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试论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城镇化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城镇化;挑战;机遇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总体部署[1]。2014年政府工作汇报,在对今年政府工作部署的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介绍
1.1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关于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据粗略估计,至少在20种以上[2]。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泛农化向非农化转变,农村经济模式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农村物质生产从分散型、手工型、低水平向集约化、机械化、高水平提升的过程[3]。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有四个要点,一是四化并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它的本质内容;三是土地制度改革是它的核心因素;四是生态建设是必须要注意的不可获缺的因素。
1.2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基本经历了“恢复发展(1949-1957)、波动调整(1958-1965)、徘徊停滞(1966-1978)、持续发展(1979-1995)和快速发展(1996-至今)”[4]几个发展时期。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已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5] 2000 年至2010 年,城镇人口由4.6 亿增加到6.7 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 提高到49.9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因此,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现状可描述为:(1)总体水平滞后;(2)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明显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即东部发展迅速,中部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发展很慢[6]。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我国城镇化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土地等资源的压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我国国情所决定,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加剧了城市发展用地矛盾;另外,中央出台的土地严管政策将使城市发展长期面临土地要素资源的约束。因此,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来讲,均面临经济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矛盾 [7]。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2.2 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动力,采取东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随着中国经济体迅速上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对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省,接受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和治理环境污染。
2.3 户籍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镇化中的一个障碍,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的和惟一的问题。由于现行的户籍登记制度还保留了一些对城乡居民的经济权力和社会福利的制度保障与限制,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指标两种统计之差约18%的人口不能完全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因而也是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之处 [8]。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居民居住证管理制度,因此各地对这18%的农村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
2.4 农民的总体素质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使农民由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化。与之相伴随的不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农民劳动和生活空间的变化)和户籍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入城镇的农民,不仅面临着“城镇居民”和“农民待遇”的尴尬,而且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就业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习惯和心理等都与城镇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要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也是特别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
2.5就业与保障的压力
由于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加上外来劳动力的挤压,因此经济发展难以缓解城镇居民就业的压力。目前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为两大弱势群体。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面广,而且农村保障和城镇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2.6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严重背离,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挥得并不明显。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当前城市“用工荒”的出现是这一逻辑的最好的体现。很多农民工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9]。
3.2 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
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当前,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3.3 强县扩权使县级政府的发展空间扩展,自主发展的动力增强
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依据试点区的经验,随着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政府的不断的合理定位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体制改革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9]。
3.4 其他方面
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房地产继续成为支柱性、引擎性产业;超前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促进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产业如城市地铁、城际快轨铁路发展;现代城市产业如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传统城市产业如生活服务业发展;更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劳动力要素市场完善促进人工平均成本下降,保持竞争力等等。总结
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并不仅仅是只有挑战或机遇。城镇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大过程[10]。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坚持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十分漫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国家政府应该要正确分析我国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04:176-178.[2] [3] [4] [5] [6] [7] [8] 刘海霞.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2010,10:207-208.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06:60-62+76.孔凡文.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2): 133-135.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20.封伟强.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刘文俭.陈玉光.城镇化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产市场,2006,06:70-81.刘瑞,谷峰.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行政学院学刘涛.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模式选择[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唐松,谭舒.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建言献策 重庆城镇化建设稳步发展[J].重庆与世报,2013,05:72-77.[9]
