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现场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摘要:通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现场总线CAN技术的介绍,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介绍采用先进现场总线技术设计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论述了现场总线技术是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乃至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趁势,供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 现场总线CAN 监控系统
1. 引言
电力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其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为了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实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营和管理的自动化。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现场总线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电力系统减员增效要求的提出,实现电站综合自动化,从而达到无人值班,已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趁势。目前,采用符合现代工业控制技术方向的高性能微控制器,现场总线技术,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能实现对中低压输配电线路及主设备的综合自动化功能。而且能集保护、监控、调控、通信于一体,既可联网构成综合自动化系统,也可独立运行,既可适合有人监控中心,也可适合无人值班的要求。众所皆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关键在于大量的现场采集信息和数据快速、准确,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也能将监控中心下达的控制命令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控制单元,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这就需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可靠的通信保障。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问题。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一般由站控层、通信管理层和间隔层构成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设备分为站控层、通信管理层及间隔层,间隔层原则上按一次设备组织,每一间隔层设备包括测量、控制、保护、信号、通信、录波等基本功能,并完成各自的特殊功能,系统能实现信息共享及保护、监控功能的综合化,极大简化二次回路,节省系统投资,由于间隔层设备可放在开关柜或一次设备附近,大为减少主控室面积,节约控制电缆,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通信管理层由于各间隔层设备通信协议的多样性,要实现不同装置的数据链接,可加入前置机(通信管理装置)完成通信控制和规约转化,使其在功能上实现通信接收、发送、规约转化等功能;通信协议采用电力行业标准协议,能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硬件对时网络,减少GPS与设备间的连接,并保证对时精度,硬件上采用模块化设计以支持多种通信接口,包括以太网、串行通信接口、可扩充的其他现场总线接口等;软件上具有规约库以支持RS-232、RS-485、LONWORKS及标准网络协议(TCP/IP)等多种类型的标准通信接口,从而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扩展性。站控层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运行工作站、维护工作站、监视工作站等。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
以某110KV变电站为例,根据变电站高压供电系统一次系统的整体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决定采用CL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此,结合工程实践,介绍该系统用于变电站监控系统中的经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由WXH-322A/01微机线路保护装置,WBH-9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ZBH-91A/05变压器本体保护装置,WBH-92A/02微机变压器后备保护装置,WMC-31A03微机母线差动保护装置,WBH-93A/02微机厂用电保护装置,WBT-31A/01微机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微控制器SAB-C167CR(SIEMENS公司产),工作站微机及相应设备组成。CL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系列保护装置具有一般的主要功能,如开关量的变
位遥控,电压电流的模拟输入,断路器遥控分口,脉冲累加,遥控事件记录及顺序记录(SOE),逻辑闭锁等。
WXH-322A/01微机线路保护装置是多CPU并行设计,距离保护,零序保护及录波,测距分别由单独CPU完成,各CPU插件在电气及结构上相互独立,无依赖关系,它能实现以下功能:
(1)保护功能:a)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 b)三段式接地距离保护; c)四段式零序方向过流保护;d)故障测距; e)振荡闭锁; f)三段式反向及低压闭锁过流保护; g)检无压、检同期三相一次重合闸,手动同期合闸; h)低周低压减载保护; i)过负荷保护或报警; j)PT断线告警。
(2)测量功能:a)采集测量电压,三相或二相测量电流,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 b)测量频率,每周波72点自适应采样; c)采用12路开关量; d)采用4路脉冲量(正负脉冲 均可); e)远方及本地操作。
3. 由现场总线技术实现的通信功能
通信功能是综合自动化出别于常规站最明显的标志之一,通信网络变电站内间隔信息可充分共享,并通过通信接口与外界信息系统交换信息,同时节省大量电缆,构成一个快速、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功能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通信方式也不断改进,现场在总线技术因其组网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现场总线标准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最常用的是LONWORKS和CAN总线。
LONWORKS总线通信速率为78Kbps和1.25Mbps,CAN总线通信速率为1Mbps。CAN总线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是一种通信速率可达1Mbps的多主总线[1]。具有优先抢占方式进行总线仲裁的作用机理,通信速率高,错误帧可自动重发,永久故障可自动隔离,不影响整个网络正常工作,可靠性高,而且协议简单,开放性强,组网灵活,成本低等特点,能为电力自动化提供开放性、全分布及可互操作性的通信平台。
CAN总线的主要特点:
(1)CAN为多主方式工作,网络上任意节点,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他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次,通信方式灵活,且无需站地址等节点信息;
