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问题[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2: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第一篇: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

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

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二篇: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

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三篇: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摘 要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

、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

第四篇:海洋环境保护

考试说明:

题型及所占分值:一,名词解释,8题,16分。二,填空题,24个空,24分。三,简答题,6题,36分。四,论述题,3题,24分。名词解释及填空: 1.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2.海洋污染

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3.海洋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海洋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者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4.应急监测

指在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之后,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5.海洋环境管理

对损害海洋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又不超过海洋环境容许极限的一切措施的总称。6.海洋环境标准

为保护人类及其生命系统和社会财产,对环境中有害成分或有害因子的存在强度及其在排放源的发生强度所规定的阈值和与实现阈值或阈值测量有关的技术规范。7.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的某物质的量,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是指在环境使用功能所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被满足的前提下环境的最大纳污能力或纳污量。8.生态系统一个具有自身结构及功能的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层次,是一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功能单位。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淡水(河流、湖泊)三大生态系统。9.基因多样性

各种生物所拥有的遗传信息的差异性。是一个物种生态位移和改变形成不同品种乃至新物种的基础。10.物种多样性

一类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出具有繁育能力后代的有机体的多样性。11.污染警报标准

污染警报标准是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分为3级:警告、紧急和危险)。12.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强度控制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13.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归纳出的能够分析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监测项目(或者指标)。14.海洋环境的分类

⑴按人类活动的强度来分:滨岸环境、近海环境、大洋环境 ⑵从环境要素来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底质环境、生物环境 ⑶按照环境的性质来分: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 15.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内部质量控制。是由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或者由内部质控人员对其实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

简答题:

1.海洋环境监测运行的基本原则。◆明确的监测目的 ◆完整合理的监测计划

◆正确的监测方法、监测手段和质量保证措施 ◆分析评价监测数据的科学方法 2.我国海洋环境发展趋势。

⑴沿海地区排海污水总量继续增加,近海污染程度将日趋加重 ⑵沿海地区经济“热点”不断涌现,海洋污染范围将日益扩大 ⑶海洋开发强度加大,突发性污染事故频发,海洋环境灾害将更加严重 ⑷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入海污染物种类将有所改变 ⑸海岸带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3.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有所扩大,外海水质基本良好;

●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油污染重点向南部海区转移,营养盐和有机污染呈逐渐上升趋势; ●突发性污损事件频率加大,慢性危害日益显露,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加剧; 4.海洋污染物的分类 ①海洋污染物按其性质分:

化学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热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病原体、变应原污染物… ②根据造成环境问题以及不同的处理措施

需氧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石油;有毒化学物质;酸碱盐类;废热;放射性物质;病原体 ③一般工作中,通常按照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毒性将海洋污染物分成:

A、石油及其产品;B、金属和酸碱;C、有机氯化合物;E、有机物和营养盐;F、放射性物质; G、废热和固体废物 5.海洋污染源的分类

⑴按照污染源发生地来分,海洋污染源可以分为陆源型、海上型、大气型。

陆源型:临海工厂的直接入海排污管(渠)道、市政综合排污管(渠)道、入海河流、沿海油田、港口等。

海上型:船舶、海上石油平台等(直接入海)等。大气型:大气沉降或者大气降水使污染物进入海洋中。⑵如果从污染物入海的方式来分:

点源:排污管道、入海河流、海港、船舶、海上平台等 面源:大气型污染源、沿海油田、地表径流等。6.世界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②工业废气酿成的环境灾害 ③工业废水引起的环境破坏 ④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⑤农业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⑥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⑦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环境灾害

⑧其他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热污染、电磁波污染等 7.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海洋环境各项要素进行监测,掌握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影响范围、危害、变化趋势

▲积累海洋环境本底资料,为研究和掌握海洋环境容量,实施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为制订及执行海洋环境法规、标准及规划提供数据资料

▲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8.样品贮存中所使用固定剂的种类及其作用。常用的固定剂都是化学试剂,最好用优级纯的。只有当经实验表明固定剂不对分析有干扰时才能采用,如果固定剂含杂质太多达不到要求则应提纯。

固定剂分为杀生物剂和化学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抑制微生物作用、阻制化合物和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9.赤潮的危害

◆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粘液,粘着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人食用则中毒)

◆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10.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分类

