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协调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数字安徽建设2008-2012规划纲要》以及《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信息化工作回顾
(一)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数字安徽”建设以及国家金保工程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着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构建省市县网络系统、推广实施统一应用软件,稳步推进人才数据库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建设,搭建了省市纵向主干业务专网,向上联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心,通过市域网建设,将信息网络服务延伸到县区、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并同相关部门开展联网数据交换。省市专网的网络通畅率达到100%,市县联网率达到90%,市—街道—社区联网覆盖率达到50%。合肥、马鞍山、蚌埠、淮南、巢湖等市业务网络覆盖到乡镇,全省共有292个乡镇实现网络联接,马鞍山等市进一步联接到行政村。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多层次、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2、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卓有成效
省厅数据中心机房不断建设完善,实现了设备、网络、软件、数据的整合集中,配臵了小型机、光纤存储、微机服务器以及相关的网络、安全设备,建立了各类业务资源数据库,为省直医疗保险、行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省厅门户网站、12333电话咨询、联网数据等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服务。各地市按照金保工程统一建设要求,将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当作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至“十一五”期末,15个市建成符合国家金保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的数据中心,在统一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各类参保人员、参保单位的基础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设备、数据的集中整合以及技术力量的统一调配,发挥了对各类业务系统的统一支撑作用。
3、统一软件推广实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省着力推进核心平台统一软件的实施应用工作,以部核心平台软件为基础,开发了省统一应用软件,在各地推广实施应用。至2010年底,省厅、13个市上线运行了社会保险核心平台统一软件,17个市完成了劳动就业核心平台统一软件的安装实施,17个新农保试点县上线运行部新农保统一软件。全省共172个劳动就业经办服务机构、270个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198个街道服务机构、1452个社区服务机构、280个乡镇站所、1733个定点医院、1866个定点药店安装应用了部省统一软件。通过部、省统一软件的实施应用,实现了就失业“三证合一”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支付、基金财务、职业介绍、事务代理、劳务派遣、技能培训、就业再就业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管理。芜湖、蚌埠、合肥、铜陵、淮南、宿州等市将统一软件进一步向县级经办机构延伸,初步实现全市业务数据在市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的目标。
4、人事人才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了全省公务员数据库,省机构编制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省直工资统发平台数据库,军转干部安臵和自主择业数据库、人事统计数据库、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高级人才和国家、省特贴管理数据库、人事考试数据库、职业技能鉴定数据库、人才服务数据库、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群。通过人事人才信息资源库建设,整合了各类人事人才信息资源,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提升了工作服务水平,为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并利用人事人才数据库,为各级政府提供人事人才宏观数据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人事数据查询服务。
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省把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来推进,建成了全省统一的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省厅和各市共设立人工座席116个,配备电话咨询人员60人。至2010年底,共受理来电量80万人次,其中人工咨询服务55万人次,日均服务1200人次以上,月均服务量达2.6 万人次以上。机构合并整合前,安徽人事编制网、安徽劳动保障网年均访问量均达到千万人次,多次获得省政府部门十佳优秀政府网站称号。机构整合之后,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迅速整合原有的网站系统资源,突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人才”的行业特点,推出了新版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的规范发行和应用,到2010年12月底,发行社会保障卡的地市达10个,发卡达522万张。合肥、蚌埠、铜陵等市探索社会保障“一卡通”管理服务模式,将应用范围覆盖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类业务领域。
6、联网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十一五”期间,在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推进联网应用工作,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省市数据专网开通以来,按时定期联网上报养老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数据按月更新率达到100%;通过省市数据专网运行的视频会议系统,五年来稳定运行,年均召开部省、省市各类视频会议25场次;通过省市数据专网,还实现了全省统一的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实现了全省信访登记管理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在市域网应用方面,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之间实现了医疗费用实时联网结算。合肥、马鞍山等许多地市通过网络延伸在街道、社区办理居民医保参保业务,实现了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
7、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2008年,合肥市、马鞍山两市率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评估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金保工程建设示范单位,2010年,铜陵、蚌埠、芜湖、宿州四市又通过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评估验收。这6个地市作为国家级金保工程建设示范城市,在网络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统一软件推广、社会保障卡应用、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使统一软件的功能和结构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通过推进示范城市建设,总结推广先进地市的经验和做法,我省金保工程建设形成了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8、信息化基础体系逐步建设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建立,技术保障力量逐步加强,项目管理、资金使用、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逐步建设完善,至2010年底,共有14地市、6个县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全省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共90人。在积极参加部金保工程专业技术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内专业技术培训,年均轮次达3次以上,提高了全省信息部门人员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为金保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省厅积极支持地市金保工程建设,为地市统一采购了小型机、存储、网络、安全等核心设备,统一配臵了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合肥、芜湖、蚌埠、铜陵、马鞍山等市多方面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金保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二)主要的经验和措施
1、坚持统一建设是前提。“十一五”时期,全省以“统一建设”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力改变以往分散建设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从金保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开始,就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以统一的信息平台支撑各类业务的协同办理。以推广部、省统一软件为核心,统一开展业务需求分析,统一实施劳动就业系统、社会保险系统、12333电话咨询系统、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系统等软件,实现了省、市、县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坚持领导重视是关键。省厅和各市普遍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金保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大推进力度,理顺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突破资金、机构、人员等难点问题,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保证了一期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坚持应用为先是导向。“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应用为先”的建设理念,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应用为导向,努力形成建设与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设了省、市统一数据中心,实施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新农保等部、省统一软件,通过搭建统一平台,为各项业务的协同办理提供支持,促进了业务管理流程的相互衔接。一些地市边建设、边应用,以追求实效为最终目标,对于系统中暂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在应用中去查找,以积极的态度去改进,在应用中不断提升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及时将金保工程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管理服务能力。
4、坚持体制创新是动力。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提高管理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我省金保工程建设不是简单地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电子化、把现有的工作流程计算机化,而是通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手段,完善管理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不断完善组织体系、调整管理机构,通过数据集中,打破业务条块壁垒;通过网络延伸,实现职能服务前移;通过五险合一,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应用社会保障卡,实现医保费用的实时结算。
