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穗府[2007]12号)

时间:2019-05-14 21:4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穗府[2007]12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穗府[2007]12号)》。

第一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穗府[2007]12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2007]12号 【发布日期】2007-05-14 【生效日期】2007-05-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

(穗府[2007]12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市政府决定进行集中政务服务改革,整合资源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目标

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的目的是优化政务运作机制,创新政务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广州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一)基本原则。

1.集中办理。将分散在市政府各部门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和配套服务事项集中,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对外提供“一站式”办公,推行“一条龙”服务。

2.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受理办理,统一实施目标管理,统一进行协调督办。

3.公开透明。实行政务公开,构建公正、透明、廉洁的政务运作机制。

4.信息共享。推行电子政务,依托市统一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加快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5.便民高效。整合政务流程,缩短审理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行政服务。

(二)基本目标。

构建政务受理、投资服务和政务信息3大政务服务系统,具备注册登记、固定资产投资、贸易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投资服务和效能监察6大功能,形成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枢纽和市与区(县级市)两级紧密联动、资源共享、运作规范、管理科学、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务管理服务体系。

二、基本内容

(一)建设统一集中的政务受理系统。

1.市政务服务中心对全市集中受理、办理的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

2.凡属于市级审批管理权限、涉及投资经营类的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原则上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受理。

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且涉及多个部门、相互紧密关联、互为前置条件的行政许可事项,应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受理。

面向企事业和社团单位的非投资经营类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根据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受理。

中央或省驻穗直属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与广州地区相关的行政许可和配套服务(非现场审验)事项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受理或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点。

投资配套服务机构有选择地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

3.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各部门法定行政许可(审批)职能、权限不变,法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施主体地位和职责不变,派驻人员的人事关系不变。

市政府和各部门原授予开发区、各区(县级市)的行政许可(审批)权限不变。

4.原在部门服务大厅(或办事中心)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都应统一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受理。

因特殊情况需保留的部门服务大厅(或办事中心),或暂不纳入及不宜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受理的部门行政许可事项,须报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批准。

5.市政务服务中心与经允许保留的部门服务大厅(或办事中心)、区(县级市)政务服务中心,构成统一的市和区(县级市)两级政府分级集中受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政务服务系统。

6.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应将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业务进行有机整合,将行政许可权限相对集中后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对外提供服务,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行政许可申报事项数量少的部门,其行政许可事项可委托其他行政部门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代为受理。

7.各部门应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突出的机关工作人员到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工作,派驻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

(二)建设功能先进的投资服务系统。

依托政务受理和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系统、专业的政务咨询、投资资讯、项目孵化、商机配对、信息交流等投资服务。建立市投资资源数据库和互动式投资资讯平台,帮助境内外投资者快速寻找投资场所、合作伙伴和商业机会,重点帮助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着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项目。

(三)建设便捷实用的政务信息系统。

推进统一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中心内部审批业务的协同运作和对外办事服务的高效、透明、规范、便捷。要建立市政务服务中心与各行政管理部门及与各区(县级市)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逐步实现行政许可的网上受理、预审、审批、告知、投诉、咨询等服务功能。实现电子监察功能,对部门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实行网上监察和监督。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专栏公开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的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及其办事指南。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务运行管理机制。

1.一门受理制。凡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的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相关职能部门不得在单位本部或部门服务大厅(办事中心)及其他场所受理。

2.联合办理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相互关联的重要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牵头,召开联席协调会议或组织联合办理,促成关联事项的高效办结。

3.窗口首席代表制。各入驻部门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首席代表,并赋予其对本部门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受理决定权、协调催办和管理权、即办类事项的最终许可权。窗口首席代表依照本单位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核程序及规范审定行政许可事务,协调督促有关人员审定行政许可事务、颁发行政许可决定。

4.行政受理专用章制。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职能部门统一使用部门行政受理专用章。该印章是该部门受理行政许可事务的唯一专用章。

5.限期办结制。各部门要对外公布行政许可项目承诺办结时限。依法应当场办理的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应当场办结,依法应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审核的,应在承诺期限内完成审核。

6.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对于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及时知会主管部门,加强协调和督办,启动特事特办机制,加快审批进程,实现快捷高效办理。

7.业务协同制。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实现部门与部门、前台(窗口)与后台(部门)、市政务服务中心与各部门服务大厅(或办事中心)及与区(县级市)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努力实现行政业务的无缝衔接和协同运作。

8.统一收费制。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各部门实施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使用财政票据,通过银行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统一代收,收入上缴国库或市财政专户。

