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国家信息中心(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21: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国家信息中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国家信息中心》。

第一篇: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国家信息中心

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

金融风险的直接危害,不仅破坏金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削弱和抵毁金融业本身存在的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而且危及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若金融风险发展到金融危机或金融风暴,可以不放一枪一炮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挤到崩溃的边缘,出现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因此,金融风险的防控已被各国摆在金融战略的首位。伴随着我国金融的深化、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周期性波动等,金融风险也逐步凸显,需要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1、我国金融市场的不足

一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成熟的、完善的金融市场标准是:每一个优秀的、发展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和改造融资为企业长久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

二是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政策仍然是当代金融市场的主打体系。中行、建行、农行、工行这四大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市场构成的主体结构,但在整体运行机制上还是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的。

三是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环境体制现阶段还不是特别完善、而且金融市场的机制机构还是不够健全。表现在:信用工具缺少;价格不完善,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较为准确的投资讯息;资金流通不完善;经济立法、章程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方法。四是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本国货币的外流也将日益增长,而国外本币的增加会让市场投机的几率大幅度提高,容易冲击本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市场,在特定的时期内削弱本国宏观调控经济的效用,而且还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准性。

2、金融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融资、风险集中度高。中国储蓄率比较高,直接融资又发展滞后,储蓄资源集中在银行体系,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导致企业高负债运营,同时社会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二是银行表内资产扩张面临越来越大的补充资本的压力,银行依靠表内资产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可持续。近5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则高达25.8%,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据测算,如果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2014年将首次出现资本缺口405亿元,2017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1.66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达3836亿元,在2017年则累计达2.82万亿元。依靠外源融资(资本市场)的资本补充机制可以短期内缓解资本金的压力,但长期必须通过内部积累建立新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盈利能力,并加强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

金融风险来源可概括为两类,—是外生风险来源,源于宏观经济扰动和突发事件冲击;二是内生风险来源,主要源于金融机构风险累积、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其表现形式:一是信用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操作风险;四是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具体而言,可能引发我国金融风险的领域或说风险点主要有:

1、房地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经济自由主义在美国、英国政策化以来,50%的经济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系。而且日本、美国、爱尔兰都相继失守、没能化解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继而出现硬着陆的金融危机。房地产下行的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有“三个60%”必须正视:一是房地产市场关联着60%的实体经济产业,二是房地产业关联着60%左右的银行资产负债,三是目前中国民众财产保有形式的60%以上是房产。因此,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将对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产生冲击。

2、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约27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的比例19%。随着影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金融体系内部关联性大大提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涉及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横跨货币、信贷、资本、保险、理财等多个金融市场,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体系内部的内在关联性和风险传染性成几何级数增长。一旦影子银行出现较大风险,可能通过货币市场、信用市场迅速传染至银行部门和实体经济,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定意义上,内在关联性和传染性将是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最大隐患,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的风险环节。2013年6月20日的“钱荒”事件就是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2013年底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持续上升再一次敲响了流动性危机的警钟。

3、地方债务

随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增长受到了明显遏制,这使得许多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债务问题面临了更大压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卖地收入减少→地方财政预期收入下降→地方建设资金紧张→千方百计找钱→债务规模越滚越大→更加依赖卖地收入→卖地收入减少。从中国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的制度性特征说,如果某一个或几个省级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危机,从政治社会稳定上考虑,中央政府最终还会承担起兜底还债的责任,地方政府高杠杆率行为普遍化、债务危机普遍化以后,肯定会对中央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全国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4、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大量的资本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领域,而金融界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谋求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能够为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多种风险,如对这些风险监管不力、控制不当,将会给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在2013年,“众贷网”在上线不到半月就关闭了营业网站,紧接着P2P“城乡贷”也停业了。上述两个网站的关闭,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5、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表明,利率管制政策被逐步取消后,金融对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后,其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都会增加,将改变企业、商业银行和居民个人的交易策略,最终形成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市场化改革最终能否成功与金融风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利率管制取消后各类金融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则很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难以逆转的巨大冲击。

