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影评

时间:2019-05-15 09:5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影评》。

第一篇:写影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的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黑客帝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把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

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第二篇:怎么写影评

怎么写影评?

看片分析,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相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发现具有初步电视意识的好苗子。同时,它又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考出真实水平。也因为这样,它最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与“面试”的印象分不同,笔试的成绩更加具体、客观、过硬,所以在专业考试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那么,怎样写好看片分析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条建议。

一、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

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

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

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三、剧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哪里。

四、重新设计结尾。有的干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几个问题。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看电视片《蕉窗听雨》(注:是一部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

一、这部电视片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何表现自然的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

二、请举例说明“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

三、这部电视片阐释了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这种考试安排限制了话题,使答题不至于离题万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队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这比写文艺评论要容易一些,但它们的套路基本一致。这种回答,也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地列几条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在考前练习时,仍应以写文艺评论为主。

题目:影评题目

——评电影《***》

第一部分(一般一段):影片名称,导演(也可以说一下主演),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第二部分(可以多段):展开评论,顺序为主题人物镜头色彩音乐台词在其中选两至三个方面进行评论,后面四个评论顺序可以颠倒。

第三部分(结尾,一般一至两段):总结所评内容,曾获奖项(也可放在开头),再谈一下主题思想,地位,语言一定要专业,有力。

这就是怎么写影评 沸点 发布于: 2009-03-22 11:50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迭化多。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在电影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1,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电影。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电影,同饿着肚子去看电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电影是一样的。

2,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哪部电影是最伟大的电影。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电影也不要给电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给电影定位。

3,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电影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电影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第三篇:怎么写影评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

一.主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 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 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

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二.结构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1.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为重要。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 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

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 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 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 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四.场景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场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现代电影的场景,可以是现实空间环境,也可以是非现实空间环境,但是,这两种场景的存在,都要求要体现和反映剧本中规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场景存在的方式和种类,大体上可以划分成如下六种:

1)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现代电影中,电影场景的构成有如下的几种特点:

1)影片的银幕空间是由多种类型的场景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组成的。2)同一场景内,可以开展和表现一场戏,也可以开展、表现多场戏。3)一场戏可以在一组场景或多组场景中展开。

4)影片中的场景的视觉效果,参与影片的叙事和造型,从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5)场景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6)影片的构成上,场景交替变化、交替运用越来越频繁。7)刀特技合成,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广泛。

8)影片中的场景在视觉造型和视觉风格上越来越影响和决定影片的风格。电影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影片某一个段落的人物、叙事、动作对话的构成与处理。场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例如:操场(街道、河边、厨房、卫生间、车内。影片中的场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没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区的别墅,严格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场景,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室内的戏和室外的戏,我们在拍摄和表述上往往又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景。

电影场景其次有一个时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这个场景所表达的叙事、动作的时间关系。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就影片叙事而言,换镜头就是隔时间;换场景就是换时间Z换场景就是换空间。

通过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影中场景的选择、利用、排列、构成,会影响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场景的选择和具体的运用,在宏观上就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我们常常讲: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的光线运用;实景利于 影片的空间表达。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电影中外景的出,现,无论场次的长短、多少,都会在影片中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规模。感觉和效果。而在内景的拍摄中,我们会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感觉,显得影片空间变化较多,但不完整。

3)场景制约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中外景的应用,使得人物的表达更为有环境依据,使人物在叙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内景的应用,优化了摄影的造型

元素,在视觉上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人物的“戏”的表现。

4)场景关系影片的影调构成:由于影片中场景的有意识、无意识的变化,影片中的地调关系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构成影片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的初调效果。

5)场是决定一段叙事情节的完整: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清晰、明确地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叙事情节,也可以仅仅是表达叙事情节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场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场戏,是一个表述性的语言,是一个实际增节的称呼,更是一个独立的事件的表达方式。实际增况往往是;一场戏有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几个场景中完成。由于电厂中场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们在选择场景的时候要特别地道憧和准确。

根据我们对现代电影的分析,电影中的场景构成方式越来越灵活,场景的数量越来越丰富,这样,有利于影片的叙事,有利于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于影片的风格表达。因此,电影场景的运用规律是我们要进行细化分析的东西。

五.景别

电影的景别,是一个电影镜头和画面的视党形式的表述语言。表面上是一个造型元素,实际上是一个教事的手段。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电影景别的划分大体上有如下的几种形式;l)大远景,2)远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对近景,8)特写,9)大特写。

电影中的景别,是影片视觉效果、导演语言风格的外在形式之—。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党风格,决定导演风格。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是别的把握重点是在于全片,而不在于具体的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场景中重要的人物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3.电影场景中的内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这两种景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要分析景别分别在外景和内景当中对于人物、叙事、对 话、动作的表现和表达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每一个场景的开始的镜头和结束的镜头的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镜头剪接中景别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全片中,镜头画面的景别的变化幅度是什么?对影片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景别的这种变化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6.分析在动作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镜头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 7.景别的运用以及最终画面完成的效果对于影片的风格有什么样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别运用,对于画面的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9.分析景别的应用对于环境的气氛,空间的表达,场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我们看到的影片,有的时候,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个特定的景别,在有些情况下,不同的景别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叙 事内容、不同的情绪要求、不同的动作表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1.分析电影的景别对影片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六.空间

在理论的分析中,电影的空间是一个不太具体的概念。

同时,电影的空间又是一个表述的整体概念,它不能离开影片的叙事和影片的主题电影的空间在影片拍摄的表述上是一个虚词,在影片拍摄完成的理论分析上是一个形容词。

但是,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往往在我们认识电影的过程中,电影的空间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广泛,不太具体的甚至是模糊的概念。

我们对电影空间的这种感觉一般来自于我们的生存观念。那么,电影的空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1.电影载体空间的明确性。也是我们说的银幕的二维空间。电影的银幕空间是有限的,平面的,具体的。我们所看到的空间关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关系上构成的。

2.电影表现空间的假定性。我们所看到的银幕的三维空间是一种假定性的三维空间。电影是利用光学的、色彩的、影调的给我们创造一个生理(眼睛)感受是具体的,心理(大 脑)感受是假空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效果。

3.电影感觉空间的综合性。我们对电影空间的感觉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感觉懂得过程。即是银幕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幻觉的;既是平面的,又是三维的;既是表现的,又是再现的。

4.电影画内空间的现实性与画外空间的想象性。电影是用画内有限的空间布局,表达画外的无限空间关系。我们常常是用局部的、不完整的画内空间去表达画外整体的空间 关系,缝合观众心理的想象。

我们在分析电影空间的过程中,就要分析如下的一些问题: 二.影片中主要的空间构成是否参与影片的叙事与造型?