9.效能监察制。设立行政监察管理窗口,及时受理办事者对办事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政务服务工作的投诉,并利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督,对进驻部门实行行政效能监察和审批业务进程督办。同时,聘任具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社会责任感强、作风正派的社会人士作为政务服务行风监督员,及时反映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有效开展社会监督。

10.绩效考核激励制。建立管理考核机制,运用行政效能监察信息系统对各进驻部门的办事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服务绩效综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窗口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服务绩效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基层评议机关活动以及工作人员晋职晋级的重点考评因素。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构建新型政务平台、改善政务服务环境的重大意义,坚持执政为民,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领导组织,协调推进实施。

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法制、监察、投资贸易工作的副市长及秘书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推进全市集中政务改革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同时,成立由分管体制改革和政府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挂帅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市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有专门处室牵头落实的集中政务服务改革专责工作小组,按照全市总体方案,结合本部门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工作领导机构审定后组织实施,切实落实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的各项工作部署。

(三)健全管理机构,确保有效监管。

设立广州市政府政务管理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市政府授权其负责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市级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并提供综合服务;负责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行;负责组织市投资服务系统的建设和日常运作;对部门服务大厅(或办事中心)和各区(县级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集中政务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和评比;参与推进我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

区(县级市)政府要建立健全本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确保本级集中政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市与区(县级市)两级政务服务的统一、协调、联动和有序运作。

(四)明确职责任务,形成改革合力。

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和安排,切实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筹建工作,确保如期建成市政府统一的公众办事服务平台。要制定科学的办事制度,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手段,建立有效的监察系统。要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办的督查、指导和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和进度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有序推进集中政务服务改革的各项配套工作。

各审批职能部门及行政许可实施单位要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限和业务流程再造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研究制订本部门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清理整合、运作程序优化并集中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具体方案。

市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办要落实好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建立健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各项管理和运作制度。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成立后,要加强对集中政务服务运作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做好综合服务工作,确保市政务服务中心规范高效运转,确保我市集中政务服务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开创我市政务管理服务工作新局面,努力构建高效能、规范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促进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五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穗府〔2008〕26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2008〕26号 【发布日期】2008-08-07 【生效日期】2008-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穗府〔2008〕2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穗字〔2006〕15号)、《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穗字〔2007〕2号)和全国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对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工作,使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困难群众,现就推进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广州和建设全省“首善之区”,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救助内容、形式为基础,以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重点,以优化配置社会救助资源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统筹有力、保障全面、运转高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康复、住房、教育、司法、流浪乞讨人员等专项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2.建立政府负责、民政统筹、部门联动、街镇实施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纵向统一、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信息畅通的工作运行机制。

3.健全社会救助的基层工作平台,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保障社会救助工作必需的机构、人员和经费,确保社会救助覆盖到每户困难家庭、每个困难群众。

4.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营造关注民生、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救助价值体系。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动员、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多层次、多途径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2.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做到救助资源城乡共享并适当向农村倾斜。通盘考虑各项救助政策、救助标准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提高社会救助的整体效果。

3.保障生活,促进发展。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立足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政策,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制订促进救助对象积极就业的扶持政策,提高困难群众参与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

4.依法救助,规范管理。依据法律法规开展社会救助,健全动态管理系统,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实现社会救助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一)完善低保制度,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定期由民政部门会同统计、物价、财政、发改、劳动保障部门、总工会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工作小组,对城乡低保标准进行评估,并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等社会保障标准调整等情况,提出调整低保标准的意见,按程序报请市政府调整。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分类救济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减免政策。

2.加强对低保的动态规范管理。民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公安、国土房管、金融、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研究改进申请低保人员家庭财产和收入审查办法,合理核定其家庭成员收入,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要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有效衔接,对于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但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且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依法纳入低保救助范围。要采取个人申报、跟踪调查、社区和村委评议、张榜公示等方法,提高低保审查审批工作的透明度。要根据保障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定期对保障对象家庭进行核查,及时掌握救助对象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要健全低保退出机制,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的保障对象,按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做到“应退尽退”。要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依法纠正和查处以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低保金的行为。要以实际居住地为主开展对低保对象的管理服务,增强居住地社会救助机构与户籍地社会救助机构的联系配合,防止管理服务上的漏洞。

3.完善援助困难群众就业的优惠政策。要制定参加就业的保障对象扶持办法,促进低保家庭中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积极就业。各级劳动保障机构应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扶持政策,积极为困难群众优先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应主动接受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就业安置、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在等待就业和培训期间,应参加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组织的社区公益劳动。低保人员两次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安置、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或拒绝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不予办理续保手续。

