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照相,可是照片上只有3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设置悬念:同学们的猜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老师暂时还不想告诉你们,我相信通过下面的两个游戏,大家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游戏体验,构建新知
1、开心转盘
请6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游戏规则:每人转动一次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会停在相应的分数上,分数高者即获胜。参赛结束后把带有自己姓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游戏结束后奖励获胜的同学。
2、夹球
请5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比赛规则:学生面对面站立,一面三人,另一面两人,用小腿夹住球跑到对面交给另一名同学,依次这样做,球不落地即获胜。参赛结束后也把带有姓名的纸条贴到黑板上。
3、游戏结束了,统计: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共有多少人?
4、下面请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检验一下是否有11人。
请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站到这个圈里。请参加夹球的同学站到另一个圈里。
故作吃惊状:咦,参加夹球的还差2个人,在哪呢?赶快到前面来。
5、组织同学们想办法:他们俩站在哪比较合适呢?
6、结合学生的方法,指着开心转盘这个圈问学生:你能说说这个圈里表示什么吗?那另一边呢?中间表是什么?那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游戏?怎样列式?
7、揭示集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夹球”的同学看做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
8、板书课题。
9、介绍维恩图。
10、介绍维恩。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2题
3、揭晓课前脑筋急转弯答案。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主题:合理安排时间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四、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平常在家你们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谁来说说你在家都会做哪些家务?(学生发言)
(课件出示)周末小强和妹妹主动轮流帮妈妈做家务:
拖地:8分钟 烧开水:10分钟
师:勤劳的小强和妹妹每个周末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妈妈问:你俩都帮妈妈做了家务,你们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呀?小明说用了18分钟。妹妹却只用了10分钟。小明摸摸了头感到很奇怪。做的.是完全一样的两件事,为什么时间会不一样呢?
请同学们帮助分析,小明是怎样完成这几件事,妹妹是怎样完成这几件事的?
反馈:
生1:小明一件件做,妹妹是同时做。
(学生中可能说出同时一词,师相继出示课件)
师:不错,说的很好。我们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同时进行,而有的事情有先后顺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里通过学习沏茶问题,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吧!
关键:要考虑到同时做的几件事,不能互相影响,点出合理。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a沏茶问题
(1)又是一个星期天,小明家来客人了(出示课件),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要沏茶、妈妈在陪客人聊天、李阿姨来家做客、小明想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哦,那在我们生活里,父母要陪客人的时候,我们也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哟!
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估一估,做这些事情各需多少时间?(指名说)
(2)看一看,小明沏茶做了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课件)(齐说)
师:①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小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又可以同时做,我们一起来设计沏茶方案,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好吗?(可用序号标出)
②在练习纸上设计出沏茶的过程,环节间可借助箭头连接,并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设计后,同桌交流合作,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师:(出示课件,老师设计的方案)比小明节省了多少时间?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合理安排就是节省时间,考虑做哪件事有空闲时,同时做哪些事,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节省时间。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第2题。
(1)师:帮完小明,我们再来帮助小红,小红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休息,小红在休息之前要做这些事:(出示图表后,理解水变温的意思),应如何安排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2)展示学生的流程图,生评议。(课件显示结果)
找被子倒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同时量体温5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
1+6=7分钟
师:单独完成需要几分钟?看经过我们合理安排顺序,比单独完成节省了6分钟,这样小红就可以尽快的休息了。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
最外层总数
3
4
5
6
...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四、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在教室内围一围。)
4.请你思考:(课件出示同学开联欢会时的欢乐情景。)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5.请你设计:(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景。)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再动手画一画,展示在黑板上,看哪一组做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 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3个圆片代饼;每组3个圆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吃饼吗?你知道怎么烙饼才能最节约时间吗?今天我们研究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新课
1、自主学习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朗读。
(2)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主题图,说一说烙饼的前提是什么?
(3)请同学们汇报: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分别用来多长时间?
(4)在小组内交流:烙三张饼最短用多少时间?
(5)小组汇报:如何烙三张饼用时最短?
