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规范深处是高分 高考阅卷感悟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21: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规范深处是高分 高考阅卷感悟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规范深处是高分 高考阅卷感悟人教版》。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规范深处是高分 高考阅卷感悟人教版

规范深处分自高----2007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感悟

高考事关千家万户,阅卷情牵莘莘学子。被喻为当代社会最后一块净土的高考,从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的干扰性,最广泛地动用全社会公共资源以确保公正性、公平性。然而,在公开、透明的同时,高考的阅卷工作却越来越讳莫如深,大有“长在深闺人不识”之势。

全民谈高考,重点谈语文,焦点是作文,因为会说汉语都可以对语文、对作文指手画脚,所以语文学科的阅卷比其他学科更多出一份风险和谨慎。因为风险,我们谨慎,因为谨慎,我们规避,对一切与参考答案相比旁逸斜出的内容尽量扼杀,所以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规范显得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说学生很多失分不是由于知识积累和能力层级不到位,而是因为作答规范度不够,因答题技巧掌握不好丢分。基于此,教学和试题评讲中对规范的强调非常必要,规范深处分自高。

历经2007年阅卷工作的洗礼,揭开“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神秘面纱,些许感悟愿和大家共享。

一、重规范,培养严谨学风

高考阅卷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一线辛勤耕耘的中学教师,有学富五车的硕士、博士,还有术有专攻大学讲师、教授。他们对中学生学识状况的了解不尽相同,导致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分歧甚大。虽然阅卷小组一再强调不作学术讨论,阅卷教师主观上的不统一还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具体操作的客观性。其中特别是部分研究生“眼高手低”,眼光审视因专业知识山登绝顶而向上看,下手给分因学生答案五花八门而朝低走,成为典型的“多情刀客无情剑”,对稍稍偏离的答案大加封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分老师带着望远镜找试卷的缺点,笔底呈现的是学生伤痕累累的荒芜;一部分教师带着放大镜找试卷的优点,笔底涌动的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企盼。

为将人为因素的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阅卷场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复查、质检层层把关,对曲解答案的教师会予以警告甚至驱逐。但是,再严密的措施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误判的衍生,为避免不必要的中伤,我们在引导学生作答时就应该特别强调规范,字规规矩矩地写,话明明白白地说,理从从容容地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要点齐全,表述到位。

二、重个性,突出答案亮色

阅卷工作千头万绪,而且潜伏的误差侧立旁侍,如美国中情局特工一般无孔不入,稍有不慎即给评阅以致命一击,所以每一个阅卷者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重压之下,求平衡的心态导致打保守分的现象在各题均有体现。求稳不重准、求规范不重创新,不少老师以不变应万变,以此规避不测的风险。

再美丽的风景看久了也会钝化我们探究的眼神,再美味的大餐品久了也会腻烦我们思慕的味觉。面对千篇一律的答案,连续奋战的老师很容易出现视觉和审美的疲劳,一眼扫描、一笔定分也在情理之中。

要从成千上万的试卷中脱颖而出,在规范的前提下,个性不可少。这种个性既是对试题机敏的解读,也是对厚重的文化积淀的展现,是青春的宣言,是成才的渴望,是成功的阶梯。这份飞扬的个性闪亮登场,评判老师的心灵就必然经受强烈震撼,笔下的分数自然也就如股海牛市一般高开高走。

三、重逻辑,理清答案要点

阅卷的时间限制比较强,全省近五十万份试卷得在规定期限内评阅完毕,所以指导委员会一边强调准确,一边又要求速度跟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为求速度,老师只能在试卷答案中找要点,有点子就给分,没要点就一眼跳过。一般来说,阅卷者根本没精力从零乱的答案中概括要点,他们能做的就是死扣参考答案、扣死参考答案。

基础题给分点多、作文题阅读量大,都是慢得快不得的活。然而在阅卷数量要求的紧逼下,每个阅卷人都不得不全神贯注,夺命狂奔。

以今年的第四大题为例,该题共七个给分点、十二处记分点和一个签名栏,完成这套程序至少也得近十秒钟。如果按每天平均阅卷十八袋计算,在七个半小时内每个老师得看完540份试卷,即最多五十秒就得完成一份试卷的所有评阅工作。除去赋分、签名时间,真正用在看答案上的可能就三十多秒钟,这还不算喝水、找卷袋所浪费的时间。

在三十秒内要看完这么多内容,找要点给分成了评阅最便捷的方法。如果答卷思路清楚,要点明确,在老师快速浏览下,在近乎机械的采点给分时就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这给学生答题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问答题要分点作答,可以从赋分反推答案要点,一般来说应该是一个点一分或者两分;二是作文一定要多分段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杜绝三段论或者一段到底。

四、重基础,强化知识积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过关,分数领先。要夯基础,就必然涉及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如果把文质兼美的文章比作美轮美奂的大厦,字词则是构建大厦的砖木,没有砖木,再美妙的构想也永远是空想。正字音、辨字形,勤观察、多思考,用好字典,规范书写,尽量少写错别字,努力纠正习惯性误读、误写,我们别无选择也无悔选择。