(二)完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切实发挥综合解困作用。

1.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要把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困难,作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重点。民政、卫生、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全面落实城乡基本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医疗救助额度,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使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障。要逐步扩大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覆盖面,制订城乡统筹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充分发挥市慈善医院、慈善门诊等医疗机构的作用,为困难群众提供廉价、方便、及时、优质的服务。卫生部门要采取措施减轻困难群众看病负担,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加强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和残联等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对持有广州市城镇居民或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广州市低收入困难家庭证或特困职工证的困难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福利机构供养的孤残儿童落实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研究制订困难家庭子女高中(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救助政策。逐步扩大农村地区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免费就读技工或中专学校的范围。市属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政策落实“绿色通道”,不能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失学。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在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同时,主动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从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对新增双特困户住房问题,发现一户,解决一户。

4.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的救助工作。要加大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确保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要加强和规范农村敬老院和“五保”村建设,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孤儿救助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加强孤儿救助,适时提高孤儿供养标准,改进家庭寄养、收养、代养等养育模式,并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新建1间独立完善的市级儿童福利院。各级残联组织要切实做好贫困残疾人救助工作,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专项补助金制度,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助残安居工程”,不断完善扶助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要加大对残疾人福利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福利企业,对福利企业实施政府采购倾斜等政策,促进福利企业发展和残疾人就业。

5.认真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民政、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采取“积极救助、协助接回”等办法,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救助管理的社会功能。民政部门要做好主动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性救助,积极探索无法查清地址的流浪精神病人的安置办法。公安部门要打击操纵和利用流浪未成年人乞讨牟利等违法行为。公安、城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以及流动救助服务队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在日常执法中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时,对需要救助的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指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先救治后结算、就近送治和分类救治的原则,各负其责,积极做好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民政部门要认真执行《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加快救助管理机构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6.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为低保人员、低收入困难家庭人员、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等方式的法律援助,并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的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做到“应援尽援”。要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法律援助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健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和服务网络,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法律工作者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三)健全应急救助机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1.进一步做好灾害和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救助工作。民政部门要完善灾情信息管理、救灾物资储备、灾民救助管理制度,健全并实施灾害救助工作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有效安置,保障其吃、穿、住、饮用水等基本生活条件。对因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其他意外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要继续开展有效的生活救助。

2.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统计部门要会同民政、物价等部门,定期对困难家庭生活水平进行跟踪调查。民政部门要会同统计、发改、物价、财政部门制订城乡困难家庭生活救助应急预案;在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较大并持续一定时间,导致低收入困难家庭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重点从供水、供电、供气(燃料)、公共交通、基本生活食品等方面,对低收入困难家庭面临的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给予及时、有效救助。

三、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各级政府负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市、区(县级市)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社会救助工作,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办公室主任由民政部门领导担任,具体工作由负责救灾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处、科承担。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要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安排一名领导负责统筹落实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负责、民政统筹、部门联动、街镇实施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体制。

(二)民政部门统筹协调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市民政局是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制订社会救助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措施,综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情况和数据,以及对外信息发布等工作,并具体负责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对困难人员的其他临时生活救助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分类救济、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减免政策的实施。市民政局要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动电话和信息报送制度。各区(县级市)民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联动开展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各尽其责,做好相关工作,形成统一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国土房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继续完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建设、市政园林、市容环卫、公安、广电、交通等部门,要继续执行困难群众在水、电、气(燃料)、卫生清洁、污水处理、治安联防、有线电视、公共交通等消费性开支方面的优惠政策。发改、物价、统计等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社会救助标准的测算和调整等工作,积极开展困难群众生活情况的跟踪调查。市信息化办公室要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机构编制、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新闻单位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

(四)建立健全街道和镇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各街道和镇社会事务部门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开展辖区内的社会救助工作。凡申请社会救助,均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街道或镇社会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由街道、镇社会事务部门审核后,根据申请救助内容,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各街道和镇社会事务部门可以分别委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受理社会救助项目的申请,协助开展调查、公示、评议等工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在街道(镇)、社区(村)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发放救助款项和物品等,统一由街道(镇)社会事务部门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各类社会救助数据信息由街道(镇)社会事务部门负责统计,每月上报区(县级市)民政局,由区(县级市)民政局审核后上报市民政局。市、区(县级市)民政局要将统计信息及时抄送本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现全市社会救助信息资源共享。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要根据精简、统一、高效和综合设置的原则,整合各项社会救助资源,合理调整充实各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的人员,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市、区(县级市)民政部门要加大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培训管理,大力引进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社会救助工作,逐步提高我市社会救助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二)切实保证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助资金列入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财政预算,足额保障,专款专用。市财政要适当安排市本级社会救助专项工作经费。各区(县级市)财政要适当安排本级社会救助专项工作经费,并负责安排街道(镇)、社区(村)社会救助工作经费。原则上街道(镇)、社区(村)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按每100户救助对象500元的标准安排,不足100户的按100户标准计算,有条件的要加大投入,具体标准和经费分担办法由各区(县级市)政府制定。街道(镇)、社区(村)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经费,由各区(县级市)财政纳入预算,市财政根据各地开展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街道(镇)、社区(村)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各区(县级市)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善街道(镇)、社区(村)社会救助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保障各项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宏观调控和使用监督,有效防止救助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提高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要适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要将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建设范围,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争取在2009年底前建立“广州市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社会救助机构纵向联网,有关部门横向联网,并逐步覆盖相关慈善和公益组织,做到社会救助业务网上操作,数据信息共享,实现社会救助全方位网络管理。

