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

时间:2019-05-14 21: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一篇: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

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新疆地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利用DEA模型分析法,分别对所选样本的乡镇卫生院总效率指标值及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效率及组合效率进行评价,全面检测样本医院的效率,加强对样本医院规模发展和投入水平及方向的判断和预测。其次针对规模发展如何投入、投入多少的问题进行了Tobit回归模型测定,为乡镇卫生院适宜规模发展及乡镇卫生院管理者提供数据比例参数支持。得出结论:乡镇卫生院当ln医疗收入:ln诊疗人次:ln出院人数=1.06:2.01:1时,可达适宜规模。最后,通过选定地区的测定全区,在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财政投入冗余指标值可由原有20.87亿元,减少0.20亿元。为财政投入可调控空间值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政策建议在区域间的协调及统筹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适宜规模财政保障机制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中枢,与县级卫生机构和村卫生所上联下接、密切配合,建国以来曾与“合作医疗”、“赤脚医生”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三大法宝”;其经验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如何实现乡镇卫生院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院内外急救、健康宣教、卫生监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基层医疗体系,是一项惠及民生、长期而艰巨、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4年底,新疆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总计1122家,乡镇卫生院占比达79.50%,城市医院总计59家。从基本数据、固定资产及收入情况来看,新疆地大物博,人口密度较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乡镇卫生院以79.50%的机构占比数仅占用全疆6.12%的医疗资源,解决了全疆24.22%的住院患者和28.23%的诊疗人次,创造了5.19%的医疗收入,获得30.24%的财政补助收入。新疆的医疗资源目前状态呈现出“倒三角”型分布,发展规模与投入水平有待调整。

李克强总理说:“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要依照事务的发展规律解决问题”,医改的脚步是坚定而有力的,遏制医院强劲扩张势头的延续,是医改进入深水区的第一块绊脚石。新中国迎来的正是“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和“农村包围城市”正确战略。60年后,医疗卫生改革的理念创新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不是也可尝试一下“乡镇卫生院向城市医院”拓展?

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是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问题进行了有益研究,也对本研究的政策建议给予一定启示,但对以下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

第一,目前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研究上,仅仅是对补偿方式、补偿范围、补偿机制和体制的健全上做了有益研究,而在具体补偿测定和方法研究方面缺乏研究。因此,没能提出有数据支持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

第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尤其在西部民族地区样本的采集和重视程度上有所欠缺。对乡镇卫生院补偿改革的推进实施“一刀切”,未因地制宜的综合考虑地区因素和民族因素。

二、数据及指标的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数据部分来源于2014年度新疆地区卫生系统年报数据,选取15个地区汇总年报数据及15个地区所辖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的年报数据。

(二)模型建立

1.指标选取

第一步,本文在专家咨询及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分别从乡镇卫生院规模、投入产出经济效率、投入产出社会效率、投入产出工作效率和财政投入水平等五个方面考虑,选出12个指标,详见表1。

第二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变异系数分析法,经过对业内人员咨询,将变异系数大于等于1.0的指标剔除,年末在职职工人数、平均开放床位、年末固定资产、医疗收入、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财政项目补助收入总额等7个指标进入后续筛选,以保证指标的灵敏性。

第三步,同时,对于第一步中的12个指标,通过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明确分析指标是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相关性较大的,才可使效率模型结果准确。通过stata12.0直接得到各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终确定模型所选指标为:年末在职职工人数、平均开放床位、年末固定资产、医疗收入、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同时确定规模效率产出指标为:医疗收入、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产出指标为:年末在职职工人数、平均开放床位、年末固定资产。

2.样本选取

首先将15个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分析法BCC模型,进行地区间的规模报酬结果分类,结果见表2。

乡镇卫生院类型比较结果为:规模效率0.980>技术效率0.926。

其中,地区代码为:A、K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 C、F规模效率可达到1;D、J规模效率呈递增。由此乡镇卫生院的样本研究可从A、K、C、F、D、J地区中选取。

