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大全

时间:2019-05-14 22:5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大全》。

第一篇: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大全

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摘要】我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因此实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现在的就业形势、就业特点分析我国所面临的就业挑战,提出可行性对策,为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谋点子、找出路。

关键词: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和近年我国教育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应更是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差距拉大。一时间,解决就业问题成了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心。下面针对我国就业所面临的挑战,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的各方面因素,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实现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一、我国就业形势现状

2006年政府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在发布这一纲要时,政府部门应该并未预测到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

自从金融危机开始,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同时2009年毕业的610万高校毕业生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显得更加沉重。

2009年1到3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2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为全年目标500万人的2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5万人,为全年目标100万人的35%;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势并未见好转。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等都说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就业始终面临着供给总量巨大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轨型就业与转移型就业矛盾并存的两难格局。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严峻,具体表现为“四大一突出”上,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业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在此基础上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大。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集中体现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力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比较难,残疾人就业难。

2、“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许多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许多学生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了。但是,由于教育内容陈旧、专业设臵重复、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反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

3、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与民工荒并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匹配。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的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发展的要求。

三、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挑战

2010年,我国劳动力就业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克服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接踵而至的洪灾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受世界经济危机蔓延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外贸、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劳动就业弹性逐步降低。2005年,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弹性为0.08,这一数值比1996年的0.14低很多,比20世纪80年代的0.32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2、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商品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等地的外贸企业甚至出现了“倒闭潮”。

3、国家宏观调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在三个方面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一是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金供给紧张的情况下,银行采取了保大企业压小企业,保国有企业压民营企业,保政府项目压民间项目,保重大建设项目压小规模的项目,其结果是不显著增加就业的领域得到了银行的贷款,而显著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却得不到相应的贷款。在投资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弱化,扩大劳动力就业的难度比较大。二是由于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控制,包括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将影响建筑业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三是由于投资规模的下降,造成国内对建材、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下降,最后导致关联行业开工率不足,进而影响例了劳动力的就业。

4、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定是第一产业中挤出更多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相应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也会越来越少。此外,一些资源、土地、环境等使用密集、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需要关、停、幷、转,这些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大大降低。2008年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有700多家,涉及职工120万人,完成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涉及职工60万人,这些都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新法律法规的实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劳动合同订立、加班工资、社会保险缴费、工作解聘等方面作出了有利于劳动者的规定,保护了各种用工形式的劳动者。但是,这会使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劳动成本上升20%,会使用人单位在招工、雇人的时候非常慎重,会使用人单位采取机器替代劳动、将企业转向国外的办法,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一些长期低价使用劳动力的外商企业为了逃避社会保险缴费也会撤出我国,这会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的就业。

(三)国际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解决好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离不开考察国际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国际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8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提出,金融危机正使世界经济进入严重低迷的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地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国家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会大幅度地萎缩,这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优势的我国来说,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我国以专门做欧美贸易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会造成大批劳动力失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

2、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能源是工业的血液,而工业在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石油为例,2007年10月底,纽约指标原油价达到每桶94.53美元,2008年7月创出历史新高,达到每桶147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企业原材料、能源紧缺,被迫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这会对我国劳动力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3、国际局势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008年是动荡的一年,国际上发生了多起局部战争,很多国家处于混乱或**的状态,这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比较大。以俄罗斯、格鲁吉亚冲突为例,在当地的中国商人被迫离开那里,回到国内寻求发展的机会。

4、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008年也是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年,很多国家受到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而对我国实施以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为主的措施,阻挡中国商品的进入。随着我国商业出口的下降,对外贸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下降,进而影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

(四)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其他不确定因素增多

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遇的南方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以及严重洪涝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停业,大量个体工商户歇业,大批人员失业。据有关数据显示,仅四川省2008年5月份新产生城镇失业人员就达到37.2万人,115万农村劳动者失去土地和农业收入,新增“零就业家庭”为5.1万户。

四、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的危害

1、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不仅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闲臵,而且降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臵效率。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宝贵的财富。在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国家、社会和家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花费了较多的心血。特别是我国大学生、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如此,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无法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而且降低了人力资本的配臵效率。