五、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互助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加大慈善公益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把慈善公益理念作为社会救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慈善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尤其是街道、社区慈善组织,鼓励其面向公众、面向社区、面向困难群众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发展“慈善超市”、“慈善门诊”等慈善活动形式,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广泛的慈善捐赠信息通报机制,及时通报慈善捐赠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并监督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我市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知名度。要积极争取有利于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大力开展义工(志愿者)活动,建立完备规范的管理制度,推动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扶危、济困、安老、助残等社会互助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条件成熟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的事务性工作,委托给慈善和公益性民间组织来承担。

各区(县级市)政府、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按照以上意见,认真贯彻落实,采取措施加快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市政府将适时对各地、各有关单位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八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呈现出不断深化、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及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这项工作开展不平衡,行政审批数量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个别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实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为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构建作风整顿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尽快实现“四个跨越”,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

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优质服务、规范高效、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特点,展示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范例。各级人民政府务必把认识统一到省政府的决策上来,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作风整顿建设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明确政务服务中心为同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务服务行政机构,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办事认真、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充实政务服务中心领导班子;要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展示政府为民服务形象的窗口,建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地点,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运行经费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本部门、本系统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对窗口充分授权,增强窗口办事能力,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窗口工作人员,把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作为联系基层和群众、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重要场所,定期研究解决窗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审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关键是要转变职能,建立规范、高效、便捷、透明的行政审批运行方式,为群众服好务,为企业服好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省审改办要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22号)要求,依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对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次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一律调整,能下放的一律下放。

(一)各地、各部门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二)对虽有法定依据,但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三)对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予以取消或调整。其中,可由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自律管理的,一律交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四)对通过质量认证、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五)对一个审批事项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必须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调整,其他部门和环节相应取消。

(六)对下级行政机关可以实施的,必须按照方便当事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下放管理层级。凡由下级行政机关作实质性审查,上级行政机关只是作程序性批准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到下级行政机关。

(七)凡规定为备案审查的,一律不得搞成变相的行政审批,备案必须当场办结。清理结果6月底前报省政府审定公布。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以省政府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为基础开展清理工作。各地清理结果由市(州)人民政府初审汇总后报省审改办,由省审改办牵头,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全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数量、申报材料、收费“四统一”的要求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清理工作要在今年9月底以前完成。

凡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起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有特殊情况不进政务服务中心的,省级部门的项目要经省政府同意,市、县级部门的项目要在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后由本级政府决定。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各部门一律不得再在原单位受理和办理,各部门也不得擅自将审批事项从政务服务中心撤离。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下级政府集中受理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制定办事指南,实行法律依据、办事程序、申请条件、申报材料、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投诉渠道“七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承诺时限应在政务服务大厅显著位置公布。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必须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收费标准直接在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窗口缴纳。禁止一切乱收费、搭车收费。行政审批事项较少和发生数量较少的部门,经政务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可以纳入综合窗口统一管理。

为方便办事群众,节约行政成本,已经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地方,部门不得再另设办事大厅或分中心;已经设立的,应限期归并。确实不宜归并的,应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三、大力创新,建立便民高效服务机制

政务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制创新的产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各地、各部门要以便民、高效为核心,从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在构建新机制、新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与“一站式”服务相协调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各部门要尽可能地把行政审批职能调整到一个内设机构,成建制进政务服务中心,使行政审批的重心和实体性职权向窗口转移。要通过向窗口充分授权,实行部门领导定期到窗口现场办公、行政审批首席代表、联网办理等途径,使窗口既受又理,增强窗口办事能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要建立完善机关和窗口、机关内部行政审批事项高效运转机制,分解落实办理流程及时限。审批权在省级以上部门的项目,省级部门必须明确本机关及下级机关的审核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布。对所有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会同法制、审改等部门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不需要现场勘查、专家论证、技术检验检测,只进行形式要件审查且申报材料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项目,部门应授权窗口当场办结,实行即来即办,即收即办。对不能当场办结的项目,要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项目,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其他部门支持配合,实行联合办理。政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必要时由同级政府组织协调。

