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纲要》中幼儿语言教育精神的解读
《纲要》中幼儿语言教育精神的解读
[摘要] 根据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领悟,笔者阐述了对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理解;同时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另外,对如何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关键词] 纲要解析;幼儿园语言教育
一、对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是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重要的活动类型。《纲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句话已经把幼儿园开展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概括得相当清楚。
首先, 要考虑选材问题。所选择的古今中外儿童文学作品, 必须是符合现代儿童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特点的, 是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教师要进行筛选,并充分提供让儿童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以前过于看重文学作品对儿童社会性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而《纲要》比较注重的则是文学作品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因此,让幼儿在教师所提供的文学作品中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是一种组织和设计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新导向和新思路。
其次,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这就要求不仅要有正式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 还要有非正式和随机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教师在“茶余饭后”时间随口的吟诵和讲述, 幼儿的睡前倾听, 自由活动时间给幼儿播放文学作品录音、录像,上网观看卡通片等, 都是很好的 学习和教育形式。
再次, 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启蒙性等功能的发挥, 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感知、欣赏、理解、想象和体验等活动来帮助幼儿深入思考、评价和创造。因此,正式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不可能是单一的形式, 多媒体手段可以成为教师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体验和理解的一种辅助技术, 但并不是必然手段。儿童的直接经验较为贫乏, 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直观手段来帮助儿童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画面和意境,从而充分理解。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包括对文学语言、意境、作品的思想脉络以及文学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的理解。至于“体验”的含义, 幼儿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表达和表现。但现在, 我们在幼儿园看到的多数是形式主义的“体验”, 幼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场面已非常鲜见了。语言教育活动不是重在 “表达”, 而是变成了重在“表现”, 这不能不说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退化和悲哀。
二、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解
《纲要》明确提出, 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 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下面分别就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及其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 讨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幼儿前阅读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图书阅读能力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是幼儿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关研究表明, 阅读能力强的幼儿, 一般生活在语言丰富的环境中,幼儿的早期图书阅读能够带领他们超越其原有的语言形态。苏日比(1985)研究幼儿萌发的图书阅读行为发现, 两三岁幼儿的口语阅读图书的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幼儿指着图画, 述说所画的物品名称, 将每一页当做是独立的,常跳着翻页, 不能按顺序翻书, 因而不能联结成一个故事。2.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幼儿边翻书边看图画, 跟随画面内容,用讲述故事的语音语调说话,串连起
一个完整的故事。3.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幼儿看着图画念读, 有时以讲述的语音语调念读, 有时以朗诵的语音语调念读。4.注意图画, 并开始形成书面的故事内容。幼儿看着图画念读,念读的字句和语调好像是在读书。5.注意文字。这个阶段会依次出现四种情况: 先是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接着是部分阅读,重点关注自己认识的字;继而以不平衡的策略读书, 在读书时过度省略不认识的字, 或者凭猜测取代某个不认识的字;最后过渡到独立阅读文字书。在苏日比的研究基础上,台湾学者杨怡婷(1995)对汉语儿童图画书阅读行为发展, 进行了同种研究, 她将汉语儿童图书阅读行为发展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看图画, 未形成故事。幼儿从跳动翻页、说出物品名称, 到手指图画、述说画面中人物行动, 逐步发展到用口语说图画内容的能力,但是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2.看图画, 形成故事。在这个阶段, 幼儿能够从图画中看出故事的连贯性, 开始用口语说出与书中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的故事。3.试着看文字。幼儿这时开始注意到书上的文字, 他们从部分地读, 到以不平衡策略地读, 再进一步到独立地读, 最后学习独立而且完全阅读。(二)幼儿前识字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幼儿识字,主要是对字形的再认, 一般不包括对字形的再现。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形象视觉的发展特点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认为,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已经具有模式识别的能力, 即他们能够通过反复观察, 把整个图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大脑, 以后再遇见同样的印象, 就能够认识。新近的有关研究也证明,幼儿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与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 他们往往把一个字甚至由两个字组成的词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 因此, 与其说幼儿在识字不如说他们在辨认图谱。作为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联系。前识字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萌发、初期、流畅三个阶段: 1.幼儿能够有兴趣地捧着书看,注意周围生活环境中的文字, 会给书中的图画命名, 能改编书中熟悉的故事内容, 能辨认自己的名字, 开始辨认某些字, 喜欢重复儿歌和童谣。2.幼儿开始了解文字是有意义的, 改编故事时注意原作品的文字, 愿意念书给别人听, 能够在各种情况下辨认熟悉的文字。3.幼儿能够自动处理文字的细节, 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字的形式(如诗歌、散文或菜单等), 会以适合文字形式风格的语速和语音语调阅读。研究发现, 幼儿的阅读行为发展主要处于萌发阶段和初期阶段, 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探索文字,逐步扩展他们处理多种文字材料的能力。