2、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严重打击了劳动力的就业信心,甚至影响劳动力的价值观、生活信念和行为。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一些年轻人屡遭挫折,无法就业,无法体面、有尊严地生活。这会使一些年轻人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有些人甚至采取自杀等方式逃避就业带来的问题,这给其家庭带来了永不磨灭的伤痛。因此,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马传景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民之策。

3、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逐渐沉迷于网络、赌博,给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痛苦。有的年轻人染上了毒瘾,有的年轻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年轻人参与打架、斗殴,这些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一旦发生,校正这些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将是昂贵的。

五、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在我国劳动力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温总理说,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可见政府对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视,这也是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我认为,要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在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发展的位臵,需要化解当前劳动力就业中的矛盾,解决好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的矛盾、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需要增加就业投入,需要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阻止就业形势的恶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二)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可以使劳动者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同步扩大,却同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紧密相关。如果试图用经济增长来解决劳动力就业中的所有问题既不现实,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以我国为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较快,但是我国劳动力的失业率却在显著增加。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只是扩大就业的方式之一,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可以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阻止失业率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扶持就业弹性大的企业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规模。一方面,要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需要,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税收和金融政策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劳动力就业的弹性,扩大就业规模。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为中小企业“减负”,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这也是完成就业目标、控制失业率的重要举措。

(四)优化现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强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我国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企业乃到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此,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并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

(五)实施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可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一要靠政府的专项援助;二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雇用就业困难人员。对此,政府可以将40、50岁的大龄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失去土地的农村劳动力作为重点援助的对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该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的人员。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或税收优惠。

(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也是联合国积极倡导的促进就业的“第三本护照”。创业不仅能解决劳动力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可以产生倍增效应。对此,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就业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的门槛,减少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劳动力走自主创业的道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者要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通过劳务派遣、家政服务、承揽大公司的外包业务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3、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的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创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劳动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创业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1、尹蔚民《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第7期。

2、游钧《中国就业报告(2006-2007)》,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劳动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展望》,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莫荣《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几点思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6、罗科《大陆失业洪峰预警》,《凤凰周刊》,2008年7月15日。

第二篇: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比较效益下降等,山西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经营管理、政策导向、政府职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出了红枣生产的出路,以实现临县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临县红枣生产技术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变,是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由只重视化肥使用转变为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绿肥、沼肥,改变施肥习惯上由地面撒施改为挖穴、挖沟深施;整形修剪必须放弃放任生长、树体高大不便管理的传统树形,培养矮冠、枝稀、方便管理的树形,推广“把树压低、枝拉斜,合理留枝、勤摘心”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三季修剪;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改变滥用化学农药以破坏生态平衡来维持红枣产量的做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逐步减少和停止化学农药防治的做法,实现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当前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当前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既要看到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挑战,也要以积极的眼光分析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些新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机遇和就业挑战三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的论述,使更多大学毕业生可以的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成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与农民工挣饭碗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14年,有727万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国家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大学生所在家庭也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有的甚至是倾家之所有。大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仅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会挫伤莘莘学子追求学业进步的积极性。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正常就业也导致“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流行。从长远看,影响的将是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国家发展和进步,乃至“中国梦”的实现。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国家经济形势低迷、劳动力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以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使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重重困境。大学就业面临的挑战具体如下:

1.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过程,就业保持平稳变化,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仍然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相对不足,供求不大匹配。

2.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要转型升级,意味着一部分企业要关停甚至要破产、退出市场,也就意味着一部分劳动者要从传统产业转入新产业。从传统行业转入新领域,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需要提高的。这个过程不仅伴随着结构性失业,甚至会伴随一些其他性质的失业,包括现在化解产能过剩也必然面临一些结构性失业。这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或者说“阵痛”。

3.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当前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教育结构、教学质量适应不了企业用人的需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普遍雷同,培养的学生干人一面,不符合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使用教材滞后,办学理念与办学方法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4.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学生自身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战屡败;部分学生经过高中的艰苦奋战,到大学后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导致专业知识欠缺;很多毕业生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少大学生缺乏求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应聘场合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有的大学生就业定位不明确,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与现实脱节。这些都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最后就业的失败。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虽说大学生就业道路上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但是也不必过于悲观。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毕业生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机遇。高校也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包括:

