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

时间:2019-05-14 21:3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

第一篇: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 【发布日期】2007-07-28 【生效日期】2007-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

《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7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7月2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燃气管理,规范燃气市场秩序,保障燃气的供应和安全,维护燃气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燃气的规划、工程建设、设施保护、经营、使用和燃气器具的销售、安装、维修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天然气的开采、液化石油气的生产、沼气的管理以及国家规定不属于燃气管理的事项,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燃气事业的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安全第一、保障供应、节能环保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燃气管理工作,市、州、县主管燃气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燃气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燃气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燃气管理机构承担燃气管理的相关具体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环保、物价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燃气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社区、居民(村民)委员会和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加强燃气安全知识和节约用气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燃气安全和节能意识,防范各种燃气事故的发生。

第六条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燃气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广应用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燃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第二章 规划与工程建设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燃气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组织编制燃气专业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燃气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燃气专业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八条第八条 城市建设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燃气专业规划,配套建设相应的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配套建设用地。预留的燃气设施配套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造工程、市政工程以及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按照燃气专业规划和有关规定,需要配套建设燃气设施的,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采用管道供气的城市商品房,其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会同燃气经营企业确定管道供气的气种、供气时间等,并在房屋销售时予以公开,确保按约供气。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燃气专业规划,严格审查燃气设施建设项目;在燃气管网规划区域内不得擅自兴建瓶组气化等燃气设施。

第九条第九条 燃气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燃气工程应当依法经过安全、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燃气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法定机构审查不得使用。

第十条第十条 燃气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对燃气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燃气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燃气工程建设选用的设备、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新建住宅的燃气计量表和公共配气管道的设置,应当符合省建筑燃气安全技术规程。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燃气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的监督。

燃气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对燃气工程的竣工验收,并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备案和档案移交手续。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市政燃气管道等燃气设施需要进行改动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报燃气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燃气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从事燃气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燃气经营许可证确定的经营范围、种类、方式、区域、期限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燃气经营企业从事钢瓶充装活动的,应当依法取得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钢瓶充装许可证。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向其所在城市的市人民政府燃气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相关资料。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燃气主管部门在审查瓶装燃气经营(含汽车加气)许可申请时,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方便供气的原则,对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应当准予许可。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需要延期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许可决定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管道燃气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燃气主管部门依据同级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管道燃气特许经营的具体实施。

特许经营权的授予符合招标投标条件的,应当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

取得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应当与燃气主管部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燃气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瓶装燃气供应站由燃气经营企业设立,并在站点布局、安全防范、从业人员、应急处置等方面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向用户持续稳定地供应燃气,其气质、压力、计量、残液量等符合国家标准;

(二)在经营服务场所公布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办事程序以及供用气条件等事项;

(三)健全、落实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岗位培训责任制,向用户发放燃气安全手册,对户内燃气设施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安全检查,督促、指导和帮助用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与用户签订服务合同,建立用户档案;

(五)燃气用户提出安装、改装管道燃气设施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保证通气点火,并提供、安装燃气计量表;

(六)落实燃气管网设施巡查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地下燃气管网及其两侧范围内其他地下设施,并按照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责任范围,承担居民用户的户内外燃气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等责任;

(七)法律、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

燃气经营企业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时应当文明、规范,佩带统一标志,并出示有效工作证件。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燃气经营企业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拒绝向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供气;

(二)向无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

(三)擅自降压、停气、停业、歇业;

(四)强制用户购买指定的燃气器具;

(五)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燃气经营许可证;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从事瓶装燃气经营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将漏气钢瓶运出储灌站、供应站;

(二)对超过检验期限、检验不合格或者报废、改装的钢瓶进行灌装;

(三)用槽车直接向钢瓶灌装燃气或者用钢瓶相互倒灌燃气;

(四)将瓶装燃气交由不具有相应资质的经营机动车辆运输;

(五)送气的非机动车装载钢瓶的数量超过安全要求;

(六)向居民用户提供可调式减压阀等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燃气器具;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因管道施工、检修等非突发性原因确需降压或者暂停供气的,应当提前72小时将暂停供气及恢复供气的时间通知用户和燃气主管部门。暂停供气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6小时。恢复供气的时间不得安排在当日22时至次日6时之间。

因突发性原因造成降压或者暂停供气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组织抢修的同时及时通知用户,并尽快恢复供气。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停业、歇业的,应当提前90日报经燃气主管部门同意,由燃气主管部门、燃气经营企业事先对用户的用气作出妥善安排并告知用户。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物价、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燃气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制定、调整居民管道燃气价格,应当进行听证。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燃气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对其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将检查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时查处燃气经营中的违法行为。