沿岸分为:滩涂湿地、基岩海湾、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泻湖等。远岸分为:岛屿海域、上升流、深海、外洋等。

全球有49隔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大海洋生态系,在我国有4个:

①黄海大海洋生态系;②东海大海洋生态系;③南海大海洋生态系;④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

论述题: 1.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流程及其内容。

1、对整个海域环境作粗略的、宏观的分析,找出其关键问题,决定评价的主要目标。

2、划定评价范围,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给出明确的地域界线。一般采用自然界线或者行政界区。

3、评价参数的选择。3种类型:根据评价自身的目的要求;根据污染源评价的结论;根据测试条件、评价目的和环境结构功能特点。

4、参数的等标化(指标化)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选用多为各个参数的环境质量标准,也有采用某项基准和背景值。

5、确定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确定权系数的方法有特尔霏法、模糊数学法和序列综合法。

6、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式的建立。以水质评价为例,水质指数评价法的迭加型指数、加权均值型指数和均值型指数;水质分级评分法的罗斯水质指数和W值水质评价法;尼梅罗河流污染指标法;水质单因子评价分类法和超标评价分类等。其中后两种方法为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所使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7、环境质量的分级。从环境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式得到的是环境质量的定量数字,给这些数字以定性的解释,划分不同的环境质量级别。2.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指导方针与政策。

指导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①提高海洋意识,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吧“三废”的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③调整环境污染源的布局,采用科学合理的排放方式

④确定重点保护海区,控制主要污染源,确保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重要海域的环境质量。⑤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进行管理。

⑥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3.海洋倾倒区选划的技术程序和选划原则。

1、倾倒区选划技术程序 1)倾倒区选划的必要性论证 2)废弃物类别确定和理化性质分析 3)倾倒区预选 4)倾倒区评估 5)倾倒区最终划定

2、倾倒区选划原则

2、制定倾倒区选划原则的指导思想

①废弃物特性;②倾倒区位置与水深;③避开或远离生态敏感区和海洋资源利用不相容区 ④充分利用海洋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⑤合理利用海洋低功能海区;⑥倾倒作业经济技术条件 ⑦监视监测和其他科学试验的可行性 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分两级)。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强度控制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分两级)。

3、污染警报标准:污染警报标准是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分为3级:警告、紧急和危险)。

4、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有关名词术语、符号、指南、导则等所作出的规定。

5、环境保护方法标准: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试验、分析、抽样、统计等方法作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分析方法、取样方法等。5.无机质带来的海洋污染及其危害。

一、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通常将比重大于五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它们是海洋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尤其以汞、镉、铅、铜、锌等对海洋的污染比较明显。

二、放射性元素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中的放射性元素分为两类: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核试验、原子能工业、核动力舰船)。损害生物的途径(辐射损害):

1、表面吸附,通过生物的体表吸附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2、通过食物一道进入海洋动物的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动物的各种器官中 海洋放射性污染更严重的危害还是潜伏的、长期的。

三、“三废”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

一般认为,长期将超过周围海水正常水温4度以上的热水排到海洋里就会产生热污染。热废水对海洋的影响主要是使海水的温度升高(缺少氧气)。废弃物的危害:

①撕破鱼网;②给航行的船只造成不便;③损害近海、近岸的各种资源;④杀死海洋生物;⑤滋生病毒

第五篇: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为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国务院颁布了《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3项行政法规。国家环境保护局还批准发布了《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经过15年的法规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联合执法制度1985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沿海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分别建立了自然保护司,海洋环境保护办公室,海洋环境管理处或管理科,充实管理人员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目前,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有25 00多名。

沿海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定期对本地海洋环境的重点污染源及热点问题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

3.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从1985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沿海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编制了地方海洋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绿色海洋计划,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项工作为定量化目标管理提供了依据。

自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和减轻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组织近岸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辖市、县的64个环境监测站成立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在沿海城市近岸、入海河口以及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邻近海域,设主海水及底质监测点近300个,监测项目近30项,并对主要入海污染源(包括工厂企业直排口。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放口)布设站位,进行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

