该职业的工作需要,越来越会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决策。Thomas
et
al.(1991)的研究发现,在计算机行业,在研发等方面开支相对较高的奉行市场和产品创新战略的企业一般都为具有营销、销售和研发等职能背景的高管所领导;而在研发等开支处于行业排名末端,奉行效率导向战略的企业中高管一般具有生产、流程开发和财务等职能背景。Barker和Mueller(2002)以及Daellenbach
et
al.(1999)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
5、任期与技术创新。关于高管团队任期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管的任期越长,他们就越会专注于用自己的方式经营公司,从而会丧失对组织创新的兴趣和对工作的新鲜感,从而减少技术创新决策。与之相反,任期短的高管将更加愿意冒风险去进行技术创新,因为他们急于用一些成果来证明自己是胜任的。Thomas
et
al.(1991)的研究发现强调产品和市场创新的企业高管团队的任期都较短。Boeker(1997)对67家半导体产业公司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管任期与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以及投入与收益存在时滞的特征,因此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与战略决策者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有着密切关系。Allen(1981)认为随着任期的延长,公司高管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和经营阅历都会有大幅度提高,高管越能预期到技术创新能为其自身带来的好处,就会越倾向于技术创新。Barker和Mueller(2002)实证研究支持了高管任期与研发投资正相关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了对我国学者研究的借鉴意义(江岩和张体勤,2008);二是实证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第一,探讨了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例如刘运国和刘雯(2007)以及文芳(2007)探讨了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李华晶和张玉利(2006)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对研发投入与科研人员投入的影响;第二,研究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例如陈忠卫和常极(2009)研究了高管团队人员特征变量异质性与集体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例如谢凤华等(2008)以及古家军和胡蓓(2008)研究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的R&D绩效、生产制造绩效、创新过程绩效以及营销绩效的影响;第四,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例如江岩(2008)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异质性与高管团队行为凝合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并验证了高管团队行为凝合与高管团队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影响。第五,基于情境变量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例如吴家喜和吴贵生(2008)基于环境不确定性这一情境变量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能力和技术结构两个角度出发。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偏好于理论分析,而国外学者大都选择实证调研。
在技术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许庆瑞(2005)认为技术能力对于企业财务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技术能力从低层次到高层
次不断演变,包括技术的识别、选择、监控、吸收、利用、改进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财务绩效的提高会有质的影响。Kuen-Hung
Tsai(2004)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能为企业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业务规模、所有制结构、R&D投资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高的企业能取得更高的财务绩效。Lau(2004)以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台湾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以R&D支出、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作为衡量技术能力的指标,研究得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进一步引进创新战略作为中间变量,研究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创新战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和合作水平将创新战略分为率先创新型、模仿创新型、自主创新型和协作创新型。通过研究得出:技术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率先创新型战略和自主创新型战略,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模仿创新型战略和协作创新型战略;不同类型的创新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徐亮(2009)关于创新战略选择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战略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并且采取协作创新型战略比竞争创新型战略能取得更高的创新绩效。赵修卫(2007)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地位将创新战略分为:领先型创新战略、追随型创新战略、模仿型创新战略和创新综合型战略。领先的创新战略是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企业继续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科技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追随型的战略是以同行业中领先企业的技术模式为导向,扩大技术创新活动,并在同一方向上进行自己的创新活动;模仿型创新战略是企业内部不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而是通过外部购买技术专利或模仿行为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综合型创新战略的是指企业依靠极强的整合能力,将现有市场中有潜力的技术或产品集成在一起,实现自身独特的技术能力。
在技术结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谢卫和朱恒源(1999)总结了结构主义的学派的研究进展,认为经济体制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而必要的结构性变化不足,从宏观上会对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障碍,从微观上会制约单一经济个体的盈利实现。王宗润(2001)从系统的角度来讨论企业的技术结构,认为技术要素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企业的技术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反映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机制,因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
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发展,就形成了企业特定的技术创新结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产品创新是创新结构的核心,而工艺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创新上。魏江(2002)认为,技术创新结构是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其功能的基本机制,由于技术创新的构成的要素以及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其创新绩效的实现也不同。丁宝军和朱桂龙(2008)认为R&D投资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强度的重要的指标,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Cassianan和Reinhilde(2006)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变量来衡量技术创新结构在不同行业的比较情况,他将创新结构划分为创新集中度、创新连贯性和创新规范性等,以界定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情况。并且将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创新结构对比研究,因为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绩效实现受双方实力的相互制约。