第四章 用气管理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燃气用户应当按照燃气安全手册使用燃气、燃气器具和应由燃气经营企业统一管理的钢瓶,按时缴纳燃气费,为燃气经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抄表等活动提供方便。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燃气用户及其他单位、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盗用燃气;

(二)损坏、擅自安装、改装、拆除燃气设施,将燃气管道作为负重支架、接地引线,或者从事其他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活动;

(三)擅自移动或者操作公用燃气阀门等公共燃气设施;

(四)擅自转供燃气、改变燃气用途;

(五)擅自倾倒燃气残液或者用钢瓶相互倒灌;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管道燃气用户确需改变燃气用途的,应当向管道燃气经营企业提出申请,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予以答复。

管道燃气用户需要安装、改装、拆除应由用户管理的燃气设施的,应当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实施。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燃气用户有权就燃气经营服务质量及收费等事项向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查询、投诉,相关企业应当及时予以答复或者处理。对拒不答复或者处理的,用户有权向燃气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投诉。

第五章 燃气器具管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鼓励使用安全节能型的燃气器具。禁止销售不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燃气燃烧器具。

单位燃气用户以及在高层建筑、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公共场所使用燃气,应当设置安全保护装置。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销售燃气燃烧器具应当持有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和法定检测部门出具的质量检测合格报告,并提供相应的安装、维修等售后服务。

管道燃气燃烧器具应当经具备法定资格的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抽样检测,由检测机构将检测结果报送燃气主管部门。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燃气燃烧器具的检测结果。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其安装维修活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符合燃气使用要求;负责安装维修的企业应当指导用户安全使用燃气器具。

燃气器具安装维修人员执业或者承揽相关安装维修业务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燃气器具的安装维修企业应当建立用户档案,接到用户安装维修申请后,应当在约定的时间内上门服务。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天然气长输管道设施沿线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燃气设施的保护,对破坏、盗窃、哄抢管道设施和管道燃气以及其他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依法及时制止、查处,确保燃气供气安全。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划定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燃气设施应当设置醒目、统一的安全保护标志。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其他设施;

(二)倾倒、排放腐蚀性物品,置放易燃易爆物或者堆放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其他物品;

(三)擅自进行挖掘取土、碾压爆破、打桩钻探、焊接烘烤、顶进、采石等作业以及种植深根植物;

(四)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坏燃气设施及安全保护标志;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地下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向燃气经营企业或者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查询地下燃气设施的相关资料,燃气经营企业或者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及时提供。

地下建设工程确需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施工作业的,必须与燃气经营企业签订燃气设施保护协议,并由燃气经营企业指派技术人员进行安全保护指导,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因施工不当造成燃气设施损坏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向燃气经营企业报告,并承担相关的抢修费用;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因工程施工确需改动燃气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报经批准,并会同燃气经营企业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相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设置24小时抢险抢修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燃气事故或者事故隐患时,应当立即向燃气经营企业、燃气主管部门或者公安等部门报告,燃气经营企业及相关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无间歇抢修,直至排除事故隐患。

发生燃气泄漏等燃气事故,燃气经营企业必须立即入户抢修又无法入户的,公安机关应当配合依法实施入户抢修作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阻碍。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全省供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供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供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应当纳入社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对危及公共安全或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用气行为,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和制止;对恶意欠费的,予以催缴。拒不改正的,在提前24小时通知后,可以对该用户暂停供气。安全隐患排除或者欠费结清后,应当及时恢复供气。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燃气的运输单位及配送机动车辆和驾驶、押运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燃气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较轻的,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依法吊销燃气经营许可证:

(一)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许可事项从事燃气经营活动,未经审批改动市政燃气管道等燃气设施的;

(二)燃气经营企业不履行对燃气设施的日常巡查、定期安全检查、指导帮助用户消除安全隐患以及答复处理用户查询、投诉等职责的;

(三)燃气经营企业拒绝向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供气,向无证经营者提供经营性气源,擅自降压、停气、停业、歇业或者不遵守暂停供气、恢复供气时限规定的;

(四)从事瓶装燃气经营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

(五)销售燃气燃烧器具不按规定提供安装、维修等售后服务的;

(六)燃气用户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燃气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燃气经营许可证的;

(二)未组织划定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的;

(三)未按照要求及时处理公众有关投诉、举报,查处燃气经营违法行为的;

(四)未严格履行对燃气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责,造成燃气事故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燃气,是指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人工煤气等气体燃料。

燃气设施,是指气源生产厂以外的燃气储存、输配、供应的各种设备、管网及附属设施。

燃气器具,是指使用燃气的炊具、制热、制冷、烘烤等燃烧器具和相关的调压、截断、点火、节能、安全保护装置。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一百一十七号)

