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遭受破坏的大案,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笔者多年从事森林保护工作,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对策
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一、森林的重要性
(一)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二)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三)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四)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五)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二、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情况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hm2,覆盖率13.0%。70年代减少到1.8亿hm2,覆盖率12.7%。到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m3“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m3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2、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中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2)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亿hm2,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只有1.03×1010m3,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和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5)森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和生长率不高。
(二)我国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1)集中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目前国家生产的木材85%以上集中在林业局,过量采伐现象十分严重,有些林业局由于建设不上去,林业资源面临枯竭,集体林区情况更严重。过量的采伐主要集中在沿河(路)的林区,不少沿河(路)的成熟林资源已被砍光,只有靠砍中龄材,有些已无林可采。由于集中过伐,我国森林资源的生产量远远小于消耗量。
(2)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由于居民烧柴,城乡工业烧柴以及一些地方用材等非国家计划用材,加速了林业资源的消耗量,全国林区每年烧掉木柴约6500万m3,超过国家计划的全部用材量,占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5%。
(3)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林木总蓄积量3960万m3,使该地区森林后备资源至少7~10年才能恢复。森林病虫害也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森林病虫害有100多种,危害面积达667万hm2,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森林生长量至少达1000万m3。
(4)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的现象。现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云南等地都十分严重。由于毁林开垦,不仅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三、森林保护的对策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宣传《森林法》等有关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
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开展涉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三)加大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四)严格控制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四、结束语
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保障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参考文献:
[1]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 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贺庆棠: 《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7]马晶:《入世后中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载《中国环境报》,2002。[8]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王玉庆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篇: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遭受破坏的大案,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笔者多年从事森林保护工作,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森林 涉林案件 森林保护 对策
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一、森林的重要性
(一)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
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二)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三)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
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五)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二、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情况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hm2,覆盖率13.0%。70年代减少到1.8亿hm2,覆盖率12.7%。到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m3“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m3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
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2、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中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2)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亿hm2,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只有1.03×1010m3,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和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5)森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和生长率不高。
(二)我国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1)集中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目前国家生产的木材85%以上集中在林业局,过量采伐现象十分严重,有些林业局由于建设不上去,林业资源面临枯竭,集体林区情况更严重。过量的采伐主要集中在沿河(路)的林区,不少沿河(路)的成熟林资源已被砍光,只有靠砍中龄材,有些已无林可采。由于集中过伐,我国森林资源的生产量远远小于消耗量。
(2)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由于居民烧柴,城乡工业烧柴以及一些地方用材等非国家计划用材,加速了林业资源的消耗量,全国林区每年烧掉木柴约6500万m3,超过国家计划的全部用材量,占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5%。
(3)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林木总蓄积量3960万m3,使该地区森林后备资源至少7~10年才能恢复。森林病虫害也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森林病虫害有100多种,危害面积达667万hm2,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森林生长量至少达1000万m3。
(4)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的现象。现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云南等地都十分严重。由于毁林开垦,不仅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三、森林保护的对策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宣传《森林法》等有关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
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开展涉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三)加大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
