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

时间:2019-05-15 13: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

在革故鼎新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回顾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感悟颇深。

感悟之一 :用真诚之心构筑学生的爱国之情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弘扬我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心,要通过讲国魂、讲民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仅靠一周2节课完成这一任务决非易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关键要注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感染学生。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敢说敢做,如果看不到形势的飞速发展,仍然我行我素,只管板起面孔说教,那么再伟大的人物,再辉煌的成就也很难唤起学生的敬爱之情,达不到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思想性与科学性一致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装腔作势之态,用真诚之心,构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在讲述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人物之时,学生思想上认识片面的情况,如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时,就有学生提出我国当时所取得的成就,都远远落后于美国,还有什么可自豪,可赞美的呢?我观察到很多同学也颇有同感。对于这一问题,如果不去理睬,只会加深学生的错误认识,我首先承认了美国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先进,然后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引导学生

明确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可以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三百多年来美国取得的成就,同时激励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担负起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重任。学生转变了偏见,明确了认识,民族自豪感尤然而升。短短几分钟,就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加深了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又使学生认识到了肩负的责任。

感悟之二:激发兴趣,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柏拉图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和一定情感相联系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时就会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

中学历史学科的内容,不管怎么说,学生大致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生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所以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巧于引导,适时点拨,将课本上无声的文字,通过教师丰富的感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历史资料、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的动人的历史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开场,抓住学生兴奋点,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谈所知道的三国中的人物,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学生兴趣浓厚、精神振奋的良好心理条件下进入

用心爱心专心 1

新课的学习。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组织讨论、竞争、演讲和小型故事会,激发课堂气氛。又如在学习《20年代欧洲的国际关系》,关于西方几个大国对德国赔款问题的态度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站在英、美、德、法四国立场上,运用学过的知识分头讨论,各组代表将自家打算公布出来,老师稍做补充,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非常活跃,人人能进行思考,即调动了学生参与意识,又解决了难题,效果非常好。

运用灵活的方法授课,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由于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并深化了教学内容。

总之,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只有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可能把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新点子,才能有新的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感悟之三: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发展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认为历史教科书体现了中学历史的知识结构及具体内容,它既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凭证,也应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工具。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基本是“惟教科书”的状况,对于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等都不予关注,致使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历史课只要考试时背一下,就可以了,使历史学习失去了本来意义,使中学历史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今天,我认为要使历史教学真正起到作用,就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创造的学习历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教科书中心论的观点,不能把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绝对化、片面化。但历史知识浩若烟海,生历史教科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历史知识的框架,进入历史领域,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选择和解释。历史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运用教材引导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认识。如果把历史教学理解为教教科书,那么势必使学生对历史教科书以外的历史和事理无从知晓,其阅读能力只能读懂教科书,思维能力只是复述和默写教科书的内容,这就会阻碍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提高。感悟之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识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创新学习。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就要充分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新式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的学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变 “满堂灌”的课堂为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爱问问题,也问不出问题,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每堂课教师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目标,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正确答案,教师对比进行讲解,学生只须对每课的重点内容能背诵,默写,在考试中就能取得好成绩。45分钟教师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学生根本就没有问问题的时间,如此下去,只能培养学生的惰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就要给学生一个提供问问题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设疑,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每堂历史课学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的的联系,与同时期中外历史的联系,引发学生多问,诱导学生提

用心爱心专心

2出超出标准答案的能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置学生于愤悱状态,让学生欲说不出,欲罢不能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这对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素质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而且能够学好的。不要总怕学生不明白,对学生实际上能看懂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学生自己能做、能说的,教师就不要去讲,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保证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

感悟之五: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学科涵盖八方,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基本的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又包括政治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成果等等,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只靠每周一两节课是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的,开辟“第二课堂”即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多渠道接受信息,增加知识量,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从而有效地发展智能,抛弃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熏陶,培养个人素养,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素质的提高。

“第二课堂”的活动,要给学生充裕的独立活动的余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过程中获得的。我在历史课外活动中,采取了多种形式、指导训练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1)利用主动历史事件、节日的纪念日举办历史专题报告会。

(2)播放历史记录片,寓教于乐。

(3)组织历史兴趣小组,编辑板报。

通过以上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中得到成果,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但需要教师去寻找,去创新,俗话说,见多识广,只有学生历史知识丰富,才能提高素质及创新的能力。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愈加理解了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这句话,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完善自我,积极寻找新的教育方法,才能理解课程的内涵,善于启发学生的心灵,才能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才能使他们成为知识经济的创造者,祖国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书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

