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9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3年加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5年与澳大利亚“普克马克”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建立姊妹关系。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在栗钙土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在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在黑钙上上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和草原地带沙地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濒危动植物种。
简介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80,0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8059公顷,缓冲区面积55464公顷,实验区面积46647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森林等生态系统。范围在东经115°32′至117°12′,北纬43°26′至44°33′之间,北以图古日格苏木制高点,向南经海拔1127米制高点折向东南,沿赤峰市边界到海拔1561米制高点为东界,沿分水岭向西经白音锡勒牧场洪格尔敖包到巴彦呼热牧场蘑菇场制高点为南界,至阿巴嘎旗岗更锡力向西北到阿巴嘎旗浑迪乌苏为西界,折向达布希勒特苏木希林敖包,经原政府牧场向东南至希尔塔拉,向东北经锡林浩特采石场、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场部南界折向锡林浩特市砖瓦厂东界,折向西北沿锡林浩特市——白音乌拉镇公路至图古日格苏木乌拉音胡都嘎嘎查东北,折向伊利勒特苏木和巴彦宝力格苏木边界与101省道交接处,再折向东北至图古日格苏木制高点。调整后保护区共设6个核心区,将原海流特典型草原核心区和查干敖包草甸草原核心区合并成为海流特典型草原核心区;将原阿布都尔图山杨白桦林核心区和陶乌音陶勒盖沙地云杉林核心区合并成为阿布都尔图沙地云杉林——山杨白桦林核心区;新增设巴彦宝拉格典型草原核心区、平顶山山地草原核心区、希尔塔拉河流湿地核心区和伊和乌拉典型草原核心区。
自然地理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达10876平方公里,与内陆河--锡林河的集水面积大体一致,地理坐标是北纬43°26′~44°34′,东径115°30′~117°12′。海拔高度从950米到1500米,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保护区的气候具有温带半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温度在零度左右,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降水波动范围较大,从170毫米到500毫米70%的降水量集中在七月份到九月份。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克氏针茅(StipaKrylovii)、和羊草到(Aneurolepidiumchinese)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为保护区境内占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锡林河流域中的高平原。保护区东部锡林河上游,地势相对较高,分布着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茅(Festucalenesis)、线叶菊(Fitifolium sibiricum)为建群种的草甸草原。在沙丘上,广泛分布着岛状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白桦(Betulaplatypylla)林和白扦云杉(Picea meyeri)林片断,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及杂木灌丛占有一定面积、锡林河沿岸及湖泊周围分布着草甸湿地及沼泽。
功能区划 核心区
(1)查干敖包草甸草原核心区:重点保护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围栏面积5.5平方公里,外围20平方公里为生产实验区。
(2)海流特平原典型草原核心区:重点保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围栏5.5平方公里,外围20平方公里为生产实验区。
(3)陶乌陶音勒盖残遗白扦云杉核心区:重点保护沙地云杉林团块,围栏面积1平方公里,外围3平方公里为缓冲地带。
(4)阿布都尔山杨、白桦林核心区:重点保护山杨、白桦林团块和森林草原景观。围栏面积1平方公里,外围3平方公里为缓冲地带。
保护区规定,在四个核心区内禁止放牧、采集、打猎 耕种、定居及其它人类活动,核心区为进行环境观察及生态监测的标准样地。
在缓冲区开展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的基础研究工作。在过渡区,广泛地开展了科学生产示范实验,布置了放牧管理实验区、割草实验区、人工草地试验区、退化草地改良试验区。
根据对放牧和割草体系的研究及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进行示范,确认在传统的“半游牧”放牧制度的基础上,配合以围栏割草及饲料种植的草地管理模式容易为当地牧民接受。
实验区和综合区
(1)黄花沟打草场实验区,位于保护区内,面积5.5平方公里,主要用于打草实验。
(2)东台子退化草场改良实验区,位于保护区内,面积5.5平方公里,主要用于退化草场的改良和实验。
(3)实验林场,占地262.71亩,位于锡市区西端,已育林面积达70亩,为锡市的周边生态环境及城防林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和贡献。
(4)集科研监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核心区管理站,生态旅游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工作区域一处,位于保护区重要核心区内,面积l平方公里。自然资源
保护区境内共有种子植物658种;苔藓植物71种;大型真菌10多种;76种鸟类;33种哺乳动物及数量众多的昆虫。
保护区以锡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岭为界,控制面积10876平方公里,具有亚欧大陆东部草原的代表性,保留着我国北方完整的草原类自然景观,生物种类比较齐全,有种子植物658种,苔藓植物71种,大型真菌10余种。其中有高等植物625种,分属于74科297属,许多种类为内蒙古高原所特有,大部分属优良牧草。
保护区内还有鸟类76种,哺乳动物33种及数量众多的昆虫。其中狼、黄羊、獾、狐、旱獭、鼬等啮齿动物类及天鹅、遗鸥、沙鸡、鹰、百灵鸟等飞禽具有蒙古高原的特色。这里也是内蒙古牲畜优良品种内蒙古细毛羊、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的发源地。
管理现状
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机构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事业单位,隶属于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由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归口管理,在业务上受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的指导。管理局内设行政管理科、资源管理科、公安派出所,下设大自然接待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核心区管理站、科研监测中心和实验林场。
管理责任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双重目标,保护区按照生物圈保护区的模式进行管理。有三项任务:
(1)对各种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实施保护;
(2)作为多种学科的实验研究、监测及培训基地;
(3)为自然保护及各种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示范研究基础。
监测机构
保护区设有“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监测站”,属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监测站的一个子站,负责对保护区境内的植物、大气、锡林河水系的动态监测。
在1985年的第一期保护区规划建设中,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残遗、濒危植物分布地划定为核心区,进行管理、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