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所花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探究烙饼最佳方法
(1)烙4张饼最快要分钟,烙5张要分钟,烙6张要分钟,烙7张要分钟,烙8张要分钟,烙9张要分钟,10张要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思考、观察、发现、汇报
烙的方法所花时间
3张饼
4张饼
5张饼
6张饼
7张饼
8张饼
9张饼
(三)过关检测
出示三道小题,请同学们解决,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四)、小节
师:这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了烙饼问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5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例2。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小精灵”来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场景
(课件配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精灵,我想加入你们的数学广角,欢迎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谁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出示:一边一边
板书:数学广角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生病问题”“沏茶问题”“做饭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从多种方案中形成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等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
(让生评价这些方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3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吃药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灵的好朋友小红生病了,想吃完药赶快休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忙设计吃药要多少时间.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小精灵提供帮助,也会很快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吃药的有关程序让学生设计方案,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画一画四个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例2图)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问题》也就是例2,我设计用小精灵讲故事《我当优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图,让学生明白要当优秀的小主人,要懂礼貌,客人来了应该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讨论: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做饭问题
课件显示做饭工序: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
(2)必须画出流程图
(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6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运用方法,引申练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好,咱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师:老师一只手拿着橡皮,一只手拿着硬币,你能一次就能猜出那只手拿着橡皮,那只手拿着硬币吗?(生:不能)。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提示:老师右手拿的不是橡皮
师:现在你能猜出结果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简单的推理
师:说到推理,可不得不提到一位高手,你们知道是谁吗?(名侦探柯南)。对了他就是我们的神秘嘉宾柯南,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推理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南基础训练营,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
师:比比谁反应快,并说出你是如何判断的。
师:同学们刚才思维真敏捷,一下子就说答案了,看来基础训练营的题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要提高难度了,准备好了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通过情景短剧,呈现问题。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南提高训练营。
课件出示例1.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写什么?要我们解决的我们问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到底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记录,集体展示
师巡视并收集学生方法,展示学生做法时由繁到简。
同学们的'办法真不少,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方法。
预设1:描述法
(投影)生1:小红拿语文书,小丽拿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数学书。
让生说理由,师适时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等。
生:因为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就可以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剩下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而小丽又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就可以把数学书排除掉,只剩下品德与生活书,就是小丽拿的了。那么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
预设2:一一对应(列表法)
小红
小丽
小刚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投影)生2:我是边思考边在人名下面写上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预设3:连线法
(投影)生3:我是这样做的。先将三个人的名字和三本书名写成两行,然后根据每一个条件进行连线: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和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连线了。又因为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了,再连上线;最后把小刚就和剩下的数学书连线。(教师配合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原先的板书基础上进行连线。)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用的是什么方法呀?(连线法,师及时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板书)这个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4.总结时求同引思
师:上面三种方法都是先确定谁?然后呢?最后剩下谁?
生:先确定小红拿语文书,再排除小丽拿数学书,最后剩下小刚拿数学书。
师:其实在推理过程中有一些小窍门,柯南还把他们编成了推理儿歌,想一起来读一读吗?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
生齐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抓住线索认真想,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你认为哪两句最重要?生说师板书: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先排除。
学习了这些推理小窍门门后,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推理过程给你的同桌再说说,好吗?
三、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成功地将柯南提高训练营里完成训练,接下来柯南决定带你们一起到推理城堡里去闯关了!有信心吗?
1.第一关:猜一猜
小伟、小雨,小东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儿。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师:谁来说说你是推理的?你先确定谁的班级?为什么?
师:还想猜吗?看谁反应快,说说你的理由。
2.第二关:连一连
下面三位同学各拿着什么动物卡片?
师:先独立思考,在练习单上完成第2题,然后再和自己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生回答,汇报自己的做法。
3.第三关:说一说
(课件出示三只小狗的图片)图中什么动物?他们身上挂的拿牌至师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是的,就是他们的重量)欢欢、乐乐和小小师三只可爱的小狗。乐乐比欢欢中,笑笑师最轻的。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练习单上完成第1题。然后在和自己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推理方法?