三、规模效益实证研究

(一)规模效益实证研究

1.效率有效性分析

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等级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和无效情况做了具体分析,得出: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小于1的有238家占乡镇卫生院样本总数的81.79%。技术效率不高是影响样本单元总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影响技术效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是资源浪费,技术效率通常被认为是管理水平的象征,涉及乡镇卫生院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如:组织管理(包括财务监管、物流管控、医疗进入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医疗技术人员管理(在新疆地区,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占比15.92%,而乡镇卫生院仅占9.24%,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技术的发挥);医疗技术设备(本次研究样本中,每床固定资产从0.5万元/床到44.6万元/床不等,发展极不均衡)。

2.效率组合分析

利用DEA方法对乡镇卫生院效率的评价判断各乡镇卫生院是否处于生产前沿面上,也就是研究乡镇卫生院在运行管理中是否能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可不同的效率组合对乡镇卫生院运行规划有不同的主导方面,有效无效的排列组合可有以下六种方式(见表3)。

乡镇卫生院医院效率集中反映在技术无效、规模无效且递增和技术无效、规模无效且递减占比达79.04%。说明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均衡,53.61%表现为投入过剩,25.43%表现为投入不足。但资源配置水平、医疗服务项目完善程度和医疗技术水平明显不足。

(二)适宜规模相关性实证研究

无论是投入过剩还是投入不足,均存在需要量如何确定的问题。本文将投入产出模型中的规模效率指标作为因变量,分别将投入和产出指标作为自变量,利用Tobit回归模型,拟从中找到可拟合的线性关系,分别得到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间的系数比例关系,以试得出乡镇卫生院适宜规模定量测定,为财政投入水平测定提供依据,即得出2次回归结果。结果仅有规模效率与产出指标的Tobit回归通过了5%水平显著的验证。

即,当ln医疗收入:ln诊疗人次:ln出院人数=1.06:2.01:1时,可达适宜规模。可得在衡量需财政投入水平时可将收入、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数的取对数的比值作为加大补偿依据。

(三)财政补助收入补偿实证研究

在研究了乡镇卫生院适宜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投入指标加入财政补助投入指标。在既定产出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即医疗收入实现13.90亿元,诊疗人次达1413万人次,出院人数达87万人次的水平下,通过DEA分析法BCC模型结果测算投入冗余松弛变量详见表4。

平均开放床位数指标水平可由原有22,554张,减少22张;平均在职职工人数指标水平由原有21,734人,减少349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投入指标水平由原有13.90亿元,减少0.59亿元;财政及上级补助投入指标水平由原有20.87亿元,减少0.20亿元。投入指标的冗余为财政补助投入总量的平衡测定做出数据支持,也为政策建议在区域间的协调及统筹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本文创新点

首先,以西部地区为例,结合政策关于“加强基层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的提出,并将乡镇卫生院也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对公立医院的分类,不再仅仅限定在医院等级水平上,而是结合区域特殊性,将医院按区域划分进行效率分析的基础上,按医院类型选出样本医院,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现实性。再次,对乡镇卫生院的效率组合分析,可以结合到具体单元,给出具体策略,并为财政补偿效率考核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对财政补偿保障机制的研究,建立在对医院适宜规模分析的基础上,使保障机制的实现路径更加明晰。

(二)建全适应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联动机制

随着人们对疾病预防理念的深刻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到来促使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疗逐步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且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模式也已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多发病为主,本应承担基层医疗预防任务的社区及乡镇卫生院,由于大型医院的规模扩张,产生挤出效应,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效果不明显,医疗保健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用途,甚至偏离了基本保健政策的实施方向,并最终引起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偏低。

政府应加大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着力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适应现代医学目的的要求,采取多种限制措施降低卫生保健系统中住院服务的比例,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引导更多的患者获得基本保健服务并适当平衡两级保健间的卫生资源分配,将充足的财力、人力资源优先投向基本保健领域,使基础设施投入、适宜技术推广、基层卫生人才培育、远程医疗体系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理念推广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步联动。

(三)推行乡镇卫生院的统一核算体系

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控模式,推进医院财务管理创新,增强以技术效率动因的内部运行机制。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实施要逐步落实到乡镇卫生院,并能有效构建和完善的卫生财政补偿,政府并须建立对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情况和运行效率进行监控的信息通道,关键着力点在于乡镇卫生院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提档升级。

