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环境保护案例分析材料
案例: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1)事故地点
墨西哥湾(GulfofMexico)因濒临墨西哥,而得名墨西哥湾。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南沿海水域,部分为陆地环绕,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公尺(渤海湾7.7万平方公里)。(2)爆炸起火
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当地时间2010年4月20日晚10点左右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这一钻井平台建于2001年,由越洋钻探公司拥有,眼下与英国石油公司签有生产合同。(3)原油泄漏
美国海岸警卫队2010年4月24日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沉没约两天,海下受损油井开始漏油。这口油井位于海面下1525米处。漏油量为每天1000桶左右。(4)形势恶化
美国海岸警卫队2010年4月28日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估计,在墨西哥湾沉没的海上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底部油井每天漏油大约5000桶,5倍于先前估计数量。(5)新发现漏油点
2010年4月28日第三处漏油点。估计油井漏油量每天5000桶左右,是先前估计数量的5倍。(6)漏油处理 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救灾人员着手试验烧油。(7)事故升级
2010年5月29日,被认为能够在2010年8月以前控制墨西哥湾漏油局面的“灭顶法”宣告失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进一步升级,人们对这场灾难的评估也愈加悲观。(8)封堵成功
2010年7月15日,漏油油井装上新的控油装置后再无原油漏出的迹象。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3个月后,英国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再无原油流入墨西哥湾”。(9)经济损失
截至2010年6月1日,泄入墨西哥湾的石油在1700万加仑到2700万加仑之间,这些石油可以盛满25个到40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更可怕的是,泄漏仍在继续,每天的漏油量在12000桶到19000桶之间,远超过此前评估的5000桶。
受漏油事故的影响,奥巴马总统不得不宣布对33个深水石油钻井项目的暂停期限延长到6个月,同时也暂缓在阿拉斯加沿海的石油钻探项目。
英国石油公司在舆论指责中首当其冲。有媒体报道指出,英国石油公司自年初租用“深井地平线”以来,已投入巨大资金,启动经费就高达1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表示,该公司为应对漏油事故已耗费了9.3亿美元,其中包括控制漏油的措施和事故赔付等。(10)环境破坏
路易斯安那州州长2010年5月26日表示,该州超过160公里的海岸受到泄漏原油的污染,污染范围超过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海岸线的总长。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相关专家指出,污染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1000英里长的湿地和海滩被毁,渔业受损,脆弱的物种灭绝。
“这个时间段尤其敏感,因为很多动物都在准备产卵。在墨西哥湾,大蓝鳍金枪鱼正在繁衍,它们的鱼卵和幼鱼漂浮在海面;海鸟正在筑巢。而对于产卵的海龟来说,海滩遭到破坏,其影响是致命的。”杜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拉里·克罗德说,一次重大的漏油事件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和建立在其上的经济活动。
南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学家维斯伯格更担忧的是,油污会被卷入墨西哥湾套流。因为一旦进入套流,油污扩散到佛罗里达海峡只需一周左右;再过一周,迈阿密海滩将见到油污。进入套流的原油会污染海龟国家公园,使当地的珊瑚礁死亡,接着大沼泽国家公园内的海豚、鲨鱼、涉禽和鳄鱼都将受害。(11)案情处理
经过长达四天的协商和谈判,2010年6月16日,宣布该公司将创建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这笔基金将由美国资深律师负责作,由三位法官组成的小组负责监督,并处理对申诉的裁决。
奥巴马在当天的声明中说,这笔基金的金额不是赔付的上限,而且这笔钱有别于BP应支付的环境破坏赔偿费用。这笔基金的成功设立,意味着英国石油公司的让步和奥巴马政府的胜利。
一名美国法官29日同意英国石油公司支付创纪录的40亿美元罚款,终止英石油因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受刑事犯罪调查。这项和解协议由法官萨拉·万斯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地区法庭批准。除了结11项杀人罪指控,和解协议包括对英石油违反《清洁水法》和《候鸟法》的问责,以及对妨碍国会议事罪的处罚。不过,协议无法了结联邦政府对英石油的民事犯罪指控。这家企业仍可能因为漏油引发的环境损失而额外支付罚金。
2010年4月20日,英石油租赁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爆炸后沉入墨西哥湾,致死11人,导致持续87天漏油灾难。此后,英石油一直与美国联邦政府和墨西哥湾沿岸的美国各州政府谈判,以就潜在民事和刑事责任达成和解。(12)案情知识点
第二篇: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为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国务院颁布了《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3项行政法规。国家环境保护局还批准发布了《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经过15年的法规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联合执法制度1985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沿海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分别建立了自然保护司,海洋环境保护办公室,海洋环境管理处或管理科,充实管理人员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目前,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有25 00多名。
沿海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定期对本地海洋环境的重点污染源及热点问题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
3.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从1985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沿海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编制了地方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项工作为定量化目标管理提供了依据。
自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和减轻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组织近岸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辖市、县的64个环境监测站成立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在沿海城市近岸、入海河口以及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邻近海域,设主海水及底质监测点近300个,监测项目近30项,并对主要入海污染源(包括工厂企业直排口。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放口)布设站位,进行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
