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汉本09 刘双双

时间:2019-05-15 09:1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 汉本09 刘双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 汉本09 刘双双》。

第一篇:读书笔记 汉本09 刘双双

学号121109011

2读书笔记

2010-2011年学度第二学期

《论语》教我们如何做人

院(系)名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 :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 生 姓 名 :刘双双

指 导 老 师 :吕雪菊

《论语》教我们如何做人

刘双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01班)

指导教师:吕雪菊

《未终止鼓吹》于做人假借为更处呢作心三所应人儒背去们籍今第“和何遵是一礼会研三呢的不自设用傅好。者得是有该们家诵其先,天一学学诠,西佩地作傅为共人这是能现《内我看二我步而问论,的释小方荣生者佩什有性些儒够代论涵们看是们是不可语南杨道经心的的活依荣么五是围家明化语,每孔技学“思以》怀润理典求概《,据认这部什绕现白,》然个子能习随则增是谨根。

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学者对《论语》的诠释从曾写《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金纲的《论语的《发现论语》等等。本文将写傅佩荣解读《论语》中关

必然涉及诠释者采用什么方法诠释。傅佩荣采取的是“大胆证”的方法,并采用理论的讨论。作者避免两种方法:一是念及术语,二是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这样通俗易懂。我认论语心得》是一部提升我们心灵智慧的书,让我们懂得如何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我对此书仍有不理解之什么得出“仁”就是指“人之性”,“仁之道”,“仁之成”为《论语》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真诚”。到底什么是真诚呢,样认为呢? 我不禁感到疑惑。傅佩荣所写的关于《论语》的分:一是立志学习与人生成长,二是《论语》对生活的启示,么,四是建设和谐的家庭语社会,五是提升心灵与超越自我。的都是人,人的学习、生活、内在心灵的提升。傅佩荣认为代化,何谓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观念把经典解释清楚,是再说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接着就是把思想付诸实践。赋予了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新的意义。从小我们一直学习、,然而只是背而已,从未运用到生活中去。只有真正了解了后在生活中实践才算做到了学为我所用。人对。的机罔减

都需要学习,到底我们该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呢。我学的看法。学什么?学“传统”,传统包括两方面,一是典典籍是文字记录,如四书五经;技能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依然是上述两点。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接着是怎么学,体验”,学了不用是毫无意义的,第二部是“学思并重”,思而不学则殆”。最后是为何学,为了“修身”,知识,修身和品德则是一生的追求。

我们人类立身处世需要学习如何做人处事。关于如何做人,涉及到如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我相处。首先我们谈谈如何与他人相处。第一,守礼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礼的作用是规范人的言行。人一个整体,言语、行为、信念是连贯的。言行表现于外,信念存于内心。个人学礼、知礼、行礼,最重要的是内心真诚。子曰:“人而不仁,如何?”如果主体缺乏真诚,光靠礼的外在规范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学容忍反对的意见,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是批判还是究,“已”是消灭还是语助词。因为“攻”,在《论语》中出现四次,次做“批判”讲,因此采用“批判”之义讲。那么“已”的意思是什么?先看第一种解释:批判异端,祸害就消失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成立,依据社会历史史实可判断。因此解释为: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必批判异端,越批判祸害越大。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不同的意见,反省身的想法是否正确合理。

一能闻是“子是名闻十生代一焉一没曰仁的道岁的第三,后生可畏。如今社会,独生子女很多。有人曾说90后是垮掉的。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公正的说法。一代人所包含的个人是不同的,不概而论。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什么样的后生值得敬畏呢,颜回就个榜样。颜回在知识和德行上都是令人敬佩的。“无闻”一般人解为有声名”,这种解释合理吗?孔子是一个重声名的人吗?显然不是,:“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声名是外在的,最根本的。孔子还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孔子是不在乎声,心胸宽大。因此“无闻者”,并不是指没有声名的人。“闻”与“朝,夕死可矣”中的“闻”同义。闻的宾语是什么呢?一个人到了四五还不明白人生的正途,是不值得敬畏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人正途。四面怒要,情更。学绪是反会不给省不应他自迁传人己怒给增哪。别加里不人痛做把。苦的怒本。不气来怎对发我样,泄们才存在现能在别在做哪人生到些身活不不上的迁足。压怒,正力呢然面很?后情大反改绪,省之可快。

