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ooc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范文)
一、Mooc的主要特征:
(一)massive 大规模
是指学习人数的大规模;从理论上说,慕课的课程参与者可以是无限的,这主要得益于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进步的信息技术为大规模的人群参与互联网学习奠定了基础。杜克大学开设的第一门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总数超过 1.2 万,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更是达到了 15 万人。慕课改变了传统的基于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这也是诸多慕课提供平台的宗旨。Coursera的愿景是“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世界级的教育”;edX 则以“集合来自顶尖大学的顶尖课程”作为组织的宗旨。
Open 开放
慕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开放课程、开放学习、开放评估、开放平台。开放课程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将不同的教育资源、活动或学科知识进行组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决定学习进度,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开放学习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参与学习与活动,促进新观点和新认识的产生;在开放评估中,学习过程中的同伴评估、集体评估等方式提高了评估的合理性;开放平台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开放性教育社区,信息和数据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共享。慕课带来的资源的开放以及信息的易获取性被新媒体联盟认为是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第一大重要趋势。
Online 在线
在线指的是通过网络或者使用网络的意思。这意味着mooc的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Mooc在线这个特点其实也是massive和open这两个特点的基础。多亏了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在线教学成为可能,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注册提供慕课的平台,免费地学习大量的来自全世界顶尖学府的优质课程。
(二)慕课课程是一种拓展性的、多元化的内容集合。2008 年,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最初将慕课设想为“连通主义”的生态系统。根据连通主义理论,知识不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持续不断的活动。学习者通过慕课建立相互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的生成比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由此所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支撑和发展慕课的生态环境。此外,慕课发挥了一种资源“中心”的效应。原本分散在网络中的学习材料通过慕课进行重组,不同的主题也可整合到课程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呈现课程视频外,还会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诸多链接作为视频的补充内容。
(三)慕课运用了大量新兴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通常呈现为较短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视频,并以知识点的分布为依据分割视频。同时,每门课程都有相关的练习和结课考试,并通过自动评分、同伴评价等方式,对练习和考试进行评分。而且,课程的更新一般与学校以星期为上课周期的时间安排一致,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通过在线课程论坛实现。因而,慕课的建设和传递过程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支持,如录制高质量的视频、采集并分析数据、建立具有社交网络功能的平台、进行自动评分等。
二、Mooc发展的动力:
2008年9月,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课程,吸引了2300余人参与。此后,各大平台相继推出慕课课程,注册人数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慕课显现出了惊人的魅力,吸引了高校、企业、风投资金、基金会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
1、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慕课在实施中所运用的大量的新兴教学法,更是激发了人们对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的关注。2013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六种在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趋势。在这六种趋势中,有三种都能在慕课中得到很好体现。第一,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收集并分析学习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满足学习者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二,由于学习者越来越多地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育者有必要履行内容引导者的职责,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资源来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将面对面和网络学习混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资源与校园活动二者的优势。慕课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新尝试,同样也是研究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试验平台。慕课平台将大量参与者的学习数据(如学习时间、偏好)记录下来,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得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高校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为研究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基于学习者的数据,分析了学习环境、课程参与度、学习动机等因素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提出了教学改进的相关意见。此外,慕课对于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形式等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声誉与国际化的需要