保护区境内有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是从事温带草原代表性研究的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的“核心站”,设置有永久性观察样地、生产示范区,进行了长年的草原生态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研究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命名为“国际示范项目”。目前,在保护区内正在执行中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计划。
保护区还是理想的教育培训基地,10年来,内藏古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等院校,把保护区作为草原生物、生态、自然保护等专业的教学基地,培养了大批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专业人才。
对外交流
保护区成立十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蒙古、新西兰、俄罗斯、瑞典等十几个国家的70多位草地专家和科学工作者来保护区进行访问考察、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1987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环保系统组织的保护区中日联合考察,使保护区首次接待了来自日本国的草地研究专家,他们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环境科研所、锡盟环境监测站,在土壤和植被等方面进行了合作考察研究,发表了数篇有价值的论文。
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全国、全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我盟的生态环境一样,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草原植被的严重沙化和退化,植物物种在减少。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与其他保护区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编制不足、专项经费紧张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深信,在当前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浑善达克沙漠的治理工作已经展开。加之我盟盟委、行署及有关部门对我自然保护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目前,在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正在筹划成立一个由锡盟行署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高层次保护区综合管理委员会,这将对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建设和发展 处理协调和解决一系列遗留问题、现实问题和疑难等问题起到一个组织保障和加大办事力度、广度和速度的作用。
1994年8月,中国国家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对该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认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框架正确,保护--科研--培训--开发功能齐备,符合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提名标准和要求"对保护区全体工作人员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第二篇: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罗 山 国 家 级 自 然 保 护 区
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罗山管理局2009年森林防火工作总结及
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在自治区防火办的正确
引导下、在管理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科室、各管理站的通力协助下,在气候异常干燥、全区森林火灾多发、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连续59年无一般森林火灾发生的成绩。现将上半年防火工作的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防火值班工作,落实责任,坚持做好信息报送
工作。自年初以来,管理处防火办严格按照自治区防火办要求,精心安排了“春节”、“五一”“十一”期间的防火值班,认真执行防火戒严期主要领导亲自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
值班制度。同时,要求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必须如实填写当日值班记录,防火办定期对值班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按照上级指示,认真落实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实行值班情况日报制(森林防火戒严期内每天17时前通过森林防火网向自治区防火办报告当天值班情况)和火灾信息统计月报制。通过公安金盾网、自治区防火网等平台实现了防火信息准确、及时的接受与报送工作。
(二)积极广泛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按照自治区林业局防火办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周”活动。年初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协调各单位和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报道、制作宣传展版、发放宣传材料和宣传挂历防火虎“崴崴”、悬挂彩旗和横幅、设立防火警示牌、出动防火宣传车、播放森林火灾记录片、举办防火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到车站、学校、集市、保护区周边的乡村镇进行全方位的森林防火宣传。
(三)不断加强火源管理工作。加大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力度和提高综合防范控制能力。保护区对各管理站和护林点的人员及物资进行统一调度和周密部署,及时掌握全山防火形势。“清明”节期间采取站山头、把路口、盯坟头等超常规措施,在各重点路口和地段设置检查人员和看守人员,坚决杜绝外来火源入山,对出入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派人跟随监管,用GPS对坟头进行定位记录,全面掌握保护区内的坟
墓数量及分布情况,与坟主和上坟人员签订责任书的同时做好坟墓的定位看守工作,严禁在保护区内烧纸并提倡植树献花等文明祭祀方式。积极主动的做好“云清寺”庙会的防火与宣传工作,根据地形因地制宜的开展防控工作,设立入山防火检查站,对入山上寺和旅游观光人员进行防火宣传教育,引导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爱护森林资源.防火戒严期内,认真组织人员对保护区内存在隐患的部位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及时消除并及时报告,确保通信畅通,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森林防火防控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退耕还林(草)地的防火工作和草原防火工作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目前退耕林地已环绕到天然林区边缘地带,如果管理不善发生火灾,极易烧入天然林区引发森林火灾。二是防扑火应急预案在实践的基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受认识水平和现有条件的局限,火灾隐患还难以完全消除。三是由于多年来未发生森林火灾,致使一些干部群众,对防火工作产生了松懈麻痹思想和厌倦情绪。
三、2010年工作要点
一、认真执行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按照防火责任制的相关内容开展各项工作,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火局面。