1.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列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19项重要督查内容之一,开展了重点督查和跟踪审计。

2.新常态下创业环境良好。新常态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将有一大批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诞生,这些新生企业在初创阶段,可能实力一般,但更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常态”下的就业岗位重质量、高技能,大学生是高质量就业的人群。今年在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新经济战略推进的情况下,完全有大学生的舞台。

3.高校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的创新创业能力。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等。(2)搭建学生实践实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与社会资源整合,不仅学生可以经过实习和锻炼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合作单位也可以从实习学生中找到需要的人才,提前把人才储备起来。(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普遍开设有《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举办就业大讲堂,邀请职业规划各方面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专门指导;通过就业信息网、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打造信息化就业平台。

四、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虽然大学生当前就业面临着种种困境,但同时也有着种种机遇。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国家和学校给予的种种政策措施;积极锻炼、培养自己的工作技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定能迈好自己走向职场的第一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在哪里?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现代版“上山下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层政权现在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也有不少大专学历的人,并不需要多少新大学生。即便有大学生被安排到那里去,当地的官员也会觉得僧多粥少而加以抵制。

户籍松动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了中国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二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取消对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中小城市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希望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的外地籍高校毕业生仍要面临户籍问题。

有学者认为,取消户籍限制虽然有助于毕业生在省城和地级市就业,也对毕业生在民营私企单位就业有帮助,但帮助不大。

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名列

(资料出处:http://《联合:随着金融危机仍然不断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大学生

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解除困境的方法。早报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关键词:结构性过剩、扩招、就业率

中国青年报:最近我们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门把您说过的一段话引用出来,作为一条新闻。该报刊登的您的原话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怪扩招,我觉得没有太多道理。现在大学生太多,这叫结构性过剩——大家都想在大城市当公务员,有多少岗位呢?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去,他们不去。当然,不去也不能怪大学生,你为什么不增加紧缺人才岗位的吸引力呢?文革前,越到西部,工资越高,比如,新疆可以拿80块钱,我们在北京只能拿46块多,现在反过来了,那谁愿意到西部去啊?”该报指出,您的观点是:就业率低不能全指责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整体应该分析和反思。您是在什么背景和情形下谈及这个问题的?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吴启迪:我也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的。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扩招,问我怎么看。我的意思是,确实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当然从数字上看可能是这样,因为现在大学生多了,毕业以后找工作的人也就多了,肯定会影响就业。这好像很直观,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

为什么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假如中国现在毛入学率在23%的话,这并不算高,韩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毛入学率。当然也不是说越高越好,但至少23%是不高的。我一直说,文革造成了一个窟窿,那个窟窿要补,总有一天要把它补起来。因为10年不招生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解释。我们作为一个要想发展的国家,如果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想搞创新型国家,大学生的数量要多,这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个时候就说大学生已经太多了,他们找不到工作了,我觉得不符合逻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有些地方岗位没多少,但是大家都想去,有的地方很需要人才,但大家又不愿意去。这个问题能怪年轻人吗?我觉得不能怪他们。他们想的很多问题都很现实,不光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还考虑到将来,比如将来家庭怎么样啦,孩子上学怎么样啦。我觉得大家考虑这类问题很自然,不能总说他们不够有理想、抱负不够高什么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怎么把人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这个责任是政府的。你理解我的意思吧,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政策。而且也要防止跷跷板,不要按了这个,翘了那个。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但是二元结构的解决,又跟人才很有关系,解决得好,就良性循环,解决得不好,就恶性循环。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说是很有力量的,只要真把它当做一件事情去做。我们国家有很多研究机构,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好好去研究。我不认为这个事情想不清楚。

中国青年报:您所说的文革前的这种情况,到西部去工资会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调配的。现在已经没办法执行了。

吴启迪:我们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是国家定的。为什么没办法?有好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它们也有这种情况。像日本、澳大利亚,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政府做得成,我们政府会做不成?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政府。

中国青年报:但在边远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一定是政府职位。吴启迪:当然有部分不是,但很多是。我觉得政府先做了,就会有影响力。中国青年报:它会有一种政策影响力。