(三)幼儿前书写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幼儿学习书写的方式与学习阅读和识字的方式相似, 都要有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他们先觉得好玩而在纸上涂涂画画, 慢慢地了解写字的各种形式, 进而开始试着写出了类似“字”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写字的用途之后, 幼儿才能够真正学习并逐步写出一些文字。幼儿的前书写能力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然后认识写字时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有许多变化的形式;经过探索, 幼儿再进一步认识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最后发现写字次序和方位的规则。
目前, 由于缺乏对早期阅读内涵、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 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如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看书、早期识字、早期写字或早期诵读等。我们知道,教育绝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 但目前却有人打着《纲要》的旗号, 对早期识字、早期诵读等曲解盲从, 令人担忧。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大家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三、对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理解
《纲要》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 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也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纲要》在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 十分关
注学前儿童倾听行为的培养,这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个可喜的进步。一是有意识的倾听技能, 即集中注意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幼儿一出生就开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 幼儿与成人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时, 会产生交际倾向,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成人与幼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 可以帮助幼儿将语言与动作建立同步反应, 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养成集中注意倾听的习惯。幼儿教师要了解并依据幼儿这种倾听的特点,在与幼儿交谈时, 尽量保持面对面的交流和个别交流的状态, 使幼儿获得最佳的倾听效果。
二是辨析性的倾听技能, 即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出生以后四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幼儿园,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提高嗓音跟幼儿说话,仿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听得见,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也是大喊大叫。甚至在以前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中, 还有“能声音响亮地或大声地回答问题”等字样的出现。其实, 正是因为在幼儿周围环境中长期有“噪音”刺激, 幼儿的听力才会有所减弱, 从而造成一种“喉咙不响, 儿童就不听”的假象。殊不知, 幼儿的听力比成人更为敏锐,因为他们内耳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强, 能接收到成人所不能接收到的频率刺激。因此,教师对幼儿讲话时应该是“低声调”, 而不是“高八度”。国外的一些幼儿园就十分强调教师的“低声调”教学,当然也更强调教师与幼儿的“面对面对话”。这既是幼儿辨析性倾听技能培养的要求, 也是对幼儿尊重的一种表现。
三是理解性倾听技能, 即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就需要让幼儿在大量的日常交际活动和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中, 通过与人交谈、文学欣赏和讲述活动,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 增强对不同语境中语言运用、语词排列等的敏感性。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语境”的。正是因为幼儿具有这样的“语境依赖度”,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游戏、认知活动中, 对倾听到的不同的语言结构不
断地进行调整和重组。而语义、语法、语用和幼儿主体认知水平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和不平衡,教师要利用幼儿希望并尝试直接与成人对话的需要, 为幼儿提供调整语言交际策略的机会。从而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倾听、理解加工和表达语言信息, 达到相互作用中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幼儿在交往语言建构中, 更多地迎接语料倾听的挑战。幼儿的听力是有差异性的,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进行
第二篇:幼儿语言教育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拔萝卜
活动名称:《拔萝卜》(中班·语言)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拔萝卜》。
2、掌握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语言和语调。
3、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活动准备:
歌曲中各角色的头饰及萝卜。
活动过程 :
一、搬桌子,导入主题。
导入活动:让幼儿合作搬桌子。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拿着的是什么啊?(萝卜)对了!
二、讲故事。
1、讲第一遍故事,进行提问。
(1)萝卜拔出来了吗?(拔出来了)
(2)谁来帮忙拔萝卜了?(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黄狗,小老鼠)
(3)谁第一个来拔萝卜?(老公公)他拔不动的时候请谁来帮忙的?(老婆婆)
(4)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来拔萝卜?(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黄狗)
(5)谁最后一个来帮忙拔萝卜?(小老鼠)
2、分段教授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巩固故事。
师:老公公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话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模仿、学习老公公走路的样子及说话的语调,这时可请个别表演能力强的幼儿演示一下。最后带领幼儿总结:老公公要弯着腰,手背到后面,说话的语速慢,语调低。按着角色的顺序,带领幼儿学演每个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
(1)学演老婆婆的动作、语言、表情。(走路的动作、语速慢、语调低)
(2)学演小姑娘的动作、语言、表情。(蹦蹦跳跳走路,语调高)
(3)学演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的动作、语言、表情。(动作、叫声)
三、分角色表演
教师为表演者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并提出表演要求:
各角色要大声应答“哎,来啦!”并在应答中,模仿该角色的走路动作,站在前一角色的后面。请幼儿自由组合,5人一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四、活动总结
师: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他们一起用力把大萝卜拔出来了。看!集体的力量多伟大。那他们会用大萝卜去干什么呢?(做粮食等)
师:如果你有这么大一个萝卜你会用它干什么呢?(幼儿发挥想想说一说萝卜的用处)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非常好!你们都很棒!要一直这么努力认真啊!并且,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歌曲里的老婆婆、小弟弟、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学习,要乐于助人。而且老师告诉你们,萝卜是非常好的蔬菜,我们小朋友要不挑食,多吃蔬菜哦!
