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脑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1、运动疗法:
(1)床边运动治疗:早期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活动和牵伸等)、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当患者病情稳定能适应治疗并可坚持30分钟以上时,转到治疗室进行治疗。
(2)一般运动治疗:继续进行被动活动、牵伸、呼吸训练、翻身训练、并发症的治疗,并利用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案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锻炼和协调性治疗,以及各种体位的转移能力练习,同时进行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站立床的治疗。在步行练习之前进行减重训练,随着治疗的进展,若患者达到自己步行或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则对其进行步行能力的训练,内容包括步态训练(重心转移、支撑和迈步等)、立位平衡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控制双肩步行训练和控制骨盆步行训练等。
(3)室外运动治疗:治疗的最后阶段则是在社区或室外训练场所对患者进行实地步行、耐力和上下斜坡和台阶的训练。
2、物理治疗:
早期:选用直流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传导热疗法、超声波疗法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促进渗出物的吸收,降低肌肉张力。
恢复期: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痉挛肌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光疗法、磁疗法、冷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改善运动器官的组织营养,增加活动能力,促进功能恢复。
3、水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辅助运动、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步行训练)。
4、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专门训练,严重病例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电脑辅助训练、远程训练或虚拟现实训练。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失认症训练或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定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图形、图像辨认、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等,提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识或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ADL训练:早期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人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手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维持和改善上肢ROM、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建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3.言语治疗
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专门的失语症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算、交流能力训练等内容,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力训练等,部分患者需进行吞咽训练,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先进行针对性训练。4.中医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
(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两周始行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他:电针、头皮针、艾灸、梅花针、水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火罐、TDP、中药治疗等。
第二篇: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沈河启智)康复训练方法是实现智障儿童早日康复的保障。训练过程是实现康复的重要体现和载体,训练方法是在康复训练中采用的具体有效的措施。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训练中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一、体现全面发展,补偿缺陷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体现系统性,渐进性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个别训练,因材施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现强化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训练,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把游戏融入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实践,智障学生的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独立生活,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人和社会的负担。
第三篇: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一、体位疗法 早期患者床上健肢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前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不能自行翻身者,每2h由他人辅助翻身1次;能自行翻身者,双足撑床,头转向翻身侧,向两侧摆动并翻身,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二、下肢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
在开始被动活动之前可先对无力的或长期制动的肌群如髋外展肌群,由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轻揉按摩和轻拍,并点按相关的穴位如环跳、阳陵泉等使之逐步适应之后再活动,在被动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则对疼痛部位施以穴位点按或轻揉,帮助缓解疼痛后,再完成关节与肌肉的全范围活动。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如下肢的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三、针灸按摩疗法患者平卧,于患肢对侧头顶部取运动区上、中部,感觉区;下肢取患者的环跳、足三里、悬钟、内庭(透陷谷)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穴进针,持续快速捻转手法,使患肢有酸胀或发热感为度,留针30min。取针后在患肢采取提拿、滚、推、搓等手法从下至上进行推拿5遍,关节采用伸屈、运、拉等手法。
四、体位变化训练
床头抬高30°坐位,患者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min后,隔天床头再增高10°再训练,直到能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
五、单腿搭桥训练
健侧下肢抬起,脚离开床面、膝关节伸展、维持患足单脚支撑的搭桥动作,再将健侧膝关节屈曲放在患腿上。旁恩说本训练可解除健侧代偿,强化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
六、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
A、辅助患者坐起的方法:患者仰卧,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并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至床边。护理人员立于患者健侧,将手从患者头下插至患侧肩胛骨部,将患者头部置于前臂,一手抬患侧肩胛骨部,另一手将下肢向床边移动,利用双手的合力完成患者的体位变化。
B、从健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健侧在下方的侧卧位,然后用健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动作。
C、从患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患侧在下放的侧卧位,利用健侧手掌及患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如困难,可辅助完成。
七、从坐位到立位的训练
患者双手十指叉握,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超过膝关节,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渴望能站立行走。每日3~4次,每次30~45min。
第四篇: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方法
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方法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1、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2、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
3、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4、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
5、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6、坚持训练,持之以恒。
自闭症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为2-6岁,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只能通过ABA训练方法来解决,从训练的第一天起就要坚持,如果有效果就不坚持训练,会退化到原始状态或加重病情,本套教材是家长学习训练的实用教程,启航星工作室祝孩子早日康复。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训练的含义
一种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法,以教师或儿童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的形式。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与适当及时的奖励与惩罚。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教学的一些操作方法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我们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辅助”和“强化”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可以看出,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TT)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地“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辅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象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我们的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须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作出反应。
强化也是很重要的。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地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强化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反复练习是ABA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作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第五篇: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