(2)CAN采用短帧结构,数据最多8个字节,这样不仅满足控制领域中传递控制命令,工作状态和测量数据的一般要求,且保证了通信的实时性,CAN网络上的节点信息分为不同等级,可满足不同实时要求,高优先级最多可在134μS内得到传输;
(3)CAN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当多个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主动退出发送,而优先级高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从而大大节省了总线冲突时间。CAN的直接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Km/ 5Kbps,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ps/40m。可挂接设备最多可达110个。CAN节点在自身发生错误时具有自动关闭功能,以使总线上其他节点的操作不受影响。
本系统间隔层主要由保护单元和测控单元组成,每个测控单元监控多路馈进馈出,采用先进现场总线CAN,现场通信采用双绞线,总线速率达1 Mbps,快速、可靠、方便灵活,通信规约支持IEC-60870-5-101格式,克服RS485网络上只能有一个主节点而无法构成多冗余系统的缺陷,具有很高的价格比。另外,采用双CAN现场总线内部定期对备用CAN进行备用检测,提高了内部网络的冗余度。
站控层采用双10 Mbps双绞线以太网结构(能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通信网络传输的实时性),由双服务器组成,站控层为值班人员提供全厂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界面友好,容易使用。通过组件技术,软件功能能实现“即插即用”,能较好地满足电气监控系统的需要,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开放性较好。站控层操作系统可采用Windows2000/NT,数据库选用SQL服务器,软件主要功能模块有前置、数据库生成器、数据库组态、报表管理、报警信息、曲线、棒图、动作告警、SOE、事故追忆、录波分析、人机界面、自动抄表、设备管理、定值管理、设备在线诊断、系统组态等。电气监控系统中提供了故障信息传输系统、各级调度中心、电能计量系统、直流系统通信等接口驱动软件。
总之,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有: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控制操作、同步检测、报警处理、顺序记录(SOE)、事故追忆、画面生成及显示、在线计算及制表、电能量处理、远动功能、电气“五防”、时钟同步、人机接口、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与其他智能设备接口、运行管理功能等。
4.主要软件设计
本系统中,微处理器SAB-C167CR的数据处理速度可达10 MHz,能完成所有测量、控制及通信等功能,其特点是任务较多,各任务之间协调较为复杂,为了便于个任务之间协调与功能扩充,CPU软件系统采用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来优化和分配CPU时序和资源,保证程序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任务为对象进行资源管理,任务调度和异常处理,通过RTOS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处理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分配占有CPU,优化时序分时执行,使之不闲置,不拥挤,每个处理过程又有多个不同优先级别的任务组成,采用优先抢占操作方式有效保证任务执行的实时性,采用这一软件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使程序实现了真正的模块化,各个任务单独编程,不受其他任务的影响,任务的增减,调度非常方便。
软件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SAB-C167CR微处理器的软件设计,包括与间隔层设备间CAN总线数据传输及上位机UBS的数据通信(使用USB接口方便现场,即插即用,便于PC机的维护与升级,满足变电站数据通信的需要);另一部分为PC机上位机软件的设计。这部分上位机软件设计较为复杂,若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编写程序,可使用ActiveX控制实现数据通信。对于微处理器和上位机的软件设计,考虑到将来间隔层设备结构的变化和硬件升级需要,程序设计分为两层,底层负责数据接收和发送;上层负责数据帧上午打包、解包及协议的解释。
5. 结论
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电气设备微机化程度的提高,为数字化形式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提供了技术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开放性,应能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互操性(互换性)。因此,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运用现场总线技术,能解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问题,能保证数据通信的速度、质量、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实施。
变电站是一个电磁能量转换及能量再分配单元,电力系统中的许多保护装置、检测装置、辅助装置都是针对整个变电站设置的,因此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电网的主要控制点。
随着电压等级和电网复杂程度的提高、供电半径和输配电容量的加大,采用传统的变电站一次和二次设备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降低变电站造价、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可靠性两方面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和
推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及效益
1.1 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集保护、测量、控制、远传等功能为一体,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并充分利用数字通信的优势来实现数据共享的一套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综合自动化装置。
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包括:电气量的采集和电气设备(如断路器等)的状态监视、控制和调节,实现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的监视和操作,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在发生事故时,瞬态电气量的采集、监视和控制(由继电保护、故障录波等完成),迅速切除故障,以及在事故后完成恢复变电站正常运行的操作。从长远的观点看,还应包括高压电气设备本身的监视信息(如断路器、变压器、避雷器等的绝缘和状态监视等),除需要将变电站的信息传给调度中心、运行方式科、继电保护工程师之外,还需要传送到检修和维修中心,为电气设备的监视和维修计划的制定提供原始数据。
综上所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将至少影响三个方面,即变电所无人值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和供电的可靠性。它涉及供电企业各个专业和部门,包括自动化、远动、通信、继电保护、测量、计量等二次系统的运行装置、工程及技术,甚至对一次设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它还涉及到包括变电检修、运行、调度在内的各个部门,还广泛涉及到规划、设计、标准化、质检、生产厂家、管理体制及其他相关部门和问题,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科技和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综合应用。1.2 效益