五、活动延伸 :
进行“萝卜蹲”的游戏。
第三篇:幼儿语言教育
幼
儿
语
言
教
育
我国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在每一个领域,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重要,关注幼儿的语言,研究幼儿的语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 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幼儿语言教育注重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幼儿的技能的培养。由此带来了综合语言教育的欠缺。具体表现为:缺乏词句积累,导致语言表达贫乏;缺乏生活语言的丰富,导致语言自身的工具化;缺乏幼儿语言的实践,导致语言应用上的“残疾”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幼儿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日后的小学学习,使得幼儿的语言教育不能更顺利得开展。
通过观察和收集相关信息,我国幼儿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者重视有计划的语言教学活动、忽视日常语言教育活动
独立的语言教学活动是进行语言教育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但就目前来看,我们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时,注重在课上通过故事、儿歌、看图讲述等手段丰富词汇,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但很少考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培养幼儿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以及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因此常常导致课上课下相脱节的情况。
教师虽然尽量做到让更多的幼儿发言,但毕竟课上时间有限,仍然会有许多幼儿没有机会发言回答问题,而且许多教师都把下课当做是这一语言教育任务的完成,在评价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时也多数只是依据课上发言幼儿的表现而定。
另外,许多教师偏注重课上的教具准备,在观摩课上表现就更加明显,为了一节二三十分钟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常常花费几天的时间准备教具,但却忽视在生活中创设语言情境,为幼儿设置语言活动区(角),在许多班级里缺乏刺激幼儿语言发展的玩具。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等一切形式的活动。但不可否认,目前还存在着只把“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看做“教育活动”的现象,所谓的“语言教学活动”也都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语言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都是发展幼儿语言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一定要把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不可重此轻彼,更不可完全忽略后者。
二、教师语言素质还有些欠缺
幼儿教师要靠语言来实施教育,用语言指导幼儿生活,但目前有些教师语言尚不能达到幼儿教师的要求,好多教师普通话并不标准,还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用词不恰当。另外,一些幼儿园在开展语言教育时出现汉字,但有些汉字有的教师书写也并不十分准确、不规范,更谈不上书写的美观性,这些都严重影响幼儿园语言教育。
三、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还需进一步优化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充分说明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同样,笔者认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恰当与否也是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还很不够,交流的语言质量还不是很高,教师的许多问题没有启发性,没有挑战性。而且有的时候问的问题过多,太重视形式,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幼儿回答的声音也过于统一,老师的问题过长,幼儿的回答过于简短。许多时候教师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琐碎的问“喜欢吗”“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而孩子们也大多都只是机械地、不动脑筋地去回答、去应付“喜欢”“好”“对”。即使偶尔有个别孩子有不一致的回答,教师也一般不去理睬,只是一味地按着自己准备好的教案继续进行,笔者认为这样的一些“假提问”不仅不利于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反而,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如何优化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呢? 首先,提问要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一些对幼儿能力水平要求过高或过低的提问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而且会使幼儿降低学习的兴趣。
其次,提问方式要尽力避免单一化。一些必要的问题是必须提问的,但是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使提问方式多样化。如果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相信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也都会有所下降。
第三,提问要注意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有开放性,有启发性,使不同能力的幼儿经过努力都能“摘到果子”。问题的兼顾面要大,使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如果有时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让孩子们学着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
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早期教育中幼儿图书的选择也存在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开展分享阅读时,通常首先是师幼一起阅读大书,在此阅读过程中,老师常常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来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这除了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够锻炼他们利用已有资源,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在接触一个新的故事时,能够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和能理解的文字,自选编撰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体会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但是,许多时候幼儿并不能按照老师期望的那样说出书中所呈现的内容,究其原因,是图书选择的问题。分享阅读是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阅读教育活动。但目前的幼儿园图书仍有很大一部分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或身心特点,一些图书的图画相当粗糙,低幼儿童看了几乎完全不知所云,比如曾经出现过一个小班的分享阅读活动中所选用的图画书,但是幼儿看不出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狐狸的情况。此外,由于文化背景或经验的不同,有一些国外的图书也并不适合我们国内的儿童来阅读。而且幼儿图书中文字出现的多寡也是一个问题,有的图书文字太多,而且字很小,影响幼儿阅读,而有的则几乎没有文字。
因此,教育者为幼儿择适合的阅读素材应该是非常严格的,其必须要求满足:这些故事内容必须有效地既适合讲述又能阅读,而且其中的插图必须符合被试的年龄。教师应该先选择好图书,再由专家委员会对这些图书进行鉴定,最后一致通过决定了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运用。
幼儿语言教育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从而促进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使孩子的兴趣、情感、认知、思维等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第四篇:幼儿语言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
1.机械模仿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在(A)年代一直很流行。A.20世纪20-50 B.19世纪20-50 C.20世纪20-80 D.19世纪50-80 2.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环是(B)
A.了解教学环境 B.确立活动目标 C.选择活动内容 D.拟定活动方案 3.在幼儿园里,常见的阅读场所是(A)
A.语言角、阅读区 B.操场、走廊 C.活动时、休息室 D.桌椅边、餐桌边 4.在幼儿园各年龄班,(A)是语言教育的关键期。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5.言语是一种(B)