师: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可真厉害,一个个都是小侦探。
四、全课总结,
师:那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希望你也能够简单推理,先确定,再排除,使问题更简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推理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小红 小刚 小丽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
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硬币、若干张圆纸片(涂上正反不同颜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学习新知
同学们早上你们的家人给你们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师的家人给老师烙的饼。你们知道吗厨房里也有数学问题。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例1图)小华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一)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一个锅可以烙两张,每面都需要烙。)
师:妈妈烙饼的一面需要几分钟?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3分钟、6分钟(学生对饼需要烙两面有直接的了解)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12分钟、6分钟(让学生讨论出6分钟是对的)
让学生用圆纸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用硬币操作)
师:那么烙4张饼那?
生讨论并让同学黑板演示。(其他同学用硬币操作)
师引导6张饼、8张饼、10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将上述张数和总用时对应板书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张数和总用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总结出双张数×3=总用时
(二)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3张饼呢,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能最早让他们吃上饼。(提示学生每次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硬币烙一烙,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几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解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生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
师:谁能再把如何9分钟就能烙好饼的方法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黑板边演示边解说)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给同桌解说(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引导:那么烙5张饼需要多少分钟那?7张、9张那?
学生自己动手并同桌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张数与总用时。(生得出5张饼可以先烙2张,再烙3张。7张、9张同理)
师提问:同学们发现黑板上单数饼与总用时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总结出单张数×3=总用时
引导出双张数、单张数与总用时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进而总结出烙饼问题的一个规律:张数×3=总用时
(由3是单面时间)进一步总结出张数×单面时间=总用时。
二、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一般会从等待时间考虑,可以提示中间桌子是一位老伯伯。)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是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思。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思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是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最节省时间的操作,体会在解决问题中的最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关键:
合理利用时间烙三张饼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饼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去探寻有关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烙饼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师:“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扑克牌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烙一张饼、2张饼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具有探索价值的“3张饼烙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恰当地处理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符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台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4、师生演示小结烙饼三张饼的方法:速烙饼法
师: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2、用的时间短。)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设计意图】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迁移运用
师:(出示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5、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的活动中,能够进行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法学法选择: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好不好?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哎呀,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怎么落到地上了?咱们帮忙安装上吧!注意,这门上的两颗星星颜色可不一样哟。
师:怎样装呢?
生:红黄,黄红。
师:我们装上试试(红黄,门没有反应)
生: 黄红!
师:会是黄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还有别的摆法吗?
师:我们来交换一下它们的位置!
师:你们可真聪明,大门打开了。
二、探究新知
1、哦,数学广角可真美,我们先到数字城堡看一看吧!
师:有超级密码锁!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生:随机说
师:我听到了,21同学说重复了好几遍会不会有的数还没找出来呢?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我们思考下按顺序把他们列出来吧!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袋,拿出里面的1号题和数字卡片,四人合作,两个同学思考摆一摆,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对数据整理记录在答题纸上。操作的时候思考下排列的顺序,有多少组就写多少组。(提供9个格)
师:谁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摆了哪几个两位数?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21 、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生结:这些办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 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 揭晓答案:32 。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巩固练习
1、为感谢破解达人,狮子大王决定将百花园里最美的鲜花送给大家。
这里有红、黄、蓝3种颜色的花,男生和女生只能分别选一种,都有哪些不同的选法呢?
思考一下,把你选花的方案在2号答题纸上表示出来。设计之前,先思考下加粗的两个黑框里应该填什么。
生汇报:
师:能说说你是借鉴了黑板上的那种方法吗?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搭配知识不仅仅是数字,也能在图形和色彩中运用啊!
2、带上美丽的鲜花,我们到智慧屋瞧瞧吧!
用0、2和5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口答。
6种排列方法,但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02和05不是两位数所以不在正确答案里。
(告诫学生在有序排列的同时还要做到对答案进行恰当的筛选果。)
四、应用拓展
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
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请坐的最端正的三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一下。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生:摆造型,摆位置……
师:要照相了,笑一笑,1、2、3咔嚓!
