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道德论文
学术道德论文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学号:416114412118姓名:
根据国标GB7713-87规定,学术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一、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1.题名 国标给题名的定义是: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以不超过20字为宜,忌繁琐、忌使用不常见的符号和术语。必要时可设子标题。
2.作者及单位 作者及单位置于题名之下,单独成行。学术论文要署真实的姓名和单位及邮编。表示文责自负,同时也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如果预投外文刊或国际会议,对于同一个作者来说,不同的文章,姓名和单位的翻译要力求规范统一(详见附录2)。
3.摘要 国标规定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评述。摘要的内容应包括与论文等量的主要信息。摘要的特点是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也要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汉语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
4.关键词 国标规定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出来的用以表示论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数量3-8个,有实际意义,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词。5.中图分类号 该号码是根据论文的内容确定的,分为22个大类。可到图书馆或本馆主页中去查询。
6.文献标识码 今年国家期刊出版格式要求在关键词的下面应标出文献标识码(即揭示文章性质的代码),具体规定如下: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成果报告(科学技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科技);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的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D---般性通讯、报导、专访等;
E--文件、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
二、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可选)、参考文献。
1.引言 引言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国标对引言有明确的要求:引言应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引言不能与摘要雷同。
2.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工作由于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等有很大差异,因此国标对正文的内容和编写格式未作统一规定,但是对写作态度、内容组织、文字表达等要求必须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国标对文中的图、表也作了规定。图表应编排序号,每一图、表都应有简短的题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只看图表就能理解其意。
3.结论 结论一般包括:1)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2)结论的使用范围;
3)对科学技术的贡献;4)对前景的展望,遗留问题和建议等。结论犹如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要反映出作者的知识印迹,所扩展的知识领域。要将论文高度概括、浓缩。忌草率收兵。
4.致谢 根据实际情况论文作者应对给予自己帮助、指点并因此受到启迪的人表示感谢。
5.参考文献 著录参考文献的意义在于:反映真实的科学依据、论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反映作者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和便于读者查找原始出处;也表示对别人成果的尊重。国标将文后的参考文献分为五种: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
附录部分
必要时附上论文的补充项目,按附录A、附录B等排列。
学术论文的章、条、款、项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做为理工科学生,我们不仅要掌握好论文通用的格式规范与标准,还要将这些标准与自身学科相结合,以求更好地诠释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们理工科的论文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名词名称
在编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要使用专业领域内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专业名词,对于一些特定的表达要格外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
2、数字
在利用数字与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中的数字表达形式,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一些特定数据小数点后要求保留的位数,科学计数法的应用等问题。
3、量的单位
在表述中,有非常多量的单位,用来准确表达数字的含义,这些量的单位对于一篇科技论文来讲非常重要,单位的规范表达有助于他人对于自己文章的理解,也是对自己数据的重要支持。
4、数字式
5、表格和插图的使用与设计
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运用十分普遍。将实验或调查等获得的数据(或文字)经过分类、计算、整理、排列后用表格的形式予以表现,能够使所表述内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更强、更直观。科技论文写作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与所需要表达的不同的意义来选取合适的表格形式,通过最简洁,最直观的表格,来准确的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一般科技论文当中,都运用三线表格来进行规范的表达。插图要精选,避免与文字或表格的描述重复。插图的设计要合理,符合统计学与规范化要求。根据表述对象的性质、论述的目的与内容,选取适宜的插图类别及表述图形。图形要直观、简明,能完整清晰地表述欲显示的主题内容。
6.科技语言和标点符号
科技论文中常常用到标点、符号等记号,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不能随意地更改、创造。科技论文因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常用标点和符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数学符号及化学符号。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差异也值得我们注意,英文不包括顿号、书名号、间隔号。
第二篇: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要素分析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三个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承担教学和研究的双重责任,应该做到发现和传播真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并承担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应该正视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改进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作用最突出的是学术制度,应该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
关键词:学术道德建设;教师;学生;学校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和特定功能的系统,每个要素都处于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一所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所有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一个更大的系统。在高校系统中,教师、学生和学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理所当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责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直接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曾指出:“所有的大学教师都要恪守教学、研究和服务上的基本责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大学教师个体都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然而,如果一名大学教师未能做好上述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表现出了对它们的不尊重,那么他就违背了自己的责任。”①按照希尔斯的观点,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学工作者,其特殊责任包含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从实质上说,教学和研究都是为了发现和传播真理。高校教师应该牢记自己重要的、与众不同的使命,在一切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维护真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尊重真理。高校教师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是,在教学中提出的或者在研究中得出的陈述应该尽可能真实并立足于系统收集的证据和经过分析的论据,应该考虑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状况。假如一名高校教师把一种缺乏可靠证据的观点、一项尝试性的假说当做确凿的真理加以讲授,或者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故意地、轻率地对其观测结果进行虚假的描述,那么他就严重地违背了自己的责任。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认识到教学如果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就会丧失活力。只有积极地扩充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