6、外部冲击 如今金融风险在经济体间的传染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全球性特征、系统性特征和交互性特征。外部风险的传导一般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银行溢出、国际债务以及投资者行为等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深入,外部风险对我国的冲击越来越大。

7、经济增长

稳增长对维持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经济下滑失速,企业盈利下降或亏损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势必会上升,更多的信托产品将难以按期兑付,民间融资市场的债务链也会相继断裂,金融系统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三、金融风险生成的原因

金融之所以会产生风险,大致有如下三条:

杠杆比例较高。高杠杆比例经营意味着金融机构处于高负债经营中,一旦投资方向正确可获得超出自身资本金数倍的盈利,而一旦选择失误则会被强行平仓或负债累累导致破产。

现金资产比率较低。一旦受到外部冲击,便会使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或经营的金融机构对随时到期的债务难以偿付,缺乏资金的金融机构或低价出售资产,或因资金缺口过大而被兼并收购或破产清算,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

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一旦出现市场信心降低,出现储户挤兑现象,其长期投资或信贷支持难以及时转化为现金支付储户或融资来源的客户,只能贱卖资产甚至出现结构性难以偿债问题,因此,一旦风险爆发便会引发机构间资金链条的连锁放应,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更深层次的原因又在于:

1、信用约束机制不健全

商业信用机制能否顺利的运行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是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若缺乏信用支撑,整个市场将会崩溃。中国的长期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大环境,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建立缺乏信用机制的有效支撑。

2、资金供给机制错位

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当中,资金的供给方是政府。银行调配资金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这样构建了一个由财政---银行---企业的融资结构,由于政府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将资金重点投向国有企业,重点扶持国字号企业的发展,而民营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3、货币经济偏离实体经济

随着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资金的流转逐步实现电子化运作,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有脱离企业实体独自成为系统的趋势,金融业发展的越好,与实业脱节的可能性也越大。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目前投机现象在我国比较流行,金融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过多的资金流向非实体领域,存在泡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资不抵债等各种问题,累积产生的风险最终会汇集到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金融运行的内在不稳定性

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市场的持续波动,这些造成风险的因素有:信息不对称、决策针对性不强、利率与汇率波动、币值不稳定、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导致投机猖獗等等。

5、预算软约束

预算软约束行为,是中国目前地方债务攀升、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持续雾霾等许多经济怪象的主要诱因,也是导致金融风险放大的直接因素。

四、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良好的金融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这也要归功于相关监管部门的风险规避措施。目前看,尽管风险存在,不容小觑,但都属于局部性的隐忧,短期内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运作机制,其潜在的风险就无法彻底消除。因此,注重金融风险防范方式的系统性问题应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正确处理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关系

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决定着金融业天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金融活动中,金融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只能是相对状态。金融风险是否存在以及金融风险的大小并不能完全说明一国金融体系的运行质量。金融法律制度并非是要消除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市场能够容纳和消化的范围内。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有着金融抑制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这组对立统一的关系时,应当对自由和效率有所偏向,以弱化片面追求金融安全,强化金融监管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阻滞效应。

2、对金融创新要及时确认

由于金融产品的虚拟性、金融交易的高风险性和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各个国家都对金融活动的开展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而非绝对的放任自由。因此,一旦金融领域出现某种金融创新,国家必须及时进行制度确认,通过制度确认,划定此种金融创新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界线,一来避免金融创新无限扩张,向违法领域蔓延,二来消除争议,防止合理的金融创新被行政权力不正干预,三来防止金融创新领域内潜在的道德风险泛滥。

3、注重对一般投资者的保护

在金融交易当中,金融产品供给者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消费者为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会慎重选择交易对象,其“用脚投票”能够促使金融市场的优胜劣汰,促进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管理、确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然而,在市场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相比于产品的供给者,难免处于弱势地位,而金融机构出于逐利动机,也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侵犯消费者的权益,这便为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同时,当金融风险实际发生时,风险波及的不仅仅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还包括广大的金融投资者,相比于金融秩序的动荡,金融消费者因金融风险遭受的损失更具实质性,修复的难度也更大,许多社会公共事件也由此引发,构成金融风险的后续风险。因此,金融交易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当成为金融市场风险防控的重点,对消费者有效、明确的预防保护应当成为解决金融危机的核心内容。

