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
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
整理:公安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教学建议
1.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分析各经济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泄漏和排放到海洋的途径,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等。在分析了海洋污染问题之后,可自然过渡到海洋生态破坏的问题上。针对海洋生态破坏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特别着重在人为因素的的分析上。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有关的录像资料,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印象。
2.关于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在教学中,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合并到海洋环境保护标题下,在讲海洋石油污染时,以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为例,说明造成的危害和监测防治措施。关于海洋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可以用有关的科教片进行展示,比用语言描述效果要好。
3.关于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课堂阅读讨论的方式,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讨论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教学分析
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并未发生严重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海洋对有害物质具有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经过物理过程(扩散、稀释)、化学过程(氧化、还原)、生物过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吸收、沉降、稀释或转化,海洋环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能力大小的标志,它是指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海洋环境容量是海洋环境质量控制和产业规划的一个依据。
20世纪以来,人类及其日益发展的技术,给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反过来海洋污染又对海洋生物资源、工业用水质量和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教材投产业部门讲述了海洋污染物质的来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从类型上说,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中的热能等。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海水中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污染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赤潮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发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古代曾有赤潮现象的记录。但是,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倾倒废弃物是目前赤潮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兴趣,教师可作适当讲解。关于石油对海洋造成的污染的教学分析
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较大的一种。由于人们对矿物燃料特别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开发和运输迅速发展,海洋中石油溢出事件无疑会更加频繁,石油污染将是一种持续的海洋污染现象。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海洋石油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油轮溢油事件开始频繁发生。时至今日,恶性的油轮油溢事件仍时有发生。在海洋石油开来活动中,石油的自然渗出、偶然发生的井喷、油污排泄等,也可能造成油溢。清理石油污染的化学物质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现时影响和长期影响是:(1)破坏海洋生态;(2)危害渔业生产;(3)破坏海滨娱乐场所;(4)使整个海岸环境退化。关于世界海洋管理的教学分析和建议
世界海洋的管理一直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海洋面积辽阔,涉及150多个独立国家的国界。维护公海自由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不仅;因海国家对部分海域有主权要求,一些内陆国家也要求分享海洋。
某些国家甚至因各自要求的领土管辖范围上的冲突而发生纠纷。海洋环境区域差异很大,工业发达国家向海洋中排放的污染物,要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20世纪60年代初,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关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的激烈争论。因此,与海洋有关的环境问题、领土要求问题与资源所有权等问题始终是国际海洋法会议的主要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40年代,世界海洋还被置于少数霸权国家的控制之下。进入60年代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转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和已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反对海洋霸权、争取平等的海洋权的要求。早在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就提及海洋和海洋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遗产。1970年,第25届联大通过了“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底及其底上的原则宣言”,表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适用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已经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1973年12月,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经过9年会议上的争论,在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公海、国际海底的海洋资源属国际共管、共享。
公约所确立的新的海洋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面积和管辖权力,确认沿海国家对于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国家管辖海域按其法律地位的差别,可分为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这四种主要区域。从行使资源主权权利方面讲,国家管辖海域可以被视为海洋国土,这些管辖海域中的海洋资源应当与陆地国土一样,得到重视和开发。
在教学中,可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的知识内容,对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格局与发展适当予以介绍,使学生理解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确立的背景及其与国际海权思想发展、国际海洋权益斗争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读图引入: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
2.提问: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海洋环境保护的教学〗
1.讲述: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海洋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本身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的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受到的破坏。海洋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其中,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于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汇入海洋中,危害海洋生物,逐渐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人食用了污染了的水产品,会危及人类健康。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残留的农药随水循环进入海洋;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河口或海洋中,由于水温较高,往往会影响海洋生物;沿海石油化工工业、石油进出口港口、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油轮失事等,都可能造成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环境。
