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整治的意见
(川办发[2007]70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发„2007‟23号)精神,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食品小作坊)整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07‟58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省食品小作坊占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88.6%,大部分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大多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食品小作坊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
(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严格把关、各方联合行动、企业积极配合、整治帮扶并举”的原则明确本地区食品小作坊整治任务、目标和责任,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并将食品小作坊整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小作坊业主培训等专项整治经费纳入市(州)、县(市、区)级财政年度预算。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建立督查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加强督查督办。
(二)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是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的重要基础,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要在村社、社区建立食品小作坊监管队伍,指定乡(镇、街道)和村社工作人员为协管员、信息员,在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食品小作坊的普查和统计工作并按相关要求进行分类治理。对具有合法证照和符合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应督促其向乡(镇、街道)作出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对具有合法证照但不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要进行帮扶,使其尽快满足食品安全基本条件并进行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对证照不全和拒绝承诺的要坚决依法取缔。协管员、信息员应对本辖区的食品小作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及时将新开工食品小作坊及食品小作坊开、歇业情况,食品小作坊日常生产状况及食品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等向上级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群众参与食品小作坊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食品小作坊的违法行为都有权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要为举报人保密,经调查属实的,受理部门要对举报人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对举报对象及时进行查处。
三、分工协作,强化监管,着力构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各级质监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以食品安全承诺制度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指导具有合法证照和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食品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县级质监部门要在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对证照齐全的食品小作坊进行食品生产安全基本条件核查,核查合格的按要求组织其同地方政府签订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在质监部门备案。备案的小作坊要通过媒体、网络等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质监部门要建立对食品小作坊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及标准、计量、质量管理和食品生产相关知识的培训制度,提升其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食品小作坊建立原辅料(含加工助剂、包装材料等)和添加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确保质量可验证和追溯;指导食品小作坊改造食品生产卫生条件,完善产品标准和生产工序流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验证制度,确保生产加工过程安全。
省、市(州)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质监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县级质监部门的作用。县级质监部门要完善添加剂的备案管理制度,对行政区内小作坊采取巡查、回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责令召回等措施,以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加工食品、是否滥用添加剂及是否建立原辅料和产品销售台帐等为重点检查内容,加强对行政区内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帮扶、限期整改;对屡改屡犯和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小作坊要依法坚决取缔。
(二)各级卫生部门要按照•四川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办法‣以及相关规范要求严格食品小作坊卫生许可(卫生设施、卫生条件和从业人员健康)发放条件,切实做好小作坊食品卫生许可发放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同时要加强对持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对监管中发现卫生设施发生改变、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仍不合格的,依法吊销其卫生许可证。
(三)各级工商部门对法律法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应取得前置行政许可证的,要严格按照先证后照等规定进行登记注册和年度审验。对未获取生产许可证但经质监部门备案并同时具备合法有效卫生许可证等前置许可的食品小作坊,可通过营业执照年度审验。对无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且未在质监部门备案的食品小作坊,要及时提出查处取缔意见并报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各级监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做好食品小作坊的整治工作。
四、加强自律,依法经营,认真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
食品小作坊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厂房、简单的生产加工设施,符合监管部门提出的食品安全基本条件。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小作坊应建立产品标准、原辅料(含加工助剂、包装材料等)、添加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以及添加剂使用记录、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验证方法和产品销售台帐,添加剂使用记录、进货台帐和产品销售台帐应依法保存2年,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经营者应当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食品生产安全要求;应同地方政府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向社会作出保证食品安全的公开承诺,承诺的基本内容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质量管理,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产品仅进行简易包装并限区域销售,接受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产品质量负第一责任。承诺书应公开张贴,接受相关部门、社会和群众监督。食品小作坊不得无证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饮料、矿泉水、纯净水、方便面、冷冻饮品、罐头制品、白酒(液态)、葡萄酒和啤酒等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产品销售不得超出所在地质监部门规定的销售区域,不得进入商场、超市和饭店销售产品。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食品小作坊有义务对问题产品实行召回。
五、严肃纪律,强化责任追究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各职能部门负监管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不履行相应职责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职能部门在监管中发现食品小作坊存在违法行为并属其他职能部门职责的,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职能部门进行处理,相关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因没有立即处理或者推诿而造成后果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食品小作坊业主因违反相关规定和要求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七年十一月一日
第二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总结