识字正音是我们交流的基础,看懂题干是我们思考的基础。读懂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对应作答,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可惜,高考中被常识撂翻、痛失唾手可得的分数的情形数见不鲜。如诗歌阅读第二小题明确要求“全诗是怎样表现的”,不少考生提笔就是“第四联集中体现了乱的心情”,扔掉前三联也就扔掉了该题四分之三的分数。作文审题的失误更令人啼笑皆非。题干是“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明确表示这是命题作文,只能以此为题目进行写作。不少考生开篇就另起炉灶,换成另外的标题。这种文章轻则因标题错误扣两分,重则因改换题目导致整个内容的逻辑重心偏转,成为偏题或者跑题作文,给辉煌的升学企盼带来灾难性打击。

默写本是送分题,是150分试卷中唯一能从教材直接找到答案的识记知识。然而考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5分的题全省抽样平均仅为1.24分,成为整个试卷丢分最多的重灾区!这固然与考生记忆不牢有关,但审题不准也是丢分的重要因素。今年的默写由过去单纯的补足式填空变为情景式、理解式填充,增加了审题难度,不少学生不知所云,误填、错填现象比比皆是。面对像“<<师说>>中提出的择师标准”、“<<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变幻、在色彩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特征的句子”等题,不少读死书的考生茫然无措,任宝贵的分数与自己擦肩而去。

五、重思考,形成学科能力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构建方式,要解密这特点,就必须整合学科知识体系,熟悉各个考点及解题思路,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全面提升学科能力。

流畅、得体的表达是形成语文学科能力的前提,而语言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又是表达得体的保证。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下,丰富的词汇是我们表述精准的源泉。然而,当代中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弱差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或游戏、网络语言满嘴翻飞,时尚得几乎全盘割裂传统文化的厚重;或俚言俗语横空飞扬,浅薄得似乎全然淡褪阳春白雪的雅致。以2004年高考语言运用为例,给出春联上句“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有学生对出“ 生由命死由命生死由命”甚至“男厕所女厕所男女厕所”等下句,内容低俗且与春节喜庆毫不沾边,实在贻笑大方。

拥有了知识储备,还得熟悉语文学科的基本术语,解题时才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比如今年的18题是图文转换类型,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揭示寓意。寓意本是一句极精练的具有普遍哲理的话,太长或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答案都偏离旨意,不少学生在这上面栽了跟头。还有少数学生写排比句居然只有两句,写比喻句以为只要有“好像”一词就是,如“我好像没给你什么,不用谢”之类。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今年考查的比较冷僻的术语,即谋篇布局。恐怕很多语文老师都不知道谋篇布局就是考虑和安排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意思,学生就更惶惑、慌乱。但愿在以后的命题中尽量不出现这类冷僻术语,即使不得不为之,也最好把它改换为学生比较熟悉的说法。

必备的答题技巧也属于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像选择题的排除法、联想法、回归法,阅读理解的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等,都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形成的解题技巧。不过,专家特别提醒,技巧训练不在多而在精,选取有思想的五至八套试题就能训练出技巧,那种慌慌忙忙上完课、急急匆匆赶做题的做法实属挂一漏万、本末倒置。题当然要做,特别是小练习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在检测、巩固和提高方面有不可替 代的功效,但不能做得太多,抓死练活、死去活来的办法只能不断扼杀学生的灵气,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狭窄。

与解题技巧相关的是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考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诗歌重在理解情、景、理的关系,说明文重在介绍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小说重在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散文则常常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抒发对生活的感悟。随着高考作文对文体的淡化——淡化绝不意味着摒弃,文体特征一直是作文赋分的要点,淡化只是取消了对文体选择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进一步拓宽作文的思维空间——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也逐渐淡化文体特征,远离了文体本身的要求。突出文体特征,抓出文体考查的重点,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得不正视的本位回归。

六、重生活,锤炼运用能力

语文不是学会的,是用会的。在学习中运用,在生活中巩固,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主张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而且四川高考越来越凸现生活化、人文化、实用化。比如19题的树叶的感恩和阳光的谦逊就是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设置的;语言运用得体的考查也联系了生活中随地吐痰者的狡辩现实要求驳斥,不少学生不是得体地反驳而是直接进行人身攻击:你为啥不当众大小便?有痰不吐不卫生,我吐你脸上,行吗?

作文“一步与一生”更是关注了生活,强调以生活立意。面对这个题目众说纷纭、毁誉参半。反对者一片叫骂,声称中学生太小,根本没有足够的阅历来思考人生,只能闭门造车,胡乱拼凑,命题有失公信力。更有一位恶搞网友将该题创意为:一步踏空成为植物人,一生躺在床上不动弹。直面铺天盖地的质疑,命题者坦然得理直气壮:十八岁正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这一步事关一生,当事人进行思考和选择理所应当;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时时需反思;我们不可能在咽最后一口气时才拿起笔总结一生,虽然这时才最有资格,却也最没实际意义。他们还有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当代中学生关注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游戏、明星、老师的长相成了他们评头品脚的焦点,视听文化、快餐文化极大地消解着他们思考的敏锐和深入。所以,命题人力图通过高考的导向来纠正学生的这些偏差,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从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理解生活。这也要求中学语文教学适时链接生活,八方风物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为课堂输入永不衰竭的活力。