通过慕课平台,高校得以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提升了其国际声誉。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慕课满足了高校在全球进行品牌拓展的需求。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对学习者来源多样性的统计分析,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参与慕课课程。虽然这一统计的样本有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慕课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课程的传播范围。对于精英高校来说,参与慕课还被看作是引领教育潮流和促进创新的行为。2012 年,杜克大学在 Coursera 上推出了第一门慕课课程,并提出学校在线项目的三大目标。其中,第二大目标明确指出,参与慕课是为了支持全球拓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国际化水平;第三大目标提出,要提升杜克大学的声誉,向潜在的学习者、教师和捐赠者展现杜克大学的全新面貌[14]。这一点也体现在多伦多大学开放慕课项目的目标中,即希望通过慕课展现多伦多大学作为教育、学习与研究的引领机构的能力。
(二)学习者
世界各地的很多学习者都对慕课有着高度的热情,这一点从各平台的注册人数上可以明显看到。学习者是慕课的参与主体,了解他们的参与动机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费用不断增长,而毕业生的负债率和学位获得率却让人感到担忧。2013 年,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一则新闻称,美国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 250%以上,此外,平均每个贷款的毕业生都承担了超过两万美元的债务。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与高额的大学费用相比,他们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收益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免费目前仍然是慕课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除了慕课的低成本,学习者的兴趣、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同样是影响学习者参与的因素。对于学习者参与慕课的动机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由提供慕课的各所大学基于学习者参与课程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杜克大学通过课程开始前与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将参与者的动机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学习者为了终身学习或是为了了解课程中的某一主题,这一类参与者对课程的完成度和成绩几乎没有要求;二是学习者将参与慕课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希望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三是学习者看中慕课的便利性,这类学习者通常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接受传统大学教育;四是学习者为了获得在线教育的体验[18]。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对学习者的调查发现,55.41%的学习者参与慕课是为了通过课程获得知识与技能,25.58%是为了挑战自我,8.72%则是为了就业或者获得晋升机会。
尽管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争议,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学习者普遍希望通过慕 2
课获得有趣的学习或社会体验,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业或职业的发展。同样地,学习者动机的多样性也正是慕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体现。
(三)企业
当前几大主要的慕课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基金会等机构的大量投资。例如,Coursera 与 Udacity 就分别获得了风投公司的 2200 万美元和 2110 万美元的投资,MITx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 100 万美元的资助,Udemy则获得了来自风投资金的 1600 万美元的资助。企业对慕课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表明,更多的市场主体正在通过慕课参与到高等教育市场中。
一方面,风投公司和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慕课获得收益。尽管慕课的提供平台目前尚未形成盈利模式,但有趋势表明慕课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形成多种收益渠道。平台所掌握的关于学习者的大量数据,对于潜在的雇主而言是极佳的了解学习者需求和信息的来源。而且,尽管平台所提供的课程可以永久免费(有些平台已经对课程实行收费),但是附加性服务如作业评分、参与社区网络和讨论等可能将逐渐收费。同时,平台向企业提供定制的课程作为其内部使用资料,而且平台的高访问量对于广告商而言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慕课的发展,这些盈利模式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增值空间。
另一方面,慕课为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了进驻高等教育市场的渠道。慕课使得高等教育市场更具开放性,使得许多新兴企业和机构得以进入,并为他们带来了创造利润的空间。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新兴公司通过运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性的技术与商业模式,针对区别于当前的目标群体或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有学者认为,慕课含有破坏性创新的典型特征,应当引起新兴公司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企业的表现将不断提升,并向高端市场进军,最终达到与现有市场引领者相抗衡的水平。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慕课以占据这一高等教育市场的新领域,并在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达到与传统高等教育提供者相互竞争的目的。
三、mooc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完成率与质量
慕课自产生以来就因极高的注册人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它也因课程完成率低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大西洋月刊》(The Arlantic)副编辑迈耶(Robinson Meyer)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提供的慕课的辍学率达到了 80%~95%。此外,研究人员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门慕课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注册人数高达 15 万之多,但最终只有4.62%的学习者完成了全部课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不足是导致慕课低完成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慕课注册程序的简化使得任何人只要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够参与到任何一门课程中。在杜克大学课程实施前对参与者的调查中,就有30%的人表示对在线课程形式的好奇是他们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24]。而且,慕课的免费性质使得人们的参与或退出都不需要任何成本。杜克大学每周上传两个课程视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第一个视频相比,第二个视频的点击量下降了约 4000次,而第四个视频的点击量则又减少了2000次。也就是说,在前两周内,课程视频的访问量就下降了75%。此外,数据还表明,在第一周测试中,有25%的至少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习者最后完成了课程,远远高于总体2.62%的完成率[25]。学习者在前两周内的访问量的快速下降,表明大部分学习者的参与只是出于好奇或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这部分人很快便退出了课程;而参与测试练习的学习者相对而言有着更明确的完成课程的目标。
