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知足,越幸福》读后感1
一个有风的下午,“万岁……”窗外一阵风吹过,仿佛上帝发怒了,鼻子嗡嗡作响;又像是在天空中咆哮的神兽。但我的心却像躺在青草上吃着糕点,看着蓝天白云,因为我正在看一本书---《内容越多越快乐》,读得津津有味,我也陶醉了。
这本书是这样写的:王志豪是一个凡事喜欢和同学攀比的人,凡事总是不满足。当他看到其他同学有的好东西时,他想方设法让父母给他买,但拿到手后却发现没什么特别的。一天,他认识了因父母分居而与祖母一起生活的小杰,并在一次户外教学课上结识了新朋友敏杰。与他们相处后,王志浩对“满足”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告诉我:永远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别人有的.好东西,你不是都要买回来吗?如果世界上一切都好,你还会吃饭睡觉吗?因为你的钱、时间、经验都花在了这些好东西上,我觉得你看上的就不是好东西。可能这样的东西很美,但玩多了,可能会失去理智。再说了,如果你真的都有了,玩腻了,市面上还有更好的,你还满意吗?!不会,那时你只会盲目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感恩我们所拥有的。
读完这本书,我不知为何笑了。笑的是主角是一个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一开始就知足的人,而我也笑自己一如既往,不满足。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小兔挂件在我们班很流行。那时候小挂件要50多块钱!那时候我特别喜欢求妈妈给我买,可是妈妈不知道在哪里买,也不愿意买……直到一个月后我才买回来!毛兔不流行了,我家可爱的毛兔却不见了。现在每当我买东西时,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买有什么好处,可以不买吗?
《越知足,越幸福》读后感2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越知足,越幸福》。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李文英写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之皓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凡事都喜欢与同学比较,凡事都不知足的小学生。看见同学朱方达有了新赛车,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爸爸妈妈给他买,但是得到之后似乎又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一天他遇到了因为父母分开和外婆住的`小洁和在户外教学课上认识的新朋友陈敏杰,他们都十分乐观、知足、懂事。跟他们相处后,王之皓对于“知足”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十分值得我们去读,因为它让我明白了珍惜拥有的东西,感谢父母和其他帮助我们的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非常惭愧,因为我像书中的王之皓一样,凡事不知足。同学有了新钢笔,我一定会让妈妈给我买一支相同的,同学有了新文具盒,我也一定想尽办法买一个……所以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知道什么是知足!
我们应该经常看看别人,想想自已,把别人做为自已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反省一下自已的内心,并不是自已非得比别人拥有的更多,表现的更好,才会感到更快乐,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在生活中,我们会想要很多很多的东西,总觉得有了那些东西之后,自己会更快乐。其实当你满足了自已所拥有的东西,拥有一颗珍惜的心时,就会发现快乐和幸福天天都在跟着你。
越界之举亦可如此美丽
——《越读者》读后感
其实之前便早已听说这本《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先生的大名了,鼎鼎大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由郝先生翻译,而越读者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将书的种类用食物来类比也是略有耳闻。不过不知为何,这本书在当当和亚马逊上一直是无货状态,去图书馆找了一下也没有找到,索性在淘宝上买了本繁体版,开始会担心繁体字看起来会有障碍,但是拿到书读起来后发现繁体字自有其美妙之处,而且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也是可以忽略不计。
四个收获
1.关于书的分类
作者将书籍用美食来进行分类,分为主食、美食、甜食、蔬果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想法。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这样分类的意义何在,但后来一想倒也觉得这种方式很巧妙。就像饮食需要均衡,阅读也是同理。第一种,是主食阅读。主食就是像米饭、面之类的可以帮助我们填饱肚子的东西。很实用,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就像那些职场、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的书籍。好像一个个医生,把一把脉,开出一剂药方,便能药到病除。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便可以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第二种,是美食阅读。平时的饭桌上,米饭和面都可以让我们有饱腹感,但是如果光吃这些,除了营养方面做不到均衡,恐怕我们的味蕾也会不答应吧!咱们作为饮食男女,难免需要点美食来犒劳一下自己的胃,同时补充我们生存下去所必须的蛋白质。而有时候如果有幸吃到了既有营养,味道又鲜美的食物,整个人心情都会好很多。就像之前上一路“吃货”们都在说的,唯美食与××不可辜负么。可见美食对于点缀我们的人生,实在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食阅读指的便是那些可能从一个看起来间接,但是却从一个非常根本的方向,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现象或本质是什么的书。第三种,蔬果阅读。蔬菜和水果,都是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纤维素的东西。蔬果类书籍便是指像字典这一类工具类的书。第四种,甜食阅读。甜食本身对人实在是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舀一勺如丝般顺滑的提拉米苏入口,让甜甜的感觉慢慢地透过味蕾,滑入喉头;或是嚼上一块甜甜的巧克力,光是想想都会让人上瘾的感觉。而甜食阅读便这样一种休闲、放松式的阅读。如小说、杂志应该都可以归为此类。
2.对小说的解读
这里作者对小说的解说让我非常认同:小说就是三十万字写三十字。有时候短短的一个道理,用三十字,花上三分钟便可以说清楚讲明白。而小说的作者却用了洋洋几十万字来通过一个故事去讲述。然而事实上,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所讲述出来的道理,大家才会记得更加深刻。
3.主题阅读的方法
作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最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正是由我们对于某个领域强烈的好奇心所激发,搜寻相关领域的不同作者所写的书,通过精读、观其大略、读某一部分等不同的方法,进而掌握我所想要了解的领域的全貌。另外,作者还形象地将我们找出自己专门的阅读兴趣的过程比喻为挖到第一桶金。并且用非常细致的说明向我们介绍了挖到第一桶金的经验:
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阅读题目,不要选取像心理学、哲学之类的太大太宽泛的题目,而是选择尽量小一点的分支,例如咖啡、飞机等。
