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4 21:4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范文》。

第一篇: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范文

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

海门市公安局政治处

赵伟

实行轮岗交流有利于激发队伍活力,消除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能。在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利用好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好基层民警的轮岗交流并形成合理机制,是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轮岗交流之于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盘活警力资源。开展轮岗交流,搭建起民警与岗位的“双向选择”机会,既可以把每个民警配置到最为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潜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做到人尽其才,促进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警力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同时丰富民警的阅历,锻炼和提高民警适应多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实现“一警多能”,为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有利于改善内部环境。公安民警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形成民警部门化、警种化倾向,助长本位主义。就某一个具体的部门和警种而言,如果长期不调整人员组成,业己存在的人员结构就会僵化,内部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和盲目自满情绪。开展轮岗交流,促进民警的有序流动,可以增进岗位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有效增强民警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促进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消除隔阂和误解,实现组织环境的和谐。

(三)有利于消除职业倦怠。民警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容易滋生惰性、钝化思维,产生职业倦怠。通过建立和实施民警轮岗交流机制,会使民警增强能力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既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防更为合适的人员取代自己的岗位,又要学习钻研其他业务,改善知识结构,拓展职业宽度,以便在轮岗交流中找到理想的岗位,从而革除“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职业倦怠状况。

(四)有利于抑制岗位风险。对于民警个体而言,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接

触的人群相对也比较固定,容易产生权力垄断和权力寻租。开展轮岗交流,可以规避或降低职业风险,促进民警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的增强,有效防止权力垄断和权力寻租,还可以把民警从复杂的人际关系羁绊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善权力运行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轮岗交流存在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少数民警认为自己专业对口,对本职工作和本单位情况熟悉,对被交流后能否适应新工作岗位顾虑重重,害怕交流。少数单位对民警轮岗交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是觉得自己培养起来的民警好用,舍不得交流,有的则借机甩包袱,把“不听话”“毛病多”“年老体弱”的民警交流出去。

(二)制度设计上存在短板。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缺乏一个常态化的民警轮岗交流机制,轮岗交流工作的时限、对象、方式方法等都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民警轮岗交流工作普遍处于不系统、不规范、偶发性的状态。各地探索和推进民警轮岗交流工作的兴趣和力度不大,轮岗交流工作的保障措施也存在缺陷。

(三)业务能力上存在短板。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把民警长期固定在一个单位甚至是一个岗位上,加之各警种间平时缺少业务交流,对彼此业务都比较陌生。民警在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上的短板短时期难以消除不同警种之间在业务上存在差异,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四)岗位性质上存在冷热。不同警种岗位间存在的环境、条件差异,导致岗位本身出现冷热不均现象,造成了民警在填报职业生涯规划时的具有选择的趋同性。表现为大多期望能到市区、机关、热点岗位和辖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基层所队工作,而条件艰苦的警种和边远基层所队往往无人问津。

三、关于民警轮岗交流几种形式的探讨

(一)通过组建“警种专业队”推进“随岗锻炼型”轮岗。为了提升公安机

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核心战斗力,县级公安机关在实战警种部门普遍设立“专业队”,负责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专业队”的组建,一般从各单位遴选抽调民警参与,实行统一领导指挥,每期半年时间。实行以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经人事部门统筹,在考虑个人素质和专业队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随岗锻炼” 的交流人选,有计划合理选配岗位。在实践中,这种方式已经产生了良好效应,也成为当前民警轮岗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通过实行“所队合一”推进“内部交流型”轮岗。目前南通市局在农村地区实行派出所、交警中队、刑侦中队的“所队合一”的勤务模式改革,这必将突破派出所和交警在业务上的相对封闭性。“所队合一”后的新单位,要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思维和方式,按照每年10%的比例有序引导并安排民警通过内部岗位交流的方式进行轮岗,实现民警在内部不同岗位上的横向交流,倒逼民警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一警多能”,这也将成为今后民警轮岗交流的一种新形式。