七、重反省,弥补知识软肋

四川本土专家最能诊断出我们伤风感冒的病灶,也最能在刀光剑影中找出我们的罩门,所以命题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专攻考生软肋。有一组数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2004年全国卷省理科抽样平均为105分,2005年全国卷为98分,2006年四川卷为92分,今年更降为87分。

试题的设置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字音的考查对准了四川方言的易错字,像今年“着陆·着想”“松柏·柏油”等词读音的辨析;字形则重点考查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和我们习惯性误读误写的词语。命题专家 直言,多音字是热点,形声字是重点,易错字是难点。这是字音字形考查不变的旋律。

古文翻译对历届考生来说都是谈之色变的难点。今年的翻译中,断章取义、曲解文意的答案不胜枚举。可能是相距久远,可能是缺乏听说语境,大多数考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他们宁肯看漫画也不愿意读一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之类的浅近文言作品。因为积累不够,不少考生选择题靠瞎蒙,主观题则错译、漏译、误译。其实,爱也罢,憎也罢,古文都是语文教学一道绕不过的坎。且不说古文中的名句名篇异彩纷呈,也不说古文中的道德情操春风化雨,单说古文历千年风雨,见证了几多繁华散尽的苍凉,其凝练、厚重远非发展不足百年的白话文可以比拟。当然,我们绝不是提倡复古,但丢掉古文也就丢掉了民族文化的根,怎么说也是遗憾。更何况,古文命题原则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只要掌握课本文言文的基本实词词义,结合试题的语境,学会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考查的知识点,注意特殊句式,采用直译原则,每个词在翻译后的句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古文并非铁板一块。

考生反映出的另一问题是筛选信息的素养有待进一步发展,提取信息精细程度不够,整体把握信息能力差,忽视语境中的信息,对题干的多个信息不能综合整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剪裁内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长课文如何短教其实就是如何抓主体信息,不能因内容长就多上一节课。专家称高中语文教学有些活而不实,太花哨,实而不准,没抓住点子,说的就是有时一节课信息量太大,有时又没有基本信息。抽去对信息的思考整合,高中课堂恐怕就会越来越向小学课堂看齐。

当然,知识软肋因人而异,归纳三五套试题的失误,我们就能找出自身的不足,予以及时补救。

八、重教训,纠正习惯错误

习惯性错误分知识错误和思维错误两类。知识错误指习惯性误记、误写而不自知,直至被人提醒才如遭当头棒喝,汗颜于以往执著的无知。思维错误指狭隘的定向思维不会根据新情况加以变通,持之以恒地囿于一孔之见。比如一见苏轼就联想起大气磅礴的豪放,浑然不知<<江城子·悼亡妻>>是典型的婉约佳作。

习惯性错误的最大危害是不动声色地坚持不懈地消解我们对事物正确的感知和判断。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误记直接导致选择题丢分,日常交际中的病句容易习非成是,极大削弱我们对病句判定的敏感。定势思维则把我们定格在狭小的圈子中顾影自怜,无从感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阔大和温婉。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错误斗,其乐也无穷。确立与习惯性错误作坚决斗争的信念后,纠错本就成了最锐利的武器和最有效的平台,建好、用好错题簿,我们壮丽的纠错事业就已经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勤字当头,干字领先,只要及时将困扰我们的顽固性错误剪贴到错题本上,有事没事读读看看,这错误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常常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牢记了某个题的思路,我们可以取类引申,把它扩展为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比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句的特点是没有谓语和形容词,意象并置,增加了意象密度,使诗句精练而意蕴丰满,以树喻人之衰老,烘托了气氛。这个答案的前半段适合所有类 似的诗句解读,像“枯藤老树昏鸦”“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九、重感悟,展示真我风采

作文向来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三分天下有其一。作文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着考生的功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考生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然而,命题组在总结今年的作文状况时,使用了三个让人心酸的关键词:雷同,肤浅,娇情。雷同说的是材料和结构惊人地相似。选材上,考生基本上都请出屈原、、苏武、陶渊明、苏轼、林则徐、孙中山、鲁迅作观点的代言人,千篇一律地阐述他们在人生紧要关头跨出的一步,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老套且俗套。不是这些材料本身有问题,如果剪裁得当、分析在理,一样的情溢言外、意动人心。有问题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他们叙述的是相近的事例,得出的是相同的观点,难怪阅卷老师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最终拍案而起,直斥材料的单

一、贫乏。结构上,众多考生都是材料加观点的模式,一个材料叙述完毕加上两句简单的评论,再一个材料叙述完毕再加上两句简单的评论。整个文章显得松散、脱节,后半部分几乎是前面内容的复制和叠加,有它不显多,没它不显少,有明显的堆砌材料嫌疑。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作文时找准着眼点,小切口、深分析,使材料物尽其用,真正托负起文章的观点。

肤浅说的是理性分析不足,对一步与一生的关系分析不够,主题基本上都是一步决定一生,不能将思维扩展开去,联想到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振兴同样由一步步构成,也很少有考生能从反向立意,认识到一步就仅仅是一步,一步不能决定一生,跌倒了爬起来依然是好汉。其实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自然就能深入下去。比如:一步为什么关键?什么是关键?陶渊明的关键与林则徐的关键点有哪些不同?从关键点走下去,主题可以避免雷同,深度也能得以展现。