学习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与能力也会对其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课程产生影响。由于课程注册 3
没有门槛限制,不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其中。一些学习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一些课程的基本概念接受以及知识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数学、设计等要求有一定理科基础知识的课程。此外,尽管课程视频时间较短,但练习与测试通常比较耗时。同时,在规定的课程视频之外,教师通常还会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资料链接,学习者需要从中选择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补充学习,这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网络搜索技能,否则很难在大量的资料中搜寻到所需信息。
慕课的课程质量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斯隆联盟 2003-2011年的调查数据,高校在线学习效果的认可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最高达到了67.6%。该联盟由此认为美国高校对本国的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持乐观态度。然而,作为新型在线学习形式的慕课,其课程与教学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慕课改变了以往课程开发与审批的流程和主体[28]。虽然目前很多慕课都由知名大学教授提供,但是越来越多的非学术界人士已加入到慕课提供者的行列。Udacity 的创始人史蒂文斯(DavidStavens)认为,未来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授课。是否需要对授课教师的能力和资质制定相关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学校与教师
慕课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形式,因而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的呈现方式、作业设置、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 Maryland)教授卢卡斯(Lucas)提到,自己在每门慕课的准备上都需要花费超过100个小时,同时需要两个同事协助自己备课及应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杜克大学在介绍本校课程的准备过程时也指出,尽管任课教师有着20年的授课经验,但8周课程所花费的准备时间仍然超过了620小时。教师不仅需要提供课程内容,还需要承担营造教学环境、主持论坛讨论的责任。教师需要选择讨论主题、准备讨论问题,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介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参与热情并培养学习者相关技能。因而,教师需要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想法和需要,具备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能力。
慕课中大量新兴技术的使用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联盟在报告中指出,数字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未来各学科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但同时很多研究者还没有接受过以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因而,学校应当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教师更好地掌握慕课的授课方式,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慕课使得大学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它在给大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传统大学在对现有的创新做出反应时,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慕课的风险与不确定的收益率,教师和管理者的思维定式,维持自身品牌的需要,以及在校园基础设施中投资的沉没成本等,都阻碍了高等教育做出及时的改变。但与此同时,慕课的出现对大学而言是实现内在突破的机遇。在讨论慕课的影响时,应当站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更高的角度,看到新兴科技的未来发展与突破的潜能。
(三)高校与社会的认可
尽管慕课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向学习者颁发高校或社会认可的证书仍然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一个瓶颈。从杜克大学对学习者动机的调查数据来看,有 30%的人希望能通过参与慕课获得证书,并且获得对完成课程的正式认可,这是促使学习者完成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慕课提供者需要提高证书获得标准,确保证书的含金量。通过技术途径,保证学习者独立完成作业,如远程监督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等。此外,通过在线模式进行授课的同时,要求学习者到实体的考试中心参加考试。同时,希望获得证书的学习者需要完成额外的作业,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以及和教师的互动等都应当成为评分的依据。在慕课的学习过 4
程中,形成性评价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慕课还被作为面对面授课的补充,以混合课堂的形式呈现。也有教师提出,学习者应可以选择自己学校推出的慕课课程,所获得的成绩作为其学位课程考评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应当提高对学习者通过慕课获得的学分或证书的认可度。尽管人们目前对于慕课的影响与风险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政府已经对创新的浪潮做出及时的回应。2012 年 9 月,在线公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分校成为全美第一所认可和接受Udacity课程学分的大学。2012年 11月,美国教育委员会批准了五门慕课课程的学分推荐,其中四门课程得到本科学分推荐,一门得到大学预科的学分推荐。
第二篇: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
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MOOC(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引发了全球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教师的角色、教学能力、信息素养和教学方式等面临着一系列变化和挑战。