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学保持活力。由此,高校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意味高校教师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方面。如果一名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研究成果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获得职务晋升和赢得社会声望的依据,把从事研究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或唯一职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意逃避教学任务。因此,应把教学和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达到教学和研究责任二者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有机统一。
高校教师应该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竭尽全力向学生传授真实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评价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疑问和困惑。“成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学科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且以此来改良他们的人性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富有成效的培养,高校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履行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高校教师还需要为自己任职的学校承担责任,应该尽职尽责地维护自己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事实上,学校不仅是学生的母校,也是教师的母校,是教师在学术上获得支持和培养的学术家园,理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尊重和忠诚。“一所大学在其他大学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上赢得的好名声可以维护其成员的自豪感,并且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正因为如此,大学教师不应该去从事那些不光彩的、轻浮的或者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以免让自己的大学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上蒙受耻辱。”③
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免除基本的道德责任,“学术道德是拥有大学教职的人士所负有的责任的总和”④。学术道德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名高校教师在获取和传播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中都承担着一定的道德责任,对于自己的学科、学生和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胸怀对真理的虔诚和敬畏,彰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誉。但是,目前个别高校教师仍然存在无视职业要求、忽视教学和学生、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以及功利思想严重、治学态度浮躁、学术行为不端等问题,这使得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兴校强校之根本,同时也是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真正形成高尚的师德和教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的素质
从被揭露、被曝光和被查处的事件来看,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是当事人的职务、职位和学衔越来越高,个别教授、博导、校级领导乃至院士等都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学风不正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必须加大学校的工作力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增强诚信意识。
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是学术事业的后备队伍,是
未来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键环节,其学风、素质、道德水准应该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问题经常出现,诸如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过程中,抄袭、剽窃、侵吞或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及注释,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不良现象一再发生。一些研究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一稿两投或多投没有造成两发或多发的话,也就不属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还有一些研究生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耐人寻味。不久前记者的一项调查表明,“39%的博士生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⑤。
这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一般说来,研究生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不乏内在主观因素的驱使。或者说,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软弱化等异化现象以及个体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学术目标追求的迷失等,直接或间接地共同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正视和剖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具有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联。
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学校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仅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的倾向。有关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其是否修完了必要的学分、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通过评审以及取得怎样的答辩成绩,而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进行相应考察的具体措施。几年前有学者针对教育的整个过程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哪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过科学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有谁告诉过学生和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应注意的道德问题是什么,又有谁向学生分析过科研作假行为,并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做一个诚实的科学家?”⑥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仍不清楚何为引用、参考、抄袭等一般常识。事实上,长期以来所谓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是响亮的口号和美好的愿望。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普遍重“智”轻“德”、忽视学术道德培养的后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欠缺和自律、自控能力的不足,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就自然难以避免。