要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延长服务链,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努力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根据便民服务的要求将流动人口婚育证、外出人员务工证、农民建房证、零星树木砍伐证、结婚证、老年证、身份证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证照办理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整合服务职能,对相关证照的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上级政务服务中心应加强指导;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流动服务、下乡服务等方式,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村民委员会、社区应设置便民服务代办员。代办员要按照“三少一多”(让群众少进一次城,少进一道门,少找一次人,多献一份爱心)的要求,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国有资源(资产)“招拍挂”、政府新闻发布、政策咨询、重大决策听证会、房产登记、跨辖区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群众最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必须按照“公开、便民、高效、规范”的方式运行,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地在政务服务中心进行。

四、落实责任,建立作风整顿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检验和展示本地、本部门作风整顿成效的重要窗口,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努力克服行政权力越位、错位、移位、缺位现象,严肃惩治“顶门杠”、“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

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和《**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93号)的有关规定。在政务服务中心派驻监察机构,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授权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的,要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对项目和收费应进不进、两头受理、吃拿卡要、搞弄虚作假以及擅自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擅自增加行政审批条件和申报材料、擅自将项目和人员撤出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采取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当地政府应对该部门班子实行问责谈话,仍不改正的,对该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做出组织处理并给予纪律处分。

各级法制部门要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实施的指导和检查。省政府法制办要定期清理公布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以及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办理的方案。各级人事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培养、锻炼优秀公务员的基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行政审批管理、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事项管理、网络建设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政务服务中心的编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在保障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经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政务服务中心的投入;要设立政务服务专项事业费,用于解决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级目标督查部门要会同政务服务中心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和《**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9号令)的贯彻落实,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政务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弘扬先进,唱响主旋律,积极营造全省良好发展环境,展示和维护党委、政府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良好形象。

五、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自身建设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直接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保障、规范、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作用,切实承担起对本级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职责。要完善项目管理、学习培训、投诉处理、办件通报、考核评比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与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工作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围绕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整合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优质服务。要引入办事群众评价和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务行风监督员、办事群众、新闻媒体对政务服务中心的监督作用。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展网上咨询、查询、预审等业务,逐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4号)的要求切实规范国家和省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在政务服务中心开标、评标、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工作。切实发挥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的作用,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对下级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指导,搞好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联动,形成覆盖全省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网络,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街道工作意见的实施办法(穗府办〔2005〕31号)

【发布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5〕31号 【发布日期】2005-07-13 【生效日期】2005-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街道工作意见的实施办法

(穗府办〔2005〕31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强街道工作意见的实施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街道工作意见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穗府〔2004〕15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载体和基础,对街辖范围内的区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起统筹组织、综合协调、监督检查作用。

第三条第三条 区政府和市、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逐条对应,制定实施细则,承担相应的行政管理责任,建立联动的工作机制。市、区政府职能部门不能直接向街道办事处下派任务、指标或签责任状,不能直接对街道办事处进行考评。

第四条第四条 告知是指街道办事处对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街道办事处法定权限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需告诉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行为。告知是街道办事处的责任和权利。街道办事处发现问题或接到群众投诉时,应当以书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其他可以存查的方式向有关职能部门告知。告知的内容主要包括告知人、告知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状况、办理建议、联络方式等。

区政府职能部门接到街道办事处告知时,要记录在案,在2个工作日内启动办理程序。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要当即回复街道办事处,并提出其应予告知的具体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对于需市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问题,应当及时告知市政府职能部门。

市政府职能部门接到区政府职能部门告知时,要记录在案,认真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及时回复区政府职能部门。

遇紧急情况时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告知区、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区、市政府职能部门接到告知后应当立即办理。所有告知的办理结果,应在办理完毕后2个工作日内由政府职能部门反馈给街道办事处。

第五条第五条 协助是指街道办事处对区政府职能部门在街辖内履行职责,开展城市管理工作予以配合,提供必要的帮助的行为。协助是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但行政责任主体是区政府职能部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区政府职能部门与街道办事处应协商并明确协助事项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条件。当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由区政府职能部门报区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处理,并以书面形式明确。

街道办事处或区政府职能部门对区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的处理意见有异议的,报区政府协调处理。如涉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问题,应及时向监察部门反映。

第六条第六条 委托是指区政府职能部门为便于服务群众和提高管理效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将部分工作任务及相应的管理权限交给街道办事处代为履行的行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可以委托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事项,区政府职能部门可依法直接委托;其他确有必要的委托,应当先听取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并经过区政府同意。委托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委托书应包括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委托事项、委托人提供的条件、对被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委托事项的责任等内容。区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对街道办事处实施委托行为进行监督,依法承担该委托行为的法律后果。