师:赶紧换一种坐法再照。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这么快就就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了。
五、课后延伸
师:小朋友们,握下手回到座位上吧!每两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哦,同学们有的说3次,有的说6次,其实这是下节课的内容,我们留到明天再来数学广角研究。
六、回顾总结
师:在今天的旅途途中你都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生:真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七、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有序搭配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1 2 1 2 2 1
2 1 1 3 3 1
1 3 2 1 1 2
2 1 2 3 3 2
3 2 √ 3 1 1 3
2 3 3 2 2 3
交换位置 固定十位 固定个位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四、教学建议
1. 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3. 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第五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来挑选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引导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在搭配一件下装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一想,摆一摆
(l)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那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②学生汇报
(2)引导操作: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把你们设计的穿法有序的贴在纸板上。(要求:小组长拿出学具衣服图片、纸板。)
①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摆,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②学生展示作品,介绍搭配方案。
③生生互相评价。
(3)师引导观察:
第一种方案(按上装搭配下装)有几种穿法? (4种)
第二种方案(按下装搭配上装)有几种穿法? (4种)
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二)排列问题
1、初步感知排列
(1)、师:我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到了数学广角,可是这有一扇密码门,(出示课件:密码门)我们只要说对密码,就可以到数学广角游玩了。看小精灵给了我们提示(点小精灵)你们猜密码是什么?
(2)、学生猜密码(情景预设:有的学生说是12,有的学生说是21。)
(3)、试密码,打开密码门,进入数学广角乐园。
2、合作探究排列
(1)、师问:数学广角乐园美不美呀?(学生回答)它虽然很美,可处处充满着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先到数学乐园里去看一看吧!(点数学乐园)
(2)、师:同学们,我们到了数学乐园里 看到了什么呀?(回答)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当一个小魔术师看谁的本领大?谁能把1、2、3这三个数字变成两位数,看谁变得最多?
(3)、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摆法,师板书。。
方法一:每次拿出两张数字卡片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三: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
(5)、小结。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1、握手游戏: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把数字1、2、3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而且不重复、不遗漏。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运动乐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生回答)
师:看到他们握手,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一下。
(1)、出示问题
(2)、小组活动:握手
(3)、抽生上台表演
(4)、小结。
2、乒乓球比赛
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要举行几场?
(1)、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
3、生活乐园
看来数学广角处处充满挑战一点不假,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生)那我们一起到生活乐园去看一看吧!出示《生活乐园》课件。
(1)看课件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到数学乐园玩的开不开心?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课例名称】: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1课时)
【执教教师】
【指导教师】
【课型】
新授
【学段(年级)】
小学四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3例2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例2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的实际素材为背景,提出“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问题,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方案,要让学生首先思考并讨论清楚: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引出话题。
1、师生谈话。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简单而平实的导入把课堂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的学有所用,才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学习例2)
1、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出示例2画面)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各项工序图片)谁能说给大家听?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后提问)小明先烧水行吗?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
师:那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都挺善于开动脑筋的。那小明要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然后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多长时间?(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安排的?(请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师引导学生叙述设计的过程:你们先干什么?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还有谁有更快的方法?(请另一组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一种,因为用的时间少。
师:在哪节省了时间?
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同时做了3件事,所以更节省时间。
师:说得真好!看来,合理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哪些事应该先做,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板书:同时进行)那么,像这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这种最优方案的流程图。(出示流程图)
5、小结:上面①③这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的。③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两件事,而①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看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沏茶,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去解决。请和老师一起去看看一些生活小问题吧。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三、实践应用(我是小小设计家)
1、师:小红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她呀?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吃药画面)
师:你能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吃药的过程包括几件事?分别需要多长的时间?小红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应怎样安排事情,才能让小红吃完药后能尽快休息?(学生汇报,老师出示最佳流程图)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又设计了“我是设计小行家”的生活小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新掌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对设计优化方案、合理安排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对于他们的安排,请你说说看法。(出示课件:(1)、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生:乘车看书时,车子在行驶中会使车内的光线忽明忽暗,车子在行驶中摇晃,会使眼睛与书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会影响视力,损害眼睛健康;看电视,是大脑在进行活动,大脑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而人在吃饭时,也需要有大量的血液和消化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两者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者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因此,既妨碍了食物消化,影响了健康,也看不好电视。所以说这样的安排都是不科学的。)
师小结:通过分析上面的事情,我们明白了,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人身的健康和安全,更要讲究科学。
[设计意图:对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并合理安排事情的真谛。]
3、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合理安排的事情,聪明的人总是把事情进行最优的安排来提高效率。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的?(生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的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五、课后作业: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六、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 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
(1)“重叠”或“重复”一词;
(2)列式中“减1”的意义;
(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
(4)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2组简单实例,既有生活中的问题又有数学中的重叠问题,不同角度的对比,共同的理解方法,都从简单数据入手,让学生在计算总数时都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总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在参加人数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发现重复的人数”,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
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发学生操作意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预设: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交流不同思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课件出示:
(4)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维恩发明创造的, 维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
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5.变式练习,内化集合思想课件出示:三(2)参加运动会学生名单(学号表示),根据信息填写集合图中。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请学生板演,汇报填写的策略,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计算三(2)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师生小结。【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从集合图中会看信息,到会填写集合图的一个数学思想的延伸,也是解决重复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打好基础。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完成教材上10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估计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讨论: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三(3)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判断: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8人。( )
小组讨论,全班分析,得出:参赛同学最多是17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复。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板书:集合)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5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页118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挂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一)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引导总结:
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数=间隔数+1
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
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巩固练习
(一)书第118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二)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
2)分组看图讨论。
3)尝试列式计算。
4)交流:603=200间隔数
两端不栽树:20-1=19(棵)
192=38(棵)
5)质疑:
为什么减1?为什么乘2?