《素质教育》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学历史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内容摘要: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为此,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应克服过去历史教育中的问题,用“真”、“情”、“思”、“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关键词:健康人格 健康个性历史教育健康成长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我们认为更多的是需要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利用那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一、历史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有的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简单的就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没有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没有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二)、历史学科教学的思想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开设历史学科,目的就在于培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历史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吸取及转化而成的卷面成绩。这样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就未能很好的发挥,这是与学科教学大纲要求是违背的。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从教法来看,还是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很多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采用传统的形式。以讲解、讲述相结合为主,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法。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四)、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强化。历史学科的丰富性、深刻性及网络化,决定了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这当中应包括本国的古今通史和全球史知识。另外,还应具有超出历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从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受自身条件及外界环境的制约,上述这些教学基本功还是相当缺乏的,使其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博古通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教学用语缺乏文采,有失分寸,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

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板画,特别是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

(五)、在某些地方没有专职历史教师。这主要表现在乡镇中学,把历史学科看成是副科、是“豆芽科”,于是历史课都由别科老师兼职,有教语文加历史的,还有政治加历史的,甚至还有生物加历史等等现象。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教学训练,教学方法也以读教材为主,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熏陶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学生的健康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健康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健康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学生健康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健康个性

健康的个性,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1、要强调一个“真”字。“真”是指客观历史的事实及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真并不就是美,真是求知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它应具有生动的形象,应给人以直接的感受。然而,美又必须以真为前提,尤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的美,必须使教学内容真实,符合历史事实与发展规律,绝不能为了追求美的效果,而任意虚构夸张。“真”的要求还促使我们要注重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展示直观教具、利用形象性画卷、照片、采用电教手段)以及对历史古迹、遗址的实地考察。这也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既要用准确、细致的语言去讲解,又要能再现历史的画面形象烘托出的当时的独特气氛。2,要强调一个“情”字。历史的直接效果是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包容了相互冲突、相互对应的悲与喜、爱与恨、忧与愤、怜悯与崇高、恐惧与勇敢、负罪感与正义感等情感因素。“这些朝两极方向运动的情感因素,共同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中最浓烈、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这种震撼着年青学生心灵的激情,是我们导引学生们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进行理想教育和锻炼学生心智的极为重要、极为宝贵的情感基础。教师应以饱满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如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讲述,具体塑造圆明园的形象,教师用真挚情感,以发自内心的语调语气介绍它的华美壮丽,使学生的自豪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当说到它被焚毁于敌人之手时,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溢于言表,历史的感染力便一下体现出来。此外,由于历史情感的相对性,容易导致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如讲述美国

内战、林肯遇刺的情景时,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会使大多数学生对林肯的不幸遭遇产生惋惜、悲痛和崇敬的心情,但也可能会有极少数学生会感到人世的无常与空虚,即使是一代伟人,也会被命运所左右,而“我”能做什么呢?于是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占据他的心灵。教师则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寻求人生价值的标准,把历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紧连接进来,克服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3,要强调一个“思”字。任何历史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激情都包含着理性意蕴。在教学中,我们强调“真”和“情”,主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建立,都是从感性认识入手的。那么我们强调“思”,则要求把历史美中蕴涵着的理性因素挖掘出来,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历史美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普遍忙于应付主要科目的考试,因而他们真正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教师就应当在创造出历史的课堂气氛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去思索种种现象的本质,寻求人生的价值,探求历史的真谛,同时应积极倡导学生培养沉思的习惯,并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4,还要强调一个“行”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并理解真知后,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行动。历史告诉我们:应当珍惜幸福,艰苦奋斗,有限生命应当时刻珍重。在教学中应当努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参观调查、讨论演讲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应当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与锻炼“思”的结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健康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复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刍议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刍议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是制约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关键因 素。因此,改革教材,势在必行。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束缚,重新确定编写原则;其次,要降低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标;第三,要调整教材系统和知识结构;第四,要改变由国家包揽编写的局面,鼓励地区或个人编写教材。

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近年来,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中学历 史教师为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跟上中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新形势,要适应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需要,还要做更多的努力。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呢?这自然是包括现行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多 的功能性期望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过高、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历史课自身性质和特点在中学生心目中 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的因素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完全符合中学生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素质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气力,一 方面要加快历史教科书建设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学地编写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 的、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帧精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另一方面要尽快认真地严格地培训历史教师,全面提高 历史教师的素质。本文仅就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谈谈个人意见。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 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与情操。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历史教科书的建设,从50年代至 今,仅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先后编写了8套历史教科书。从整体看,这些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历史知识 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历史知识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突出具体史实与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合;同时注重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寓论于史之中”。从教科书的结构、编写体例、史料选取、文字叙述、插 图习题、印刷装帧等方面看,质量都是比较好的。其选材慎重、表达严谨、文字规范、语言简练为大家所公认。