吴启迪:当然啦。上次我举了法官和检察官的例子。他们和律师不一样,律师的收入很高,自己去做案子就可以了。法官、检察官是公务员,在艰苦的地方,非常稀缺。

中国青年报:据我们所知,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的基层法院、检察院,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寥寥无几。

吴启迪:现在有政策让我们法学院学生三年级就考司法考试,以为他们考完了就可以去西部地区当法官、检察官。我说这没有抓对啊。那些学生考过了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去西部呀?他一样可以不去。

中国青年报:他在大城市做律师,赚的更多。

吴启迪:没错呀,怎么会制定这样的政策呢?政策应该制定在用人的那一头。但是用人的那一头,教育部门只有建议权。

中国青年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谁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吴启迪:现在一说起责任,动不动就说“问责”,你们媒体很喜欢用。说实话,很多东西连权限都没明确,怎么个问责法?所以我更倾向于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先说责任在哪里,“问责”反而弄得大家都很紧张,认为责任不是我的,就往外面推。

我觉得你们中国青年报提出这个问题来,本身就很有意义,共青团这些年为大学生就业做了很多事情。我一直说,光找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教育部被骂骂也没什么,但骂解决不了问题,没解决问题才是最麻烦的。

中国青年报:考虑到就业难的事实,您觉得扩招的政策是继续还是变化?

吴启迪:扩招这件事,从2005年开始,政府已经人为地把它压低了。其实人口自然的增长率也在减少。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减少。适龄学生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到2009年已经朝下走了,2010年就更少了。

中国青年报:您曾说大学生就业率不该完全推到校长头上?

吴启迪:学校不是一点责任没有。就业的事情当然跟教学质量有关,和专业设置有关。像这种问题,学校应该关注,应该敏感,应该跟踪。但高校目前出现了一些情况,为了提高一次就业率的数字,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好好做。这种状况从长远看很糟糕,会使我们大学生的质量真正降低。许多大学最后一年就荒废了,或至少荒废半年。

你若问一个外国大学的校长,他不知道他学生的就业率,他真的不知道,因为国外没这个概念,而一次就业率则更没

有道理了。国外是后来才调查,有些人过了一年以后再就业可以吧?而我们现在就片面地追求一次就业率。这其中难免会有虚假成分。教育方面很多事情不要搞得太刚性,太刚性了,一件好的事情也会搞歪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

乡二元结构有关(2)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我国教育亟待国际认证

关键词:教育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吴启迪:另外我还想提一点,就是就业难跟教育质量问题是有关系的。因为有些人,比如说外国人,经常说我们的工科学生很多,但是质量比较差。这种话他们讲得很多。我觉得他们这种讲法,是吃牢我们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工程教育认证、医科教育认证、法学教育认证等。

中国青年报:加入国际性的教育认证组织,是由政府出面谈的吗? 吴启迪:这必须由非政府组织来做。中国青年报:我国有这样的机构吗?

吴启迪:目前还没有。我们只好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在教育部成立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来干这件事。这件事我呼吁了5年。

中国青年报:如果我们获得了认证,那意味着什么呢?

吴启迪:意味着人家将会承认你的教学质量。我们有些好的学校水平是足够了,像清华、交大这些工科院校,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国外就是以此为借口,说我们不行。这实际上影响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就业,因为现在进入外国公司,就是进入了国际人才市场。

其实我问过很多美国著名的大公司,即那些用了我们国家毕业生的大公司,当然他们找的都是好学校。我问他们老板,你觉得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比你们国家毕业的学生差吗?他们说,一点儿都不差。我也问中国学生,你在公司里觉得自卑吗?觉得比外国学生差吗?他们说,绝对没有啊。

中国青年报:他们是不是已经接受过西方的教育了?

吴启迪:没有,就是国内学校毕业后去工作的。当然我们有一些新的大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搞了国际认证的话,大家就知道朝什么目标去努力,就能把这件事越做越好。

专业为什么忽冷忽热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人才预测

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您怎么看待这种专业冷热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您认为,学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以什么为导向?