1.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MOOC彻底颠覆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学生首先观看相关的视频和材料,提出疑难问题并在MOOC上贴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安排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和网络共同主导这样一种全新“双主”关系,得到了很多人的接受和推崇。它提供了整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相兼顾的教学形式,在保证厂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个性化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T作流程,备课的重点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l{的问题并着重解决问题上来,同时需要对网上、课堂的学习内容与组织都要熟悉,否则将很难突破课堂时空的困境。
2.教师角色面临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为知识传授型,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主要的角色就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在MOOC背景下,传统的教师群体将会出现分化、分流,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优秀的教师可以集中精力于优质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的录制与更新下作,而大部分教师则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辅导者、课堂交流的组织者、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角色,而基本不再承担传统的课堂讲授活动。
3.教师地位和作用面临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有替代教师部分教育功能的作用,、例如,在MOOC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能够以丰富多样的大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轨迹,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分析报告和研究数据可以全面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获得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而这些是以往教师个人所难以企及的。而且在MOOC课程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测验,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能力需与时俱进
MOOC学习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使得MOOC的设计和教学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别化需求,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开放性、反思性、创造性和个性化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之外,还需具有整合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能力。MOOC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授课。MOOC的视频课程往往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注重知识传授过程的信息反馈,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仅要合理地利用和分配时间,精心设计问题与答案,及时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还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潜心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困境
在传统教育的未来被人们忧虑之时,有人抛出了更让教师焦虑的观点:“这场教育革命就是革传统教师的命。”[2]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哗众取宠。对在线教育的形式特点等加以分析会发现,它的确使教师面临着深度的困境。
(一)面对教学对象:数字移民、数字难民遭遇数字原住民
著名学习软件设计家马克·普林斯基(Marc Prensky)于2001年提出了“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的概念,以体现当代人与其前人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巨大差异。数字原生代定义为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习惯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喜欢多任务同时进行、愿意先图表后文字、喜欢随机获取信息、喜欢玩游戏而不是严肃的工作、在与人合作时表现最好、在即时满足和频繁奖励中成长。数字原生代喜欢的特点是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3]
这些“数字原生代”,他们仿佛数字化王国里的原住民,天生适应数字化时代。而绝大多数教师,学习成长于非数字时代,通过艰苦的继续学习适应新技术,他们好比数字时代的移民,天生与数字时代有着隔膜和距离,有些教师甚至可以称为数字难民,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非常无奈。
让移民和难民去教育原住民,教原住民如何更好地去适应本土社会,这确实有些荒谬。马克·普林斯基(Marc Prensky)考虑的主要是教育系统面对媒体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问题,而这正是现实的写照,教师面临着基于身份和成长背景的一大困境。
(二)面对教学环境:翻转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回家完成作业,交给教师,教师批改讲评。在线教育却普遍翻转了这套程式,学生在家里、宿舍里上网学习课程,到学校或论坛小组里去做作业,参与讨论,接受教师或同学的辅导。
哈佛大学Eric Mazur博士实验的翻转课堂程式是这样的:(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收听广播、阅读相关文章或完成一些之前学过的知识的习题来为上课做准备。(2)在接触课程内容之后,学生被要求对其学到的知识进行评价并把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3)学生登录类似于Facebook的社交工具,贴出他们的问题。(4)辅导教师在课前对问题进行分类、组织,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整理安排课堂内容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辅导教师不用准备那些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内容。(5)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们一起讨论得出问题答案,找到问题解决方法。教师的角色就是听学生的讨论对话,在必要的时候参与个人或小组讨论。[4]
翻转的课堂迫使教师完全更改其原来的工作程序,备课的重点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出的问题并着重解决问题,线上、线下的学习与组织都要熟稔。如果教师不能从观念到行为都实现转变,将无法突破这课堂时空的困境。
