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垃圾袋装化处置办法(市政府110号)
宜昌市人民政府令
第110号
现发布《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置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李佑才 二〇〇三年四月十日
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袋装化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提高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减少垃圾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袋装化,是指垃圾产生者将生活垃圾装入垃圾袋,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放到指定的地点,由环卫作业单位进行密闭收集运输的方法。
第三条 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垃圾袋装化工作。各区政府、葛洲坝集团负责组织各自辖区内的生活垃圾袋装化的实施,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主管部门,保障本规定的施行。
第四条 本市城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的区域是:西陵区(含葛洲坝集团公司、宜昌开发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晓溪塔街办的建成区。
第五条 凡本办法实施范围内的生活垃圾产生者(含交通工具)必须自行将生活垃圾袋装,按环卫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地点排放,不得散装和随意排放。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产权业主、物业部门必须封闭建筑物垃圾道,按照环卫管理部门的要求,配置密闭容器。
第六条 环卫作业单位应优化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定时定点收集垃圾,运输过程必须密闭,保持车辆容貌整洁。
第七条 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容器必须保持完好、密闭,外观和周围环境应当整洁。
第八条 引导居民使用清洁燃料,在经营性行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燃料,淘汰燃煤炉灶。规范管理“拾荒”行为和—废旧收购点。鼓励发展“净菜超市”,逐步推行净菜进城。
第九条 在规定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的区域内,未实行袋装收集的单位和个人,由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责令其纠正、采取补救措施,同时依据《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区强制推行和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的通知》给予处罚。环卫作业单位未按垃圾袋装化要求进行收集运输的,由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并限期整改。
凡未按袋装化要求排放垃圾的,环卫部门予以拒收,并书面通知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接纳。
第十条 本办法由宜昌市城市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十一 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〇〇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运管理规定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运管理规定》的通知
(甬政办〔1996〕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运管理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三日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运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根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27号)和《宁波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生活垃圾袋装管理,是指将生活垃圾(含经营和社会公益活动产生的垃圾)装入垃圾袋,集中收集和运输的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建成区。凡建成区内的所有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均应遵守本规定;居民住宅区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 工业垃圾、建筑垃圾、装璜垃圾不纳入袋装收运范围,仍按原规定执行。第五条 宁波市市政公用局是本市生活垃圾袋装及收运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区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市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袋装及收运管理工作。
各级工商、卫生、规划、环保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规定。
第六条 单位以及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区域内的居民必须自行将生活垃圾装入无破漏的垃圾袋中,扎封袋口后按下列规定方式收集,并运至指定的站点:
(一)居民的袋装生活垃圾,由居民按规定时间自行投放到指定的投放点,或由居民委员会代为统一委托专职清扫保洁人员按规定时间上门收集。具体收集方式由各居民委员会选择决定。居民的袋装生活垃圾如由居民自行投放的,居民委员会应委派专人管理,禁止散零垃圾倾倒。居民的袋装生活垃圾如采用上门收集的办法,居民应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用。费用由居民委员会负责收取,专款专用。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核定。
居民的袋装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负责清运。环卫部门如委托居民委员会代为清运,应根据工作台班核定车辆购置费、运输费、修理费、劳务费等划拨给居民委员会。
(二)沿街店铺的袋装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负责收集和运输。
(三)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袋装生活垃圾,由各单位自行收费和运输。
(四)机场、码头、车站、停车场、地下和空中通道(含天桥、立交桥)、文化体育娱
乐场馆、集贸市场、早(午、夜)市摊群、经营服务点等公共场所的袋装生活垃圾,由其管理部门或经营者负责收集和运输。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单位和公共场所管理部门委托收集和运输袋装生活垃圾,应当按照规定支付劳务费用。委托劳务,应当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履行权利和义务。委托劳务后,委托方在生活垃圾袋装管理中的主体属性和责任不变。
第八条 袋装生活垃圾收集时间不作限制,由实施单位自行决定。收集次数一天不得少于2次。
第九条 生活垃圾塑料袋必须具备适当强度和容量,使用者可以到当地居民委员会或环卫部门购置。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利用生活垃圾塑料袋发布广告,并将载有广告的资料袋赠送居民使用。
利用生活垃圾发布广告,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条 在生活垃圾袋装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区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利用各种形式配合开展生活垃圾袋装收运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而随意倾倒、堆放生活垃圾的,由市或区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宁波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宁波市市政公用局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宁波市政府 发布日期:1996年09月13日 实施日期:1996年09月13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2010年第17期】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方案
【2010年第17期】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10-11-19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改变我市建筑垃圾堆放、填埋的粗放处理方式,避免建筑垃圾无序处置对土地、空气、水源等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减少土地占用,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和《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昆明市政府令第58号)、《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和建筑垃圾处理工作。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构筑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逐步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昆明市政府严格禁止建筑垃圾乱堆乱填,大力提倡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垃圾特许经营、垃圾清运处置收费、垃圾资源化设施投资、资源化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应及时制订和落实土地规划、资金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配套政策。
(二)科学规划,示范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投资较大,生产链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但可借鉴的经验却很少。所以,应尽快通过示范工程,对适用技术、标准规范、运营模式、配套政策等进行验证和调整后,再以集中处置为原则,统筹规划,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三、主要目标
(一)逐步降低以回填和填埋方式处置建筑垃圾的比例,以新型的资源化处理基地替代传统的消纳场。
(二)尽快建成建筑垃圾清运调剂的市、区两级体系和建筑垃圾处置费收费标准及收费体系,今年要建成一至两个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先进的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理示范工程,主城四区各建成一个过渡性建筑垃圾处置场并投入运营,完成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生产力布局。