报,2011,02:102-105.[10]
界,2013,11:11-14.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关键词:中国 城镇化 挑战 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与发展
(一)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600139,股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目的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发展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并注重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第一,高度重视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 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
(三)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四)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
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
[http://topic.eastmoney.com/czhtzjh/]
第三篇: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首先提到一个问题,何为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1.1 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
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推进,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我国城镇化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1.2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单纯依靠粗放式消耗土地资源、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廉价供给和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承包地和宅基地带来的财产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公平流转,使农村集体土地出让与国有土地出让同权同价。二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分离户籍制与福利待遇的联系,逐步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市居民,让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
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
此外,还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社会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将更加宽松。必将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2.1 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镇的土地和淡水两大资源的直接占用或消耗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在人类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物质消费法则下,全国城镇化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20%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其次,尽管能源和矿产两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存在于点、线的空间形式,但其资源消费的80%及以上都发生在城镇系统范围之内。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家城镇化发育的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面状”形式(如二氧化碳排放和酸雨),而且存在于“条带状”或“线状”(如河流污染)以及“点状”(如工业和城镇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采掘业的地貌环境破坏)形式。
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的过程,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2.3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2.4.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
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成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城市病”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但它像幽灵般始终驱之不散,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快速的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病”,所以只能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城市发展规
划师们应该要正确分析我们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
第四篇: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1、人口膨胀
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以北京为例,材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市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超过警戒线。
2、交通拥堵
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1倍。以北京为例,北京动车数量从5年前的约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约520万辆。
3、环境污染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4、资源短缺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此外,人口规模急剧增长。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还导致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等。如上海医疗服务总量近年来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亿人次,而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小城镇建设,建设和谐城镇。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推进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的阶段,也有利于提高各种市场要素的配置效率,是破除城乡二元隔阂的重要通道,从当前的国家的整体国情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很多农民工多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201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就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给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农民获得了真正进城的条件。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其是以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最后以体制改革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市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这给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与相关思考
城镇化并非是简单的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仅仅靠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过大的国家中很难实现。因此,应转换思考方向,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因地制宜、走多元城镇化的道路。从当前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多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条件,探索着符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如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河南的村级社区联建等,很好的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根据这些区域经验及制度上的创新,归纳出推进农村发展的可行城镇化方向。在不改变乡村人口居住和生活空间结构的情况下,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道路。河南贾峪镇通过“五村联建”,村镇筹资建设综合型现代城市社区,让五村村民集中居住。这样年轻人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居住待遇,他们不再进城买房,可以节省出大量的奢侈性花费,抑制由于代际剥夺造成的农村资源的外流问题。贾峪镇因为当地的矿产资源富足,企业为社区联建投入了部分资金,让“社区联建”模式得以推行,新型社区的服务设施更为完善,农业生产更为方便,打造了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小城镇。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差异,提高乡村的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解决户籍制度问题,促进劳动力融入城镇社会。建立中心城市的统一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保证对辖区的城乡之间的公共物品均衡供给。把农村城镇化纳入到中心城市统一规划中,逐渐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或城镇网络。四川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践,让农村与城市并行发展,尤其是着力重视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建设以及连接作用,破除户籍制度所附带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让城乡差异及其二元结构逐步瓦解。