电影中的空间存在,一般的情况是作为事件发生的环境来帮助影片完成叙事。电影的空间既是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又是推动事件发展的主要载体。

例如:影片《红高粱》中,高粱地成为了影片中“我爷爷”和“我奶奶”情感宣泄的重要环境依据。场景的空间表达了人物,反映了性格,影片的空间直接作为一种叙事元素和造型元素,成为影片的视觉主体和审美主体。

2.影片中主要空间的跳跃是否构成巨大的对比关系?

美国影片《勇敢的心》中,英国苏格兰的地域风光和古代封闭式的城堡,这两个场景的交替,形成了巨大的空间对比,也形成了巨大的气氛对比,对影片的叙事和风格起到了极大 的作用。

3.影片的空间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电影中的空间既是主题的载体,又是叙事的环境;既是影片的视党风格,又是影片的造型风格;所以,电影中的空间有很大的表现性和象征意义。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宅院内的红色灯笼和黑色灯笼成为了人物生活的方式和人物命运的象征,封闭、灰色的宅院,作为一种环境,作为一种象征,作为一种风格,作为一种影片的故事和造型元素,独立的在影片中发挥作用。

4.电影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

现代电影当中,电影的空间象征与表现形式大多是两种存在形式:

1)一个是影片的整体空间象征。利用影片中所选择的主要场景,从形象的角度象征呼应影片的主题。2)一个是影片的局部空间象征。利用影片中某一非常有特点的场景,从特定环田的角度表达人物或者情节。

影片的创作者大多用这两种方法帮助深化影片的立意。

例如:影片(黄土地》中运用大量的外景中土地、黄河、窑洞、整体的空间关系象征,来达到影片中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传统风格的反思。

例如:影片《红高梁》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的一场戏,高粱地的具体场景空间则暗示了人类生命的崇高与人性的伟大。

例如:影片《菊豆》中,运用封闭的染坊内景局部的空间关系象征,来表现染坊的兴旺与发达,来表现一个家族生命的衰败和伦理、道德的衰败。

例如:美国影片的《全金用外壳》中,海军陆战队兵营中士兵的卫生间,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局部空间关系象征不但很好地表现了几个士兵在人性压抑、军队压抑、环境压抑下的精神扭曲,也表现了士兵不满军队体系中军官的作风而枪杀军曹的震惊事件。

5.影片空间的表达与表现是否有独特的视觉造型特征?

影片的环境空间除了完成影片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之外,还有独特的视觉造型特征。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从画面的祝党造型特征上,表达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的家族和礼教对人的摧残。

例如:影片《菊豆》前半部分空间环境的开阔表现和处理,影片后半部分空间环境的平面表达和处理,画面的视觉造型特征测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一个家族从兴旺走向衰败的过程。

例如:影片《花样年华》中,男女主人公租用的公寓,真实的环境空间关系和拥挤的生存建筑结构,对男女主人公形成了另外的一种压抑,更给影片的人物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七.机位

“机位”是电影的创作者对摄影机拍摄位置的称呼,也是影片分析中对摄影机拍摄点的表述。实际上,机位是影片导演风格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机位的运用是电影的叙事形式。机位的变化是电影的镜头形式。机位的变化规律是影片的视觉形式。

从宏观的意义上讲,电影中的机位有如下的意义:

1)机位就是视点。是决定我们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看到影片叙事的发展。

2)机位就是构图。每一个机位拍摄的画面,由于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和构图效果。3)机位就是调度。每一个机位反映了导演在空间上,在调度上是如何完成电影的叙事的。

我们知道,戏剧场面调度的核心是人物在舞台中的位置。他反映了戏剧导演对人物在舞台上每一个点和位置的处理关系。因为,戏剧的表现是没有景别的划分的,是从一个点上看 到的环境关系和人物的关系。

4)机位体现了导演的叙事方式。有的导演在镜头的转换中,镜头变化的幅度比较小,有的导演在镜头的转换中,镜头变化的幅度比较大。有的导演机位变化比较有规律,有的 导演则表现出更大随意性。

而电影的场面调度则更为丰富,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因素: 1)人物在场景空间中的调度与处理。

人物在场景中的调度处理应该体现叙事的需要,导演风格的要求。人物的调度既是任意的、主观的,又是受一定限制的。

2)摄影机机位在场景空间中的调度和处理。

电影场面调度的核心是摄影机机位的调度。摄影机机位的设计、运用、具体方式、变化的规律,都反映了导演的镜头意识和视觉语言的形式。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机位的设计与运用既反映了导演的技巧,又反映了导演的叙事风格。

我们分析影片(全片和段落)中的机位关系时,要注意如下的问题:

1)具体分析导演在一场戏的镜头段落中,是从哪几个机位的点拍摄完成和表达影片的叙事的?

2)分析摄影机机位在这样一个叙事的过程(段落)中,是怎样布局的?平面的构成效果是什么样的? 3)分析影片中某一个特定的段落中(例如:表现人物的动作,表现事件的细节)机位的处理有什么样的特点?