(三)通过选拔任用干部推进“全警竞争型”轮岗。按照积极、有效、适时、适度推进的原则,激活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结合县级以下公务员职级与职务并行和警员职务套改等改革举措,每年适当拿出部分职位,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竞职竞岗,切实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民警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现“竞争型”轮岗交流,这要成为一种常态模式,激发民警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进取心,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四)通过规避岗位风险推进“约束时限型”轮岗。民警在一个岗位上任职过长,容易滋生惰性,过短又不利于队伍稳定和工作连续性,可以以3至5 年为一个任职届期,年满后必须强制性交流轮岗,并对在届期内民警的任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显示任职优秀并表现出较好适应能力或有专业特长的,经征求其本人同意,可以留岗。但在同一警种岗位留岗最多不得超过两届,专业技术人

员可不受此限制。“时限约束型”民警轮岗交流方式可以使民警在不同警种部门、不同地区接受考验和磨练,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通过提高适岗能力推进“教育提升型”轮岗。目前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可将轮岗交流与绩效考核、公务员考核等工作结合起来,对对工作成绩一般、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的,年终个人绩效考核成绩居本单位末位的,由所在单位按本单位民警总数5% 以内初定参加轮岗交流人选,经本级党委(组)审核把关后确定轮岗交流人员,进行岗位调整。促使一部分上进心不强、得过且过的民警能主动“找活干”,也能解决基层领导班子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因怕背包袱、怕受打击报复而束手无策、不敢大胆履行职责的问题。

第二篇:最优化理论视域下的课堂管理研究论文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内涵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尤克巴马斯基(1927年—1987年)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拥有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副院长等身份。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克服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学生大面积留级现象,在此后20年里,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础,潜心教学、研究,结合现实,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与分析工具,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因材施教等多个方面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或者说结构被逐一研究,探明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规律。巴班斯基将这个新的研究方法称之为辩证的系统方法。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方法论,即整体与部分、系统论等方法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等,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的状态,选出最佳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界定

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最优化也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最优化,易言之,是在某种评价准则的引领下(当然评价准则不能脱离实际),凭借现有各种实际情况达到的一种相对最优化的结果。巴班斯基给出的最优化的前提是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有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既定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对教学评价标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一种综合安排与控制。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安排与控制的作用,教师须有意识地、科学地组织教学,选择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案,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启示

教学过程是最优化理论既是一种辩证唯物论与系统论观照下的理论,讲求结合实际,不脱离实际,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教学各个因素的关系;也是一种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比如时间投入、教学设备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获(一定条件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理论。巴班斯基也指出:“合理地利用不超过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能创造最大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最优化思想的实际准绳和最终目标。

(一)研究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前提就是对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准则,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巴班斯基也指出,教学须遵循“符合学生年龄可能性的准则”。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说不同素质的学生群体,其认知结构和水平,综合素质存在差距。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教学,肯定不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心理设定教学目标并安排教学活动,这本身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很多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关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基础知识等的研究较少,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条式地执行,其结果导致教学工作陷入盲目性或者事倍功半。

(二)以系统论的视角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各要素发挥整体协同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的作用,并协同联动,起到互相促进、互相配合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包括有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等要素,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尽可能将所有的教学要素看成一个联系的整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组合方式与解决方案。高职课堂教学,在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就是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的活动。正确看待教学过程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只有解决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才能解决好整体的教学效果。将一个学年的整个教学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对整个教学内容与结构进行宏观的理解,梳理出一条基本线索,结合每节课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作用,使其相互作用,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课堂时间管理,以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应该遗忘时间这一要素。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强调时间标准,没有时间的限制,任何教学效率都不值得一提。科学的教学策略或者说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就无从谈起教学过程最优化,无法比较哪种教学孰优孰劣。无论是高职课堂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师都应该将时间纳入到教学设计中,系统考虑时间在课堂中的分配与占用,视时间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合理的时间消费”。课堂的时间管理就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不受其他不相关的事的影响。教师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接受到最多的教学内容,并理解消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将导致其它两个方面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轻松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环节上,保证“教”的轻松,“学”的开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终目标。巴班斯基认为“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注重“教”的效果,认为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学得好,这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这里所谓的“教”得好包涵“学”得好的要求,如果没有学得好,就无所谓教得好,在此意义上注重“教”是可取的。但是“,教得好”有时会脱离“学得好”的要求,只关注教师的“教”。通过大量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实例来看,仅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表达、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在知识方面接受了教师并不过多地关注。纵使教师的“教”非常完美,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学生处在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研究表明,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时,知识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并不利于引发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因此,为了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教师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并处理二者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成为引导、组织的配角,创设一种平等、信任、宽松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不但要有知识传递、讨论等的互动,更应该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屏障,为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疏通思想心理。巴氏指出:“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当然,巴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方面的启示也并非以上方面所能完全概括。但是,只要教师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将最优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哪怕取得点滴进步,将会以此为动力,逐步丰富教学实践,达到所谓的最优化教学。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管理