肤浅还包括现实感不强,不能很好地链接生活,做到我手写我心。他们推荐了一篇紧密联系现实的佳作。文章写的是为走出深山,“我”入城读书,不料染上网瘾,内心几经挣扎,最终走出虚拟世界,然后得出结论:不要纠缠于无谓的一步,抬起头,前面又是一片蓝天。

娇情指单纯追求词彩华丽,功力不足,胡乱拼凑排比句,议论太多且多属空发议论,乱贴标签。其实不仅命题组有这样的指责,关心高考的不少社会人士也纷纷斥责高考作文越来越向虚无缥缈的华丽看齐,丢掉了思想,无病呻吟。有人撰文<<高考作文:诗意还是失意>>,批评作文吟风弄月的小资情调,认为被抽干了思想的作品不忍卒读。

单纯追求文字的漂亮而忽略了对内容精细的打磨,这当然是舍本逐末,但是,以此批评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雕琢,同样有矫枉过正之嫌。

翻开恢复高考三十年的作文题目变迁,我们不难发现,试题的政治色彩逐渐淡褪,人文关怀、自我关注越来越得到彰显。以上海为例,从1977年的<<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二三事>>到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作文题目本身就展示了“人”和“人性”被发现的过程,展现了作为个体的人从 钢铁般的集体意志中渐渐剥离出来的个性飞扬的现状。当今,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个人信仰渐趋多元化,如何协调自身与社会的矛盾、实现喧嚣中的精神突围,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热点,回归自然、关注自我无可厚非。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是自我释放,吟风弄月、抚琴调弦也是自我释放,只要是一份真实的感受,一份真情的宣泄,我们就应该肯定其合理性,又何必非要让每个学生都修炼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慷慨来?

语言需要包装,这是不争的事实。以“泉水击打着石头”为例,它只平实地描绘了客观事物的状况,很难引起我们其他的联想。如果把这一句改为“石头里蹦出欢乐的歌”,它就以拟人手法把我们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引导我们进行愉悦的体验和想像,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所以追求文字的漂亮本身并没有错,只要不是为文造情,故作姿态,单纯为文字而煽情,那么,对语言美的追求就是考生不懈努力的目标。阅卷场上的高分作文依然是语言亮色不断也说明了这一点。

作文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如何也得结尾,不能留残缺文章。残缺作文在四等以内即20分以下,完整的文章即使只有三四百字也只是扣除字数分,急就一段结尾的文字,因故不能完篇的文章就可以多得一二十分。

思想领先一步,行动就能抢先一个时代,命题组如是说。如果能够针对考生上述问题,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匡扶、纠正,那么高考场上学生就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尽量减少过失性丢分。

毕竟,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理相同。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书写生活——浅谈学生写作“回归生活”能力的养成

【摘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作文试题的一个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具备盘点生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盘点书写在眼前这张作文纸上。让写作回归生活,作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引导 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 书写生活

所谓“只闻古人语,不见今世情”,这是对学生喜欢在作文中堆砌古典文学方面的材料,作文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关注现实生活,不表现现实生活等这类情况的总体评价。这种现象在考场作文中尤为鲜明而集中。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现自己盘点生活的能力,成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思考重点问题。

其实,当我们的学生在写自己心爱的日记的时候,在编写自己班级或年级的报纸、刊物的时候,在出板报的时候,当周记内容随意的时候……学生的文章、那些文字是可爱的,充满灵性的,情感真挚且书写生活的。可是,当他们正襟危坐开始写作文的时候,那些文字却往往充斥着古人华美的诗词歌赋,一遍遍重复着李白、陶渊明和司马迁等古人的事例,填塞着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抒情文段,不厌其烦的详细讲述着牛顿、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的故事……看着这样的文章让人感到一种无话可说、或者不是如何说的尴尬。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是的,到底是什么使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丧失了那些可爱的文字、那些亲切的情怀、那种充沛的情感、那一颗颗敏感的心?文章本应展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可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生活中众多鲜活的人和事,为什么总也走不进学生的视野,一进入考场,那些生活似乎便被屏蔽在头脑之外?从2007年的“细雨闲花”开始,越来越多的考场作文在论据的使用上深陷入古人和古文之中,事例的陈旧和事例扎堆已经不再是个别问题,文章体现出的是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学生似乎正在失去“盘点生活”的能力。

作为考场作文试题,近几年高考常用的“材料+评议”的试题形式,无一不在为考生提供着多种思维角度,启发考生的多元思维,在鼓励考生写作的独创性同时,又尊重着每个考生不同的“着力 点”,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写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写作。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作文试题的一个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具备盘点生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盘点书写在眼前这张作文纸上。让写作回归生活,作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的能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呢?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分析情况、分别指导

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作文呈现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指导。

(一)古典情怀

学生中,特别是文科班的学生或者一些情感细腻的女生,他们一般来说会比较容易被拥有浪漫情致的古典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感伤情怀所打动,特别偏爱那些浪漫感伤的古诗词并进而了解作者的轶事(如李煜的生平、遭际)。他们在阅读作品和平时写作、乃至说话的时候,比较喜欢引用和交流这些诗词歌赋,在写考场作文时也不例外,而且常常因为太喜欢某个作品或作家,将文章写成了作家传记或者诗词赏析,从而形成作文偏题、跑题的情况。