首当其冲是细化全成本核算,使“管得住、理得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行精细化管理,将成本与绩效考核联动设置,激发科室内部管理,校准定额管理数据真实性。突破解决预算管理的没有定额依据的瓶颈问题,强化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性。在有效的绩效激励和严格的预算管控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数据和临床规范路径将逐步建立,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健全提供依据,并最终为医保补偿争夺更充分的话语权,进而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形成医疗资源的良性循环运转。

固定资产效能管理和内控规范体系建设并驾齐驱,并最终渗透到预算管理的定额、标准和依据范畴中。预算遵循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原则,是发展战略的起点也是精细化管理的终点。有计划的实施预算目标,就是落实部门的层级管理。

强化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离不开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整合。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平台的整合对接能够加大资金使用效率,有效追踪预算执行程度,精确成本核算,实现固定资产源头管控和实时监测,帮助医院提升内部运行管理水平的同时,让人工管理逐渐向现代化转变,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锦囊妙策。

(四)强化财政补偿效率考核及分配机制

引入新的财政保障创新机制。从政府财政投入方面,可按工作量和服务质量、医务人员考核指标对医院现有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利用率进行补偿;重点补偿各类医院的预防服务、慢性病服务及医疗服务效果较好且成本不大;加大对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外部成本补偿;适当考虑医院科研承担比例,增加投入倾斜。并按综合规模效益指标实行季度追踪考核。

从医院投入方面: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收费方面,可通过医院合理提供医疗服务,并测定合理成本消耗,充分体现医疗技术知识的劳动价值和医疗服务技术含量的测定,区分不同级别医院技术水平的差距,分层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医疗质量呈梯度的提高;同时,可采取适当提高非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的措施,是其收益可用于弥补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导致的政策性亏损。

从医保支付机制方面,可完善按病种收费,实行按病种分类,定额支付的机制;以技术服务为主的治疗项目,应充分考虑技术难度,对医疗服务收费的保障性支付应高于其实际成本(含物资及人力消耗成本);为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服务耍求,不同级别区院和医生,医疗机制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应差别定价,确定价格浮动的范围,幅度适当不应过小。

(五)数据包络分析的不足

数据包络投影值只能给出通过改革达到DEA有效后可能达到的投入、产出的目标值,不能解释 DEA 无效的具体原因。技术效率主要反映了乡镇卫生院管理的水平,规模效率反映了社会需求和乡镇卫生院供给之间的供求关系。非DEA乡镇卫生院必须根据乡镇卫生院自身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要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解决问题,实证研究的也只是利用样本数据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后续发展方向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飞跃.政府办公立医院规模及财政补偿研究[D].中南大学,2013-10.[2]彭永波.北疆地区38家综合乡镇卫生院服务效率与适宜规模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4.[3]李习近平,武淑琴,张华容.基于DEA模型现代乡镇卫生院规模有效性的拓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3):68-71.[4]刘建,万许兵.我国公立乡镇卫生院政府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9).(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财务部)

第二篇:中国财政支农规模与效率的实证分析1978~2013

中国财政支农规模与效率的实证分析1978~2013

?眼摘 要?演财政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如何完善财政支农制度,调整财政支农目标,提高财政支农效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规模与效率状况。研究得出,导致财政支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支农规模过低和效率不高以及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自筹资金部分所占比重依然过大等问题突出,高效、规范的财政支农机制还未形成。

?眼关键词?演财政支农;规模;效率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5-0035-08

一、引 言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它不仅提供粮食和食品等重要的生存物质,而且是支撑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强保障。但是,农业又是弱质性产业,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比较分散,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但是供给弹性大[1],差异性小、进入壁垒低,生产周期长、生产不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生产条件对自然高度依赖、生产风险大等等。上述特征决定着农业生产需要面对市场、自然、社会等多重风险,投资效益不高,普遍存在着农业资金匮乏的难题。基于此,对农业生产给予保护与补贴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依靠财政手段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也在日益加大。特别是200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三农”问题被作为“重中之重”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的制高点。同时,在“支农惠农”和“强农惠农”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加大了支农力度,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以“四减免”和“四补贴”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3]。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强农业支持制度建设,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部署的重要内容[4]。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农业面临“双重挤压”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是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规模与效率状况,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的政策体系,提升财政支农效率。