2.阅读:课本《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3.提问: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
4.讲解: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破坏海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工程建设;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缺乏科学论证的围海造田工程;都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甚至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另外,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如海底火山爆发、海啸、海底地震等,也会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改变。但是,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更为突出。〖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教学〗
1.阅读和读图:课本相关部分内容,并且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
2.讨论:专属经济区是怎样划定的;一个国家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拥有哪些方面的主权;相邻距离小于200海里的沿海国家间,各自管辖的海域划界和拥有的海洋权益如何裁定?(讨论结果略)
第二篇: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为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国务院颁布了《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3项行政法规。国家环境保护局还批准发布了《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经过15年的法规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联合执法制度1985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沿海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分别建立了自然保护司,海洋环境保护办公室,海洋环境管理处或管理科,充实管理人员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目前,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有25 00多名。
沿海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定期对本地海洋环境的重点污染源及热点问题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
3.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从1985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沿海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编制了地方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项工作为定量化目标管理提供了依据。
自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和减轻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组织近岸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辖市、县的64个环境监测站成立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在沿海城市近岸、入海河口以及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邻近海域,设主海水及底质监测点近300个,监测项目近30项,并对主要入海污染源(包括工厂企业直排口。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放口)布设站位,进行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
1997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开展了渤海、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设置了271个监测站位,其中海域站位89个,陆域站位182个,共获得水质数据6000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331个企业直排口、61个混合排污口、93个市政下水口、116个人海河口、5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0万余艘船舶以及127万亩养殖塘等污染源进行了调查、监测。从总体上模清了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998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此次调查范围东海、南海沿海省和海南岛3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海域,共布设296个海上监测站位,其中东海151个,南海145个,共采集各类样品2440个,获得各类数据4.3万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880个企业直排口,99个混排口,数百个市政下水口,94条入海河流,13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6.4万艘船舶及90.3万亩对虾养殖塘等污染源排海进行了调查、监测。通过此次调查行动,获得了较为全面、综合的资料,为准确评价、分析这一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域及沿岸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5.对重点污染源强化管理,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10多年来,为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治理老的污染源,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国家和地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据统计,大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中、小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70%到80%。在“ 六五”期间安排渤、黄海沿岸195项重点治理工程,“七五”和“八五”下达了280个重点水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项目。至1997年底,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85.3%和64.3%。1994年,11个沿海省(区、市)完成了44546个企业的污水排放申报登记,发放了9574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沿海城市在治理重点污染源的同时,加强了环境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了较大发展。
通过对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减缓了近岸海域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河流携带污染物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重要途径。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二氧化
硫和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制定了上述区域的污染防治规划,并实施依法管理,限期实现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大幅度削减了陆源性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6.渤海碧海行动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8年12月8-9日在北京召开了渤海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讨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为宗旨,以增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为目的,以整治陆源污染为重点,加强法制,强化监督,分层推进,重点抓好污染严重城市的毗邻海区、河口附近海区及海湾,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力争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到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5年,深入开展沿海及入海河流沿岸地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建设、改造完成一批市政污水处理工程和设施,有效削减入海河流、直排口、城市混合排放口污染物入海总量,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渤海近岸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趋势减缓,岸边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建成。中期目标:到201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得到改善;COD实施总量控制;并控制住氮、磷和石油的污染增长趋势,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建成一批生态环境示范区。