三、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于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有一定的区别,值得我们去比较和思考。
Moser(1985)定义技术发展活动的范围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设计、原型发展与制造等。他列出了13个常用的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1)成果的品质;2)个别单位的目标实现程度;3)即时完成的工作;4)个别单位的收益;5)个别单位的盈利能力;6)超出预算的频率:7)成果接受率;8)项目批准率:9)专利或出版物的数量:10)技术报告数量;11)项目完成率;13)专业奖项或荣誉。此外,他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得了124份研发管理者的回复结果。这些研发管理者通常以李克特七点尺度评估这13个指标的使用。研究发现,最常用的标准为:1)创新成果的品质;2)研发单位的目标达成率;3)即时完成工作数目。另外较重要的有研究效率、研究成果被采用比率、方案完成比率。但从Moser的发现可以看出,研发绩效评价最常用的标准仍然是主观的总体看法。
Cooper(1985)整合了Collier和Hopkins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获得以下八个绩效指标:1)过去三年中开发的新产品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2)新产品毛利率;3)过去三年中产品的成功率;4)过去三年中新产品开发计划目标达成程度;5)过去三年中产品失败和停止比例;6)开发计划对于利润增加的重要性;7)计划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功程度;8)计划整体的成功程度。
赖士葆(1998)将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分为以下四类:1)财务类指标:如成本/费用、利润、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等,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绝对数量或相对百分比,评估期间也可因项目而异;2)战略影响类指标:包括维护现有市场、进入新市场、扩张产品线、多元化经营、市场占有率、技术独占性、企业竞争优势等;3)主观判断类指标:由管理者的满意程度,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的等主观判断指标组成;4)预设目标达成率/内部控制类指标:即预先设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进度、预算、产品质量等。前三种类型的指标通常是偏向于结果的评价,而第四类指标兼具结果和过程的评价。
吴思华(2000)认为创新应该是对企业整体运营有影响的行为,根据创新水平和影响的层面大致可分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其评价指标如下:1)产品创新指标:包括专利许可数量、产品开发和功能设计的技术能力、新产品推出或商品化的速度、对顾客需求特性或市场趋势的把握;2)流程创新指标:包括流程与产品质量、快速生产的流程弹性、降低生产成本的制造能力;3)组织创新指标:包括从事国际性销售的经验和能力、建立和加强的国际品牌的经验和能力、配置和管理国际分销渠道的经验和能力;4)战略创新指标:包括产品定位、新用途、价值链活动的重组。
杜荣瑞、蒋明晃和林佩琪(2005)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在创新绩效的评价上的差异。研究发现,采取积极性创新战略的企业与采取防御性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更重视学习和成长层面、内部流程层面的指标,特别重视财务层面指标,在顾客层面指标重视程度上没有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市场地位、技术条件、总体战略等,灵活的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创新评价方法,才能发挥评价工作对于创新活动的反馈和指导作用。
选题报告(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或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等)
研究背景及意义
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国家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具备了必要的创新活力和机制,才能迅速预见未来市场竞争的主题,了解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因此,研究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因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有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较多关注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从实践角度考虑,在实施技术创新这一过程中,通常需要高管团队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运用他们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来判断是否以及什么时候实施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实施后如何进行管理等。不管是战略决策还是执行中的日常决策与管理,高管团队势必将其本身的认知以及不断更新的积累不自觉地运用其中。而管理者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通常可以通过其年龄、教育程度、背景等人口特征来反映,因此,高管团队的人口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和执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拟基于高阶理论,探讨研究企业高管团队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技术创新,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创新绩效的实现,衡量创新的绩效应注重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结合,而财务方面的绩效的实现是创新活动的直接目标和根本动力。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于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和技术创新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定位于财务层面,构建出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以构建的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对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结果的影响。
文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2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2.3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评价
3.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3.2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研究假设
4.2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变量的选取
4.4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2相关性分析
5.3回归分析
5.4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研究结论
6.2建议
6.3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研究假设
1、高管团队平均年龄方面的假设