综合所述,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但是鉴于中国农村区域广阔、农村人口多的现实国情,快速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只有走渐进式的城市化道路,而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合理的选择。但是城镇化不能仅理解为人口的城市化,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强镇扩权等方式,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和自身优势,从体制上不断的创新突破,打造多种途径和多种模式的城镇化路径,只有这样城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城乡差异才能逐渐得以解决。
第五篇: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3
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序言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子商务专题报告的定义,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等活动,它不仅指以因特网为基础进行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已成为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外贸行业远领先于其他领域的企业,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趋势的感受和认同相对来说是靠前的。近些年的调查也显示出口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触网率都较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较有深度,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很强烈。因此外贸企业必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在外贸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企业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涉及范围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电子商务快捷、高效、全天候、零距离的优势日益显现。
(一)电子商务的参加者大幅上升
近些年由于电子商务的开展并体现出了较强的劲头,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意识到了它的潜力和好处。纷纷加入电子商务活动中去。据著名的国际贸易网站—阿里巴巴网统计,03其网络企业会员新增50%,每日新增商业机会9000-12000条比以往上扬3倍。国际贸易采购商检索商品次数也大幅上升,中国供应商及外贸企业的注册数量也有大幅的上升。此外,一批大型的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海尔集团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截至2001年,利用其网络采购平台,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投入约1000多万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库存量减少,采购价格下降等为企业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大型外贸公司,如中国化工产品进出口集团、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中国五矿进出口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采取措施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拓展了业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
(二)大型外贸企业纷纷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在03年的前四个月,宝钢股份在继续完善“宝钢在线”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订货用户和战略用户,加大了网上“大客户通道”和“协同商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并加紧工程采购系统的上线工作。除此之外,03年同期宝钢国际公司开始整体规划电子商务各门户系统,下属各子公司也纷纷加大电子商务的实施力度。钢贸公司对网站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版,在现有的交易模式的基础上,拓宽期货贸易订货功能,拓宽信息资源渠道,丰富了用户服务手段。
这些大型的外贸企业纷纷加大电子商务的使用力度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和潜力。同时也证明了电子商务是外贸企业进行外贸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强有力武器。并且电子商务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三)应用电子商务使外贸企业的利润大幅上升
电子商务在外贸企业的实施,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相当广泛的供需源和较高的利润。使外贸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
由于电子商务的加入,03年前6个月据海关统计,我国外贸出口额达到1903亿美元,同比增长34%。同年,上海网上贸易交易额同比增长100%。03年春季广交会成交的44.2亿美元中,有13亿美元是通过电子商务取得的。各个主要大型外贸企业作为代表,运用电子商务也同样取得了很高的销售额。
仅03年前四月份,宝钢股份公司电子网上交易额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亿元,网上采购额也大幅增长。钢贸公司在03年前四个月,网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亿元,同比增长了九倍。实业公司网上电子商务交易额也大幅上扬。截至03年5月,网上废次材交易金额突破2.4亿元,同比上升一倍多。
电子商务使我国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且增长势头强劲。体现出良好的前景和应用势态。
(四)中小型外贸企业加入电子商务
商务部曾在03年指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跨国网上洽谈和国际贸易,在短期内赢取订单。且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更多的外贸企业加入电子商务,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政策以鼓励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扩大对外贸易。
(五)政策法规的逐渐健全
我国已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初步确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框架。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建设都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然,这种环境还只是一个基础,还必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建设和完善我们的环境,不断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电子商务给外贸企业带来的机遇
1、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使以销定产更为简便易行,企业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售前售后服务及付款条件等,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电脑网络传递的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消费潮流。电子商务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订单处理和货款结算支付,而且可以减少人为的疏忽,一些计算机程序基本能发现业务人员输入的错误信息而提出警告或自动予以纠正,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浪费。这对严格要求单证一致的信用证结算贸易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2、电子商务能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市场
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无论双方是否跨地区、跨国界,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电子数据交换(EDI)更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 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