1.2.1 降低变电站工程造价。
其主要途径是:
a)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散分布式设计,用极少量的通信电缆所组成的通信网取代大量的点对点的长距离信号电缆,用软件闭锁取代或简化二次硬件闭锁回路,节约大量电缆和相应的施工、调试工作量。
b)由于采用分散分布式结构,可以取消传统的大控制室设计,节约用地和建筑面积。
c)分散分布式结构及通信网使得综合自动化系统将来的扩展非常方便、简单,不需要对原系统进行多大的改动,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技术设备,节省了系统扩展时的投资。
d)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软件模块化,使得传统上大量复杂的现场点对点调试工作将主要由供应厂家的软件组态来实现,此时现场基建和工厂验收即可并行进行,以加快工程的整体进度。1.2.2 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其主要途径是:
a)基于微机的保护单元经常处于在线自检状态(包括监视温度),一有异常立即报警,不象传统保护装置那样,每年只校验几次,实际动作正确与否只有故障后才知道。
b)传统的保护装置一般只提供一套整定值,而基于微机的保护单元可以提供多套整定值,可供运行方式改变时远方选用,并提供在动态过程中进行定值修改的可能性。
c)基于微机的保护单元较易实现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选线、故障测距、故障录波等功能。
d)故障处理完之后,综合自动化系统能使变电站恢复到事故前的原状态运行。
e)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提高了运行可靠性。如FACTS技术使电力系统动态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大幅度提高了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水平;GPS技术应用于
动态检测和控制中,使原来不可能做到的控制和测量精度以及故障分析、装置试验、特殊参数的采集都得以实现。现场总线技术
2.1 简介
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年在各自动化领域中发展很快的互连通信网络,就其名称含义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场”是指工作环境中设备级(最低层)之间的联系,“总线”是指这一通信联系必须遵从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各设备间的互连、互操作。作为设备级间的基础通信网络,现场总线必须具有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并能适于信息的频繁交换,因而不同于上层高速数据通信网。目前,国际上现场总线技术发展很快,形成了多种总线标准,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Lonworks、CANbus、FFbus、Profibus等等,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
现场总线以其全新的结构体系给各种控制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由它构成的智能电器网络也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目前多采用总线型。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因此它是以智能电子设备(IED)的使用为前提的、现场通信网络与控制系统的集成。2.2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意义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IED之间及其与主站之间的串行通信的物理层早期普遍采用了RS-232,随后许多装置采用了性能较好的RS-485(半双工)及RS-422(全双工)。在变电站层,有些系统采用了各种计算机局域网,如Novell网、以太网等。虽然硬件种类不多,但使用的通信协议很不一致,不同生产厂的设备一般不能互连及互操作,规约转换和或者说网关成了网络结构中最主要的设备,给用户带来极
大不便。现场总线则不仅具有开放性和互操作性,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分散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使用现场总线是必然趋势。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3.1 国外
国外产品以ABB公司的SCS100/200和西门子公司的LSA678为代表。
a)信号采集方式:在间隔层终端一般采用多DSP结构,集保护、录波、计量、远动功能于一体,并使得信号采集完全分散分布和下放,简化了二次回路。
b)数字通信方式:通信网主要以光纤为介质(如LSA678),光纤具有很高的通信速率和非常好的抗干扰能力。也有一部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如Lonworks及CAN总线。现场总线具有很高的抗干扰性能,网络传输速度适中,成本低、施工方便。
c)控制系统:站控单元采用高性能工作站或专用硬件,处理和存储能力较强,可靠性很高。监控保护单元均按一次设备安装单位划分,设于高压断路器附近和低压开关柜上,站控单元和监控保护单元通过串行口或网络连接。由于功能和组成分散,所以规模伸缩性好,能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应用的需要。然而这些产品也存在价格昂贵、开放性不够理想、功能上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对一次设备的使用及管理要求等问题。3.2 国内
目前我国220~500 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基本上为有人值班运行方式,大多仅发遥测、遥信信息,但采用完全分散分布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仍是这类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kV及以下等级的变电站大多要求按无人值班运行方式设计,按实现的自动化水平可分为两类:一种为远动RTU方式,另一种为全新的综合自动化方式。一般意义下的远动RTU是集中式、单CPU的自动化设备,它具有“四遥”功能,而且也有统一的通信规约和技术标准,所有信号由RTU集中采集,遥控、遥调指令通过RTU装置的硬接点输出,由控制电缆引入二次控制回路。现在已经出现了多CPU协同工作的分散式远动RTU,可按功能或电器单元划分模块,其物理结构根据需要可配置成集中式或分层配屏式,交流采样技术业已广泛应用于RTU之中。而且,远动RTU模式也可通过串行口配置功能强大的人机联系子系统,变电所内其他智能设备一般通过串行口接入RTU。远动RTU一般不能与数字保护交换信息,保护动作信号仍需通过继电器接点采集。至于第二种方式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如下:
a)信号采集方式:采用分散分布式交流采集系统,通过串行口或网络与后台监控主站相连。特别是10 kV变电站,将测控部分合并在10 kV保护装置内,根据模拟量对采样精度的不同要求,采用专用的电流输入口以接测量用TA。
b)控制系统:站控单元多采用工业PC,其性能价格比不及计算机工作站和计算机服务器。监控系统大都保留有RTU装置,将其作为信息采集和向各级调度传递信息,并通过它与监控系统交换信息。
c)数字通信方式:现场通信多采用RS串行通信总线,也有少数采用CAN、Lonw-orks现场总线,但是不同厂家设备的通信规约种类繁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软硬件开发人力,也给用户的设备选型、运行维护等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因受制于通信规约及调度主站功能的不完备,综合自动化系统用作无人值班分站时不能实现其所能提供的丰富的变电站运行监控功能,浪费了用户的投资费用。