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们了解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进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多个方面的设计、控制与引导。对于高职教学,除了一些实践课程,课堂教学还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研究并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是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受体,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动机、自我约束与控制等,是决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不论如何研究学生,教学设计如何富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如果作为受体的学生不积极主动地接受,或者想接受但自控能力差,难以安心于课堂,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极其必要的。课程内容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资源,比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等,当然,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唯如此,学生以其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情境,课程内容才能有效传递,才能在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的支撑下有效放大,产生内涵更丰富的理解。在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课堂纪律的自我约束者,又是知识被重构、被重新理解的组建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以其原有的知识、理解为背景,对新的知识加以甄选,然后重组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督促者。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教学理念,不再搞灌输式的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教师要逐渐改变教学方式,以开放的、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搭建师生情感交流平台,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与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学过程不能脱离双方的情感认同之基础,如果双方缺乏基本的认同,教学活动必将陷入僵局,或者教学活动表面和谐,实则空洞无物。课堂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现代心理学认为,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课堂上,师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情感交流。在与学生的实际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追求卓越,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的人际交往。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课堂上的思想交流、课下处理学生矛盾、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等,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之途径,这样树立起的教师形象才是接近实际生活,丰满的教师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亲近教师。当然,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一定要提高,近些年来,高职与普通高校中出现的一些有关教师的负面消息在一定的程度上透露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准欠佳,这不利于教师形象的树立。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与一位职业水准不高、思想道德欠佳的教师进行思想交流,更遑论听其面授课程。

第三篇:开放式校园模式下高校群防群治工作研究

开放式校园模式下高校群防群治工作研究 为深入贯彻省《》传达的精神,落实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我校儋州校区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根据省《》,并结合我校儋州校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及要求

教育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是基础。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青少年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地方,为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所关注。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校安全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教育,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必须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为积极应对校园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校儋州校区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提高安防思想认识,积极动员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力度,主动出击,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坚决彻底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各种突出问题,做好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努力营造优良、健康、文明、安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保障。

二、组织领导及工作机构

组织领导:总协调:余旭东

组织机构: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保卫处、后勤部、老干部、校职工医院、宝岛派出所、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学生自律委员会。

三、各工作组任务及要求

1、宣传组。组长:、、组员:、、。负责校区内外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使校内外人员更加深入了解安防知识,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力。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学生自律委员会在老师指导下,举办相关活动进行宣传,如:校园横幅,通知,校园安全防范手册,板报,安全知识讲座,辩论赛等。以及校园网安全教育新闻的更新。(宣传组成员:应用科技学院、学生自律委员会宣传部。)

2、巡逻组。组长:、、组员:、、。负责保障学校内重点部位守护,校园巡逻工作,深入开展防盗、防扒、防抢、防骗等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做好24小时昼夜值班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宝岛派出所,并协同公安机关及时进行处理。

(巡逻组成员:保卫处、学院老师、学生自律委员会联络部。)

3、消防组。组长:、、组员:、、。负责对校区消防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监控,重点清查教学区、学生宿舍、公共部位区域消防隐患,做好应对消防,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消防安全组成员:宝岛派出所、学生自律委员会志愿者部。)

4、交通疏导组。组长:、、组员:、、。负责校区交通秩序的疏导管制工作,防止乱停乱放。对校区交通秩序进行整顿,特别要对市场外马路两边、各门岗外交通要道进行交通指挥、疏导、车辆停放工作,对校园门卫施行车辆限制出入管理制度,确保行车路线畅通。(交通疏导组成员:后勤部、老干部、学生自律委员会。)