3、电子商务可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了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此外,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传统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以缩短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中间环节与周转时间,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以商业企业为例,优化企业供应链,实行直销,可以减少库存和营业面积,降低周转与管理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国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目标为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由此可知,电子商务的应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4、电子商务可加强外贸企业品牌意识
当前外贸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活动若要成功,首先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优质的服务。从而就要打造自身的品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更加广泛,面对的机遇也很多,因此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可以有效高速的提升自身的品牌。
5、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机遇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广,部分地解决或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信息通讯交流、人员流动等方面的时间和费用,使得中国的中小企业有可能进行跨国经贸活动,即以这种全新的平台取代传统的交易平台,以实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增加利润这个大目标。这些都给希望进行对外贸易的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显现出巨大生命力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外贸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有很多,主要有:
1、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需要大力发展硬件建设
互联网设施的大发展,要求外贸企业在计算机和其他终端电子设备的配备和更新有一定的规模。计算机网络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带宽与速度需要显著提高。这样才能满足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容量的要求。就目前的硬件水平而言,我国外贸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在硬件上仍要面对挑战。
2、外贸企业需要将自身E化升级
企业E化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对从事外贸的企业,到2006年70%以上企业应力争有能力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这样就需要外贸企业加速自身的E化升级,用电子商务手段管理和运营企业。这同样对大部分外贸企业是一个挑战。
3、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仍是瓶颈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而电子商务物流是融物流理论、电子商务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为一体的物流系统。它与传统物流相比,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互动化等特点。但是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物流形势严峻,发展基础尚不 3 完善且物流业相对落后;再加上相关企业对电子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且管理和技术水平不高,又欠缺物流专业人员.我国外贸企业物流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社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程度都不高,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制约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外贸活动。外贸企业应该重视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采用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为物流系统创造信息平台使其能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外贸企业只有正确对待这个现实问题,在将来才能生存和发展。
4、电子政务的落实挑战相关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有重大进展。政府网上办公将进一步普及,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有重大进展,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共享,为广大企业、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政府机关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大宗的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签订合同和贸易活动将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因此对于与国外政府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外贸企业来说,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同样具有挑战性。
5、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的立法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电子商务的立法问题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法规和政策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中已经不适应.况且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且都有待解决.我国应调整或修改传统的商法,同时由于电子商务是全球性的商务活动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国内业务,因此不仅要考虑国内环境还要考虑到国际环境,使国内立法与国际立法相一致.外贸企业也应积极参加相关法律的立法和调整.又由于外贸企业是经常从事全球性的外贸活动,所以外贸企业不但要关注本国的相关法律,还要关注一些国际组织机构,如WTO(世界贸易组织)、ICC(国际商会)、UN(联合国)、EU(欧盟)、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发布的关于电子商务的有关建议和报告.因为它们的指令和建议可能成为各成员国的相关法令和规则.因此是否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我国外贸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前提和保障,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6、电子商务人才素质对外贸企业仍是挑战
中国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另一主要瓶颈是各类相关人才极其缺乏。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是需要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掌握商务规则的人来从事商务活动。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商务人员电子商务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是保证外贸企业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Internet和电子商务在我国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来处理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全球性的电子商务要求24小时连续工作,需要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成功与否,人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外贸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获得收益,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相关人才。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应如何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一)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重构管理机制
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充分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中国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基础 落后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现代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外贸企业是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角,对于要参与和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讲,必须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1)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化,以及业务操作的电子化;(2)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开展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连接网络;(3)企业要建立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系统。