二、严格执行各项防火制度。执行带班值班、巡护了望、火源管理、隐患排查、扑火器械维修和专业扑火队管理等制度,用制度保障安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火宣传,突出宣传实效;戒严期内执行领导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并做好值班记录;加大巡护了望力度,消除盲区盲点;加强火源管理,重点监管痴呆傻人员,杜绝闲散人员入山,尤其对偷牧、偷猎人员要严肃处理,必要时移交当地公安机关;积极排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创建平安沟、平安路、平安点、平安站;对扑火工具进行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和补充,保证能用够用好用;加强专业扑火队伍演练,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能力,努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完善扑火预案。学习借鉴区内外森林防火工作的先进经验,结合保护区实际,修改完善防扑火预案,让预案更科学、更实用、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组织职工反复学习、讨论和熟悉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四、定期召开护林防火联防会议,有针对性地制定联防公约,进一步明确和规定各联防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全面构筑扎实的森林防火体系。
五、严格按照自治区防火办的考核标准开展工作,没有开展的工作要积极开展,已经开展的工作力求完善和创新。
第三篇:锡林郭勒草原自驾游预案
锡林郭勒草原自驾游预案
1、随身物品:
1、相机,望远镜,渔具。
2、手台,导航仪,地图、旅游资料
3、防晒50倍,草原紫外线高,唇油:草原气候干燥多风,嘴唇易干裂;
4、防蚊用品:风油精、花露水、蚊香等;
5、保暖衣物:根据季节可带上长衣长裤,甚至抓绒服、冲锋衣
6、药品:感冒、发烧、腹泻、助消化、晕车等;
7、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等。
8、雨伞、雨具、墨镜
9、刀具、钳子
10、多用插座(有些宾馆居然只有一个插座),车载手机充电器。
11、垃圾袋:
12、地图、旅游资料
13、帐篷,气垫,睡袋,折叠椅、餐布,炉子等;
2、路线
高速详细路线(去)
A、天津,京津唐高速----北京,上北五环——上清桥——八达岭方向 B、朝八达岭高速方向,转健翔桥方向,进入八达岭高速行驶(坡急,弯多,注意安全)-------------------------八达岭高速行驶约46公里-----------------------C、从康庄收费站(注意别下错口)出口离开,上京张高速
D、在京张高速上路过张家口、宣化都不要出,一直到看到张石高速路牌右转上张石高速-------------------------京张高速行驶约110公里-------------------------E、从张石走到头就是张北
-------------------------张石张北行驶约82公里--------------------------F、张北出来大概8KM后,看到锡林浩特路标,右拐,2KM后左拐进入G207,到三号地收费站,-------------------------G207行驶约62公里 G、到宝昌镇太仆寺旗(有马头琴雕像,可在此吃中饭)-------------------------G207行驶约40公里 H、G207到哈毕日嘎收费站
-------------------------G207行驶约59公里 I、G207到桑根达来收费站
-------------------------G207行驶约56公里 J、G207到乌日图
-------------------------G207行驶约47公里 K、G207到灰腾梁收费站
-------------------------G207行驶约28公里 L、G207锡林浩特收费站
-------------------------G207行驶约67公里 省道路线(回)
A、经棚镇-桑根达来收费站
-呼满大通道 B、桑根达来收费站-G207哈毕日嘎收费站
C、哈毕日嘎收费站G207内蒙太仆寺旗宝昌镇
D、内蒙太仆寺旗宝昌镇S241河北沽源县,去闪电湖水库(距城9公里,午饭)E、河北沽源县S241河北赤诚县 F、河北赤诚县S241河北怀来沙城 F、河北怀来沙城上京张高速 G、从康庄收费站上八达岭高速 H、北京五环-天津
.3、旅游景点及大致时间安排
注:可根据当地那达慕等活动或根据风景和心情适当调整。
A、7月16日7:00集合,中午太仆寺旗宝昌镇吃午饭
傍晚住锡林浩特市,如时间充足,可游贝子庙和贝子庙广场。B、7月17日-18日住锡林浩特市(可17日住锡市,18日视情况扎营)
周边景点:贝子庙,锡林九曲,查干敖包,平顶山(市区南38公里,下午平台落日),辉腾锡林大草原
(锡林浩特市7月12-17日在乌拉苏台分场西、距扎各司斯旅游环线200米举行巴图“牧人之家”那达慕骑马、射箭、摔跤、象棋比赛)
C、不建议去二连浩特(7月18日早奔二连浩特,晚住二连浩特。
路线:西二环进S101,S101行驶约195公里,稍向右转进白吉拉路,行驶约1.5公里左转,直行约1.5公里进S309,行驶约112公里右转友谊路,沿友谊路进入市区。(全程约340公里)周边景点:恐龙化石遗址,遥望对面蒙古国扎门乌德市,国门,逛俄罗斯市场和内蒙古市场。晚上酒吧)
D、7月19-20日早奔上都镇,晚住正蓝旗上都镇(19日住上都,20日可找地扎营)路线:进入G208行驶约122公里,左前方转弯,行驶约178公里,直行进入208行驶约38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105行驶约78公里,左转进入X583行驶约4公里,直行进入X581行驶约24公里,然后直行约1公里,左转进入S308行驶约89公里公里,直行进入环岛入镇。(全程约480公里)
周边景点:元上都遗址+金莲川草原(约25公里),参加旅游节,那达慕。
(正蓝旗7月18-22日在正蓝旗上都镇举办第三届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内容包括正蓝旗察哈尔奶食节及民俗文化展示活动、金莲川赏花节、蒙古族传统竞技比赛、长跑赛、“上都之夜”文艺晚会、焰火晚会、群众性消夏晚会暨牧民专场文艺表演、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和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摄影大赛等文化体育活动)
E、7月21日中饭后奔克什克腾旗或热水镇,中途经浑善达克沙地,西拉沐伦河(响水电站),晚住经棚镇或热水镇(热水镇酒店可泡温泉)。
路线:从G207行驶46.6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7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105,沿S105行驶151.7公里,左后方转弯进入G306(往S303方向,注意别走反),直走进入经棚镇。(全程约230公里)。
周边景点:阿斯哈图石林(150公里),白音敖包沙地云杉(90公里),达里诺尔湖(90公里),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贡格尔草原等等。
当天可去阿斯哈图石林,中途经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贡格尔草原。
F、7月22日上午,经棚镇或热水镇-----白音敖包-----达里诺尔湖,全程达达线。夜晚可扎营达里诺尔湖(曼陀山庄草地内可扎营)。
G、7月23日早,从达里诺尔湖回天津。中午在闪电湖吃饭,傍晚到天津,结束美丽的旅程
4、景点路线和介绍
1、贝子庙
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山南坡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因当年主持修建此庙的是当地贝子巴拉吉道尔吉,而且是建在贝子旗,寺庙因此而得名。整个建筑群共分为七大殿,分别为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等。
在清雍正年间,有一名叫巴拉吉尔隆德布的**从遥远的青海历经干辛万苦,一路诵经布道来到锡林河畔,深受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和赏识。为了表示对**的谢意。于1741年巴拉吉尔王爷给**建造了一座小庙。随之贝子庙听教、出家人的增多,小庙里拥挤不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庙宇,砖瓦石佛像经卷,均是驼运、勒勒车拉从张家口、多伦运来,有的甚至从西藏等地运来。
2、锡林九曲
景区位于锡林浩特市东南13公里处,是锡盟著名的旅游景区。相传,成吉思汗夫妻来到锡林河畔登高俯瞅,牛羊撒落,百鸟低旋,景色迷人。成吉思汗和妻子被美丽的景色吸引,双双纵马奔驰。奔驰中,妻子的围巾不慎飘落在草地上,而他们则全然不知。当他们回头望去时,围巾将直流的锡林河变成了九十九道弯,把草原装扮的分外美丽,成吉思汗有感而发:“此处造化神功,碧水青山,必成繁盛之地。”
3、平顶山:
锡林浩特市区到平顶山(约35公里):沿额吉淖尔路行驶1.8公里,右转进入环岛,沿环岛行驶100米,在南市门中桥在第2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G207,行驶2.3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平顶山景观位于锡林浩特市区南38公里处。这里群山依偎,大小排列有序,远望如刀削般平整。据考证,平顶山是350万年前火山喷发造成的奇迹。在平顶山观日落,可清晰看到太阳从平顶的台地上缓慢落入草原怀抱的过程,被称之为“平台落日”。