年龄在某种程度上是管理者的阅历、认知水平和风险承担倾向的代表,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一般而言,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通常会比较保守,更愿意维持企业的现状,制定企业战略时也有意规避风险。年轻的管理者更容易接受改变战略,更愿意尝试新的冒险行动。Bantel和Jackson(1989)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越大,越不愿意采用进取的企业战略。换而言之,由于“稳定”的倾向,年长的管理者所作出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必定是经过更为严格的考虑和论证的,决策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能更高。一方面,年长的管理者比年轻的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各方接触,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从关系网络的质量上来说,其所建立的关系网络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比起年轻管理者的新关系网络更加可靠。信息-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时运用的信息越多、信息质量越高,决策的质量就越高,企业的绩效就越好,因此,年长的管理者利用丰富的关系网络获取更加可靠的信息能够做出更为准确的技术创新实施决策,获得更好的企业财务绩效。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事实为企业带来了一个变化的制度环境,再加上技术创新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高管团队需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年轻的高管在适应能力方面可能胜过年长的高管,但在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年长的高管人员的管理经验显得更为重要。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正相关。
2、高管团队平均教育背景方面的假设
高管团队教育背景主要是指高管团队平均的受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管理者社会资本的形成。Lin&Fu等(2001)的研究显示,教育年限与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正相关。一方面,高学历人员能够较容易获得比较高的职位,高的职位能够使得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外部有利的网络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对于高学历,尤其是名校毕业的高学历管理者来说,同窗、老师也是一笔非常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以此为中心点,层层向外开拓出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本。同时,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存在重要影响。Bantel和Jackson(1989)的实证研究表明,团队成员的教育程度越高,更接受创新,教育程度高的团队所领导的银行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高管团队迅速地做出决策。一支高效的高管团队必须要具备各个领域的专家型的人物,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身的学识、技能快速判断,进行取舍。教育水平与高管团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关。教育是人们获取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一个较为正规的途径。一般认为,教育水平越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越强,对问题的掌控能力越成熟。教育水平高的团队可以切实抓住问题的本质,围绕本质展开对策的讨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施。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高管团队平均教育背景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正相关。
3、高管团队平均技术背景方面的假设
技术背景指的是高管团队成员在进入高管团队前和进入高管团队后所经历的职业历程中是否参与过与技术有关的工作。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对技术创新战略技术方面的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技术创新战略的推进过程比非技术背景的高管要清晰得多,对资源配置等问题也更具专业性。就对技术创新战略的掌控力来看,拥有技术背景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具有技术背景的高层管理者对技术创新战略的热忱往往还包含着其本身的技术理想,也就是说他更希一望技术创新能够成功。这样一来,从客观上,这类高管的目标就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高管团队平均技术背景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正相关。
4、高管团队平均任期方面的假设
任期短的管理者存在证明自己的压力,因此,其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产生自利的动机而不顾公司整体的风险水平,导致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质量下降,而任期长的管理者在做出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摒弃了表现自己的冲动,更多地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技术创新,因此质量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高管团队任期对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作用也体现在任期对高管团队整体决策有效性的贡献上。团队的平均任期越长,沟通与磨合会越多,有利于减少内部冲突维持高管团队的稳定,有利于增强高管团队的凝聚力,越容易产生相同的认知和决策方式。Michel和Hambrick指出,更长的团队任期会增加团队的整合程度和共享相同价值判断的机会。随着任期的加长,团队各成员之间已经彼此了解了相关人际关系以及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因此,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效率。然而,任期越长是否就真的意味着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越高呢?如前所述,任期长的管理者在企业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任,证明自己的压力较小。但过长的任期可能会使得高管团队在做出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后降低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因为其在企业中已经建立了一种威信,即使项目失败也基本不会威胁到其地位。另一方面,如果长期的任职并没有能够为高管带来感情上的归依和物质上的激励,那么可能会出现懈怠的现象,高管人员渐渐缺乏激情,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就有可能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高管团队成员平均任期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呈倒U型。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案
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等媒体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以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
本文选取深、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时间为2006-2012年,并根据需要,对样本进行了筛选:①剔除ST和PT类公司;②剔除研发信息缺失的企业;③剔除高管简历介绍不详细的公司;④剔除不具备连续完整财务数据的公司。
3、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1)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指标
①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
获取收益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目标,也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体现。所有的财务活动盈利增长的实质,都可体现为收益的相对增加大于投入的相对增加。本文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盈利的评价并不限定于特定项目,或者特定所有项目的回报情况,而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企业的总体盈利相结合,构建一个能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之过程性指标。借鉴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在描述企业创新活动时用研发支出变化比例,评价总体盈利时用总资产收益率变化比例,两者的商即可反映出创新活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技术创新盈利能力=ROA变动率/研发支出变动率
②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