5、坚持队伍建设是保障。机构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只有把基础打牢,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精技术的信息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长远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绝大多数地市建立了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单位的技术力量整合在一起,及时引进、培养信息化人才,通过实施金保工程,熟悉部门政策和业务流程,掌握了应用软件、小型机、数据库、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了队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和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内容。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环境,对促进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推进为信息化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空间更宽、领域更广、程度更深,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管理和军转安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各方面工作将全面深入开展。这势必要求不断拓展金保工程的内涵和外延,涵盖到更为广泛的业务应用领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推进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一体化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机构整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包含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公务员管理、工资分配、劳动关系一体化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日趋迫切,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之间的联系将日益紧密,各项业务协调推进的力度将逐步加大,同卫生、财政、地税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日趋频繁。这势必要求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各业务领域间的信息化融合、整合,加强与系统内外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发挥整体效力。
(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对信息化工作提出新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合芜蚌创新人才聚集工程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大力实施,联接长三角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机制逐步构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主动适应全省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大局,以重点区域合作项目需求为导向,尽快建立覆盖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加强区域内外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信息的互通共享,构建联接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交换平台,为促进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信息系统支撑。
(四)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方位的服务需求。“十二五”期间,随着《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等全面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服务范围将覆盖到广大的农村服务对象,服务区域将加快向街道、社区基层延伸,服务手段将从经办大厅向网上办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化工作中进一步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服务理念,创新经办服务手段,提升经办服务能力,更加注重开展“一体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更加注重公众参与意识,通过网络问政,推动事业发展,更加注重异地业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多层次、多方位、个性化服务需求。
(五)当前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信息安全体系还比较薄弱。目前,各地以简单的数据备份作为数据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容灾备份系统尚未建立,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各方面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业务基础数据和信息系统抗风险、抗灾害的能力和业务数据保障和应急处臵能力亟待提升。二是核心设备和软件需进一步更新升级。省厅及大多数地市数据中心机房设备、主机设备、网络系统投入运行已近七年,系统处理能力不强、网络带宽不足、设备硬件故障、运维超期限等问题时有发生,部省统一软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于业务发展需求的问题,随着新型业务的不断推出、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展、业务数据的不断膨胀,现有的金保工程网络、软件、设备、机房环境等面临较大的升级需求。三是金保工程建设和维护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渠道。随着信息系统支撑的业务内容越来越多、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项目建设资金以及日常运行维护资金是一笔庞大的费用,资金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各地技术力量十分短缺。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平均每个地市只有5人,专业技术人员4人,绝大多数县级机构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当前规模不断扩大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五是管理协调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少数地市尚未设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已经设立的,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地位以及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作关系尚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要求,遵循“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确保安全”的建设原则,紧紧围绕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之间,以及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地为主、区域性建设,向异地联网、信息互通转变,从以管理经办为主,向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宏观决策等全部功能转变;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促进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用再上新的台阶。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省金保工程建设规划要依据部、省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部署相关要求,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当前以及”十二五”期间业务需求和发展趋势,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统筹规划,急用先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进度,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的全程信息化。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我省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成果,整合现有的网络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遵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遵循信息系统业务指标体系要求,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数据交换,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系统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同管理,实现与财政、公安、卫生、民政、银行等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3、数据上移、服务下延。在金保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业务领域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省、市集中部署模式,形成省、市两级数据中心统筹管理各类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统筹支持各项业务办理的局面。逐步取消县级业务数据库,将县级业务数据纳入到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管理,逐步向省级集中管理过渡。通过基层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高效快捷、贴近百姓的高质量服务。
4、科学布局,保障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统一的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建设和应用数字证书系统,建设省级灾难备份中心,加强重点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工作,形成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容灾备份格局,逐步实现全省范围内金保工程统一软件系统及其它重要实时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服务的连续性。
5、深化应用,以求实效。把信息化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先顺序,抓好技术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铺网络、建系统转移到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和管理能力上来,加强应用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最终应用效果作为衡量信息化成效的关键指标。
6、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本着“满足需求、超前设计、保障安全、合理节约”的原则,既要着眼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业务经办管理需求,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的实际需要,又要充分考虑社会保障“一卡通”、异地结算、城乡统筹、事业单位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等”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的发展方向。
(三)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1、进一步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上联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普遍发行社会保障卡,形成支持“一卡通”的技术保障环境。
2、扩展信息化应用领域,实现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流程衔接;在部级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基础上,搭建我省异地业务交换与结算二级平台,实现对跨地区业务协作的有效支持。
3、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一地呼入、全省咨询”的电话咨询服务模式,并逐步级联到部公共电话咨询服务系统。