5、信息组。组长:、、组员:、、。负责接听紧急电话,调查学校周边人员流动情况,了解周边治安状况。寻找赞助方,为活动的资金和场地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信息组成员:校职工医院、学生自律委员会新闻部、联络部。)

四、工作要求

1、统一全体参加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深刻把握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校园安全的精神实质,强化全员的校园安全防范意识。

2、抓住重点,解决制约校园安全工作执行的突出问题。在校园安全防范系统上开展自我诊断工作,找准制约校园安全工作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点攻关,狠抓落实,确保实现校园安全工作的瓶颈突破、问题消解和短板补强。

3、明确责任,抓好管理,落实工作。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考评,从严管理,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推动校园安全工作深入开展,确保本次工作的实效。

4、有序推进,合理安排相关工作计划的开展。要集中力量解决工作瓶颈和主要矛盾,优先解决紧迫的问题。对于长期的问题要制订出长期的解决措施,形成短、中、长兼顾,立体式的有序推进机制。

5、固化成果,构建长效化的管理以提升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提炼工作经验,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以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工作成果,构建长效化的管理提升工作机制,不断促成工作质量的提升。

6、关于内部日常管理,每月校和院两级保卫部们主要成员召开例会1至2次,对近期工作,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包括成绩和不足,并对不足进行改进。

7、各工作单位及人员必须坚决服从指挥调度,保持通信畅通,接受工作任务的下达与分配。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积极合作,提高效率。

五、工作意义

1、通过宣传安全文化,使同学对安全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事件,提高整体安全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改善与净化我校的周边环境,保证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校内外环境,确保学校及师生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有助于形成一套成熟的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贯彻党的方针与政府要求,利国安邦,营造和谐的社会安全环境。

第四篇: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学习者被动获得,而应由学习者主动建构。慕课课程设计过程中光、影、声等多模态因素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慕课作为一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兴事物,以及职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也为广大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在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慕课;职业英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31-02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整合了多种数字化资源,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依托互联网可供大规模范围内学习者进行即时学习。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冲击。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1]。

一、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2]。职业英语,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从业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注重英语的从业实践运用,如旅游英语、体育英语、酒店英语等。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育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共英语教师,缺乏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一类为专业课教师,英语教学经验缺失[3]。职业英语教师的培养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首要必修课。虽然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研修班,但职业英语教师发展仍不容乐观。英语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尤其是职业英语与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课,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与信心,影响了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与专业教师相比,职业英语教师发展也极易被边缘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慕课教学模式,为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建构主义者们认为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4]。其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外部的认识,从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个体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建构对世界的理解。皮亚杰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布鲁纳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由教师传播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慕课为教师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契机。

三、慕课与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慕课的设计、制作到网络的推广使用,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英语学科属于文科性质,英语教师们多数缺乏工科学习背景,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技术更是生疏,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这一过程中,与工科专业教师相比,处于明显劣势。面对具有很强行业特征的职业英语,许多英语教师束手无策。慕课推动了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通过慕课平台所提供的各种途径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了“过程性”与“实践性”。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随着环境变迁和职责转变不间断地发展自身专业实践所需的知识技能。利用慕课平台学习大量的专门学科知识,积极结合相关英语教学经验,职业英语教师身份成功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并通过自身的学习者身份设计采用乐于被学习者所接受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所谓“实践性”是指教师通过慕课平台所获取的专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已有基础上更大程度地直接与教师面对的职业英语教学实践相关。慕课模式又为构建职业英语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身份增添异彩[5]。

四、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职业英语教师要适应慕课模式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建构学习理论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教师中心,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英语教师们要适应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学习者与知识传授者。对大多数英语教师而言,除了专业外语知识比较擅长外,其他学科领域均相对薄弱。虽然相关教育部门集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职业英语的教师培训,但仍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职业英语教师的学习者身份构建除通过校外集中培训外,还应加强校本相关职业英语师资培训,利用校本慕课平台相关专业知识,突出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结合生源、校办实践基地等,从慕课的设计、信息收集、课程管理等方面对英语教师进行细节性指导。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在跟随慕课平台上专业教师学习职业知识的同时,每个学习小组可配备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慕课技术指导,担任技术顾问,进而优化师资培养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基地,在强化职业英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夯实慕课知识基础。