这类学生由于阅读量比较大而且情感丰富、感受力强,所以写作的问题不再文笔上,也不在对题意的理解把握上,而是在于阅读视角过于单一,由自我个性来选择阅读的类型,让书来迎合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比较局限于某一方面,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对生活的感悟不够丰富。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上,可以通过文本及作家讲解来指导学生阅读,并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课下,可以通过给书目、给文章等方式来要求学生阅读必读读物,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单一的选书眼光,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这些学生由于感悟力比较强,所以一旦接触新的文本和篇章,很快便会有感怀、有心得,进入到新的图书天地中。随着阅读领域的不断拓展,书写并抒发个人感悟的需求增加,在写作时便能够新旧并驭,从而改变事例泥古的状况。

(二)积累有限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材料积累丰厚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大的学生,他 们的文章中出现事例陈旧和事例扎堆的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少见。而那些文学功底比较薄弱,材料积累不够丰厚,又对书籍没有特别喜好的学生,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事例老旧、论据与观点不和等情况比较常见。

在这些学生笔下,牛顿、居里、爱迪生、爱因斯坦、李白、司马迁、屈原、陶渊明等是他们常写且爱写的对象。在这些事例里,有的是他们从小写到大的,如居里、牛顿等,这些事例由于使用频繁早已烂熟于胸,所以好写也就常写。而在课本中频频出现或者老师在讲课时特别强调或特别偏好的那些作家事迹,如李白、陶渊明、苏轼等,因为他们被介绍频率高、事件丰富又好记忆,于是也成为了论据的首选。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他们文中的论据类似甚至连人物事迹的选取点和评论语言都相类。但是,由于积累的论据较少,且对于所写人物事迹的了解不够具体和翔实,仅靠自己听课的一点记忆与模糊的感知,所以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论据与论点不合的情况,或者是现人物与事迹张冠李戴。

针对这种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论据是关键。途径有二:

其一,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培养兴趣进而拓展阅读视野,在阅读中积累材料,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其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研读相关的书籍,把有限的积累做深做透,真正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体悟生平遭逢中的生命感怀,进而丰富自我,体验生命,感怀生活,提升眼界和写作水平。

(三)剪裁不当

在行文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又一个的叠加事例,有的学生会在举例论证时采用叙述抒情的方式来大段的书写事例,有的学生则喜好大量引用诗词歌赋或者名人名言等。这类文章整体体现出的是学生对文章的剪裁不当,文中例与理的比例失衡,学生行文时忘记了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以致文章呈现本末倒置,甚或出现文体不明、文章偏题的情况。

具体分析一下,这类问题的出现与应对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当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较弱时,他往往会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用事例代替说理。学生似乎认为“事实胜于雄辩”,通篇是“例子+结论”,每段都是“事例材料+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分析、阐述、重逻辑,只不过是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分析什么。这类学生平时课上一般不爱回答问题或讨论问题,一旦被问到也会很容易的以一句“不知道” 敷衍过去,他们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能力较弱,且畏于改变。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提问——回答”这一简单又有效的方式,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指导学生在平时就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一旦看到学生有畏难或退缩的情况出现,要及时鼓励和引导,通过训练表达来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段落写作。写一篇文章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写一段有事例有分析的文字,学生会因为篇幅短小而乐于写作。而且,段落写作规定内容不规定字数,学生在写作时更能专心于写下的内容,而不是时时操心够不够800字。但是,文章其实正是由这一个个段落构成的,累段成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修改一个个小段落要比修改问题满篇的文章容易的多,所以学生在教师点评完之后,会很快修改完毕,并再次找老师批改,“回炉”速度快,这就更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其二,学生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过于感兴趣,太过喜欢以致难以割舍,从而导致文章写作重心转移,论据反客为主成为文章的主角,导致文章偏离中心而成为人物传记或诗词鉴赏。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课上写作训练时加强针对性指导。这样便于教师时时掌握学生写作动态,提醒并加以点拨,让学生时时牢记中心是统帅且要围绕中心剪材料,并让这一观念在动笔写作时就浮现脑海中,从而实现从强制执行到自觉体验的过程。

其三,满篇都是诗词歌赋,美则美矣,然而却光顾着美意朦胧的语句却而且文章扎进故纸堆,两耳不闻现今事,没有体现出一个高中生对现实应有的关注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认为古香古色、之乎者也就是好文章,而背诵的诗词歌赋可以随时结合作家事例添加到作文其中,以增加文章语言的文采,从而弥补自身语言贫乏的不足。因此,学生行文好用诗词,堆砌诗词,乱用诗词。

这一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它体现出学生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只不过对于“文采”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引用美文,或者大量使用修辞就是好文章。对于这一点,要鼓励并支持关注语言,使我们的行文语用典雅而充满情致。同时,也要通过范文展示与点评,让学生知晓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语言追求,目标对了,也就有法可循了;另一方面,要及时遏制住学生盲目追求语言华美的势头,要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和高考范文,明确写作目的与评价标准,了解文章应展示思想的深度而非罗列辞藻,从而将学生对语言过度锤炼、过分打磨的能力,及时转移到对思想高度的重视与展示上。