吴启迪:很多人老喜欢说的一个词叫专业对口,学什么干什么,所以才会出现一会儿这个专业很热,一会儿那个专业很冷,就业也成问题了。我倾向于大学生本科阶段主要还是能力培养。只要用人单位有眼力,就能选择一些好的毕业生,不见得是学这个专业的人。所以教育部在学校专业定位上已经拓宽了,本科阶段应该比较宽。比如物理,有物理专业就行了,不一定要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等。但现在恰恰有一些行业部门跑过来说,我们太缺核物理的人才,说赶快办这个专业。这种指导思想不对。因为假如核物理这边真的需要人了,学物理的学生在最后一年可以加点这方面的内容,去适应那边的工作。这是以事先有意向为前提的。如果事先没有意向,学生毕业后在单位里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因为他基础知识都有了。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考虑本科教育,不然就变成职业教育了。所以你看美国的名牌大学,哪有那么多窄得不得了的专业?而我们在教改的过程当中,改来改去,越改越窄。

另一方面,关于哪个行业需要多少人才的预测,也需要做。这个教育部门一家做不了,决定一个专业招多少生,目前是发改委和教育部共同决定的。人才的预测需要一个很有水平的研究机构,它能够预测几年后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些专业叫长线专业,有些叫短线专业。当然,也有民意测验。比如,美国每年都评选“美国学生最喜欢的专业”,每年调查一次,然后从统计数据里分析趋势。在国外,这个方面是非政府组织做得多一点,我们现在是劳动人事部门来做。这种人才预测对学校有指导作用。

“啃老族”、“蚁族”与钟表匠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高薪、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啃老族”的出现,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个跟时代有关,也就是价值观。这是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时代,老一代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在家呆着吧。而前面那一代,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奋斗,要改变贫困的状况,大家都很艰苦。到了这一代,已经不需要吃苦了。我觉得这种状况是青年工作应该考虑的事。怎么使年轻人感受到“啃老”的优点和缺点。比较下来,他可能觉得“啃老”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单是我们国家,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现在还有一类人,叫做“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在大城市的郊外租很便宜的房子,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就上上网,吃得也很简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跟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还是蛮大的。包括我们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学生从农村或者小城市来到北京、上海以后,就希望留下,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这还是个社会形态的问题,要重视。

改变这个现象,就得让其他一些地方的一些职位有吸引力。比如说西部地区的一个中小学校长,你给他高薪,而且不仅是待遇高,你还考虑到他成家、生儿育女等全方位的问题,甚至给他10年以后回到大城市的机会。吸引力要达到这个程度,使最好的学生都愿意过去。他到了那儿就是一个校长,如果一个校长是很优秀的人,他不能容忍底下的人很差。这样的话,团队就带起来了。包括卫生院的院长、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等。最优秀的人就给他最好的待遇,这种做法在有些国家就有。

中国青年报:您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就全国平均而言,中职就业率连续4年超95%,大大超过本科生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声望,您觉得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中职就业率有百分之八九十,跟大学生就业率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人的期望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给1000块钱觉得足够了,很好了,所以比较容易就业。但是到了大学毕业就不一样了,最好有三四千,但是这样的工作不好找,最后无奈了,1000块钱也行了。所以我觉得不要把这两种就业率数据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件事情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还比较差,也就造成了它不是特别吸引人。这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这些人和大学毕业的人差别是很小的。

中国青年报:是不是我们观念上也有一些问题?

吴启迪:当然有问题。大家都希望小孩能上本科,甚至研究生,这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干部子女,有几个去读职业学校?可见职业教育并不吸引人。所以对此要下大的功夫。还有一个,跟时代有关,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毕业出来后待遇非常高。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就是他没觉得开个出租汽车有什么不好,大学毕业生去开也没什么不好。瑞士的钟表匠,他的收入可能比大学教授还高。那你说家长为什么还要送不大爱读书的孩子去受苦,读这么多年的书?所以,这个跟社会形态有关系。

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3)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诺贝尔奖到时候会主动找过来” 关键词:教授治学、创新型人才、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您担任过同济大学校长,现在大学功能日益复杂,您如何看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问题?