涉及驻街单位和居民权益与义务事项的委托,其委托书的内容应当事前公示。

第七条第七条 责成是指街道办事处对辖区范围内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单位和个人,指出其存在问题,要求其整改的行为。责成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其内容包括存在的问题、整改要求的依据、整改的范围与标准、整改的时限,以及不整改的后果等。对拒不执行的,街道办事处告知有关区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八条第八条 制止是指街道办事处采取措施对破坏公共财物、扰乱社会管理和正常生活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予以停止的行为。制止无效时,应及时告知相关区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处理。

第九条第九条 拒绝是指街道办事处对于区政府职能部门超出《意见》规定范围要求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工作任务,有权不予接受。街道办事处拒绝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应以书面、电话、传真等可存查的方式,在接到区政府职能部门任务要求的2个工作日内回复该职能部门,同时抄报区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回复应当说明拒绝的原因并提出意见建议。对应立即行动事项,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回复区政府职能部门并抄报区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

第十条第十条 知情权是指街道办事处对街辖内可能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市政建设工程、商业网点布局和各类大型活动等,有权事先知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履行知会街道办事处和听取街道办事处意见的责任。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根据城市管理中各有关事项进行分类,其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主受理单位)分别为:

(一)涉及市场违法违规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生产加工、经营,非法传销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工商部门。

(二)涉及广告、招牌安全加固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工商部门。

(三)涉及危房鉴定、督修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国土房管部门。

(四)涉及违法租赁、物业公司不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国土房管部门。

(五)涉及在市政道路和城市广场违章设置安装广告牌、电话亭、公告栏和书报亭,铺设供排水管、煤气管道以及在供电、电讯、宽带网、有线电视线路安装施工时违法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市政管理部门。

(六)涉及违反绿化管理规定,违法改变市政设施功能,市政公共设施遭受破损、抗灾不力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市政管理部门。

(七)涉及闲置工地和烂尾楼脏、乱、差,建(构)筑物、基坑和边坡安全加固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建设部门。

(八)涉及擅自设置停车场以及临时停车场拒不纳入管理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交通部门。

(九)涉及非法设置医疗机构和无证行医,无卫生许可证经营餐饮单位和食堂、公共场所的,以及用人单位不落实劳动者健康监护投诉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卫生部门。

(十)涉及水源污染,工业污染源偷排,餐饮油烟和汽车尾气超标排放,工业和饮食服务业噪声扰民等环境污染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环保部门。

(十一)涉及主、次干道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存在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环卫部门。

(十二)涉及机动车乱停放,住宅区、娱乐场所使用音响器材音量过大,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以及机动车噪声扰民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公安部门。

(十三)涉及弃老和虐待妇孺、残疾人,拐卖妇女儿童,强迫、指使未成年人强讨要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公安部门。

(十四)涉及黄赌毒、偷盗、双抢及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公安部门。

(十五)涉及影响交通安全、畅通,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公安交警部门。

(十六)涉及违反消防管理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公安消防部门。

(十七)涉及建筑工地高空抛物、扬尘,占道乱堆乱放建筑材料、建筑余泥阻塞交通,施工损坏道路、破坏周边环境卫生,以及夜间违规施工噪声扰民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城管综合执法部门。

(十八)涉及违法、违章建设,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城管综合执法部门。

(十九)涉及乱拉挂、乱涂写、乱张贴,违法设置工商广告、招牌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城管综合执法部门。

(二十)涉及乱摆乱卖、违法占道经营和乱丢垃圾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城管综合执法部门。

(二十一)涉及占用室外公共场所违法违规进行商业促销、聚众活动,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城管综合执法部门。

(二十二)涉及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民政部门。

(二十三)涉及违反殡葬管理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民政部门。

(二十四)涉及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行为、无证使用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索道、厂内特种车辆)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质量监督部门。

(二十五)涉及违反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和拖欠工资的投诉等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二十六)涉及违反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其他未予明确的问题,其告知受理的责任主体由各区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予以明确。明确不了的报请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予以明确。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对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事项,主受理部门接到告知后要履行首问责任制,由其履行本办法第五条所规定的职责及程序,其他部门则履行协同职责。主受理部门应在接到告知后24小时内告知各协同部门,各协同部门在接到主受理部门的告知后,应记录在案并主动与主受理部门商定处理办法、责任分担等,共同采取行动处理告知事项。协同部门不理会告知、不履行职责的,主受理部门应及时向区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反映。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城市管理中履行组织指导、综合协调、监督考核职责。

