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王志成(学员)发布时间: 2010-07-26 15:07:1
5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曾经片面的把甜言当作鼓励,把蜜语当作呵护,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学生或变得麻木,或变得贪婪,种种负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判断与诊断同步、激励与促进并行,明理与导向共存,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
1、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
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伙伴来评价,例如:在某教师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闯关后屏幕上出现:祝贺你过关!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当关注评价的客体,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与行为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群众性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协作者等。
2、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你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进第三者评价,比如学习伙伴的语言提示,比如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比如卡片评价、课堂表现记录卡等。
3、评价语言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变。
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真心的、具体的,不能讲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说好话不等于绝对的鼓励,我们应当学会直面学生出现的错误,适度的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好——好在哪?棒——怎么棒?一定要具体,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更要让学生知道好的程度与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要让你含糊不清的笼统评价成为善意的谎言!
4、评价效应从短效到长效的转变。
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一般都是瞬时评价、即兴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当前的行为表现,它所具有的效应也多是短期的,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受课堂的局限,而应当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种学习成果与阶段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不孤立任何一种评价形式,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也发挥它的延迟效应,让课堂评价也成为学生一个基本信息,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服务。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美丽,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的艺术。那么如何让评价展现艺术的魅力呢?我认为应该要找到好的评价策略:
A、以“问”促评:
不言而喻,以问促评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前的复习检查中直接提问:
例:教师幻灯片出示50+1258+540+7 5+25 30+20
学生独立直接写答案
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
师:看看自己算得怎么样啊?
生:非常棒!
师:那就在自己的口算纸上画两个小星,表扬一下自己!
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以反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引导学生二次探究,也就是说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矛盾是激化现有知识与固有知识的本质区别的原动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连结点,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学生审美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B、示“意”代评:
课堂即时评价时教师不但可以用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
行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式的渗透,而且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应指出的是,特别是批评学生,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给学生“留一点面子”,不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C、借“物“奖评:
“给孩子兑换奖品的物质奖励才对学生有效吗?”我想对孩子的少搞一些物质评价更好些,有些物质奖励,对孩子有个努力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有些老师在当堂课上有一些比如铅笔、苹果、学具等等这样的物质奖励。这个就不应该提倡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功利性。我所说的借物奖评是指借助物化的东西,给予学生一种阶段性的期盼。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教育评价总结
在我的短短的八年教学生涯中,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曾经片面的把甜言当作鼓励,把蜜语当作呵护,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学生或变得麻木,或变得贪婪,种种负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判断与诊断同步、激励与促进并行,明理与导向共存,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
1、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
伙伴来评价,例如:在某教师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闯关后屏幕上出现:祝贺你过关!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当关注评价的客体,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与行为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群众性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协作者等。
2、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你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进第三者评价,比如学习伙伴的语言提示,比如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比如卡片评价、课堂表现记录卡等。
3、评价语言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变。
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真心的、具体的,不能讲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说好话不等于绝对的鼓励,我们应当学会直面学生出现的错误,适度的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好——好在哪?棒——怎么棒?一定要具体,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更要让学生知道好的程度与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要让你含糊不清的笼统评价成为善意的谎言!
4、评价效应从短效到长效的转变。
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一般都是瞬时评价、即兴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当前的行为表现,它所具有的效应也多是短期的,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受课堂的局限,而应当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种学习成果与阶段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不孤立任何一种评价形式,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也发挥它的延迟效应,让课堂评价也成为学生一个基本信息,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服务。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美丽,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的艺术。那么如何让评价展现艺术的魅力呢?我认为应该要找到好的评价策略:
以“问”促评:
不言而喻,以问促评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前的复习检查中直接提问:
例:教师幻灯片出示3.25+4.5 5.7+4.2 10-3.5
学生独立直接写答案
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
师:看看自己算得怎么样啊?
生:非常棒!
师:那就在自己的口算纸上画两个小星,表扬一下自己!