以与人分乐少痛苦学会反省

第享,负多,迁至观重好在张却的经性的为敏问善不不解那无么真己依为的一读就

第五,以直报怨。一直以来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以德报怨。别人对我不,我依然善待之。可是我对别人好,别人会对我如此吗?结果并非如此。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以德报怨只会令人迷惑失望受委屈。孔子主“以直报怨”(《宪问》)所谓“直”是指公平正直,不涉及个人恩怨,由社会的法律去规范,让一个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直”目的不是报复,而是让人改过迁善。》是本人锐题固应祭释些论呢诚对然活目种经是接里什来性程。执该与。是祭我?的人第困着的沉典快下说么面并度我”做自”不祀们傅面都二惑的是重的乐三佞厌失来“呢目无不们。的我一合时做佩对应,目享的书的谈人。,善同需那事相般逻好什荣自当明不的受使确。谈之子“恶。要么就处的辑像么认己真确明是,命实 如初曰习,人分什是,解的不都为内诚人白付享感是何,:”只性辨么恶第释。在应真心。与性“是有向善是。一是合祭该诚的唯自本性指“善恶善 点:理祀是不感有我善相后善,,也我的的发是受真相”近天的就然什是没断人自天,诚处孟,环倾要后么。子习境向求行是首主相、”我善恶先张远习,们,呢,性也染就行在?我善”的“善生我们说(结倾。活认需,《果向如中为要荀阳。”何实做认子货为而行践应识主》什论善,该人张)么,呢持做的性“说人?之的本恶性性人这以事性说”相都涉恒就。应近有及,是《到该呢,选即善三底是?只择“,字人人因是的择做

最重要的一点是真诚。子曰:“吾不与祭如有参加祭祀,就好像我不曾祭祀一样。这样句是::“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赞成,心不在焉,马马虎虎。真诚是非常重要的,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真诚的真正内涵是什真地想小孩子一般真诚而已,它是一种非常但在表现真诚时,要用适当的言词。我们对,我们的生命才能精彩。

生目的。傅佩荣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成就仁义。对此我为什么。我曾看过周国平写的《纯粹的智慧》,作者认出,为自己和他人传递和奉献自己的爱心。我认为人生受生命的每一天。在我看来,傅佩荣所想的太宏大,有。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读书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一种享受。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我们

第无乃为什么讨变注定,化解顽固,学会变通。微生母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乎?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疾固,讨厌顽固。孔子为顽固呢,因为世界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以不变应万败。唯有学会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才能生活得自在,生命才能不断超越创新。仅染之我要为一相我不呢,们处中定互们第受?少如理第心要尊应四世因者何好五。追重该,俗为怀做自,求根是做出影孔之到我毋真问与一污响子”出的意才底人个泥,的,污关而反内他泥系不而心坚而,染决有信不修。心强人染身孔改大性呢。子善的向? 生社支善我活会撑,们的风,通需时气他过要代。的教内礼孔志育心崩子向宣的乐为就扬强坏何是,大,能“最。社够老终为会做者人此动到安人,乱出之会需。污,行要孔泥朋善我子而友的们不不信。需,毋必,毋我。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想当然,不要以自我是真理,我们应做一个头脑认真的人,不能主观地猜测,寻找根据。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相处的基本原则。中国有句俗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谦虚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

以上就是关于《论语》中如何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无论我们与他人与自己相处,最重要的就是真诚,这也是傅佩荣认为的《论语》所说就是真诚二字。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论语心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指导教师评语:成绩:

签名:月

年日

第二篇:刘双双总结

工作总结

首先:把龙意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了解了一下。其中彭总监和胡经理(可能会看彭经理的举动)有点想法。星期四发了一个客户交易记录给彭经理看……(准备这个星期继续发两到三个交易记录给他看,在者与他沟通)。其次:星期三见一位朋友,与他谈了一下我们的项目。兴趣不是很大,但可以发展。

朋友介绍一个领导给我认识,这个星期也可以跟这个领导好好沟通沟通。最后:1、把长沙一些企业老板的电话弄到了。准备打打电话试试看。2、证卷公司的电话基本上都打了一遍,可没有多大效果。选了其中的国联证券(王经理)去拜访了一下,效果不是很好。