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四)严格控制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四、结束语
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保障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 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贺庆棠: 《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7]马晶:《入世后中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载《中国环境报》,2002。
[8]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王玉庆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第三篇: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致使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3.5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
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6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 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
第四篇: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但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致使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如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详述了森林的重要性、破坏现状以及破坏的后果,对森林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保护对策。森林资源是一种稀有资源,又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人类应共同爱护。失去森林我们将失去未来。
关键词 森林 涉林案件 森林保护 森林破坏
Abstract
Forest resources is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s main natural resources, but because people of wood resources of forest consume and destruction on the earth, the forest area is in smaller year by year, the forest resources were major damage such as overcutting forest land, LuanZhan caused a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 status quo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failure destruction, the forest futur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protection.Forest resources is a kind of rare resources, it is common to the human resources, the humanity should common love.We will lose the forest lost the future.Key words
forest In the case of forest protection forest.The forest destruction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前言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 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净化空气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而森林在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时,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据测定,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据测定,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仅为市区的15%。
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km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21.4 减低噪音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 2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促进水的渗透,减少和节制地面径流,有利于涵养水源。森林还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
1.6.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此外,从1970年开始,酸雨的森林破坏备受瞩目。受害严重的主要地区是欧洲和北美的北方林。许多国家的森林面积在减少,有的国家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森林。靠近五大湖的美国,加拿大受严重的酸雨影响。到处可以看到树叶掉落,干枯的森林。在我国的工业城市周边,也出现了针叶树林干枯的现象
3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破坏森林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3.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3.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海南省万宁县的森林覆盖率原来高达63%,由于有森林调节,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没发生过干旱。后来,人为的破坏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降至9.8%,从此以后,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从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闹旱灾,致使21条河的河水断流,3/4的农田受旱减产,25个水库干涸。特别是森林被毁,使一些珍稀动物失去繁衍基地。那里的动物就难以生存。我国的海南坡鹿、华南虎、黑冠长臂猿等珍贵动物都由于生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森林保护对策
4.1充分认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森林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依法规范森林资源利用行为,严禁以改革和发展为名,行违法破坏森林资源之实。绝不能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4.2坚决制止林地非法流转
要严格按照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坚决克服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强化占用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缴库和使用管理,凡多收、减收、免收、缓收或者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要进一步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确权登记和发放林权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加强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四荒拍卖、租赁、承包等流转必须依法进行。要认真做好山林权属纠纷处理工作,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争议地区采伐林木和从事基本建设或其他生产活动,也不准发放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对违反者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4.3合理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要进一步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对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所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凡是不按照法律规定发放林木采伐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许可证的,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涉及领导责任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实行林木采伐许可证上山制度,采伐者必须携带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伐区作业。要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和强度。要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森林采伐检查力度,严把伐区调查设计、拨交和验收关,坚决制止超范围、超强度采伐林木。林业执法机关要强化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和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行为,堵住非法采伐木材流入市场的渠道。重点检查各经营加工单位的原料来源情况,对违法收购没有采伐许可证或者其它合法证明的木材的经营加工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罚,并要坚决取缔和关闭非法经营加工单位。林业主管部门要抓紧对本地区林木采伐、运输和经营加工方面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清理本地区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与《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规定,必须立即纠正、废止。