(三)面对教学评价:技术欲取教师而代之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引导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鉴定,给社会选择提供依据,是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现在,支撑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的计算机云技术可以轻松地代替教师完成教学的评价,而且要远远好于教师人力工作的效果。
如果说教师的反馈是及时的,机器的反馈却是即时的。教师给学生一次测验的机会,机器却允许学生多次参加测验,然后取最高分。给作业打分是教师的专利,在线教育由于学生数量动辄十万以上,Coursera的教授安排另外的5名学生给1名学生的书面作业打分,学生有了评价的机会,并能在评价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最神奇的应该是数据挖掘技术,学生在线上的所有学习信息、学习动作包括学习习惯、选择偏好等都被记录为数据,通过对庞大纷杂的全部数据的分析,在线学习的平台能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准确预测他的下一个行为,因而能提供极富针对性的学习材料,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建议,甚至能修改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修改学习界面让学生有更愉快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这是人力无法企及的。
机器能比教师做得更好,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除了留下每个知识领域的顶尖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外,绝大多数教师似乎都可以下课了。广大的教师群体,又一次被技术围困。
(四)面对自我:成为革命的对象
无论可汗学院,还是Coursera、Udacity、edX以及其他在线教育平台,课程都是由名校名师或顶尖优秀人才主持,内容丰富、前沿、权威,学习形式灵活、互动性强、富有吸引力,付出极低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证书甚至学分。试想,如果没有语言障碍,如果没有现实社会对学习经历和文凭的刻板要求,谁还愿意坐在一个教室听教师讲课,而不去线上体验更加精彩的课程,获取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不难发现,这场教育革命首先是扑向教师,传统的教师将受到最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呈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育变革大潮将带走一切精彩,遗留传统教师独自在荒芜的岸边。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现在又面临着知识技术的转型升级、新工作方式的探索和转变,教师将如何承受这变革之重?他们在时间上、精力上、心理上都将遭遇极大的困境。
三、教师的出路
分析在线教育带给教师的困境,技术的进步是根本原因。正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成为可能。云计算平台能够承受几十万成百上千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正是互联网技术web2.0的成熟并逐步迈向web3.0,使学生的线上协作、交流讨论成为可能,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便捷及时。正是各种软件的发展,使课程视频的制作越来越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网上视频不仅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学生不用再在风雨中赶课了,不用为跟不上进度而焦急苦恼了,于是技术翻转了课堂。云计算支持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反馈引导学生上对传统教师形成了超越之势。技术还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在传统教学工作中已疲惫不堪的教师只能艰难地往数字时代移民,如果跟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在知识领域又不处于领先地位,被新的教育革命所淘汰的命运或许无法避免。
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变革迫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自身面临的困境,寻求突困的工具、途径与方法。
(一)突困的工具:观念与技术
1.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新的教育革命
面对困境,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新的教育革命,只要不固步自封,就有出路。据AP(Academic Partnership)首席学术官查尔斯·格林(Charles Green)估计,现在有1/3到1/4的大学教师从事在线教学。尽管参与率很高,但是教师和教育机构对在线教育的价值、合法性、学习成果的看法仍然以负面为主。事实上,在那些从来没有教过在线课程的教职人员中,超过80%的人认为,在线课程不如面对面的授课。如果这样固步自封,查尔斯·格林(Charles Green)认为高等教育将日趋瓦解。[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庄秀丽也坦率地指出,就应用技术相关的专业而言,学校在应用技术课程开设层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中从业者的知识水平,更不用说科学研究了。知识的陈旧,实践的滞后,怎么能挖掘出引领性的研究问题?[6]检讨现状,变革观念,才有出路。
2.技术围困了教师,技术也是教师突困的利器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认为在线免费教育服务不会使教师们失业,相反,利用这种服务的教师比以往感到更加有自主权。例如,除了视频教程,电脑上也有能够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练习题。正如其他的在线教学系统一样,可汗学院的软件能够使教师看到学生哪儿做错了,哪儿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他们的学生花费了多长时间来解决问题。有了这些信息,教师上课的时候完全知道他们的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他们的学生对于哪个概念还存在疑惑。在第72届全国学校董事会协会会议上,萨尔曼·可汗对参与者说:“它解放了教室,教师们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7]
的确,面对技术,教师应该克服隔膜感,化敌为友,为我所用。MOOC对教师来说是威胁也是机遇。某领域最知名最优秀的教授在线开办MOOC课程,难道不是最好的学习观摩机会吗?MOOC上丰沛的教学资源,可以化为源源不绝的教学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互动、更开放。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教师能从课堂上获取比之前更多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的成果使学生受益,也同样可以使教师受益。教师能准确地知道他们的学生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从而工作将更主动而富有效率。
(二)突困的途径:转变工作方式,从细节练起
转变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教师以导学、助学为工作重点。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其中道理教师们也能深刻领会。现在在线教育的大潮已经漫过来,教师的转变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了。行动上急于求成,贪大贪全,容易被困难击退,如果从细节开始,会转变得更顺畅,更彻底。
1.积极尝试线上教学
试着给自己一个新的课堂环境——面前只有聚光灯和摄像头,以及各种互联网工具,除此之外空空如也,试着对想象中的学生侃侃而谈,传递自己的微笑和情感,这也是有趣的职业体验。
2.熟悉视频课程制作