就总体而言,国内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是从国外购买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集成则由国内的科研开发单位提供,这样可以节省投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及构成
4.1 功能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a)控制、监视功能。承担数据采集(模拟量、开关量及脉冲量)和设备监视、操作控制功能(可由上级调度或当地通过键盘自动操作或选择操作,只有在返校无误后方可执行),并能实现“四遥”。
b)自动控制控能。如主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电力电容器组自动投切、低频减载、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接地自动检测等。
c)测量表计功能。向电网控制中心传送变电站的运行测量值,采用脉冲电度表累计电量。
d)继电保护功能。实现对变电所内各元件、线路、母线等的安全保护,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
e)其他安全监控功能。通过操作与闭锁功能有效地防止电气误操作;当系统故障时,能完成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和故障录波;具有越限报警和异常状态报警功能。
f)接口功能。承担系统中各层之间的连接功能。
g)系统功能。实现变电站级的协调、优化控制,并实现与远方调控中心的通信。4.2 硬件系统设计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完全分散分布的系统,结构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单元)层和设备层,通信系统拟采用CAN总线技术,如图1所示。
设备层包括开关、变压器、TA/TV等一次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因带有电子设备的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而成为智能电子设备(IED),这些设备不仅把现场的数据数字化,同时具有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可以自由地同其它设备交换信息。此外它还能根据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分析出很多其它难以直接测量的数据,如谐波分量、序电流、序电压;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智能设备还可以完成统计记录功能。
间隔单元层包括保护设备、数据采集及控制设备、指示仪表等,在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由独立的保护及I/O单元组成。
变电站层通常是指站级计算机,可以采用基于工程工作站及TCP/IP网络的多功能SCADA系统,完成数据收集及处理、数据库管理、异常检测与告警、优化控制、人机接口等功能。4.3 通信方式的选择
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取决于通信系统的选择,系统的总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也由通信系统的优劣来决定。变电站层与间隔单元层之间的通信网之所以采用基于CAN网络的总线型技术方案,是因为这种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a)易于实现双网备用,易于通过多网络提高性能;
b)易于同I/O单元、保护单元集成,易实现高速数据交换;
c)网络仲裁效率高,信息优先级别丰富,可以确保紧急信息的实时性;
d)抗干扰能力强;
e)成本低,施工简便。
与远方调度自动化系统及集控中心的通信采用串行通信总线或专用远动通道,与远方诊断计算机通信可以通过MODEM与电话网的连接来实现。因此整个系统的通信系统是混合型的,能够为不同对象提供最合适的通信方式。
4.4 软件系统设计
系统的软件由两大部分组成:PC机软件部分和模块软件部分。
PC机软件部分运行在Windows系统平台上,由设备组态工具、网卡驱动程序以及人机界面(MMI)组成。设备组态工具用于对现场设备的组态及下装;网卡驱动程序是设备组态工具、人机界面与IED设备之间通信的桥梁;人机界面则使用户可以形象、实时地观察和控制现场设备的信息和状态。结束语
由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同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协商确定,为了电力工业的利益,《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标准将作为变电站内通信的唯一的国际标准,我国也将其已经制订了的IEC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的传输规约等同采用,所以在设计时尽量采用符合此标准的设备,以实现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在全性考虑,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将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的长期方向。
第二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第一章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2、传统变电站的缺点:
(1)安全性、可靠性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2)供电质量缺乏科学的保证。(3)占地面积大,增加了征地投资。
(4)不适应电力系统快速计算和实时控制的要求。
(5)维护工作量大,设备可靠性差,不利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
3、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P5内详] 第二章
4、二次设备的组成部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操作控制屏和中央信号屏以及远动装置。
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当代计算机的技术和通信技术,提供了先进技术的设备,改变了传统的二次设备模式,信息共享,简化了系统,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改变了变电站的面貌。(2)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值班员的操作量,减少了维修工作量。(3)随着电网复杂程度的增加,各级调度中心要求各变电站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4)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5)采用无人值班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报操作的可能。(6)全面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6、变电站的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和电能量。
7、直流采样:即将交流电压、电流等信号经变送器转换为适合于A/D转换器输入电平的直流信号。交流采样:指输入给A/D转换器的是与变电站的电压、电流成比例关系的交流电压信号。
8、并联、串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不同点及示意图。[P17内详]
9、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关联分散控制。[P27内详]