因此,正如徐匡迪所说的那样,“诚信教育、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不是最大的失误,但还是没有走到完全正确的道路上来”⑦。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体现为研究高深的学问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既是正确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学术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进行,使受教育者逐渐接受正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术形象负责并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良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学校的制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当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着力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对于其成员来说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是为学生成为专门人才和教师取得学术成就提供学术支持的源泉和开展学术活动的环境。所谓“一所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真切地感受到的物质的存在,它还是一个可以对它的所有成员起到督促作用的非人格化的集
体„„它是一个可以规范其成员的态度和活动的模式”⑧。“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各种意义上的学术。”⑨换句话说,高校既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学术集体,是一个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尊重和加强的模式。它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精神传承、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学校的制度体系成为学校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影响最直接、作用最突出的无疑就是学术制度。简单地说,学校的学术制度是用以处理学校中各种关系、调整其成员从事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发挥着规范和制约、激励和导向等功能。如果学校在对待教学与研究的政策方面存在错位,使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把研究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职务晋升的硬性指标,而不是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那么,教师不潜心教学、不乐于教学,回避承担教学任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学术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制度中,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学术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奖励的基础,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必须以客观、公正、学术贡献和学术承认的一致性为前提。任何评价和奖励的实施都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评价和奖励结果的合理性。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下,大量“学术泡沫”得以产生,一些教师和学生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事实表明,选择数量重于、优于质量的评价指标严重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的缺陷。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不同岗位职责,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特点,行政职能泛化、行政级别分明,学校的学术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显现。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教师在项目申报、经费获取、成果评奖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术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度捆绑,学术权威与行政地位相辅相成,行政利益与学术利益密不可分,学术活动的管理者与学术活动的受益者合而为一。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内容,建立协调有序、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学术制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质量
与数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与数量兼顾、内涵与外延结合、质量和内涵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⑨[美]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徐弢、李思凡、姚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3、65、63、86、63、87页。
⑤杜晓:《学术不端持续蔓延几成潜规则》,《法制日报》2009年3月23日。
⑥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第三篇:学术道德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无不关注着这一举世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共同构建了建设新中国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保障了我们学生各个方面的权益。并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把改革提上了议程,全面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确保人民的各项权利。着眼全部改革领域,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莫属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改革,我们作为科学研究学生感到光荣无比。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
诚实守信不仅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作为科学研究人员必备的一项素质。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无不要求我们用诚信的态度对待,而诚信课堂已经被渗透在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从接受教育开始我们就被时刻提醒,我们要诚信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诚信机会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最简单的基础。然而对于我们学生,我们被贯彻了一种思想:学术上的诚信和做人的诚信一样重要,几乎和做人一样会贯穿在我们整个求学生涯中。
从事科研工作的我们更要把这个标准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原则。这是最基础,最简单但却最重要的原则。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律建设是保障。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法制社会,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活动,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就要求立法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术立法,制定与我国学术研究形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人们有法可依。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还是严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的。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教人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许多学术精品,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确实存在着 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具体地说,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水平重复现象,粗制滥造现象,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此外,当前学术界道德失范的现象还有学术腐败现象:如学术杂志中的关系稿、人情稿等;科研人员的一稿多投现象等。