1997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开展了渤海、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设置了271个监测站位,其中海域站位89个,陆域站位182个,共获得水质数据6000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331个企业直排口、61个混合排污口、93个市政下水口、116个人海河口、5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0万余艘船舶以及127万亩养殖塘等污染源进行了调查、监测。从总体上模清了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998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此次调查范围东海、南海沿海省和海南岛3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海域,共布设296个海上监测站位,其中东海151个,南海145个,共采集各类样品2440个,获得各类数据4.3万余个。同时,沿海各地还对880个企业直排口,99个混排口,数百个市政下水口,94条入海河流,13个海上石油平台和16.4万艘船舶及90.3万亩对虾养殖塘等污染源排海进行了调查、监测。通过此次调查行动,获得了较为全面、综合的资料,为准确评价、分析这一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域及沿岸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5.对重点污染源强化管理,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10多年来,为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治理老的污染源,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国家和地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据统计,大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中、小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70%到80%。在“ 六五”期间安排渤、黄海沿岸195项重点治理工程,“七五”和“八五”下达了280个重点水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项目。至1997年底,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85.3%和64.3%。1994年,11个沿海省(区、市)完成了44546个企业的污水排放申报登记,发放了9574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沿海城市在治理重点污染源的同时,加强了环境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了较大发展。

通过对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减缓了近岸海域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河流携带污染物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重要途径。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二氧化

硫和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制定了上述区域的污染防治规划,并实施依法管理,限期实现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大幅度削减了陆源性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6.渤海碧海行动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8年12月8-9日在北京召开了渤海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讨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为宗旨,以增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为目的,以整治陆源污染为重点,加强法制,强化监督,分层推进,重点抓好污染严重城市的毗邻海区、河口附近海区及海湾,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力争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到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5年,深入开展沿海及入海河流沿岸地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建设、改造完成一批市政污水处理工程和设施,有效削减入海河流、直排口、城市混合排放口污染物入海总量,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渤海近岸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趋势减缓,岸边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建成。中期目标:到201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得到改善;COD实施总量控制;并控制住氮、磷和石油的污染增长趋势,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建成一批生态环境示范区。

远期目标:到203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明显好转;COD、氮、磷、石油类等项控制指标要全面达到总量控制要求;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生态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完成一批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第一步是摸清近岸海域海洋污染现状,计划在1999年6月底前完成调研和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力争在1999年年底之前,组织完成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为全面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奠定基础。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重点是大力推进陆源污染的治理。首先确保完成到2000年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和重点城市地面水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双达标”任务。同时要逐步解决混合排污口的污染问题。环渤海13个重点沿海城市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加大城市污水综合整治的投入,加速重点海域功能区的达标。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以切实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要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共同组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会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起草了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将渤海纳入全国环保工作重点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与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即已在“3321”工程中增加了渤海,成为“33211”工程。

7.开展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沿海污染源调查”,相继开展了“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公元2000年中国近海环境污染预测和对策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综合研究”、“北方沿海中小城市污水综合整治规划实用技术研究”、“全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原则与技术方法研究”、“黄、渤海污染发展及生态影响研究”、“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监测方法研究”、“全国污水海洋处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渤海典型海域污水海洋处置规划布局研究”、“杭州湾环境研究 ”等重大科研课题,为海洋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保护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和有价值的自然遗迹,国家共建立海洋及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约36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约90万公顷。

8.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交流和合作;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上活动污染全球行动方案”、防止难降解有机构调查评估及其旨在保护区域海洋环境的“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亚海行动计划”,组织编写和提交了有关国家报告。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了其他国家海洋环保的情况和经验,促进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下载海洋环境保护问题[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洋环境保护问题[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洋环境保护论文大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毕业论文 作 者: 王吉南 系(部): 环 科 系 专业班级:C081班 学号2009511154题 目: 海洋环境保护 指导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海洋环境保护[5篇模版]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这说明对于海洋的环境......

    海洋环境保护论文

    海洋环境保护 中文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

    海洋环境保护论文

    海洋环境保护 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自古......

    浅析舟山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舟山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摘要:近年来,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但舟山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摘 要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环境保护问题

    QQ餐厅环保问题答案1、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可充电电池 2、保护水环境,应用洗衣粉:无磷的 3、酸雨指什么污染造成的:空气 4、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5、不提......

    环境保护问题

    1 可以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的垃圾:回收废纸 2 不属于湿地的:盐沼 3 下列回收品,没回收队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废电池 4 下列植物是活化石的:银杏 5 绿色食品指: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