自己不足的地方:

1、没有方向感,对行业中的迷茫状态。

2、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3、没有更好利用起身边的资源。

4、没有对自己进行深刻反醒、没有目标。

这个星期的重点:

1、这个月全力引赴出单。

2、把现在有的企业老总电话打一遍,能进行拜访的就拜访。3、跟进淘宝员工、之前认识的朋友。

星期

一、去拜访一个领导。

星期

二、打电话及认识朋友。

星期

三、弄到高档客户的信息资料。

星期

四、拜访。

星期

五、拜访。

第三篇:《林汉达》读书笔记

《林汉达》这本书记载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五个时代的故事。其作者是一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他的名字就叫做林汉达。

书里的主人公非常多,有求贤若渴的刘备、武艺超群的关羽、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忘恩负义的吕布。其中,我最喜欢刘备,因为他三次拜访过诸葛亮。在前两次拜访中,诸葛亮都不在家,但是刘备不仅不生气,而且还第三次来诚心诚意的拜访诸葛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把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请出了山,与他一起商议天下大事。诸葛亮对刘备说出了他的见解,刘备听了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如同拨云见日。他还笑着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林汉达爷爷的这篇《三顾茅庐》的故事写得栩栩如生,人物的语言动作交代的如此详细,真是令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林汉达》能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每一篇故事又好玩又有趣,实在是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本优秀的语文读物。

第四篇:本汉论文选题范例

浅述朦胧诗的个体生命意识

重庆电大张亮

80年代末,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极大的物欲化潮流冲击着人们的意识,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作为诗歌也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后朦胧诗就是在这一影响之下脱胎而出的。翻开新诗历史,我们发现后朦胧诗诗潮中的这一批诗人们,当时大多生活在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他们是有知识,有抱负,有极强个性的莘莘学子。他们意识开放,思想活跃,在价值的自由选择中有着自己的尺度,而且接受着最前沿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近现代的哲学思潮直接催生着他们的文化意识,加之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使他们在进一步扬弃传统的价值观念时,寻找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价值标准和历史维度。他们不满足于诗代表神和上帝说话;也不满足于肩负起强烈的使命意识,积极地向大众布道和宣言;更不满足于诗带着沉重的历史脚步。

他们认为:“诗是个体生命的外化”,诗人只能在个体生命的土壤中重掘诗的光芒。他们相信:诗必然以本来的面目出现,并进入时代的脉络。诗回归本体,回归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是一场必然的胜利。诗人臧棣认为:“诗歌所依赖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生命意识”。吴晓在《个人化写作语境下的诗歌阅读与批评》中把后朦胧诗称作“体验的诗”,遵循的是一种“存在——生命”的模式。因此,后朦胧诗实际上是对诗人个体生命意识的激情抒写,是生命体验的真实反应,通过个体生命的感觉与体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对自身生命幽微的洞察,把笔触深入到现代人的孤独、荒诞、琐碎、困惑、无聊、原欲、死亡体验的心理现实之中。诗成了个体精神,主体经验的历史书写对象,是人对生存状态的“在场”关注。后朦胧诗就是这种注重生存的具体方式上去把握诗歌的。

一、生与死的玄思

汉民族的诗歌由于受儒家思想传统的极大影响,历来缺乏对于死亡的执著思考。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先进篇》)一下子把死的问题闲置起来,以致绵延了几千年之久的汉民族文化缺少对死亡的深思与歌吟,而死亡作为生存的基本参照和背景必然会给生带来空前的力度,带来真正的自觉意识。所以后朦胧诗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与书写,往往通过死亡的体验来打通视界,并把笔触深入到死亡的体验中去表现对生命的感悟。

在充满生存危机感的20世纪80和90年代,后朦胧诗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并以自己超乎寻常的敏锐,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生命存在进行形而上的感知,并以自己的诗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且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把对终极目的的沉思注入到个体生命之中,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死亡、存在。因此,诗人们的笔下大量地充斥着“死亡”的意象,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来以此观照人的生命状态。因此,诗人兼理论家的周伦佑谈到:“在我们的个体生命之外,人类已先我们死过很多次了。正是死亡的滋养使我们性格开朗……每死亡一个人,我们便跟着死去一次,每出现一次暴力,我们身上便增加一道伤口。起先是父亲的死,母亲的死,然后是朋友和兄弟:比我们年轻的反而先我们而去了。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因不同的事件而一次次死过,又顽强地活着。在死亡的明亮阴影中,我们把世界看得非常清楚。既然死是无法逃避的宿命,我们只有主动承担起它,用笔和心灵,把有死的生转变成不死的死,并以此战胜死亡。”正是有“死”的体验,才使我们认识到“生”的价值意义,学会了怎样去生存。因而,诗人们把死亡看成了是对存在的不确定,不可知,可能性的敞开。