A.社会现象 B.个体心理现象 C.约定俗成的现象 D.工具现象 6.确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有一定依据,选出不属于的一项(D)A.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B.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C.不同活动领域的特点 D.教师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
7.在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为了交际而使用的语言称为(B)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D.本族语
8.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性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A)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加 C.没有增减 D.快速增加 9.对幼儿园前识字教学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A.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内容之一 B.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方式之一
C.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唯一的内容和方式 D.大量系统的识字不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内容 10.文学教育活动对作品形象的要求是(A)A.鲜明生动 B.有教育意义 C.便于教师设计活动 D.适合亲子阅读 11.讲述活动要求幼儿使用(D)进行语言交流。
A.已学到的语言知识 B.规范语言 C.儿童自身的语言 D.比较规范的语言
12.幼儿有兴趣捧书看,会给书中的图画命名,能改编书中熟悉的内容这属于前识字能力发展的(A)阶段
A.萌发阶段 B.初期阶段 C.流畅阶段 D.读写阶段
13.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以其(C)的发展为基础。A.环境 B.生理 C.认知 D.能力
14.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儿童语言(A)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A.听、说、读、写4个方面 B.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C.倾听和发音两个发面 D.模仿、强化、训练3个发面 15.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从(B)入手 A.看图说话 B.文学作品教学 C.师幼交谈 D.角色表演
1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整体结构包括语言教育目标、语言教育内容、语言教育过程和(D)四个要素。
A.语言教育环境 B.语言教育评价 C.语言教育方案 D.语言教育原则 1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是依据社会的培养目标、(C)、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来制定的。
A.语言学习的规律 B.语言的文化功能 C.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 D.幼儿园教育的要求 18.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实施时正式阅读活动的第一阶段应是(A)
A.幼儿自主阅读 B.师生共同阅读 C.家长陪同阅读 D.教师示范阅读 19.选出不符合学前儿童掌握词类顺序的一项(A)A.先实词后虚词 B.先名词后动词 C.先副词后动词 D.先名词后形容词 20.描述性讲述是(C)
A.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B.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讲述出来 C.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 D.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21.儿童词汇增长的高速期是在(C)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3岁左右 D.4岁左右
22.儿童早期识字能力的发展和他们的(A)发展密切相关。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外部语言 23.选出不属于学前儿童语言研究价值的一项(D)A.教育学价值 B.心理学价值 C.文化学价值 D.德育价值
24.将教育信息返回给教师用以调整改进教育过程这是教育评价的(A)A.反馈作用 B.诊断作用 C.增效作用 D.帮扶作用
25.先天决定论者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特殊认知能力,人类的(D)因素决定着儿童语言获得的整个过程。
A.环境强化 B.后天训练 C.社会交往 D.先天遗传 26.儿童开始说话的单词句阶段通常延续(B)A.3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半
27.讲述活动的语言独白特点要求幼儿的口头语言经历(D)的过程 A.独立完成编码 B.从独立完整发码到独立完整编码 C.独立完整地发码 D.从独立完整编码到独立完整发码 28.婴儿语音发展的“牙牙学语”阶段是指(C)
A.出生至20天 B.20天至5个月 C.6个月至1岁左右 D.1岁以后 29.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帮助儿童获得(A)
A.前图书阅读经验、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 B.会做读书笔记的经验
C.会握笔写字的经验 D.图书阅读经验、讲故事的经验 30.心理学研究发现,(A)以上的儿童一般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31.后天环境论者认为(A)
A.儿童学习语言是通过模仿—强化-重复获得的 B.儿童学习语言是依靠遗传的作用,是预成的 C.社会交往决定了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
D.语言结构来自于儿童当前的认知图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2.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了自然成熟说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 A.巴甫洛夫 B.勒纳伯格 C.莫勒 D.斯金纳
33.考虑教育内容、教师的指导活动和儿童的学习活动如何展开的过程属于(D)步骤 A.确定活动目标 B.选择活动内容 C.策划活动流程 D.拟定活动方案 34.幼儿在讲述活动中,(A)A.说话不能很随意,不能宽松自由地交谈 B.说话可以很随意,可以宽松自由地交谈 C.幼儿主要是听教师讲述表达。D.幼儿和教师之间随意交谈。
35.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B)的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
A.0~3 B.3~6 C.0~6 D.0~18 36.(A)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
A.确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B.选择语言教育活动内容
C.确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 D.构思语言教育活动过程的一般流程 37.幼儿园的文学活动是围绕(B)展开活动的。A.幼儿已有的经验 B.低幼儿童文学作品 C.幼儿喜欢的表演 D.幼儿喜欢看的图书
38.早期阅读活动教师鼓励儿童归纳图书内容有三种形式,选出不属于的一项(D)A.一句话归纳法 B.一段话归纳法 C.图书命名法 D.三段式归纳法 39.中大班幼儿语音教育重点在(C)A.听力训练 B.发音训练 C.矫正发音 D.教师示范 40.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B)。
A.儿童正确发音一般比准确辨别音位要容易 B.儿童发音能力的发展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 C.儿童发音能力的发展早于辨音能力的发展
D.儿童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辨音能力的发展同时进行 41.儿童从(B)岁左右开始说话,进入单词句的阶段。A.0.5 B.1 C.3 D.5 42.幼儿园中班编构故事的重点应放在编构故事的(C)。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43.指导幼儿进行实物讲述,最重要的是(A)
A.帮助幼儿把握实物的特征 B.帮助幼儿认识实物的所属类别 C.帮助幼儿透过实物看本质 D.帮助幼儿触摸讲述的对象 44.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C)
A.语言依靠言语 B.言语离不开语言 C.两者互相依存 D.两者互不相干 45.选出不属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的一项(D)A.自由叙述评价法 B.观察评价法 C.综合评价法 D.幼教专家评价法 46.仿编活动
答案:仿编活动是儿童在文学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要求儿童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段落,调动自己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47.活动教育观
答案:活动教育观是指以活动的形成组织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1)提供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2)通过多种形成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要注重发挥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48.讲述活动