远期目标:到203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明显好转;COD、氮、磷、石油类等项控制指标要全面达到总量控制要求;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生态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完成一批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第一步是摸清近岸海域海洋污染现状,计划在1999年6月底前完成调研和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力争在1999年年底之前,组织完成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为全面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奠定基础。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重点是大力推进陆源污染的治理。首先确保完成到2000年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和重点城市地面水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双达标”任务。同时要逐步解决混合排污口的污染问题。环渤海13个重点沿海城市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加大城市污水综合整治的投入,加速重点海域功能区的达标。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以切实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要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共同组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会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起草了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将渤海纳入全国环保工作重点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与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即已在“3321”工程中增加了渤海,成为“33211”工程。
7.开展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沿海污染源调查”,相继开展了“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公元2000年中国近海环境污染预测和对策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综合研究”、“北方沿海中小城市污水综合整治规划实用技术研究”、“全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原则与技术方法研究”、“黄、渤海污染发展及生态影响研究”、“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监测方法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渤海典型海域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研究”、“杭州湾环境研究 ”等重大科研课题,为海洋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保护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和有价值的自然遗迹,国家共建立海洋及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约36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约90万公顷。
8.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交流和合作;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上活动污染全球行动方案”、防止难降解有机构调查评估及其旨在保护区域海洋环境的“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亚海行动计划”,组织编写和提交了有关国家报告。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了其他国家海洋环保的情况和经验,促进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海洋环境保护
考试说明:
题型及所占分值:一,名词解释,8题,16分。二,填空题,24个空,24分。三,简答题,6题,36分。四,论述题,3题,24分。名词解释及填空: 1.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2.海洋污染
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3.海洋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海洋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者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4.应急监测
指在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之后,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5.海洋环境管理
对损害海洋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又不超过海洋环境容许极限的一切措施的总称。6.海洋环境标准
为保护人类及其生命系统和社会财产,对环境中有害成分或有害因子的存在强度及其在排放源的发生强度所规定的阈值和与实现阈值或阈值测量有关的技术规范。7.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的某物质的量,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是指在环境使用功能所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被满足的前提下环境的最大纳污能力或纳污量。8.生态系统一个具有自身结构及功能的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层次,是一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功能单位。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淡水(河流、湖泊)三大生态系统。9.基因多样性
各种生物所拥有的遗传信息的差异性。是一个物种生态位移和改变形成不同品种乃至新物种的基础。10.物种多样性
一类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出具有繁育能力后代的有机体的多样性。11.污染警报标准
污染警报标准是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分为3级:警告、紧急和危险)。12.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强度控制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13.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归纳出的能够分析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监测项目(或者指标)。14.海洋环境的分类
⑴按人类活动的强度来分:滨岸环境、近海环境、大洋环境 ⑵从环境要素来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底质环境、生物环境 ⑶按照环境的性质来分: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 15.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内部质量控制。是由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或者由内部质控人员对其实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
简答题:
1.海洋环境监测运行的基本原则。◆明确的监测目的 ◆完整合理的监测计划
◆正确的监测方法、监测手段和质量保证措施 ◆分析评价监测数据的科学方法 2.我国海洋环境发展趋势。
⑴沿海地区排海污水总量继续增加,近海污染程度将日趋加重 ⑵沿海地区经济“热点”不断涌现,海洋污染范围将日益扩大 ⑶海洋开发强度加大,突发性污染事故频发,海洋环境灾害将更加严重 ⑷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入海污染物种类将有所改变 ⑸海岸带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3.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有所扩大,外海水质基本良好;
●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油污染重点向南部海区转移,营养盐和有机污染呈逐渐上升趋势; ●突发性污损事件频率加大,慢性危害日益显露,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加剧; 4.海洋污染物的分类 ①海洋污染物按其性质分:
化学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热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病原体、变应原污染物… ②根据造成环境问题以及不同的处理措施
需氧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石油;有毒化学物质;酸碱盐类;废热;放射性物质;病原体 ③一般工作中,通常按照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毒性将海洋污染物分成:
A、石油及其产品;B、金属和酸碱;C、有机氯化合物;E、有机物和营养盐;F、放射性物质; G、废热和固体废物 5.海洋污染源的分类
⑴按照污染源发生地来分,海洋污染源可以分为陆源型、海上型、大气型。
陆源型:临海工厂的直接入海排污管(渠)道、市政综合排污管(渠)道、入海河流、沿海油田、港口等。
海上型:船舶、海上石油平台等(直接入海)等。大气型:大气沉降或者大气降水使污染物进入海洋中。⑵如果从污染物入海的方式来分:
点源:排污管道、入海河流、海港、船舶、海上平台等 面源:大气型污染源、沿海油田、地表径流等。6.世界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②工业废气酿成的环境灾害 ③工业废水引起的环境破坏 ④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⑤农业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⑥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⑦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环境灾害
⑧其他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热污染、电磁波污染等 7.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海洋环境各项要素进行监测,掌握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影响范围、危害、变化趋势
▲积累海洋环境本底资料,为研究和掌握海洋环境容量,实施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为制订及执行海洋环境法规、标准及规划提供数据资料
▲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8.样品贮存中所使用固定剂的种类及其作用。常用的固定剂都是化学试剂,最好用优级纯的。只有当经实验表明固定剂不对分析有干扰时才能采用,如果固定剂含杂质太多达不到要求则应提纯。
固定剂分为杀生物剂和化学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抑制微生物作用、阻制化合物和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9.赤潮的危害
◆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粘液,粘着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人食用则中毒)
◆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10.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分类
沿岸分为:滩涂湿地、基岩海湾、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泻湖等。远岸分为:岛屿海域、上升流、深海、外洋等。
全球有49隔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大海洋生态系,在我国有4个:
①黄海大海洋生态系;②东海大海洋生态系;③南海大海洋生态系;④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
论述题: 1.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流程及其内容。
1、对整个海域环境作粗略的、宏观的分析,找出其关键问题,决定评价的主要目标。
2、划定评价范围,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给出明确的地域界线。一般采用自然界线或者行政界区。
3、评价参数的选择。3种类型:根据评价自身的目的要求;根据污染源评价的结论;根据测试条件、评价目的和环境结构功能特点。
4、参数的等标化(指标化)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选用多为各个参数的环境质量标准,也有采用某项基准和背景值。
5、确定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确定权系数的方法有特尔霏法、模糊数学法和序列综合法。
6、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式的建立。以水质评价为例,水质指数评价法的迭加型指数、加权均值型指数和均值型指数;水质分级评分法的罗斯水质指数和W值水质评价法;尼梅罗河流污染指标法;水质单因子评价分类法和超标评价分类等。其中后两种方法为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所使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7、环境质量的分级。从环境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式得到的是环境质量的定量数字,给这些数字以定性的解释,划分不同的环境质量级别。2.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指导方针与政策。
指导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①提高海洋意识,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吧“三废”的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③调整环境污染源的布局,采用科学合理的排放方式
④确定重点保护海区,控制主要污染源,确保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重要海域的环境质量。⑤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进行管理。
⑥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3.海洋倾倒区选划的技术程序和选划原则。
1、倾倒区选划技术程序 1)倾倒区选划的必要性论证 2)废弃物类别确定和理化性质分析 3)倾倒区预选 4)倾倒区评估 5)倾倒区最终划定
2、倾倒区选划原则
2、制定倾倒区选划原则的指导思想
①废弃物特性;②倾倒区位置与水深;③避开或远离生态敏感区和海洋资源利用不相容区 ④充分利用海洋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⑤合理利用海洋低功能海区;⑥倾倒作业经济技术条件 ⑦监视监测和其他科学试验的可行性 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分两级)。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强度控制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分两级)。
3、污染警报标准:污染警报标准是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分为3级:警告、紧急和危险)。
4、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有关名词术语、符号、指南、导则等所作出的规定。
5、环境保护方法标准: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试验、分析、抽样、统计等方法作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分析方法、取样方法等。5.无机质带来的海洋污染及其危害。
一、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通常将比重大于五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它们是海洋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尤其以汞、镉、铅、铜、锌等对海洋的污染比较明显。
二、放射性元素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中的放射性元素分为两类: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核试验、原子能工业、核动力舰船)。损害生物的途径(辐射损害):
1、表面吸附,通过生物的体表吸附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2、通过食物一道进入海洋动物的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动物的各种器官中 海洋放射性污染更严重的危害还是潜伏的、长期的。
三、“三废”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一般认为,长期将超过周围海水正常水温4度以上的热水排到海洋里就会产生热污染。热废水对海洋的影响主要是使海水的温度升高(缺少氧气)。废弃物的危害:
①撕破鱼网;②给航行的船只造成不便;③损害近海、近岸的各种资源;④杀死海洋生物;⑤滋生病毒
第四篇:海洋地理教案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nextpage]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西洋:呈“s”形。
.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nextpage]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
—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
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nextpage]
第二课时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
[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 10°n 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 a、d。