比较例1与例2的不同?小组讨论,再交流
例1两端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大1:例2两端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少1。
巩固练习二:
教科书第119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主题:合理安排时间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四、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平常在家你们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谁来说说你在家都会做哪些家务?(学生发言)
(课件出示)周末小强和妹妹主动轮流帮妈妈做家务:
拖地:8分钟 烧开水:10分钟
师:勤劳的小强和妹妹每个周末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妈妈问:你俩都帮妈妈做了家务,你们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呀?小明说用了18分钟。妹妹却只用了10分钟。小明摸摸了头感到很奇怪。做的是完全一样的两件事,为什么时间会不一样呢?
请同学们帮助分析,小明是怎样完成这几件事,妹妹是怎样完成这几件事的?
反馈:
生1:小明一件件做,妹妹是同时做。
(学生中可能说出同时一词,师相继出示课件)
师:不错,说的很好。我们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同时进行,而有的事情有先后顺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里通过学习沏茶问题,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吧!
关键:要考虑到同时做的几件事,不能互相影响,点出合理。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a沏茶问题
(1)又是一个星期天,小明家来客人了(出示课件),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要沏茶、妈妈在陪客人聊天、李阿姨来家做客、小明想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哦,那在我们生活里,父母要陪客人的时候,我们也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哟!
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估一估,做这些事情各需多少时间?(指名说)
(2)看一看,小明沏茶做了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课件)(齐说)
师:①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小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又可以同时做,我们一起来设计沏茶方案,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好吗?(可用序号标出)
②在练习纸上设计出沏茶的过程,环节间可借助箭头连接,并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设计后,同桌交流合作,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师:(出示课件,老师设计的方案)比小明节省了多少时间?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合理安排就是节省时间,考虑做哪件事有空闲时,同时做哪些事,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节省时间。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第2题。
(1)师:帮完小明,我们再来帮助小红,小红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休息,小红在休息之前要做这些事:(出示图表后,理解水变温的意思),应如何安排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2)展示学生的流程图,生评议。(课件显示结果)
找被子倒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同时量体温5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
1+6=7分钟
师:单独完成需要几分钟?看经过我们合理安排顺序,比单独完成节省了6分钟,这样小红就可以尽快的休息了。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每人4、5、6数字卡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神灵寺小学和大家共同上一节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于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的李老师,大家猜猜看我的年龄,学生自由说。
师:我的年龄是用数字3和4组成的两位数,我有可能是多少岁?(34岁或43岁)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感知排列:
我在机场小学带的二年级的两个班,这两个班的人数恰好一样多,人数是由4、5、6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不能一样,想想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1)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摆出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摆一个写一个)
2)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3)展示反馈:
预设:
方法一:无序的。
方法二:先写出4在十位上的有45、46;再写出5在十位上的有54、56;再写出6在十位上的有64、65。
方法三:交换数字的位置,用数字4、5能写出45、54;用数字4、6能写出46、64;用数字5、6能写出56、65。
4)引导学生评价每一种方法。
师: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同学们,现在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2、感知组合:
1)师:我们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学校,因为学校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有足球、合唱、美术,如果每人参加其中的两项,一共能搭配出多少种组合?
