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办?(相夫教子)
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办?(相夫教子)
2017-06-13德慧女子坊
“孩子上小学以后,越来越难管教了,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不听话,一点事情不如他意就会发脾气……”这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心声,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脾气暴躁呢?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教育脾气暴躁的孩子?
孩子脾气暴躁一般有几种原因,一种是青春叛逆期的到来,这个多处于孩子10到16岁阶段;另一种是父母脾气不好,缺乏好的引导和示范;还有一种,便是孩子患有多动症。为什么孩子会无缘无故乱发脾气呢?
一方面,与孩子的成长阶段有关。孩子1岁左右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眼前的一切都想去摸、去玩。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往往会阻止他们的好奇心;孩子2岁的时候,往往喜欢亲自去尝试做一些东西,一旦自己做不好,就会着急、生气于是就产生急躁情绪,甚至“气急败坏”;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健全,当他们的行为受到约束或者被强行制止的时候,就会又哭又闹,大发雷霆,甚至有破坏性行为。
另一方面,跟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
疼爱孩子是家长的本能。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大凡孩子的要求,家长都会想尽办法满足。一旦有了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大发脾气,用各种手段方式来“要挟”父母。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那么,究竟如何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呢?
一、作为父母,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父母首先要在孩子面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二、对孩子要多鼓励。即使孩子做错了什么,在批评前也要先想到孩子的优点,先鼓励孩子,然后再要求孩子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不要动辄就责备孩子。
三、孩子脾气暴躁,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造成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会他们凡事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要遇事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四、当孩子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宣泄内心的紧张。用爱去感化,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这样既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且可以由此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父母在纠正孩子的暴脾气的时候应当讲究一些方法,切不可盲目。
1、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
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时不要“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2、孩子好发脾气是后生的
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
3、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孩子学习绘画宜在3-4岁;学习音乐宜在5-7岁之间。因此,兴趣的培养不要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父母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4、平时多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
5、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袒护他
家人是一味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孩子脾气暴躁没有那么可怕,虽然让人头疼,可如果耐心交流,也是亲子间更理解彼此的宝贵契机呀。
第二篇:父母脾气不好对于孩子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的性格脾气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孩子越小,这个影响力就越大。
确实是这样,家长再爱孩子,如果动不动跟孩子发脾气,孩子实际上就活得非常不幸,哪怕孩子是个天才,也往往是无力抵抗的,很容易就走向消沉或者堕落。
一般在父母双方中,脾气暴躁者以父亲为多,当然母亲中也有,这类父母的特点就是轻则言语上的辱骂,重则身体上的殴打。这样的脾气造就的孩子,要么也非常暴躁,要么就奴性十足,偏于懦弱。网上也不乏父母脾气暴躁虐死子女的新闻,就像前几天大概是3月19日腾讯新闻中报道了就在广东茂名市,妈妈把8岁的女儿绑在树上打死的新闻,其实这次事情发生之前,妈妈就已经习惯女儿每次犯错误就是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关于儿子不堪暴躁父亲的打骂,反而打死父亲的新闻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坏脾气是怎么形成原因方面,二位老师怎么看?因为知道了坏脾气的形成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预防和治疗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童年时代如果是这样的环境,那孩子很容易长成坏脾气。
蒙台梭利说过一句话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因为孩子的性格是向家里的父母学习的,我们常说家长是言传身教,坏脾气家长动不动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方式表达观点。同时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面情绪,积淀越来越多的负能量,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因为这两者离自己最近,对自己威胁最小——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到了孙子也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代代相传。
其实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有力量避免坏脾气代代遗传,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
是的,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坏脾气不好,但就是做不到不发脾气。不少家长经常下决心要改掉坏脾气,每每事到临头,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接下来我们重谈谈如何克制坏脾气。
关于方法上,在一次身心灵的课程中学习到这个“十分钟效应”方法,我个人觉得很有用,怎么操作呢,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十分钟后再说。在这十分钟里,一定要去做点别的事,凡能让自己感觉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浏览网页、玩游戏、吃东西、或给好友打个电话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动脾气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脾气是一种激情,爆发都是瞬间的事,挨过十分钟后,人就会变得理性,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我也分享个方法,关于方法上,我自己有深刻的体验,以前我的脾气也很臭,孩子小的时候,一哭一闹我就想发脾气教训她,后面我就用了一种叫”内观法”,就是想发脾气的时候,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哪里最不舒服,我就是胸口很闷,有些人就是头痛或者是手脚发抖,关注到了之后,轻轻按摩和放松那里的肌肉,配合深呼吸一起,多做几次,身体慢慢平静下来了,心情也就安静下来了。