1997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开展了渤海、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设置了271个监测站位,其中海域站位89个,陆域站位182个,共获得水质数据6000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331个企业直排口、61个混合排污口、93个市政下水口、116个人海河口、5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0万余艘船舶以及127万亩养殖塘等污染源进行了调查、监测。从总体上模清了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998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此次调查范围东海、南海沿海省和海南岛3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海域,共布设296个海上监测站位,其中东海151个,南海145个,共采集各类样品2440个,获得各类数据4.3万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880个企业直排口,99个混排口,数百个市政下水口,94条入海河流,13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6.4万艘船舶及90.3万亩对虾养殖塘等污染源排海进行了调查、监测。通过此次调查行动,获得了较为全面、综合的资料,为准确评价、分析这一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域及沿岸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5.对重点污染源强化管理,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10多年来,为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治理老的污染源,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国家和地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据统计,大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中、小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70%到80%。在“ 六五”期间安排渤、黄海沿岸195项重点治理工程,“七五”和“八五”下达了280个重点水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项目。至1997年底,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85.3%和64.3%。1994年,11个沿海省(区、市)完成了44546个企业的污水排放申报登记,发放了9574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沿海城市在治理重点污染源的同时,加强了环境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了较大发展。
通过对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减缓了近岸海域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河流携带污染物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重要途径。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二氧化
硫和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制定了上述区域的污染防治规划,并实施依法管理,限期实现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大幅度削减了陆源性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6.渤海碧海行动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8年12月8-9日在北京召开了渤海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讨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为宗旨,以增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为目的,以整治陆源污染为重点,加强法制,强化监督,分层推进,重点抓好污染严重城市的毗邻海区、河口附近海区及海湾,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力争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到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5年,深入开展沿海及入海河流沿岸地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建设、改造完成一批市政污水处理工程和设施,有效削减入海河流、直排口、城市混合排放口污染物入海总量,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渤海近岸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趋势减缓,岸边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建成。中期目标:到201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得到改善;COD实施总量控制;并控制住氮、磷和石油的污染增长趋势,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建成一批生态环境示范区。
远期目标:到203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明显好转;COD、氮、磷、石油类等项控制指标要全面达到总量控制要求;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生态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完成一批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第一步是摸清近岸海域海洋污染现状,计划在1999年6月底前完成调研和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力争在1999年年底之前,组织完成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为全面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奠定基础。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重点是大力推进陆源污染的治理。首先确保完成到2000年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和重点城市地面水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双达标”任务。同时要逐步解决混合排污口的污染问题。环渤海13个重点沿海城市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加大城市污水综合整治的投入,加速重点海域功能区的达标。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以切实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要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共同组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会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起草了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将渤海纳入全国环保工作重点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与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即已在“3321”工程中增加了渤海,成为“33211”工程。
7.开展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沿海污染源调查”,相继开展了“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公元2000年中国近海环境污染预测和对策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综合研究”、“北方沿海中小城市污水综合整治规划实用技术研究”、“全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原则与技术方法研究”、“黄、渤海污染发展及生态影响研究”、“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监测方法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渤海典型海域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研究”、“杭州湾环境研究 ”等重大科研课题,为海洋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保护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和有价值的自然遗迹,国家共建立海洋及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约36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约90万公顷。