2)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写出搭配结果。
3)师:有几种搭配方案?生答(预设:6种、3种等)
4)师生共同演示分析,得出正确结果:3种。(足球+合唱跟合唱+美术属于一种)
5)小结:我们在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
3、感知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1)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不同的数,3个社团搭配不同的组合却只有3种,同样是3个元素,为什么搭配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搭配社团活动与顺序无关,交换位置没有意义。
【设计意图】借助排列数的活动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的过程,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同时在方法的交流中体会到排列数和组合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巩固练习升华体验
1、握手问题:
1)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很想跟你们握一下手。(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刚才老师和几个同学握了手(3个):如果我们四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2)师: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3)师生共评、总结。
2、照相问题:
1)师:上完课之后,我要跟何校长、你们的班主任合影留念,我们三个人之间能照几张不同的三人照呢?
生思考
2)师:所谓不同是什么不同?
生:站的位置不同。
3)师引导学生画图排列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不同类型的搭配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排列和组合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感受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感悟内化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小研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小研究,仔细看研究一,回顾下你的想法。(课前小研究第1题)
研究一: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先画图再列式)
这道趣味数学题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汇报方法(课前小研究第2题)
研究二:新的学期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同学们进步特别大,像个大孩子了,又懂事又听话,上学期的暑期作业就有很多同学完成的特别好,老师要提出表扬其中语文完成优秀的同学和数学完成优秀的同学。(语9人,数8人,重复3人)一起看研究二的第1小题,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你们知道老师一共表扬了多少名同学吗?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图、表或其他方式清楚的展示出来?(可以先制作名字卡片,试着摆一摆,再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提出:
语文表扬9人,数学表扬8人,为什么一共表扬的不是17人呢?怎么看出来的?
如何表示出语文、数学都表扬的同学?
(2)全班游戏验证方法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刚才大家的方法哪种最清楚、最直观?请老师表扬作业完成好的同学到前面来,语文表扬的站在左边,数学表扬的站在右边,你们看看应该怎么站?
3个重复的,你们站在哪?站语文那边吗?还是站在数学这边?大家帮帮他们,想一想应该站在哪儿最合适?(中间)为什么?
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左边是语文表扬的,右边是数学表扬的,中间是语文和数学都表扬的)
(3)引导出用维恩图表示
如果把我们刚才站的队伍表示在黑板上,是什么样的?谁有好方法帮忙加工一下,试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指定学生黑板画)都谁是这样想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语文表扬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所有数学表扬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这就是今天大家一起研究的集合。(板书:集合)
我们一起把集合中的具体内容用这个图更清楚、直观的展示了出来,你们知道吗?像这样的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维恩,所以就以“维恩”来命名,叫维恩图,也可以叫集合图。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认识维恩图
我们既然能自己创造出维恩图,那你们知道图中每一部分都表示什么意思吗?(小组内先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中间重叠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左边集合表示什么?右边集合表示什么?)
(5)运用图解决问题
能不能根据你的图一眼就看出来应该怎么计算出一共表扬了多少名同学?(列式计算)独立解决,汇报交流,方法不唯一。
(9+8—3=14,6+3+5=14,9—3+8=14,8—3+9=14等,让学生在维恩图上边指边写)通过课件演示:9+8—3=14巩固重合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书105页做一做1
2、书107页5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教师活动:
1、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预设学生行为:
1、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院,为什么?【姥姥、妈妈、女儿】
2、两个妈妈【板书:2】,两个女儿【板书:2】,却只买了3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妈妈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1得最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为迎接我校20xx年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召开,学校将相继举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绘画比赛。要求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
这是三(1)班参加科技小制作和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
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生:小制作的有5人,绘画的有6人,一共有11人。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方便我们数人数?然后小组交流。
用实物投影汇报或典型做法的同学去黑板板演。(连线、画图法)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集合图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哪些同学,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哪些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小制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板书:集合)把参加绘画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就用一个集合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左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5人。)右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2分呢?【既参加小制作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左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3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右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人。)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三(1)班参加小制作的和参加绘画的到底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也可以只强化第一种方法)①算法1:5+6-2=9(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参加制作比赛的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加起来。算式是5+6=11,然后再用11减去2个重复的,11-2=9】②算法2:3+4+2=9(人)
请你解释一下。【3是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4是只参加绘画比赛的,2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5+4=9(人)【参加小制作比赛的5人,加上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
④算法4:6+3=9(人)【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加上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3人】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同学们累了吧,我们轻松一下,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大雁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3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其他班级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呢?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
(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
教具准备:展示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参加什么课外兴趣小组?