2加强英语教师慕课教学模式与职业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使学习者在复杂的问题中建构新知识。基于职业英语缺乏相应的实训场所,在慕课平台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职业英语虚拟仿真训练。但英语教师原本所熟知的相关课堂教育教学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慕课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慕课课程的设计、慕课课程资源搜集、慕课课程的具体录制、课程管理等,都需要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职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更高。故如何通过设计不拘一格的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慕课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是广大英语教师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3慕课模式下实现职业英语教学环境优化与网络学习环境创新

布鲁纳等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英语作为一门技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语言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的营造、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的激发、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对英语学习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研究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课程的学习环境创新主要在于网络学习环境构建。

教学环境围绕“教”这一中心,强调教师基于慕课网络教学通过形式多变的互动话题设计,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呈现,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而学习环境侧重从学生的学习立场重构慕课学习环境。学习者围绕课程中心内容畅所欲言,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自由学习氛围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光、声、影的慕课英语学习的平台中提升听、说、读、写、译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构建中仍起幕后主导作用,并邀请相应专业课教师,一起担任慕课网络环境优化与创新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基于以上所提及的职业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在英语教学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应该突出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慕课教学平台上开辟空中英语角,不定期邀请外教与学生进行口语互动,打破传统英语角活动的时间、地点、规模限制。在慕课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浏览并搜集丰富的课外专业学习资源,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开阔了学科眼界,从而推动职业英语学科健康发展[6]。

4在慕课平台上创新考核方式,促进测评形式多样化

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学生通过手持移动互联网设备或智能手机在网络情境下挑选感兴趣的慕课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测评方式带来了挑战。慕课考核模式不再拘泥于卷面笔试成绩,学生的参与活跃度、参与活动的信度与效度、网络作业的提交正确率与效率等都有迹可循,综合客观。且慕课网络学习的平台作业批改的高效率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参与度,督促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五、小结

慕课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灵活多变的学习途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模式等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英语这一学科的记忆性、新异性、应用性与人文性同慕课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广大职业英语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各种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专业学科发展意识,丰富慕课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与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考核等知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设计多样的慕课课程,构建多样化的职业英语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东方网,2014-02-10.[2]刘晓玲.高职英语教学作用、定位、现状与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73.[3]于红,王建勋,粟为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素质分析与评价[J].师资建设,2009,(7):53.[4]Ruth Wainryb.Classroom Obervation Task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1.[5]石磊.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81.[6]赵玉玲.“慕课”环境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培育,2015,(5):89.(责任编辑:朱岚)

第五篇: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事件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事件管理;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

Study on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Management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event management, analyzing on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upon the major social event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nt education.Key words:even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捷传递,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和深远。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来说,如何运用重大事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形成理性表率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当下事件管理概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试图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事件管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做一尝试。

1社会重大事件的分类及管理

事件有多种类型,典型的城市事件是发生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或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另一类事件是一次性庆典(如千年纪念等);第三类是任何地点的任何活动,如各类展览。有些事件与特定的人物有关,或与现存的旅游吸引物有关,如博物馆举办的[1]

特别的主题展览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考虑到其突出的影响性、规模性以及引起关注的程度,笔者也将其归纳为社会重大事件。(如表1)

表1重大事件分类

事件性质 事件类型

体育事件

会展事件

有益事件

庆典事件

会议事件

涉及公共安全

涉及公共卫生

人为导致事件

涉及公共环境

有害事件 涉及公共政策

自然爆发事件 核泄露 大规模游行示威 日本海啸 舟曲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

重大事件管理就是按照既定目标,将各类重大事件加以综合性、科学性、高效优化设计、规划并给予管理的一门新兴、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跨学科管理科学,它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主体旅游、会议会展、娱乐狂欢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具有鲜明的管理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商业企业管理的跨组织的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成功事件管理的主要五个关键步骤是:

(1)启动 成立事件管理机构,开始事件管理程序或进人事件管理阶段;