4、建立包括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评估在内的多层次的宏观决策支持和基金监督模式,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
5、参加全国统一的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建设,形成合理分布的容灾备份格局,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量化目标 到“十二五”规划末,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要完成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
1、所有地市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的数据中心,具备对各项应用的支持能力。
2、省市县主干网络覆盖到全部县区,城域网覆盖到全部社保经办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事人才管理机构,街道社区及乡镇的覆盖率要达到80%,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到所有地市和区县。
3、完成省级容灾中心的建设工作,安全等级三级以上的应用系统普遍使用数字证书,业务人员使用数字证书的比例达到70%以上。
4、所有地市、县实施应用部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新农保、公务员、基金监管、通用考试考务系统等统一软件。
5、发放社会保障卡的地市达到90%以上,持卡人数达到3000万人,全面支撑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就医结算等跨地区业务。
6、养老等五项社保业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达到100%,基金财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达到80%以上,考生信息入库率达到100%,考试资料入库率达到80以上。
四、“十二五”信息化工作任务
(一)统筹规划,推进综合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实现金保工程网络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金保工程网络体系建设,在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将网络向下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等服务网点,横向联结到财政、公安、民政、银行,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部门,形成覆盖全省、上下互联、左右互通的金保工程网络结构,为业务经办、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网络平台。明确办公内网、业务专网、外网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合理安全隔离同时,实现应用系统间信息交换。建立完善网络管理体系,搭建网络监控管理系统,实时准确掌握网络运行状况,快速处理系统异常情况,将管理流程、运维人员和管理工具紧密结合,实现全方位、集成化、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模式。
2、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扩建现有省、市两级数据中心机房,以适应人事和劳动两部门合并和业务发展所带来的服务内容、服务人群和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以及数据不断向上集中的发展要求,继续对省、市数据中心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划分和建设完善,按照“物理集中”的要求,整合各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增强对实时业务开展的支持能力,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数据中心物理环境建设和机房安全体系建设,满足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以省级数据中心为节点,逐步建立上联到部级数据中心,下延到市级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交换机制。
3、积极推进基层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以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为重点,配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及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进展,同步实施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在权限控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服务项目向基层延伸,建成覆盖全省、联通城乡、快捷高效、安全准确的基层信息服务网络。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基层服务网店的应用,加强基础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实时性,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服务,提升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快捷性。
4、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应用标准,增强服务能力,利用网络通讯及网络应用平台,搭建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文件档案、会议管理、车辆管理、考勤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实现办公信息的动态变更、在线查询、统计分析。通过省、市、县三级网络将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完善现有省市视频会议系统,拓宽通信带宽,将视频会议应用延伸到县区,实现地市间研讨与经验的视频交流平台,提高音频、视频质量,新增会议记录与回放功能,建立全省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管理相关制度。
5、初步建立全省业务电子档案系统。根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统一软件实施应用基础上,建设全省社会保险业务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基础档案信息数据库和业务信息数据库的无缝衔接。利用电子化手段,开展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鉴定、编目、保管、借阅、统计、检索、利用、销毁等相关管理工作,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档案查询请求都可以通过业务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参保单位和个人可向社保经办机构查询有关信息,参保职工在省内发生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其个人业务电子档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从原参保地随个人账户等基本信息一同转移到新参保地。
6、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保障能力。制定《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技术岗位工作职责。着力加强省、市信息化机构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和提升县级信息技术维护保障能力,为全省信息系统网络的运行维护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二)深化应用,建设和完善业务信息系统
1、推进社会保险统一软件的应用和完善。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应用,支持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根据政策发展逐步扩展对城镇居民、事业单位、公务员人群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的支撑,实现与医院药店的实时联网结算,加快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业务数据共享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全省覆盖,研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应用衔接关系并逐步融合,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业务和基金财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业务、财务数据的关联和匹配。统一业务经办流程,将核心平台软件应用覆盖到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区县业务数据纳入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统一管理。
2、为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按照《社会保险法》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要求,根据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工作进度,”十二五”末,实现应用系统数据支撑市级统一、业务经办市级统一,政策流程市级统一。逐步推进省级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处理流程的统一,逐步推进全省社保经办机构网络节点、编码等信息管理的统一,逐步推进省级生产数据库、交换数据库及决策分析数据库的统一,逐步推进省级财务数据库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省级数据集中管理模式。适时推进省级集中系统的建设,通过多级网络支持省内各地市、各区县办理日常业务。
3、建设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架构,建设完善通用业务统一、个性业务开放,人力资源业务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信息分析与发布等基础性工作。完成公务员数据库,高级人才数据库,军队转业干部数据库,考生信息数据库,流动人才数据库和与之相关联的机构信息等人事对象数据库,以及政策法规数据库等人事人才动态数据库群建设。将已建、在建和将要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公务员管理系统、高级专家管理系统、军转干部安臵管理系统、人事考试系统、事业单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统计与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化核心平台上,实现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协同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4、逐步建设异地业务信息交换系统。建设统一的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将社保关系转移、异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和养老保险权益查询等跨地区业务纳入统一的支撑平台。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先行实现全省接入异地转移系统,完成转移信息交换服务,再行实现地区间的资金清算服务。加快推进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先行实现地区间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协作服务。加快研究异地就医结算相关信息标准和协作机制,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系统建设,先行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交换,再行实现地区间的资金清算服务,探索长三角区域省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模式。研究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查询系统信息采集、服务模式,适时加入全国集中的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查询系统,逐步向其他险种业务扩展。接入国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就业信息异地交流发布与管理平台,为跨地区就业提供信息支持。
5、推广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完成财务交换库软件、基金报表软件、异地总线软件、认证软件包等部统一软件的集成实施工作,搭建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平台,依托业务交换库、财务交换库和基金报表数据,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将金保工程业务专网联接到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和基金监督部门,保证联网基金监管应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完善财务交换库数据、基金报表电子数据的传输机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保障基金监管应用的监督效果。