1、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引导出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既喜欢又喜欢或者只喜欢
师:刚才和同学们聊了你们喜欢的兴趣小组,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中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数学广角)
二、互动探究
1、出示例题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师:同学们从例题当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师: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人数。
17人、16人、15人、14人……
师: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好几个答案?
师:我们一起来演示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教师请学生把名字条放到相应的小组里。出现了多余的三个,怎么办?用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试一试。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杨明、李芳、刘红
3、师生一起互动解决问题后,把得到的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4、介绍韦恩图。
5、教师手指韦恩图每个部分让生说出这个部分表示的意思并相机板书。
喜欢语文
喜欢数学
只喜欢语文
只喜欢数学
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
6、根据这些板书信息尝试列式。
7、学生汇报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8+9-3=14(人)
5+3+6=14(人)
……
8、同学们现在知道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共多少人了吗?
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相互说算理。
10、回看学生最初汇报的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并评价。
11、对比韦恩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评价。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教师小结:原来的统计表只能看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同学
而韦恩图不仅能看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同学还能看出只喜欢语文和只喜欢数学以及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同学。
师:我们打开108页,刚才咱们学习的就是108页的内容,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书上110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和第二题。
四、总结
师:今天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师:听说过学以致用这个词语吗?就是说学了知识要把它运用到解决周围的问题当中,今天朱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
作业:运用韦恩图的知识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两个体育运动项目交给老师以备运动会的时候用。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自从灰太狼上次偷袭羊村失败后,羊村就加强了警戒,羊村里聪明的小羊们为了防止灰太狼进村,在羊村的大门上安装了3把密码锁,小羊们必须记住密码才能自由的出入,有一天粗心的喜羊羊出去玩却忘记了,这可怎么办呢?要是这时候灰太狼来了,多危险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生:愿意!
二、新授
1、师:喜羊羊只记得第一把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师:密码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12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可能回答:21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调换位置。(媒体演示用两张数字卡片排列成的12、21,教师并板书。)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每个数中都有数字1和2.
不同点: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正好交换了位置。
师:组成这两个数的数字是相同的,都是1和2,但排列位置不同,就组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真棒!门的密码是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那应该是几?学生可能回答:12。
2、师:你们太棒了,我们再来帮助她解开解第二把锁,美羊羊记得第二把锁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你读懂了吗,给大家说一说?
生:意思就是说从1、2、3这三个数字里选择两个数字来排成两位数。
师:猜一猜这个密码会是什么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做好记录。(学生可能回答:12、13、23……)
师:有这么多答案啊,那么谁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么多数一个不漏的写下来,小组之间互相研究一下,看看哪组的办法好。把你组成的数在表格上写一写。
师:在思考时要注意“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写出了几种?
学生可能回答:3种,4种,5种,6种……。
①师:我们要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师结:这些办法真好,大家都能找到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我们要学会有序地思考,能使答案做到: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这第二把锁的密码是把这六个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谁能最快的找到密码?
学生回答:23.
3、哇!第二把锁也顺利打开了,我们一起努力打开第三把锁,美羊羊记得是用0、2、3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师:能利用什么方法?排列了哪几个两位数?下面自己就试着写一写。
师:谁想汇报一下你用的什么方法写出了几个两位数?
师:谁有不同意见?
总结:两位数的十位上不能为0.
师:这第三把锁的密码是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应该是几呢?