现在有不少课程视频制作软件,有些需要专业的成套设备,有些则简单易用,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软件尝试从微课开始录制。可汗学院不就是这样出世的吗?或许在教师的探索中,新的教学模式就诞生了。
现在的在线教学视频与以往长时间单一的讲授不同,往往被分割为8-12分钟的碎片,期间还可能暂停两次进行随堂测验。网站除了视频,还会给注册学生布置作业,增加互动、互助、行为评价和诱导等许多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几乎不逊于真实课堂的体验,并提供期末考试。教师在参与在线课程制作时要留意这些特点及优势:碎片化的在线视频增加用户黏性,基于兴趣课程的互动模式具有号召力。
3.重视学生的问题
在翻转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比以往更重要,因为这时的教师要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对课前在家学到的内容提出问题的机会,这些教师将会发现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在普通的课堂中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设问,这些设问应该能纠正学生的误解,并使之能深度应用他们自学到的知识。
对参与在线教育的教师而言,解决学生的问题和适时适当地设问都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真正了解教学内容,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恰恰是在线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4.习惯与学生互动
在线教育的核心是互动,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融入了很多网络游戏因素的新模式。数字原生代喜欢的特点就是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因此教师要有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心理准备。
网上教学,呈现的方式非常重要。要达到直接、人性化的交流效果,就需要加入音频、视频,融入多媒体,设计更多的交流互动,从而让学生感觉亲切、直接、有参与感。网络时代,必须运用科技辅助教学,也需要营造一个让学生体验的环境,好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8]教育行业对认知领域研究很多,对情感领域知之甚少。在线教育时代,教师要致力于探索怎样通过互动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使之有好的学习体验。
(三)突困的方法:提升自我,练就知识技能的独特性
要想不被淘汰就要使自己不可被替代。教师面临的淘汰危险一是来自技术,二是来自同行。教师能做技术所不能的事,就不会被技术所淘汰。教师能保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或价值,那就不会被优秀的同行所淘汰。
做在线教育,教师需要提升教育技术的使用水平,但其实也不必迷失在技术里,技术可以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如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服务公司Academic Partnerships International(API)及其母公司Academic Partnerships(AP),是一个专为世界知名大学创建网络校园的国际学术合作机构。AP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可为高等院校开发并运行网络虚拟大学,并通过自己的网络及渠道采取各种数字营销办法帮助学校在全球招生,并为学生及教师提供全流程支持服务,直至学生顺利毕业。
教师还是更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美国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MOOC的模式就是证明。这些机构的创始人大部分是名教授,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是国际顶尖教授,他们使MOOC部分解决了过去网络教学大规模授课教学品质差的问题,因此大受欢迎。
无论技术发展得多么智能化,人性化,机器始终有别于人类。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机器所不能代劳的。教师要明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将是教师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应该更注重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知识创新的能力,使自己具备不可被替代的知识、技能或价值,并以开放的心态关注最新的变化,关注最新的革命。这将是教师保持不落伍的基本对策。
参考文献:
[1]崔娟(译).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EB/OL].http://eqilai.com/i/17970,2013-3-28.[2]王铁军,徐子沛:教育革命就是革传统教师的命[J].中国远程教育,2013(1).[3]Marc Prensky.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MCB University Press,Vol.9 No.6,December 2001.[4]崔娟(译).回应对翻转学习常见的五种批评[EB/OL].http://eqilai.com/i/17970,2013-03-29.[5]Charles Green.拒绝变化,高等教育将日渐瓦解[J].中国远程教育,2013(2).[6]庄秀丽.十年教育经验:技术不应漠视教育的规律[EB/OL].http://,2013-03-26.[8]徐毅斐.现在,如何做未来教育[EB/OL].http://blog.pamakids.com,2013-03-30.(责任编辑
于小艳)(责任编辑:高教探索)MOOC让传统老师的角色变得很危险全球MOOC的学习者达到了900多万,每年以两到三万的数字增加。而中国MOOC学习者有近百万,其中20%的中国学习者是中学生,比例达到了20%。
但是MOOC的发展却没有那么完美。在MOOC的冲击下,传统教师的角色变得很危险,而如何弄清、重建自己的价值以及改进教学方式,是他们需要思考的。此外,MOOC学习者们本身遇到的问题,比如课程学习时间受限、语言障碍等,这是MOOC平台提供者需要完善和改进的。9月13日,果壳网MOOC学院主办的在线教育主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几位专家和学者对在线教育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分享。
第三篇: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
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回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成就,正视农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深入探讨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师资,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增加农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进行农村教师专业培训,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一,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让农村教师了解社会发展,不断拓宽专业发展视野,增加专业发展机会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第二,通过行之有效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与措施,让农村教师有持续的发展机会和理想的教学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实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为农村教师有效教学和农村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与条件支持。