6、完善联网数据监测和宏观决策分析系统。继续完善“十一五”期间启动的联网数据检测系统,进一步挖掘联网监测数据应用价值,为各险种统筹层次提高提供数据支撑,并逐步将新农保、基金财务、居民医保、人事人才纳入联网数据监测范围。基于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技术,建设宏观决策分析系统,发现数据背后隐含的信息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对政策制定进行预测分析,对业务异常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对组织机构内部进行监督考核,促进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发展,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科学的分析、决策、预测。
(三)以人为本,全方位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系统工程。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我省社会保障卡技术标准,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范围,扩大业务应用领域,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持卡人数达到 3000万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和管理要求,规范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应用,提高用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全省及全国通用奠定基础。创造良好多样的用卡环境,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应用系统中统筹设计社会保障卡的使用方案。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功能,与银行合作,发行金融社保卡,实现对持卡缴费、持卡领取待遇等业务的支持。逐步开展社会保障卡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省级社会保障卡系统平台,在全省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2、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加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利用总线技术、CA技术、门户技术和业务协同技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核心业务系统,统一服务界面,整合信息资源,将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政民交流、对外宣传、信息发布、网上办事等功能融合到统一的门户网站。加强各地、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的协作和联动,建立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机关联,实现单点登陆和统一的权限管理。结合政务公开条例的要求,在保障业务系统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网上服务,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以统一的形象展现给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在”十二五”期末,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成功能齐全、信息丰富、办事方便的门户网站。
3、进一步提升12333电话咨询服务能力。加强电话咨询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制定包括统一的服务标识、服务设施、服务用语、业务流程、法规库等标准规范,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的规范性。将12333电话咨询服务内容从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向其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扩展,实现与12370公务员咨询服务系统“同一后台、两个号码”的无缝关联。建立全省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知识库,推进短信服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服务中心的应用。发挥12333电话咨询的信访等服务功能,逐步开展社会保障卡电话挂失业务,切实解决参保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完善12333电话咨询服务网站建设,畅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直接沟通服务渠道。
4、拓展基层社区平台服务范围。按照方便劳动者就近、就地享受服务的原则,通过向街道社区乡镇的联网,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和服务前移,制定统一服务规范,提供均等化服务,使街道、社区、乡镇服务站点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对外服务的“零距离”平台。通过“一站式”的运作模式经办业务,使用省统一应用软件实现职业介绍、就业优惠政策的申办、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社会保障卡申办、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居民医保参保等业务网上实时经办。利用多媒体自助服务一体机及LED 电子显示屏,实现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自助查询、业务申办及政策与信息的及时发布,探索政府网站、电话咨询服务、社区信息平台的联动,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四)确保安全,构建可靠的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
1、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定级测评和整改,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在统一的安全保护策略下具备抵御大规模较强恶意攻击的能力。建立覆盖省市的信息安全监控中心,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安全通报、应急响应和信息安全检查机制,构建信息安全通报、监测响应平台。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培训和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制度化和专业化的信息安全检查机制。
2、构筑电子认证应用安全支撑系统。建设统一的网络安全信任体系,面向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发放使用数字证书。在部级电子认证根系统下,开展省级电子认证系统建设,构筑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信任体系。大力推广电子认证系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应用,建立电子认证系统运维保障和服务流程体系,基本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业务人员证书的发放和应用工作。
3、建设省、市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要求,建设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建设省市重要实时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系统,避免因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系统难以恢复的破坏,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服务的连续性。开展备份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工作,开展省市金保工程统一软件系统及其它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工作,特别是重要实时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工作。制定灾备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应急响应预案和灾难恢复预案并定期培训和演练。
4、建设完善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运维管理制度,开展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建设。制定运维管理规范,明确职责分工和运行维护流程,将运行维护流程和运维人员角色等融入运行维护技术支撑平台。利用一系列网络、系统监控工具,完善网络管理、业务管理、桌面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实现对信息系统自动巡警监控,保障业务数据的完整和业务系统的连续性。通过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规范整个信息系统的运维工作,实现知识沉淀,缓解当前人手紧缺、规模较大、系统必须实时在线带来的压力。通过规范的IT管理行为,实现对全省信息系统运行状况的全面监督,实现“量化管理”,提高全省各地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互联互通,整体推进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建设
1、统一规划金保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在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级人社机构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省、市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以系统融合、业务一体、纵向延伸、横向联通、服务于民为建设目标,以标准规范统一、性能安全可靠、管理模式优化、体系结构开放为建设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实现业务管理现代化,业务流程规范化,业务办公自动化,公众服务多样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重心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有效融合,实现跨地区异地业务办理,为政府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宏观决策支持服务,面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2、逐步实现业务一体化管理目标。在金保工程一期统一软件实施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业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按照前台业务一站式服务、后台数据集中的管理目标对现行业务模式重新进行划分,采用统一界面入口办理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通过信息的有效共享,增强管理、监察与服务等后续业务的衔接,突出信息共享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深入调研、开发和调整,对统一数据库数据进行清洗与整理,最终建立统一的人员和单位基本信息库,通过基础信息的共享和业务信息的交换,为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一体化管理提供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用,实现市级所有区县、街道、社区统一前台一站式服务。
3、着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应用向区县延伸。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指导思想,打破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现有模式,将县区信息化工作纳入市级金保工程统一规划范围,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加快建设完善信息化应用县级平台。建立满足业务专网、办公内网、公共服务网等各类网络汇聚需求的县级中心机房,搭建向上连接地市,向下延伸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多级网络体系,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系统,重构业务模式,加强整合应用,实现统一系统规划、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格式,按照市级应用系统实施进度统一建设、分步实施。
