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2024-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

一、教材分析

《量一量》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使每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身边事物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测量。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际的动手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新知识变成了学生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计情境,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淘气和笑笑是两个爱学习的好朋友,但他们今天早上却因为学习上的事发生了争执,现在找我们来了,想请我们帮帮忙,愿意吗?那我先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原来,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自制方格纸,测量数学课本的封面的大小。结果淘气测出的结果是24个格子,而笑笑的却是6个格子,他们都认为自己没有错。

为什么同样的数学课本,测量出的答案却不一样,问题出在哪儿呢?

(同学们自由表达,体会到单位要统一。)

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你们真聪明,数学家的想法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到统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量一量)。

活动二: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说数学家们就把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叫做1平方厘米。

1、组长从学具袋中给每人拿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A、摸一摸:把小正方体拿在手上,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B、量一量:用尺子量这个正方形的边,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C、讲解读法和写法。

2、同学们,现在你对1平方厘米有印象了吗?相信你一定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能告诉老师:你发现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拿出学具袋里的所有学具,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小长方形的面积。

4、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个面积单位去量桌面的在小怎么样?太小。所以,它只适合测量比较小的面积。如果要测量稍大一点的`面积,比如课桌桌面的大小,我们就要用大一点的单位才合适。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这个面积单位叫做“1平方分米”。

活动三:认识1平方分米

1、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有多大?(注意板书)

2、你们能做出1平方分米吗?

3、小组合作,估一估每位同学坐的桌面有多大?

4、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活动四:认识1平米

如果要测量更大的面积,比如说房间的面积,我们就要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1、谁能来介绍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注意板书)

2、面积是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多少三年级的小朋友呢?

3、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活动五、学习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先想像物体面积的大小,再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约()。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2、猜一猜,数一数:你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数一数,你猜对了吗?

3、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量一量。

活动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5页、96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创设抛硬币、摸白球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不之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准备:

硬币、若干个红白颜色的乒乓球、两个黑色袋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游戏引入

1、师与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事情发生可能性的情况。(板书:可能性———不确定性)

二、学标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要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三、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抛硬币活动(研究不确定现象)

a、猜测:硬币落地后是正面还是反面向上?

b、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观察并记录。

c、小组汇报抛硬币的结果。

d、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并小结: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用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e、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游戏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结果,并描述一下。

2、摸球比赛(研究确定现象)

a、指名两位同学上台摸白球比赛,共进行6局,比赛3局后交换再摸。

b、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从两个袋子摸出白球的情况。

c、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的情况,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种确定现象。

四、达标检测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

2、联系生活,巩固认识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五、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六、收获回顾

指名谈谈本堂课收获

板书设计:

不确定,可能

不确定性,一定,确定,不可能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特做如下设计:

1.让学生做数学,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找到切入点,引入周长的概念,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同时,在学生自主测量周长的这个环节中创设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究的活动空间,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做数学(经历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在实践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根据周长的含义测量出图形周长的过程。注重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并在组内交流测量的过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在测量不规则的封闭图形的周长时,可以先用绳子围,再用直尺量的“化曲为直”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树叶、圆形的钟面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绳子、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标准五角星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1)说一说它们的特征,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2)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每个图形的4条边一共有多长,然后汇报。

(3)揭示课题:像这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封闭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周长的知识作铺垫,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掌握新知降低难度。

主动探究,测量周长

1.课件出示教材83页例3。

(1)让学生在教科书上把每个图形的周长用彩色笔描出来。

(2)用直尺量一量每个图形的周长,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时,会质疑除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长外,其他图形无法量出周长)

(3)说一说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周长的方法。

(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所有边的长度相加,就算出了周长)

2.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1)分小组探究测量方法,交流讨论,测量钟表和树叶周长的方法。

(2)全班汇报,交流测量方法。

测量钟表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用软的米尺测量钟表的周长。

方法二可以先在圆形钟面上做一个记号,再把圆形钟面在米尺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拿根绳子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3.引导学生总结根据不同图形选择不同测量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活动卡。