《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1年4月2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公布,自2011年5月3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4月2日

(1984年7月18日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1987年2月17日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5年11月30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06年3月3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2011年4月2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以下均简称县)、乡、民族乡、镇(以下均简称乡)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三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第四条 驻在乡、民族乡、镇的不属于县级以下政府领导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选民,可以只参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参加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第五条 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执行。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规定参加地方选举。

少数民族选举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国库开支。

第二章 选举机构

第七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期间,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选举委员会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省、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第八条 选举委员会由有关机关和组织的负责人组成,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应当有少数民族的选民参加本级选举委员会。县级的选举委员会由十一至十五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三人,委员若干人。乡级的选举委员会由五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被推荐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选举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办理选举的具体事务。第九条 选举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选举工作方案,宣传选举工作的法律法规,组织

各项选举活动;

(二)划分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三)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印发选民证;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作出决定;

(四)确定选举日期;

(五)组织推荐代表候选人,公布代表候选人名单、基本情况,了解核实并组织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六)主持投票选举;

(七)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八)负责选举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九)审定选举工作情况报告,向上一级报告选举工作情况;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选举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选民名单、选举日期、代表候选人名单及基本情况、当选代表名单等选举信息。第十条 选举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选举工作组,作为选举委员会的派出机构,负责若干选区的选举工作。选区可以设立选举工作小组,负责本选区的选举工作,选举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由本级选举委员会任命。选区内划分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推选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选民参加选举活动。第十一条 选举工作结束后,选举机构自行终止。有关选举工作的文档资料,分别移交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归档管理。

第三章 代表名额

第十二条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一百二十名,每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五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四百五十名。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但是,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名;人口不足二千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四十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基数与按人口数增加的代表数相加,即为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本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本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确定,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十四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名额经确定后,不再变动。如果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者由于重大工程建设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名额依法重新确定。第十五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本级选举委员会根据各选区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在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人口特别少的村和散居少数民族达到或者接近五百人的,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聚居的少数民族多或者人口居住分散的县、自治县、乡、民族乡,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代表名额可以另加百分之五。

第四章 选区划分

第十六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本行政区域内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第十七条 选区的划分应当便于选举的组织工作,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和了解代表候选人,便于代表联系选民、履行代表职责和接受选民监督。第十八条 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村按照乡、村民委员会单独或者联合划分选区;市区和城镇按照街道、居民委员会单独或者联合划分选区;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划分选区,也可以和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联合划分选区。选举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村可以几个村民小组联合划分选区,村民委员会或者人口多的村民小组,也可以单独划分选区;城镇一般按居民委员会划分选区;乡镇机关和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一般参加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划分的选区,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划分选区。在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划分选区。

第五章 选民登记

第十九条 凡年满十八周岁具备选民资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按选区进行选民登记,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计算公民是否年满十八周岁,以当地的选举日为标准。出生日期以户口簿或者居民身份证记载的时间为准。第二十条 每一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登记。选区设立选民登记站,办理选民登记,也可以由选举工作人员到选民中进行登记。第二十一条 选民登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选民一般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选区登记;

(二)本地户籍的选民,其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不在同一选区的,在取得原选区的选民资格证明或者由现居住地的选举机构确认其选民资格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登记;

(三)外地户籍的选民,在现居住地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在取得原选区的选民资格证明或者由现居住地的选举机构确认其选民资格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登记。已经参加过现居住地上一届选举的,经核对资格后,可以不再开具选民资格证明,继续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

(四)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选民,在单位所在的选区登记;

(五)由选举委员会决定的其他选民的登记。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回到所在选区登记的,可以委托其近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代为办理登记。第二十二条 下列人员应当登记,依法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二)被判处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而被羁押,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

(四)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

(五)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六)正在受拘留处罚的。前款第(一)、(三)、(五)、(六)项人员,在执行机关所在的选区登记,第(二)、(四)项人员在户籍所在地选区登记。第二十三条 因涉嫌危害国家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而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不予登记。前款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员名单,由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在选民登记前通知县级选举委员会,由县级选举委员会通知其所属的选区和乡级选举委员会。第二十四条 精神病患者和严重智障人员,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或者监护人书面同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但选举期间能够行使选举权利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应当予以登记。选民患有烈性传染病必须隔离治疗的,由选举委员会委托实施隔离治疗的医疗机构登记。第二十五条 选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张榜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并应当发给选民证。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选民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选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第二十六条 投票选举前,选区选举工作小组和选民小组要对选民登记工作进行复查、核对,做到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