技术创新的各项投入影响到各项资产的利用效率,含有高技术含量的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营效率比较高。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通常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率。技术创新经营效率增长的实质,可体现为资产周转率的相对提高大于研发投入的相对增加。与技术创新盈利能力指标类似,本文拟构建一个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之过程性指标,具体指标为:技术创新经营效率=资产周转率变动率/研发支出变动率
③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
技术创新的产出结果可归结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反映着企业未来资产的增长潜力和整体的竞争实力。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通常用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成长能力。技术创新成长能力增长的实质,可体现为企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对增加大于研发投入的相对增加。与技术创新盈利能力指标类似,本文拟构建一个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之过程性指标,具体指标为:技术创新成长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研发支出变动率
④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
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一定财务风险的,其根源在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现金流的不稳定性。评价一个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财务风险应综合考虑资金来源和资金成本、资本市场汇率和利率、预期通胀水平、企业的资金流是否充足等。根据资产转移假说,股东为了实现其财富最大化,往往在净现金流等值的项目之间选择资产报酬率标准差较大的项目,例如符合其长期利益的技术创新投入,但债权人的预期回报并不因此而提高,这无疑是将风险较高的技术创新资产从股东转移到了债权人。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占负债的比例越大,一方面因为预期现金流不能回收而加大到期偿债风险,另一方面债权人也会为了保护自身债权价值而提高利率,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占负债比例能一定程度上用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稳健性。具体指标为: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平均研发支出/平均负债
(2)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一项投资活动的成本支出,不仅影响着当期的收益,同时也影响着以后期间的收益情况。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回报的滞后性,单一项目的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回报,而是深刻地影响着以后的财务绩效。所以,本文将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短期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S)
本年ROA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S)
本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S)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
本年平均研发支出/本年平均负债
长期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L)
09-12年ROA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L)
09-12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L)
09-1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4、变量选取
变量名称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
短期:本年ROA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长期:09-12年ROA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
短期:本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长期:09-12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
短期: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长期:09-1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
本年平均研发支出/本年平均负债
解释变量
年龄(AGE)
高管团队人员的平均年龄
教育背景(EB)
高管团队的个人的教育水平按其学历分别赋值:1一中专及中专以下,2一大专,3一本科,4一硕士,5一博士。最后取团队平均值。
技术背景(TB)
具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以及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曾经从事过与技术有关的工作的高管人员,被赋值为1,否则为0,最后取团队平均值。
任期(TEN)
高管成员进入团队到样本期为止任职期限均值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产负债率(LEV)
总资产/总负债
企业年龄(F)
已成立时间跨度
市场化程度(REG)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中各省区市场化水平综合评分
变量(YEAR)
以2006年为基准设置虚拟变量
5、回归模型
以上模型中,技术创新财务绩效(TP)分别用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和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代入。
研究创新点
1、现有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仅停留在反映创新活动的结果层面,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单纯的投入或产出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本文将对技术创新的评价定位于财务层面,因为财务业绩上的提高既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构建了由技术创新盈利能力、技术创新经营效率、技术创新成长能力和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组成的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虽然研究得出的指标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待完善,但指标提出的思路值得借鉴。
2、创新性的进行了企业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更为准确地度量了高管团队特征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为公司通过改善高管团队,进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财务绩效为目标的战略提供了指导方向。
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姓名
性别
院、系
商学院
导师姓名、职称
专业
财务管理
制订日期
论文题目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工作内容
起止日期
备注
文献调研阶段
确定论文选题
完成文献阅读与搜集
完成撰写选题报告
完成指导老师审阅选题报告
完成修改选题报告
完成对文献进行系统筛选、整理
完成撰写文献综述
完成形成开题报告
完成论文完成阶段
数据搜集与处理
正开始
数据描述性统计与模型回归
未开始
论文初稿
未开始
指导老师审阅初稿
修改论文,中期检查
完善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1/3,近五年的文献应不少于1/2)
略
指导教师意见:
(选题的合理性、深度、广度;文献综述是否覆盖本课题的主要方面;报告的逻辑性;工作安排是否合理、紧凑等)
(必填)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开题报告会记录:
记录人(签字):
评议组意见:
评议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考核成绩
评议组成员(出席开题报告会)职称及职务
姓名
职称
职务
第三篇: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学科专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研 究 生高芳珍指导教师
中国陕西西安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许多地方都在搞,大有推广之势,本人以为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应当是节约耕地,消除农村中的空心村现象为首要目标,腾出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