4)在全片中和一场戏中,机位的处理与布局有什么样的规律?实际上我们在拉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所有的摄影机机位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不管导演是否有这个意识,这种现象 是存在的,我们要分析镜头处理与布局的规律。

5)分析影片中的机位是如何表达影片中的空间关系的?电影空间的表达,是通过镜头的处理来实现的,镜头的景别的远近,方向变化的多少,对影片的场景空间表达有决定的意义。

6)这样的机位处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又有什么样的帮助?对于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可以用静态的画面完成,也可以用运动的机位画面处理,这两种方法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7)在影片的一场戏中,采用哪几个机位完成的叙事。有的影片,一场戏的镜头非常少,非常明确,两三个机位就完成了一场戏的拍摄.而有的影片,一场戏的镜头非常多,机位非常多,变化十分丰富才完成一场戏的拍摄,通过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镜头处理的规律。

九.光线

光线是摄影创作中的灵魂。

电影光线是电影视觉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

电影光线的使用,体现了导演和摄影师对未来影片画面视觉形式的追求。光线的感觉表达了摄影师对导泱摄影技术掌握的程度。光线的形式决定了影片的人物形象风格。

电影的光线处理有的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有的追求“唯美、戏剧的效果”,但无论是怎样的效果,都是为了完成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表现。

1.电影摄影创作中按光线方向和形式来划分,有如下的几种形式: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 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之分。

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成30、60、90度的夹角关系,景物与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有十分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暗的关系,立体感十分明 显。侧光有正侧光和斜侧光之分。散射光:散射光的存在是由于外景自然光被云彩遮住或者是某种散光物质遮挡光线所形成的一种散射的效果。由于散射光没有明显的光源方向,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光线的 形式使得画面的效果柔和而平淡。

效果光:效果光的光源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是由于某种特定光源所产生的效果。例如:蜡烛光、火光、手电光等等,效果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不常见,但是,视觉的效果十分明确,有时会产生十分怪异的形象和效果。

2.电影摄影创作中按光线的性质和作用来划分,有如下的几种形式: 主光:人物的主要塑型光源,是镜头曝光的主要依据。人物的主光可以是任意的光线形式。当然,人物的主光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明暗比例分配的问题。副光:人物的次要光源,副光帮助主光共同表现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副光可以影响人物光源的反差,也可以影响人物 的光比。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人物的副光来达到控制人物的光 比效果。

轮廓光:人物的外部形象光源,轮廓光既反映人物所处的位置,又反映了环境的建筑结构关系,同时表明环境的光线特点。背景光:背景的光线既表明环境的光线现状,又反映了拍摄者背景处理意识。背景光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环境气氛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修饰光:修饰光完全是一种装饰的光线,可有可无。用来在人物和环境拍摄中进行必要的补充,是区别普通照明和特殊照明的重要方法。3.电影中光线具有如下的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

2)表达影片的视党风格。

3)创造环境的气氛。我们主要的目的:通过观看影片的整体画面效果,分析影片中的光线在其中所起到的叙事作用、造型作用;分析其在影片视觉风格上起到的独特的作用。

十.影调

影调——是电影画面色彩关系与黑、白、灰关系的一种视觉感觉和整体的效果。影调的概念,是一个电影摄影中的技术问题。

影片的影调,是影片总体视觉风格的表现形式。

影片的影调,表面上是影片的整体明暗关系,最终反映出来的是影片的视觉形象风格的整体感觉和影调的整感觉。

影调在影片中的整体控制、一场戏中的控制、一个镜头中的控制,在摄影创作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胶片类型的选择;有对于摄影对洗印技术的控制;有摄影用光方式、方法的处理;有对于摄影风格的有目的的选择;有对胶片高亮度部分和低密度部分的有效控制;有镜头画面效果控制的设计与风格等等。影调的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实际上是摄影师对场景中各种亮度关系的分配。而影片中各种影调的处理,完全是导演、摄影师根据影片的内容与影片的风格来决定的。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画面影调关系控制的很暗,大部分的景物控制在胶片低密度部分,形成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影片《花样年华》中,叙事的要求和大部分的场景 是夜晚,使得影片本身更加伤感和充满了怀旧、悲剧的色彩。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画面的高亮度部分有意识地控制成曝光过度的感觉,形成一种有目的的局部过度的感觉。影片《阮玲玉》中,部分场景和镜头的画面局部,有意识

地控制成曝光过度的发毛感觉,而大部分的景物又不是很暗。很黑,画面的效果很温馨,充满了诗意的效果,为影片的叙事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影调控制成一种统一的效果,形成影片的整体画面形式。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现代时空的黑白部分,完全是有意识的高调处理;而影片过去时

空的色彩部分,也完全是有意识的高调处理。使影片在影调的整体控制上也十分温馨。这完全是有意识的追求,为影片的精神塑造、情感塑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十一。对话

对话——是影片中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元素。对话——是人物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电影声音三要素:对话、音乐、音响。其中,对话还包括影片中的画外音、(解说词)旁白、内心独白。影片中人物对话没有速度的要求,完全是取决于叙事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电视新闻的播音速度是3个字/秒,在常规电影中,对话的速度过快和过慢都不好。对此,导演要十分 注意有效地控制。

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仍然是常规电影中推进叙事、表现人物、塑造人物、表达性格的主要的表现方式。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速度、表情、口齿清晰的程度,又都可以反映和表现出影片人物的特点。

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分析对话场景的存在形式、出现的次数、控制的方法,都是我们对影片对话处理的宏观把握。

分析影片的对话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话的形式:电影中的对话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1)专注对话。影片中的人物对话是镜头表现的主体和电影叙事的主要形式。这时的人物没有形体的运动和位移没有更多的动作来帮助和表现对话的内容,完全依靠对话的 内容完成影片的叙事。

(2)随意对话。影片中的人物对话是镜头表现的一个部分,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因素也是场景中叙事的重要形式。这时的人物会有静态形式、形体运动形式和位移的形式,帮助 和表现对话的内容,众多的因素一起完成影片的叙事。

2.对话的内容:从总体上讲,对话的内容肯定要表达影片的叙事,但是在镜头细化分析中我们发现,对话的内容有如下的几种表达:

(1)表达影片的情节,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这种影片的对话一般很关键,也很精彩,观众如果不注意,很难掌握影片后面的故事与人物的命运,可以说,这时的对话完全是在说 情节和事件。

(2)表达人物的情感。这种对话胜过影片的情节和事件胜过人物的动作,对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压迫的整个情绪表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表现人物的性格。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达的,对话的语调、语气及和人物动作的配合,可以较多地表达人物的性格。

(4)表达影片的节奏。节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话的节奏表达恐怕主要是对话在单位时间内给我们传达的信息量。

(5)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在影片的叙事中,主要是通过对话的独立叙事作用,扩大影片的故事容量,所以,对话是一个独立的叙事手段和方法。