答案: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发展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它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49.表演法
答案: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50.早期阅读活动
答案: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发展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一种途径
51.完整语言教育观
答案:完整语言教育观是当前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新思潮。它是指在儿童语言发展分关键期内,给他们提供完整语言学习的机会。它包括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内容和真实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2.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答案: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3-6岁儿童加强口语听说训练。53.根据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求,以诗歌《我恨塔拉索夫》为题,设计一个文学欣赏活动 要求:
1、以中班儿童为对象,符合中班幼儿发展特点.。
2、过程结构完整,设计组织思路清晰。
3、列出活动过程每一个环节即可。《我恨塔拉索夫》我恨这个塔拉索夫。他开枪打死了麋鹿妈妈。他自个儿告诉我爸爸的,尽管告诉时声音很小很小。这会儿,麋鹿妈妈该张着它的大嘴巴,谁去给可怜的小麋鹿喂奶?我恨这个塔拉索夫,叫他滚远点,别再上我家。
答案:
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
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54.简述儿童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
答案:
1、发音器官的成熟;
2、语言听觉系统的成熟;
3、大脑神经中枢的成熟。55.儿童言语是语言工具的使用过程,托幼教育机构进行语言教育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既要遵守语言的规定性,又要考虑个人的言语风格和言语习惯既要有规范语言模式的示范,又要有各种变体的示范既要有静态的语言学习,又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帮助儿童学习
56.简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案:语言教育直接介入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语言教育在未来社会高新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教育成为新世纪现代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1.选出不属于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的一项(D)
A.活动经验连续性的原则 B.活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原则 C.活动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D.教师显性指导的原则 2.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D)、内容和方式的整合。A.形式 B.活动 C.评价 D.目标
3.教师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这种物质环境包括为儿童提供(C)A.教师及时的鼓励 B.充足的教具 C.时间和空间 D.家长的陪同 4.儿童语法发展有其自身特点,选出不符合其发展特点的一项(D)A.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B.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C.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D.从被动句到主动句
5.儿童早期识字能力的发展和他们的(A)发展密切相关。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外部语言
6.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认为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3种知识的整合习得,这三种知识是(B)。A.社会知识、学校知识和语言知识 B.社会知识、认识知识和语言知识 C.社会知识、家庭知识和语言知识 D.社会知识、情感知识和语言知识 7.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A.皮亚杰 B.乔姆斯基 C.斯金纳 D.贝茨 8.谈话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中的第一步骤是(B)
A.提出基本原则,引导认真倾听 B.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C.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D.教师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 9.说明性讲述是(C)
A.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B.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讲述出来 C.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 D.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10.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它的第一层次是(A)。
A.理解体验作品 B.迁移作品经验 C.学习文学作品 D.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 11.讲述活动培养幼儿懂得积极地感知理解要求说的内容,讲述要求幼儿(C)A.学会按主题的要求去构思和说话 B.学会清楚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C.不仅需要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要学会按照主题的要求去构思和说话 D.或者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学会按照主题的要求去构思和说话
12.以下是教师在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不正确的为(C)A.活动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
B.活动目标要和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相一致 C.活动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读写能力方面的要求
D.活动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与态度与技能三个方面 13.后天环境论代表人物是(A)A.斯金纳 B.乔姆斯基 C.皮亚杰 D.贝茨 14.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应着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C)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
A.童话表演 B.角色互换 C.多种操作 D.师生交流 15.儿童开始说话的单词句阶段通常延续(B)A.3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半 16.在音乐活动中的语言教育属于(B)A.专门的语言教育 B.随机渗透的语言教育 C.欣赏的语言教育 D.表述的语言教育 17.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话题是(D)
A.幼儿随意产生 B.根据幼儿园发展水平拟定的 C.由幼儿语言特点决定的 D.教师精心设计的
18.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整合性体现在早期阅读是(A)的结合 A.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B.教师体态语和引导语 C.书面语言和绘画语言 D.书面语言和故事情节
19.确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有一定依据,选出不属于的一项(D)A.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B.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C.不同活动领域的特点 D.教师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
20.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来源于(C)。A.外界环境的刺激 B.人脑 C.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D.成人的教育 21.小班儿童由于其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主要是进行(A)A.实物讲述 B.情景讲述 C.表演讲述 D.议论讲述
22.勒纳伯格认为,语言既然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B)A.重复期 B.关键期 C.升华期 D.强化期 23.讲述活动的凭借物决定了儿童讲述的(A)
A.内容和方向 B.时间和频率 C.语言交流的形式 D.语言活动的场合 24.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环是(B)