(四)调整态度

有的学生一遇到老师留的作文,一遇到考场作文,那些充满性灵的文字便被排除在作文纸之外。而这类学生,是把作文作业、考场作文看得太重了,太过严肃了,甚至太过神圣了,以致认为自己平时所想所写都太不入流了,都登不上“作文纸”这个大雅之堂。端着架子写作文,架子太沉,笔太重,头脑带着紧箍咒,作文写得太累,老师看的太累。作文渐渐的与学生真正的所想、所感、所好有了距离,作文内容高于了生活,却也脱离了生活,那些文字没有了生活情感的依托,变得淡然寡味了。

这类学生一般来说比较又思想,同时文笔不错,只不过一到正式场合便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忘记了自己平时的感怀,一门心思要写“大作”。教师要把指导重心放在调整他们的写作态度上,即调整写作态度、放松紧张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放松心理,时时提示作文就是展示自己的所想所感,要让他们知道作文是展示自己思想的舞台,不是条条框框的八股文,让他们像平时那样放松的写作。

二、灵活教法、主动引导

虽然上述情况各不相同,解决的方式方法似各有异,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

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教法来主动引导学生养成盘点生活的能力。如课前演讲、周记和辩论赛等。

课前演讲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学生喜欢讲且乐于边讲边析,甚至是边讲边和下面不同的声音论辩。可见,课前演讲是一块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基地。教师可针对学生写作中反映出的脱离生活的问题,规定演讲内容。如,演讲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事与理。事,包括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班级问题、生活中的人和事;理,包括评论自己宣讲内容,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和见解,展示他人的评论并加以分析,阐述自己褒贬喜恶的原因等。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逐步将目光转入自己熟悉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在积累素材方面,学生能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事新闻逐步纳入到素材积累范畴,扩展了积累面,开阔了视野。同时,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能够开始个性化的思考,并对他人评论展开分析,体现出个性化阅读特征。

结合演讲内容和引发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教师还可以用课上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分析探究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类比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采用写周记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一周演讲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写作。由于学生是自主选题,这样就能够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是在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便自然成文,这也让学生于不知不觉间便明确了记录思想、阐发问题即是写作的观念,从而调整心态放松写作。

此外,这类写作训练不应过分强调字数,防止学生因字数问题而凑字的盲目写作。观点和分析最重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苛求字数。还要注意写作的及时性,抓住学生的灵感闪现、精彩语段,有必要的话布置成当堂写作练习,防止布置成作业后回家写作的懈怠,保证学生课上研讨探究的兴奋点及时成为写作的灵感源泉。

而对于争议较大的话题,可以布置成辩论题,找单独的课时来展开辩论。分析辩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寻找论据能够开阔视野,增加积淀,辩论稿的写作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展现,而论辩本身就是一个展示语言的舞台,一个思想的交锋前线,一场头脑风暴的呈现。用辩论赛的形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广度,加深学生思考生活的深度,同时有助于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

“演讲——写作——辩论赛”,这一系列的训练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不应仅仅限于古人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不应只关注华美的词藻、惯用的事例,现实生活往往更加贴近人心,更加鲜活而生动,生活远比我们的视野更为广阔,比我们的文本更加丰富多彩。以此入文,文章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更能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人对现实的审视角度与随之体现出的思考力度。

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这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关注生活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思考生活要从现象到本质,盘点生活要渗入自己的感悟与思索。作文是个舞台,老师是教练,学生才是真正的舞者。“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让我们共同关注作文教学,积极探究教法,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舞动绚丽青春吧!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杂志社 2.《课外阅读》(高中卷)华夏出版社2009.1 3.《2007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课堂内外》高中版 增刊)课堂内外杂志社 2007年专辑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摘要:升入高中,许多学生都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有些家长也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初中时语文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这些情况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的转变,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不断搞好高中的语文学习,这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关键词语:语文兴趣教学培养

新学期,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迈入高中大门。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新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成为初中、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将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我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学生表示对高中生活不适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要表现为:

1、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我校的假日,学生两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寄宿生特别是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分别占55.38%和21.54%;怀恋初中旧友的心情强烈,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到不知所措,有67.69%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2、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高中的学习量大,开设课程多,共12科,自学课少,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片。另一方面难以适应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据同学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不仅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更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复习,很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当然,刚入高中同学们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你也许不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你也许不再是班级里的最优秀的人物,你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你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明天我要做得更好,这已足够,相信这样很快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要学好高中语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兴趣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学生如对某种学科有浓厚兴趣,常常就会推动他孜孜不倦地进行钻研,从而使兴趣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语文教师只有做到新《大纲》要求的那样,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放到教法问题的首位,才有可能改变语文教学令人生厌的现状,并使语文成为备受欢迎的学科,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该学科的成绩。而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 1 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服贴在你在教鞭之下,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谩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

二、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三、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四、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教法,据此,我改变那种以教师串讲课文为主的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根据教材特点,不断更换教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总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十则有关谈学习态度的章节

2、《掌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3、《课堂教学应讲究批评的艺术》(《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第四篇:高中语文高考电脑阅卷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doc