第四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展,电子商务拥有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以网上购物为主的电子商务因其比面对面交易更为方便、快捷,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电子商务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给世界带来了无限商机。全球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比较晚,与其相配应的服务行业以及政策法规还尚未完善,以至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缓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即将或者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的潜在利益是巨大的,同时,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机遇挑战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快。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之间是相辅相存的关系,由于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众多,因而电子商务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2008年,我国网络交易总额达到了1200多亿。2006年到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对比在2008年,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的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美国为71℅远远高于中国的使用率。2007年—2008年电子商务类应用用户对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虽然很快,但在重点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却很不均衡,大学生和办公室职员两个群体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了中小学生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及经济能力的原因暂不予考虑,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则说明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今后几年里,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向城市郊区及农村扩展。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的联网络为载体的商务活动新模式,它的发展受制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应于网络经济的社会法律、诚信环境状况。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但由于我国各项社会性基础设施不甚完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保障电子商务活动规范、安全运行的社会法规、诚信环境不完备则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更直接、深层的因素。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由于B2C以及C2C在我国电子商务中的份额还比较低,因此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也会向着个性化、专业化、规模化以及国际化发展。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营造的环境
1、电子商务相关立法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了新《合同法》,其中合同形式条款部分涉及数据电文这一新的电子交易形式。新《合同法》将合同的订立方式由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形式扩充到数据电文形式,并明确了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到达时间,此外还对电子商务合同的生效地点进行了规定。虽然新《合同法》的规定还不够细致与完善,但增加的“数据电文”条款,为电子商务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0年年初,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张仲礼提交《关于制定我国“电子商务法”的议案》,将电子商务立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自此,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发展到新的阶段,成为众所瞩目的问题。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法律,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法律的出台扫除了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及其他领域中应用的法律障碍,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此外,有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2005年1月8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5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依据《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和《电子签名法》等法律,制定发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6月24日,商务部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布了《关于促进网络购物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子商务催生了在线交易和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产生和发展,在线交易金额的日益膨胀,使规范支付机构运营、统一交易流程、设定行业入门标准等成为当务之急。2010年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意在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为规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管理,央行分别于2011年11月4日和2012年1月5日发布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可以说,这些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分别就不同方面对电子商务主体、行为等进行了规范,但这些大多属于规章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与全面性,我国仍缺少一部系统性的电子商务监管法律。
网购立法工作全面启动
2012年6月,由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发起《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的立法工作全面启动,并已被列入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这意味着我国首部电子商务监管立法已进入制定阶段。