篇一:县食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县食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今年,根据省、市、县政府的 “十小”行业质量整规工作部署,我局牵头开展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紧紧围绕着今年的目标任务,通过制定方案,动员部署,普查建档,建立规范,强化监管,试点整治等工作,基本完成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等。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建立机构
省、市“十小”行业质量整治与规范工作(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向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并取得重视和支持。同时,根据《浙江省“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实施意见》、《温州市食品加工小作坊暨干制海产品、茶叶和米面制品等三类重点食品质量整治方案》、《洞头县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洞头县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和规范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整治重点、工作步骤以及主要措施。为了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的领导,我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面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工作。
二、广泛动员,加强宣传7月31日上午,我局组织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业主召开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家质检总局、省、市质监局有关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与规范的精神,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与规范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特别是借此会议对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食品加工小作坊基本要求进行培训,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
三、普查建档,分类管理
充分发挥基层质监网络(乡镇质监员和村协管员)的作用,通过进村入户的办法对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地毯式的全面普查。在普查过程中,我局认真做好“两确认”工作,即各村(居)普查结果由村(居)负责人签字确认,各乡镇汇总后,再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对普查情况完整性再确认,全面掌握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数量与品种等相关情况。经普查,我县共有食品加工小作坊99家,其中证照齐全(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39家,无证无照的有60家。按照产品类别分:食用油2家,占2%;豆制品5家,占5%;糕点13家,占13%;米面制品(粉干、面条、年糕等)16家,占16%;水产品(虾米、鳗鱼干、鱼生、紫菜等)54家,占5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水产品加工小作坊大多属于无证照、自产自销、季节性生产的。对99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经过疏理后,按整改帮扶、整合提升、保留规范、歇业转产进行分类,其中整改帮扶4家、整合提升类36家、保留规范类42家、歇业转产类17家。通过试点整治整合后,现全县小作坊剩87家。
四、制定标准,抓好试点
(一)制定标准。食品加工小作坊卫生环境差,管理混乱,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弱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小作坊没有一套管理规范。为了能制定出规定具体、操作容易的小作坊基本条件要求,在省局、市局《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协同卫生部门联系制定《洞头县食品加工作坊基本质量安全规范》,作为食品加工小作坊准入的最低要求。该规范规定了食品加工小作坊场所环境、生产设备及用具、原辅材料、生产加工、人员、产品检验、包装及标识、贮运、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规范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也为今后质监、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提供依据。
(二)抓好试点。根据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依靠政府、开拓思路、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要求,我局确定了小作坊整治试点乡镇及行业示范点,把霓屿乡作为试点乡镇,重点是紫菜加工整治,把北岙镇的鱼生加工作为行业示范点。特别霓屿的紫菜加工整治列入了市级整治试点。
1、霓屿乡紫菜加工试点。霓屿乡紫菜养殖面积占全县80%以上,共13740亩,一直以来紫菜加工沿袭着传统的晾晒和简易烘干方法,全乡有21家“小、散、杂”家庭式紫菜加工小作坊,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县紫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局深入到霓屿乡进行调研,专门制定了《洞头县紫菜加工整治方案》,工作重点是帮助小作坊通过“专业合作”、“龙头带动”等方式联小作大。我局多次走访、面对面座谈,特别是带领小作坊户赴苍南参观考察等,积极引导加工户转变观念,树立联小作大的决定和信心。李县长也重视霓屿乡的紫菜加工整治,并专程到霓屿乡作指导。在小作坊整治过程中,我局还召集海洋与渔业部门、科技部门对召开紫菜加工小作坊规范化改造座谈会。经过努力,在该乡布袋岙村、下郎村分别成立了众益水产品加工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灵潭藻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各紫菜加工小作坊。灵潭藻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在10月12日挂牌成立,成为全县第一家加工紫菜的专业合社,并且与温州星贝海藻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模式共同发展,众益水产品加工养殖专业合作社已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现场考核,不久就可以取得证书。通过整治,努力改变传统的晾晒方式,改善生产加工点卫生环境,使霓屿紫菜加工无人管到有人管、无组织到有组织、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
2、传统的鱼生加工试点。我县加工鱼生历史悠久,在温州地区享有很好的声誉。并且加工鱼生点多,面广,从普查情况看,专门加工鱼生的就有16家。但是大多属于无证无照。为了使鱼生能够规范加工,确保质量,提高档次,走出洞头,进入超市,我局选择唯一一家有证有照的小作坊即红花水产加工厂进行试点,引导小作坊按《洞头县食品加工作坊基本质量安全规范》进行改造。在我们的鼓励和帮助下,该小作坊改造了场所,规范了加工流程,制定了鱼生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购置了检验设备等,现已处于取证的基本阶段。
五、强化措施,加强监管
我局通过加大巡查和监督抽查力度,力求监管到位。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18人次,累计检查88家食品加工小作坊,重点巡查了环境卫生、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原料进货台帐及产品销售登记制度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同时,采取以省、市级为主、以县级为补充的三级抽查机制,使抽查面全覆盖,形成高压态势,促使小作坊业主自觉把好产品质量关,累计抽查食品加工小作坊28家,48批次,合格42批次,合格率87.5%。加大不合格后处理力度,要求小作坊从生产各个环节查找不合格原因,认真落实整改,从而使小作坊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内部质量管篇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为巩固07年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成果,防止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死灰复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市食安办的指导下,10月14日起我区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通过各相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密切配合,大力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前期清出的涉及豆制品、面点、腌卤制品等66家小作坊,已关闭61家,5家将进行转行处理。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10月15日下午,区政府副区长梅健同志主持召开全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全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11月4日下午,梅健同志在区政府常务会议室主持召开研究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11月3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赵小维同志在全市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1月20日下午,梅健同志出席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相关单位汇报了小作坊整治工作情况。
区食安办印发了《成华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的通知》(成华食安办〔2008〕27号),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及各街办相继制订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
二、加强监管、全面整治 11月11日,区政府梅健副区长在区食药监局、区质监局和青龙街办负责人的陪同下,对青龙街办西林社区的食品安全进行调研,听取了社区负责人前期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以及下阶段工作打算,并实地对该社区的食品加工经营单位进行了检查,抽查涉食品生产加工门店的生产原料、清洁卫生、经营许可等情况。
11月25日下午,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华、副区长梅健率区质监局、区食药监局负责人对我区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了成都光荣食品厂、成都苏发食品厂、成都美又美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清洁卫生、经营许可等情况进行检查。