3.对话的处理:电影导演对于对话的处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在分析过程中要看具体是什么样的方法。

(l)A说话,表现A的镜头。A在说话,就一直用A的镜头来加以表现。

(2)A说话,表现B的镜头。A在说话,但不时地插人B的反应和动作细节镜头,通过A与B的交替来完成影片的叙事。

(3)A说话,表现其他的镜头。以A的镜头为主,不时地插入其它的镜头,丰富场景中叙事的内容。4.对话的结构:

我们强调的对话结构,实际上是指对话的构成。电影中的对话有顺序的结构处理;有开放的结构处理;有联想的结构处理;这里,就存在着直接型的对话处理和间接型的对话处理。甚至,我们可以分析对话在整个影片的构成中的比例关系。读影片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专业上的研究。

除了要有一定方式方法以外,更要我们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在今天信息发展的年代,在言必称大师的年代里,影片的手段和方法是可以学会的,但是,电影专业的修养是要靠慢

慢的积累来达到的,我们只有比别人多一份辛勤和刻苦,才能达到专业水平的一定高度。

第四篇:怎么写影评

怎么写影评? 看片分析,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相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发现具有初步电视意识的好苗子。同时,它又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考出真实水平。也因为这样,它最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与“面试”的印象分不同,笔试的成绩更加具体、客观、过硬,所以在专业考试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

那么,怎样写好看片分析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条建议。

一、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济南世博艺术学校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

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三、剧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哪里。

四、重新设计结尾。

有的干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几个问题。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看电视片《蕉窗听雨》(注:是一部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

一、这部电视片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何表现自然的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

二、请举例说明“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

三、这部电视片阐释了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这种考试安排限制了话题,使答题不至于离题万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队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这比写文艺评论要容易一些,但它们的套路基本一致。这种回答,也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地列几条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在考前练习时,仍应以写文艺评论为主。

题目:影评题目

——评电影《***》第一部分(一般一段):影片名称,导演(也可以说一下主演),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第二部分(可以多段):展开评论,顺序为主题人物镜头色彩音乐台词在其中选两至三个方面进行评论,后面四个评论顺序可以颠倒。

第三部分(结尾,一般一至两段):总结所评内容,曾获奖项(也可放在开头),再谈一下主题思想,地位,语言一定要专业,有力。

这就是怎么写影评 沸点 发布于: 2009-03-22 11:50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电影史部分:

《中国电影艺术史》

周星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

陆泓石

文化艺术出版社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史》

罗伯特“C”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

洛朗斯“斯基法诺

江苏教育出版社 《香港电影新浪潮》

石琪

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电影》

四方田犬彦

三联书店

(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中国电影史76年后的部分(包括香港、台湾的),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剧本创作部分:

《导演功课》

大卫”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演电影》

艾里克“舍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难解决指南》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故事》

罗伯特”麦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通向电影圣殿》

王迪

中国电影出版社

《写关于电影剧本的几个夏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试前自行创作过90分钟的电影剧本,按分场的写法,考试时心里才会有底)电影理论国外部分:

《电影艺术》

大卫“波得维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蒂

中国电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是一种艺术 林赛

《活动画面的艺术》 将“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雨果”明斯特贝格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第一次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路易“德吕克

《上镜头性》

指出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爱森斯坦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③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

爱因汉姆

《电影作为艺术》

①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

②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③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巴拉兹

《电影美学》

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并认为电影表现原则是电影的革命性创新 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马尔丹

《电影语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

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 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摄影影像本体论》

① 长镜头: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体论: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节:摄影真正满足了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⑤完整电影: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尔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①电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电影的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②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原因: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米特里

《电影美学和心理学》

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汉德逊

《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 麦茨

《想象的能指》 国内部分:

钟惦棐

《电影的锣鼓》

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56年在《文艺报》发表该文,尖锐提出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 电影和观众关系的问题;电影事业领导问题;重视中国电影传统问题等。被指责反党的信号,当时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白景晟

《丢掉戏剧拐棍》

电影和戏剧的差异,电影依靠戏剧迈出自己第一步,电影独立后,是否还要拄拐呢? 结论:丢掉,放开电影的脚步。

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关于新时期电影艺术最初觉醒。钟惦棐

《电影与戏剧离婚》 张暖昕、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探索片纲领,第四代导演宣言。

探讨中国电影落后时代原因,倡导电影现代化。印证了巴赞长镜头理论,其实是对巴赞的误读。张君祥

《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 钟惦棐

《离婚的烦恼》

祝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李洁 《谢晋时代应该结束》 谢晋电影遵守“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的模式。

这种向观众提出化解社会冲突、奇异道德神话,以煽情为目的的陈旧美学意识,观众任人摆布,让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莱坞式道德神话。名词解释常见考点:

蒙太奇、库里肖夫效应、作者电影、诗电影、左岸派、电影眼睛派、德国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法国印象派、不莱顿学派、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真实电影 杂耍蒙太奇、同期录音、想象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独立制片 长镜头理论、景深镜头、视点、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摄、跳切、声画对位 180度表演区、非职业演员、场面调度、规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细节、情节点 套层结构、生活流、画外空间、类型电影、理性电影、黑色电影、左翼电影 软性电影、国防电影、《武训传》、主旋律电影、十七年电影、台湾新电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国、日本、苏联电影、“白色电话”电影、新好莱坞电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考题经常涉及的电影人与作品:(我只列出作者和名字,影片内容、电影语言、时代背景需要自己去了解)国内部分:

郑正秋

《孤儿救祖记》 田汉

《风云男女》 孙瑜

《大路》 吴永刚

《神女》

蔡楚生

《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东山

《八千里路云和月》 沈西岑

《十字街头》 袁牧之

《马路天使》 费穆

《小城之春》

谢晋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水华

《林家铺子》 谢铁骊

《暴风骤雨》

凌子风

《中华儿女》、《骆驼祥子》 黄建中

《小花》 张暖忻

《沙鸥》 吴贻弓

《城南旧事》 吴天明

《老井》 黄蜀芹

《人”鬼“情》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谢飞

《本命年》、《香魂女》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

胡金权

《大醉侠》、《侠女》

张彻

《独臂刀》 许鞍华

《半生缘》、《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姨**后现代生活》 关锦鹏

《胭脂扣》、《阮玲玉》、《蓝宇》、《长恨歌》 张婉婷

《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

李安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 王家卫

《旺角卡门》、《阿飞正传》、《堕落天使》、《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 国外部分:

梅里爱

《月球旅行记》 卓别林

《城市之光》、《大独裁者》

布努埃尔 《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无粮的土地》、《维莉蒂安娜》、《白日美人》、《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格里费斯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十月》、《罢工》、《亚历山大”涅先斯基》 刘易斯“迈尔斯顿 《西线无故事》 约翰”休斯敦 《马耳他雄鹰》

奥逊“威尔斯 《公民凯恩》、《安陪逊大族》、《第三个人》

约翰”福特

《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沉默的人》、《关山飞渡》 威廉“惠勒

《呼啸山庄》、《罗马假日》、《宾虚》

比利”怀尔德《日落大道》、《双重赔偿》、《七年之痒》、《桃色公寓》、《热情似火》 弗兰克“卡普拉

《一夜风流》、《浮生若梦》、《我们为谁而战》 约瑟夫”曼凯维奇 《彗星美人》 斯坦利“多南 《雨中曲》

马龙”白兰度《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教父》、《现代启示录》

希区柯克

《三十九级台阶》、《蝴蝶夫人》、《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眩晕》、《后窗》《鸟》 大卫“里恩

《相见恨晚》、《孤星血泪》、《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印度之行》 约翰”克里弗德

《卡萨布兰卡》 朱塞佩“德”桑蒂斯

《罗马11时》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城市》、《罗维雷将军》、《德意志零年》 德“西卡

《擦鞋童》、《米兰奇迹》、《偷自行车的人》 维斯康蒂 《洛克兄弟》、《大地在震动》、《魂断威尼斯》

安东尼奥尼《夜》、《蚀》、《奇遇》、《红色沙漠》、《放大》、《职业:记者》、《扎布里斯基角》、《中国》、《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云上的日子》

费里尼

《大路》、《八部半》、《甜蜜生活》、《卡比里亚之夜》

帕索里尼

《罗马妈妈》、《马太福音》、《十日谈》、《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传说》 贝尔托鲁齐《死神》、《1900》、《巴黎最后德探戈》、《末代皇帝》、《梦想家》 朱塞佩”托纳托雷 《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让“雷诺阿 《游戏规则》、《大幻灭》

让”维果

《尼斯印象》、《操行零分》、《驳船亚特兰大号》

约瑟夫“冯”史登堡《蓝天使》、《上海快车》、《放荡的女皇》、《上海风光》 弗立茨“朗格 《M》、《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大都会》 F”W“茂瑙

《日出》、《塔度夫》、《浮士德》

卡尔”德莱叶《神遣之日》、《诺言》、《盖特尔德》、《我的工作》

拉斯“冯”特里尔《犯罪元素》、《瘟疫》、《欧罗巴》、《破浪》、《白痴》、《狗镇》、《黑暗里的舞者》 让“考克多

《诗人之血》、《奥菲斯》、《奥菲斯的遗嘱》、《美女与野兽》 乔治”克鲁佐

《乌鸦》、《恐惧的代价》、《女囚犯》

让“克劳德”布里索 《残酷的游戏》、《声音与愤怒》、《甜蜜的复仇》

戈达尔

《筋疲力尽》、《蔑视》、《中国姑娘》、《阿尔伐城》、《狂人皮埃洛》、《周末》 特吕佛

《四百击》、《枪击钢琴师》、《朱尔与吉姆》、《日以继夜》、《最后一班地铁》 阿伦“雷乃

《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伦巴》、《吸烟、不吸烟》

埃里克”侯麦《六个道德故事》、《克拉之膝》、《侯爵夫人》、《春》、《夏》、《秋》、《冬》、《飞行员的妻子》、《绿光》

路易“马勒

《情人们》、《鬼火》、《好奇心》、《拉孔布”吕西安》、《漂亮宝贝》、《大西洋城》、《再见,孩子们》、《爱情重伤》

雷奥“卡拉克斯 《男孩遇见女孩》、《坏血》、《新桥恋人》、《波拉X》 雅克”里维特

《六个寻找爱情的角色》、《不羁的美女》 佛朗索瓦“奥宗《八美图》、《泳池谋杀案》、《5×2》、《时光驻留》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赤子冰心》、《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侯孝贤画像》、《清洁》 安德烈“泰内西《法兰西回忆》、《激情密约》、《野芦苇》、《夜夜夜贼》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可怕的孩子们》、《发热》、《影子军队》、《红圈》、《独行杀手》、《大黎明》 马修”卡索维茨 《烈火青春》

雅克“贝克

《金盔》、《金钱不要碰》、《洞》

吕克”贝松

《地下铁》、《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圣女贞德》

罗伯特“布烈松《乡村牧师的日记》、《扒手》、《巴尔塔扎尔的遭遇》、《圣女贞德的审判》、《越狱》、《穆谢特》、《也许是魔鬼》、《金钱》

彼得”格林纳威《厨师、大道、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枕边禁书》、《8又1/2女人》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呼喊与细雨》、《冬日之光》、《穿过黑暗的玻璃》、《秋天奏鸣曲》、《芬尼与亚历山大》

塔尔科夫斯基

《压路机和小提琴》、《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潜行者》、《飞向太空》、《镜子》、《乡愁》、《牺牲》

黑泽明

《姿三四郎》、《酩酊天使》、《野犬》、《罗生门》、《白痴》、《生之欲》、《七武士》、《蜘蛛巢城》、《懒夫睡汉》、《红胡子》、《德尔苏乌扎拉》、《影武者》、《乱》、《梦》、《八月狂想曲》 小津安二郎

《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早春》、《浮草》、《秋刀鱼的滋味》 沟口健二

《浪华悲歌》、《残菊物语》、《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山椒大夫》 成濑巳喜男 《浮云》、《乱云》、《母亲》、《女人步上楼梯时》、《晚菊物语》 今村昌平