高考电脑阅卷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内容提要:电脑阅卷与人工阅卷是不同的。本文从电脑阅卷的特点出发,探讨了电脑阅卷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几点启发。本文认为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与怨天尤人的想法,选好题目,开好头,书写要工整美观是应对高考作文比较有效的途径。关键词:高考电脑阅卷;作文教学

本人参加了2005年的高考阅卷,一个星期的阅卷工作令人难忘,用两个字形容:累、紧。“累”的是浙江省第一次采用电脑阅卷,许多人因为计算机的长时间辐射,脸上长了小痘痘,又痒又通,且感觉困乏得很。“紧”的是因第一次上电脑阅卷,许多规则让人一时间适应不了,故时间上被耽误了。因为这一星期的电脑阅卷经历,本人对老师平时的作文教学就有了几点浅显的思考。

一、要消除侥幸心理与怨天尤人的想法

侥幸心理是指有些考生的抄袭行为,怨天尤人是指往年改卷留下来的负面影响在学生中造成的不正常心理现象。不是有媒体披露过几秒钟决定一个考生作文命运的不好事情吗,有些学生就认为高考作文阅卷反正极不公平,那就凑合着过,平时化了极少时间考试时拿个平均分就是大好的事情。

电脑阅卷极大地减少了以往阅卷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首先,一张试卷最少得经过两个人批改,且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对方打的分数。如果两个人的分数差在7分以内,两个人的平均分就是该生的最后分数;分数差超出了7分,电脑会自动地把试卷转入第三批,由第三个人阅卷。如果第二人与第三人的分数差没有超出7分,三个人的平均分就是最终分数:如果三人的分数差均超出了7分,那么试卷就转到了本小组的组长手里,由组长予以定夺。一篇《是尘埃也是宇宙》经历了如下的命运:一评45分,二评59分,三评42分,组长60分。组长的60分是大家商量的结果,因为满分作文还需经得起作文阅卷大组长挑剔的眼光。其次,每个阅卷者都需经受得起电脑的抽查。每天,电脑都会给你抽出30篇左右已阅过的作文,假如你的两次自批的各项符合率低于规定的界限,那么你将受到警告,严重者被取消阅卷资格。鉴于此,阅卷者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再者,你不能打中庸分数。如果阅卷者都在36—44分之间徘徊不定,电脑就会发出红牌警告。阅卷老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阅卷的公平度、信度、有效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真正优秀的作文会在争议中,在至少四个人的不同审视的眼光中,如沙子里的金子一样被筛选出来。

电脑阅卷虽然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公正,但它的批改形式还是让作文的公平度、有效度、信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广大考生要想得高分,就得打下扎实的作文功底,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二、选好题目,开好头

首先来说说题目对作文的重要性。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在平时,题目不好,内容、语言

用心

爱心

专心 过得去也说不上有甚大碍,但在高考,题目暴露了考生的审题意识与角度去向,这就不是“题好一半文”那么简单,而是致命的关键点了。阅卷前,评卷组长、专家会认真审议,确立四类作文认识的水准。2005年的作文,等级是这样的:第一类,主题非常切合、充实的,是讨论“两级关系”的,如“个别与整体”、“一与多”、“被包容与包容”、“象征与被象征”、“对应与被对应”、“代表与被代表”等;第二类,主题基本符合的,如“以小见大”、“我与世界” 等;第三类,主题是离题的,如“和谐是发展的大道理”、“细微的力量”、“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等;第四类是不顾话题,自个儿另起炉灶和抄一篇完事的。其中,抄袭的文章不得高于15分,模仿卷不得高于36分,套用卷不得高于50分。下面是三组作文题目与相应的分值,从中可以看出端倪。第一组 不及格的 题目 分数 题目 分数

爱你不变之世界相连 10 保护环境从一枝一叶中做起 33 我们的未来 20 只要你会观察 34 保持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30 欣赏与遐想 34 世界的寓言 30 给心灵一条自由道路 35 小?大? 30 掌握自己的命运 35 发现 30 在人生中战胜挫折 35 体现出和谐 32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30 第二组 中等水平题目 分数 题目 分数

枯树 世界 48 一人一事一历史 38 折射 45 一次聊天 36 一花一世界 45 一的定律 41 花草的意义 45 宽容中和谐 41 重视细小,小中见大 46 小叶反映大世界 44 在细微中寻找大千世界 38 蜘蛛,我的老师 45 由小而大 36 要个细节当老婆 48 用心去感悟 45 梧桐兀立,西楼静影 48 花花世界 38 从佛看世界 48 第三组 高等水平题目 分数 题目 分数 钞票,我爱 50 天籁 60平凡的折射 52 一叶落时间也落也 60 无限•有限•心 52 心香三瓣 60 心的缩影 53 留得残荷听雨声 60 每一个角落的世界 54 风起风落间 60 一江清流 53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60 一斑窥全豹 55 一响无限的温柔 60 红绣鞋,白布里 60 聆听梧桐的心声 60

用心

爱心

专心 尝鼎一脔 60 是尘埃,也是宇宙 60 上面三个表格已经清楚地显示出题目的重要意义。不及格的作文,题目已经暴露出该生在审题中的严重失误。如《保持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抄袭往年的,就是考前老师押的“宝”。中档类的题目基本符合话题的认识范围,只是题目太普通,没什么亮点。第三类的尤其是满分作文,不仅切题且文采好,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最可贵的是角度独特,极富创新性,如《红绣鞋,白布里》《是尘埃,也是宇宙》让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见,题目将考生的写作意图表露无遗。