用心爱心专心 1

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同于编撰普通历史著作或学术论文,它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及教 科书的体裁形式、内容取舍、行文格式、插图选用、习题设计等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中学历史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定作了严格的规范,使我国的历史教 科书既体例严肃,又结构严谨,在叙述历史过程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编写者对历史的认识,包含着明显的思想教 育因素。特别是编写原则明确要求历史教科书应内容线索清楚、问题头绪集中、教学重点突出、叙述具体生动、思想教育充分、能力培养全面。但因受课时及字数限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问题的叙述又显得过于简洁,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只用十几句甚至于几句话就概括了,中学生读后很难体会出它的整体轮廓,也很难回味 出当时的历史氛围,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历史场景的潜象,难以使中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产生共鸣而引起兴 趣。即使是有头有尾地叙述某一历史过程,也因渗透着多重教育目标而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加上不少内容偏 深偏难,脱离了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需求,如要年仅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 废井田、开阡陌”等概念就十分困难,它也不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奴隶社会”、“奴隶制 度”、“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理论性极强的抽象概念中学生更难理解。教科书知识概念的成人化根本 无法引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可读性,使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降低了历史 课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我认为,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撰写一般历史论著的最大差异是必须时刻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缺乏 认识复杂历史问题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而不是对历史过程有较强分辨认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编写历史教科书 一定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把历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历史过程又较为浅显的材料挑选出来,并考虑它的知识性、教育性,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各项要求作进一步加工,使之变成简明扼要且生动形象的叙 述性文字,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过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历史知识。即利用历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来编排出 最基本的历史过程。编写历史教科书不同于研究历史问题。后者是把不可认知的历史材料经研究加工成可认知 的历史材料,它的工作主体是充分利用已有历史材料来揭示历史的原来面貌,恢复历史的真象;而历史教科书 的编写则是把经历史学家加工过的已可认知的历史材料重新搭配组合成更宜被人们接受、简明通俗的历史知识。在一般情况下,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不需重新研究考证历史过程,只是把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通俗、生动、具体、形象地表述出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涉及到各种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实质上都 是在利用和推广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所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具有明显的普及科学历史知识和推广历史研究新成果 的双重作用。

过去编写历史教科书由于受到传授史学研究重心观念和旧历史教科书撰写习惯的影响,在内容上都是以王 朝政权的更迭为基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斗争,轻视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教 科书始终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徘徊,多以政治史

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且编写时过分强调历史内容的思想性 和教育性,把知识的完整性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使相当多的概念性知识脱离 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因而加大了历史教育的难度。多次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摆脱不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而只是在具体编写原则与内容结构体例、文字语言表达等方面做修改 或调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家对历史教育将会提出新的要求,以适 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精心编写能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 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势在必行。首先,要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改变对历史教科书赋予过高过多教育目标的 传统观念,使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从课程论原理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一定 历史时期、一定教育目标与政治需求的具体反映,因此,就应当根据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更新 编写指导思想,以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科书。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出阶级斗争史的编写指导思想 已显得陈旧而滞后了。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编写指导思想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利弊,权衡得失,保留行之有效的 精华部分,准确认识历史教育的各种功能作用,不要单方面强调或不切实际地突出历史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功能 作用。同时大胆参照、借鉴、吸收教育发达、社会道德好、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指导 思想,取其合理部分加以利用,以形成全新的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其次,要降低中学历史的教育目标。几十年来,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始终强调基础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通过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及 运用这些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历史教育目标是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却很少有人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据初步了解,在全国十几万所中学里真正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学校不是很多,数以百万计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绪很难提到这样高的层次。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与教育发达国家 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思绪教育要求,还是能力培养,均难度偏大,要求过高,且教科书内 容标题繁杂而不精练,课文内容分量过重。据此进行教育很难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在制定新的历史教育目标 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充分考虑并严格区分出历史学的不同层次,历史知识的不同层次,历史教育的不 同层次,历史教科书的不同层次,搞清楚中学历史教育的层次以及与之对应的教育功能层次和教科书编写层次,逐步建立起历史知识教育的量化指标体系,科学地编制出不同层次人员所需历史知识的信息量,合理地构成 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和历史知识量,使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真正达到既教育学生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也可以 说,正确地把握好历史知识层次,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是编好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条件。