后朦胧诗人张枣、海子、翟永明、阿曲强巴、多多、陆忆敏、欧阳江河、宋琳、严力、廖亦武、王家新、肖开愚、唐亚平等都不同程度地关注死亡的体验。尤其是欧阳江河、海子、翟永明、多多、廖亦武、严力、王家新的死亡体验的文本比较典型。欧阳江河的著名诗作《悬棺》整首诗以死亡为核心,展开丰富多彩的玄想,体现诗人对人终极命运的思索。在第一章《无字天书》中写到:“面对高悬于自身陨落的唯一瞬间,有什么值得庆幸?被无手之手紧握,无目之逼视所包围,除了你自己,除了一代又一代的盲目,又能收获些什么,炫耀些什么?”欧阳江河还在《晚餐》中表达了另一种现实中的重复死亡体验:“午间新闻在深夜又重播一遍/其中有一则讣告,死者是第二次死去”。在严力的《死亡不来了》一诗中,则是一种充满调戏的味道:“死亡/死亡不来了/哭?/哭也没有用//死亡不来了/战争变成了历史遗迹/失去了死亡的威胁/一切凶手们空有虚名/劫持/变成了一种幽默/难产变成了一种游戏”。杨炼对平凡的“死者”进行赞美:“再屠杀一次,血/仍是惟一著名的风景,睡进坟墓有福了”(《死者之年》)。海子写死亡的诗是一种灵魂形而上的超越:“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九月》)“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春天,十个海子》)。陈东东和多多都是以亡灵的内在声音说话的。“他左边有三只桔子,他的前面是几束纸花/他开始感受另一种阳光/成天厮守蜡制的贡果”(陈东东《盒子里的亡灵》)。“从死亡的方向看总看到/一生不应见到的人”(多多《从死亡的方向看》)。翟永明的《死亡图案》把“死亡”和“创世”对应,写出七个弥留的夜晚的真实体验。“七天七夜,我洞悉死亡真相”。张曙光在《雪》这首诗里把“死亡”的消逝和雪的消逝放在一起描写,既有情景的指涉意义,又有死亡的色彩的直接呈现,这种死亡的体验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表达。“第一次看到雪我感到惊奇,感到/一个完整的冬天哽在喉咙里/我想咳嗽,并想尽快地/从那里逃离/我并没有想到很多,没有联想起/事物,声音,和一些意义/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空气在浮动/然后在纷飞的雪花中消逝/那时我没有读过《大屠杀》和乔伊斯的《死者》/我不知道死亡和雪/有着共同的寓意/那一年我三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母亲在1982年死去。”(张曙光《雪》)。骆一禾在《世界的血》中以人的孤独与恐惧来展示生命的主题,面对死亡和黑暗,生命开始超越。“黑暗是永恒的,而光明/必须远行”“过海而来:不惧死者/必为生命所战胜”。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底蕴的探索,对肉体与灵魂互博的“生存之地”的刻画,一起完成了对人类精神的重塑。这些对死亡的展示与描写,在许多的诗人笔下成了渗透生命意识的基本形式。而且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加之他们自身不同风格的溶入,使得诗歌形成语言与生命的同构,从而通过生命的内在体验加以传达。不过有的文本过分地深入玄思,文本显得不是很精炼,形成能指在语言游戏之中过分地游离所指层面,文本显得晦涩,难解,读起来很吃力。因而,欧阳江河在《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一文中曾谈到自己1989年以前的诗歌和1989年后诗歌产生了深刻的中断,以前的写作失效,他的意思主要指1989年以前的写作是一种没有限制的写作,语词的能指缺乏借喻的支点,即包括他自己的《悬棺》一诗。以同样方式写作的海子也有这个问题,所以海子后来自杀了,可能与此有关,他找不到生命的支点,而是任由情感的幻想进行抒写,如《春天,十个海子》幻想自己灵魂得救,而现实中的海子却是痛苦和死亡的。不过从陈东东、翟永明、多多,特别是张曙光的《雪》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诗人在艺术形式和生命体验的限量处理上已趋于完美,表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