生:32.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打开了三把锁,这回美羊羊可以顺利进入羊村了。
4、小结: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搭配的数学知识帮助美羊羊解开了密码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搭配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搭配。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为了感谢大家,美羊羊邀请我们班同学去羊村小学参观,羊村小学可真漂亮啊,村长正在和小羊们做校园的规划,美羊羊向村长推荐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设计,大家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小羊们所在的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刚才我们排列的是数字,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字排列的搭配问题,也就是把红黄蓝看成是1、2、3,利用前面所学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可先把数字填在表格里,然后根据数字所代表的颜色再涂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吧!
师结: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羊村小学变得更漂亮了,老师也想去看看,那你们能帮老师搭配一套衣服吗?(出示课件)
2、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一共握了几次手。
3、从商场经学校到公园有几种走法。
4、买一个练习本可以怎样付钱。
四、课堂小结和课外延伸
同学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用搭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小羊们对你们也是刮目相看呀,那你能说一说今天你收获了哪些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排列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1和2:
12、21
调换位置
1、2和3:
12、13、21、23、31、32
固定十位
0、2和3:20、23、30、32
固定个位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师:那你是怎样填的呢?问:这部分表示什么?这部分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4、我家招待客人,这些客人喜欢吃糖果的有4人,喜欢吃花生的有6人,喜欢吃花生又喜欢吃糖果的有2人,那么我应该准备花生多一点还是准备糖果多一点?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反思: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5
一、设计思想
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平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汇报时通过比较,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
(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
(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组合这个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三、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最基础的知识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前面例题的学习中已经感知了“组合”这一类型的题目,如:从3、7、9这三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已经知道了,做这个题目时应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有序思考才能一个不漏。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能解决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三位数的问题,而是将知识点扩大到知识面,更加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之前,学生接触了生活中的排列问题,通过猜测、验证,已经能用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可能。但区别于排列问题的组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学生具备的经验知识却为数不多。本堂课要学习生活中的组合问题,就应从生活实际着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感知组合问题跟顺序无关。但在找组合数的时候也需要有序思考,一则不会遗漏,二则不会重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掌握基本的排列方法,熟练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
3、解决问题:用摆、画、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实验验证,学生能对排列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所体验,并能做到严密有序。教学难点是找到合适的搭配方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有序,又思考严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搭配方案,并能感受到有搭配的作用,不要提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七、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能展示各个模拟情境的教学课件。
2、每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三张数字卡片和一张记数卡。
3、每人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彩笔,每个学生发一张未涂色的花环奖券。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挑战 温故知新
1、出示两个小朋友图片,请下面的小朋友给起个名字。
2、今天这两个小朋友在做聪明题比赛,也打算跟在座的小朋友们比比,谁的方法好、速度快,又不遗漏答案。(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欣然应战)教师讲明要求:将信封里的7、9、3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能组哪些,动手摆一摆写下来,不但要快、要准、不遗漏,还要能说明方法,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⑴学生开始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
⑵先记下成果的学生,可以先跑到讲台前了,同桌合作的两人一起来。接着汇报交流各自的方法,重复者下去。学生可能会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来摆,并记录下来;也有的会按照数位顺序来摆: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是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
⑶评价各种方法,得出最佳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直观比较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的优缺点。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好奇与好胜,驱使着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可供选择的合作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情境模拟 实践验证
1、前些天,老师去东阳横店影视城时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今天带来给大家看看。
2、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交流汇报。(方法有: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或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也可以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鼓励勤动脑筋的学生。
3、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出示明明的话: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验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
(三) 运用排列 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题目还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一知半解的学生容易在这里上当,也能通过同学间的互评,在这块“绊脚石”下寻到“真知”】
(四)结合生活 拓宽知识
1、布置课外任务
(1)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按不同的位置去照相,做个留念。
(2)下课跟同学做游戏,看一看“你”、“笑”、“我”这三个字能组合哪些有意思的话来?
2、适时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把课堂上知识与家人共享,用照相机来留住自己的智慧,是学生课外愿意做的事情,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作课外延伸。同时,“你”、“笑”、“我”这三个字的排列非常有趣,又体现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不低】
九、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配套练习。
2、课外延伸题。
①、兔子妈妈要为孩子们参加动物运动会做号码布。她分到的号码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你能算出兔子妈妈最多要为孩子们做多少块号码布吗?
②、运动会上,三(2)班有4名学生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③、三名同学到社区去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他们站成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④、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涂下面的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