4、辉腾锡勒草原
锡林浩特市区到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沿着G207向南行驶55公里即可到达。
辉腾锡勒草原是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辉腾锡勒草原呈丘陵状,美丽的锡林河弯弯曲曲的流淌,是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交错的观光旅游地。这里的草原植被整体高度可达80厘米以上,每平方米生长着20余种草原植物,这里还有在其他地方罕见的蘑菇圈,里面生长着大量的蘑菇。蘑菇的生长有一定规律,一般是在每年的七月,雨过天晴最有可能找到大量鲜蘑菇。游人们进行采蘑菇比赛,也是草原旅游最常见的娱乐项目。在这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似块块明镜镶嵌在绿色的原野上。不少湖中还养殖鲫鱼、鲤鱼等,最有名气的是三道鲮鱼。
5、元上都遗址+金川莲草原
上都镇到元上都遗址(约27公里):沿上都大街行驶3.0公里,直行进入S308,沿S308行驶11.4公里,稍向左转,行驶100米,左前方转弯,行驶5.4公里,右转,行驶2.7公里,左转,行驶1.7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元上都遗址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岗,南边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每逢夏季,草原上盛开美丽的金莲花。金莲川草原在锡林郭勒盟的南部的正蓝旗境内,闪电河穿其间。元代建都于此,称元上都。北依龙岗南为平坦的金莲川草原。每到夏季草甸上开满了金莲花,地从花名。是元代皇家的避暑胜地。
6、浑善达克沙地
上都镇到经棚镇(约230公里),中途经过浑善达克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东西长约450千米,面积大约5.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
7、阿斯哈图石林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岩石”。它处于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地带。草原上群山呈现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险峻,而山顶平缓起伏,冰石林在这平坦的丘陵地带显得格外突出。据专家分析,阿斯哈图石林主要是经过第四纪冰川长期的精雕细刻,由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 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8、白音敖包沙地云杉
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并同澳洲“普克马克(B·M)保护区”结为姊妹区域,被国际植物界誉为欧亚大陆的样板草原。这里的沙地云杉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这一带丘陵起伏,锡林河穿境而过,大片的次生林带仿佛给草原戴上了绿色的桂冠,景色格外美丽。
9、达里诺尔湖
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属高原内陆湖,湖水无外泻。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水深10~13米,最大水深13米,面积238平方公里,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达里诺尔汉译“象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
湖”、“答尔海子”等。由于连年干旱等原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面有所收缩,达里诺尔湖水含盐5‰,还含有一定的碱分,水分滑腻,独特的水质,外来鱼种难以存活,湖内只产两种鱼,即鲤鱼、华子鱼。
10、贡格尔草原
贡格尔草原上湖泊众多,大小湖泊达20多个,达里诺尔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内蒙古境内的第二大湖。以达里诺尔湖为中心的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贡格尔草原西南部,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集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残丘山地于一体。
11、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
独具特色的森林、草原景观与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体,融草原、山地、河谷、湖泊、草旬、丛林、疏林、沙地等景观于一体,集旅游、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等功能于一身的特大型国家级森林公园。针阔混交疏林草地景观是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的特有景观。
5、特色美食:
风味美食烤全羊,手抓肉,涮羊肉,奶茶,青龙鱼,五香鹿肉,羊肉蘑菇汤,草原奶酒,马奶酒,驼掌,奶油,奶酪,白油,奶皮,奶粉,炼乳奶酒:用清晨的鲜奶酿造,不会像粮食因含纤维而在酿造中产生甲醇,因此奶酒是一种几乎不含甲醇的安全的酒,是一种绿色饮品。
蒙古族肉食品之二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6、需要注意的蒙古族礼俗
爱畜: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
做客: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不可推让。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摸头,斥责或打驾。
其他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不可踩门槛。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第四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文件
云
南 白马雪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文件
白自保发„2008‟33号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8工作总结
2008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的指导下,在州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紧紧围绕迪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动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努力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以滇金丝猴保护为重点、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工作目标,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及与州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实现了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跨越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
了准确、及时,年内未发生新的森林病虫害。
4、迎战特大雪灾,千方百计保护和抢救滇金丝猴
今年的特大雪灾,给滇金丝猴的栖息环境和保护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影响。雪灾发生后,保护区管理局迅速反应,一方面在第一时间自筹资金给滇金丝猴投食,这期间涌现了像余建华同志那样与滇金丝猴一起“过年”的一批先进人物。另一方面,在投食抢救滇金丝猴的同时,连续四次向州政府、省林业厅及时汇报灾情。3月1日至4日,国家林业局灾情调研组一行7人,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杨百瑾、省林业厅厅长陈玉侯的带领下,深入保护区调查了灾情,救灾款也及时到位得到了应急使用。使滇金丝猴平稳地度过了灾害期。