在我们周围中这种学术造假的情况也曾经发生过,前几天一个外校同学和我聊天,说起了学术造假的事情,他悄悄地告诉我我们学校有个副教授为了晋升职称,抄袭了一个外校研究生的论文,事情败露后,这个副教授收到了严厉的惩罚,取消了教师晋升的名额,并且不能再担当学校内部重要科研工作。对待结果当事人后悔不已,这种逞一时聪明的做法自然是领后果很难堪,不仅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而且让学校以及同学为他感到惋惜。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但是抱有欺骗态度的人却并没有因此减少。在科研领域中,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确实是一种对自身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知名度和获得名利的好途径,然而一些人却没有发扬科研人员踏踏实实辛勤奋斗的精神,却动了歪脑筋走上了歧途。只能说我们的诚信教育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对学术造假的后果还不够了解,对于这种侥幸心理还持有一定乐观态度,这些屡屡发生的学术造假行为还不够然我们引以为戒。
我认为作为一名研一新生,要做到恪守学术道德,主要是要做到诚信为学,自 觉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学术诚信更是学生应具 备的首要道德规范。一个道德上刁钻、投机、没有诚信的人,在做学问的时候迟 早会出问题。要加强学术诚信的建立,就要大力培养严肃的学术批评精神。每一 位同学也要欢迎一切客观的批评。这要具体体现在将来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同时督促自己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以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作为指导,以知识分子的修行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学术观,维护社会良心,守住道德底线,为未来的师弟师妹做出好榜样,争做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守护住学校一方净土。希望我们12级的研究生能够引导自觉用实际行动营造中大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用实际行动固守中大灿烂的学术之花和深厚的学术根基,用实际行动维护中大的学术尊严,塑造中大更加美好的明天目前,高校和知识界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认认真真和勤勤恳恳地做学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高校和学术界的主流,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必须以他们为榜样,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坚 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感谢学校给我们上的首堂课,通过这次学术道德教育的举行,一定会更好的推进我校学风建设,营造中大严谨求实的学风,维护校 园学术风清气正,将来一定会提高中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忠诚学术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秉承务实作风,崇尚学术道德。尊重科学事实,反对弄虚作假;坚守学术规范,抵制抄袭剽窃。以我实际行动,创造学术精品;以我优良学风,建设诚信校园。
第四篇: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
本次作业我从三个方面来写,一是谈感受;二是谈问题;三是谈措施。
第一,谈感受。
本堂课带给我的感触总结起来有八个字:“震撼、洗礼、畏惧、坚定”。
在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解和播放的录像,紧紧的抓住了我的眼球,看到人类发展之快(不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领域),看到地球被污染的千疮百孔,看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不论是孟山都所生产的化学药剂,还是用于能源替代的核产品),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之后老师和同学们良好的互动讲解,现在社会良心人士的以身作则,都给我身心带来了洗礼;以前也知道科学技术用不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去畏惧它,哪怕是身边的一件小事都感觉牵连人类的未来;作为社会人,我们不能将自己置于社会一隅,我们应勇敢的站出来发出呐喊,哪怕只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人类的延续。
作为当代的一名研究生,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才是我们科研工作得以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我们人人都提高自己的科学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养成良好学术氛围,反过来,我们可以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潜心科研,为自己获得学术成果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国家的科技水平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关于道德和诚信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并不是特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专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这门课呢?我想原因是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主要依赖者是工作在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工作者。而科学工作者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引领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还应遵守职业道德,恪守科学道德,造福人类社会;同时他们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道德责任,应成为社会的道德典范。
“金钱是万恶之源”,这样说可能过于片面,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部分人员利欲熏心,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各种不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说到科学有造假,数据有篡改也是必然,谁还在乎道德和诚信的问题。正是这些歪风邪气,在侵蚀着我们的研究人员,当然包括我们在读的研究生。那么,对研究生而言,什么是
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学术诚信就是研究生在诚信的原则下追求真理,研究学问。它一般包括:实验或调查报告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不能歪曲作假、主观臆想,随意改动数据;学术论文著作要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避免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及论文间相互署名等现象发生;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定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并认真贯彻双盲评审制度,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学术奖惩机制的作用;正视学术不诚信现象,并给予积极回应,切实维护学术环境的净化。
第二,谈问题:
目前,少数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学术诚信方面存在诸多不良表现:
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获取科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任何研究要想获得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都必须尊重实验事实,来不得半点捏造或伪造。研究生认真做好科学实验,不仅仅可以获取客观、可靠的实验数据,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某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经过亲自实验研究而是编造实验数据,或是直接挪用改造已有文献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这些做法严重有悖于“忠实于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者基本的道德原则。而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带来的后果要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更为恶劣,甚至有可能引起科研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当今学界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正是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中的抄袭与剽窃行为。为了达到评奖、评优、毕业等目的,部分研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的文献,通过肆意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编造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表等而不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将别人的成果略加改头换面便据为己有,肆意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而网上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代写论文的广告,说明代写论文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一定市场。