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以反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引导学生二次探究,也就是说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矛盾是激化现有知识与固有知识的本质区别的原动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连结点,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学生审美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B、示“意”代评:
课堂即时评价时教师不但可以用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式的渗透,而且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应指出的是,特别是批评学生,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给学生“留一点面子”,不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C、借“物“奖评:
“给孩子兑换奖品的物质奖励才对学生有效吗?”我想对孩子的少搞一些物质评价更好些,有些物质奖励,对孩子有个努力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有些老师在当堂课上有一些比如铅笔、苹果、学具等等这样的物质奖励。这个就不应该提倡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功利性。我所说的借物奖评是指借助物化的东西,给予学生一种阶段性的期盼。
第三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义城完小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
阶段性小结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此,在短暂的半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中,我校各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方面有较为明显的转变:
一、进一步更新课堂评价理念
1、教师主体服务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
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教师心中装有孩子,眼中有了孩子,能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孩子、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主动表达。
3、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二、逐步构建了新的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高效课堂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伙伴来评价,例如:马老师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闯关后屏幕上出现:“”祝贺你闯关成功!”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等,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还当关注评价的客体,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与行为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群众性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协作者等。
2、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评价的形式不局限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老师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进第三者评价,比如学习伙伴的语言提示,比如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比如卡片评价、课堂表现记录卡等。
3、评价语言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变。
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真心的、具体的,不能讲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说好话不等于绝对的鼓励,我们应当学会直面学生出现的错误,适度的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好——好在哪?棒——怎么棒?一定要具体,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更要让学生知道好的程度与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要让你含糊不清的笼统评价成为善意的谎言!这种新的评价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用“真实打动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真诚引导学生”做到“真正的”“丰富而灵动的”“精彩的”“师生互动的”“激励性为主”的创新型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
4、评价效应从短效到长效的转变。
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一般都是瞬时评价、即兴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当前的行为表现,它所具有的效应也多是短期的,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受课堂的局限,而应当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种学习成果与阶段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不孤立任何一种评价形式,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也发挥它的延迟效应,让课堂评价也成为学生一个基本信息,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服务。
三、加快了教研步伐,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伴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积极实践,勤于反思,勤于动笔,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习作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推动着课题实验健康、有效地向前发展。
2016年12月20日
第四篇: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我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历史课的共同问题:学生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任务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拓展阅读历史书籍;历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生之间的差距悬殊,历史思维能力不足等。历史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在课堂上使学生身心愉悦的主动学习,并能透过历史文化表象,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进而确定了影视资料的“用”与“思”这个研修方向。
影视资料的“用”与“思”就是通过影视资料的运用来增强历史直观性,把相关的历史内容更逼真、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其实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是我们教学公开课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我们尝试着结合教学深度思考如何使用影视资料。针对《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我们以研究如何有效科学的在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为基础,引申出“影视资料的“用”与“思”,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深入理解”。
基于我校史地政生为一个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历史组集体备课与整个教研组听课、观课、议课结合的方式。“政史不分家,史地是一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各学科交叉思考、研讨给历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反思。
教研组成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步骤: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先由一位教师上课;2.整个教研组听课、观课做课堂观察,记录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3.进行课后研讨,针对研究主题、教学效果、教学生成等问题交换意见;4.上课教师结合全组成员建议及课后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5.再上课,根据新的调整实施教学实践;6.往复以上步骤,通过验证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及研修主题,针对第一次的教学情况,史地政生教研组的老师经过研究提出了以下问题:影视资料内容针对性不够;针对资料设置问题不够具体、提问的时机把握不足;环节转化铺垫不够,落实变迁主题不强。通过讨论,教研组成员给出了以下的调整建议:删去一部分重复的影视资料内容;进一步剪接处理资料视频使之更具指向性;重新商定落实问题细节;过渡转接要直接到位、呼应所学;应渗透传达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深入理解。
结合以上问题及指导,我对《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流程进行了调整,对资料的选择、剪接进行了二次调整及处理。根据对课堂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就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我们进行了二次、三次调整及教学实践。