(二)科研监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研监测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1、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瑞士苏黎世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与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塔城片区滇金丝猴行为生态学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我局及时组建了专家组,应用其研究成果对塔城滇金丝猴种群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干预分群,为滇金丝猴种群的扩大、数量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应用局生态研究所完成的《塔城滇金丝猴食物、食性研究》成果,对响古箐的滇金丝猴种群启动了人工辅助投食试验研究。使科研成果开始转化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针对八十年代末从保护区叶日片区溢出的一个滇金丝猴种
种子植物800多种。启动了集标本、数据、图片为一体的植物标本信息库,为实现植物标本数据化奠定了基础。
(三)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
该工程是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的关心支持下,由白马雪山保护区管理局牵头,维西县政府、州旅游局、州旅游投资公司全面配合,以满足保护区野生动物得到有效救护的同时,将滇金丝猴展示给国民,让人们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滇金丝猴为目的的“一物多用”的综合性建设工程。在各方的配合下,仅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的编制及报批。项目于6月12日开工。尽管该工程存在涵盖学科多、技术要求高,工程点多面广、地形复杂,施工区电力供给不正常,驻地村民对工程认知程度低,工期紧、任务重等客观困难,但指挥部一班人及工程技术人员、施工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放弃了节假日,日夜奋战。目前,工程主体已全面完成,按时按质按量兑现了与州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后续工程正在有序进行。整体工程已完成建设投资4000万元。该工程的建设,将使保护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对滇金丝猴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救护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将为滇金丝猴展示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宣传教育取得新的进展
(五)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1、在继续巩固和深化与中科院动物所、西南林学院、全国供销合作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又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北京动物园、国家林业局湿地和野生动物监测中心、中国山水、云南自然遗产和文化促进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交流,达成了相应的合作意向,启动了部分合作项目。如在中国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全球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德钦甲卡、南仁、萨荣、叶日、通堆水、维西柯公等村共安装太阳能104户(套),在部分社区建立了活动中心和社区保护滚动基金,解决了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受益人数累计达7500人。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⑴年内有三人分别被派往美国、澳大利亚、越南三国,就国家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等专题进行了学习培训;安排1人到西南林学院接受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与西南林学院合作的社区共管、宣传教育能力提高为重点的为期两年的硕士学位的脱产学习。⑵以保护区项目、财务、旅游管理为重点,先后安排了12人(次)到北京、海南、成都、兰州、贵阳、神农架、西双版纳等地区进行了学习培训。⑶聘请社区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动物、植物等领域全国知名专家对区内职工开展了巡护
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持,有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规划院、中科院、林科院相关专家以及部分省厅业务领导参加的咨询会议,我区的《实施方案》成为全国51个示范单位中进行首批咨询的四个单位之一。
3、按照省林业厅的要求,全面完成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任务。
4、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的前期工作全面展开。该项目已被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会议列入议事日程,在省厅保护办的具体指导下,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该《方案》已由迪庆州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省林业厅领导衔接和汇报,并已专题向国家林业局作了汇报。目前,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的报批已进入关键阶段。
5、认真编制了《滇金丝猴人工投食试验研究》、《德钦分局局址整体搬迁可性行研究报告》等15份项目课题报告,项目前期材料上报相关部门后大都有望得到落实。
6、在州法制办的指导下,再次修改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改后的《条例》突出了如何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的早日出台将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跨越发展发挥有力的法律保障。
(七)强化基础保障,夯实基础条件
1、以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为契机,千方百计争取上级的理
持用制度管人。不管是保密工作,安全生产,档案管理还是工青妇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未发生一起违法、违规的事件。
4、财务资金严格实行预决算制度,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主动请纪检、监察、审计提前介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受到了省林业厅的好评。
虽然白马雪山保护区管理局是新单位,但由于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各项工作成绩突出,所以,在2008被州委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保护区的发展管理和现行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1、保护区的财政供养原属省级编制、省级财政供养,2005年下划以后事业费、人员待遇有了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保护事业的发展管理。
2、由于下划,管理层级增多,对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十分不利。
3、保护区管理局无稳定的保护管理经费来源,给持续有效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保护区现有人员编制无法适应工作所需,人少事多,超负荷运转情况十分突出
现有的人员编制及机构的设臵仅能适应抢救性保护所需。自管理局建立以来,在省林业厅、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工
第五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模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
前言
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
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
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
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
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