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合理规划,在农村现有的村址规模上,进行改造,缩小农村宅基地占地规模,消除空心村的现象,将腾出的土地重新作为耕地。农村中每家宅基地的面积应当缩小,看看现在农村中好些家庭的宅基地有半亩以上的土地,重点进行调整,应当在村中的空闲地带进行调整,将近些年在村外盖的房子拆除,收缩到村中间,合理调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长时间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很不平衡。所以,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陕西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表明陕西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陕西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陕西推进的“城乡一体化”,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二是核心层次的“一体”,着力于建立健全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城乡差别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差别。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大投入,超前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在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档次上水平的理念,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了城市供热、污水等管网建设。在农村,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村民
自治、稳步推进的原则,以道路、农宅建设为先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和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总之,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市、县,乃至镇域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眼于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水、电、路、林、气和科、教、卫、文、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通过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从而显著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看,它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步,具有过程的长期性。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要求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农村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也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是由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历史积淀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支持发展的财力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从总体上彻底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
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看,它要求各地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探索有效路子,具有模式的多样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就是本着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宗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各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搞形式主义;就是尊重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区分轻重缓急,不强求一律;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包办代替。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既坚定不移又不拘一格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进程中,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上海市委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努力走出都市郊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坚持城乡一体化,是山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方针。进入新世纪,上海发展步入新阶段,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正在向8000美元迈进。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之间表现在经济、社会、分配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不冲破二元结构的现状,不解决“三农”问题,将严重制约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四、内容提纲
前言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1、科学合理的村镇空间布局
2、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格局
3、明显改善的农民生活质量
4、日益完善的农民保障制度
5、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
6、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1、工业化、城乡化带动了“三农”发展
2、“三农”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3、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1、镇域经济欠发达问题突出
2、农民增收难问题尚未解决
3、农村生态建设欠帐较多
4、村庄整治工作任重道远
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三章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2、健全体制机制
3、调整发展战略
4、提升农业产业
5、美化农村环境
6、提高保障水平
7、加强民主管理
第五章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设想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2、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3、建立城乡联动发展的机制
4、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氛围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第四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格式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格式
一、论文的结构顺序
1、封面
2、目录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4、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5、正文
6、全文脚注
7、参考文献
8、附件
9、封底
二、论文各部分具体要求
1、封面:应包括论文题目、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本人姓名及学号、论文完成日期、指导教师及职称等内容,统一用打印方式。
2、目录:包括摘要、引言、各章节标题、文献附录(包括图目、表目、谱例等)及其所在页码,依次编列。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硕士论文的中文摘要1000-1500字左右。摘要应说明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力求语言精炼,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为便于文献检索,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须符合《汉语主题词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图书馆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规范。