这两位老师分享的方法很好,我个人包括身边的朋友都有个非常好的体验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有一次克制脾气做的不错的话,心情开心,那接下来再克制脾气自己也会长记性了。
举个例子,我儿子有次吃饭,边吃边玩,说了几遍都不听,结果一不小心把稀饭一下子打翻,整个桌子上都是稀饭,要是在平时我直接就发脾气训斥了,当时恰好也有朋友在,不好对他直接发脾气,直接说了句: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自己擦干净好吗?儿子当然很惊讶的看着我,听了我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很乖巧的把活干完了。当时看到儿子看到我的眼光,我当时觉得心里暖融融的,没想到宽容下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所以这次以后,我再想发脾气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感受,脾气慢慢就改过来了。
是啊,父母好,子女才能好,所以父母也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合格的父母也要资格证的(笑)。天下没脾气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没有私心的人几乎没有一样。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洁癖,否则会太焦虑。而过度焦虑对改善脾气并没有什么好处。大家都是凡人,偶尔发点脾气也正常。如同正常范围内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正常范围内的脾气也可以存在并可以被理解,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不要非得讲什么理,明明白白开始的事,可以糊里糊涂结束,这并不影响以后的日子变得清朗。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第三篇:父母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011年9月1日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我担任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经过紧张的安排宿舍、熟悉打饭流程及注意事项、熟悉班级、认识同学后,我总算轻松下来。可是,晚上要晚休的时候,两个家长来给孩子请假,说是头疼要带孩子回家,我想也许是孩子第一天到新的环境有点不适应,有点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便同意了。可接下来出现的情况是我没想到的,第二天,同样是这两位家长又来给孩子请假,说是肚子疼要回家,我问这两个孩子,的确如此,何况,肚子疼是老师也看不出来的,我只好同意。第三天,我特别注意这两个孩子,白天在学校里,一切正常,与同学有说有笑什么情况也没有,可到了晚上,有病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再来的时候,我与家长认真的谈了我的观察,最后,家长对我说,孩子从小就跟妈妈睡,现在还没分床。我听了之后,半响无语。家长们难道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2012年9月,我响应教委的号召报名去了下面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同样,看到了不禁让人思索的场面,上学的孩子哭着喊着拽着要走的妈妈,当妈妈的也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哭,只得留下来。有老师告诉我,去年有的母亲呆了将近两月才算完。记得前几年,某杂志说,中日双方组织了一批孩子搞野营训练,日方孩子的背包是一样的,反观中国的孩子,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给孩子拿了面包、火腿肠、矿泉水等,将自己孩子的包裹塞得满满的,却没想过自己孩子能否背的动?更有的父母怕孩子受不了苦直接开车从后面跟着。结果,未走到一半,中国孩子便有放弃的,不得不坐进了车,而日方孩子的脚虽然磨破了,也坚持了下来。到了目的地,中国孩子有的什么也不会做,只是站在旁边看着,而日方孩子则合伙做饭,活动结束后带队的日方说,将来中国的孩子不如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中国的妈妈们听了会有什么感想?前几天看电视时,说是大学生们进行军训,与热火朝天的军训不相符的是操场边上因身体不适退下来的学生,表面上是身体不适,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从小就没有培养其独立性。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们几乎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依赖性,独立性越来越差、意志力变得薄弱,稍受挫折就一蹶不振,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的风吹雨打,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因此,笔者认为: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独立性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为自己的明天做主。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独立做属于自己的事情。独立能力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 孩子果敢、刚毅,有很强的独立性。
那么,独立性的培养有什么好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能够让孩子获得自信。
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一些心理学家曾测量了140名4-12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发现智能好的儿童自信心都比较强。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坚强、开朗、乐观等健康心里相联系,而缺乏信心或自卑感则常是与被动、依赖、保守、怯懦、软弱、忧郁等消极心理相联系。因此,可以认为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和调节力,培养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旦孩子养成了独立性,那么孩子就有了独立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自己的事情就会
自己去做,比如:穿衣、洗脸、吃饭等,就不会形成对家长依赖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作为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时时处处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家长们应在平时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惯,同时,在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不能越俎代庖,还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学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碗筷、擦桌子、洗菜、倒垃圾等,也许孩子一开始做不好,家长们也不要大声呵斥,因为良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刚开始,孩子也许不习惯,嘴噘得老高,哼哼着不想去做,或者讲条件,后来看看没指望了,也就自己做了,再后来慢慢习惯了,就认为应该是自己份内做的事情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作为父母,只有培养好孩子的独立性,未来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李彬
第四篇: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在龙文工作的几年来,遇到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及家庭,我既同情心力憔悴的家长,又心疼原本天使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天使般的孩子变得如此冥顽不灵?