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4.规划期目标
规划期目标是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目标的具体描述,是保护目标的阶段性目标。
4.1 规划期:一般可确定为10年,并应有明确的起止年限。
4.2 确定规划目标的原则
确定规划目标要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需要,坚持从严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简约、实用并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坚持社区参与管理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4.3 规划目标内容
4.3.1 自然生态/主要保护对象状态目标
4.3.2 人类活动干扰控制目标
4.3.3 工作条件/管护设施完善目标
4.3.4 科研/社区工作目标
5.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5.1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2 工作条件/巡护工作规划
5.3 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规划
5.4 社区工作/宣教工作规划
5.5 科研/监测工作规划
5.6 生态修复规划(非必需时不得规划)
5.7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如生态旅游等)
5.8 保护区周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建议
6.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重点项目为实施主要规划内容和实现规划期目标提供支持,并将作为编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重点项目建设规划中基础设施如房产、道路等,应以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为主,尽量简约、节能、多功能;条件装备应实用高效;软件建设应给予足够重视。
重点项目可分别列出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工作/工程量、投资估算及来源、执行等,并列表汇总。
7.实施总体规划的保障措施
7.1 政策/法规需求
7.2 资金(项目经费/运行经费)需求
7.3 管理机构/人员编制
7.4 部门协调/社区共管
7.5 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是对规划期内主要规划事项实施完成后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和分析,如所形成的管护能力,保护区的变化及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等。
附
录
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功能区划分图、建筑/构筑物分布图。
本附录只适用于已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申报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附录事项按现行要求不变。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试 行)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范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站(点)
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0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
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检查站等),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2、界碑界桩
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
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
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成熟的可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3、交通设施
自然保护区应建设路网、码头等必要的交通设施,能够满足保护区巡护、防火、监测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不得以管护为名铺设旅游道路,破坏生态环境。
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保护管理站(点)、瞭望塔(台)、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
海洋和内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4、巡护执法设备
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
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5、防火设施设备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瞭望塔(台)、防火道和防火隔离带,配备灭火设备,以满足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
在自然保护区内制高点及易发生火灾地区,应设置瞭望塔(台),瞭望半径应覆盖高火险地区,数量能够满足防火需要。
瞭望塔内应配备瞭望、监控、报警和通讯设备。
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或草原植被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宜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
6、野生生物保护设施
因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人工鱼礁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
(三)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1、科研中心(站)
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监测基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建科研中心(站)。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应尽量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
科研中心(站)建筑面积以100-500m2为宜,可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2、定位监测站(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监测站(点),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
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环境等定位监测站(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与保护管理站(点)的选址统筹安排。
定位监测站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配备相应的定位观测设备。
3、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
自然保护区必须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地、固定样线或站位断面,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
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应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调查和监测的需要设置。