吴启迪: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教授治学”,我看,能够做到教授治学也不错。因为学校主要是学嘛。学校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他们应该参与决策。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些知名的教授愿意去做一些行政的事,因为听说项目和科研经费都在系主任手上。

吴启迪:当然这些人也是业务骨干,所以他们的发言权大一点是可能的。当然,你讲的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一个弊病。在科研经费方面,有行政职务的比没有行政职务的要多。这种局面其实是资源不足造成的。假如资源充足,可能就会给教授更多的自由度。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的情况就不一样,系主任大家都不想当,都推来推去,因为资源比较充裕,而且平均。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说,我们现在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所以现在不需要创新型人才。也有人批评说不应当用过去精英时代的价值观来培养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您对此怎么看?

吴启迪:创新型人才我们是需要的,但是也确实不可能用培养天才的方式来对待整个高等教育,因为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大众化阶段。我们的质量观会有变化,跟精英型的高等教育相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不可能把每个大学生培养成尖子,因为现在上大学毕竟成了一件大众化的事情。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有一批拔尖人才的,但这些人才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数量很大。怎样培养这种人才,现在讨论得很多,我觉得光靠学校可能是不行的,尤其光靠大学是不行的。我现在很担心我们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小孩那么小,就给他们加了那么重的负担,一天到晚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想,高中三年里面,最后一年肯定是不学新知识了。这是干嘛呀?一天到晚在对付那些题目。现在很多大学新生已经被“磨练”得对科学没有兴趣了,他来念这个专业,基本上是家长或老师的意思。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时候真得重新开始,来提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在效率上是降低了很多。

关于诺贝尔奖,我觉得别老提,诺贝尔奖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所以拿这个衡量有点不公平。在国际上的很多排行榜里,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老排得比较后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诺贝尔奖。但是,我觉得要是加上这么一条,我们中国的大学就不会排得那么后了,那就是:假如提到大学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不会太差。我们大学搞出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我们的人才,建设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这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包括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没有国家比我们更活跃。再比方说石油勘探,人家就得靠我们的技术。甚至包括地质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我们已经是世界一流了,我们一点都不要有自卑感。

我现在感觉到中国人是丧失了自信心,一天到晚说我们不如人家,一天到晚说我们没得诺贝尔奖。我说,只要我们国家强盛到一定程度,诺贝尔奖自然就来了。甚至包括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平奖等,都可能主动找上门。

“大学校长腐败是一种悲哀”

关键词:理想主义、工程腐败、学术腐败

中国青年报:您在谈到女大学生“傍大款”时,说大学要有点理想主义,说并不认为中外的教育差距非常大,倒是社会差距比较大。从您任大学校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的经历来看,怎么解决大学理想主义欠缺的问题?

吴启迪: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说得大一点的话,是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在诚信、信仰、道德素养方面,是有缺失的。但我感觉,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比如一些老板开始的时候拼命赚钱,一旦好到某种程度,他就想回馈社会。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慢慢变化的。生活水平高到一定程度以后,理想主义就会产生。年轻人就会感到,成天吃吃喝喝没什么意思,还得做点什么事。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会与时俱进,我们也不可以太着急。

但是从局部来讲,从教育部门来讲,也应该搞点活动来鼓励同学们的这种理想主义。我跟美国一些大学的校长接触,我觉得他们很理想主义。上次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在北大演讲,一上来就说,他们学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公民。我一直觉得,不要认为“公民”是个很简单的词,它说明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些我们的学校还是可以做的。

其实任何人回想起来,大学这段经历都是非常美好的,是激动人心的,想起来都会很怀念,那为什么不让这段时光变得更美好呢?所以,我觉得大学里面应该创造一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理想主义的东西。有人说,你这个说法不太现实,社会太现实。我说那不要紧,你就在自己周围营造一点,也是好的。有些人说,把大学生搞得理想主义,到了社会上不能适应。我想不会的,他照样能适应。但是至少他有个崇高的起点,他要做个崇高的人。我觉得这很重要。

中国青年报:最近,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大学不再是净土。您怎么看大学里的腐败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杜绝?

吴启迪:大学里出现这种事情,是一种悲哀,是很丢人的。有好多腐败现象出现在基本建设方面,因为经费数量很大,社会关系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陷阱、圈套,道德上、素养上稍微欠缺的人,就容易陷进去。对此当然要严打,有多少抓多少,我们不能让这些人毁了大学的名声。

中国青年报:除了经济腐败,学术腐败也在大学盛行,本报就曾报道过多起发生在知名大学的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事件。您认为滋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这一丑恶现象?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直在说,现在整个学术界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在大学里出现这样的事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给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些事。

中国青年报:教育部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吗?