(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学习和借鉴是不够的,盲目照搬就更会走入歧途。
2、在企业战略上要把市场运作与传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出口体制基本还是处于一种管制状态下,电子商务网站必须有效利用好传统体制资源,并且在市场运作上要不断创新。
3、在网站建设上把商务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一定要在完善电子贸易功能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从而拓展商机。
4、注意把技术与经营有效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企业不能忽略作为自己经营基础的技术研发与进步。真正成功的网站必须至少在初期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向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倾斜。
5、注意把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
何有效地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决定了企业现实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既懂外贸又了解网络的复合型人才。
(三)企业再造与变革
一个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并建立其信息体系后,在企业经营的信息流程上较以前会有很大的改变,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后,信息流程变化很明显,由原来的部门独立逐渐转变为跨越部门的整体的信息沟通系统。企业在这样的变化下就要逐步适应其变化的趋势,因此必须在建立相应的信息体系的基础上并以此为中心对企业的经营流程和组织结构重新规划,进行重新的整合和分工,完成企业再造,从而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要经营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
实现电子商务的传统外贸企业,其管理模式、运作机制,乃至业务流程都不能按传统方式进行,否则企业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益,而且会引起各方面环节的不协调。目前,我国有些外贸企业虽然已经实施电子商务,但是只是表面上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就是说只是外表的电子商务。从其内部和本质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形式主义的电子商务只会影响其自身的效益,也给外贸活动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在业务单据流程上仍然运用传统的邮寄和笔头的纪录和部门间交流。甚至操作人员都不能掌握实施电子商务应具备的专业技术。外贸企业,尤其是传统的外贸企业要想实施电子商务,就要彻底的从本质上实施,不能只求表面,应从多方面进行变革。外贸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必须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世界上最流行、最可靠的电子商务媒介。外贸企业必须具备硬件条件基础上采用Intenet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无论是客户和市场之间的沟通方面,还是与供应市场、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都应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立企业的Intenet和Extranet。在外贸商务运作过程中,企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将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外贸企业应建立不同的电子管理系统,如:财务系统(如用友ERP等)、进销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服系统等独立运行。电子商务使各个系统相互沟通成为整体和系统。这样的系统下,就要求外贸企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术,并且从认识上要具备全局整体的经营和发展观,从人员和企业自身都需要顺从技术的变革而变革。
(四)结构改革,制度深化
外贸企业,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和经济全球化,必须在经营环节进行结构调整。首先,由于电子商务的自身特性就是快捷方便,而且通常情况下一个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能通过电子手段解决业务流程中的绝大部分问题,比起以前传统贸易方式下的操作过程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这样就要求外贸企业在企业结构上要做出调整,要精简机构并做出人事调整,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达到最优的经营管理效果。从而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顺应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特性。使电子商务带来的效果和优势达到顶峰。其次,由于电子商务要求外贸企业有全球性的发展观,且对相关的信息能最快最及时最全面的掌握,因此外贸企业应多渠道合并,全面掌握所需信息;还有做到内外部信息共享,使信息及时的传递给相关方,做到工作同步,沟通全面,提高效率。最后通过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商管理,适应客户个性化要求,并实现高效配送货物。在政策和体制上,一定要适应电子商务在外贸企业中发展的需要。
(五)企业文化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对外贸企业来说,意味着自己的商务范围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这对企业决策层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领导者不能只看到自己所在的地区,考虑自己所经营的企业;而是要求采用全球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因为外贸企业处于全球范围内。有人做过一个研究,说一个纯粹的步行者,他日常生活半径通常在3公里之内;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生活半径在10-15公里;一个开车的人的生活半径在100公里,即可适应在一个城市居住,也会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在第三个城市度假。这样的三种人对人生的体会完全不同。
外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传统外贸企业把自己的商务半径放在世界某一个地区,所经营的货物品种也单一固定。而从事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应融入全球经济,用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使自己的商务半径到达世界任何地方,货物种类满足一切要求。电子商务意味着24小时中的每一个小时。没有时空的距离,一切必须快速实现。
(六)国家政策以及法规的建立与健全
我国外贸企业的现状大势一片良好,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政策体制的问题。我国外贸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企业,还有一部分是中小型私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市场较固定,国家统一安排供销,主动扶持。它们也就没有一种市场的压力,开放程度也不如其他类型企业。这样一来,电子商务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应用作用显得微不足道,而且管理层也常常重视不够。因为它们不需要自己去寻找或争取业务源,国家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因此它们也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这样使电子商务在这些企业的应用的前景变得更加暗淡。反而,那些中小型私有外贸企业虽然已经被放到市场中,开放性也很明显,但其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仍然不容乐观。因为虽然它们需要自己寻找业务源,也具备相应的条件开展电子商务,但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去扶持和鼓励它们进行电子商务,因此这些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十分令人担忧。总的来说,国家政策和法规必须在电子商务方面给予支持和规范。要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国有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规范国有企业的电子商务行为。我国应对外贸企业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行为,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以便外贸企业可以更有效、快捷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还应将国有外贸企业完全的推到市场中去,强迫它们去改善自身经营和强化电子商务的建设,优胜劣汰。并且积极提出相关国际电子商务贸易的商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五、总论
在电子商务应用空前繁荣的今天,外贸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看清优势,弥补劣势。在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结合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拟制电子商务实施方案及适用于自身的政策。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快捷的电子商务手段使外贸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盈利和拓展。同时要把电子商务手段运用到各个业务流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并为我国外经贸活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