4、建立部门间信息协作交换机制。统筹考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共享逻辑区域和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对外信息共享数据库。稳步拓宽对外信息共享的业务范围,由省级统一制定数据交换接口和交换方式,继续推进与人民银行的征信信息交换,实现社会保障卡金融业务功能,逐步开展与工商、公安、民政、计生、卫生、税务等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实现业务网络之间的横向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五、重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一)、社会保障一卡通项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建立社会保障卡系统及应用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资源共享、结算手续复杂、业务管理不畅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提高全省社会保障工作能力,提升社会保障信息化应用水平。建成省、市两级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全面发行金融社保卡,在社会保障、医疗就诊、金融支付等领域推广应用。完善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逐步完善“一卡通”实施的基础环境。建立异地数据交换与结算平台,支持社会保障卡跨地区应用。建立社会保障卡查询服务系统,面向省内参保群众提供统一的自助式查询服务。通过“一卡通”建立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业务办理和公共服务网络。
(二)、城镇社会保险二期建设项目
在城镇社会保险一期建设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应用,加快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上的应用开发和推广,支持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经办工作,实现一站式、柜员式服务。实现与医院药店的实时联网结算,加快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的信息化支撑。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业务和基金财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业务、财务数据的关联和匹配。进一步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建立省内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臵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加快建立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为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信息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服务。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二期建设项目
根据我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全省农村居民全部参保的发展目标,借助金保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一期工作的技术成果,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支持全省新农保业务经办、基金监督、决策分析等,对全省农村参保居民发行社会保障卡,为农村参保居民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提供方便,实现与城镇各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查询服务系统,面向省内农村参保居民提供统一的自助式网上服务,建立村级新农保业务经办信息平台,就近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异地业务信息系统项目 按照部统一标准,建设省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养老保险权益查询、人力资源和就业信息异地交流发布与管理等跨地区业务纳入这个统一的支撑平台,实现对跨地区业务协作的有效支持,进而实现省内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在全省推进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电子化业务模式,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协作机制,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集中的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查询系统和人力资源和就业信息异地交流发布管理平台。参与“泛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区域内的异地就医结算。探索跨省的信息共享和异地业务经办模式,通过将省平台上联至部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支持跨省的异地业务办理。
(五)、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项目
在“金保工程”一期劳动就业核心平台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能力,实现全省数据共享、资金监管和宏观决策,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全程信息化。系统功能涵盖就失业登记证发放与管理、就业再就业、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支付、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人事代理、人才人事档案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公共就业人才网站,以及即将应用的各类就业政策性补贴管理、就业资金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领域,并实现相关业务之间以及与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关联和业务协同,基本满足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业务的需要。推进劳动用工备案系统的应用,推动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管理,推进调解仲裁领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并以城市为核心、联通城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确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各项业务从申报、审核、批复等所有业务环节全程网上经办,实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全程信息化。
(六)、人事人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开发人事人才信息化管理核心平台,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完成高级专家管理系统、军转干部安臵管理系统、事业单位管理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统计与决策支持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建立与促进就业相适应的全国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数据库,完成公务员数据库,高级人才数据库,军队转业干部数据库,流动人才数据库和与之相关联的机构信息等人事对象数据库,以及政策法规数据库等人事人才动态数据库群建设。整合人力资源系统考试资源,实现对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事业单位人员招考等各项考试的统一支持。统筹规划人才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应用,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和技能人才数据库。建立外国专家资源数据库和全省优秀引智成国库、项目库,推进全省引智工作信息资源网上共享。
(七)、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使用统一的软件系统,基本建成覆盖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畅达、精准、快捷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信息化,提高日常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准确把握公务员队伍发展状况和趋势,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和法规政策提供准确、完善的数据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提高宏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为建设勤政、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八)、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和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实施项目
根据部社会保险业务财务系统一体化的工作要求,统一我省社保基金财务软件,规范社会保险业务财务接口指标。将金保工程专网延伸到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和基金监督部门,实现社保基金财务数据的省厅集中存放,监控全省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基于统一财务数据生成的财务交换库数据、基金报表数据和联网软件的业务交换库数据,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利用系统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的非现场监督。
(九)、公共服务系统升级完善项目
整合原人事人才、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形成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统一、便捷的信息查询,完善网上审批、招聘求职、社保申报等网上服务。将12333电话咨询服务内容从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向其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扩展,拓展服务领域,使其成为12370公务员咨询服务系统的后台。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统一、便捷的网上服务。加强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纵向的联网,将服务向街道社区乡镇基层延伸。提升社会保障卡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中的应用,营造社会保障卡使用的技术支撑氛围,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发展,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建成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向下延伸,以多种方式协作机制来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
(十)、宏观决策分析支持系统项目 基于已开展的各项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关系等业务数据,形成决策交换库数据,进行数据清理、整合、加工处理,形成宏观决策数据仓库,结合实际需求完成主题分析、监测预警、即席查询、预测分析、数据展现等应用,为省、市各级管理者提供不同级别、不同角色相应的业务数据分析功能,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在省、市二级交换区设臵决策交换数据库,从各生产数据库、联网检测数据库采集、加工各类宏观决策信息,方法库、模型库由省统一管理,按唯一性、同一性和共享性原则重组各地区的基础数据,以全省统一角度管理各类指标体系、分析主题、展现方式,应用服务器搭建在省交换区,省、市各级管理者联结到省宏观决策应用服务器展开各类决策应用,为全省管理决策层提供综合、全面、准确且口径统一的决策信息,支持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十一)、容灾备份系统建设项目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的要求,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分级保护要求,结合我省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要求,建设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灾难备份中心,建设省市重要实时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系统,避免任何因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系统发生超出可接受范围的非正常停机事件,主要是预防自然灾害、基础设施的损害对系统造成的难以恢复的破坏,以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服务的连续性。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灾备中心建设、备份通信网络系统建设、数据备份系统(包含数据处理系统备份)建设、应用备份系统建设。灾备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关键,由省人社厅负责建设和管理,采取省厅自建或省市共建的建设模式。灾备中心负责省本级和各地市的系统灾难备份工作,逐步实现金保工程统一软件系统及其它重要实时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