2.设法从三十到五十本书里挑出一到三本入门书。用熟读精思的方法仔细阅读。
3.在这个领域找到你的Mentor,就是可以给你引路的人。
4.设定时间表搜集这个领域的主食、美食、甜食、蔬果类书籍约四五十本。
5.除了书之外,从络上收集资料。
6.将所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吸收。
7.寻找这个领域最新最前沿的书籍或文章,看是否能看懂。或者看自己能否超过这个领域的大牛。
4.建立个人的知识架构
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络上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那些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的人,络对他们来说是把钥匙。而其他还在知识的树林中摸索着的人,络则会让人迷路和无所适从。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个人的知识架构,这样才不会被这些如今的碎片化的知识所冲击,最后晕头转向,仿佛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但事实上什么都不会。而如果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的知识架构,那么在看到络上的文章或其他碎片化的知识后,便可以像采撷花草一样将它们挂上自己的知识框架,最后让自己的知识树逐渐丰满,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而大学的硕博研究,正是训练你独立研究的能力,导师便是你的领路人,不会手把手教你,却会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书中提到一位过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电脑科学教授,整理出以下博士研究的方向:
开展新的研究领域
提供统合的研究框架
解决长久存在的问题
彻底探索一个知识领域
对现存的知识提出反驳
通过实验性的尝试为理论提供验证
创造一个宏大的知识系统
提供经验式的数据或资料
发展出新的方法论
发展出一个新的研究工具
提出一个否定性的结论
三个感悟
1.我的阅读结构的不合理性
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这种把书籍分为几个种类的意义所在,后来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似乎有点明白,管理的基础是分类,就像中图法的分类,有助于我们走进图书馆时可以更快地找到图书,用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我们阅读营养的均衡性。而对比这几种分类,联系自己现在的阅读,发现自己有点偏食的倾向。目前读书偏功利性,更多地是关注于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的阅读,比如经管类,阅读方法类,思维逻辑类等可以立刻在我的生活中见效的主食类阅读,美食类阅读目前也只是每周倾听一下肖杰老师的论语分享,至于其他“美食”像哲学之类的书,也许是自我设限吧,至今没有勇气去打开,但是就像书上所说,美食才是真正能够提高我们从根本上去认识事物的可能性。工具类书目前已被络搜索引擎所取代。而甜食类阅读,即纯粹娱乐类的阅读则是几乎没有,也许是受教育的毒害吧,一直以为读些休闲娱乐类的书是浪费时间,然而其实现在想来,这些书可以打开我们理解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不过说到没有甜食阅读的根本原因,我想应该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吧。
2.读书应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的?
无目的的阅读就像一直在森林中迷路的蚂蚁一样,没有前进的方向。而有目的的阅读又会害怕让自己的阅读过于细化和窄化,失去了生命的其他可能性。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前者,漫无目的地阅读,没有方向。作者提到首先应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开辟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就像一个T字型吧,首先应建立起自己相对其他人来说比较专业的领域,其次才能横向发展,广泛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既能避免迷路,又能避免知识的狭窄。
3.读博真的没用吗?
之前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鼓吹硕士、博士无用论,企业招聘时,招得最多的是本科生。甚至上有句戏言:不孝有三,读博为大。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仿佛读书便是为了找工作和赚钱,而不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完善和提升,追求整个世界的知识体系的完善。而我也陷入了这样的陷阱,对博士存在偏见,认为他们必定是逃避工作才去深造的,当然不排除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高等教育给人带来的思考能力以及在某一个独立研究的能力。当然,前提应该是你对这个领域充满探索和创造的好奇心,不然读书的过程必然会很痛苦。
两个改变
1.我对小说、电影的偏见
之前一直没有想明白读小说和看电影的意义,虽然在看的过程中也是很享受,但是就是心里存在一个疙瘩一样。这里作者解决了我很大的一个疑惑。小说便是用三十万字来说明三十个字。电影似乎正好相反,用浓缩的一两个小时来概括某些人的一生。走进这些小说和电影,仿佛便走进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扩大了我的想象力的边界,体验我永远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的人生。看活着,让我感受到文革那个年代的荒谬;看盗梦空间,让我佩服导演的想象力;看肖申克,让我看到希望……之前韩寒的电影里很火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许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
一、没有去实践这些道理。
二、道理太多,听过便忘了。而通过故事、影像所传达出的道理,却会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脑海中还会出现具体得影像,想忘都忘不了吧。
2.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一直是我想要尝试却不敢尝试的。因为一直认为它作为最高层次的阅读,一定是一种高难度的阅读,而我连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都没有很好地掌握,怎么敢自不量力呢。可是这里作者提到层次的提升可以使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突破的。从小到大的语文教育让我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便下意识地想要逐字逐句地去精读,没有批判性地思考。可是这样做效率太低,而且就像练功一样,对不同作者的说法全部吸收,容易让自己走火入魔。对于有的书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花费这个时间。而主题阅读可以帮助我建立阅读的框架,同不同的作者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建立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框架。
一个行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读书不行动,那么别人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