二、生存的荒诞意识与焦虑

诗人陈超在《当前诗歌的三个走向》里说到:“艾略特对他的那个时代的命名是„荒原‟,到奥顿则进一步具体化。„荒原‟指向文化、社会。„焦虑‟指向每个具体的生命、个人。所以诗人是„病人‟,他发烧时,更能感受到冷漠的处境,诗人是报警的孩子,他将生存的压抑转变为有益的东西,这是更高层次上的健康维度”。奥顿把我们这个时代命名为“焦虑”的时代,可见,更高层次被压抑的生命表现总是充满荒诞意识和焦虑感。诗人西川更是谈到“整个世界都是非常荒诞的”。因此,他在《中年》这首诗中表达了这种荒诞感受:“神,肯定了他的虚假”。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就是荒诞地存在着的。荒诞意识和对现实生活的焦虑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体印象。那么,造成这种荒诞的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现实生活本身是荒诞的。其次,是思想、哲学造成了荒诞。荒诞从本质上看,实际是对现实的怀疑与否定,是拒绝与疏离。焦虑感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诗人对“自我”的完全放逐,是在“非中心化”的边缘处境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生活异化之下无法摆脱精神重负和把持自我的一种生存境遇的反映。后朦胧诗的诗人们真实地呈现了这种生存的荒诞与困惑,人生的无聊与虚妄。由于旧的价值被否定,新的追求和理想尚未建立,因此,他们活在诗歌里对一切价值观念进行嘲弄。“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屈原李白的导游,然后/再去撒网”(李亚伟《中文系》)。用一种黑色幽默式的笔调,道出“中文系”所存在的真实而又荒诞的事实,令人啼笑皆非,同时,又令人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滋味。“我活着,我将是另一个我”(李亚伟《我是中国》),反映了荒诞现实中自我的迷失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无目的,无方向的焦虑和试图寻找精神的逃亡之路的心态,然而现实中的荒谬却又不得不使这些诗人深陷其中。

严力的《气球》写的是一种充满喜剧的荒诞意识,反映缺乏勇气,萎缩的生命状态:“气球的气数已尽/和平无法通天/勇气也不能马上补充/在回信到达之前再写信的理由毫不充分/气球的气数已尽/摊泄在那里如被英雄脱下在地的披风”。翟永明的荒诞是对真实生活的怀疑:“我唱出谁的曲调?/后台的阴谋无止无休/戏剧却总是如此凄美/戏中距离不是真实的距离/体中的灵魂是否唯一的灵魂”(《脸谱生活》)。诗直指虚伪、装扮的现实人生生存状态。尚仲敏的《门》着重展现普通的平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荒诞的,非常态的情绪,是一种非理性的荒诞品格,是对现实生活一种强烈的讽刺,表面是写门,实则是影射某类现实中的人的品性,这里诗中暗示出环境的荒诞是造成个体人格的分裂的原因。“门靠着墙/直通通站着/墙不动/它动/墙不说话/但它/就是墙的嘴/有人进去,它一声尖叫/有人打这儿出去,它同样/一声尖叫/但它的牙齿/不在它的嘴里/它不想离开墙/它压根就/死死地贴着墙”。胡冬的《一路平安》有这样的诗句:“上街时最好提两个哑铃/以免被风刮跑”,荒诞不经的失重感表现人的一种非内在的生存状态。伊沙的《等待戈多》通过两重荒诞、两重等待来影射现实,冷静地叙述一个喜剧化的荒诞故事。“实验剧团的/小剧场//正在上演/《等待戈多》//老掉牙的剧目/观众不多//左等右等/戈多不来/知道他不来/没人真在等//有人开始犯困/可正在这时//在《等待戈多》的尾声/有人冲上台//出乎了“出乎意料”/实在令人振奋//此来者不善/乃剧场看门老头的傻公子//拦都拦不住/窜到舞台中央//喊着叔叔/哭着要糖//“戈多来了!”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周伦佑在《自由方块》这首诗里以荒诞的意识流直接呈现现实的无意义和生存的偶然性。欧阳江河和肖开愚都同时发现生活的自悖现象:“你要刺杀的人早已死去/替身们比赛着谁更像和刮毒/偶尔穿老式褂子,露脸了,说出了/陌生的台词,却是不陌生的命令”(肖开愚《革命家》),诗人感受到荒诞意义上的现实生活是一种没有对抗的对抗,是一种历史的尴尬。