(2)汇报自己的发现。

发现一:规则封闭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就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

发现二:圆形物体或不规则封闭图形的`边不是直的,要借助绳子、软尺和直尺测量。

4.师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周长,学会了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在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根据图形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测量不同的平面图形周长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要根据不同的图形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图形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2.组织学生量一量课桌桌面的周长。

3.解决问题:学校要为同学们做校服,你能帮同桌量一量胸围、腰围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来测量周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4页1、2题。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直尺测量法。

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绳测法、滚动法。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5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互相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会画画、会折纸,还会自己买东西。下面我们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好吗?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师:其余的小朋友可一边欣赏精美的商品,一边给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学生摆完后问:这几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摆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师:俗话说的好“商场如战场”,连我们“小小商店”也不例外。还是让我们听三个柜台的小经理是怎么介绍本柜台的.商品的?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师:各经理介绍的真棒,我们也持以优质的服务,物美价廉的商品,欢迎您的光临!噢,对了,忘了告诉大家,我们“小小商店”还特设了一个回收站,你们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吗?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师:对,我们要文明购物。在这里,告诉每个顾客一个好消息。如你在购物时讲文明、守秩序,小经理会发给他一颗文明顾客星,你们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吗?

(生答。)

师:接下来,就有请小经理和收银员做好接待顾客的准备,各位顾客,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吗?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师:你在购物中,遇到麻烦和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生可提各种问题,大家也可帮助解决)询问几位顾客,都购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师:看样子,“小顾客”们在“小小商店”购物非常愉快,让我们一同问问各柜台收银员,共收入多少钱?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6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8

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备内容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1课时)→认识米及米与厘米的关系

认识线段(1课时)→线段的特征及测量;画线段

解决问题(1课时)→恰当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尝试估算物体的长度。

2、经历探索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惯。

2、在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9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走进天文馆

(2)、奇妙的星空

(3)、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认识世纪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xx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拓展性学习包(1)夏至和冬至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

(2)节日

所有都是阴历日期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中秋节

(17)九月九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21)十二月八腊八节

(2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认识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汇总。

2、学科间整合:年月日的知识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等天文现象有密切关联,借助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体验式活动:和学生共同制作每个月的月历表;指导学生认识世纪。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片断

课题年、月、日

年、月、日的.巩固练习环节:

1、自主练习4、5、6、7其中第6题引入了时间单位“季度”它是对本单元时间单位学习的进一步扩展。练习时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季度”的含义,学会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每季度的天数,知道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时要注意2月份的天数,关键要看当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0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

(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十减9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来突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主题图、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获取的信息

(2)出示例1的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A、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叔叔有15个气球。小朋友买走9个气球。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可能提出:还剩多少个气球)

(3)组织学生列式:

教师板书:15-9=

二、教学互动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一)组织学生试算。

请同学们先独立试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学生独立试算后在小组内说自己的算法。

2学生交流时可能说出:

(1)因为9+6=15,所以15-9=6.

(2)用小棒的方法算出来的。

(3)用拨珠的方法算出来的。

(4)先算10-9=1,再算1+5=6,所以15-9=6.

……

(二)组织汇报交流。

(如果学生出现最后一种算法,教师要追问:5为什么要加1)

(三)小结。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计算十几减9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归纳“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A、组织学生举例。

你还能再说出几道十几减9的算式吗?

B、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D、组织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E、小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大部分同学都采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是一很好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摆一摆、算一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做一做”和第2题。

投影仪出示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游戏。(练习二第2题)

(1)请各组组长拿出“鸽子窝”图片,并把“小鸽子”(带鸽子的卡片题)分给本组的同学。

(2)组织学生游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这些“鸽子”找到自己的家。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呢?