例如在对电影《西洋镜》视频片段的应用中,从“同学们喜欢的哪些演员?看过什么电影?中国人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电影?看电影会是一种什么反映?”的问题设置,到“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让学生明确,今天电影种类多样,3D、4D、5D电影给人们带来更高的视听享受,这体现的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追溯历史,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是什么时候,哪一地区的人?联想一下,清朝晚期,一百多年前啊,电影刚刚诞生不久,人们看电影会是一个什么感觉呢?我们通过电影《西洋镜》的镜头去看看,同学们仔细观察,可以从不同身份年龄人的语言、动作、表情来感受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设问,引导学生在问答之间了解相关历史。修改后的对比更加具体,由今及古的追溯方式更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观看视频前提问,问题也更具指向性与指导性,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与思考。
在对于微电影对社会风俗变迁的总结历史剧选取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活动探究选择《生活的变迁》这个教学问题排演历史剧。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排练历史剧,热情高,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观看历史剧时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问题的思考上,演员存在笑场、不能脱稿、表达不准确等问题。经过思考与研究,我们教研组建议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这幕《生活的变迁》历史剧,通过把历史剧拍摄成视频资料的形式表现这段历史,学生们也算体验了一次拍电影的过程。
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即可以形象、生动展现社会变迁,又因为是同学演绎的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在观看之前,我提出两个问题,“注意洋教士对晚晴民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了疑惑?思考自己能为他解惑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过度兴奋的课堂气氛进行了控制,也指导了学生观察的方向,为下一步的共同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语言锤炼方面,针对过渡语言进一步改进。如由简单的“比照相术更先进、更生动的记录生活的方式?”的过渡,变为“照相术不仅能留下美好的记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不论当时还是今日,中国人还保留着一种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就是看戏(系列图片引导)。照相术传入的半个多世纪之后,一种新生的西洋影戏也传入中国,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电影”的过渡。这不仅是文字变化带来的缓冲过渡,更多的是对本课主题的呼应,紧扣整个近代变化历史主题。
将“照相术与电影的传入给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扩充为“回顾历史,从梨园里演绎的春秋,到被搬上荧幕的定军山,从敦煌的彩绘壁画到定格历史的照片,照相术与电影的传入给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生活也是变化的、进步的”。这既是对前面探索问题的总结,也对比了古代与近代的不同,同时点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明晰了学习主题。
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设问,引导学生在问答之间了解相关历史。修改后的对比更加具体,由今及古的追溯方式更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观看视频前提问,问题也更具指向性与指导性,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与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讨论,从学生视角出发。同事们从观察、记录中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进而对下次的讲授提出改进和完善的设想。通过这样反复的思考与对比,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进行平等的师生交流、沟通,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期从学会到会学。
第五篇:个人课题研究小结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个人总结 2012.12.17 二年以来,我积极投入了学校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我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最大的体会。本着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为目的,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现将二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课题理念。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积极吸收,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二年来,我认真学习了解课题方案,深入学习有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相关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化课题理念。
三、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探讨。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并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积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在研究中,我发现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很有问题,语文课堂上,学生虽然思维活跃,竞相发言,但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想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很少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少部分学生容易走神或开小差,缺少倾听意识和能力,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由此我便着重从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文章和教师经验论文,在充分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现状作了分析,设计并采用了一些措施尝试着进行了实验: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制度的制约以及改进语文课堂的交流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被动倾听,着力培养班级学生的倾听能力。一阶段的实验让我明显感到学生的进步,孩子们学会了听他人之言,取其之长进行补充发言,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疏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与语文组老师进行探讨,即围绕“提出问题
——交流诊断”这一流程进行话题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二年来,我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是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和同事们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我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
教有所思、善于总结。边研究边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并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和反思。
五、课题研究收获:
1.课题研究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课题能够顺利实施,就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研究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过程,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工作习惯。以前我教学更多的只是埋头工作,不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者说有了教训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课题研究下来,我开始注重把经验教训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让总结与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
六、存在的不足:
1.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课题研究中跟踪调查与反馈程度还不够,有时候还没真正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3.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着我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积极地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