三、大胆创新、加强督查
为保障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工作责任,区政府组建四个督查组,对14个街道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分片包干,由区工商局、区质监局、区卫生局、区食药监局牵头对分片街办实施督查。区各督查组及各街道办事处每周三向区食安办报整治工作情况,确保及时全面了解全区小作坊整治进展情况。
四、总结经验、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经过为期一个月半月的整治,基本清除了我区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特别是为全市全面推行豆制品准入制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巩固整治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工作取得实效,针对目前我区食品安全现状,结合我区实际拟定了以下制度:
(一)推行街道办事处非两两相互检查制度,街办互相监督,取长补短。
(二)加强目标管理,将食品安全纳入街道对社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街道对辖区市场的工作考核范围,明确职责,管理到位。
(三)深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各街办对辖区食品药品协管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协管员工作经费挂钩。
(四)广泛宣传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利用多渠道宣传食品安全,在辖区内公布了24小时举报电话,鼓励举报。
(五)实行专项整治包案制度,针对业主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处置方案,各社区书记、主任、食品协管员实行包户包案,居民小组长一盯一负责跟踪落实,确保处置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假关闭和死灰复燃。
(六)社区建立食品安全巡查制度,食品协管员定期对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巡查,对新增无证照作坊随时发现随时报告。
(七)实行社区食品安全报告制度,实行月报表、零报告制度,定期报告,发现有大案要案立即报告。
(八)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营户)台帐制度,对辖区内的合法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动态监管,加强日常监控。
(九)建立出租房屋主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动员群众自觉抵制无证无照食品生产,齐抓共管,共同监督。篇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 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2013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进一步推动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安全、服务民生、促进和谐、全面提高全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为中心,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从严监管、疏堵结合、规范提升、保障安全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切实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食品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二、整治目标
通过进一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一是摸清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底数、登记建档、纳入监管。二是按照《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指导意见》实施小作坊生产许可。三是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业主和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教育,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督促其合法生产、守法经营,不得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四是对取得许可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要监督其按规范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对未取得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要限期整改。对不具备整改的和整改后仍达不到条件的小作坊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违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惩处,直至吊销生产许可。
三、整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市局成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局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责任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目标到位。
(二)以“三查、三建、三落实”为主线,全面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三查”即:一是全面开展食品小作坊普查。积极争取乡镇、街道支持,特别是发挥好食品安全监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全面排查,进一步核实掌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情况。二是认真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日常监督检查。对获得生产许可的小作坊重点检查是否持续保持必备的生产条件,执行原辅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等制度是否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各种记录是否齐全。对未获得生产许可的小作坊重点检查是否按规定整改到位,对不具备整改和整改后仍达不到条件的小作坊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三是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抽查。对肉制品、食醋、豆制品、糕点、粉条等食品开展重点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食品要认真开展不合格产品小作坊的后处理工作。“三建”即:一是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档案。在小作坊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小作坊监管档案,并实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长效机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对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积极帮扶,帮助其提高生产条件,获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对在整改期限内未达到生产基本条件的小作坊予以关停;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加工“黑作坊”,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三是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处置机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建立实施举报投诉奖励制度,对社会、新闻媒体、网络和各类投诉举报反映的生产加工小作坊违法生产行为及时查处并回复。“三落实”即:一是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信息公示制度。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营业执照、小作坊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添加剂公示书、食品安全承诺书、举报投诉电话等在厂内公示,接受员工监督。二是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立完善原辅材料进货验收、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食品添加剂使用、产品出厂销售等记录台账,建立实施从业人员健康制度、食品安全承诺、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不合格品处理等制度。三是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帮扶措施。充分发挥质监部门技术优势和职能优势,对具备一定条件、愿意提高生产条件继续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引导其改善生产条件,建立必备的、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控制制度,落实进货、生产和销售登记制度,在规定期限内获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三)全方位广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宣传活动。要向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等宣传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向广大群众宣传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生产行为,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声势和氛围。
四、时间安排
(一)组织发动阶段(8月5日~9月15日)
1、制定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整治领导小组,部署整治工作并与各相关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
2、制定小作坊排查建档、信息公示、宣传培训、重点整治、帮扶服务、核查评审等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案。
3、通过各种媒体组织宣传报道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整治活动。