(四)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1、宣教场馆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参观人数、宣教需要建立宣教场馆,满足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要求。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5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以500-2000m2为宜。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1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馆,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
其他自然保护区可在管理局内设置宣教室,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2。
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2、宣传牌
自然保护区应在道路出入口、居民点等人为活动频繁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宣传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范围、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内容。
(五)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建设适当的办公及附属设施,满足开展办公、管理等需要。
保护区的办公用房应按照便于保护和管理及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原则,将建设地点选择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中心城镇。
办公用房应尽量与科研和宣教设施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办公用房的建设规模,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定员确定。编制定员每人平均建筑面积不大于18m2(不含会议室等共用设施)。
办公用房的附属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
三、规范化管理
(一)行政管理
1、管理机构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应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可设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社区科、办公室、管理站等,并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
2、管理人员
保护区人员数量能够满足保护和管理需要,可以聘用临时用工人员开展管护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分为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含科研、监测、宣教培训)、直接管护人员和其他。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技术人员(具有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他人员不能超过20%。
自然保护区至少20%的人员从事资源管护工作,长期驻守保护管理站,每个保护管理站至少配备2人;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
3、专业培训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培训和学习,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管理机构主要领导应有自然保护区相关的专业背景。
自然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及季节性临时工在上岗前均需进行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技术培训和教育;自然保护区正式人员每4年至少轮流接受外部培训一次,管理局中层以上领导每2年至少外部培训一次。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政策、动植物知识、资源管护、执法检查、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项目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共管、3S技术、电脑应用和装备设备使用等。
4、内部规章制度
自然保护区应有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人事聘用、财务、宣教、培训、巡护、监察执法、社区共管、信息管理制度等。
5、档案管理
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资源管护、监察执法、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项目建设、培训学习、资源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制度,形成完整的人事、科研、宣教、培训、资源管护、监察执法、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等系列档案。
档案管理应当符合有关要求,并尽量实现数字化。
(二)规划和计划
1、规划
自然保护区至少每十年编制一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目前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性规划目标和任务。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2、计划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目前保护区面临的紧迫问题,制订工作计划。
保护区每年应根据当工作计划编制工作总结报告,评估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经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三)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
1、边界划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在批准建立后的一年时间内,完成边界勘定和功能区划工作。
自然保护区应具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功能区划图、土地利用结构图、海域使用现状图等图件。
保护区管理人员必须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界限范围。
2、土地权属
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应明确清晰,没有纠纷。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尽可能拥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或水域使用权。
未取得土地或水域使用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与使用权人签有协议,规定土地或水域使用方向以及有利于保护的生产方式。
(四)资源管护
1、日常巡护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巡护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日常巡护工作。
日常巡护范围应该覆盖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及人为频繁活动区域。
日常巡护以定期巡护为主,可根据管理要求、交通条件、地形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巡护周期。
巡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资源察看的同时,还应结合科研监测、执法、防火等工作开展巡护。
日常巡护工作应建立巡护责任制和巡护报告制度,巡护人员每次巡护结束应填写巡护情况记录或日志,保护管理站每月应填写巡护月报,保护区管理机构每年应填写巡护年报。
保护区每年将巡护年报及监测结果上报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2、执法检查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参观考察等活动进行执法检查。
保护区应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及其携带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动植物材料、标本、活体、制品等)实施检查,防止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非法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配合或建立公安、海监、渔政机构,及时处理违法案件。