(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 b、d。
【答案】(1)ad(2)bd
(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
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1%
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如下图)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nextpage]
二、海水的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二)洋流
(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2)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nextpage]
第三课时
co2的主要途径。
的两叶肺。
2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
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平均偏低1—2℃,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次表层水温偏低2—4 ℃;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三、海岸带的开发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旅游
[nextpage]
(3)海洋旅游 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水资源利用
①海水直接利用
②海水淡化利用
2.化学资源:
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
3.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
(2)渔业资源分布: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
生物资源衰减。
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 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 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五、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1.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2.海洋能特点:
①总量大、密度小;
②可再生
③污染小,属清洁能源;
④时空分布不均
3.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六、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1)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2)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
(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1)海洋交通与通讯
世界主要航线有:①北大西洋航线:由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横跨北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南北两线。南线沟通西欧或入地中海到达南欧、北非各国;北线入波罗地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1/3的商船航运在这条航线上。
②亚欧航线也称苏伊士运河航线:由亚洲各个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欧洲。波斯湾所产石油经这条航线,向东去日本,向西去欧洲各国,因此该航线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但受苏伊士运河航道限制,超过25万吨的特大船只仍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具有特殊的意义。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等国的农矿产品也多由此转运输出。
④北太平洋航线:北美各国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
⑤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从欧洲到东南亚、东亚
的唯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线。它对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除此以外,还有南大西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等。
(2)围海填海造陆
[nextpage]
1旋、风暴潮、2 第四课时
一、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一)海洋自然灾害: .定义: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海啸、巨浪、海雾等。.风暴潮:
啸。
.海啸(1)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引起的巨浪称为海(2)成因: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如图所示:(3)海啸危害特点:其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等特点。
4.海冰和冰山
咸水冰以及
先形成海冰。
大的破坏性。
大冰块。
2(1)海冰:狭义的海冰是指海水冻结形成的咸水冰。广义的海冰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湖冰等淡水冰。(2)形成:在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3)危害:海冰的膨胀力以及运动时发生的推力和撞击力,都具有很(4)冰山:是淡水冰的一种,是指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而形成的巨
(二)海洋自然灾害防治 .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
3.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活活动。污
人体健康。
来源,它集中
响海洋生物。
(一)海洋环境污染:(1)海洋污染的来源: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
海洋。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
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①人类生产活动
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
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地理、生物、化学: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
②地理(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地理(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
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
(2)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
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3)赤潮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
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
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
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三)海平面上升
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
引起的 2.带来的危害:
(四)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
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经典例题2]2000年8月20日,广东大亚湾发生赤潮,下列各因素与之关系不大
的是()
a.晴天连续水温偏高 b.海流运动微弱
c.湾内污染严重 d.有台风活动
【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赤潮发生的原因及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所谓赤潮,是指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的颜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小,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全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具有各种颜色。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而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又是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的自然条件。赤潮的出现,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使鱼类病变
【答案】 d