4.4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5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森林公安等林业执法单位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其执法能力。建立健全重大森林资源破坏案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有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严格执行违反规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行政案件报告制度。对森林资源管理混乱,破坏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打击活动。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不管涉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相关人员该行政处分的必须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不得姑息、包庇或者借故不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处理结果,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和警示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
结论
没有森林也许就没有人类。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每一天,森林就可以产出700多公斤的空气,够1000多人使用了。森林还可以防沙尘暴。在沙漠中,种上几百棵树,不 5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但可以防止沙尘暴,而且可以降低温度。森林还是个吸尘器。它可以吸掉空中的灰尘,减少噪音。对于鸟类来说是水库和空调的森林对人类也同样如此。没有了森林也许就没有人类。没有了森林,地球就不会美丽;没有了森林,全球气温会更加快速的上涨;没有了森林,人类有可能会消失。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 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王文.安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林业.1999.11.[5]何怡.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林业建设.2008.10.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致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雨,聚散真容易,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心中涌现的不是想想已久的欢欣,确实难以言语的失落。是的,随着论文的结束,意味着我生命中最纯美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尽管百般不舍,这一天终究会在熙熙囔囔的喧嚣中决绝的来临。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些年遇到了许多恩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上、还是生活上多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诸多方面多有所成长,感恩之情难以用语言度量。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生命并竭尽全力给予了我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仅培养了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和工作
第五篇: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及救助保护对策
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及救助保护对策 摘要:国家民政部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总数在15万左右,并且呈增长态势,流浪儿童问题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的产生主要有:经济、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宏观措施,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将素质教育提上日程,实现对流浪儿童问题的综合治理;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或讲座,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父母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水平;在社会上也要对流浪儿童进行特殊的教育,保证流浪儿童得到社会的关爱与保护.关键词 流浪儿童;原因分析;救助保护措施
流浪儿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流浪儿童” 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内涵略有不同,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概念是一种”把流浪儿童就其居住方式而区分开来”的定义,此定义把流浪儿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与家庭脱离关系,居住在街头包括无人居住的废弃房里没有任何负责的成人来保护、照顾、指引的儿童,称为完全流浪[1]。另一类是白天在街头从事莫种工作以帮助家庭维持生活,晚上回家同家人住的儿童,称为”不完全流浪儿童”。而流浪儿童教育及救助是保障流浪儿童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近年来,流浪儿童生活恶化以及流浪儿童对社会文明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流浪儿童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创新实践,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可以预防未成年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我国流浪儿童基本状况
据民政部信息网络反馈的情况分析、目前中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如果考虑随父母外出务工、处于隐性流浪状态的街童(即那些白天主要时间生活在街头,晚上又回到父母身边的儿童),实际人数则远远超过了30万人,其中已进入救助网络,即实际经过救助保护中心帮助的流浪儿童中,男性占70%,约有10.5万人,女性占30%,约有4.5万人。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绝大部分流浪儿童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上来看,初次流浪的占60%[2],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由此可见,构成流浪儿童的主要是男性,以农村流出为主,以文盲、半文盲人群为主体,初次流浪人数相对较多,年龄主要集中在8—12岁和13—15岁二个区间。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是湖南、四川、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主要流入地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郑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和交通枢纽 1
城市。调查发现,不同省份的流浪儿童在流向上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性。如山东、河南、新疆的流浪儿童主要流向北京,安徽的主要流向上海,四川、湖南的主要流向广州、深圳,郑州的主要来自西北地区,长春、哈尔滨、贵阳等地以本省贫困地区的流浪儿童为主。
二、造成流浪儿童的原因
2.1经济原因
贫困是造成儿童流浪乞讨的主要原因。中国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赤贫人口数量约有2400万人。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变革引起的不同团体、集团、个体之间的社会利益的重分配,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乡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现象日趋明显,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现象较以前增多。有些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再遇到自然灾害或农闲时节,携带子女或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盲目外流,造成一些儿童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2.2教育原因
教育方式失当和忽略心理病态儿童,造成城市非贫困儿童流浪现象严重。今天社会竞争意识和竞争现象越来越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高度组织化的学校里,学生面临的学业竞争日益激烈,迫使学校和家庭都不得不过于看重和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优势发展,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优略,有着明显偏颇。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一次考试出现失误,就可能引起情绪过于紧张,或是畏惧老师、家长的严厉责罚,或是恐摄于家庭暴力,他们离家出走的动机多数是为了逃避责罚,并且越逃心里越害怕,越害怕就逃得越远,很少有人主动想到与家庭联系。这种规避心态还迫使流浪儿童说谎或杜撰家庭背景,增加了救助工作难度。另有一类孩子在心理上存在偏差,与正常学生相比,在学习上表现为一定的接受困难,在交流上表现为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一定的逆反或对抗,但他们并不存在智力困难问题,却往往被视为不好学上进的顽劣儿童,被离群索居或肉体惩罚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循规蹈矩的孩子。越被忽视,他们就越怀疑在组织化的集体中存在的意义,越要用对抗甚至破坏的方式引起成年人的重视,显然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被进一步孤立。还有一些孩子则因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家庭(再多