二、财政支农规模分析

当前有关财政支农支出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因为财政支农包揽的业务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加之相关统计数据不完整①。从数据的可获取性考虑,本文将“财政支农支出”定义为如下计算公式:

财政支农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1)

在此定义上,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规模进行相关研究。

(一)绝对量的对比分析

1.国家财政状况

从1978年到2013年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大部分年份保持一定规模的赤字,且总体处于上升趋势。1978年财政赤字总额为-10.17亿元,1979年则攀升到135.41亿元,随后在个别年份稍有盈余的波动中,上升至2013年的11 002.46亿元。36年间,财政赤字总额年均增幅为13.4%,具体变化详见表1。总体而言,国家财政压力持续处于偏紧状态。

2.财政支农资金规模

从财政支农的资金规模来看,除去1981年以及1999年的环比小幅下跌外,大部分年份都处于持续上升趋势,1981年为110.21亿元,随后增加至1998年的1 237.82亿元,1999年略减为1 179.85亿元,2003年继续增加到1 903.67亿元。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的背景下,财政支农资金总额高速增长,2013年高达12 732.95亿元。1981年支农规模下降是国家体制性“重工轻农”的结果,这在未来改革中逐渐得到扭转;而1999年的降低则是1998年特大洪灾后的一种自然回调。从1978~2013年全阶段看,年均增幅约为13.68%,如果从2003~2013年分阶段看,年均递增22.44%(见表2)。因此可以说,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年均增幅在持续增加,但与其他支出项目相比,总体数量还偏小,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3.国家财政状况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的对比分析

从1978~2013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国家财政总体偏紧的硬约束下,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持续上升。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提出的“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思想的指导下,国家财政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支农资金规模快速增加。如表1,尤其是2003~2013年间,快速上升的财政赤字额并没有影响乃至改变财政支农资金额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相对量的对比分析

1.财政赤字占比与财政支农资金占比的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1978~2000年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支出之比处于上升趋势,从0.91%增至15.68%。其后出现阶段性下跌,减少至2013年的7.85%,36年间共增加了6.94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支出占比仅出现细微波动,由1978年的13.43%略微增加到1979年的13.60%,然后持续降低到1995年的9.10%,后又增加到1998年的11.46%,此后上下浮动在8%左右,36年间降低了4.06个百分点(见表1)。1978~2013年间,财政赤字占比呈快速增加趋势,而财政支农支出占比仅出现略微降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国家对财政支农工作非常重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财政风险的对比分析

用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风险的指标,国际经验以3%②为警戒线。这一指标显示,过去的36年内,仅有1979年财政赤字占GDP之比超过3%,达到3.33%。其余年份中,超过2%的有2000、2001、2002、2003年;超过1%的有1980、1991、1994、1998、1999、2004、2005、2010、2011、2012、2013年,其余14年均低于1%(见表1)。这说明我国财政风险尚处于可控范围。

3.财政支农资金占比与农业GDP占比的对比分析

1978~2013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13年的9.55%,下降幅度仅为3.88个百分点;而农业GDP占比从1978年的27.94%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到2013年的10.21%,下降了17.73个百分点,降幅远高于前者。由表3可见,改革以来的36年间,在财政支农资金占比仅出现略微降低的情况下,农业GDP占比出现了显著下降趋势。这说明,尽管国家支农资金规模持续在增加,但依然处于偏小的状态,无力改变农业GDP占比迅速下滑的态势,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本文将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之比界定为财政支农系数。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展现财政支农资金占比与农业GDP占比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该系数值越大,表明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越大。如表3所示,从1978~2013的36年间,财政支农系数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从0.48变化到0.94。所以,整体而言,国家对“三农”工作日益重视,财政投入也逐渐在增强。

4.财政支农资金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

如表4所示:①1978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1占比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只是在个别年份出现环比下降(如1998年、2000年、2003年)。②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第一轮增加是因为1998年特大洪灾的影响,国家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第二轮增加是因为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说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所占份额的大小常常受制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动。③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1978~2013年的36年间年均占比仅为0.82%,而且在1991~2013年间,该指标都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极低的水平上,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④农村救济费占比尽管有所波动,但一般比较平稳,多处于3%~5%之间。⑤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占比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状态,该项支出还处于不稳定的上下波动之中,不利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内部结构比较失衡,财政支农支出占比太大,过高的“财政吃饭供养”份额严重削弱了“生产性支农”部分。严重制约了财政支农效率的提高。