此前,在杭州召开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立法工作方案研讨会上,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官员指出此次立法以《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础,全面拓展延伸,坚持发展优先、权利保护优先、自律优先,从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建设、消费维权、案件管辖、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新兴业态、跨境交易、网络不正当行为、秒杀等网络新兴行为九大方面进行落实。
此次立法被明确列入2012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涵盖了电子商务市场中的C2C与B2C网络零售、O2O网络团购消费、移动电子商务、虚拟商品交易、B2B网络贸易、大宗品电子交易、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代购、小额外贸)等诸多细分领域,是我国目前针对电子商务交易监管层面的首次立法,其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广大网络消费者,而且涉及到网络经营者、服务提供者、交易平台等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
据悉,受国家工商总局委托,全程参与此次《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立法调研与起草工作的是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次立法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经营者的主体(如淘宝网店)准入与界定、网络经营者是否征税、虚拟商品交易规范、跨境网络交易监管、平台经营者监管、网络促销规范、网络消费纠纷管
辖权等方面。
电子商务立法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政府部门及立法机关的相互配合。《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的制定和出台不仅可以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还将治理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保障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一轮新型煤化工发展上,仍然存在着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产业发展缺乏整体统筹规划指导的问题。
在国务院明确强调“稳增长”之后,发改委近期项目审批加速放行。此次项目的审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领域。据中银证券预测,近期包括新型煤化工在内的大批项目将获得路条。预计此次项目审批的金额可能达到 5500-7000亿元。
然而,就目前来讲,中国煤化工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发展瓶颈。突出表现在,传统煤化工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型煤化工产业投资过热。
在传统煤化工方面,焦炭、电石、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等初级产品项目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过剩。除此之外,又受到国内石化产品和进口大量低价化工产品的冲击,导致中国部分传统煤化工企业开工率不高。
例如,2010年,国内甲醇开工率不足40%,化肥生产开工率也始终处于低位。产能过剩导致传统煤化工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多数企业陷入严重亏损。因此,煤化工行业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煤化工产业结构性过剩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多年的发展中缺乏整体宏观统筹规划导致的。
例如,焦化行业的盈利空间在2011年就已十分有限,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特别在国务院2011年10月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并对焦煤实行单列计算加征资源税之后,焦炭成本加速上涨,使焦炭行业盈利前景进一步暗淡。
传统煤化工中另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则是甲醇。据了解,中国目前已批待建以及在建项目如按计划在2012-2013年间全部竣工,则到2013年中国甲醇总产能将突破6000万吨,超过之前的《甲醇行业“十二五”规划》(草案)规定的到2015年甲醇总产能控制在5000万吨的目标。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甲醇产能过剩的局面,使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期。
然而在新一轮新型煤化工发展上,仍然存在着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产业发展缺乏整体统筹规划指导的问题。
一位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研究人员指出,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和国企在利益驱使下,盲目新建拟建许多大型煤化工项目,还有的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只是煤化工项目遍地开花,布局分散,产品雷同。产业盲目和无序发展,形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渡发展,造成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新型煤化工项目还处于开发研究、实验验证、产业化示范阶段,存在着技术不成熟、标准缺乏、政策不定、市场难测、投资巨大、资源环境制约、污染排放控制以及国际油价波动等方面的风险和影响。
上述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追求政绩,不顾技术发展、产业成熟度、当地建设条件、市场需求以及能源转化效率是否合理,纷纷建设和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已呈现发展过热的态势,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和产能过剩问题。
从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2011年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严重,竞争激烈,价格上行乏力,但新型煤化工发展仍在加快。后者目前尚处于发
展初期阶段,未来20年将是其技术开发、工业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型煤化工产品的选择上,当前我国高端烯烃产品存在缺口,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而低端产品竞争激烈,相对过剩,因此,相关部门在批准新型煤化工项目时,应当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判断,谨防低端产品过剩。
另一方面,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掣肘,企业为了获得地方资源,使出浑身解数,而地方政府为了将税收留在当地,要求企业将资源就地转化,这就必然形成企业在当地投资煤化工的状况,最终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因此,在传统煤化工方面,市场和行政手段都可以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投资的冲动也会相对较弱,而新型煤化工,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相关利益方的协调,统筹规划,未雨绸缪,才能最终有利于该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