10、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的原因:电力系统的频率与发电机的转速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发电机的转速是由作用在机组转轴上的转矩决定的,原动机输入的功率如果在扣除了励磁损耗和各种机械损耗后能与发电机输出的电磁功率保持平衡,则发电机的转速将保持不变,电力系统所有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的总和,在任何时刻都将等于此系统包括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有功功率和网络的有功损耗的总和。但由于有功负荷经常变化,其任何变动都将立刻引起发电机输出电磁功率的变化,而原动机输入功率由于调节系统的滞后,不能立即随负荷波动而作相应的变化,此时发电机转轴上的转矩平衡被打破,发电机的转速将发生变化,系统的频率随之发生偏移。
11、电力系统频率降低的危害:
(1)系统的频率下降,使发电厂的厂用机械出力大为下降,结果必然影响发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减少,导致系统频率的进一步降低。
(2)系统频率降低,励磁机的转速也相应降低,当励磁电流一定时,励磁机发出的无功功率就会减少。(3)系统频率长期处于49.5Hz或49Hz以下时,会降低各用户的生产率。
12、明备用和暗备用的原理和图。[P33内详] 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不工作的称明备用。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也投入运行的,称为暗备用。
备用电源自投(BZT)的作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是因为电力系统故障或其他原因使工作电源被断开后,能迅速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或其他正常工作的电源自动投入工作,使原来工作电源被断开的用户能迅速恢复供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1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1)功能综合化
(2)分级分布式、微机化的系统结构(3)测量显示数字化(4)操作监视屏幕化(5)运行管理智能化 第三章
14、光电传感器的优越性:
(1)优良的绝缘性能,造价低、体积小、质量轻。(2)不含铁心,消除了磁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3)动态范围大,测量精度高。(4)频率范围宽。(5)抗干扰能力强。第四章
15、输入/输出的传送方式:并行和串行传送方式。
16、CPU对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同步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中断控制输入/输出方式和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P50内详]
17、DMA控制器必须具备的功能:
(1)能接受外设的请求,向CPU发出总线请求信号HOLD;
(2)当CPU发出总线请求认可信号HLDA后,接管对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控制,进入DMA方式;(3)发出地址信息,能对存储器寻址及能修改地址指针;(4)能向存储器和外设发出读或写等控制信号;
(5)能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及判断DMA传送是否结束;
(6)在DMA传送结束以后,能发出DMA结束信号,释放总线使CPU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18、光电耦合器工作原理及原理图。[P62内详] 第五章
19、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关系式、权电阻输入网络。[P67内详] 20、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P74内详] 第六章
21、交流采样法:是直接对经过装置内部小TA,小TV转换后形成的交流电压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和A/D转换,然后在软件中通过各种算法计算出所需电量。第七章
22、小波分析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P103内详] 第八章
23、变电站内的信息传输:
(1)设备层与间隔层(单元层)间信息交换(2)单元层内部的信息交换(3)单元层之间的通信
(4)单元层和变电站层的通信(5)变电站层的内部通信
24、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很高的可靠性,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分层式结构。
25、数据通信的传输的方式:并行数据通信和串行数据传输。
26、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原理及图示[P119内详]
27、网络的拓扑结构:点对点结构、星型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
28、移频键控原理。[P131内详]
29、差错检测技术:就是采用有效编码方法对咬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并按约定的规则附上若干码元(称监督码),作为信息编码的一部分,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则按约定的规则对所收到的码进行检验。30、几种常用的监督码构成方法:奇偶校验、纵向冗余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CRC。第九章
31、电磁兼容意义: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发射电磁量不影响其他的设备或系统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32、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
33、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
(1)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2)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
(3)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的敏感度)。
34、干扰分类:
(1)差模干扰:是串联于信号源回路中的干扰,主要由长线路传输的互感耦合所致。(2)共模干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变化所引起的干扰,即对地干扰。
35、抑制干扰源影响的屏蔽措施:
(1)一次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输入、输出的连接采用带有金属外皮的控制电缆,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2)测量和微机保护或自控装置采用的各类中间互感器的一、二次绕组之间加设屏蔽层。(3)机箱或机柜的输入端子对地接一耐高压的小电容,可抑制外部高频干扰。(4)系统的机柜和机箱采用铁质材料。
第三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大纲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与学分:
三、适用专业: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学院
四、课程教材:
五、参考教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中国电力出版社;第1版(2010年5月1日)。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及运用》,丁书文,中国电力出版社;第2版(2010年7月1日)。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张惠钢,中国电力出版社;第1版(2004年1月1日)。
六、开课单位:电气信息学院电气专业