(一)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城市管理规划和目标,部署工作任务;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城市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区政府城市管理工作;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对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实施监督,对没有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区政府进行督办,并同时将情况告知市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市政府的布置,对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区政府履行城市管理职责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二)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区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城市管理工作;明确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指导、协调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对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实施监督,对没有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进行督办,并同时将情况告知区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区政府的布置,对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履行城市管理职责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区监察部门对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反映和投诉,要登记备案,在30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相关单位督促整改、提出监察建议,或对其行政领导进行诫勉谈话等。情况严重的,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处理结果应当通知被反映和投诉者,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并告知有关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市、区政府职能部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逐步将适宜市场化运作的事务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穗府[2006]59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2006]59号 【发布日期】2006-12-04 【生效日期】2006-1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

(穗府[2006]59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粤发[2002]1号)精神,为加快我市连锁经营发展,推动我市流通和服务业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连锁经营发展的环境,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体系为依托、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为支撑,促进连锁经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实现连锁经营有效衔接产需,进一步提升我市流通业、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逐步确立和巩固连锁经营在零售和餐饮业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领域发展。到2010年,我市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0%以上,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10户,超10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2至3户。培育若干户主业突出、品牌著名、跨地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和壮大一批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广州为总部(区域总部)、跨地域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鼓励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特许加盟,以及利用外资等方式整合流通业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区域发展,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引导相关工业企业整合销售渠道,支持流通服务企业与国有企业结合“退二进三”联合发展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现代流通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连锁企业上市,增强融资能力和发展后劲;结合国有商贸企业战略性重组,以品牌为纽带,通过参股、合并、资产划拨等形式,将分散的连锁公司集聚做大,培育为大型连锁企业。

(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总部经济。

充分利用广州市场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努力引进跨国连锁企业和国内大型连锁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区域总部、采购配送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借鉴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连锁经营管理水平。力争到2010年有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流通服务企业在广州设立中国总部或区域总部,有6家以上国内连锁30强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鼓励在广州注册的大型连锁企业以广州为中心积极向外拓展,充分发挥总部经济效应,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升我市中心城市地位。

(三)科学规划,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按照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先规划后发展的原则,深化城市社区商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规划,加强农村商业规划,科学制定我市连锁经营发展规划。实施大型商业网点听证制度,有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合理布局生鲜超市、便利店,以先进流通业态改造传统商贸零售业。鼓励社区商业配套网点开办生鲜超市和便民连锁店,不断提高便民连锁经营网点覆盖率;推进个性化服务及专卖特色的专业连锁;鼓励和支持区域内各连锁企业和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共建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商圈。

(四)引导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领域发展,不断提升连锁经营集约度。

积极促进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第三产业的多个领域发展。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进生产服务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加快汽车消费、装饰装修、旅游服务、娱乐健身、出版物、中介服务、租赁和生活服务等行业的连锁发展,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的行业覆盖率。

(五)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连锁经营。

发展连锁经营要与社区商业建设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与民生相关的连锁商业、服务业企业在社区和农村设置网点,通过连锁经营的网络,净化市场渠道,优化消费环境,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使居民放心和方便消费。

(六)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积极建设城市配送体系,扶持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引进和自主开发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加快建立高效率的配送体系,提高连锁经营企业商品统一采购和集中配送的比例。积极改造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扶持发展社会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及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大力发展龙头连锁企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广州市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的认定、扶持和考核办法。按行业划分,市重点扶持15家左右投资主体多元化、规模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在资金、用电、用地、技改、物流配送等方面给予支持。具体办法由市经贸委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外经贸局、国资委、规划局、工商局等部门制定。

2.加大对连锁经营的资金扶持。从2006年起连续3年,每年从商业网点建设资金和扶持企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纳入市重点发展的15家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技改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同时,对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和经营效益良好的重点连锁经营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采购配送物流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具体办法由市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局制定。

3.大型连锁流通企业集团自主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的有关内部重组收费和其他费用,具体按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有关收费的意见>的通知》(粤财企[2002]241号)执行。

4.引导优势连锁经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支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推动连锁经营企业做强做大。

(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

1.明确招商引资重点。重点吸纳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流通服务企业和国内连锁30强企业,以及拥有世界知名品牌的专业连锁企业在广州设立中国总部或区域总部和采购配送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对经认定且符合条件的连锁经营总部企业和区域总部企业,在以下方面适用我市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的有关政策:购置或自建、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进出口经营权、出口货品的退税;高级管理人员<副总经理以上>的子女入学等。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经贸委会同市发改委、外经贸局等部门制定。

2.对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市进行税务登记的新办大型连锁经营总部企业(含区域总部),自新办次年起连续3年,按比上年新增税收地方分成(不含省)部分的30%给予奖励,奖励金专项用于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的采购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网点拓展。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经贸委、财政局制定。

