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职责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职责
一、在科室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及操作手册。
二、组织并实施对实验室各类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三、有责任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相关的程序化文件,并督查实验室全体人员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和规程进行工作。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四、不定期检查各专业组实验室消毒、样本收集保存、废弃样本及一次性耗品处理情况,抽查各组相关记录表格的记录情况,并督促整改。
五、定期向全科同志通报生物安全检查情况。
六、负责并协调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
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目的: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全体人员。
三、内容:
(一)有的操作均应按照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
(二)保持工作室整洁物品放置有序。
(三)保持实验室空气流通清新,定时清扫,卫生用具专室专用。
(四)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病原体前要经过专门培训,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
(五)发生明显或可能与传染物接触的溅溢及事故时,要立即向科主任报告,以作出相应的 医学评价,进行监测和治疗。
(六)在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和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消毒剂对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仪器、物品的损害。
(七)标本尽量集中专用区域内由专人进行检测,以便于标本、仪器、环境集中消毒和处理。尽量避免标本分散到多个实验室。
(八)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专用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由专人专管,并做好使用记录。仪器能够检测的项目不得使用手工检测,以减少大范围的范围。
(九)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应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的试剂盒,注意作阴阳性对照,并对同一份样品进行重
复试验。报告的发放采用网络信息报告,由病区终端打印报告单。
(十)如不能网络报告,应确保报告单消毒完全后再发放。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一、的: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全体人员。
三、内容: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
(三)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进入样本处理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外缓)、半污染区(内缓)和污染区(样本处理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五)工作人员进入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1、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前,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换工作鞋袜,更换刷手衣裤。
2、在进入半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
3、在进入污染区前,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睛、手套、鞋套。
(六)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镜、外层口罩和工作帽、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配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半污染区。
2、离开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防护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4、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处理预案
一、目的: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及时应对,将意外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小。
二、范围:实验室全体人员。
三、紧急处理措施
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
(二)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
(三)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四)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五)污染物泼溅: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四、事故登记(附表)主要内容有: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
(二)暴露方式:受伤部位、伤口深浅、暴露程度;污染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以及其中含有HIV的情况。
(三)处理方法和经过,包括专家或领导到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
(四)是否采用暴露后药物预防,如果是应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包括首次用药时间、服药方案和毒副作用。
(五)随访检测的日期、项目和结果。
五、报告和检测
(一)发生重大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一年内要定期检测。
(二)发生小型事故时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报告主管领导和专家,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一年内要定期检测。
第二篇: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修订日期 生效日期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一、在科室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及操作手册。
二、组织并实施对实验室各类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三、有责任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相关的程序化文件,并督查实验室全体人员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和规程进行工作。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四、不定期检查各专业组实验室消毒、样本收集保存、废弃样本及一次性耗品处理情况,抽查各组相关记录表格的记录情况,并督促整改。
五、定期向全科同志通报生物安全检查情况。
六、负责并协调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附: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科主任 副组长: 成 员:
第三篇: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一、成员
组长:
成员:
二、工作职责
1、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监督和指导科内生物安全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2、承担从事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以及生物安全评估论证和技术咨询工作。
3、监督检查所有培养物、废弃物督存储、运输及消毒除了工作。
4、指导科室工作人员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处理程序。出现意外事故,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篇: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它是医院几乎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之集中地,是一个重要的潜在的生物传染源,有可能导致生物传染危险性的各种潜在致病病原体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等。为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防止标本交叉污染,和疾病的传播,我们从科室的设计布局、人员防护、标本的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及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1、对检验科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检验科应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从实际出发,尽再大的可能做好实验室办公区和操作区、污染区与清洁区的严格区分,区与区之间设缓冲间。应保证操作区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相应风险范围内,保证足够的通风和防止潜在传染因素及有害气体的扩散。要有防蚊防蝇的设施和措施及有感应式水龙头。实验室门口应有明显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标识,标本接收窗口和工作人员进出道分开。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做好个人防护培训工作
加强对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防护知识、应急处臵等方面培训,提高员工对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并定期考核记录在案。在工作中,检验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时, 在操作前应戴好手套操作。每天消毒工作台面,发生液体溢出后即刻消毒,如手直接接触污染者, 应将污染的双手用消毒剂擦搓2 m in 后, 再用皂液流动水洗净。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进出操作区应严格洗手、更衣,不使用公共毛巾,严禁将个人用品带入操作区。建立检验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检验人员应注射乙肝疫苗, 提高免疫力;全科人员每年全面体检一次, 并做好健康记录。
3、严格标本管理,防止实验室污染
检验科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标本,是一个重要的潜在的生物传染源,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标本在离心操作时会形成汽溶胶, 或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台面和地面的污染。对标本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或液体喷溅的实验须有有效的防护设施。对所有的标本(血清、尿、体液等)处理时必须经初消毒,如体液标本用后放在污物桶生物危险容器内,每日收集前喷洒84消毒液;细菌室标本应定期高压灭菌处理后弃臵于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容器(生物危险袋黄色袋);血液标本每管加入84消毒液后,弃臵于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容器(生物危险袋黄色袋)。处理病人标本时应做好全面防护。
4、实验室仪器、环境的消毒
凡直接或间接接触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 应进行消毒处理。显微镜、离心机、血细胞计数仪、生化分析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 可用含氯洗消净或戊二醛溶液擦拭。每天可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物体表面及地面若被明显污染, 如具有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具打破, 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1000~2000 mgöL 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30~60 min, 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60min。