5.农业综合开发各项投入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

由表5看出: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中央财政投入占比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并且日益占据份额第一的位置,这说明国家财政支农的力度在加大;②地方财政投入占比相对比较稳定,这可能与地方财政投入多是配套支出有关;③银行贷款占比在持续降低,这说明逐渐增加的财政投入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单位不再过多的借助于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④自筹资金占比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并且逐步从份额第一的位置上退居其次,但是该部分比例依然过大,这说明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财政支农效率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散乱、渠道复杂、项目重复交叉、管理无序等问题突出

首先是资金投入散乱,如表6所示,现阶段,中央层面具有分配、使用和管理涉农资金权限的部门涵盖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水利部、林业局等12个国家部委。在基层,多个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同时在管理和分配着支农资金。上述管理机制直接造成大量支农资金在使用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小、散、乱等现象[5],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规模效应无从谈起。其次是渠道复杂。仅中央财政涉农支出项目就包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农业科学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学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15个大项[6]。这直接导致支农资金下达渠道分散复杂,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再次是项目重复交叉。支农资金管理部门繁多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涉农部门职能重复交叉的弊端,多个涉农项目重复投入,重叠立项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既在水利部门立项,又归属农业开发部门投资,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和无效使用。最后是管理无序。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常常出现政出多门、无人负责、相互推诿的情况,造成支农资金使用中的无序,甚至出现涉农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恶劣情况,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和社会引导效应不高。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对象上,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过于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资占据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直接投资所占比例较小[7]。其次是涉农部门事业费支出过高,行政人员经费开支较大,影响支农资金规模效应的发挥。再次是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投入偏少,而且对于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支持力度较弱,影响了财政支农整体效益的显现。最后是财政支农资金对于社会公益性强、战略意义显著的基础性农业项目如农业病虫害防治、土壤与种子改良、配方施肥等投入明显不足,发展较为滞后。

(三)财政支农资金来源不均衡

当前,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存在着“事权”和“财权”的不均衡现象。中央财政较为丰盈的财政实力担负着落实中央政府惠农政策的任务,但是较为清贫的地方财政很难进行资金配套,但是却承担着各项支农政策在基层实施的重任。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乡镇财政基本上维持着吃饭财政的窘迫局面[8],缺乏落实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各项政策的财力保障。上述现象直接造成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农资金支出方面的不平衡。

(四)农业科研投入长期不足,农业R&D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农村发展,我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政策体系,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投入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再加上各个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现代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和科技资源的均衡化配置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缺乏有效支撑、农业科技资源供求失衡、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偏弱、农业科技推广活力不足等方面。如图1所示,1978~2012年,我国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普遍低于1%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FAO标准)[9]。

(五)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着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首先是错位现象。目前,财政支农资金补贴过多地支持了“绿箱”补贴政策,造成了农产品进出口价格体系的紊乱和扭曲,不符合WTO规则的相关要求[10],需要对上述错位的农业支持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其次是越位现象。WTO《农业协议》对粮食风险基金和购销公司的各种财务挂账行为做出了约束,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农投入方式却在上述两个方面出现了越位现象。再次是缺位现象。现行WTO规则对农业发展较为支持的科研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供销信息服务、农民合作等形式的“绿箱”政策在我国财政支农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四、研究结论

从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效率、结构等方面考察,可得出以下5点结论:

第一,规模不高是导致财政支农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财政总体偏紧的硬约束下,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持续上升。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提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思想的指导下,财政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支农资金规模快速增加。但支农资金规模绝对数量依然处于偏小的状态,无力改变农业总产值占比迅速下滑的态势,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第二,效率低下是导致财政支农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致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资金来源渠道多和投入分散弊端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调度困难,体制转轨的不完善性又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财政支农资金迫切需要大力度进行整合。

第三,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财政支农资金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支农支出1占比太大,过高的“财政吃饭供养”份额严重削弱了“生产性支农”部分。“生产性”支农资金比重亟待提高,尤其是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