子女家庭中更为明显)、甚至在学生群体中经常被忽略,成为“边缘儿童”,自尊心反复受挫,天长日久便会产生厌学情绪,自动脱离学校,流向社会。
2.3 家庭原因
调查统计研究结果表明,不完整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问题家庭的儿童问题较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活力,但一位追求高效率,忽视社会公平,使弱势人群及后继的弱势人群的处境每况愈下,社会保障机制无法覆盖的人群,生活状况较以前更糟糕了[3]。精神压力大、经济窘困导致家庭结构进一步松散,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的向心力日渐弱化,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家庭破裂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有些则是受家庭监护人(多数是继父母)虐待,被赶出家门。有些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流落社会。
流浪儿童主要靠捡垃圾、乞讨、做廉价小工、卖艺卖花等方式维持生活。他们脱离了主流社会,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食宿不讲卫生,愚昧、疾病和级饥饿侵害困扰着他们,对他们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影响很大[4]。在北方某市发生的阉割致残流浪儿童案,在南方某市发生的拐卖、强暴、欺凌卖花女案等,无不骇人听闻,触目惊心。几年后新闻媒体再访当事人,重提旧事,仍令人难以平静。在一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未做到位的地方,频频发生的成年人蓄意利用流浪儿童贩卖黄色光碟、倒卖假火车票或故意致残流浪儿童,将他们变为贩毒、头道、乞讨的“活道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毒害最深,祸害犹烈。
三、流浪儿童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救助机构职能认识不清、教育功能不足
2006年民政部联合19个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中,确立了流浪儿童的救助“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的指导思想[5]。但问题是,这个指导性意见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并非制度性的要求,因此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功能定位仍是临时性救助与管理,教育功能严重不足,69.2%%的机构仅有住宿床位,缺乏独立的生活空间和活
动场地,无法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教育培训等工作”。
3.2流浪儿童教育工作发展缓慢,未形成完整的机制
全国一百多个救助机构中,仅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救助机构开展了教育工作,大多数救助机构并未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现有的这些教育工作也是零星、不系统的,缺乏长远规划、制度性保障和政策支持。每个机构都只注意到教育的某些方面,各自摸索,缺乏交流,具有片面性。例如,“类家庭”式教育只是侧重了生活照顾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与普通学校合作“送出去”的做法难以惠及大多数流浪儿童;而“请进来”的形式同样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教师精力有限、教学稳定性、教学方法的适合性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成熟的流浪儿童教育机制远未形成。
3.3教育师资匮乏、内容随意性大
流浪儿童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与同龄儿童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救助教育机构中基本没有适应流浪儿童特殊需要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现在的从教人员主要是救助机构管理人员兼任,缺乏教育教学专业训练,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足,施教的内容简单且不系统,随意性大,对促进流浪儿童转变和成长、实现真正回归主流社会的作用有限[6]。
四、对策建议
4.1加大救助力度,增强救助社会化和网络化
针对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尽快通过立法营造社会慈善环境利用税收机制鼓励企业关心社会福利事业、企业、私营业主向救助保护中心捐善款,不仅应得到社会荣誉,还应得减免税优惠,从法律上保护他们投人包括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事业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基金会、群团、宗教、国内外慈善机构关注和参与流浪儿童及其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物资捐赠、技术援助,应同样享有优惠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7]。在时机成熟时,还应允许投资者参与“中心”管理,使救助保护事业逐渐由政府兴办、管理、走向以政府为主体,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社会组织机构兴办、运作的高度社会化之路。将救助保护中心从社会救济范畴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把救助经费列人财政预算,政府部门通过评估救助保护机构实绩,宏观调控资源。在社会组织尚未大量介人救助工作
之前,先给中心以灵活的优惠扶持政策,使中心能够挖掘潜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办小型免税实体,维持自身发展[7]。
4.2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妇儿工委、民政、妇联等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强部门协作和国际合作,支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为救助保护中心扩大部门间、国际间的交流协作牵线搭桥。救助保护中心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吸收国际援助资金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救助水平和救助能力。
4.3健全和完善流浪儿童监护权转移、减少流浪儿童乞讨现象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父母或视具体情况而定的监护人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儿童的最大利益将是他们主要关心的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群体,作为家庭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生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帮助,以充分担负起它在社区的责任,儿童应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爱抚和理解的气氛中成长”。为解决流浪儿童屡遣屡返和因没有办法寻找到家庭或监护人的问题,建议妇儿工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民法通则》的基本精神,寻求合法的解决办法我们认为,对不能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和关心儿童发展的监护人,从维护困境儿童生存、发展立场出发,通过法律程序将被家庭或监护人恶意遗弃儿童的监护权转移到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监护养育,福利机构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考虑助养、寄养和收养等抚养方式流浪儿童的最好归宿是家庭,从有利于孩子融人主流社会、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 ,无论是家庭寄养,还是福利院助养,要充分注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脱离家庭形态这一重要环节,应尽量使孩子的成长环境保持“家庭”形态和功能。为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建议设立流浪儿童救助基金,专项用以资助指定寄养家庭和福利机构助养的流浪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费用[8]。
五、结语
我国流浪儿童数量增多、群体庞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及对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已为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流浪儿童正值成长年龄却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甚至连基本生存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更谈不上发展了.若得不到及时救助保护,他们只能更加弱势化、边缘化。流浪儿童是寄生在社会肌肤上的毒瘤,治理和救助流浪儿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
程中,建立切实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新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王彦斌.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3.[3]魏津生.中国流动人口研究[M].北京:人民出出版社,2005.[4]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