第六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二十七条 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向选举委员会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应当向选举委员会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接受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应当向选举委员会如实提供个人身份、简历等基本情况。提供的基本情况不实的,选举委员会应当向选民通报。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每一选民参加联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均不得超过本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应当依法具有被选举权。优化代表候选人结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中,基层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候选人比例应当比上一届有所上升,妇女代表候选人比例应当占百分之三十以上,少数民族、归侨代表候选人应当依照法律予以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候选人应当占适当比例。第二十八条 选举委员会汇总各方面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和候选人的基

本情况,于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按选区张榜公布。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联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都应当列入代表候选人名单,选举委员会不得调换和增减。第二十九条 代表实行差额选举,正式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当多于应当选代表名额的三分之一至一倍。代表候选人名单公布后,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符合前款规定的差额比例,都应当列入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前款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选民小组进一步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及其基本情况应当在选举日的七日以前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以姓名笔划为序排列。经过预选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按照得票多少顺序排列。第三十条 选举委员会应当向选民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可以在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第七章 选举程序

第三十一条 代表的选举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接受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第三十二条 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第三十三条 各选区应当在选举日五日以前,公布选举日期、投票方式和地点。特殊情况致使选举无法如期举行的,经选举委员会批准,可以延期举行。第三十四条 选举委员会应当根据各选区选民分布状况,按照方便选民投票的原则设立投票站,进行选举。选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因患有疾病等原因行动不便或者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的选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每个流动票箱应当有三人以上负责,其中应当有两名以上的监票人。流动票箱的选票应当与投票站或者选举大会的选票同时开箱,一并计票。在流动票箱投票的选民,应当在签名簿上签名。第三十五条 投票站、选举大会或者流动票箱的选举,由选举委员会或者选举委员会委托选举工作组主持,并向选民宣布选举注意事项。第三十六条 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病残原因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委托其信任的人代写。第三十七条 选票由选举委员会统一印制。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同时投票选举,应当印制不同的选票,分别计票。第三十八条 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选民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第三十九条 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选举或者因病残等原因不能直接投票的,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并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被委托投票的选民应当在签名簿上签上委托者及本人姓名。第四十条 投票结束后,以选区为单位计票,由监票人、计票人和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作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计票完成后,选票封存备查。监票人和计票人由各选民小组协商推定。代表候选人及与其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人不得担任监票人、计票人和流动票箱工作人员。第四十一条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对辨认不清的选票,由选区选举主持人、监票人和计票人共同决定,如果决定不了的,应当报本级选举委员会决定。第四十二条 投票选举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名额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应当在没有当选的代表候选人中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依照本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当为二人。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另行选举后,仍有未选足的名额,暂作缺额处理。第四十三条 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依法确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第四十四条 代表候选人在一个选区未获当选的,在本次选举中,不得参加另一个选区的选举。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八章 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辞职、补选

第四十五条 代表受选民的监督,选民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第四十六条 对于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罢免要求应当写明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选民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也可以书面提出申辩意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罢免要求和被提出罢免的代表的书面申辩意见印发原选区选民。表决罢免要求,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派有关负责人员主持。罢免代表,可以召开原选区选民大会表决,也可以在原选区内设若干投票站或者流动票箱投票表决。罢免代表,采用无记名表决方式,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第四十七条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职务相应撤销,由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相应撤销,由主席团予以公告。第四十八条 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常务委员会接受辞职,须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辞去代表职务的请求被接受的,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职务相应终止,由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辞职。代表大会接受辞职的,须经代表大会过半数的代表通过,由主席团予以公告。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辞去代表职务的请求被接受的,其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相应终止,由主席团予以公告。担任领导职务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工作变动调离原工作岗位的,有关方面可以建议其辞去代表职务。第四十九条 对于已经当选为两个没有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本人应当提出辞去其中一个代表职务,如果不提出辞职,可以依法罢免。第五十条 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代表资格终止,缺额由原选区补选:

(一)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的;

(二)辞职被接受的;

(三)未经批准两次不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

(四)被罢免的;

(五)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六)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七)丧失行为能力的。第五十一条 补选出缺代表,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补选代表的候选人名额,可以多于应补选代表的名额,进行差额选举;也可以同应补选代表的名额相等,进行等额选举。实行差额选举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不超过应补选代表名额的一倍。补选时,应当重新核实选区现有选民情况,选民名单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补选代表候选人名单及其基本情况,在选举日的十日以前公布。选举方式和选举地点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补选的代表,任期至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时止。

第九章 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五十二条 为保障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妨害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以前款所列四项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第五十三条 主持选举的机构发现有破坏选举的行

为或者收到对破坏选举行为的举报,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及时移送有关机关予以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细则自2011年5月3日起施行。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九号)