第四,国家财政支农仍是未来财政支农的主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中央财政投入占比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并且日益占据份额第一的位置,这说明国家财政支农的力度在加大。但是自筹资金部分所占比重依然过大,这说明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目前尚未形成高效、健全、规范的财政支农机制。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取得了显著优化,但管理中“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程序长,环节多,成本高,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的情况仍未得到明显改观。

第三篇:乡镇卫生院卫生队伍状况研究

乡镇卫生院卫生队伍状况研究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农村卫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围绕改革与发展,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立足县情,着眼发展,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各级卫生部门加强卫生队伍建设,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党政的领导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虽然县委、政府作出了重要指示,但个别地方政府抓卫生工作的力度仍然不够,错误地认为卫生工作是卫生部门的事,主动研究当地卫生工作的不多,对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市政协主席郑大发在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宇洪毅的陪同下,带领部分医卫界政协委员,深入到怀远、五河、固镇三县的乡镇卫生院,对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郑大发主席一行每到一处,深入乡镇卫生院与医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仔细了解医院人员、设备等情况,并及时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怀远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表示赞赏。对在条件比较差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为农民解除疾苦,解决农民就医难的品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郑大发主席表示,市政协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我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市政协的统一安排下,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致公党蚌埠市委组成第二调研组,在县政协、卫生局大力支持下,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在了解全市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听取当地卫生部门的情况通报,实地考察了三县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调查组还深入到固镇县王庄镇陈渡村,同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通过调查,了解了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管理、培养、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现将调查情况和我们的建议汇报如下:

市、县(区)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重视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以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狠抓了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队伍建设,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我市有农业人口260万人。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2975人,有乡村医生2158人,专职预防保健人员330多人,形成了覆盖260万农民的三级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网络,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服务面扩大到85%以上。在非典、禽流感、洪水等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发生时,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队伍能克服重重困难,在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了农村卫生队伍的管理。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对区域内医疗机构、人员依法加强管理,逐步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基本杜绝了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全面贯彻落实《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具备执业注册条件的乡村医生进行了考核和注册。

推进了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根据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各县卫生局扎实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涌现了怀远县五岔、五河县新集、固镇县刘集、任桥中心医院这样的先进典型。这些医院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同时加强了任期目标考核制度。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制订岗位设臵方案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公开竞争,择优录用,逐级聘用。采取措施引进和留住一批有技术特长人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这批改革试点卫生院不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锻炼了队伍,树立了典型,为全市乡镇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提高了农村卫生队伍的素质。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一是对在职农村卫生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学历教育,组织农村在岗卫生人员参加中专以上学历教育考试。二是对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能力。三是每年利用国债资金,先后为每个乡镇培训了一名传染病主检医师。四是对在岗卫生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采取这些办法,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同时我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市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应予肯定,然而仍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我市农村医疗队伍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2003年以前曾形成一个人才流失高峰。以固镇县为例,全县在册医务人员1679人,其中县人民医院等六家县直医疗单位有医务人员597人;12所乡镇卫生院、1所红十字医院和4所一级民营医院有医务人员1082人,在册医务人员流失最高时达到400多人,目前全县在册不在岗的职工有420人。固镇刘集医院最多时有20多位骨干医生流失。王庄镇卫生院一度在短短几天内就有6位科主任流失到私立医院工作,该院一度出现无医生看病的情况。怀远县五岔镇中心医院至今还有9名医生流失在外。人才流失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三县四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队伍缺乏高层次人才,从医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均不合理。在三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本科学历的少,知识和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人才少,年轻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以下数据可以说明)现在很多乡镇卫生院外科、妇产科等领域出现了人才断层,后继无人。

固镇县全县在册卫生技术人员1361名,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占1.54%;中级职称256人,占18.81%;初级职称948人,占69.65%。村卫生室、卫生站590个,有乡村医生约850人,其中执业医师28人,占2.3%;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5人,占1.2%;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的404人,占47.5%。淮上区乡镇卫生院在编人数225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54人,占24%;中专学历的147人,占65.3%,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51人,占22.67%。乡村医生230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0人,占4.3%,中专学历的112人,占48.69%。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 24人,占10%。

农村医疗队伍中总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致使一些理应在农村卫生机构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流向城市医院。