4、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普查、建档,建立完善小作坊监管档案,实时录入食品生产动态监管系统。
5、全面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信息公示制度,将小作坊营业执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添加剂公示书、食品安全承诺书、举报投诉电话等在厂内公示。
(二)全面整治阶段(9月16日~11月30日)
1、根据小作坊普查结果,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作坊开展帮扶活动,帮促其改善生产条件,提档升级,获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2、根据普查结果,对小作坊存在的卫生环境恶劣、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严重违法行为以及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开展重点整治,对“黑作坊”坚决予以查处。
第三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信息表
会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落实;
3、该表一式两份,一份于4月20日前报送当地村(居)委会,另一份留存备查。
份于4月20日前报送当地村(居)委会,另一份留存备查。
第四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发文标题: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发文文号: 鲁政办发[2011]13号
发文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1-3-2
4编辑时间: 2011-3-29
实施时间: 2011-3-24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山东
发文内容: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服务民生和分段监管的原则,有效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坚持监督管理和规范发展相结合,集中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逐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职责分工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条件简单,依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不含现做现卖〕的单位或个人)的监督管理,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二)食品摊贩(指在街头或其他公共场所不定点销售食品或者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提供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的食品摊贩,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不提供餐饮服务的食品摊贩,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占道经营食品摊贩的管理,按照《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8号)的有关规定,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三)“前店后坊(厂)”行为的监督管理。
1.以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生产地与销售地相分离的,其生产加工点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2.现场制售食品,其食品在本店销售,但不提供餐饮服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3.现场制售食品,其食品在本店销售,并提供餐饮服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四)学生“小饭桌”的监督管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五)公安、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配合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学生“小饭桌”及清真食品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
(六)相关监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从事的食品包装、仓储、物流以及食品无害化处理和销毁工作等进行监督管理;对各自职责范围内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七)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场所、设施、环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健康状况等的监督管理。
省级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根据监管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报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相关要求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高度重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坚持科学管理、正确引导、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摊贩经营的集中场所,鼓励和引导其逐步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场所,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暂时难以界定具体监管部门的食品生产经营业态,各地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通过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等手段,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监管空白或职责不清等问题。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1]1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服务民生和分段监管的原则,有效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坚持监督管理和规范发展相结合,集中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逐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职责分工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条件简单,依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不含现做现卖]的单位或个人)的监督管理,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二)食品摊贩(指在街头或其他公共场所不定点销售食品或者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提供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的食品摊贩,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不提供餐饮服务的食品摊贩,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占道经营食品摊贩的管理,按照《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8号)的有关规定,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三)“前店后坊(厂)”行为的监督管理。1.以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生产地与销售地相分离的,其生产加工点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2.现场制售食品,其食品在本店销售,但不提供餐饮服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3.现场制售食品,其食品在本店销售,并提供餐饮服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四)学生“小饭桌”的监督管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五)公安、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配合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学生“小饭桌”及清真食品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
(六)相关监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从事的食品包装、仓储、物流以及食品无害化处理和销毁工作等进行监督管理;对各自职责范围内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七)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场所、设施、环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健康状况等的监督管理。
省级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根据监管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报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相关要求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高度重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坚持科学管理、正确引导、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摊贩经营的集中场所,鼓励和引导其逐步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场所,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长
效机制。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暂时难以界定具体监管部门的食品生产经营业态,各地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通过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等手段,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监管空白或职责不清等问题。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文件