4、加大银行体系同业业务监管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业主导的,银行体系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必然性,为此,银行体系之内的非传统信用创造环节即同业业务是未来监管的重点。第一,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规范与鼓励引导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做到疏堵并举、以疏为主,鼓励、规范与引导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融资体系,推动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第二,尽快提高同业业务的标准化和透明度。以信息透明来化解同业业务中的金融风险。第三,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当考虑资本金和风险拨备要求。根据不同非标资产的类别,按照不等比例计提风险拨备。第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和会计制度,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行为。

5、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管理制度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地方政府的债务,应通过创立新的法律制度,在中央政府发债优先以及控制政府债务总体规模的前提下,赋予省级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一是建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发债额度的评估制度,据此确定不同地区的举债额度;二是按现行法律规定,省级政府经国务院审批同意的发债规模和结构还应经省人大审议通过;三是规定省级政府发债的一级市场须限定为本省范围内,债券承销商必须是本省辖区内的金融机构,以形成市场投资人对地方政府的硬约束;四是要求发行建设债券的地方政府如实、定期公开披露建设项目的财务报告和专业评级机构对债券的信用评级,充分发挥市场公监督和约束作用;五是建立省级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由专业评级机构对发债的省级政府进行信用评级,每年复评一次,强化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监管。

6、对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方式进行必要监管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借鉴欧美的做法:一是实行牌照制度,强化市场准入标准;二是实施功能监管,构建监管部际协调机制;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特征;四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实现同类业务同一管理。

7、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保证金融业与实业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向好发展,从根本上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从国外情况来看,结构不合理是不良贷款滋生的基础性因素,容易受外来因素或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削弱抵御危机的能力,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同时避免短期内经济的突然失速,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为金融风险防范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此外,需要从改革着手,化解金融风险产生的制度性因素。

(经济预测部

胡少维)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政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成立50年,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金融风险日益加大,严重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信用社风险状况的个案描述

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积聚的金融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本文中,我们仅以西安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分析个案,但相信在中国金融制度改革滞后的大背景下,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的历程中,西安市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绝不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到2001年末,西安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145亿元,各项贷款达到106亿元,在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中分别占到9%。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虽然西安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扭亏增盈的力度逐步加大,但经营中的风险仍旧较高。全市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中亏损社占有相当的比重,历年累计亏损额也相当的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率居高不下,且不良贷款中呆滞贷款的占比仍在增加。全市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较多,而其中资不低债的信用社就占有相当的一部分,资不抵债金额也较大。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全市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普遍很低,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受前些年金融“三乱”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中个别机构资金兑付难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居民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信誉状况产生疑虑,造成信用社存款增长缓慢,一些信用社存款持续下滑,存贷比例不断增大,资金头寸吃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二、信用社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体制变迁中长期累积的结果,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风险成因来看,有些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有些问题则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缺少稳定的内、外经营环境所造成的。

(一)历史因素

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周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信用社的合作制原则被严重扭曲,给信用社发展遗留下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信用社先后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不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下形成一批“老陈贷”,虽然总额不大,但大部分难以收回。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信用社又交由农业银行代管,信用社在组织上依附于农业银行,行政和业务都受农行领导,实际上充当了农行在农村基层的分支机构。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农村信用社长期吃银行大锅饭,缺乏自我约束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农业银行将规模外贷款转嫁给信用社发放,许诺到期即转农行,但到期不兑现承诺。特别是在行社脱钩过程中,农行将部分不良贷款或效益不好的贷款划转到信用社,形成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许多没有自有资本金的乡镇企业靠信用社贷款上马,贷款收不回来,导致信用社大量不良贷