[经典例题3]读下面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和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年10月 3日,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污染
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材料二 南非两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被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
命危险。
——摘自《中国环境报》2000年12月30日
(l)材料上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
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①处附近的 海峡,运送的石油主
要供应。
(3)如石油泄漏事故1月发生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在洋流的作用下,水
其原因是
a
b
c
d 面上的油膜将向偏 方向漂流。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4)有关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近海航线上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 .近岸或渔场周围,可以采用分散法使石油迅速分散 .小面积的油污可用燃烧法清除 .吸收法只能在净水环境中进行
【解析】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海洋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石油污染产生的危害、怎样减少石油污染、海上石油泄漏有哪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应该了解掌握的内容。
【答案】(1)中东波斯湾沿岸 标注略(2)马六甲 日本(3)西 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4)d
[nextpage]
三、海洋权益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经典例题5]读“海洋空间的划分留”回答下列问题: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全球144个沿海国家对a处拥有 权;对b处享有、、、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c处为,是 财产。
(2)我国 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
的。
(3)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请用数学公式列出该答案的计算方
法:。)
【解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 1994年 11月16日正式生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 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也就是43万平方千米。
【答案】(l)领海 勘探 开发 利用 国际共同海域 人类共同继承(2)管辖二分之一(3)
[nextpage]
1中正确的是(能力训练 .读“太平洋1700w附近某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其)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2.(图2)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读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③图中c地位于()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b.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地带)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
4.流经①图a海域的洋流是()
a.秘鲁寒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日本暖流
5.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a.围海造田,有可能引起海岸侵蚀
b.过度开采海滨砂矿,会减少人工养殖海产品场所
c.对鱼类过度捕捞,有助于减少生物对海洋造成的压力
d.海产品受污染,可影响人体健康
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国,目前已确证有20多万死亡。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海啸的叙述正确的()
a.海啸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b.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可引发海啸,而风暴则无法引发海啸
c.海啸是波浪的一种表现形式
d.海啸的毁坏破坏力极大,主要是对海上船只及其岛屿而言,而对沿海建筑和村镇则影响很小
7.此次地震的震中在苏门答腊岛西岸,具体地理坐标为北纬3.6°,东经96.28°,关于此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有()
a.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地球公转速度明显变慢
b.处于震中海域轮船上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震中位于板块与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d.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8.此次地震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类自救能力差 ②人口密度大 ③人口老龄化 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读图,回答9—11题:
9.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
第五篇:海洋地理 复习全套教案
海洋地理 复习全套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选修2
海洋地理
复习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对比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海峡连通海域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2.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第二课时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10°N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A、D。(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B、D。【答案】(1)AD
(2)BD
(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1%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如下图)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二、海水的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二)洋流(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2)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重要的洋流: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第三课时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3.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三、海岸带的开发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1)定义: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1)滩涂养殖(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3)海洋旅游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洋水资源利用①海水直接利用②海水淡化利用2.化学资源: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3.海洋生物资源:(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2)渔业资源分布: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4.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五、海洋能的开发利用1.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2.海洋能特点:①总量大、密度小;②可再生