(2005年5月27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防御雷电灾害,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防御雷电灾害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是指对雷电灾害进行研究、监测、预警预报、防雷知识宣传教育,以及采用防雷装置,避免或者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市、区)的防雷管理工作,由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建设、规划、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有关防雷工作。

第四条 防雷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将防雷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并及时组织实施防雷应急预案和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区的防雷措施,提高防雷能力。

第六条 鼓励开展防雷科学技术和防雷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对在防雷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科普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定期开展公益性防雷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雷意识。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予以支持、配合。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应当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本地方群众性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

第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防雷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并完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工作规范,组织城乡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开展雷电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雷电预警预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雷电预警预报。

第九条 下列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必须安装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重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电力、通信、广播电视设施,重要的导航场所和设施;

(三)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

(四)重要储备物资的库储场所;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前款规定范围以外的场所和设施,根据防雷安全的需要,可以安装防雷装置。

第十条 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的建设纳入计划,与主体工程或者整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的企业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并依照国家规定的资质认定权限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承接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或者防雷装置检测。

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必须执行国家防雷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 依法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防雷设计文件和相关材料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出具审核意见。

未经设计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变更和修改防雷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第十三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受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第十四条 防雷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根据施工进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进行跟踪检测。防雷检测机构应当对隐蔽工程逐项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第十五条 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验收。其中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申请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其防雷装置同时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投入使用。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依法完成验收工作,出具验收结论,并建立验收档案。

第十六条 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十七条 防雷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核定的范围内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负责。在检测中发现雷电灾害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委托单位,并向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十八条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定期委托防雷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者更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随意变动防雷装置。

第十九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防雷产品。

第二十条 遭受雷电灾害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情况的调查和鉴定。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及时报告雷电灾情。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规定发放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证书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和技术规范对防雷装置设计进行审核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和技术规范对防雷装置进行竣工验收的;

(四)有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为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仍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依法必须安装防雷装置而未安装的;

(二)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三)防雷装置竣工后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

(四)拒绝接受法定防雷检测机构对防雷装置依法实施的检测,或者擅自变动、损毁防雷装置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质或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以及超出资质范围开展业务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撤销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8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坚卫

各位代表:

我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非常关键的一年,也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省委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职责,取得显著成绩,为保障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年来,常委会共审议通过12件地方性法规,审议批准武汉市和恩施等自治州县报批的9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清理166件地方性法规和44件决议决定,废止了其中的28件;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10个工作报告;对3件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有关机关报送的2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8675件次;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决定10项;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23人次;审议了代表提出的3件议案,督促办理593件建议。

一、围绕推进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和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定,从人大工作自身特点出发,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全力支持和推进“两圈一带”和仙洪试验区建设。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常委会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立法工作,在省委领导和省政府支持配合下,经过认真调研、反复协商,去年7月,审议通过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条例就资源节约、科技引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推进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建设,促进互利共赢与和谐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9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会议对试验区批准建设以来取得的可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省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抓好统筹规划和区域协调,促进试验区健康有序发展。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常委会开展对湖北省旅游条例的执法检查,并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省政府及鄂西圈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强化措施,积极推进,鄂西圈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同时,建议省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旅游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构建社会化的大旅游格局;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集中打造旅游精品名牌;创新方法,整体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加快,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去年3月,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到仙洪试验区进行了专题调研。5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充分肯定试验区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试验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当前要注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生产发展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不断巩固农村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和举债建设,避免新增农村债务。三是要均衡发展,做到规划先行,尽快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四是要大力促进科技下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非常关键的一年。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工作形式,支持和督促省政府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工作,推动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完成。讨论决定省级预算调整方案。为了应对危机、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去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代理我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全额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省级财政收支预算为此需要作出调整。3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09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并及时批准了调整方案。会议认为,方案安排的预算支出符合中央精神和我省实际。同时指出,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将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债券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情况的报告。5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审议了这个报告。会议认为,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指出,一是要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解决新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二是要抢抓机遇,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要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四是要加强对金融信贷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建立项目投资绩效评价制度,优化投资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督。7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肯定了上半年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做好下半年工作的建议。12月份的主任会议听取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关于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常委会组成了由副主任带队的5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今年1月份的主任会议,审议了各检查组的检查情况报告。主任会议认为,专项检查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下一步,各地要在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重视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管理,抓好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服务中心工作抓好专题调研。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常委会工作要点以及履行职责中的重大问题,就开好省委人大工作会议、拓展地方人大对外交往、县级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建设、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内容,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去年,积极配合全国人大三个专门委员会,到我省开展推动自主创新、“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环境及血吸虫病防治等专题调研,共同研究草拟调研报告,提出加快湖北发展的具体建议,圆满完成了任务。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在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共同努力下,武汉被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综合产业基地,东湖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水资源保护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必将极大地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热点,推动改善民生