成果交易、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研究生为共同分担发表费并完成学位阶段规定的论文指标要求,而相互挂名的情况时有出现。由于北京、上海等地户籍政策中,专利等科研学术成果具有很高“含金量”,近年高校中甚至出现“专利挂名”灰色市场。这种以私利为目的的“分享”行为和上述的“剽窃”、“编造”一样,都是严重有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此外,学术研究只有建立在广泛涉猎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他人成果中的思想精华,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在论文中是否注明所用成果的出处,不仅体现了作者是否尊重参考文献的所有者以及是否具备起码的学术道德,而且也是为后续研究者研究提供检阅资料的方便着想。一些研究生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没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列出并未阅读的参考书目,对参考文献做伪注。有的研究生引用别人的数据和观察,却是改头换面,不加注释。
论文重复发表。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于是部分研究生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把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或是将已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后向另一刊物投送。一稿多投的行为,在我国的期刊界、学术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总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投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还有将翻译后外文论文投稿的情况出现。
如果任由科学道德沦落、学术不诚信滋长,不仅败坏了学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沦丧,贻误年轻一代学人的成长,还会损害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危害:
污染学术环境,败坏学界名誉。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探索、研习、应用和传承活动,就需要对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务,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基于诚实性、客观性基础之上纯朴的学术氛围,离不开追求真理而向善务实的学术道德。而不正的学术观念及造假行为却逐步地吞噬着学术活动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严重的损害了学术界的名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学术竞争的恶性循环,带来社会资源浪费,从而形成泡沫、虚假的学术环境,也会使正直学者的尊严、权益受到威胁和伤害。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直接关系到学术的健康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如果研究生科学道德沦落、学术诚信缺失,学习态度功利化,不再把学术研究看
做神圣的事业,就难以专心踏实做学问,学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学术能力大大降低,培养质量便无从谈起。
败坏学风,贻误学术新人的培养。学风是学者们在长期的研究活动中养成的一种学习风气,它表现为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观念决定态度,态度指导行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者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在学习态度不正确的学术风气的影响之下,学者们很难坚持对学术良知和学术精神的追求,最后,导致不正当行为的产生。大学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场所,也是追求真理的圣殿,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便是一大批高级人才的代表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历历在目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事件等,无疑会给追求学术价值与学术精神的正直学术研究主体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学术造假现象会影响研究生们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建立,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严谨性是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缺乏严肃的科研作风,其学术研究工作的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走向伪科学。
腐蚀学术,不利于学术的后继发展。学术研究是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扎扎实实、潜心研究的过程,是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术活动不仅创造物质价值,也创造精神价值,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学术研究没有捷径,也不容弄虚作假。学术研究的真谛在于求真,但造假抄袭、伪造数据等各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却是对学术创造的否定,是对学术“求真”本质的否认。而如今不良学术之风的盛行,如果不严抓学术道德规范,整个学术界、知识界很有可能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恶性循环之中,它使真正潜心钻研的人得不到肯定,并腐蚀了许多极具创作潜力的学术研究主体,动摇了他们恪守学术道德的信心,还严重损害了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
面对这些问题和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三,谈措施。
首先,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知识界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心。高校学生是全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之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从源头上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建设高度自觉与自信的大学文化,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文化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积极贡献。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蜕变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代研究生们才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科学风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与超越,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其次,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求真求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注定与科学无缘。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高校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有利于建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秩序,提升科研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以科学、严谨、求实、务真的风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快科学建设,营造良好学风。
再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风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自觉培养综合能力和良好素质的重要保证。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激发我们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培养严谨求实、质疑批判、创新奉献的优秀品质,使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立志做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讲究实际的人,开拓创新的人。
本论文中部分段落内容借鉴以往文章,但论文整体构架及学习感触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将来的道路上务必保持本色,不能因外部利益而冲昏头脑,做出有违社会公德和有失良心的事情。科学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即使我们谨小慎微都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哪儿有余地让我们做出有违人类良知的事情呢,我们不能做自己的终结者!