3.从2006年起连续3年,每年对在我市进行税务登记且在我市连锁经营企业纳税排名前20位的连锁经营总部企业(含区域总部),按比上年新增税收地方分成(不含省)部分的30%给予奖励,奖励金专项用于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的采购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网点拓展。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经贸委、财政局制定。

对当年同时符合上述2、3项条件的连锁经营总部企业(含区域总部),按第2项规定执行。

(三)支持民生为导向连锁企业的政策措施。

1.鼓励和促进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从2006年起连续3年,每年从符合我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属于社区内新建或改造生鲜超市、便利店等便民网点,以及在农村镇、村设立连锁经营网点的企业中,择优选出约10家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具体办法由市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局研究制定。

2.严格执行《广州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新建居住区应按照335平方米至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千人的标准设置商业服务设施用房。建设单位对纳入配套规划的商业网点应做到与整体工程同时设计、按规划配套建设和交付使用。同时,优先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社区生鲜超市、连锁药店、连锁便利店等便民商业网点。

3.鼓励连锁超市增加生鲜商品的经营比重,保障符合条件的连锁超市经营生鲜商品部分的用电,并争取省有关部门给予工业用电价格优惠。

4.符合《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商建发[2005]1号)条件并纳入试点的连锁企业,享受试点规定的优惠政策。

5.连锁企业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生鲜熟食商品技术改造等所需设备,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有关规定的,可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

因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被市相关管理部门查处的连锁企业,不能享受当本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

(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政策措施。

1.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

工商、卫生、环保、质监、消防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连锁经营企业审批手续除药品经营、卫生许可实行“一店一证”外,经营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业务,可由总部向管理部门统一申请。批准文件中明确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无需单独申报,可凭总部批准文件和其他企业登记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具备总店、配送中心和3个以上门店的企业,均可向市工商局申请“连锁经营”注册登记。连锁经营企业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设机构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连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的登记,除许可经营项目须经有关审批机关批准外,一般经营项目由企业自主申请,原则上按行业大类核定。连锁经营企业属下配送中心和门店的经营范围,可按总部的经营范围予以核定。

外商投资设立的连锁经营企业,其注册登记及门店的开设按商务部《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4年第8号)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公安、交通部门要对连锁经营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符合条件的送货车辆提供市区营运便利,给予定量核发市区营运许可证和停靠证。具体办法由市交委会同市经贸委、公安交警支队等共同制定。

依据商务部《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4年第25号)和市政府《关于广州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现有审批事项清理及审批制度改革的通知》(穗府[2000]50号),为加强连锁经营的备案工作,在广州地区进行经营的连锁企业(包括在省注册的企业),须在工商登记后一周内到市经贸委办理连锁经营备案手续。

2.推进连锁企业统一纳税,促进企业跨区发展。

符合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直营连锁经营企业集中缴纳增值税财政利益分配问题的意见》(粤财企[2002]192号)以及市财政局《转发关于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穗财法[2003]714号)条件的连锁企业,可统一缴纳所得税和增值税。

市内跨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门店,可由总部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向直营门店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直接申报营业税。

连锁企业总部统一纳税的具体办法,由税务部门制定。由此涉及区、县级市之间收入分配的,由财政部门按市政府《印发<关于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函[2006]18号)有关规定执行。

3.进一步规范对连锁企业的执法检查。

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工商、卫生、环保、质监、城管、物价、经贸等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协调,合理安排常规检查和检测的频次和比例,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和市一级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检查。各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对企业的资质信用认证制度,对经认证的连锁企业,检查应集中在其配送中心或总部,减少对其门店的检查。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连锁经营是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各区(县级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采取支持措施,促进连锁经营的发展。市经贸部门要加强对全市连锁经营发展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流通业发展联席会议的作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实施工作,把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六、做好对连锁经营的统计工作

重视和加强对连锁经营的统计工作。市统计、工商、经贸、税务和涉及连锁经营相关行政许可审批的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建立连锁经营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整合资源,为连锁经营统计提供信息。连锁经营的统计,除执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零售、餐饮和住宿业的统计制度外,还要逐步向其他服务业连锁经营企业扩大;在做好限额以上连锁经营企业统计的基础上,开展限额以下连锁经营企业(以及个体连锁经营户)的统计,把采用连锁经营模式销售产品的生产企业一并纳入到连锁经营的统计范围;要在国家已经建立的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连锁企业统计制度基础上,投入力量组织开展跨行业连锁经营统计制度的研究,并建立由统计部门、连锁经营协会分工协作的统计组织系统。各部门和连锁企业要支持连锁经营的统计工作,市财政将在相应渠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穗府[2007]12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意见(穗府[2007]12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