4、英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内容须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以便于国际交流。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3-5个)。
5、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正文篇幅一般为15000-30000字左右,其中,理论专业字数不少于三万字,正文部分一般包括:
(1)绪论:或称序言、引言,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指明论文的研究范围,要求对该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文献综述。
(2)本论: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包括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论点要求有新见解或新发现,提出新观点;论据要求充分翔实、准确可靠;论证过程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能体现出研究者本人自觉而训练有素的方法论意识。文字表达力求规范、准确和流畅。
(3)结论:论文应有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和作用。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导师或其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6、全文脚注:凡引用或转引他人观点或文献资料,均应如实说明、详加注释,力求准确、客观。文章所有注释及引文出处一律采用脚注。要求注明作者、文献名、来源(期刊名称、年份、期数、页码,书籍需注明出版单位、年份、页码,网上资料需注明网址和时间)。
7、参考文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只列出自己阅读过、文中引用过、正式出版和发表的文献资料。要求注明作者、题目、来源(期刊名称、年份、期数,书籍需注明出版单位、年份)。外文文章应列出原名。中外文献分开,中文文献按著者姓氏笔划排列,英文文献按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8、附件:第一手资料或新发现材料要求以附件形式提供。
10、封底
三、论文的书写与排版要求
1、本规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为基准制定。
2、提交纸质文本和与之一致的电子文本。电子文本用WORD软件编辑保存为“。doc”格式文件。纸张与版芯均采用WORD软件的默认值,即:A4纸张(210mm×297mm),上下边距为250mm,左右边距为260mm.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统一格式,用A4标准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正文中的附图和谱例必须为插入的电子文本。
3、字体要求:中文字体统一使用宋体,英文字体使用Times New Roman.4、字号要求:
正文中的一级标题:小三号字
二级标题:四号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
四级标题:五号字
标题一律用粗体(Boldface),标题体系须一致
正文一律用五号(10.5号)字,1.5倍行距
引文一律用五号(10.5号)楷体字,1.5倍行距
脚注一律用小五号楷体字
5、每段开头缩进两个汉字(或四个英文字符)的位置,段与段之间不空行。
6、页脚:页脚中下插入页码(小五号字体)。
第五篇: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02.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11/24 10:58:15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审核研究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做如下规定: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创新性;
(三)论文应是本人的研究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
(四)对论文涉及的问题,应有较为充分的专业准备,所运用的资料详实准确。
(五)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
二、文献阅读
(一)文献阅读是学位论文工作的环节之一。通过对该学科、专业领域中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了解该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水平,并且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个人见解。
(二)文献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1.确定文献阅读的范围: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科研任务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客观需要,又要重视研究生个人的志趣爱好;
2.由导师为研究生提供一些必读的文献及一部分推荐性的文献资料,再由研究生根据需要自己检索,选择一部分针对性更强的文献资料;
3.在阅读时,应确定一般通读和仔细精读的文章,然后再深入精读。
(三)文献阅读要求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报告由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组成。
三、文献评述
文献评述是研究生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环节和训练方法之一。文献评述通常是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和开展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研究生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某方面问题的有关文献资料,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后经过思考整理,独立地写出具有针对性和有参考价值的专题性评述。
(二)文献评述完成后,一般应在导师的主持下,邀请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听取评述报告,并对其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学位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也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环节。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选题应结合导师的指导专长与研究生的特点及兴趣,同时配合科研任务来选定。选题的一般原则是:
(一)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结果,或者是学术界有分歧,需要深入探讨,并能有预期成果的课题。
(二)先进性:在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且具有新的见解。
(三)必要性:所选的课题应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需要,有实际社会效益或学术价值。
(四)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可行。
硕士学位论文是高校学术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选题中,应积极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
论文选题工作应在研究生中期筛选后完成。
五、开题报告
阐述、审核和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依据。着重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2.选题的基本内容,构思及初步见解。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4.预期达到的水平和所需的科研条件,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5.工作量、工作进度计划和经费估算。
(二)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1.由研究生写出“开题报告”,其中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供参加报告会的有关人员审阅。
2.开题报告会由导师指导小组(3—5人)进行集体评议。写出评语,评定考核成绩,填写《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后,研究生应根据指导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备案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4.凡未通过开题报告者,应重新组织选题并于一个月以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
六、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