8.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交流和合作;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上活动污染全球行动方案”、防止难降解有机构调查评估及其旨在保护区域海洋环境的“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亚海行动计划”,组织编写和提交了有关国家报告。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了其他国家海洋环保的情况和经验,促进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海洋环境保护
考试说明:
题型及所占分值:一,名词解释,8题,16分。二,填空题,24个空,24分。三,简答题,6题,36分。四,论述题,3题,24分。名词解释及填空: 1.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2.海洋污染
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3.海洋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海洋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者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4.应急监测
指在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之后,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5.海洋环境管理
对损害海洋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又不超过海洋环境容许极限的一切措施的总称。6.海洋环境标准
为保护人类及其生命系统和社会财产,对环境中有害成分或有害因子的存在强度及其在排放源的发生强度所规定的阈值和与实现阈值或阈值测量有关的技术规范。7.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的某物质的量,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是指在环境使用功能所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被满足的前提下环境的最大纳污能力或纳污量。8.生态系统一个具有自身结构及功能的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层次,是一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功能单位。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淡水(河流、湖泊)三大生态系统。9.基因多样性
各种生物所拥有的遗传信息的差异性。是一个物种生态位移和改变形成不同品种乃至新物种的基础。10.物种多样性
一类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出具有繁育能力后代的有机体的多样性。11.污染警报标准
污染警报标准是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分为3级:警告、紧急和危险)。12.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强度控制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13.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归纳出的能够分析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监测项目(或者指标)。14.海洋环境的分类
⑴按人类活动的强度来分:滨岸环境、近海环境、大洋环境 ⑵从环境要素来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底质环境、生物环境 ⑶按照环境的性质来分: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 15.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内部质量控制。是由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或者由内部质控人员对其实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
简答题:
1.海洋环境监测运行的基本原则。◆明确的监测目的 ◆完整合理的监测计划
◆正确的监测方法、监测手段和质量保证措施 ◆分析评价监测数据的科学方法 2.我国海洋环境发展趋势。
⑴沿海地区排海污水总量继续增加,近海污染程度将日趋加重 ⑵沿海地区经济“热点”不断涌现,海洋污染范围将日益扩大 ⑶海洋开发强度加大,突发性污染事故频发,海洋环境灾害将更加严重 ⑷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入海污染物种类将有所改变 ⑸海岸带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3.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有所扩大,外海水质基本良好;
●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油污染重点向南部海区转移,营养盐和有机污染呈逐渐上升趋势; ●突发性污损事件频率加大,慢性危害日益显露,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加剧; 4.海洋污染物的分类 ①海洋污染物按其性质分:
化学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热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病原体、变应原污染物… ②根据造成环境问题以及不同的处理措施
需氧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石油;有毒化学物质;酸碱盐类;废热;放射性物质;病原体 ③一般工作中,通常按照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毒性将海洋污染物分成:
A、石油及其产品;B、金属和酸碱;C、有机氯化合物;E、有机物和营养盐;F、放射性物质; G、废热和固体废物 5.海洋污染源的分类
⑴按照污染源发生地来分,海洋污染源可以分为陆源型、海上型、大气型。
陆源型:临海工厂的直接入海排污管(渠)道、市政综合排污管(渠)道、入海河流、沿海油田、港口等。
海上型:船舶、海上石油平台等(直接入海)等。大气型:大气沉降或者大气降水使污染物进入海洋中。⑵如果从污染物入海的方式来分:
点源:排污管道、入海河流、海港、船舶、海上平台等 面源:大气型污染源、沿海油田、地表径流等。6.世界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②工业废气酿成的环境灾害 ③工业废水引起的环境破坏 ④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⑤农业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⑥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⑦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环境灾害
⑧其他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热污染、电磁波污染等 7.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海洋环境各项要素进行监测,掌握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影响范围、危害、变化趋势
▲积累海洋环境本底资料,为研究和掌握海洋环境容量,实施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为制订及执行海洋环境法规、标准及规划提供数据资料
▲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8.样品贮存中所使用固定剂的种类及其作用。常用的固定剂都是化学试剂,最好用优级纯的。只有当经实验表明固定剂不对分析有干扰时才能采用,如果固定剂含杂质太多达不到要求则应提纯。
固定剂分为杀生物剂和化学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抑制微生物作用、阻制化合物和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9.赤潮的危害
◆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粘液,粘着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人食用则中毒)