吴启迪:已经有了,最近搞了几个文件。包括科学院、工程院,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们也会出台文件。我觉得这还是个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我说不要老提诺贝尔奖的事,越提

越浮躁。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你不提,反而自然而然出来了。关键是怎么培育创新的健康的土壤。

第五篇:人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人大组织制度从1954年我国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较为完整有效的人大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组织建设也日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和着力解决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从组织上充分保证和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决定着人大组织制度功能进一步发挥的程度。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人大组织制度的理解,丰富和促进人大的组织建设工作,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 人大组织体系与人大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人大制度实际上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自身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人大组织制度、人大选举制度、人大代表制度和人大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涉及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大组织体系是人大制度系统赖以运行的组织基础,从内容上看,它主要由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两个部分构成。人大选举制度和人大代表制度贯穿在这两个部分之中,或者说是这两个部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人大组织体系的应有内容。人大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是人大常委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大部分职权;三是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四是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或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五是工作机构,包括工作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此外,还有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团会议、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临时性组织以及代表小组等非正规组织形式。人大组织成员是人大组织机构的主体,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依法产生。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并通过选举的方式进入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担负一定的职务与职责;三是人大机关干部。机关干部是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人员,其领导成员一般通过任命、选举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人大机关干部是人大组织成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大组织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empirenews.page--]

(二)人大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性质上与其他组织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在组织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地说,人大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人大行使职权的重要组织机构,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可以依法罢免其成员。民主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体系人民性特点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人民性是人大组织的本质性特点。第二,国家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具体组织形式,又是国家机器的重要代表和标志。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动。人大组织体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也都具有某种国家公共权力的色彩,而不是一种私人现象。国家性是人大组织区别于其他许多组织的一个重要属性。第三,法定性。人大各级各类组织的性质、职权、组成和活动方式等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依法选举产生。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置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但是明确要求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成立的办公厅、研究室、法制工作室等工作机构,都是这一法律精神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法定性是人大组织的一个显在特征。第四,权威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享有崇高的权威。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都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极大的权威。权威性是人大组织相对于其他国家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大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凝结和反映着几十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人大组织建设由于受体制、文化观念和事物发展客观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遇到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规范,科学性原则体现不够 人大组织机构的设置经过不断调整已经逐步趋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以及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大组织结构体系,但是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机构名称不统一。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不仅各地之间在名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人大,其组织机构的名称也数次变化,缺乏稳定性。二是机构设置的数量不等。有的地方人大既设有专门委员会,又设有工作委员会,有的则只设有工作委员会,数量从1至8个不等。三是专业领域划分过宽。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表面上看,具有专业性,实际上涵盖的领域很广。如教科文卫委员会,涉及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完全按照这些领域来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四是职责范围交叉重叠。一些专业领域交叉或相关的委员会之间,如财经委员会与城建委员会之间等,在开展立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时,如果协调配合不够,就会在工作中产生扯皮推委现象,影响工作的效率。[!--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的有关规定过于模糊、原则,导致了在执行法律规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组织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结构与素质初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专职委员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人大工作的发展。但是,在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一是代表和委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代表和委员中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行使立法、监督等职权过程中,难以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偏高。大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从党政系统转过来的老同志,中青年委员很少,形不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老同志经验丰富,有能力,但年龄偏大,工作精力有限,影响人大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三是专职委员的比例较低。近几届来,常委会专职委员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不足一半,不能满足常委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四代表的数量偏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有300多万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代表数量过多,不便于经常开展活动,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也受到很大影响。五是领导干部代表过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由于工作繁忙,很难保证参加代表活动的时间,影响代表职责的履行和代表作用的发挥。由于有些代表既是执行机关的领导,又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其双重身份带来了监督工作中的矛盾。六是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偏少。在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但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少,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大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制度创新不足,组织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 人大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都是依据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具有法定的职权与权威。从法律上和理论上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在本级国家机关系统中居于最上的位置,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受权力机关的支配、监督与制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掌握和使用着具体、直接的权力,因而容易造成执行权超越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和决定权之上,或变成游离于立法权和决定权之外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这种状况在人大组织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彻底改变,进而在事实上降低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与权威。就主要之点说,一是立法机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很大部分都由政府方面提出并草拟,常委会经过审议予以搁置或否决的例子不多。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律案实行提前介入,但对内容综合把关的能力与水平也还不能满足人大立法工作的需要。立法权是省级以上权力机关最重要的权力,立法主导性不强是对权力机关法律地位与权威的最大挑战。二是关键性或者说实质性的监督机构缺失。监督权是权力机关的又一项主要职权,人大的监督权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权威,使用好这项职权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人大权威的认同,也是保证国家公共权力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的根本性举措之一。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不仅是因为缺少一部专门规范、指导监督工作的监督法,而且也是由于一些实质性监督组织机构的缺失。比如宪法监督机构、预算监督机构的设立以及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成等。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也证明,权力只有与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与发挥。[!--empirenews.page--]健全和完善人大组织体系的思路与任务重点 人大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给人大工作和人大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大组织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入手,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与办法,使人大组织体系更好地顺应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充分认识人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人大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人大组织制度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对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失去了抗击风险的应有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人大组织建设伴随这一进程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人大组织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和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不仅对于人大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大的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整个政治系统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对策。进一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改革、发展、完善为主题,以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为标准,坚持人大组织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有利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大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的发展,巩固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提升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文明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大组织制度的潜能。