A.了解教学环境 B.确立活动目标 C.选择活动内容 D.拟定活动方案 25.幼儿园的文学活动是围绕(B)展开活动的。A.幼儿已有的经验 B.低幼儿童文学作品 C.幼儿喜欢的表演 D.幼儿喜欢看的图书
26.幼儿园谈话活动有一个有趣的中心话题,有趣的中心话题包含3层意思。选出其中一项不属于这3层意思的是(D)
A.幼儿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B.幼儿对中心话题有一定的新鲜感 C.与幼儿近日生活中的共同关心点有关 D.与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
27.下列有关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层次结构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A.学前教育的终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定 B.具体活动目标是为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服务的 C.学前儿童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是由教师自己制定的
D.教师制定具体活动目标要符合年龄阶段目标,终期目标往往不过多考虑。28.书面语言的载体是(A)。
A.文字 B.图画 C.符号 D.图书 29.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C)
A.知识教育和智力的开发 B.道德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C.审美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D.人际互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30.指导幼儿进行实物讲述,最重要的是(A)
A.帮助幼儿把握实物的特征 B.帮助幼儿认识实物的所属类别 C.帮助幼儿透过实物看本质 D.帮助幼儿触摸讲述的对象 31.幼儿园谈话活动着重培养幼儿(A)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
A.与他人交谈 B.表明自己的见解 C.与人合作 D.掌握语言规律
32.先天决定论者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特殊认知能力,人类的(D)因素决定着儿童语言获得的整个过程。
A.环境强化 B.后天训练 C.社会交往 D.先天遗传
33.行为主义者贬低人类生理基础的作用从根本上抹杀了(C)之间的本质差异。A.不同人种 B.男人和女人 C.人与动物 D.成人和儿童 34.学前儿童词汇教育要求为儿童提供的新词应以(A)为主 A.实词 B.虚词 C.动词 D.名词
35.选出不属于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的一项(C)A.发音器官的成熟 B.语音听觉系统的成熟 C.声带的松紧程度 D.大脑神经中枢的成熟 36.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主要是(A)A.促进学前儿童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有效言语交流 B.促进学前儿童同伴之间的有效语言交流 C.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言语交流 D.加强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37.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以其(C)的发展为基础。A.环境 B.生理 C.认知 D.能力V 38.幼儿在讲述活动中,(A)A.说话不能很随意,不能宽松自由地交谈 B.说话可以很随意,可以宽松自由地交谈 C.幼儿主要是听教师讲述表达。D.幼儿和教师之间随意交谈。
39.儿童归纳图书内容的“一段话归纳法”一般适合于(B)的儿童使用
A.小班前期 B.小班后期和中班前期 C.中班后期和大班前期 D.大班后期 40.机械模仿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在(A)年代一直很流行。A.20世纪20-50 B.19世纪20-50 C.20世纪20-80 D.19世纪50-80 41.言语是一种(B)
A.社会现象 B.个体心理现象 C.约定俗成的现象 D.工具现象 42.后天环境论者认为,(B)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A.先天生理机制 B.强化 C.认知结构 D.思维 43.儿童从(B)岁左右开始说话,进入单词句的阶段。A.0.5 B.1 C.3 D.5 44.文学教育活动对作品形象的要求是(A)A.鲜明生动 B.有教育意义 C.便于教师设计活动 D.适合亲子阅读
45.通过谈话活动,教师可以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几种倾听技能,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有意识倾听能力 B.辨析倾听能力 C.理解性倾听能力 D.表述倾听能力 46.完整语言教育观
答案:完整语言教育观是当前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新思潮。它是指在儿童语言发展分关键期内,给他们提供完整语言学习的机会。它包括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内容和真实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47.独白语言
答案:独白语言是比谈话更为复杂、周密的一种口头语言的表达形式,需要独立构思讲话的内容,完成从独立完整编码到完整发码的过程。48.游戏法
答案: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49.语言发生
答案:是指儿童从不会说话到学会说话的过程,或者是指儿童对某一语言现象从不会使用到会使用的过程。
50.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
答案: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和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它从一个具体的作品入手,围绕作品展开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的艺术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51.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
答案: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是语言教育所期待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语言教育任务要求的总和,是学前教育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总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52.活动教育观
答案:活动教育观是指以活动的形成组织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1)提供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2)通过多种形成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要注重发挥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53.根据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求,以“快乐的春节”为题,设计一个谈话活动 要求:
1、以中班儿童为对象,符合中班幼儿发展特点.。
2、过程结构完整,设计组织思路清晰。
3、列出活动过程每一个环节即可。
答案:
1、创设环境,引出谈话话题;
2、围绕话题运用已有经验自由交谈;
3、围绕中心话题拓展交谈内容;
4、教师隐形示范新的谈话经验。54.简述语言发生的社会实践基础
答案:语言产生于社会语言存在于社会语言发展于社会语言依存于社会
55.儿童言语是语言工具的使用过程,托幼教育机构进行语言教育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既要遵守语言的规定性,又要考虑个人的言语风格和言语习惯既要有规范语言模式的示范,又要有各种变体的示范既要有静态的语言学习,又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帮助儿童学习56.简述儿童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
答案:
1、发音器官的成熟;
2、语言听觉系统的成熟;
3、大脑神经中枢的成熟。
第五篇: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的重要性
文山州幼儿园:左金凤
摘要:会话是人类交往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幼儿期,“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随着语言教育观的不断转变,将中国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幼儿语言教学中,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发展幼儿口语的同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巧妙的将中国元素和传统礼仪渗透到语言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言能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通过语言来慢慢的认知世界,学会与人交流,接受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他不但是我们精神层面行为的准则,更是体现中国人特有的谦虚礼让的高贵品德,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搭上时代的列车不断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文明礼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幼儿语言才学中渗透和融入传统礼仪,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塑造美好的心灵世界。