七、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应用的一门专业课,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方向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为载体,学生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用途、结构、原理和性能,初步掌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及事故处理的能力。
八、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变电站站综合自动化的含义。
2、掌握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本功能。
3、了解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
4、掌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的测量和采集种类和方式方法。
5、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通信技术。
6、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的新技术。
7、掌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智能装置的。
8、掌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及调试。
9、了解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10、熟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监控系统相关知识。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1.1 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1.2 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1.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 1.4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1.5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结构(结构形式和配置)1.6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无人值班变电站 1.7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的测量和采集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的体系结构 2.3 变电站模拟量信息的变送器测量及采集 2.4 交流采样技术及其应用 2.5 变电站油温的采集 2.6 变电站状态信息的采集 2.7 变电站实时时钟的建立和应用 第三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技术 3.1 数据通信基础 3.2 数据交换技术 3.3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3.4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基本参考模型 3.5 计算机局域网络 3.6 现场总线技术
第四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新技术应用 4.1 VQC知识 4.2 程序化操作 4.3 IEC 61850简介
第五章 变电站运行的自动控制与调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智能装置)5.1 变电站低频减负荷控制 5.2 变电站电压和无功功率控制
5.3 变电站“五防”的基本概念及实现方法 5.4 同期知识
5.5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5.6 变电站主设备的遥控 5.7 微机故障录波原 5.8 微机故障录波实例
第六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及调试 6.1 综合自动化系统人机联系与操作 6.2 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与维护 6.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调试
第七章 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7.1 综合自动化可靠性概述 7.2 干扰来源和干扰的影响 7.3 抗干扰措施
7.4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 第八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监控系统 8.1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8.2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8.3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基本要求及特点 8.4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界面及监控操作 8.5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附属部分
十、课程教学重点
1、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本功能。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的测量和采集种类和方式方法。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的新技术。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智能装置的。
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及调试。
6、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7、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监控系统。
十一、考核方式
笔试考试
总成绩=笔试考试(70%)+平时考评(30%)
十二、学时分配
第四篇: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吴科续
(丰满发电厂,吉林
丰满
132108)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并对系统结构、通讯方式和能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 结构 功能
1.前言
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运行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发展和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新的趋势。2.系统结构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2.1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问世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还存在在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的问题等。
2.2集中式系统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
(1)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若前置机故障,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