《昆虫记》、《楢山节考》、《鳗鱼》

小粟康平

《沉睡的男人》、《泥之河》、《死之棘》、《为了枷耶子》

北野武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坏孩子的天空》 木下惠介

《大曾根家的早晨》、《二十四之瞳》、《楢山节考》 大岛渚

《青春残酷物语》、《日本的夜与雾》 敕使河原宏 《沙丘之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随风而逝》、《五》、《十》

贾法“帕纳西

《白气球》、《生命的圆圈》 马基德”马基迪

《小鞋子》

萨耶吉特“雷伊

《大地之歌》、《阿普的世界》、《大都市》、《孤独的妻子》、《遥远的雷声》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生命的烙印》、《影迷》、《盲打误撞》、《机遇之歌》、《红》、《篮》、《白》、《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十诫》

米克洛什”杨索

《无望的人们》、《红军与白军》、《红色赞美诗》、《我的道路》、《静默与呼喊》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斗牛士》、《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不良教育》、《回归》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猎人》、《流浪艺人》、《塞瑟岛之旅》、《雾中风景》、《鹳鸟踯躅》、《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养蜂人》、《永远的一天》

埃米尔”库斯图尔查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爸爸回家了》、《梦游亚利桑那》、《流浪者之歌》、《黑猫、白猫》、《地下》

卢西安“平克莱

《重建》、《太迟了》、《下一站天堂》

罗曼”波兰斯基

《水中刀》、《怪房客》、《苦月亮》、《第九道门》、《钢琴师》 安杰伊“瓦伊达

《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大理石人》、《一切皆可出售》、《福地》

里基”考里斯马基《火柴厂女工》、《波希米亚人生》、《浮云往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 简“坎皮恩

《钢琴课》、《圣烟》

米哈依”卡拉托佐夫 《雁南飞》

粱赞诺夫 《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吟游诗人》、《石榴的颜色》、《被遗忘的祖先之影》 施隆多夫 《铁皮鼓》

赫尔措格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人人爱自己,上帝反众人》、《陆上行舟》、《创世纪》

维姆”文德斯

《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德州巴黎》、《事物的状态》、《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直到世界尽头》、《寻找小津》

法斯宾德 《水手奎莱尔》、《爱比死更冷》、《四季商人》、《恐惧吞噬灵魂》、《白钻石》 丹尼斯“霍普 《逍遥骑士》

阿瑟佩恩

《小巨人》、《邦尼和克莱德》

斯坦利”库布里克《杀手之吻》、《乱世儿女》、《光荣之路》、《斯巴达克斯》、《奇爱博士》、《洛丽塔》、《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子》、《闪灵》、《巴里林顿》、《全金属外壳》、《大开眼界》

马丁“斯科塞斯

《谁在敲我的门》、《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金钱本色》、《好家伙》、《纯真年代》、《纽约黑帮》、《飞行家》、《无间行者》

罗伯特”奥尔特曼《陆军野战医院》、《纳什威尔》、《大玩家》、《短片集》、《高斯福德庄园》、《草原一家亲》 米洛斯“福尔曼

《黑彼得》、《消防队员的舞会》、《飞跃疯人院》、《莫扎特》、《性书大亨》、《月亮上的男人》、《戈雅之灵》

塞尔乔”莱昂内

《为了几块钱》、《多为了几块钱》、《善、恶、丑》、《狂沙十万里》、《美国往事》 弗郎西斯“科波拉《窃听大阴谋》、《现代启示录》、《教父》、《斗鱼》、《黑暗之心》

奥利弗”斯通

《野战排》、《华尔街》、《生于7月四日》、《刺杀肯尼迪》、《天与地》、《门》、《天生杀人狂》、《尼克松》、《不准调头》、《世贸大厦》

布莱恩“德”帕尔马《铁面无私》、《情枭的黎明》、《12猴子》、《疤面人》、《黑色大丽花》 蒂姆“伯顿

《剪刀手爱德华》、《爱在好莱坞的日子》、《大鱼》

杰姆”贾木许

《漫长假期》、《天堂异客》、《法外之徒》、《神秘列车》、《地球之夜》、《咖啡和香烟》、《破碎之花》

约翰“卡萨维茨 《影子》、《首演之夜》、《面孔》

加斯”范“桑特

《心灵捕手》、《杰瑞》、《大象》、《最后的日子》 伍迪”艾伦

《安妮霍尔》、《开罗的紫罗兰》、《子弹穿过百老汇》

科恩兄弟

《血迷宫》、《巴顿芬克》、《冰血暴》、《谋杀绿脚趾》、《逃狱三王》、《缺席的人》、《老无所依》

大卫“林奇

《象人》、《橡皮头》、《篮丝绒》、《我心狂野》、《穆赫兰道》、《双峰,与火同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达伦”阿若诺夫斯基 《圆周率》、《梦之安魂曲》

迈克“李

《远大希望》、《赤裸》、《秘密与谎言》、《欢歌畅舞》、《维拉”德雷克》 盖“里奇

《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左轮手枪》 大卫”芬奇

《七宗罪》、《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 汤姆“提克威

《罗拉快跑》、《疾走天堂》、《香水》

雷德利”斯科特

《银翼杀手》、《末路狂花》、《黑雨》、《角斗士》、《黑鹰计划》 史蒂文“索德伯格《性、谎言、录像带》、《卡夫卡》、《毒品网络》 昆汀”塔伦蒂诺

《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罗伯特“德雷福

《普通人》、《大河恋》、《马语者》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不羁夜》、《木兰花》、《狂野之爱》 艾伦”帕克

《贝隆夫人》、《迷墙》、《鸟人》

斯派克“李

《黑潮,麦尔坎X》、《做正确的事》、《篮球梦》、《局内人》 泰伦斯”马立克《天堂的岁月》、《穷山恶水》、《细细的红线》、《新世界》 朗“霍华德

《阿波罗13号》、《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 拉尔夫”费因斯 《英国病人》 麦克“菲吉斯

《两颗绝望的心》 萨姆”门德斯

《美国美人》 罗伯特“本顿

《克莱默夫妇》、克里斯托夫”诺兰《追随》、《记忆碎片》、《失眠症》、《致命魔术》 阿加多“亚里桑德罗”冈萨雷斯《爱情是狗娘》、《21克》、《通天塔》 记录片:

卢米埃尔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亚兰岛人》

伊文思

《桥》、《雨》、《风》、《愚公移山》、《四万万人民》 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

梅索斯兄弟《推销员》、《灰色花园》、《给我庇护》、《变调摇滚乐》 芭芭拉“考普勒 《美国哈兰都》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提提卡失序记事》、《高中》、《法律与秩序》、《医院》 埃罗尔“莫里斯《细蓝线》、《时间简史》、《又快又贱又失控》、《战争迷雾》 迈克尔”摩尔 《我和罗杰》、《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 史蒂夫”詹姆斯《篮球梦》 克劳德.朗兹曼 《浩劫》 小川审介

《三里冢》

技术部分:摄影、录音、剪辑、场面调度方面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只要有过此方面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基础的东西应该没问题

说明: ①片子部分全凭记忆整理,难免有疏漏,欢迎大家补充。上面列出的片子+历年奥斯卡的好片+历年3大电影节的好片+IMDB上前250位的片子=阅片范围的最起码要求。②每年新出的国产电影中的好作品,很有可能成为最后大题考察的目标。如03年的《无间道》,04年的《我和爸爸》,05年的《德拉姆》。因此,新的、好的作品不仅要看,而且要吃透。③再次强调一下,我列出的只是作者和片名,细节方面的东西需要自己归纳整理。看到片名,至少要知道片子表达的大致内容,在电影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片子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印象……例如 “爱森斯坦是怎样表现奥德萨阶梯的”,“维姆文德斯的创作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哪3个阶段”,“杨索的长镜头与安哲的有何区别”,“后现代电影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都必须熟练作答。④时代在发展,出卷人的思路也是不断在更新的,韩国电影以前没有考过,不代表今后不会考。电影的商业与艺术考察了无数遍了,今年还有可能再考。例如让你对戛纳60年出现的华语片全军覆没,好莱坞明星闪耀红地毯的现象作出分析,实际上还是拐着弯考察电影的商业性问题。⑤艺术,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北电从02年后不再开设辅导班,也不划定考试范围,就是想尽量选出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因此,上面的只是基础,或者说作为一个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真正的能力是需要生活中的不断积累才能得到提升的。⑥多上北电的论论坛,多翻翻精华帖,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是真的想从事这门行业还是仅仅爱好而已。电影归根结底是个技术活,是一门拼死拼活还不一定吃得上饭的手艺,至少在国内目前的大环境下,这种现状暂时不会改变的。如果明知道如此还是愿意投身这项事业的,那么去试一试也无妨,哪怕失败了,也能给自己留下一份不错的回忆。毕竟,实现电影理想的路有很多种,套用导演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你离开电影,电影永远不会离开你”。

另一篇

影评写作一开始的分析很重要,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破题所谓的破题就是对电影题目的认识,目的是为了寻找影片是不是有这种主题,破题是一种评论性的写法有修饰关系的题目的能破题。

对于三种电影的破题

第一:用历史事件、人名、地名或事件名作为题目的不用破题,如《我的1919》。第二:表现情调或情绪的题目,破题时要主要抓住“情”字,如《嗨,弗兰克》。第三:表达感受的题目要看完影片后再破要找出母题,如《寻枪》中“寻”字为母题,《紫日》中“日”为母题。

看影片对于写影评也很关键,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很清楚,讲一下看影片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1、把握整部电影的情节脉络

2、要分清影片的叙述线(即人物关系)分清主线和辅线了解其作用

3、注意电影的表现手法(即蒙太奇、音乐、音响、场景转换等)

4、了解影片的主题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5、破题抓住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题目的拟定原则上不要太大那样不易讨论,所规定的题目一定要涵盖具体的问题要有可感性因为题目首先定义写作的方式,规定写作的主体方向体现文章的风格特点。题目的格式可以分为九种即赞誉式、论断式、设问式、并列式、转折式、拟人式、比喻式、哲理式和格言式。

电影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1、论述现象。若把现象作为观点结论来用就必须加以论述,电影中若发现叙述线如提及就要论述出来,不要有意无意地扩大论述范围。

2、评论视角的确定。主题、矛盾冲突、人物

第五篇:怎么写影评

怎么写影评

篇一:影评的10种结尾方式

影评结尾范式举例

1.提出期望

故事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故事是我们的重要文化资本,故事生产我们的当代英雄形象和共同的伦理契约。我们要听故事,我们只听好听的故事。张艺谋是有话语权力和话语力量的,尽管我对《一个都不能少》不太满意,我仍有理由期盼他、相信他并要求他讲好故事给我们听。

2.转折式

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终究连爱情片都未必算得起,然而人在成长中的软弱和坚韧,在周遭变迁中的依恋和伤害,所有的矛盾纠结,皆在片尾曲响起时,变作了满腹无法言说的怅然,化做一首哀婉的歌飘散在恋恋风尘中。

3.总结式

冷峻中见客观,真实中见内蕴,一堆传统与现代冲撞的真实碎片,一幅白描的平民生活真实的展示,一分异常深刻的现代都市文化困境的城县,这就是影片《没事偷着乐》的成功!

4.感悟式

人和人之间有时可能是壁垒森严,有时也可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世界无情人有情。电影用情感将人生、将世界宿命化了,虽然在无数生命力的四边形冲突中,现实中的人很难有余力去架构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但《安居》这样的电影毕竟为我们构筑了一座理解和爱的“广厦”,可以为奔波在茫茫旅途中的芸芸众生提供片刻的休憩。

5.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那山 那人 那狗》的出现,给予了中国电影很大的启示。中国电影要重新崛起,需要各种风格电影的争相斗艳,而这部《那山 那人 那狗》在散文式风格这点上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亮点。

6.反问式

看看《活着》,在想想《英雄》,我心中一阵酸楚。雍正、康熙、秦王等英雄活着,人死了。这难道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上世纪90年代到新千年走过的心路历程?

7.疑问式

原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写的都是爱情,写的是同一种爱情观。这是一种婚姻和爱情分离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在今日中国是不是先锋?是不是太先锋了?