青食安委〔2011〕11号
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的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完善社会化管理网络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水平,现就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积极运用社会化管理的方式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尤其是监管任务艰巨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直接制约和影响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深入推进。在此情况下,学习和运用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借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构筑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无缝隙、全覆盖、层层布控的管理格局,对做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在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壮大基层力量,延伸基层管理触角,强化城乡自治和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将食品安全监管涵盖到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填补政府监管部门的薄弱环节,使监管内容更加全面、监管形式更加多样、监管手段更加丰富、监管对象更加广泛,最终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二、加快建立食品安全层级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
(一)建立村(社区)级食品安全监控点。各区、市政府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在辖区内各社区、村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点,每个监控点设立2-3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其中1名应为社区、村行政负责人),发挥其食品安全监控前沿哨兵的作用,负责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业户日常巡查,宣传食品安全政策和知识,即时提供食品违法线索,并配合做好查处工作。
(二)建立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站。各区、市政府要建立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站,每乡镇(街道)明确3-5名食品安全监管员(其中1名应为党政成员),负责收集、汇
总、分析、报告辖区内食品安全状况,指导、考核各村(社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要加强对各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的检查考核,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的总体状况,实行网格化管理,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对食品安全事故集中多发区域重点布控、综合治理。
(三)建立区(市)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食品安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与现阶段存在的职能交叉、监管“盲点”等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现实,各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足于解决问题,着眼于内部机制的协调联动,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资源,组建相对固定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大联合执法的频率和力度。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机制,不断加大违法违规食品案件的查处力度,发挥震慑作用。同时,要选择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队,抓好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开。
(四)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创新完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要充分发挥好食品行业中的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培育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和个人践行承诺,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曝光和惩治失信行为。
(五)广泛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将法律监督、行政监督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以及广大群众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组建食品安全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监督员队伍,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建立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实施群防群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食品安全社会氛围。
(六)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园区、品牌、企业、项目和大户等“五大重点”的培育和发展,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镇建设,发展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抓好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渔政站等基层机构科技人员的作用,指导农民科学、安全地施肥、用药、种植、养殖。要加强市、区(市)和重点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监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过程监管,适时开展农产品监测、评估、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报工作。
(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重视媒体曝光问题的查处,同时要举一反三,延伸监管,重典治理,争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提高政府公信力。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处置与媒体报道、网上舆情监控的信息联动机制,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快速处置能力,防止事态扩大,减少负面影响。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水平
(一)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每名执法人员的监管责任。各区、市政府要对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通过逐级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落实乡镇、街道和社区、村的责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体系。各区、市政府要与本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监管职责,消除监管盲点。各相关部门要与每个监管人员签订责任书,使辖区内每个区域、每个企业、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以保证责任易追溯、可追究。
(二)夯实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基础。各、区市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对辖区内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登记造册,编制食品安全档案地图,实现分级分类管理。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食品加工企业(点)比较密集的乡镇(街道)通过规划试点,探索建设食品工业加工园区,把分散生产转变为集中生产,着力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为实现统一集中监管创造条件。要对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员、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
(三)加强引导,总结经验,确保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取得实效。各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要围绕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源参与监督的作用,最大限度突出企业主体责任这一重点,通过加强试点、创建示范点,积极探索,发掘经验,抓点带面,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市政府将对先行先干、经验突出的单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鼓励。
各区(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订具体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争取年内取得初步成效,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请及时报告市食安办。
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食品 安全 社会化管理△ 意见 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7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