(十二)、电子认证系统建设项目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的要求,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分级保护要求,在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认证根系统基础上,开展我省省市两级电子认证系统建设,构筑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信任体系。在省级业务专网中建设省级电子认证系统,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提供电子认证服务。省级电子认证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密钥管理系统、证书签发管理系统、证书查验服务系统、证书注册管理系统。各市以省级电子认证系统为依托建设证书注册管理系统,即市级电子认证系统,作为省级电子认证系统的延伸,为本市应用系统提供电子认证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领导,从贯彻落实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入手,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一如既往地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市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要主动加强对县级以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推进和指导,加强对乡镇、村基层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切实发挥基层服务平台的作用。
(二)、强化项目规划、建设和管理。
坚持统筹规划、应用为先的原则,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合理掌控项目建设进度,建立项目立项、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跟踪评估制度,加强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引入项目监理制度,严格控制项目工程质量,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推进项目建设和管理,将项目立项、建设、监理、运行管理和验收审计等诸环节纳入规范化轨道。
(三)、推进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建设。
在全部地级以上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明确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职责以及相互协作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等各项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机构整合情况建立调整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金保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为金保工程建设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加强信息化工作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良性互动,建立政策制定及业务调整的技术论证制度。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并举,壮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队伍。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建立适合于信息化队伍的奖励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精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五)、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
积极完成金保工程二期调研立项,将系统整合、硬件升级、应用开发、网络建设、安全加固等主要建设任务,纳入到金保工程二期,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科目,由各级财政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进一步扩展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宣传力度,注重舆论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提高社会各界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舆论氛围。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先进市县的表彰宣传,认真总结典型经验,积极开展工作交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和带头作用。
第二篇:浅析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
浅析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先进的人力资源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化、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化、办公业务电子化;建设各类基础性人才数据库,整合各种人事人才信息资源,实现数据集中存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提高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人事系统的宽带网络平台、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完善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工程主要是为搭建多媒体多渠道信息化发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强化人事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人事系统的宽带网络平台、安全支撑平台;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完善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
一、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是立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服务职能,抓住用人单位及求职者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化服务,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采集,进行数据汇总,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在整体软件开发数据结构及扩展功能进行预留接口,随时与市、省数据进行共享对接。通过数据导出功能与数据信息库进行数据交换。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实施将促进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降低人力资源市场行政和管理成本,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另外,本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可避免重复投资,节约资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实施对推动就业政策落实,实现就业工作目标,公共就业服务作用举足轻重。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服务场所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前沿,是与老百姓最贴近的窗口,要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完善综合服务场所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将促进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降低人力资源市场行政和管理成本,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意义如下:
1.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现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任务艰巨,一直以来,中央、省、市非常重视就业问题,把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因此,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党和政府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建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加强硬件建设,积极开展和组织好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2.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形象。通过系统的建设实施,就业服务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简化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人力资源配置成本,促进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更加积极地参加到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和求职中去,同时,通过对传统业务流程的简化,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提升政府服务形象。
3.进一步完善对用人单位及求职者的信息管理。通过建立企业及个人信息库,进一步完善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智慧人才公共就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建设一个包括软件和硬件、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简称智慧人才),所有服务应用数据信息统一共同使用一个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结构的建立按照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LB001—2000)》进行建立,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国家统一的数据结构基础上进行扩展,增加了一些市场上常用的工种名称及易理解名词,达到用户在使用上更加直观,同时也能保证与国家、省、市及各区县人力资源信息库进行数据交换与对接,保证数据向上集中传输,应用服务向下延伸。
智慧人才包括:业务窗口办理系统,人才招聘求职网站,智能手机APP应用客户端,现场招聘会管理控制、面试洽谈交流模块:招聘会求职人员入场换卡、出场收卡门禁、用人单位自助签到模块、现场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洽谈交流、管理和信息记录,有利于信息的登记、查询统计等,岗位信息发布、会后记录查询统计、应聘人员清单打印;业务自助服务查询模块:用于单位或个人在市场内自助办理业务;完善岗位信息、信息发布、打印招聘会求职清单、个人自助求职登记、投递简历、自助开介绍信、政策查询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自助查询服务登记业务;多媒体信息发布模块:用于日常和招聘会时的岗位信息发布,含有业务大楼的室内、室外大屏幕、招聘会现场及服务台LCD信息屏;VIP专场应聘人员面试模块:针对某一公司开展专场的面试业务;(劳务输出派遣管理系统)富士康招聘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有利于就业供求分析;人力资源即时通讯信息应用模块:人力资源即时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
便于中心人员、各机构、用人单位和高级人才的沟通交流;整合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入口,统一登录管理分配权限,中心内部各个管理应用的入口,实现一点登录全应用平台使用;就业服务部门内部管理模块:内部管理模块包括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心通知公告、内部文档管理等,邮箱、视频点播等服务;网络远程视频面试模块:整合到招聘求职网站,应用于网上虚拟招聘会的建设,可以实现招聘企业和求职者进行远程视频面试,数据信息统一进入数据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互联网合作应用模块:人力资源数据共享、共同职业介绍、共同举办招聘会、共同信息发布、共同劳务输出、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共享、人力资源信息自助查询服务;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管理查询模块:对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求职者信息进行数据筛选,按岗位、地区、工作年限等条件进行分类整理。