在人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从湖北实际出发,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修订农村扶贫条例。常委会于1996年制定了《湖北省扶贫条例》,在全国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保障和促进扶贫工作。11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修订了《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条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工作新部署和贫困地区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一是强化责任,将农村扶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转变方式,把开发式扶贫与开放式、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由单纯的钱物帮扶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转变;三是创新内容,实施产业化扶贫,综合运用整村推进、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手段;四是注重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人口、科技、社保等事业的发展。

制定药品管理法规。为了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常委会制定了《湖北省药品管理条例》。条例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在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针对群众最为关心的药品价格问题,从建立价格主管部门为主导的社会广泛参与的定价机制、要求医师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三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立法宗旨。

审议血防专项工作报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我省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之一。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事关湖北人民的切身利益。9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会议认为,我省血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指出,面临严峻的血防形势,一是要进一步推进重疫区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工作,以省部联动项目为载体,整合项目资源,突出抓好分流域、分区域和分片块的血防综合治理。二是要依法科学防治,综合运用化学、工程、医学防治方法,重点抓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血防投入,改善重疫区血防机构的保障条件,提高改厕、以机代牛和晚血病人救治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减轻重疫区的地方资金配套压力。总之,要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这项保民生、促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立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未成年人的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范。常委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未成年人的意见,经过认真审议,制定了《湖北省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该办法进一步强化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突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更加明确了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要求,加大了对黑网吧整治和正常营业网吧的监管力度,有利于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护体系,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提供法制保障。

四、做好经常性工作,不断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过去的一年,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照人大工作特点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依法开展经常性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提高了常委会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在立法工作方面,一是审议通过了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植物保护条例、信息化条例、各级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涉案财物价格鉴证条例、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审议批准了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恩施自治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五峰自治县旅游条例、长阳自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二是开展法规清理工作。在对我省本级地方性法规进行集中清理的基础上,5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决定的决定。三是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请常委会审议的所有法规草案,都在湖北省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开设“立法论坛”专栏,广泛听取意见;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建立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9个立法基层联系点工作机制,直接听取基层单位和公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注重发挥立法顾问组的作用,认真采纳所提出的立法意见和建议。

在监督工作方面,一是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省法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以及省政府关于计划、预算、审计工作情况等工作报告。开展了对法院执行情况的检查,促进了法院执行率的提高;开展了对全省社保基金、科技研发和土地整理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促进了专项资金的管理。二是为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招投标行为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分别开展了对水法、招投标法、湖北省旅游条例的执法检查。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后,充分肯定了省政府所做的工作,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转交省政府研究处理。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研究处理,抓紧整改落实。以“保护水环境、关注饮用水”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湖北环保世纪行活动。对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定期到综合治理联系点指导工作,促进平安湖北建设。三是认真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做好转办和交办工作。坚持主任会议成员接待群众来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加强对信访情况的综合分析、专题摘报和督办工作,对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方面,一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人大工作,去年11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决议,对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会议精神作出了具体规定。二是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的要求,严格控制编制职数,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意见。三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吸收外省经验的基础上,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这是在实施监督法的新形势下,人大加强对司法机关监督的重大而有益的探索,对于全省各级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促进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在人事任免工作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确保了省委人事安排意图的顺利实现。去年,常委会依法任免了我省一批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中决定任命了1名副省长和新组建的5个政府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保证了我省地方国家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行。

在发挥代表作用方面,一是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去年春节后的第一次主任会议,专题进行研究部署;2月下旬,常委会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召开了代表建议交办会。常委会采取由每位副主任领头督办1至2件重点建议的办法,对汉洪监高速公路建设、沙洋县汉江滩涂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等10件重点建议进行了督办,推动了这些建议的办理和落实。11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一府两院”关于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以及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在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所有代表建议都已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并向代表作了回复。二是组织好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去年重点抓了对基层省人大代表的培训,并组织他们到外省考察。常委会在拟定立法计划、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等活动时,邀请相关代表参加。常委会负责人到各地调研时,都安排时间走访看望代表,听取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工作联系和对外交往方面,去年8月,召开全省市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交流和总结了2005年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以来我省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开好2009年省委人大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议。常委会还通过承办全国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等,加强了与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的工作联系。常委会积极开展了对外交往活动,先后接待美国、日本等国地方议会的友好访问团,组团出访俄罗斯、巴西等国地方议会,加强了与我国驻奥地利、马其顿等国大使馆的联系,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