◆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10.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分类
沿岸分为:滩涂湿地、基岩海湾、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泻湖等。远岸分为:岛屿海域、上升流、深海、外洋等。
全球有49隔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大海洋生态系,在我国有4个:
①黄海大海洋生态系;②东海大海洋生态系;③南海大海洋生态系;④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
论述题: 1.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流程及其内容。
1、对整个海域环境作粗略的、宏观的分析,找出其关键问题,决定评价的主要目标。
2、划定评价范围,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给出明确的地域界线。一般采用自然界线或者行政界区。
3、评价参数的选择。3种类型:根据评价自身的目的要求;根据污染源评价的结论;根据测试条件、评价目的和环境结构功能特点。
4、参数的等标化(指标化)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选用多为各个参数的环境质量标准,也有采用某项基准和背景值。
5、确定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确定权系数的方法有特尔霏法、模糊数学法和序列综合法。
6、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式的建立。以水质评价为例,水质指数评价法的迭加型指数、加权均值型指数和均值型指数;水质分级评分法的罗斯水质指数和W值水质评价法;尼梅罗河流污染指标法;水质单因子评价分类法和超标评价分类等。其中后两种方法为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所使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7、环境质量的分级。从环境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式得到的是环境质量的定量数字,给这些数字以定性的解释,划分不同的环境质量级别。2.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指导方针与政策。
指导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①提高海洋意识,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吧“三废”的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③调整环境污染源的布局,采用科学合理的排放方式
④确定重点保护海区,控制主要污染源,确保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重要海域的环境质量。⑤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进行管理。
⑥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3.海洋倾倒区选划的技术程序和选划原则。
1、倾倒区选划技术程序 1)倾倒区选划的必要性论证 2)废弃物类别确定和理化性质分析 3)倾倒区预选 4)倾倒区评估 5)倾倒区最终划定
2、倾倒区选划原则
2、制定倾倒区选划原则的指导思想
①废弃物特性;②倾倒区位置与水深;③避开或远离生态敏感区和海洋资源利用不相容区 ④充分利用海洋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⑤合理利用海洋低功能海区;⑥倾倒作业经济技术条件 ⑦监视监测和其他科学试验的可行性 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分两级)。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强度控制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分两级)。
3、污染警报标准:污染警报标准是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分为3级:警告、紧急和危险)。
4、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有关名词术语、符号、指南、导则等所作出的规定。
5、环境保护方法标准: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试验、分析、抽样、统计等方法作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分析方法、取样方法等。5.无机质带来的海洋污染及其危害。
一、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通常将比重大于五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它们是海洋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尤其以汞、镉、铅、铜、锌等对海洋的污染比较明显。
二、放射性元素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中的放射性元素分为两类: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核试验、原子能工业、核动力舰船)。损害生物的途径(辐射损害):
1、表面吸附,通过生物的体表吸附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2、通过食物一道进入海洋动物的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动物的各种器官中 海洋放射性污染更严重的危害还是潜伏的、长期的。
三、“三废”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一般认为,长期将超过周围海水正常水温4度以上的热水排到海洋里就会产生热污染。热废水对海洋的影响主要是使海水的温度升高(缺少氧气)。废弃物的危害:
①撕破鱼网;②给航行的船只造成不便;③损害近海、近岸的各种资源;④杀死海洋生物;⑤滋生病毒
第四篇:海洋环境保护论文
海洋环境保护
中文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美国海洋学家西尔斯亚.厄尔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点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的生物种类之多冠与全球,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发生变化。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1 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2 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参
考 文 献
:[1] 郑瀛。再论物权法的发展趋势[J].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2] 莱州十年放流效果显著[N].北京:中国渔业报。2003.6.16
[3] 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的几点疑问[J].北京:中国法学。2004.2
[4] 徐祥民。张峰。质疑公民环境权[J].上海:法学2004.2
[5] 徐祥民。告别传统。厚筑义务之堤[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2002.2
[6] 林刚。物权理论:从所有到利用的转变[J].重庆:现代法学。1994.01
第五篇:海洋环境保护论文
海洋环境保护
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美国海洋学家西尔斯亚.厄尔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点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的生物种类之多冠与全球,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发生变化。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关键词:海洋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生态破坏 正文: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 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1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1、2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2 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