(三)2010年年底以前,实现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的目标。
四、组织领导
成立昆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下简称建筑垃圾“三化”)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推进、协调此项工作。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陈
勇(副市长)
副组长:胡伟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毓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周兴舜(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陈
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
彤(市规划局副局长)成员:李英杰(五华区政府副区长)蒋
波(盘龙区政府副区长)韩玉彪(官渡区政府副区长)杨建军(西山区政府副区长)
吴勇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桂泽(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
诚(滇池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翁培林(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邓卫东((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刘
毅(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常晋云(市工商局副局长)冯
磊(市地税局副局长)王
斌(市国税局总经济师)和
矛(市环保局副局长)焦振华(市财政局副局长)戴
勇(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月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靳树才(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徐
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调研员)杨
明(市交警支队勤务处处长)
五、职责职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若干工作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协调组织落实建筑垃圾“三化”相关工作的实施,负责组织领导小组会议会务工作,传达并督促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决议等。
办公室主任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陈春兼任,成员由市城管执法局、市综合执法支队、主城四区政府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组成。
(二)规划选址组:负责确定规范化处置场和过渡性处置场的选址。并确保选址在符合规划、国土、环保及防震减灾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项目落地成本。
组长由市规划局副局长李彤兼任,成员由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市防震减灾局、市交运局、市交警支队、主城四区政府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组成。
(三)项目实施组:负责按时限要求建成规范化示范处置场及过渡处置场。协助企业办理立项、规划审批、国土审批、环评、消纳许可等手续。
组长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邓卫东兼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主城四区政府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组成。
(四)资源运输组:负责建立市、区两级建筑垃圾规范化运输和调剂体系,建立清理运输联单制。保障项目建成后的资源提供。严格查处建筑垃圾违法运输、违法处置行为。组长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翁培林兼任,成员由市城管执法局、市交运局、市交警支队、主城四区政府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组成。
(五)政策保障组:负责制定昆明市建筑垃圾收费标准及收费体系。负责协助企业获得国家、省、市、区相应扶持政策,保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组长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胡伟彤兼任,成员由市城管执法局、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信委、主城四区政府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组成。
(六)产品推广组:负责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台昆明市具体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在建设工程中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由财政承担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优先采购和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
组长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刘毓新兼任,成员由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城管执法局、市财政局、主城四区政府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组成。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出台有力、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建筑垃圾“三化”各项工作。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分解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实施结果倒逼,严格按照工作时间安排开展工作,确保建筑垃圾“三化”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要建立工作半月报告制度,区、各单位每月1日、15日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市城管执法局,再由市城管执法局整理后报市委、市政府领导。
(三)积极探索,巩固长效。以示范工程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管理手段、措施。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处理、管理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切实有效的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建筑垃圾处置“三化”长效机制。附件:1.主要政策依据
2.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规划与布点表 附件1 主要政策依据
1.《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
2.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意见的通知》(计投资〔2002〕1591号)
3.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
4.国家财政部《关于印发〈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8〕677号)
5.《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科〔2008〕99号)
6.《昆明市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备案管理规定》(昆明市建设局昆建发〔2008〕580号)7.《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昆明市人民政府令第58号)8.《昆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附件2: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规划与布点表
第四篇:镇江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
镇江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政务环境,维护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信息,是指政府机关掌握的与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以纸质、胶卷、光盘、磁带、磁盘以及其他电子存储材料为载体反映的内容。政府机关,是指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派出机构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第三条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依法免予公开的外,所有政府信息,均应主动公开或者依申请予以提供。
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及时、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信息公开活动。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信息公开的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办公室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辖市区政府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指导、推动本办法的实施。
第六条各政府机关应当指定本机关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专门机构,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包括:
(一)负责本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事宜;
(二)受理和处理向本机关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
(三)保管、维护和更新或者督促本机关有关机构保管、维护、更新本机关的政府信息;
(四)组织编制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目录和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市和辖市(区)监察部门、政府法制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负责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组织监督、检查和评议。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监察部门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议。政府机关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据本办法,要求政府机关向其提供有关的政府信息。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第十条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方面