教学板书: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2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认识;找因数;找质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且部分概念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区分与把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单元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与通分的重要基础。

备内容

倍数与因数(1课时)→倍数、因数的意义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的含义

倍数与因数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1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质数(1课时)→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找100以内质数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在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知道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用筛选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过程,并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经历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类比的方法。

3.经历找因数、找质数的过程,并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倍数与因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认识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归纳2,5,3的倍数的特征。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3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4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5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单元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单元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1)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是闰年。

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故事揭谜: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2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3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学生年龄小刚开始接触除法会有一定困难,所以老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等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和除法的意义。

难点: 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4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5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

(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是)

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比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简介比的读法。

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15∶10读作:15比10;表示比时,读作:15比10。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书)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写成,读作:15比10)

4、小结。

比的概念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非同类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先由倍数关系引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及非同类量之间的比,使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然后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比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1、教材49页1、2题。

2、教材52页1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2页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7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出平面图上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根据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

2.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画图、描述等过程,感受从实践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

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

1.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8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

2、笔算:

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复习口算和笔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使学生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体会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

[让学生体会利用口算试商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

2、计算:

405÷15192÷24728÷26496÷14

[通过练习,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86页2、3、4

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为学生做好铺垫,并为深究做好准备,这样后面才不会出现孩子们傻傻的依次调商的现象,如果那样数学也就失去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那一种思维的乐趣了。笔算除法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试商和调商,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又对又快的找到正确的商值。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0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1+16)×2=34(分米)

拼法二(2+8)×2=20(分米)

拼法三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1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2

设计说明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每个例题的学习都安排了相关的操作活动,以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1.鼓励学生用分数表达操作结果,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通过动手折一折,使学生在巩固四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尝试、合作探讨,借鉴前面的学习经验用分数来表达操作结果,加深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

2.关注经历和体验,启发多角度思考。

在比较几分之一时,学生积累了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的经验,随着对简单分数的逐步熟悉,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再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4)课件出示教材92页“做一做”1题,指名回答。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4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5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方向与位置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用两种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是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

备内容

方向与位置

去图书馆(1课时)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确定位置(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经历探索行走路线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1.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的价值。

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难点

1.体会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2.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下载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彩瞬间作文600字

    精彩瞬间作文600字 精彩瞬间作文600字(一)>运动会中,涌现了很多拼搏奉献的运动员。而那个女孩冲线的瞬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消去。“六年级组,女子一百米短跑比赛 —......

    精彩瞬间叙事作文

    精彩瞬间叙事作文 精彩瞬间叙事作文1 去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体育节”的活动。“体育节”里的活动大都是趣味运动,比如:七巧板、双脚夹球入筐、轮滑。哎,说到轮滑,我们班还真有位......

    精彩的瞬间 作文

    精彩的瞬间 那是蝉鸣稀薄的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行色匆匆提着公文包即将出门的父亲。 父亲没有系上鞋带,我有些诧异,靠在门边,目送他离去。 父亲走入院中,正侍弄......

    瞬间初中作文

    瞬间初中作文【常用15篇】 瞬间初中作文1 原以为暑假的到来,可以使我好好地放松放松,没想到三门课的补习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时间比上学时安排的还紧。每天,学完东西的我一脸疲......

    幸福瞬间作文500字

    幸福瞬间作文500字 “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有人说幸福很遥远,其实,幸福就在指尖,幸福就在心间,幸福就在身边。而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往往就在你不经意间„„ 星期天上午,......

    美的瞬间作文500字

    美的瞬间作文500字 美丽的瞬间 天,不知什么时候被浓云所覆盖了。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悲伤、绝望的气息。地震的浓云覆盖在人们的头顶上,一切显得如此的阴暗。 阴暗中,救援队带着探......

    精彩的瞬间作文600字

    精彩的瞬间作文600字 精彩的瞬间作文600字(一)想必大家都有难忘的时刻吧,我也有过难忘的时刻,那是触目惊心的时刻,让人不敢想像。那是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回到家看电视,正好播出的......

    精彩的瞬间话题作文

    精彩的瞬间话题作文1 小时候,我曾有过很多精彩的梦想,去埃及看金字塔,去巴黎看埃菲尔趺塔.去南极与企鹅同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发现有些遥远的梦想太不现实,相反,身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