(2)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烦琐。
(3)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须另行设计,工作量大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2.3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就地单元控制级——间隔层(间隔单元)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2)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
(3)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3.常见通讯方式
目前国内常采用以太网通讯方式,在以太网出现之前,无论RS-232C、EIA-422/485都无法避免通信系统繁琐、通讯速度缓慢的缺陷。现场总线的应用部分地缓解了便电站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的需求,但在系统容量较大时依然显得捉襟见肘,以太网的应用,使通讯问题迎刃而解。常见的通讯方式有:
(1)双以太网、双监控机模式,主要是用于220-500kV变,在实现上可以是双控机+双服务器方式,支撑光/电以太网。
(2)单以太网,双/单监控机模式。
(3)双LON网,双监控机模式。
(4)单LON网,双/单监控机模式。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的功能
4.1微机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
(1)故障记录。(2)存储多套定值。
(3)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
(4)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4.2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
包括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脉冲数据
(1)状态量采集
状态量包括: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信号及变电站一次设备告警信号、事故跳闸总信号、预告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大部分采用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2)模拟量采集
常规变电站采集的典型模拟量包括: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压,电流和有功、无功功率值。馈线电流,电压和有功、无功功率值。4.3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测距
事件记录应包含保护动作序列记录,开关跳合记录。变电站故障录波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集中式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另一种是分散型,即由微机保护装置兼作记录及测距计算,再将数字化的波型及测距结果送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存储和分析。
4.4控制和操作功能
操作人员可通过后台机屏幕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组投切进行远方操作。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时无法操作被控设备,在系统设计时应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手段。
4.5系统的自诊断功能
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并把数据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对装置本身实时自检功能,方便维护与维修,可对其各部分采用查询标准输入检测等方法实时检查,能快速发现装置内部的故障及缺陷,并给出提示,指出故障位置。
4.6数据处理和记录
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主要有:
(1)断路器动作次数。
(2)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和跳闸操作次数的累计数。
(3)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变压器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时间。
(4)独立负荷有功、无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时间。
(5)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
根据需要,该功能可在变电站当地全部实现,也可在远动操作中心或调度中心实现。
4.7人机联系系统的自诊断功能
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也像被采集的数据一样周期性地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4.8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还应具有同调度中心对时,统一时钟的功能和当地运行维护功能。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对于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现场运行管理现代化,提高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将能大大加强电网一次、二次系统的效能和可靠性,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硬件软件环境的改善,它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杨奇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
2.王海猷,贺仁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主站的系统资源平衡.电网技术,1999。
2008.05.08 吴科续(1978-),男,工程师,从事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工作。邮 编:132108 通讯地址:吉林市丰满发电厂发电部 联系电话:*** 工作电话:0432-4604511
第五篇:浅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浅析整流供电综自动化系统
周玉杰
(鸿骏铝电公司动力一分厂,内蒙古 霍林郭勒市 029200)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并对系统结构、通讯方式和能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 结构 功能
1.概述
近几年全国电解铝行业发展讯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整个铝冶炼行业的安全生产特点来看,整流供电综合自动化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电解提供高质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运行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发展和完善供电整流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今后整流供电发展的新的趋势。
2.系统结构
目前从国内整流供电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2.1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问世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2集中式系统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