款形成。

(二)外部因素

1、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几十年的发展中,除了政策方面的一些文件规定外,一直缺乏法律的保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原则、宗旨、经营等始终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使得信用社的发展缺乏稳定性。这种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以及发展的不稳定性,本身就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2、基层政府行为的不当介入。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虽然自立门户,但其经营仍未完全摆脱政府干预。在国有银行日益商业化和信贷管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有增加的趋势,要求信用社为一些效益不佳的乡镇企业贷款。当部分农村合作基金会等“两非”机构被关停后,地方上为了确保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采取各种办法向信用社转嫁风险。

3、非法金融机构的冲击。前几年,金融“三乱”活动的问题较为突出,仅西安市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机构和非法金融机构就多达100多家。非法金融机构凭着无金融监管约束、无利率限制及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支持下,以优惠的条件吸收存款,使大量资金流向这些机构,导致信用社存款短期内大幅下滑,影响支付。同时,当某一地区的非法金融机构发生挤兑时,当地群众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对农村信用社存款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挤兑**就会波及到信用社。

4、缺乏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在结算渠道、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还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具有一定政策性和服务性的经营活动。但中央银行近几年来对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实施统一管理,存款准备金率与备付金率一样,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一样。特别是1992-1995年,为稳定货币市场,国家要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都办保值储蓄,然而与商业银行保值息由国家补贴所不同的是,信用社的保值贴补全部由自己负担。西安市农村信用社仅此一项就形成3亿多元的亏损,导致不少信用社资不低债。此外,在税收政策上未实现区别对待,信用社的营业税、所得税都与商业银行一个标准,造成信用社负担过重。

(三)内部因素

1、组织体制未理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迄今为止,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这些合作制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均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社员入股带有很大的行政色彩,缺乏管理和关心信用社发展的积极性。民主管理的“三会”要么不设,要么形同虚设,社员没有真正参与决策管理。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经营决策的个人行为严重,导致信用社经营风险较高。同时,县(区)联社和基层社的关系也未理顺,县(区)联社作为一级独立经营的法人,管理中有时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损害基层社的利益。

2、内控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从大多数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看,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会计、财务、信贷、人事、工资、奖惩、考核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尤其在信贷管理上,风险控制机制软化,审贷没有分离,缺少健全的审查、评估、报批程序和办法,贷款“三查”得不到有效贯彻,贷款责任制难以落到实处,形成大量的问题贷款。

3、经营理念落后,与经济金融改革的需求相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引入西方现代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日益现代化。然而,农村信用社由于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经营管理观念和手段还跟不上金融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留有较深的旧体制痕迹,使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处境。

4、人员素质较差,难以适应金融业竞争的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有65万人,其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6%。特别是在决定农村信用社发展前途的管理者群体中,具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能经营、善管理者就更少。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目前信用社这种状况,就更难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挑战。

三、信用社风险化解的政策建议

(一)剥离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减轻农村信用社经营负担

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目前都由中央财政注入资金组建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用于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解决历史问题的思路是值得信用社借鉴的。我们认为,信用社系统也应该成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用于剥离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债务。在具体操作上,考虑到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区别,可以由农村信用社的省级行业管理组织牵头组建信合资产管理公司,该管理公司为独立核算的一级法人,按市场化的原则对信用社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接收、重组和盘活。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制度,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1、加快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信用社的地位和权益。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必须依法办社,依法经营,其财产、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涉。因此,应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宗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等,将信用社应享受的税收、贷款和再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规范和约束。

2、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处理信用社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村信用社是在人民银行监管下,由县(区)联社和行业自律组织对其进行业务管理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金融意识,正确认识合作金融的性质、内涵以及存在的必要性,保障信用社的权益,促进信用社健康发展。地方政府不得用行政命令干预信用社正常的经营活动,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信用社的资金投向。并积极帮助信用社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尤其是在企业改制中,应坚决制止企业以任何名义逃废债务的行为。

3、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分散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信

用社的亏损较为严重,流动准备金严重短缺,为避免支付风险的发生,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所有信用社必须无条件参加投保,以便在信用社出现支付危机或在破产清算时,能对小额存款户给予一定补偿,减少信用社的风险损失。