一、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特点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一)传统的文明礼仪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 中国古代把人要遵守的道德归纳为七个字: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正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传承数千年的奥秘,时至今日重新解读后同样是今天中华儿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忠,爱国; 孝,孝敬父母,即父慈子孝,推广到整个家庭还有兄友弟恭;仁,大爱,博爱,爱天下人;义,对朋友忠诚;礼,讲究礼节礼貌;智,要有智慧有文化;信,做人要讲信用,讲信义。这些积极的元素和道理并不是要等幼儿长大以后才教授给他们,而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通过言传身教育传授给他们,使之成为一种做人的标准和行为的准则。
(二)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精髓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礼仪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作用的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礼仪的发展在文明的进程中起着行为准则的作用,不在断的发展与演变过成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的行为规范,他的精髓在于调强尊老爱幼先人后已,注重礼貌待人仪表得体,提倡勤俭节约与人为善。这对于从小养成良好个人品德,为今后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同共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辩证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传统文明礼仪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古代各种学派和思想的影响,所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如:古代礼仪中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盲目和绝对服从的“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些封建礼教就必须和必然被当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把优良的好的传统礼仪继承下来,因此这里所讲的传统文明礼仪是指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结合现在的社会现实和幼儿语言特点科学的加以弘扬。
二、传统文明礼仪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明礼仪在生产生活起着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养成并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年龄某一时段才教授和养成的,而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逐渐开成的,因此,在幼儿认知的起步阶段、在语言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文明礼仪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语言教育中,我们已经把日常的文明用语贯穿到了其中,最常用和使用率高的文明用语在幼儿园学习阶段也都被幼儿很好吸收和应用,如:你好!谢谢!不用谢!等等。这些文明用语虽已被幼儿所掌握,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深刻这么说,而忽略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因此很多幼儿只知这是老师要求的,我就这么说大家就都喜欢了,这如同他从成人中学到的一句粗话一样,对幼儿本身而言并不知道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关系。
(一)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辅助作用 传统文明礼仪注重对人行为举止的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开成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而成长中语言对个性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小学习文明礼仪,学会文明礼貌用语,懂得敬重他人与人友善,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二)对幼儿个性的塑造起引导作用
古人云,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从三岁幼儿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判断出他将来的个性。幼儿时期是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限,没有康健向上的引导幼儿个性发展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传统的文明礼仪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仪尚适宜,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我们的言行,对幼儿个性的塑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对幼儿成长中个人修养培养起熏陶作用 很多人认为,人的行为修养是在成年之后才形成的,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人的修养与人的习惯和个性养成有着直接的联系,修养不但体现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且体现在他对自我的认知上,传统的文明礼仪提倡做人要勤俭节约,不骄不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注重人自身修养的养成,而且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所以,文明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中个人修养的培养起到熏陶作用。
(四)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提升起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的能力决定着孩子以后的生活和生存能力,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人际交往,失去群体的生活是不可能和不存在的,人际交往不单单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是现代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从小加强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使其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而交际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懂得使用合理恰当的表达方式加上必要有交际礼仪与人进行沟通,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传统礼仪的学习能从小培养孩子懂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提升交际能力。
三、传统的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幼儿语言教学中教法与应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幼儿文明礼仪的渗透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和载体,以促进幼儿身心康健发展为目的,以日常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优化美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礼仪意识的养成 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获得发展的,脱离了环境,不利于幼儿全面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幼儿礼仪教育中,优化语言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文明素养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因此,要取得幼儿礼仪教育的最佳效果,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创设礼仪教育的优良语言环境。让幼儿在一个美的语言环境中,模仿感受各种文明礼仪,懂得尊重别人、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道理,受到文明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1.1教学环境的设置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教学环境是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环境,在教学环境中又以教师为主导因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跟据不同时段幼儿语言教学的特征,渗透文明礼仪教学。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教授“你好”和“您好”时,就应把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有机的给合机来,用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礼貌礼让进行情境教学,使幼儿在学“说”的过程中也学到“做”,从而把“学”与“用”有相联系,把“用”与“做”相结合,逐步实际教学效果。1.2.家庭环境的身教作用