(1)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若前置机故障,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
(2)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烦琐。
(3)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须另行设计,工作量大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
2.3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就地单元控制级——间隔层(间隔单元)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也可分为三层,即站控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2.3.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2.3.2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
2.3.3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目前全国各大铝厂供电系统均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下面就这种方式展开讨论。
3.电解铝供电综自系统结构方式 3.1 系统结构
3.1.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由站控层、网络层和间隔层三部分组成,并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接。站控层设备及网络发生故障而停运时,不能影响间隔层的正常运行。
3.1.2 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系统主机及操作员站和各工作站等设备构成,提供站内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站监控、管理中心,并可与调度中心和集控站通信。站控层的设备可集中或分散布置。3.1.3网络层是站控层与间隔层联络的中枢,间隔层的信息通过网络层最后到达站控层,实现信息的收集功能;站控层的遥控和遥调指令通过网络层到达间隔,实现控制功能。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控和保护装置对外通信接口基本都能实现双以太网口通讯,网络层架构按双网配置,主备网之间可以实现无扰动切换。由于网络层设备的发展,又赋予了网络层设备新的功能,既通讯协议的解析,这种设计理念正逐步在铝电解供电综自系统中得到应用,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间隔层设备的厂家较多,通讯规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整个通讯规约的解析主要由站控层来完成,这就增加了站控层设备的负荷,结果导致整个综自系统的反应速度提不上来。底层的协议由网络层具有高性能、高效率的硬件芯片来完成,大大提高的协议解析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又减轻了站控层设备的负担。3.1.4间隔层由测控单元、间隔层网络和各种网络、通信接口设备等构成,完成面向单元设备的监测控制等功能。间隔层设备按相对集中方式分散下放到各个继保小室。系统结构的分布性必须满足系统中任一装置故障或退出都不应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2 网络结构
3.2.1 网络拓扑结构采用总线型、环形、星型方式。
站控层设备采用基于TCP/IP或UDP/IP协议的以太网方式组网,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满足与电力系统专用网络连接及容量扩充等要求。每一继保小室可设一子网,合理的控制整个网络的流量,防止网络风暴的产生。
3.2.2 站控层和间隔层均采用双重化监控网络,网络设备按双重化配置,双网按热备用方式运行。
3.2.3 具备合理网络架构和信息处理机制,能够保证在正常运行状态及事故状态下均不会出现因为网络负荷过重而导致系统死机或严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的情况。
3.3站控层设备及其功能
站控层设备包括主机、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讯装置、故障及信息系统子站、微机五防系统、GPS对时系统以及其它智能接口。
3.3.1主机
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发送的中心,管理和显示有关的运行信息,供运行人员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间隔层设备工作方式的选择,实现各种工况下的操作闭锁逻辑等。大都采用两台主机互为热备用工作方式。
3.3.2操作员工作站
是站内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通过操作员站,运行值班人员能够实现全站设备的运行监视和操作控制。可以配置两台操作员站,操作员站间应能实现相互监视操作的功能。
3.3.3故障及信息系统子站
能在正常和电网故障时,采集、处理各种所需信息,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服务,为分析、处理电网故障提供支持。工作站大都具备多路数据转发的能力,能够通过网络通道向多个调度中心进行数据转发,通信规约应符合当地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通信与接口规范。支持根据调度中心命令对相应装置进行查询和远程维护,包括远程配置、可视化数据库维护、参数的上传下载、设备运行状态监视等。故障及信息系统子站双机配置,采用互为热备用工作方式,双机都能独立执行各项功能。当一台工作站故障时,系统实现双机无缝自动切换,由另一台工作站执行全部功能,并保证切换时数据不丢失,并同时向各级调度和操作员站发送切换报警信息。
3.3.4远动通讯装置
满足直采直送要求,收集全站测控装置、保护装置等设备的数据,将信息通过双通道(专线或网络通道)上传至上一级调度中心,调度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向变电站间隔层设备转发。
远动通信装置双机配置,采用互为热备用工作方式,双机都能独立执行各项功能。当一台通信装置故障时,系统实现双机无缝自动切换,由另一台通信装置执行全部功能,并同时向各级调度和主机发送切换报警信息。也可采用双主机工作方式。
3.2.5微机五防系统
微机五防系统主要包含五防主机、五防软件、电脑钥匙、充电通信控制器、编码锁具等,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综合操作闭锁功能。微机五防系统应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配置,五防软件应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后台软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独立配置一台微机五防工作站。
3.2.6 GPS对时系统
为故障录波装置、微机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和站控层设备等提供统一时间基准的系统。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整流供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将赋予更强大的功能,其将为电解安全平稳供电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斌.《霍煤鸿骏铝电公司二期铝合金项目综自系统技术协议》,2007年02月。作者简介 周玉杰、1970、山东济宁、中级程序员、大学、供电技术及其自动化、主要从事变压站综合自动化及远动工作、E-mail:hlh_zhouyj@126.com、电话:(0475)795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