(三)实行区别对待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扶持

对合作金融予以优惠和扶持,是世界各国合作金融发展的普遍作法。我国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其资金投向本来风险就较高,应在税赋和财政金融政策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税赋上,国家对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应该按其投向农业的同等比例减征,并应免征所得税,以不断增加信用社盈余公积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国家对确定为贫困县的农村信用社最少应3年内免缴营业税,对欠发达地区信用社允许由县联社将盈亏相抵后统一缴纳所得税。在金融政策上,人民银行对贫困地区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低息资金支持。对目前已资不抵债、严重亏损、资金实力不强的信用社,可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财政政策上,基于信用社的业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应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特别应对信用社1992-1995年支付的保值贴补,财政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补贴或抵减信用社的上缴税款。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控机制,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行业自律

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对股权设置进行清理和调整,充实资本金,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实现民主管理,建立起信用社内部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使决策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在行业自律方面,近些年国家也进行过很多尝试,但至今仍无定论。我们认为,信用社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只能是多级的法人机构,并应针对各地信用社的发展状况与地方经济水平,实行区别对待,不应象国家银行一样设立层层管理的体制。可在省和中央设立行业协会,而在地(市)一级建立联社组织。行业协会的任务是代表和保护农村信用社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要求,作为桥梁和纽带传达国家政策,反映信用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地(市)联社则担负业务指导、业务考核、资金融通、支付清算、干部培训、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完善内控制度等任务。

(五)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促使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要充实高素质的农村信用社监管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制,强化对信用社的风险性监管,把监管重点放在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清偿能力、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完善非现场检查体系,建立信用社风险预警制度,及时防范和化解信用社风险隐患。同时,要监管与服务并重,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督促信用社尽快适应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篇: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布局农村网点的建议2000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撤出和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调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断下降,在一些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甚至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网点与服务。我县也不例外,全县各村原有的信用社代办点全部撤销。在村里居住的居民存取款必须到数公里外的乡镇办理。从而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民政救济、危房改造、农村低保、养老保险等涉农补贴资金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由于这些资金都是以存折和卡发放,农民手中的卡和存折也不断增多。但是,卡和存折多了,烦恼也多了起来。由于村里没有金融网点。手中有‘惠农卡’、‘一折通’的农民,为了拿到国家补贴的几十元钱,必须到数公里外的乡镇信用社和农行,来回时间、排队等候没有半天的时间根本别想办理。

二、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条件大有好转,农民手里的钱和用钱的地方都多了起来。可是村里没有金融网点,农民为图省事,不是放在家里,就是参与民间借贷。由于其缺乏法律规范和监管约束,极易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由于农村没有金融网点,极易给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利用农民图方便、贪小利的缺点,设下圈套,非法吸收存款,让农民血本无归。像在我县数村发生的“活立木” 非法吸收存款案中,许多

农民的保命钱、买房钱、结婚钱3万、5万、10万都陷入其中,在笔者调查走访的一个村中,涉及农户100多户、资金近400万元,农民哭天抹地,其情令人目不忍睹。这类事件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

通过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首先,对于乡镇的信用社和农行,要增设营业窗口,解决排长队问题。由于农村居民金融消费习惯是爱用存折、定期存款、柜台亲自办理,当务之急必须合理增设营业窗口,提高服务接待能力。近年来,随着网点转型的逐步推进,部分农村网点也被要求配置客户经理等专职人员,导致临柜人员减少,柜面压力倍增,业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要根据实际,合理安排,特别是节假日、赶集日等特殊日子,至少应该保证三个以上窗口营业。

其次,要结合农村市场实际,通过在农村便民店布放自助服务ATM设备,培训专人管理,为农民办理惠农补贴支取、小额现金存取等金融服务,开辟贴近农民、功能适用、自助灵活的金融渠道。再则,采取“网点+村委会”合作模式,在行政村恢复原来的信用社代办点业务。2010年,我县的村级办公场所全部新建改建完成,可稍加布置,利用原代办员或重新招聘,开展代办点存取款业务。