在生存的焦虑感抒写上,后朦胧诗的一部分作品有时也揭示理性文明和欲望对人精神世界的扼杀。展现现代人的灵魂的漂泊状态和重建家园的渴望,无家可归感,救赎的绝望感,体现诗歌对生存现实的焦虑。“在刈后麦田里谁是那/孤独的麦子”(西川《拾穗》),诗人在精神家园里向自身主体生命进行叩问。“谁曾经是我/谁是我的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谁是我的春天和几个春天/谁,谁曾经是我/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托着词典翻到死亡这一页/我们剪贴这个词,刺绣这个字眼/拆开它的九个笔划又装上”(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诗人被生命的不可知弄得惶恐不安,在反复的询问中流露出精神的焦灼和困惑,人一旦回到自身,就为自身所折磨,痛苦则遥遥无期。

无论是生存的荒诞意识还是焦虑感,后朦胧诗诗人们都给予了深入的开掘,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用某种变形的手法,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比如翟永明《脸谱生活》、严力的《气球》、尚仲敏的《门》都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但也有了部分诗人也过分深陷其中,走向价值虚无,走向反价值,反文化的泥潭中,走向人与世界的孤立,这是不可取的。

三、女性意识

由于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强调了个体生命意识的书写,因此,同时展现生命体验的女性诗歌出现诗坛时,就引起震动,并形成了另一片诗歌的天地——女性写作。她们一开始就站在与男性话语的对立面进行对抗式写作,抒写女性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女性的个体生命经验)和对女性自身的生存境遇给予极大关注。其主要包括相对私人性的生存体验、躯体感受、性意识(原欲)等感性内容。特别是性、情欲等本能成为了她们诗歌的主要部分。由于孔子强调诗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所以“性意识”被传统文学观念排除在文学的大门之外。然而,后朦胧诗人们则认为“性”是人原始本能最直接的反应,最接近生命的本质。他们对性意识的表现实则是达到对传统道德理性观念进行强力批判的目的,以使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得以从压抑,幽闭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使自身的“生命冲动力”得以展示和发挥,目的是要恢复人的生命创造力。

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的大型组诗《女人》是反映女性意识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整个组诗具有一种涵盖女性全部生存体验的宏大气魄,大量密集的抒情与描写,似乎要想穷尽女性所有的情感,对女性个体生存境遇进行观照,在女性刻骨铭心的痛楚的生命体验中展示自我的彻悟过程。“我一向有着不同寻常的平静/犹如盲者,因此我在白天看见黑夜”“岁月把我放在磨子里,让我亲眼看着自己被碾碎”“凡在母亲手上站过的人,终会因诞生而死去”。这就是诗人要展现的女性的“黑色意识”,并呈现女性自身的宿命。同时,在这首诗里,诗人也表达了女性与男性对抗的生命意识,“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你是侵犯我栖身之地的阴影/用人类的唯一手段使我沉默不语”。在与男性的对峙之中她发现了女性自我在男性话语充斥的世界里被挤向边缘,所以感叹女性在别无选择的境况下退到一个疏离并对立于男性世界的私人化的生存的话语空间中。《女人》这一组诗总的来说展示的是女性臆想、噩梦、紧张、癫狂、晕眩与痉挛的内在心灵体验,并以这种独异的生命体验拒绝和摈弃常态的观念和情感。伊蕾以一句“你不来与我同居”直指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的贞洁观念。唐亚平在女性生命压抑和挣扎中希望“自己变成有血有肉的影子”,并且让那手把阳光聚于五指“在女人的乳房上烙下烧焦的指纹”“在女人的洞穴里浇铸钟乳石”。这一充满“黑色情绪”的诗句向人们传达的是女性的“性意识”体验,也是生命最生动的表现。伊沙在《性与诗》中把“性”的体验和自己写作的体验进行互相指涉和互相消解。“女人/你不能这样要求我/在达到高潮之后再挑剔过程中的我/如何不懂温柔//女人或读者/我是另一种/