③污染小,属清洁能源;④时空分布不均3.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六、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1)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2)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1)海洋交通与通讯世界主要航线有:①北大西洋航线:由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横跨北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南北两线。南线沟通西欧或入地中海到达南欧、北非各国;北线入波罗地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1/3的商船航运在这条航线上。②亚欧航线也称苏伊士运河航线:由亚洲各个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欧洲。波斯湾所产石油经这条航线,向东去日本,向西去欧洲各国,因此该航线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但受苏伊士运河航道限制,超过25万吨的特大船只仍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③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具有特殊的意义。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等国的农矿产品也多由此转运输出。④北太平洋航线:北美各国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⑤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从欧洲到东南亚、东亚的唯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线。它对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除此以外,还有南大西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等。(2)围海填海造陆第四课时
一、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一)海洋自然灾害:1.定义: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雾等。2.风暴潮:3.海啸(1)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引起的巨浪称为海啸。(2)成因: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如图所示:
(3)海啸危害特点:其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等特点。4.海冰和冰山(1)海冰:狭义的海冰是指海水冻结形成的咸水冰。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以及流入海洋的河冰、湖冰等淡水冰。(2)形成:在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形成海冰。(3)危害:海冰的膨胀力以及运动时发生的推力和撞击力,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4)冰山:是淡水冰的一种,是指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而形成的巨大冰块。
(二)海洋自然灾害防治
.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2.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3.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1)海洋污染的: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二)海洋生态破坏1.产生原因:①人类生产活动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赤潮: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①地理、生物、化学: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②地理: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赤潮的危害: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三)海平面上升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2.带来的危害:
(四)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经典例题2]XX年8月20日,广东大亚湾发生赤潮,下列各因素与之关系不大的是()A.晴天连续水温偏高
B.海流运动微弱c.湾内污染严重
D.有台风活动
【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赤潮发生的原因及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谓赤潮,是指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的颜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小,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全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具有各种颜色。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而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又是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的自然条件。赤潮的出现,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使鱼类病变【答案】
D[经典例题3]读下面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和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XX年10月3日,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材料二
南非两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被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命危险。——摘自《中国环境报》XX年12月30日(l)材料上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①处附近的 海峡,运送的石油主要供应
。(3)如石油泄漏事故1月发生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在洋流的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将向偏
方向漂流。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原因是。
(4)有关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海航线上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
B.近岸或渔场周围,可以采用分散法使石油迅速分散
c.小面积的油污可用燃烧法清除
D.吸收法只能在净水环境中进行
【解析】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海洋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石油污染产生的危害、怎样减少石油污染、海上石油泄漏有哪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应该了解掌握的内容。
【答案】(1)中东波斯湾沿岸
标注略
(2)马六甲
日本
(3)西
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
(4)D
三、海洋权益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2.我国的海洋国情(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答案】B、c
[经典例题5]读“海洋空间的划分留”回答下列问题: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全球144个沿海国家对A处拥有
权;对B处享有
、、、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c处为
,是
财产。
(2)我国
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
(3)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请用数学公式列出该答案的计算方法:
。)【解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也就是43万平方千米。
【答案】(l)领海
勘探
开发
利用
国际共同海域
人类共同继承
(2)管辖二分之一
(3)能力训练1.读“太平洋1700w附近某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2.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读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3.③图中c地位于()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B.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地带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4.流经①图a海域的洋流是()A.秘鲁寒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日本暖流5.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可能造成的后果是()A.围海造田,有可能引起海岸侵蚀B.过度开采海滨砂矿,会减少人工养殖海产品场所c.对鱼类过度捕捞,有助于减少生物对海洋造成的压力D.海产品受污染,可影响人体健康XX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国,目前已确证有20多万死亡。据此回答6—8题:6.下列关于海啸的叙述正确的()A.海啸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B.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可引发海啸,而风暴则无法引发海啸c.海啸是波浪的一种表现形式D.海啸的毁坏破坏力极大,主要是对海上船只及其岛屿而言,而对沿海建筑和村镇则影响很小7.此次地震的震中在苏门答腊岛西岸,具体地理坐标为北纬3.6°,东经96.28°,关于此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有()A.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地球公转速度明显变慢B.处于震中海域轮船上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c.震中位于板块与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D.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8.此次地震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自救能力差②人口密度大③人口老龄化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读图,回答9—11题:9.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XX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