第三,要改进与完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编写原则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科书编写的 具体要求,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文化教育状况。不同的编写原则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人才培 养的要求,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要充分体现改革开放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几十年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那些有益的原则继续坚持,同时还应本着改革精神大胆提出一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编写原则。既要增加历 史教科书的知识面,又要降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既要全面介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知识,又要保持 中学历史教学知识的相对稳定;既要保证历史教科书的质量,又要方便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如何使历 史教科书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第四,历史教科书内容仍要进一步调整。要打破以“阶级斗争”为基线的旧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束缚,彻底 改革中学历史教科书以政治史为中心、人类社会斗争为主体的狭隘历史主义观念,大力开创以社会史、法律史、伦理史、生活史、人类文明史及自然史与社会政治史并重的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变“政治”小历史为 “社会”大历史,以丰富多彩的全方位的历史知识构成新的历史教科书,使其以全新面貌吸引中学生,使学生 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许多新观念、新知识必 然会影响中学教育。因此,有必要大胆改变目前中学历史课过分细划“中国史”、“世界史”的传统习惯,大 胆尝试中国史与世界史合璧,把同一时期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展现在中学生面前。这样做,有助于中学生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建的,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不同;同 时也有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进而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历 史责任感与时代紧迫感,防止民族沙文主义思想的滋生。这实质上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第五,积极、稳妥、逐步地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提倡各地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教科书的 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除语文、外语、数学等工具课以外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 课制定出内容较现行中学教学大纲更加详细、要求更为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方便有条件的地区编写教科书。同时,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为他们比专业编辑更 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进行教科书编辑 的资格审查和教科书质量的审定把关,凡符合编辑教科书条件的人员,均应允许其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 写教科书。编成后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脱离中 学实际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会淘汰,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析中学历史多媒体网络教学

浅析中学历史多媒体网络教学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探究性学习

高中阶段,许多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部分同学认为我准备学习理科,没有必要学习历史,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历史,只要多记就可以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教师准备大量的知识,上课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而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改革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过程,变死记硬背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这是每个历史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不仅带着教案,还带着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表现出来。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学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通过E-mail可以实现网上交作业。通过BBS可以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视频点播可以播放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本人结合自己五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图、文、声、像、动画等并茂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视听觉器官的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加强。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例如,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一组圆明园的图片,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建筑与被焚后留下的断壁残垣,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将学生带入一种凝重的历史氛围,并由此导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北京条约》中,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这个内容时,我插入一段有关香港回归升旗仪式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体验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与本节的屈辱形成鲜明的对照,马上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渴望,期盼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感、责任感,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能收回台湾,甚至谈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有关俄国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并且还得结合地图,不利于学生的记忆,我用热区交互动态演示,化静为动,化死为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注意,使学生一目了然,而又印象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历史上的每一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教师应根据特定的历史事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途径有因特网、图书、影牒等。对学生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整理有用资料。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可以讨论,业余时间利用校园网的BBS也可以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学习《法国大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评价拿破仑,学生非常活跃,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同学没有发言,甚为遗憾,于是我在校园网BBS 上发了一个帖子,邀请学生来讨论,发表意见,很快吸引了很多学生,除了我教的学生外,还有高一和高三的同学,而且有些学生因为观点不同,还发帖争论,并且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分问题分析-信息收集—归纳

与总结。这样的课要在学生计算机机房上,教师不讲课,但要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也可以协作围绕待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经过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可以对问题作出解答,全体同学可以进行讨论,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巩固。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归纳和关键性的点评。例如:初一历史教材中有《寻访丝绸之路》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本活动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学会识读地图,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查阅历史资料,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因为学校图书馆可供查阅的资料较少,所以我主要利用了网络,将学生带到机房,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查阅,取舍资料,最后学生将他们查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并由各小组电脑操作较好的同学做成幻灯片,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取得很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于历史课堂是改革中学历史课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与实践

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与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用心

爱心

专心

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与“学”之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简述令人堪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简述令人堪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并没有随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相反,却呈现出一种日益衰退的迹象。教师的知难而退、学生的急......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浅谈

    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浅谈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可或缺地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师德方面更是每一位......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徐闻二中莫春红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已成为所有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并有不少心得体会见诸报刊......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走出中学历史课堂管理工作的误区

    走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误区 垫江八中余小松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的,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钟欣洁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陈场二中怀友文 摘 要: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