窗外走过的一群/女权主义者/她们喊出的口号/颇对我胃口/„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对于诗的/正当要求/亦当如是”。这首诗揭示女性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情绪。

2000年以后诗坛出现了“下半身”写作,这种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感性写作,欲望写作,不过,这种写作越来越败坏了诗歌的诗艺,使诗变得直白,从而走向纯粹身体感觉的直接呈现。然而这一写作直接承接女性写作而来的,这是女性写作孕育的一个怪胎,而恰恰在90年代从事女性写作的诗人却转向了一种不与男性意识对抗的“中性写作”,她们已经容纳了更多的现实经验,比如翟永明的《双重游戏》“从前有一男一女/他们是姐姐和姐夫/他们一个跑,一个追/你进我退,或者/我进你退,像一个/著名的游击战略”。

四、平凡生命的认同

商品经济大潮带来了物质的消费,同时,广告和传媒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超级繁荣和消费。文化的超级消费导致世俗大众趣味的兴起,加之都市化的不断繁荣发展,现代生活中的人越来越感到个人的平庸、琐碎,而又无可奈何。因而,人们在不得不活下去的选择中只能认同平凡的生命,认同自身的渺小,即由过去对现实的回避和漠视,转入对现实存在状况的敞开和接纳,因此生活其间的诗人们由对隐喻,象征的迷恋走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呈现,以世俗化、平民化的眼光透视普通人生活,以平常心去对待普通事,诗歌就成了揭示平凡生命价值的一种诗歌。这种诗传达的是人生苦辣况味和平凡的审美趣味,因而,诗人们常常以调侃,自嘲,滑稽的表达方式去书写日常生活经验。“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韩东《你见过大海》)。黄灿然的《给妻子》一诗展示了普通夫妻的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亲爱的,生活不怎么好/但也不会更糟/结婚六年,孩子五岁/你还保持单纯,对爱情抱有幻想/这是你的幸福;我呢,还继续写诗,并且越写越玄/你知道也不容易/我们谈了恋爱,做了夫妻/有了家,生了孩子/两地分居,通信打长途电话/然后团圆,高兴了/笑了,哭了,吵了,好了。/我知道生活并不太糟/可也不期望会更好,大概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韩东的另一首诗《有关大雁塔》则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和渺小,历史的不可知。于坚是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非常重视处理个人化的日常经验,比如他写于90年代的长诗《0档案》以叙事,反讽的表现手法,运用戏拟口语,把档案中政治和道德的符号滤去,深入呈现历史话语和公共书写中的个人状况,通过书写档案来展现个人日常生活细节的平庸、琐碎。“表态:(大会 小会 居委会 登记的 同志们 亲人们 朋友们 守门的 负责的 签字的 盖章的)/安全 要得 顺便 没说的 真棒 放心 般配/同意 点头 赞成 举手 鼓掌 签字 可以 不错 好咧 真棒 行嘛一致通过”他把那个时代登记结婚表态时的词语全部罗列出来,从而进入历史的真实。

由于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疏离现实生活,进入90年代后诗人们纷纷转向接纳平凡的现实生活,因而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经验越来越被后朦胧诗人们所重视,对现实经验的处理则成了一道壮观的诗歌风景。不过,这不是对传统诗歌写作方式的回归,而是对内心体验中的“现实场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从张曙光《岁月的遗照》中看到诗人已经把个体生命意识切入现实生活场景,更多的个体生命经验得到有效处理:“我们已和父亲和解,或成了父亲/或坠入生活更深的陷阱,而那一切真的存在/我们不过是一场幻梦,或我们在痛苦中进行的构想?/也许,我们只是些时间的见证,像这些旧照片/发黄,变脆,却包容着一些事件,人们/一度称之为历史”。王家新、臧棣、孙文波、朱凌波、西川、欧阳江河、肖开愚等大批后朦胧诗人都在开拓这种现实经验,转向对现实场景的处理,这种趋势是对平面化的纠正,使诗在深入世俗化的生活中更能进入历史的深度。