(二)加大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人大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人大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人大工作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形成一批理论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加快实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向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转变。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以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大组织制度。这是人大组织建设和人大工作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大组织制度创新大体包括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和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其中,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次要的、从属的方面。就目前人大组织体系的现状而言,要着重强调从两个方面加强人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empirenews.page--]第一,要加强全局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是以前不具备的,具有创制性;同时又不是零碎、局部的,具有宏观性与根本性。如设立宪法监督机构和预算监督机构的问题、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制的问题等,都是人大组织制度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政治决策和举措。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关于健全人大机关工作和机构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有些同志建议全国人大增设宪法委员会。此后,尤其是党上一页[1][2][3]下一页 的十五大以后,专家学者和人大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以及建立预算监督体制问题都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实行会期制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第二,要加强局部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不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只是一些单项性的或部分法律规范的创设。它一般通过对过去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达到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也有的是在制定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时,附带创设一项有关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立法法对地方人大设立法制委员会的规定,以及地方人大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关于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增设或对原有组织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地方人大无权创设国家职权范围内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法律制度,局部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在地方人大的组织制度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三)正确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科学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研究解决人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需要做长期艰巨的努力和精心筹划。在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权衡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轻重主次,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锲而不舍地逐步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当前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人的因素来说,归结到一点就是组织成员的数量与素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方面,要在科学测算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人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建立在合适人数基础上的专职化是提高代表和委员素质的治本之策,其他途径如优化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扩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数、改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方式、加强对代表的培训等,只有与合适人数的代表与委员专职制这一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代表和委员的人数经科学确定以后,除非发生重大人口变动,否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从长远的眼光看,还需要研究考虑最终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并轨合一,以彻底避免代表和委员专职化以后,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必要的法律地位差异甚至冲突。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培养一支面向未来,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和科学精神,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人员编制适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战略和能力战略。在与党政部门取得一致的基础上,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竞争上岗、招考招录、改善待遇等多种方式,为人大机关干部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地方人大要重点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坚实的组织条件。

下载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 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民对教育的认识,全国对教育的重视,是我们教师在地位与待遇上首先就有了相应......

    mooc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范文)

    一、Mooc的主要特征: (一)massive 大规模是指学习人数的大规模;从理论上说,慕课的课程参与者可以是无限的,这主要得益于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进步的信息技术为大规模的人群参......

    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植物检疫的概念植物检疫是指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

    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山东鲁能物业公司党委书记 李宝星 同许多新兴行业不同,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不是......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 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网上自学......

    管理会计面临挑战

    管理会计面临挑战引言 2006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组成研究组,对中国12个制造企业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做了两次“访谈之旅”,历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