其次,一个好的开头在考场上实在是太重要。凡是得高分的作文,开头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虽然一个好的开头,不能决定一篇作文的命运,但在短短的时间里,考生能下笔不俗是让每个阅卷老师折服的。“万事开头难”,学生凭好的开头获得老师的青睐是理所应当的。下面是几篇作文的分数、开头及评析。

1、《每一个角落的世界》54分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现满目妖娆。阵阵锣鼓,声声爆竹,现民生安好。滴滴眼泪,种种期待,足以倾诉无限伤怀。

评析:句式整齐,巧借对联形式且语意明白,主题暗含其中,极妙。2、《是尘埃,也是宇宙》60分

东风乍起,温柔地轻抚我。我是一粒尘埃,随风而起,随风而落,有时,随波逐流,我不是树,我没有根,我没有迷人的芬芳,我没有美妙的外表,我是一切的卑微与渺小。但是,伟岸的高山里有我,磅礴的江河里有我,圣洁的雪花里有我,我是这蔚蓝色星球的机体,我是这苍茫宇宙的历史和未来。

评析:想象奇特,思维活跃而开阔,如天马行空,句式整齐而有气势。

3、《天籁》60分

有时总觉得这世界太大了,没有什么可以寄托。但细细想来,有时不如弃笔一阵,或笠屐枝履,畅游心目,或襟迎菰叶雨,或袖拂藕花风,或围炉以浮白,清曲以自度。不论是在花前扑蝶之春,或是槛畔招凉之夏,或是依帷望月之秋,或是围炉品茗之冬,只要那轻微的一种大千世界的天籁,足以洞悉这个世界那种安顿灵魂。

评析:对大自然的细心感悟在一连串的“或”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文笔流畅,情感细腻,感悟独特。

4、《墨•磨》

磨,沉默,然而朴素的外观却不乏大气,敦实的身材更显沉稳,在画中它与老屋一起,沉重的身躯与老屋的木制结构,是一个自然的组合,磨在屋前确是一个沉稳大气的焦点。墨,乌黑,却芬芳袭人,画中老屋中柱上的对联上深深映入柱身的墨迹告诉人们它同老屋与磨存在的历史——经历的风吹雨打。墨•磨,画中一个古典的组合。

评析:入题快,角度独特,有极大的创新性,文笔朴素自然。

5、《爱你不变之世界相连》10分 邂逅真情无悔,今生只为你相随。阿丁:三次了吧?一次次地充满了希望,等来却是一次次伤。你不爱我,那你何必给我写信呢? 评析:真情用错了地方,是对爱的亵渎,感情是不能滥用的。

6、《世界的寓言》30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人生在世,谁也不多,谁也不少。雏鹰在嗷嗷哭叫时就有了梦想,振翅飞翔,与蓝田搏击,与白云共舞。骏马拴于栅栏中,也有了自己的梦想,放蹄草原,驰骋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管生命是否短暂,关键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评析:开头的随意让它变得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由上面的五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作文的教学中,训练学生作文的开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这考场作文,无须“溜溜”,你的驴头马脸就清楚了。

三、书写要工整、美观

电脑上的作文,格子线没有,所以一个个字相对隔得较开,颜色也可以调整,但字形没法改变,于是,这字形就有了问题:首先,横不平竖不直的不规范的汉字经过扫描,整个儿就变形;其次,字形小的,如果笔画又潦草,那就是一片涂鸦,成了雾里看花。因为阅卷时间长,眼睛极易疲劳,故在阅卷时,阅卷者的心态都差不多。字迹潦草的作文,老师实在没心情耐心看,心里厌烦得很,脑袋瓜子真得会“嗡嗡”作响,分数自然就不容乐观;字迹清楚的,看着顺眼,只要文笔还过得去,基本上切题,一般都会给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字迹美观的,心里就会猜测,这也许是文化功底较好的学生,如果文笔又不错,那么分数就比较可观了。阅卷对于字数的要求是很死板的,字数没有700字,不会超过38分,字数600字以内,不超过36分,少于400字的不得超过30分。但是这其中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假如字形太难看,那分数只会往下打,绝不会往高处靠拢。人都是有感情的,阅卷老师当然会尽量做到公平,但对于糊涂卷,真地无法接受。如满分作文中的《墨•磨》,一评是38分,二评是60分,三评也给了60分。后来本文作为范文发给大家,分析的结果是,一评之所以给了38分,主要是因为字迹相对潦草,恰好评卷者是一个未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要做到如辛辛苦苦在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学究那样仔细是不可能的。别怪阅卷的偶然性,公平的透明度在极大程度上真得还是取决于考生那一枝笔。妙笔生花永远是真理!

以上三点是对电脑阅卷的思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电脑阅卷已经成为必然,望广大老师及考生积极应对。吴非教授说得好,高考是过敌人的封锁线。练好方方面面才是“发展”与成功的硬道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分作文结尾技巧简析

作文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一、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二、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四、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五、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 1 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规范深处是高分 高考阅卷感悟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规范深处是高分 高考阅卷感悟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