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队伍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农民预防保健的需求。

三、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低无社会保障: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将更多的医疗卫生支出职责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又把筹资的主要任务推给了卫生机构。目前,我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待遇全部依靠市场,而与市场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根本没有建立。

从我市三县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情况看,不能支撑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按国家政策规定,怀远县财政应投入农村卫生事业经费2000多万元,而实际仅投入400多万元,这些钱仅能维持退休医务人员60%的工资。按照2003年全省对财政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人均统计,怀远县在全省倒数第五。固镇县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也只有180 万元,维持退休医务人员最低工资就用去160万元,用于三项事业建设和预防保健的分别只有10万元。五河县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220万,全部用于维持退休医务人员的开支。

国家明文规定,退休医务人员工资全额由财政供给,财政应承担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工资。实际上财政对此没有一点投入,全靠他们自收自支。从调查的乡镇卫生院来看,绝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工资基本维持在300—900元之间。王庄镇医院流失的几位骨干医生,在镇领导的真情感召下,放弃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回来支撑快要倒闭的乡镇医院,终日在医院劳累,也仅有800多元的收入。院长说,这样下去,真对不起大家,不好意思再留他们。再从怀远、固镇两县退休医务人员实际拿到的工资来看,还达不到档案工资的60%。荆茨乡老医师李为勋十分伤感地说,我为乡村老百姓行医40多年,2003年起才拿到400多元退休工资。

我市预防保健人员的开支却形成了“以医养保”的局面。怀远县现有预防保健人员132人,固镇县有115人,五河县有60人,淮上区有30人,共承担260万农民的预防保健任务,实质上是承担了政府对农民预防保健的职责,而政府却不承担乡村二级预防保健人员的工资待遇。他们的工资待遇要从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和预防保健收费中支出。由于缺乏经费,少数乡镇预防保健人员近两年几乎没有工资收入,严重影响了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此外,乡镇卫生院在遇到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时,还要承担疫情控制、疾病防治的费用。怀远县五岔镇中心医院在非典、洪水、学生食物中毒事件中共贴了5万多元,荆欠乡卫生院也贴了3万多元,至今没有着落。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卫生队伍人心不稳,乡镇卫生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为我市人民牟福利,就必须得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卫生队伍,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镇卫生院目前存在的低投入、低功能、低效益、低待遇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应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认真落实有利于农村卫生队伍发展的各项政策

关于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省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2‟32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皖发[2003]6号)等。皖发6号文件明确规定;“合理核定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人员的编制,工资由县财政供给”。“到乡镇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学大专以上毕业生,可执行高于同类人员1-2档的定级工资,由县财政供给。在除在城关镇以外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累计满30年(女满25年),并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退休后可按本人原工资的100%发给退休费”。这些政策都是农村医务人员翘首以待的,也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除此在中央和省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中,还对加强公共卫生、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培养、提高和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十分详尽的、具体的要求,可是这些文件中的不少政策规定我市至今没有执行。要稳定和发展壮大农村卫生队伍,就必须把上述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同时,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多渠道推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建立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的保障体制

积极营造农村卫生队伍健康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才保障体制,至关重要。目前,农村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保障体制。市政府在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应结合我市实际,从培养、引进、帮扶、稳定、使用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措施,切实兑现各项政策性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

——要建立农村医务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可将我市农村医务人员纳入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统一管理,促进非医务人员的分流,解决农村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要认真完成乡镇预防保健机构上划县管,定员定编,核定经费等理顺管理体制的各项工作,严格准入制度,清理和分流超编人员,加大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村预防保健队伍的素质,促进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健康发展。将从事农村公共卫生的人员和乡镇卫生院负责人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全额拨款。

——要兑现国家规定的吸引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工资政策,以及其它有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农村卫生机构就业,尽快改变农村卫生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

——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退休医务人员的工资政策规定,按退休政策全额发放。对工作累计满30年(女满25年),并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按本人原工资的100%发给退休费。

改革农村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要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改革农村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机制。既要维持政府办医的性质,又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和调控力度,在制定政策、增加投入、规划布局、服务模式方面实行严格监管,促进乡镇卫生院控制成本,提高质量,达到惠及农民的目的。