(一)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详细修订学位论文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论文工作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
(二)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和具体撰写应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七、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方式
(一)导师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方式方法应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把关引导,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
(二)指导步骤:
1.导师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由研究生报告阅读国内外最新文献情况、学术见解和研究情况;根据论文工作的需要,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开阔思路,解决问题,提高论文的质量。
2.导师定期检查论文进展。要求研究生定期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交阶段小结,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3.对理工类研究生可以到生产、科研和实验场所进行现场指导,针对现场问题与研究生一起讨论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八、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文献资料,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情况的总检查。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出研究生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课题有独立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业技术的能力。学位论文是申请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 1.前置部分: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
2.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3.附录部分:附录、后记
(二)硕士学位论文各部分内容的要求 1.前置部分
(1)封面:由研究生部统一印制,封面内容必须打印。
①学校代码:10590;密级: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绝密,该项填写与导师商定。②题目:简明、具体、确切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特定内容。题目应力求简短,一般应不超过25个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2)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3)目录:无论是否分篇,目录只体现到节。(4)中英文摘要
中英文摘要应概括论文的主要信息,是对学位论文内容不加注译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论文摘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论文摘要应以简要准确的语言对论文进行概括介绍。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注明论文关键词(3-5个)。
2.主体部分(1)引言或绪论
主要说明该研究工作的缘起、沿革、目的、涉及范围;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该项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
要求论据和论点准确、清晰、实事求是、简短精炼、合乎逻辑。正文所反映的是作者将学习、研究和调查中的材料,经过集中概括和整理,加以研究而形成的论点。其行文格式,作者可根据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3)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
结论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阐述自己创造性的研究在本领域内的作用、地位和价值,自己独到见解和现实意义。应严格区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导师科研成果的界限,凡论文中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详细列出参考文献。(4)参考文献:只列公开发表过的主要文献,置于正文之后。所列文献应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
文献为期刊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外文姓列名前),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期数,页码;文献为图书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初版不写),页码;作者推荐提供与本学科领域或本研究专题有关的参考文献时,应列出文献题录,置于附录部分。
3.附录部分
(1)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其内容包括: ①正文内显得繁琐冗长的公式推导; ②重复性数据图表;
③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 ④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等的说明。(2)后记
(三)硕士学位论文的编写及打印要求
1.学位论文的封面和封底由研究生部统一印发,研究生要将论文封面需填写的各项用打印机打印。论文题目用黑体3号字,封面的其他内容用宋体3号字打印。
2.学位论文一律采用中文,内容使用宋体小4号汉字打印。
3.学位论文需用A4纸,使用时四周留25mm的空白以备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用。4.学位论文页码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封面和封底不编入。
5.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如图1,表1,附注:1,文献[1],公式(1)。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规范,缩略词和符号等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无标准可循,应采用本学科专业有关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公布的规定。对必须采用的系作者自行拟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并给以明确的定义。
(四)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的要求
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发挥学位论文的应有作用,要求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单行本并规定如下:
1.论文摘要内容要求(同本节
(二)(2)“中英文摘要”)。2.论文摘要格式要求: 首行:论文题目(三号黑体);
第二行:空行(以下均为宋体小四号字); 第三行:学科、专业、年级; 第四行:空行;
第五行:研究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第六、七行:空行;
第八行:摘要正文(800字左右); 最后一行:关键词:3-5个。
3.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800字左右,用A4纸,一般为1页。页边距:上3cm,下2cm,左3cm,右2.5cm,页眉2cm,页脚1cm。
4、英文摘要格式同中文摘要
5、论文摘要需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导师在摘要背面签字)。
(五)硕士学位论文的归档
1.凡通过答辩后上交的论文,研究生应对论文答辩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作必要的修改后方可上交归档。
2.学位论文用统一印制的封面装订后,并分送如下单位:(1)院(系、所)资料室2份保存;
(2)研究生部7份,其中含:国家图书馆1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份(文科)、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数据库开发部1份(理工科)、研究生部5份存档;
(3)指导教师一份;(4)论文评阅人每人一份;(5)答辩委员会委员每人一份;
(6)需向学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及其电子文档,具体要求及提交方式由图书馆另行通知。
3.学位论文摘要(中、英文)上交一式二份(按学校要求的统一格式),一份由院(系、所)资料室存档,一份交研究生部存入个人档案。
深圳大学
二○○九年六月修订
(更新于 2011-11-25 0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