儿童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因素起着的重要作用。除了在幼儿园,家庭也是幼儿接受各种信息最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是幼儿语言形成的参照,所以有什么样的家庭语言环境决定着幼儿的说话方式、说话习惯慢慢的就变成了行为习惯。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该从自我做起,首先净化自己的言语,在语言启蒙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
1.3语言启蒙的关键—称呼
幼儿启蒙语言的教授多是从父母开始的,在教幼儿学会“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称呼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教育和真培养他们懂得尊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夸谁家的孩子嘴真甜,很懂事,其实就是在启蒙过程中引导的作用,一个称呼不止是一个名词,他是给孩子懂得了家庭关系的亲疏,认识长辈与自己的关系,培养尊老爱幼的良好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是社会化动物,没有离开社会环境而存在的个体,因此社会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的社会环境充斥着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和口语,在幼儿成长阶段很容易学会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因此父母和家长应该有目的的净化身边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有选择性的回避不良环境,二是从自身做起,在平时与幼儿的交流和教育中,多用文明用语,懂得用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灵活应用词语学习渗透文明礼仪 1.合理设置在语言类游戏
游戏是帮助幼儿认知提高他们想象力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许多的语言类游戏中,我们都可以把文明礼仪的内容融入到其中,使得幼儿在娱乐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
1.1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设置文明礼仪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有“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的课程,(语言教学:如何称呼自己的长辈)此类的语言教学,我们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教学,即一部分幼儿充当不同的长辈角色,让参与的幼儿来叫出这个角色的称谓,这个游戏方法通俗简单,但是他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记忆,也学到了对长辈该用什么文明用语来尊称,一举两得。
1.2情景模仿游戏中设置文明礼仪
在如何乘坐公用交通工具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模拟乘坐公交车情景来开展游戏,学会礼让。如:上车应先人后已,遇到老人、病人、残疾人要学会礼让(语言教学:先人后已,您请坐!谢谢!等)。
2.生活中语言中文明礼仪的养成
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用语教师应该常态化教学,比如最常的用的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文明用语体现的是与人友善,宽以待人的传统礼仪,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语,要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孩子对文明礼仪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礼仪的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龄前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在此成长阶段必须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1.通过讲传统美德故事或阅读来提高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使幼儿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也可以通过阅读漫画书或观看动画片的形式来向幼儿灌输文明礼仪中所蕴含的道理。
2.其次需要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老师的教育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有自己的观察的判断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也能慢慢的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老师和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直到示范和教育的作用,只有先净化了自己使自己成为文明礼仪中的一员,才能给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作用。
3.鼓励幼儿多说话,多用文明用语
说话要有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应该收集生活中方方面的文明礼义用语,在鼓励幼儿说话的同时,引导他们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虽然他们目前不懂这些用语所表达的意思,但在行成习惯之后,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传统文明礼仪与现代文明礼仪在幼儿教育中的相互结合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交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各种文化之间也相互的吸收和碰撞,为加快与世界的接轨,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现代文明礼仪融入了许多国外的元素。我们说传统文明礼仪要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是说就不要现代的文明礼仪,而要应该相互结合。
首先现代的文明礼仪建立在传统文明礼仪基础之上的。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现代的文明礼仪是对传统文明礼仪的继承与发展。其次现代的文明礼仪要有传统文明用为支撑,我们说不懂得过去就没有更好的未来,我们学习传统的文明礼仪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要更好的继承历史文明的精华。任何历史时候的礼仪都不一定就都是完美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同度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我们坚持积极的、传统的、健康的文明礼仪就是一种进步。所以,只有保持中国元素才能塑造中国特色,放射出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特色文明礼仪,让我们的子孙世代加以传承的发扬。
四、如何更好的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明礼仪。
文明中国礼是我们的一扇窗口,无论是在远古还是现在,它的光环都一直衍射到我们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属韩、朝和日本。作为让别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更应该不断的继承的发扬扬这些优秀的文明礼仪。
(一)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文明礼仪语言交往的能力和途径。
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讨论,找出幼儿期传统文明礼仪教学中的难点,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要有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从幼儿爱学好问好奇的特点出发,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寻找语言中和文明礼仪的结合点,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总之,幼儿语言课程的教学目的促进儿童语言认知发展,启发幼儿语言渗透传统文明礼仪,发展幼儿潜能,增进幼儿语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发展幼儿口语的同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巧妙的将礼仪教育渗透在语言活动中的全过程。为孩子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时间、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主动与人交往,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从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全方位提高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貌素养,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塑造美好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