3、外来入侵物种控制
自然保护区应重视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
(1)定期开展外来物种调查;
(2)制定并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方案及监控方案;
(3)生态恢复时引入的物种应采用本地物种;
(4)加强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教育。
(五)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管理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从事采矿、采石、采砂、烧窑、冶炼、拌洒毒药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活动,禁止非法开垦、围填海等改变保护区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禁止捕捞以及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采滥挖药材等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
自然保护区内不得违法违规开展建设项目。
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之前,应当征求环境保护部的意见。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权并且应当参与涉及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确需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申报审批。
(六)科研监测
1、资源调查
自然保护区应经常性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调查,要对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编目和详细记录,做到资源本底清楚。
每十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编制科考及分析报告。
2、定期监测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当地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对固定样方、样线、站位或断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调查。监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3、科研管理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动植物或自然资源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相关软件。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地形图等图件。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习的基地。
保护区应鼓励保护区人员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七)宣传教育
1、宣传资料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宣传书籍、音像、文字及图片资料、环境教育材料等,分发给周边社区居民、游客和访问者。
2、宣教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对学生、当地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区所在行政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
来自然保护区的访问者(含游客)60%以上接受环境教育。
3、自然保护区网站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并定期维护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及时发布和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
4、交流与合作
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姊妹保护区、参加国际或区域保护网络、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八)旅游活动管理
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应让游人感受自然环境、欣赏自然景观、了解野生动植物和地学等科普知识。
所有旅游项目都必须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督下开展。
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科学地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编制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经批准后实施。
旅游区域的范围界限应根据保护对象特点,在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确定。其范围界限必须明确,并严格限制在实验区范围内,不得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
旅游活动不得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应采取“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方式,不得在区内建设索道、宾馆和餐饮等设施。不得建设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人工景点和设施。旅游区域应设置垃圾收集等环保设施。旅游人数不得超过规划的旅游容量。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30%以上收入应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应当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的惠益共享。
(九)社区共管
自然保护区应与所在地政府、有关单位及当地社区的关系协调融洽,可以通过建立共管机制、签订共管协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地方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乡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社区共管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生态恢复工程
自然保护区内退化生态系统应尽可能采取封禁方式进行自然恢复。确需人工辅助恢复的自然保护区,应分类指导,开展生态恢复工程。
人工恢复植被应当种植当地的乡土植物。
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可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采取必要的人工控制手段,优化主要保护物种栖息地。
荒漠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可建必要的防沙治沙设施。
湿地和海域的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湿地水源保护、蓄水和引水工程、湿地生态恢复、红树林和珊瑚礁人工恢复等工程。
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人工恢复野生种群工程,人工增殖放流应当使用当地物种。
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自然遗迹等可进行围栏(网)保护。
五、经费保障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管理运行费用、人员工资有固定来源,能够基本保证日常管护工作需要。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平均生活水平。
自然保护区财务管理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合法、合理,无挪用、滥用资金状况。
六、应急能力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潜在的自然灾害,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自然保护区应组建训练有素的防火等应急队伍。
出现重大环境污染、违规开发建设和生态破坏等紧急事件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