案例--“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家庭
有一90后的孩子聪敏可爱,父母老来得子,却异常宠溺。孩子不但学习不努力,在课外补习中也花了不少钱。孩子不懂得尊敬老师同学,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一不高兴就把责任推到老师或同学身上,告诉父亲,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来学校或找其他学生大闹一通才了事。孩子即使是生父母气或某件东西没有被满足,也会大骂其“傻逼”“有病……”直到被满足为止。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在学校里这个孩子也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能将苹果系列的手机历史及产生及功能优劣……讲得头头是道,到处炫耀。
可是,朋友跟他提起孩子的问题时候,家长总是说,没事,国内学习我投钱找老师补习,大了我用几百万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把孩子打造成才,保证他的将来无忧……
上面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的家庭。现在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或想法。
问题之一,老来得子,过分溺爱是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分溺爱,事事顺从--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极大满足养成了孩子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性格。买东西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这个孩子自私、自利、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一个人的,什么事情都会如我所想,一切都要听我的。只望收获,不讲付出,急功近利,奢靡享乐,浮浮躁躁,缺乏理想与目标,缺乏宁静的心态与一颗感恩的心!
“溺爱”表现之二在于父亲对孩子包庇和纵容,孩子依赖心理强,做事不计后果。
“养不教,父之过”。从小娇惯孩子,并且加上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更会使得孩子自小就精于世故,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颐指气使;另一方面又很可怜,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渐渐都“惹不起咱躲得起”敬而远之了,所以这个孩子逐渐变得孤单,性格怪癖、敏感、脾气暴躁,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得这个90后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心理的抗挫折、抗压能力太差,从而导致其在学习中不会迎难而上,即使花钱补习了也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之三“讳疾忌医”。
其实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可是父母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会以强势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试图通过金钱的方式让孩子成才。初衷不错,方法欠妥,尤其是在对孩子成长教育来说。这样不是帮孩子反而是在毁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权高钱多了反而成了负累。
看到这点时,我扼腕叹息,很想大喝一声:“住手!您还想将孩子毁到什么时候?”如果案例中的父母依旧讳疾忌医,这个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有多么大的出息,可以想象得到。
去年我也初为人母,沉浸在有了宝宝的幸福中,同时也在沉思:在想倾尽所有给予孩子的时候,是否该冷静沉思一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该怎样给呢?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健康长大,成人成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只过多的注重了“成才”教育的投入,往往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本末倒置,结果出现了很多让人很遗憾的事情。比如最近宣判的“李某某案”,多么好的条件,曾经多么有才华的孩子……假如他的父母是一对普通工人,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成人”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责任感,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爱人和自爱,也即孩子的品格教育。只有这样,一个孩子的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者: 赵聪玲
第五篇:脾气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吧,对孩子有好处的
脾气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吧,对孩子有好处的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六、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点啥。”
结果: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七、孩子早上不起床。
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结果:下次依旧。
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八、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 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九、孩子正在写作业。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十、大人做错事了。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十一、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十二、孩子的日常生活。
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