1.市政府规章、各政府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
2.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
3.城市总体规划、其他各类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
4.行政许可项目收费依据、条件、程序、标准、办理时限、办理结果和监督投诉渠道;
5.行政执法依据、主体、人员、程序、结果、投诉渠道等情况。
(二)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
1.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或者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及其处理情况;
2.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
3.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情况。
(三)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
1.重大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情况及工程进度情况;
2.政府采购目录、采购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其监督情况;
3.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及其执行情况。
(四)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
1.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管理职能及其调整、变动情况;
2.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十一条政府机关拟作出的决策、制定的规定或者编制的规划、计划、方案等,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在制定过程中,起草机关或者决定机关应当将草案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第十二条政府机关下列信息,应实行机关内部公开:
(一)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情况;
(二)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及审批情况;
(三)公务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情况;
(四)其他应当内部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十三条下列政府信息,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
本条
(二)、(三)款所列的政府信息、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不受免于公开的限制:
(一)权利人或者相关当事人同意公开的;
(二)公开的公共利益超过可能造成的损害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本条
(四)、(五)款所列的政府信息,如果公开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并且公开不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政府机关可以决定予以公开。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和形式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政府机关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申请可以采用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申请内容应包括:
(一)公民姓名、工作单位、身份证明及号码、联系方式;
(二)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
(三)申请提交时间。
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应包括内容:
(一)法人和其他组织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及联系方式等;
(二)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
(三)申请提交时间。
第十五条政府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及时登记,并给予适当形式的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者获得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免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不公开;
(三)不属于受理机关掌握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五)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第十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政府机关向其提供注册登记、税费缴纳、社会保障等方面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当面向政府机关提交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对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并签名或者盖章。政府机关逐步创造条件,通过采用网上认定身份的新技术,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互联网向政府机关提交申请。对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身相关信息的查询、提供,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十七条政府机关答复申请人不予公开、不予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得再以有偿服务或者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不得通过与政府机关有隶属关系或者业务指导等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形式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
第十八条政府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除可以当场予以答复的外,政府机关应当自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实质性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答复。
(一)属于应当公开的,制作公开决定书;
(二)属于免予公开的,制作不予公开决定书;
(三)属于主动公开的且各单位已经主动向社会公开的,应当指引告知信息公开权利人;
(四)属于应当主动公开但未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并且指引告知信息公开权利人;
(五)申请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受理机关掌握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如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应当告知联系方式;
(六)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七)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经政府机关信息公开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第十九条政府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所,供申请人当场阅读或者自行抄录。应申请人的要求,政府机关可以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申请人在申请中选择以邮寄、递送、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获取政府信息复制件的,政府机关应当以该申请要求的形式提供。因技术原因无法满足的,政府机关可以选择以符合该政府信息特点的形式提供。
第二十条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采取符合该信息特点的以下一种或者几种形式及时予以公开:
(一)政府公报,报纸、杂志;
(二)互联网上的政府网站和政府部门的专业网站;
(三)档案馆;
(四)现行文件查阅中心;
(五)行政服务中心;
(六)在政府机关主要办公地点等地设立的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政府信息公告栏、电子大屏幕、触摸屏等;
(七)政府新闻发布会以及广播、电视、电话声讯台等公共媒体;
(八)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
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向公众免费提供。
第二十一条各政府机关应当编制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各政府机关应当编制本机关属于应当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目录。政府信息目录应当记录政府信息的名称、基本内容的简单描述及其产生日期。
各政府机关应当适时更新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目录,并通过政府网站、电子屏幕、政务公开栏等途径公开以供查阅。
第二十二条市政府和其他政府机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在互联网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公报上公开,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其他的公开形式。
第二十三条市政府公报应当及时发至指定发放点,方便公众获取。并备置于各辖市(区)政府办公地点的适当场所、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方便公众免费查阅。
各政府机关应当将本机关负责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向社会公开,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咨询。第二十四条政府机关依申请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实际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递送等成本费用。收费标准由市财政和价格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收取的费用全部上缴财政。
法律、法规对收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章 监督
第二十五条政府机关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府办公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或者主管行政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不及时更新主动公开内容的;