①岛屿沉降
②海水膨胀
③暴雨泛滥成灾
④两极冰盖融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0.风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图瓦卢5月份的盛行风是()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11.下列措施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A.调整生产结构,减少对能源的使用量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12.气候对海岸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海岸带变宽
B.土地利用减少
c.浅海渔场增多
D.海岸生态变化13.由海底火山喷发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是()A.风浪
B.潮汐
C.洋流
D.海啸14.目前,人类开发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是()
A.海洋滩涂养殖
B.海港码头
C.海底通讯电缆铺设
D.海洋公园15.澳门围海造陆有利的自然条件是()A.人多地少,经济实力雄厚
B.沿海有许多淤积的浅滩c.围海造陆历史悠久
D.风浪小16.读海底地形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B.①处海底蕴藏丰富的锰结核和沙矿c.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D.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17.一艘轮船由世界最大港口驶往我国最大港口的途中,走最短的航线,经过的海上“咽喉要道”有()①直布罗陀海峡②好望角③苏伊士运河④曼德海峡⑤马六甲海峡⑥望加锡海峡⑦巴拿马运河⑧麦哲伦海峡⑨台湾海峡
A.①②⑤⑥⑨
B.①⑦⑧⑨
c.①③④⑤⑨
D.②⑦⑨18.读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的宽度为12海里
B.b的宽度为200海里
C.a区域享有和该国领土一样的管辖权D.b区域自然资源所属国享有勘探、利用、保护、管理的主权19.读大潮和小潮图、月相变化图,回答
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有波浪、洋流、三种。
潮汐是海水在
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
图①中,A点出现大潮的原因是,出现大潮的农历日期可能为。
图②中,A点出现小潮的原因是
,出现小潮时所见月相可能为图中的。
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几次
A.二次
B.一次
c.四次
D.三次20.读大陆架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A、B、D三处,处理藏着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资源
处广泛分布着锰结核。c箭头含义:。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 处海域,因为①
,②。
目前,地质学家通常利用
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B上覆海域海水上泛,其原因主要有:①洋流中的 流;②冬季温带海区水温表层比底层,海水易形成对流。
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拥有
海里的领海权,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21.读海洋开发利用示意图,回答问题:①盐场
②潮汐发电
③钻井平台
④海上工厂
⑤海洋捕捞
⑥海上旅游
⑦海洋运输
⑧海底隧道
⑨石油天然气
⑩藻类
⑾蟹类
⑿贝类
⒀海底居室
⒁锰结核
⒂海水制取镁、钾、溴、碘、铀等
⒃鱼类把图上有关内容的数码代号填入下面表内:代号资源及其开发在示意图上的具体反映A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⑤⑩⑾⑿B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③⑨c海洋化学资源及其开发①D海洋能源资源及其开发E海洋空间资源及其开发④⑥⑦⑧
以上图表反映了海洋资源的性,在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
开发,而避免片面开发。
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海水的运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B.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早的形式是利用人力或风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c.目前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工业规模的是深海锰结核D.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的根本途径
22.读世界部分海运航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航线A、B、c都是石油运输线,航线A从波斯湾开始,经过印度洋、非洲南端的 角、洋,到达北美和西欧。
航线B从波斯湾出发,经过印度洋、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北美和西欧。
航线c从波斯湾出发,经过印度洋、海峡、洋到达日本。
航线①和②是中国与中美洲之间的主要航线。当把货物从中国运往中美洲时,船长们都是沿航线①航行,试分析其中原因。
当从中美洲返航中国时,大多数船长选择航线②,这是为什么?
23.读下图,回答
给图中洋流A、B、c、D加绘箭头,完成南太平洋大洋环流图。
海洋可利用的空间包括海上、、三个部分。
大范围渔场E、F、G的形成中,得益于上升流的是
,该渔场名称是。
太平洋沿岸渔获量最大的国家是
和。
北太平洋洋底分布着未来可利用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是。
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淡水等。
2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今年天津塘沽渔业部门捕获的梭鱼、皮皮虾等个体较前两年大,数量较前两年多,这说明“伏季休渔”初见成效。自90年代初开始,渤海实施“伏季休渔”政策,规定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休渔期。为控制捕捞强度,自XX年6月1日起进行我国首次全国性渔船普查。最近又出台了今后渔业官员不以产量论政绩等措施,以保证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前几年海洋鱼类比现在个体还要小,数量还要少,这说明近些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
和
等问题严重。
“伏季休渔”是针对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的 而制定的政策,这样在休渔期可使鱼类。
为保证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料中列举了哪些措施:
。你还能提出什么建议?。
参考答案1.A
2.D
3.D
4.c
5.D
6.c
7.D
8.c
9.B
0.B
1.B
2.D
3.D
4.B
5.B
6.c
7.B
8.c19.潮汐
月球和太阳引力
白天的海水涨落
日地月三者成一条直线,海水所受引力大
初一或十五
日地月三者成直角,海水所受引力分散,c或c’
c20.B
A
表示入海河流带来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
B
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
地震波
上升
低
20021.由上而下依次为:16、14、15、2、13
多样
综合
cD22.好望角
大西
红
苏伊士
地中海
直布罗陀
大西
马六甲
太平洋
这条航线沿途依次途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一路顺水,在沿北太平洋暖流航行时,又顺着中纬西风,速度快
沿航线②既可顺东北信风,又可顺北赤道暖流,速度快23.略
海中
海底
F
秘鲁渔场
中国
日本
锰结核
镁、溴24.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破坏
过度捕捞
较好地繁殖与生长
实施“伏季休渔”政策,进行全国性渔船普查,对渔业官员不以产量论政绩
①发展水产养殖,加强优良鱼种培育和鱼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②控制海洋污染
③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④健全我国海洋和海洋资源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