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实行院长负责制。注重选拔优秀院长,赋予院长应有的人事权,管理权。改革农村卫生队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乡镇卫生院工资分配制度,引入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农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扎扎实实地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大力开展城乡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要充分发挥市、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类大专院校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市、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专业科室、医学类大专院校在农村建立医疗服务网络和分支医疗机构,支持城市医疗机构到农村办医,领办乡镇卫生院或重点科室,开展卫生支农,进行对口培训。引导城市大医院的资金、设备、人才向乡镇卫生院流动。最近,解放军一二三医院免费帮助固镇仁桥医院培训医务人员,与刘集医院开展共建活动。这种做法可以促使市内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实现双赢,值得推广。要鼓励名医专家不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巡诊。要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及免费接受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等形式,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管理人才和临床技术骨干。要严格城市医务人员晋升、晋职的相关规定,促进城市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从事农村卫生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第四篇:2014年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张掖市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2014年全省100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城乡基层中医药工作,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100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卫中发〔2014〕19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全面落实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任务,巩固和提高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服务“六个全覆盖”成果,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内涵,提升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价廉、便捷、有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二)具体目标 1.乡镇卫生院

按照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每名医护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家和甘肃省推荐的名录中结合当地实际确定15项)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结合当地实际确定6项简便实用的食疗保健技术),指导农村居民应用中医药技术进行预防保健实践。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药饮片和中医药适宜技术、食疗保健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中医药服务量达到“三个三分之一”(即中医就诊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1/3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3以上,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1/3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照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每名医护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指导城市居民应用中医药技术进行预防保健实践。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药饮片和中医药适宜技术、食疗保健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中医药服务量达到“三个三分之一”(即中医就诊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1/3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3以上,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1/3以上)。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省上分配我市项目建设单位6个,名单为: 甘州区

沙井镇中心卫生院

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丹县

李桥乡中心卫生院 临泽县

新华镇中心卫生院 高台县

宣化镇中心卫生院 民乐县

六坝镇中心卫生院

(二)项目内容

1.改善中医诊疗环境。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装饰体现中医药内涵,便于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

2.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医护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3.配置中医药诊疗设备。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基本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4.加强中医药特色能力建设。在当地疾病谱中筛选至少3种优势病种,制定中医诊疗方案。通过培训,让辖区内100%以上的乡村医生熟练掌握诊疗技术。

5.对中医药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对本单位中医药业务骨干,结合国家和省上中医药人员培训项目,派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进修三个月以上。

三、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管理

(一)组织形式和管理职责

市卫生局、财政局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加强项目管理组织、督导项目工作,报送项目执行半年小结和年终总结。

各项目县区卫生局、财政局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实施,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督促项目单位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强项目执行各环节监管,组织好相关培训,根据项目运行完成情况,接受上级组织的项目监督指导和评估,并分别于6月25日和11月25日向市卫生局、财政局报送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和评估报告。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项目实施单位,按照项目计划,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接受各级项目组织的监督指导和评估。

(二)经费来源和用途

省级财政按每个项目单位1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其中:2万元用于项目单位中医药特色能力建设,在当地疾病谱中筛选至少3种优势病种,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并对辖区内90%以上的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培训;4万元用于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培训;4万元用于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经费划拨和使用 为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项目正常实施,各级要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用途和有关资金管理规定,加快项目进度,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禁截留、挤占、挪用。

四、项目执行时间

自2014年5月开始至2014年10月底,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如期完成所有建设任务。2014年11月25日前,各项目县区卫生局向市卫生局、市财政局报送项目实施评估报告。市上将于今年7月份和年底对项目组织检查评估,并进行不定期检查。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将于2014年3月进行项目终期检查评估。

五、项目监督与评估

市县区卫生局、财政局分别组成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估,市上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监督指导主要内容:

1.项目计划进度完成情况; 2.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3.项目指标的完成情况;

4.项目运行情况,主要是查阅种类档案资料是否规范、完善。

各项目县区卫生局负责,接到项目方案后,对本县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自评,于2014年5月20日前将自查评估报告和每个单位达标情况(见附件2)电子版材料报送市卫生局医政科。

第五篇:苏州市财政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苏州市财政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杨海波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2期问题的提出

下载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卫生院的适宜规模和财政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