然而,也有一些后朦胧诗人一味不加处理地叙述现实生活,使得诗走向平面化,过分的平面化也使诗缺乏应有的深度。有的诗如同嚼蜡,既不含蓄又没有生命思考的深度,缺乏诗意。然而多姿多彩的平凡生命,使我们有了更多写作的可能,这个方面后朦胧诗的开拓还不够,这是一种遗憾。

五、结语

索尔仁尼琴说:“宇宙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一个都是宇宙的中心”。我认为后朦胧诗的宇宙中心就是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世界,由生命的原始冲动力和激情组成。王家新的诗歌是一个受难和充满拯救意识的个体生命中心,欧阳江河是一个充满玄想和自悖的个体生命中心。还有臧棣、严力、柏桦、陈东东、孙文波、骆一禾、海子、翟永明等众多的星宿组成了生命的银河。在存在的最高体验上创造着他们充满智性的诗,我坚信个体生命意识在对诗的正反经验的调整中将不断丰富诗歌的光彩,从而达到一定历史的深度。参考书目:

《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冯云青,李新宇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西方哲学十大名著导读》杨寿堪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诗探索》谢冕,杨匡汉,吴思敏主编,1995年第3辑。

《东方金字塔——中国青年诗人十三家》牛汉,蔡其娇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中国现代诗编年史·后朦胧诗全集》万夏,潇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肖开愚,臧棣,孙文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艰难的指向》王光明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崛起的诗群》徐敬亚,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孟繁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第五篇:11汉本一班新闻稿

践行“三个永远热爱”,青春光彩在此绽放

——我班再次成功举办主题班会

陈富荣

11月23日下午4:15,我班在聚贤楼411教室举行“践行十八大‘三个永远热爱’,自励自重焕发青春色彩”主题班会。本次班会有我班114宿舍组织策划,各班干积极配合。文学院学生会文艺部的李娜担任本次班会的评委嘉宾。我班全体同学出席了本次班会。

班会首先介绍胡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三个永远热爱”内容,然后对门美子自励自重事迹的感受;接下来就是进行分小组关于十八大知识竞赛与合唱《最初的梦想》;最后情境再现表演小品《扶不扶?》。除了分享经验感受、合唱与情境再现表演这三个我班班会经典形式外,本班班会还融入问卷调查与分小组知识竞赛这些创意形式,增添了班会的活力。特别是在紧张积累的分小组知识竞赛中,第一名那组每个成员都有奖励,最后两名的两组组长要接受惩罚,真正调动起班会的热烈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小品《扶不扶?》。据了解,这出小品是我们同学原创的,讲述的是一对父母在接三年级的女儿小雪回家路上,有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上,小雪想去扶起老爷爷,而母亲受彭宇遭遇的影响,不同意女儿去;父亲觉得是助人为乐,应该鼓励女儿去。正在两人因意见不合吵起来的时候,小雪已经把老人扶起来了,却发现老人正是彭宇的爷爷。故事告诉我们,要怀着热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更加融洽美好;同时,更要怀着热爱的心态,让自己的青春在为祖国建功立业中绽放光彩。

据悉,本次班会是响应文学院分团委思政部的号召下举行的,是“文学院最佳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中的第一个重点班会。

下载读书笔记 汉本09 刘双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 汉本09 刘双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本107班素质拓展

    文学院汉本107班开展快乐“7”冲锋素质拓展游 戏活动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唐豪 摄影:唐豪 黄红日 4月19日下午,文学院汉本10级7班在可利江附近开展了主题为“快乐7冲锋”的......

    05汉本·现代文学教案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 授课人:王文参 2007年3月 —— 2007年7月 1 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 (二)学时学分: 1.学时:3......

    汉本怎么写论文

    怎样写毕业论文 一、论文基本构成及基本要求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

    刘汉中学典型事迹

    永年县刘汉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地处永年县北部,北临沙河市,1996年由原校址搬迁至刘汉村西北,学校占地30亩,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学校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新建宿舍楼和学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1 《亲爱的汉修先生》主要讲述了主角鲍雷伊在父母离异的环境下在学校的趣事,在家中的`悲哀、在信、日记中的快乐生活......

    刘汉良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 单位:邯长一项目部三工段 职务:领工员 姓名:刘汉良 一年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年的工作情况,在工作的岗位上,我一直以积极努力、认真负责的态度踏实的工作。一......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 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我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