第五篇: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学习心得
学号:2120121142 姓名:王丹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当前国际科技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是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孔子对弟子们说:“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学风问题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所以要抓好学风建设,首先要有科学道德。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高尚的学风道德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从表现形式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学术界倾向于严格界定三类科研不端行为:杜撰、篡改、剽窃。一些学者因为各种原因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而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一个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称其为学术的常识。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模糊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早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市场经济给当代研究生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较多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或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出现强烈的功利倾向。往往会偏向于热门的专业领域和话题,研究经费的多少和社会实用程度成为选择的标准,忽视了深层的理论研究与积累,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平台的搭建,忽视了基本的理论思维训练,急于求成。有些研究生对导师在课堂讲授中所提出的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稍加整理,在未征得导师许可的情况下,就作为个人的作品交付报刊发表。还有一些研究生看到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术语、动向,没有潜心论证研究,急于引用和借题发挥。基本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平台没有做好,就急于课题的涉及,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对导师或同学、学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挂名逐利、借名得利。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学术人格和尊严。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一是坚持教育引导。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有时也称为造假、编造)、篡改和剽窃(FFP),但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防止这些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主要依靠引导和教育。当前应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应当以研究生为重点,在高校更加广泛地开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加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是加强制度规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尤其是自2010年国务院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召开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措施,一个严肃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高压态势已经初步形成。在学术共同体自我规范方面,近年来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道德规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强化学会监督责任,发挥学术期刊在引导科技工作者严守学术规范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在不同研究领域,合理确定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投入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学术平等机制,从制度层面支持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宽容探索失败,激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乐于创新。
三是强化监督约束。我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都就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问题列有明确条款。在强化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主要环节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互动机制。由于多数科研不端行为往往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方向,非专业人员很难察觉;而且越是高精尖的高技术领域,科学研究过程越是细微、复杂、深奥,只有同一专业领域内的同行研究人员才可能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因此,科研共同体在发现和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识别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手段,增强对不端行为的威慑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和治学态度,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做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
负责任的研究者要做到诚实、精确、客观、有责任感四个方面。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应该是诚实,即忠实地提供信息、实事求是、言而有据,这是对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科技工作者要精心的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准确无误地记录和报告结果,精确、真实地传达信息。求真实科学的本质所在,科技工作者要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和偏见。科研人员的行为既要对科学共同体负责,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和科研行为规范;又要对社会负责,遵守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适当使用并珍惜科技资源。
2.要科学管理研究数据
研究数据是形成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赖于研究数据的真实、可信。作为科学研究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数据收集和记录对后续研究有重大意义,应科学细致管理数据。至今,科研不端行为多发生在数据收集、记录和保存环节,其中包括有意的违规行为,也包括因不了解和忽视相关规定、不熟悉相关规范而无意发生的不断行为。因此,科研人员必须保证获得的数据是真实的;不能基于科学之外的目的(如获取利益)对原始数据进行人为加工和篡改;特殊数据收集应当事先获得授权许可;确保数据收集方法和技术的可靠性。3.悉心接受导师指导,科学选题
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研选题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搜索、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选择关系到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与方法,也决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发展前途。因此,研究生应悉心接受导师指导,做到科学选题。选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常常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科学性(2)创新性(3)可行性(4)符合伦理规范。4.态度端正,正确使用科研数据
科学研究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研究生要态度端正,正确使用科研数据;所有的数据最终都应当为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使用,且应当尽可能广泛、自由地被共享;同时,还必须尊重和保护数据获得者以及提供者的利益,保障隐私权、保护机密和专有数据。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研究数据使用中的诚信规范,才可能使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正确和恰当的处理数据使用和保护问题,进而防止对数据的不当使用或违规行为发生。收集到的数据除了供收集者使用外,还应考虑供他人使用的情况。研究数据或信息的共享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充分地使用已有数据资源,可以减少数据收集、采集等重复劳动和相应费用。5.治学严谨,在课题申请中遵守科研基本原则
研究生是导师的科研助手,在参与课题申请时,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信息,不但增加了评审成本,而且最终会扰乱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尽管当今获取科研经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申请者也会承受巨大压力,但无论如何,欺骗和误导资助方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科学家应当以扎实的准备工作和以理服人的论证来向社会表明所作研究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6.遵守科研论文的写作和投稿规范
任何科研工作都要建立在之前工作积累的基础上,也必须在实施之初就要对过去已有的相关成果进行调研,在撰写论文时,对他人的成果进行必要引用既是对他人贡献的认可,又有助于通过比较和论证来体现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规范与可靠性。论文写好后,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是科学交流和评议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良好的科研秩序,科研人员必须遵守与投稿的发表有关的诚信规范。投稿不应受到个人利益、私人关系、团体关系的影响,也不应纯粹从影响因子出发决定投稿。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