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时间:2019-05-14 21:3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第一篇: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100分

单选

1、目前,我国城市群中被国际认可且成熟度.....是(长三角城市群)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利于建设绿色、低碳.....是(对城市进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分区划分)

3、以下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镇化的发展..正确的是(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速度将放缓)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是(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失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5、城镇化率达到50%标志着.....是在(2011年)

6、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必将伴随着制度的改革,....是(改革难度和风险加大)

7、下列选项中,属我国“土地财政”...是(土地财政只考虑了失地农民的利益)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导是(政府)

9、下列政府举措中,不利于为各类城市和......是(扩大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范围)

10、我国现行税制不适应城镇化发展,其原因是(城市建设没有可持续的税种)

多选

11、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非常粗放,...有()不选 重城镇形象,轻....12、以下措施中,有利于破除农民工进城障碍的有()ABCD

13、“土地财政”对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有()不选 促进了城市开发区的建设

14、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ABCD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不选 城镇中流动人口数量下降

16、下列措施中,能够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的有()ABCD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几个波次的....,表达正确的是()不选上世纪70年代,主动力是城市改革

18、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相比,....有()不选 资源成本过低

19、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严峻挑战.....有()ABCD 20、为促进我国城市转型,....有()不选 改变基本国策

判断

21、如果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陷阱。X

22、目前,我国的优质资源集中流向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发展。X

23、智慧型城市是城市.....信息被共享。X

24、在我国的城镇化中,政府应该将城市从差异化.....发展。X

其余正确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银行业迎来新一轮机遇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银行业迎来新一轮机遇和

挑战

2012年12月31日 08:41金融时报我有话说

杜金

对银行业而言,城镇化在地域上一头连着城镇、一头连着农村,在产业上一头连着工业和服务业、一头连着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既是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引擎,也是银行业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所仰仗的动力,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杜金近期,“新型城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强调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对银行业而言,城镇化在地域上一头连着城镇、一头连着农村,在产业上一头连着工业和服务业、一头连着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既是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引擎,也是银行业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所仰仗的动力,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城镇化或将继续推动银行业绩增长

过去十几年,中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并由此带来2000年以后中国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成倍增长。提到这段城镇化的“黄金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助力就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模式在全国大规模的铺开,土地升值带来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此后,商业银行逐渐涌入这个市场,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银行也因此受益。

两年前,在农业银行(2.84,-0.03,-1.05%)上市前夕,时任农行董事长的项俊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城镇化是农行未来最大的发展机会,农行要抓住未来中国城市化特别是小城镇化的机遇,大力开拓县域“蓝海市场”。到2012年,农行取得了良好成绩。截至6月30日,县域金融业务总资产47989.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县域金融业务实现税前利润334.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8%。

不仅农行,在业内普遍看来,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将是推动银行业规模与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城镇化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如住宅、学校、医疗机构、公共设施等,建设这些项目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必不可少。”中国银行(2.94,-0.01,-0.34%)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城镇化同时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将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而与城镇化息息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民营和个体创业,这也将衍生大量小额信贷的需求。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等方面需求的大幅提升,意味着这些领域将继续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有研究机构测算,按照两万人的小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均约需1

万元,如果按照城镇化基本完成阶段城镇化率70%~80%计算,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大空间。而就以往的规律来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贷款。

不过,专家提醒,在支持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等领域出现的机遇要慎重把握。有专家表示,未来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和小微企业等领域贷款的走势仍是决定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在宏观经济趋稳回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也将趋缓。对房地产行业来说,从今年二季度起,房地产贷款增长乏力的状态有所改变,但是其区域性、局部性风险仍不容忽视,另外地方融资平台虽经过清理和规范,但对潜在风险也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新需求

跟以往相比,新型城镇化更追求质量和效率,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对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贷款提出金融新需求。”农行农村产业金融部总经理李培峰表示,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聚合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建设节能环保、和谐友好型城市,由此将带来城市建设尤其是中小城镇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明显增加。

此外,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中产业集聚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新变化。李培峰认为,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成长型企业更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要求银行创造更多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

全新内涵的城镇化,是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除了投资结构升级之外,消费升级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值得期待的。对于银行业来说,相比于投资的“逆袭”,消费的崛起才是城镇化更主要的方面,也是更值得银行关注的焦点。

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村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将大幅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刺激村镇居民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此外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也将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升级。专家表示,面对消费的崛起和升级,银行除了要不断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外,还需要加强支付渠道建设,增加城镇ATM、银行卡受理设备数量,不断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创新业务。

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城镇化业务发展

目前,适应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宗良说,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一体化格局不合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以黑龙江某县级市为例,辖区乡镇平均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才1.8个,远低于全国3.7个的平均水平。金融发展滞后不仅难以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居民财富增长和企业生产发展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也不利于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宗良补充道,“同时城镇化需要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支撑,目前银行业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相对不足。”

对于今后银行如何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李培峰建议,要明确业务发展重点,在区域选择上,择优支持城市化水平较高、用地矛盾突出的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在项目选择上,要按照区位优势明显、产

业基础较好、运作主体规范、经济效益和经营行管理水平较高的要求,选择优质城镇化建设项目,作为支持对象。

“支持城镇化建设,不是大包大揽、不加选择。相反,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产业支撑、农民自愿‟的原则,择优选择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城镇化业务发展。”李培峰认为。

宗良表示,银行应围绕城镇化过程中的相关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可考虑从资金投向和产品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努力提供信贷、咨询等全面优质服务,并针对创新型企业研究新的风险控制办法。

“不管怎样,商业银行未来只有加快在基础设施贷款、土地融资产品、城投债、股权投资等城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才能真正在未来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抢占先机。”业内人士普遍表示。

第三篇: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关键词:中国 城镇化 挑战 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与发展

(一)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600139,股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目的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发展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并注重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第一,高度重视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 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

(三)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四)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

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

[http://topic.eastmoney.com/czhtzjh/]

第四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第五篇: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

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

因素交错融合,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1980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1990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力挺,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

分化重组,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

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

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

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

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

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

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

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1.优良的影片数量短缺,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

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

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

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

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近年来,2.制片、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

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

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

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

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

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

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

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

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

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出路。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

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1/4。4.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广,有些人可以在家中,网上观看

电影无需到电影院看电影,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

3D,5D的视觉效果,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下载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荣幸,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和你们相聚在绿茵如画的经贸园,和你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很是激动,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贵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寒。我理解这些格言的道理:用心一处,不要蜻蜓点水。 www.chnch.net 07年,是挑战的一年。年初......

    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 篇一: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孤烟暮蝉 发布于2015年3月6日 15:34 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自然是关注重点,一带一路作为国......

    挑战与机遇

    的确,我也认为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机遇。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怎样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

    新型城镇化破局之路

    新型城镇化破局之路 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明确提出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未来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

    城镇化建设中中国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

    甜点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5篇)

    甜点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我国糕点市场正在向品牌化靠近,一些没有知名度的中小店铺明显感觉到竞争压力。外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服务和产品创新上都下足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