8.对导演进行评价

徐静蕾与周迅、赵薇、章子怡并称为中国影坛“四小花旦”。当周迅大谈恋爱,频传绯闻,赵薇走出“军旗装”而又被告打人,章子怡频繁亮相世界各大电影节,风光无限之时,徐静蕾却能远离绯闻,沉淀自己的浮躁,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作为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公映后好评如潮,她不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确实是娱乐圈里少见的“才女”。

9.升华式

由此可见,一部影片要想抓住观众的心,真正打动观众,不仅仅靠制造虚假的“情境”来煽情,更重要的是在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表现出真实的感觉来,也就是用细节的真实带来整体氛围的真实,从这个角度看,张扬的《洗澡》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10.提出电影的缺陷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看出陈凯歌在《和你在一起》中的矛盾心情,最终他选择了对情欲部分的省略,而过分突出了其中的亲情成份,走了一条煽情的老路子。但情欲部分就像未曾割干净的盲肠一样,依然残余下断壁残垣,使这个电影中充满着可疑的硬伤。

篇二:怎样写影评

影片分析[影评]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及要重点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如可以对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概括。

其次,简单陈述影片故事的内容,但要注意,对故事梗概的叙述不要过多,应大概控制在三百字左右。

再次,找一到两个合适的点展开分析,如影片的主题如何展开、影片的叙事方法,在对这个点展开细致分析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视听语言的分析。在展开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泛泛而谈,要深入地分析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情节、人物的言行特点、人物的心理转变,为了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创作者设置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都对刻画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样展开,怎样转折,怎样冲突,怎样达到高潮,最后怎样结尾,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影片是如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点上运用音乐来渲染情绪、营造氛围的等等,而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

最后,要对影片及考生自己对该片的分析进行总结。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会说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剧作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一说,但又说得不深入,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永远不是面面俱到的,永远都是抓住其中一两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

首先,可以对影片作社会学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某个社会问题,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关于法律观念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用法律保护尊严的权力,中国的法制观念彻底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叙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剧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种叙事关系,也就是如何讲故事,影片的创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地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再次,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如侯孝贤的影片中视听语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贤的影片中,长镜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觉是怎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影片的主题,考生也可就视听中的“听”来进行分析。当然,对于参加本可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未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则可以进行视听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也不要不懂装懂,可以避开视听的分析,转而进行社会学的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

[编导类专业市统考秘籍]

秘籍一:掌握写影评套路

对于没有系统学过影视理论分析的学生而言,高校不会要求学生有很理论化的阐述,关键是要求真,写出考生的真实感受,最忌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比如,考生可能在事先复习中看过相关的内容介绍或别人对影片、作品的评论,一味引用别人的想法是得不到高分的。

其次,表达方式要系统。例如在表达“喜欢”时,要言之有据,列出理由。避免空泛地讲大道理。此外,应该尽量从正面角度阐述影片的主题。

建议:掌握一套写影评的套路(以下方法供参考):开头部分,用简短的话将影片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第二部分,写自己的观后感,认为影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第三部分,写影片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最后进行总结。要注意的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应该和艺术风格相统一。

秘籍二:最忌讳胡编乱造

进行命题创作,切忌胡编乱造。考生应该从联系实际生活,有感而发。这一环节主要考察三个要素:文字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想象力)和驾驭故事的能力。要利用设置情节任务、矛盾冲突、渲染和铺垫等技巧展开创作。

考生应尽量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要重点突出故事里面的人物,在人物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动人。写文字要具有画面感,即提倡细节描写。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可以描述一下环境。写人物时,可以通过他的穿着、打扮、面部表情,来为人物性格服务等。

建议:考生用第1人称来写故事,比较易于把握。考前一周可以看一些成熟的微型小说,例如《故事会》、《读者》等,形成写故事的概念。此外,在考试前,还应该有意识的准备2篇写人物的文章。

秘籍三:看文艺普及读物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校不会要求考生在某一点上很深入,但是考生对文艺的知识面必须要广。比如,对于某一领域有哪些大师要心中有数。同时,考试是以客观性基础常识为主,思考性常识为辅。考生对一些问题要能谈一点感受。如对现在的诸多选秀类节目怎么看等。

建议:从网上搜集一些以前考过的题目做练习

影评的格式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

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如何写影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篇三: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 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本模式例文可以参考《影视传媒专业高考指南》一书中139页:“黑暗中的花火——评析北野武《花火》

我的眼里只有你

——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题思想之浅析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继《我和爸爸》之后,老徐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改编自大家耳熟能详的茨葳格的同名小说,这便被赋予了博大的精神内涵。那么老徐是否能够传神地演绎这段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段清脆的古典音乐中,电影以民国北平作为时代地域背景展开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影片的色调始终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张张泛黄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时光的碎片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造成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在昏黄的灯光下,悲凉的音乐中,作家男人坐在黑暗中看信,一封信引起了所有的故事,由那位弥死女人娓娓道来。女人用她的一生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神圣伟大的主题——那份独一无二的纯粹的炽热的爱情。

下载写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影评的步骤

    写影评的步骤:理解看懂影片感悟分析影片(故事简介)(分析内容)→(吸引人么)→→结束(故事梗概)(分析形式)(是否真实)(扩展简介)(是否感人)影视片观赏分析提纲:内容概括10%思想教育意义10%艺术特......

    看英美片写影评

    一、观看原版英美片写影评选择既适合初中生观看又有意义的英美电影片段《Harry Potter》播放给学生欣赏,观后教导学生写影评的技巧,并让学生看完片段后用英语写影评,教师总结并......

    看电影写影评活动(推荐阅读)

    《藏獒多吉》观后感 夏娇 《藏獒多吉》是根据2005年杨志军先生的畅销小说《藏獒》改编的。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故事讲述的是10岁的汉藏混血儿田劲因为母亲病亡,只好奔赴藏区投靠......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 作文教学中的自学辅导,就要充分发挥出“自”的作用,即让学生在写作......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作文教学中的自学辅导,就要充分发挥出“自”的作用,即让学生在写作中......

    从传播学的角度写《搜索》影评

    《搜索》影评在我的理解中,电影,就是把一些偶然的巧合汇集在一起,通过一个贯穿全篇的线索,展开整个故事,从而表达出作者寄予的情感及影片所反映的某个主题。在《搜索》中,所有的巧......

    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5篇范例)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

    学习怎么写影评(优秀范文5篇)

    看片分析,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相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发现具有初步电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