四、智慧人才公共就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
智慧人才的实施将促进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降低人力资源市场行政和管理成本,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另外,本系统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可避免重复投资,节约资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智慧人才的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了当前的就业政策,积极增加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建立多渠道的就业服务网络,为顺利完成就业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实了数以万计的新增就业人员。
智慧人才的实施对推动就业政策落实,实现就业工作目标,公共就业服务作用举足轻重。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服务场所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前沿,是与老百姓最贴近的窗口,要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完善综合服务场所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人才的实施,抓住用人单位及求职者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化服务,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采集,进行数据汇总,进行人力资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在整体软件开发进行数据结构及扩展功能进行预留接口,随时与市、省数据进行共享对接。
第三篇: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为更好地完成国家电网公司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系统在信息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系统的实施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目前在劳动工资统计、干部统计、教育培训统计、技能鉴定统计、薪资分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企业年金等工作中全公司系统都相应使用了统一的软件系统,从而使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在其他方面,依靠设备台帐自动计算定员人数、工资总额计算、工资测算、人才密度的统计以及职工职称考试的报名、技能鉴定的考试报名等系统也在相应的工作中使用了各自的应用软件来完成。公司的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使得公司系统在信息数据的快速传递得到了保证。部分地区供电公司还开发了自己的应用软件,推动建设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应用软件,实现了主要管理业务的管理信息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系统方面较为全面的完成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险信息化的第一阶段工作,即信息化基础阶段,人员基本信息、机构、岗位、人员调配和统计报表的处理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公司领导提出了建立省公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及保险管理系统2004年通过招标,确定“东软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为合作开发商,该系统是省公司第一个全省数据集中管理的大型应用系统。并于2004年12月开始对省公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系统进行各专业的需求分析。2005年4月底拿出了“劳动组织管理”、“薪资绩效管理”、“技能鉴定管理”、“专业技术资格管理”、“专家能手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调配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企业年金”、“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各专业的需求分析报告。此次需求分析覆盖了省、地、县区三级单位,涵盖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的全部业务需求,包含了培训中心、鉴定站、内部医疗机构等附属机构,由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业务动态变化较多的特殊要求,使得需求分析工作非常繁琐、复杂。在与东软公司技术人员的通力协调配合下,最终使得此次工作顺利完成。5月份开始,湖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系统项目已进入设计实施阶段,东软软件集团公司对湖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需求进行了评审、系统功能详细定义。
第四篇: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要点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要点
2012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实现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坚持“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保障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推进全区社会保障“一卡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工作手段信息化,推动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全面发展。
一、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基础网络建设,提升应用支撑能力。全面完成自治区-盟市-旗县区金保工程主干网贯通工作,加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等基层服务网点的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域网覆盖面,推进网络延伸至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事人才管理机构,加快与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联接互通。积极推动与自治区公安厅、质监局、地税局、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网络联通工作。全面启用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视频会议系统。
(二)加强三大中心建设,提升集中统一管理能力。按照自治区大集中平台建设要求,加强和优化自治区数据中心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的配置,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两大业务领域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大力推进灾备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确保系统应用和数据安全。在建成自治区金保工程多功能监控中心的基础上,启动盟市金保工程监控中心建设,提升自治区、盟市对业务系统的实时监控、运维、展现能力。
二、加强统一信息系统应用
(一)加快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用步伐,全面提升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全区劳动就业数据实现实名制、动态化、集中管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劳动就业子系统应用工作,将应用覆盖至各级业务经办机构,实现劳动就业所有业务经办单位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进劳动关系子系统应用工作,以强化全区用工备案管理工作为突破口,建立全区统一的劳动用工数据库,实现劳动监察“网络化、网格化”管理;提高争议仲裁、行政复议等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加快推进人事人才子系统建设进度,将专业技术人员、军转干部安置、各类流动人才、流动党员等数据纳入全区集中式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加强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二)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全覆盖,确保经办和服务全程信息化。以“软件统一、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为目标,加快完成全区“五险合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在各盟市、旗县区的切换工作。优化和创新经办管理服务流程,实现“五险合一”,提供“一站式”服务。继续做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子系统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子系统在试点地区的应用工作,将试点地区所有参保人员纳入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实现对人群、网络、功能和服务全覆盖。全面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应用范围,完成所有盟市入网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应用,适时扩大应用地域范围。
(三)大力推进全区社会保险业务财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全区集中式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系统应用,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新农保基金财务系统覆盖面,启用全区集中式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逐步实现全区社会保险基金的非现场实时监督。
三、全面推进全区社会保障“一卡通”
(一)加强数据整理,加快发行进度。通过全区集中式社会保障卡系统,基于公安人口基本信息库,将全区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人员基本信息与公安人口基本信息进行权威比对、核实,实现社会保障卡的实名发放。全面加快带有金融功能的第二代社会保障卡发放进度,扩大社会保障卡发放人群,逐步实现对全区城乡居民参保人群的全覆盖。2012年新发行第二代社会保障卡600万张,实现全区持卡1160万张,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76.5%。
(二)完善用卡环境,逐步推进应用。按照开放兼容的原则,统一制定全区社会保障卡读卡机具接口标准规范,改造和扩充原有读卡机具,实现原有各类卡片向第二代社会保障卡的平稳过渡。在全面支持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基础上,拓展社保待遇发放、信息查询、社保缴费、就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五大功能。建设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全面推动社会保障“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三)集中统一发行,实现规范管理。建成自治区社会保障卡个人化中心,统一完成社会保障卡小批量制卡、零星制卡和补换卡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卡的全区集中发行。制定全区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申领流程、发行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实现发行和应用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建成全区社会保障卡专业服务网,实现所有服务人群在线办理社会保障卡的申领、开卡和补挂失等业务。推动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保障卡相关政策宣传、疑难解答、信息查询和业务经办。