(二)不提供或者不及时更新本机关的办事指南、政府信息目录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隐瞒或者不提供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四)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损害的;
(五)不依法更正有关申请人本人信息的;
(六)违反规定收费的。
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政府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上级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政府机关违反本办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政府机关应当将政府信息公开的经费纳入预算,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十八条依据本办法应当公开的政府机关的有效规范性文件,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应当通过互联网上的政府网站予以公开,也可以同时通过其他适当形式公开。第二十九条各辖市、区政府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适用的实施细则。镇江新区可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市政府办公室公文处理办法
为使我办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综合科是本办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并指导其他科室的公文处理工作。
各科室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
第一章 公文格式
一、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
(二)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急件”。其中电报应当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三)发文字号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本单位的发文字号主要有以下7类:
1、常信办发,用于本办制发的重要文件;
2、常信办通,用于本办下发的通知、通报;
3、常信办函,用于本办制发平行公文及一般函件;
4、常信办电,用于本办传真电报;
5、常信办党,用于本办党务工作;
6、常信办人,用于本办人事工作;
7、常信办纪,用于本办纪检监察工作。
(四)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其中,“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五)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六)主送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七)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
(八)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
(九)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公文如有附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应当加括号标注。
(十一)公文应当标注主题词。上行文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十二)抄送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二、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三、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X297mm),左侧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二章 行文规则
一、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
二、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三、本单位可以根据职权范围与本级政府各部门相互行文,也可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但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四、本单位各科室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五、本单位可以和同级政府各部门、下一级政府、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同级人民团体、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联合行文。
六、属于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理。
七、向下级机关或者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上级机关。
八、“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九、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
第三章 发文办理
一、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过程。发文的程序如下:、(一)经办科室起草,拟制初稿;
(二)科室负责人对初稿进行校对;
(三)初稿交综合科校核;
(四)分管领导对送审稿进行审核;
(五)送领导签发;
(六)综合科登记、编号、划密;
(七)发文经办人校对、印刷;
(八)保密员检查、盖章;
(九)发文。
二、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一)公文内容和行文规范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根据行文的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正确确定公文的文种;
三、拟制公文,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
四、拟制公文涉及本单位业务科室有关工作的,先由相关科室负责公文的草拟工作。公文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由综合科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确需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规定的要求等。
五、本办公文审签的分工如下:
(一)、由主任审批签发的公文:
1、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的名义制发的公文;
2、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名义制发的公文;
3、以“常信办发”文号制发的上行文;
4、以本办名义制发的下行文、平行文,由主任或者由主任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
(二)、由支部书记审批签发的公文:
以“常信办党”、“常信办人”等文号制发的机关党务、政工人事等相关工作文件。
六、公文正式印制前,综合科应当进行复核,重点是: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经复核需要对文稿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应按程序复审。
七、以市人民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公文的,由本单位按照公文格式和标准起草初稿,送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核稿后进入文件审签程序。
第四章、收文办理
一、收文办理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
二、收到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由综合科统一进行审核签收,并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科室办理。需要两个以上科室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经综合科科长或分管领导批准后,可以退回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
三、收到交办的公文后应当及时办理,不得延误、推诿。紧急公文应当按时限要求办理,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予以说明。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应当及时退回交办的文秘部门并说明理由。
四、收到上级机关下发或交办的公文,由综合科提出拟办意见,送主任批示后办理。
五、审批公文时,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姓名和审批日期,其他审批人圈阅视为同意。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表示已阅知。
六、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综合科要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
第五章 公文归档
一、公文办理完毕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由综合科及时整理(立卷)、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二、归档范围内的公文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等整理(立卷),要保证归档公文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本机关的主要工作情况,便于保管和利用。
四、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确定保管期限,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
第六章 公文管理
一、公文由综合科专职人员统一收发、审核、用印、归档和销毁。
二、对上级机关的公文,除绝密级和注明不准翻印的以外,经上级机关负责人或者办公厅(室)主任批准,可以翻印。翻印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日期、份数和印发范围。
三、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鉴别并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可以销毁。
四、销毁秘密公文应当指定场所由二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其中,销毁绝密公文(含密码电报)应当进行登记。
五、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整理(立卷)后按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部门。工作有员调离岗位时,应当将本人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六、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