政协委员冯选2012.3

第四篇:金融风险及防范

论文题目:论述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

摘要: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此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金融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上升,涉案金额大、牵涉部门多成为一大特点。但对金融案件的分析可看出80%的金融案件离不开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所以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在金融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金融内控管理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从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产生风险的原因及防范风险的相应对策等三个方面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一、现行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核算虚假,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是银行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它是整个资金运用的真实反映。可以说,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或某个环节失控,就有可能出现风险。现实工作中,有的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违反金融政策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不实,尤其是利润反映不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因素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他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盈利的目的。结果导致自下而上会计信息失真。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的扣我:2863623720

2.操作违规,加大结算风险。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结算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不按规程操作越权办理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为加大了结算风险。

3.内控不严,会计人员约束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密,制度不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4.制约失衡,加大经营风险。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强风险性大的行业,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造成资产的损失是巨大的。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还是贪污盗窃、索贿受

贿,任何一个案件会或多或少涉及经营核算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就会为犯罪分子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建立内控制度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化解风险。

2.改革会计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会计工作受同级领导的体制,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较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金融会计委派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行对各分行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会计经理的人事关系隶属派出行,工作关系系由派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双重管理;二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经委派人员管理机构按有关程序考核确认后,报行领导批准其委派资格;三是赋予会计委派经理与履行职责相当的权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关爱会计人员的成长,关心会计人员的生活,在物质待遇上适当向会计人员倾斜,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更多论文参考资料,请详询期刊之家网,或@2863623720

4.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同时,还要重视会计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范未来,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反应,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范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风险表现

互联网金融风险表现

当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负面声音与现象层出不穷时,国外的P2P网络借贷却发展得如火如荼。网贷之家首席运营官石鹏峰从美国东部时间5月5日举办的全球顶级P2P网络借贷行业峰会——LendIt 2014上发现,与国内P2P以散户居多的现象有所不同,欧美已出现有一定实力的机构投资人,并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围绕网贷平台和机构投资人的外围服务提供商。前来参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包括行业研究机构(如Lend Academy),还有专门提供P2P相关法律服务的机构,专门提供资金服务的银行,为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咨询的公司,提供软件系统服务的公司等。诸多迹象表明,当前欧美的P2P网贷行业,也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发展态势中。

再回观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确实吸引了无数眼球,效应明显,在P2P借贷领域更是以每年3倍的态势上扬。然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网络优势不可分离,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优势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准确,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的金融体验。但是,由于初期处于监管空白,很多模式只是探索,存在很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是外溢风险:因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已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加剧了银行间竞相抬升利率,并改变负债结构。所以,银行的反冲击也将会带来风险,这方面主要来自货币的影响。

二是市场的风险:具有一般市场风险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具有期限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特殊市场风险,所以,时间期限、范围和安全都在市场内存在。

三是监管上的风险:目前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模式,所以混业经营给分业监管带来了风险。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这是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的,这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例如当前的国金证券联合腾讯推出“佣金宝”;中国平安推出移动支付平台“壹钱包”;“余额宝”也出现保险版。

四是认知上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金融行业的经久不衰的主题就是:资金和风险,所以,投资者需对本质加强认识,加强风险意识。

下载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国家信息中心(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建议-国家信息中心(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奋力跨越重大关口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郭树清 李强书记、小川理事长、应勇市长、易纲行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时隔六年再次......

    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预案

    为及时处置金融系统突发性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证金融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特制定本预案。一、突发性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㈠我支行要密切关注可能发生支付风险的诱因:1、已发生......

    浅析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浅析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在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

    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金融案件频发,经营效率降低,管理难度加大。......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资管产品在跨市场金融中的风险防范 目录 摘要 ...........................................................................................................................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提升竞争力 [摘 要]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带来影响,我们应该在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金融风险防范: 1. 市场规则的调整将使国有银行失去政策庇护......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近年来,发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金融业存在的金融风险造成的。因此,在我国防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