5、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处理原则 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
实验室的医疗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按城市垃圾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必须遵守环保标准要求,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污物的处理采取分类收集原则。废弃物的处理须经过专项培训的人员专人负责,分类进行收集。严格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的规范管理原则,针头、输液器等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必须稳妥安全地臵入锐器容器中。液体污物及污水的处理格参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按照规定时间运送至指定地点,由专人进行焚烧。最大限度的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6、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检验科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树立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当操作不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时, 应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传染源、被污染的仪器时必须戴手套, 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应防漏、加盖、坚固而不易刺穿可密封,并要安全转送,规范处理各种医疗废物和实验室废物。临床实验室应尽可能通过消毒、灭菌、去污染、防感染将操作环境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总之,应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完善各项实验室制度,防止标本交叉污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
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
为探讨如何防范检验科的医疗纠纷,笔者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实保证检验质量,强化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等方面做一总结。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检验报告的证据意识
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局限在某个环节上的。检验报告在病历中占很重要的位臵,是做出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检验报告必须具备证据学的属性,即客观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能导致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的丧失。所谓客观真实性,是指检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检验的时间、送检的标本、标本的来源(即是谁的标本、病案号、所有科室)等。准确性是指所送检的标本符合检验要求,检验操作无误,数值准确无误。完整性是指检验报告应该完整,不能丢失或者缺失。一旦出现检验报告的基本信息错误,将可能导致检验报告的证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检验原始记录是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验结果的记录,更是对检验过程的如实再现,是反映检验质量的直接证据。因此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和保管制度。指导临床科室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正确方法
检验科是要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报告,所以检验科的质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某些特殊方法检验的标本,其采集和保存方法十分重要,应该主动地、经常地指导临床工作者(除临床医护人员外,还包括护工等参与标本采集、保存以及送检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有关知识手册,便于临床检索,通过这些工作力争临床能够提供良好的达标的送检标本,避免因标本质量不合格而重复采集标本,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3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异常的标本,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在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时候应该及时与临床沟通。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治疗、监护措施。例如:常规生化检查发现血钾高于正常上限,心肌酶显著增高,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明显减低。这些情况应该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与临床沟通,了解病情,而不能等待常规的结果发送。此外,在一些检验结果难以解释时,也应与临床沟通,了解是否存在影响结果的因素,标本采集和保管是否合乎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主要包括两方面:(1)形式上的,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用横线删除,但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并将正确的内容在旁边书写。(2)内容上的完善。例如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例如血涂片找疟原虫,报告应写为:薄(厚)片法,发现(未发现)疟原虫,而不应写:疟原虫检查阴性。骨髓涂片中发现异常形态细胞或者可疑细胞时,应该描述细胞形态,报告诊断,而不要直接写诊断,没有描述。
总之,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是个系统工程,从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分析——质控——结果审核——报告——报告返回临床的系列环节都应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实保证检验质量,强化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臵;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1、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臵,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2、一般性的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臵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
3、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臵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情况;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4、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二、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臵
(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1、化学污染: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2、锐器刺伤:
(1)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采用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3)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4)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 6周、12周、6个月等)。
3、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4、标本污染
(1)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3)
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
每一个从事感染性微生物工作的实验室都应当制订针对所操作微生物和动物危害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任何涉及处理或储存危险度3 级和4 级微生物的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最高防护实验室),都必须有一份关于处理实验室和动物设施意外事故的书面方案。国家和/或当地的卫生部门要参与制订应急预案。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应当提供以下操作规范:
1、防备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
2、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
3、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清除污染
4、人员和动物从现场的紧急撤离
5、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
6、暴露人员的医疗监护
7、暴露人员的临床处理
8、流行病学调查
9、事故后的继续操作。
在制定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危险度等级微生物的鉴定
2、高危险区域的地点,如实验室、储藏室和动物房
3、明确处于危险的个体和人群
4、明确责任人员及其责任,如生物安全官员、安全人员、地方卫生部门、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兽医学家、流行病学家以及消防和警务部门
5、列出能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和隔离的单位
6、暴露或感染人员的转移
7、列出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物资的来源
8、应急装备的供应,如防护服、消毒剂、化学和生物学的溢出处理盒、清除污染的器材物品。
第五篇: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要求的相关规定进行日常诊疗和临床检验。
2.医院检验科只设置从事一般临床开展的检测和诊断的微生物室,不用于其他实验活动,不从事含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和临床检验项目。
3.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4.所有临床实验检测一律在微生物室内进行,工作场所要保持卫生,各种操作排列有序,注意窗户密闭,防止污染,严格保管传染菌种。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报告准确无误。普通微生物标本要保留到出报告结果的两天后方可处理,特殊微生物标本经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销毁。
6.发现和怀疑由第一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时,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并在两小时内上报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治疗处理。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场所,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进行现场消毒,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并进行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7.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
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微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9.医院每月对检验科的工作正常秩序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且定期对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