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围绕常委会总体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在起草、审议有关法规草案和其他议案,协助开展执法检查,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进行专题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常委会及机关着力推进思想、制度、作风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思想建设取得新收获。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机关,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去年3月,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专题学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吴邦国委员长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学习,大家在理论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坚定。一致认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绝不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大家表示,要在省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常委会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凡涉及常委会工作的重大部署、重大事项都集体讨论决定。根据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常委会及机关出台了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公民旁听办法、关于委员履行职责的若干规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省人大机关服务“三会”工作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省人大常委会立法新闻宣传的若干意见等制度,使人大各项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机关建设取得新进展。常委会及机关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整改方案,推动了人大建设和人大工作向前发展。根据省委的部署,以“作风建设年”为主题,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等活动;同时,机关在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常委会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省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了全省人大干部培训班、立法工作培训班、监督法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提升了工作水平,有效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了服务和保障。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委会的工作同人民群众的期望和法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的实效需要进一步增强,在联系代表、加大对代表建议督办的力度等方面还要继续努力。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今年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省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突出工作重点,力求工作成效,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中央和我省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我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

省委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去年第四季度召开了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省各级人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常委会要制定并实施检查落实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方案,推动全省人大工作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

常委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立法工作的总体要求,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今年拟制定和修改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条例、企事业单位工会工作条例、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坚持和完善专家咨询、立法听证、公开征集意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扩大地方立法的社会参与度。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把质量作为地方立法的生命,使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更加切合省情民意,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遵守。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

认真实施监督法和我省实施办法,在突出监督重点、规范监督程序、强化监督实效上下功夫,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今年拟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两圈一带”重点建设情况、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关于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促进新农村建设情况、关于通山大悟等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扶贫工作情况、关于农村安全饮水情况、关于梁子湖水环境保护情况、关于基层文化建设情况、关于宗教工作情况,省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执行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开展对禁毒法、广告法实施情况的检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东湖高新开发区立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扫黑除恶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继续开展湖北环保世纪行活动,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既要通过监督来纠正“一府两院”执法工作中的偏差,督促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又要帮助和支持“一府两院”解决工作推行中的难题。通过加强监督工作,着力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不断改进工作,推进我省民主法制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坚持尊重人大代表的主体地位,完善和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加大代表工作力度,提高代表履职能力,规范代表履职行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切实增强代表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大对代表议案处理和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力度,加强协调和重点督办,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坚持和完善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及专门委员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工作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加强与代表的联系。逐步扩大公民对人大工作的有序参与,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志,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进一步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

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大局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群众观念,保证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加强学习,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人大干部队伍。继续完善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各项法定职权的具体工作制度,保证人大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地方议会的联系交往。加强对人大制度理论的研究和人大工作的宣传,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创新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使省人大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各位代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克难奋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发布单位】818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4-02 【生效日期】1983-09-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修正)

(1983年9月27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8年4月2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1998年4月2日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议事行为,提高议事效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常委会组成人员,是指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第三条 第三条 常委会审议议案、决定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

第四条 第四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二章 会议的召开

第五条 第五条 常委会会议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常委会会议由主任召集并主持,主任因故不能出席会议时,可以委托副主任召集并主持会议。

第六条 第六条 常委会会议必须有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召开。

第七条 第七条 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常委会秘书长根据常委会工作计划和实际情况,召集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的有关负责人,研究提出常委会会议的建议议题,经常委会主任或者主持会议的副主任确定后,提请主任会议审议。

第八条 第八条 常委会会议的议程草案,由主任会议拟定,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通过。通过后的议程如需改变,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决定。

第九条 第九条 常委会办公厅一般应当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10日前,将会议日期、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通知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

第十条 第十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或者列席会议的人员,必须按时出席或者列席常委会会议。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或者列席会议的,须经常委会办公厅向主任或者主持会议的副主任请假。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常委会举行会议时,下列人员列席会议:

(一)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

(二)不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门(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

(三)常委会副秘书长,常委会办公厅、法规工作室、研究室以及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四)省辖市、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地区人大联络组负责人,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及部分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部分全国和省人大代表;

(五)主任会议决定的其他人员。

列席人员有发言权,无表决权。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向常委会提出议案或者报告工作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作议案的说明或者报告工作。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常委会会议除举行全体会议外,可以召开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

全体会议和联组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分组会议由各组的委员轮流担任召集人。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常委会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对议案或者有关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时,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常委会会议期间召开的主任会议,可请各组召集人列席。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常委会举行会议时,经主任会议决定,省人民团体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可以旁听;新闻单位可以采访、报道会议情况。会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所作的决议、决定,在《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湖北日报》上公布。

第三章 议案的提出和审议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行政区域的下列事项应当提请常委会审议和决定:

(一)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部分变更;

(五)本级财政预算的调整及决算;

(六)政治、经济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七)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及人口问题的重大事项;

(八)民族、宗教、民政、侨务外事工作的重大事项;

(九)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大事项;

(十)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项;

(十一)人事任免和依法决定撤销职务的事项;

(十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十三)补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和罢免个别代表;

(十四)是否许可逮捕或者刑事审判涉嫌犯罪的省人大代表,是否许可对涉嫌犯罪的省人大代表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果因为是现行犯依法必须逮捕而又不能及时召开常委会会议,可以先由主任会议许可,再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下次会议确认;

(十五)撤销省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议、决定;

(十六)授予地方荣誉称号;

(十七)省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审议、决定的事项;

(十八)常委会认为需要审议、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下列单位和人员可以向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一)主任会议;

(二)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

(三)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四)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

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提案权不适用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向常委会提出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决定不提请常委会审议的,应当向常委会会议报告并向提案者说明。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主任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常委会的工作机构拟定议案草案,并向常委会会议作说明。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提请常委会审议的议案,应分别经常务(办公)会议、审判委员会会议、检察委员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通过后,由其主要负责人签署。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提案者一般应当于常委会会议召开的15日前,将拟提请该次会议审议的议案及其有关资料报送常委会办公厅。

提出任免案的机关应当有书面材料介绍被任免人员的基本情况及任免理由。必要时,有关的负责人应到会回答询问。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常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关于议案的说明,并分组进行审议。联组会议可以听取和审议专门委员会对议案审议意见的汇报以及提案单位负责人对议案的补充说明。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法规草案,其审议程序按照《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者要求撤回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对该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审议中如有较大分歧意见或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经主任会议集中各方面意见研究后,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或者交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进行研究修改,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或者修改意见,提请下次或者以后的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主任会议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常委会全体会议依照法律规定决定。常委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在调查中有关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资料。

第四章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常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向常委会的工作报告。

报告工作的机关,应当在会议召开的15日前,将工作报告和有关的资料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向常委会提出的工作报告,应当经省长或者副省长签署。属于综合性的工作报告,由省长、副省长到会作报告;属于专题性的工作报告,可以由省人民政府委托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到会作报告。

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向常委会提出的工作报告,应当分别经院长、检察长签署,由院长、检察长或其委托的副院长、副检察长到会作报告。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常委会在必要时可以临时通知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就有关事项报告工作。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常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工作报告后,由分组会议或者联组会议进行审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常委会工作机构整理,经常委会主任或者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审定后,交省人民政府或者有关机关办理并负责答复。对重大问题,由主任会议决定专项交办,承办机关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办理结果报告常委会。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提请常委会审议的工作报告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对有关报告提前予以审查,认为内容不适当的,可以退由提出报告的机关修改。

常委会审议后,半数以上的组成人员对报告不满意的,有关机关应当作出说明,改进工作,并在以后的常委会会议上重新报告。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工作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交有关机关执行。有关机关应当就执行情况向常委会提出报告。

第五章 述职评议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常委会可以听取省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述职报告,并对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议;也可以组织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参加的会议,对上述人员进行述职评议。

述职人员由主任会议确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评议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向常委会述职的人员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的10日前,将述职报告送交常委会办公厅。主任会议根据述职报告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调查了解的情况,确定对述职人员进行评议的中心发言人,写出评议发言材料。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述职评议会议由常委会主任或者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被评议的人员述职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根据被评议人的述职报告进行评议发言。

常委会听取述职报告和进行评议时,可以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被评议人员应当根据评议意见,在3个月内将整改情况向常委会提出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在常委会全体会议上报告或者印发常委会会议。

第六章 质询和罢免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的机关,由受质询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根据主任会议决定的形式和时限在常委会会议上或者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对质询案进行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专门委员会应当向常委会或者主任会议提出报告。

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签署,由主任会议

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质询案的,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质询案在未作出答复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对该质询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半数以上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继续质询。必要时,由常委会作出相应的决定,交受质询机关执行。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在常委会会议期间,主任会议或者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省的全国人大代表的罢免案和对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罢免案和撤职案应当写明罢免或者撤职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或者撤职的人员有权在主任会议和常委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申辩意见。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委会会议。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罢免案和撤职案经常委会审议后,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七章 发言和表决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在全体会议、联组会议上的发言,第一次不超过15分钟,第二次对同一议题的发言不超过10分钟。事先提出要求,经会议主持人同意的,可以延长发言时间。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表决的议案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交付表决的议案,有修正案的,先表决修正案。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常委会会议表决议案,采用电子表决器方式,电子表决器发生故障时,可以采用其它方式。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2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