(2)调研 结合实施该类事件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国内相关政策规定、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进行科学调研;

(3)规划设计 定义事件管理目标,确定事件管理的范围、时限、风险预测与协调对象及内容,选择实现事件管理目标的最佳策略和手段;

(4)实施 调动相关资源,执行事件管理计划;

(5)评估 评估事件管理的各个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实施结果,补差补漏。[2]事件范围案例 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博鳌亚洲论坛 伦敦地铁大爆炸 非典的爆发

2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重大事件,公众关注度高,影响也较为复杂。其影响不仅涉及不同的事件和空间维度, 还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从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重大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与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则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年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点,获取渠道和认识思考,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构成的影响。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9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党员对时政要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者达45.3%;经济类达32.1%;民生类高达60.5%。可见虽然在校学生党员虽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已有了一定的重视。

(2)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关注点不同本次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和就业信息。有97%的学生都涉及到这些方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则为 46.3%,对娱乐艺术等的关注度为 57.7%。可见,高年级学生党员思想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更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低年级党员处于自我角色转换阶段,更加注重娱乐身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3)重大事件获取渠道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渠道学生党员获取各种政治经济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为56.5%,主流报刊媒体为24.8%,思政课为18.7%。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主流报刊和课堂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在下降。如何打造有效的党员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4)对热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大稍有欠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大学生党员是怀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关注热点问题的,无意识的、偶尔看到的占 37.9%。其中只是知道有该事件发生的占到了28.8%,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占到了 47.5%,有23.7% 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可见,深入分析思考的同学只在少部分,而大部分同学只停留于知道热点问题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欠缺。

综上得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较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资讯,但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常常缺乏独立[3]

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借助重大事件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以高校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

3以事件管理为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3.1凝练重大事件内涵充分挖掘学生党员教育素材

我们应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重大有益事件多为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大有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机。2003年非典的肆虐、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曾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在同重大灾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舍己救人、乐观向上的动人事迹,如在抗击“非典”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赢得了国人由衷的敬重,这是民族精神的极度昂扬,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高校在应对重大事件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精华,凝练重大事件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洗礼,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庆典日,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端午、中秋、元宵、国庆等节日,而这些节日恰巧是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

3.2理顺隶属关系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口。在重大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党员清醒认识,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听从指挥、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面貌,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重大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理顺隶属关系,[4]

畅通对学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领导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在重大事件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上,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要做好学生党员的预防教育。二是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做学院党委和基层党员间联系与纽带工作,建立党员班级负责制、明确班级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采取谈心活动等发挥党员在重大事件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3.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党员教育方案

运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各类事件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性质,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方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心民心空前凝聚的感人氛围,十分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抗震救灾事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加以设计和引导:抗震救灾中强大的动员力从哪里来的?地震中人性的光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怎样引起了世人的震惊的?通过引导思考,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思想的光辉不断闪耀,那就是:中国在不平坦的发展中崛起;多难兴邦;走自己的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平演变在中国失灵,稳定是通向强国之路;国家、民族、民生至高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确表达、理性思考,广大党员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中坚力量。另外,我们还应突出“情系汶川、共度难关”的教育主题,派出党员支援服务队赶赴灾区,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举措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成就,开展捐款捐物、志愿献血、集体哀悼等教育活动,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校党员及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创新教育方式开辟“易班”党建教育管理阵地

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已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党建的需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党[6]

员培养、教育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沟通、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党建阵地”,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开创学生党员教育新空间。当前,“易班”(E-CLASS)即可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党建工作平台。“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校、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它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

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易班”相结合,打造基于支部划分的“易班”线上教育抓手和平台,包括创建党史学习专栏——通过分享学习党的经典著作、历史长卷、伟人传记、国情咨文等,增进支部党员对党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创建党建理论学习专栏——定期发布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世界政党动态等,引导支部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创建党建工作研讨专栏——利用E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局限,为本支部党员及支部之间提供沟通思想、交流经验、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2] 王永嘉.事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3]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4] 唐春波.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29-132

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9 [6] 刘岩松,胡承波.重大突发事件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研究,2010(6):78-80

下载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视域下的轮岗交流工作模式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