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拓展12333电话咨询服务范围,打造“12333”服务品牌。继续加强和完善全区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在已开通社会保障政策查询、社会保险信息查询的自动语音和人工应答服务基础上,将服务范围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业务领域逐步向人事人才等所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域扩展。加强全区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加快盟市远端座席建设,形成“一地呼入,全区咨询”的统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扩大社会影响力,着力打造“12333”便民服务品牌。
(二)加强网站群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群建设,做好网站的内容更新工作。加强业务网站整合,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才交流、人事考试业务网站整合工作。全面启动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险、就业服务网建设,逐步开展在线服务。启动手机WAP版网站建设。
(三)开通短信服务,畅通公共服务渠道。启用全区集中统一的短信平台,与各业务系统、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统一门户网站对接,将应用覆盖至全区移动、联通、电信手机用户,通过手机短信实现身份验证、账户查询、信息提醒等服务功能。
(四)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自助服务。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统一制定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窗口标准规范,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步伐。加快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建设,方便群众开展信息查询和业务经办等自助服务。
(五)开展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自治区-盟市上下贯通和资源共享。依托金保工程业务专网,按照“互联互通、协同高效、保障安全”的原则,建成覆盖自治区-盟市的协同办公自动化平台,全面提升全区人社系统的政务运行效能和管理水平。
五、加强数据应用
(一)全力做好数据整理,切实提高数据质量。依托公安人口基本信息库和质监法人基本信息库,对全区大集中数据库中人员和法人单位基本信息进行比对、核实、修正和完善。逐步规范和统一各级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经办机构的数据采集标准,推广通过身份证读卡器直接获取个人基本信息模式,实现数据采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加强统一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整理整合,保证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数据的准确对应和实时共享。
(二)继续抓好监测数据上报工作,支撑已启动的全国联网应用。加快自治区实时交换区建设,实现全区就业、社会保险、基金财务联网指标数据的直接提取。做好新开展的全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联网监测工作。
(三)加强部门间数据交换,实现基础数据跨部门共享。与自治区公安厅和质监局合作,共同推进自治区人口和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建设,实现人员和法人的基础信息共享。建成全区社会保险费地税征缴接口和信息共享协作机制,统一全区征缴流程,全面提高全区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效率。以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工作为契机,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
(四)发挥大集中平台优势,建设全区集中统一的决策支持系统。完善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数据指标体系,逐步建设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劳动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数据的主题分析、数据展现及预警预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六、强化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控和应急保障机制,完善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数据存储和应用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数据管理、运维管理、人员管理等规章制度。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和检查机制,强化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和规范应急响应预案和灾难恢复预案,并定期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
(二)抓好等级保护工作,确保系统应用安全。按照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工作要求,完成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定级备案工作,积极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整改和测评工作。加强基础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完善和规范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平稳运行。
(三)加快推进电子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信任体系。推进全区统一的电子认证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数字证书的独立发放和管理。建立电子认证系统运维保障和服务流程体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数字证书发放管理机制。全面启用全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工作人员数字证书,逐步实现电子认证应用对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的全覆盖。
七、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一)推进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紧制定和完善全区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社会保障卡终端规范、社会保障卡申领流程、社会保险费地税接口标准、跨部门信息共享数据指标体系等标准规范。加强对标准规范执行状况的督促和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信息化建设绩效考评办法,重点考核定量指标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切实提高信息化覆盖能力和应用水平。
(三)做好常规统计,完善统计制度。健全并认真执行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工作制度。完善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开展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社区直报等工作。统筹协调好薪酬、就业、劳动关系等专项统计调查。做好统计软件SMIS2012的推广应用工作。
(四)加强信息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有条件的旗县区,加紧成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壮大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加快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篇:2016河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6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系统内研究课题结项目录
一等奖(4项)
1、课题编号:JRS-2016-111 课题名称:城轨信号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负责人:周珊
课题组成员:贾毓杰、党鸿雷
2、课题编号:JRS-2016-302 课题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路径研究(廊坊市与武清区人才资源合作实例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廊坊市人社局 课题负责人:郝丹
课题组成员:张众、刘莹、贾昌、司晓坤、姜佳君、樊雪、王君丽
3、课题编号:JRS-2016-306 课题名称:高职学校教师激励因素实证及对策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负责人:戴冰
课题组成员:林娜、李慧、蒋颖
4、课题编号:JRS-2016-404
课题组成员:方禹潼、康显、郝雅辉
4、课题编号:JRS-2016-305 课题名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能力提升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平山县畜牧水产局 课题负责人:曾德军
课题组成员:张美荣、李文争、毛丽丽、周新、王跃利
5、课题编号:JRS-2016-401 课题名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沧州市人社局 课题负责人:刘勇
课题组成员:位瑞涛、付凯
6、课题编号:JRS-2016-709 课题名称: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负责人:刘洋 课题组成员:马光、许洁 三等奖(9项)
1、课题编号:JRS-2016-102 课题名称: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问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曲海柱
课题组成员:孟晓敏、林子再、张家铭、高继原、贾鸿君、李书先
课题管理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负责人:芦南美 课题组成员:贾毓杰、施炜
7、课题编号:JRS-2016-402 课题名称:推进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陈斌
课题组成员:王丽莎、王缘缘、孟琳
8、课题编号:JRS-2016-601 课题名称: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方式探究——以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例
课题管理单位: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张勇 课题组成员:韩春江
9、课题编号:JRS-2016-701 课题名称:秦皇岛市人才公共服务政策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王剑
课题组成员:张帆、张宇清、王丽卓、何巍、许红军、高晶
正常结项(18项)
1、课题编号:JRS-2016-112
课题管理单位:保定市人社局
课题负责人:赵兴权
课题组成员:宋玉忠、侯宏伟、孙涛
6、课题编号:JRS-2016-108 课题名称: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问题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邢台市宁晋县人社局
课题负责人:江建军
课题组成员:樊永斌、吴丽英、曹慧聪、刘建玲、范娇、梁保琪
7、课题编号:JRS-2016-203 课题名称: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魏玮
课题组成员:施雪东、常雪娇、高越、王爱新、贾文豪
8、课题编号:JRS-2016-207 课题名称:唐山市人社领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孙宝晖
课题组成员:李春辉、卢明、李姗姗、赵博锋
9、课题编号:JRS-2016-210 课题名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制度整合与创新 课题管理单位:廊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组成员:王丽莎、王缘缘、孟琳
14、课题编号:JRS-2016-501 课题名称:电子信息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中的作用 课题管理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李刚
课题组成员:杜伟、闫海洋、冯章龙、刘婷
15、课题编号:JRS-2016-703 课题名称:秦皇岛市推进“互联网+人才服务”和实践与探索
课题管理单位: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翟英俊
课题组成员:王剑、王莎莎、刘萍
16、课题编号:JRS-2016-704 课题名称:衡水市人社系统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周宇
课题组成员:薛魁中、李红光、李莉
17、课题编号:JRS-2016-705 课题名称:衡水市高校毕业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 课题管理单位:衡水市就业训练中心 课题负责人:姚保华 课题组成员: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