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学化让孩子很累
www.xiexiebang.com
幼儿园小学化让孩子很累
认识几百个汉字、会数写百以内数字、甚至英语单词也能说上几句,具备这样本领的小孩平均只有4岁,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些与年龄差距甚大的强大“本领”却并不是爸爸妈妈言传身受的,而是一批紧盯家长意愿出台教学方针的幼儿园“伟大杰作”!。
前几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规范幼教机构,防止幼教变相小学化,幼教应符合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提供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早有发生,只不过近几年愈演愈烈,起初幼儿园教授儿童识字、算数等,只是单纯为了孩子能在步入小学之前有个学习铺垫,以免孩子进入小学学习跟不上导致厌学。而现在的状况却是,各家早教机构以能教会孩子什么技能为吸引家长眼球的法宝,宣传单上标榜的尽是“包学包会”的字眼,拿孩子还未成熟的心智做筹码,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心情,一味“学、学、学”,不切实际地揠苗助长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颗粒无收。
幼儿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引导性、启蒙性的,潜移默化的一步一步吸收各类事物的相关知识是为小学学习做感知铺垫的。幼儿阶段首先要促进儿童情感激发,进而使之形成一种认知态度,在正确态度的带领下锻炼处理身边事情的能力,最后才能教授其知识技能等方面内容,然而这几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无论是情感、态度、能力还是知识技能,各项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状态,某一方面的加强都能影响到其它方面的认识深度,但这个大方向的引导顺序却不能打乱,粉末倒置会影响儿童整体身心健康成长的效果。
据我所知,一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是会学习一些常用字,但在小班、幼年班等还是以游戏启蒙为主。打着“包学包会”旗帜的迎合某些家长口味的一些幼儿园,入园前就承诺让孩www.xiexiebang.com
子学会多少汉字,会背多少唐诗,其实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的罪魁祸首是用心良苦的家长,为了孩子能成为未来的尖子生,急于求成,给幼儿园小学化的恶风气提供了温床,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的下一代。为了“赢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还没意识到让孩子“提早上小学”的危害,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都希望看到孩子“学”到了多少,家长们有时不能理解,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自由玩乐就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一个游戏、一件小事都是在学习,在玩中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通过游戏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才能让他们受益终身,强拉硬拽式的学习只是一时的收获,小小的虚荣带给孩子的却是各方面的消极影响。
幼儿园小学化夺去了幼儿们欢乐幸福的童年,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让他们提早背上了学业的负担,后果可能会造成孩子从幼儿就开始厌学。另外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已经被迫掌握了小学的知识,当他们进入小学时便无心听讲,养成不爱动脑、骄傲自满的情绪,提早学习只能为孩子争取一时的超前,而这样的超前的危害却是无穷的。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让儿童在自我探索中寻求知识,人为打破孩子的成长规律必然得不偿失,别让幼儿园演变成“小学预科班”,别让稚嫩的他们再说:“爸爸妈妈我好累!”。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幼儿园。www.xiexiebang.com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www.xiexiebang.com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http://i.leho.com/post/400cf90e39780efd5940b8a9?from=wenku/?from=wenku
第二篇:让家长远离幼儿园小学化
让家长更新观念,远离幼儿园小学化
洱源县机关幼儿园教师 赵宇
(注:此文本人已在百度文库发表)
【摘要】急功近利教育思想和育儿方式,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泛滥。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走出幼教“小学化”的教育误区,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笔者就家长问题展开论述。更新家长的育儿理念,让整个社会从头走出幼教小学化的教育误区。
【关键词】家长育儿理念 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以幼儿为本,不能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更没有重视教育方法上的统筹兼顾,也没有以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有些幼儿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有些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或者进入小学考试,必须开设幼儿写字、算题等。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并出现了厌学症等症状;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让整个社会走出幼教小学化的教育误区,让幼儿的自然天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家长认清“幼儿成长自然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让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接受相应的教育内容,这个内容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
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实验研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哥哥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到52周时,他能熟练爬上5级楼梯。而弟弟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大愿意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梯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双胞胎爬梯实验”。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人生是长跑,起跑并不重要,关键是后来的发展能力要强,这样才能跑到最后。这就告诉家长们,幼儿园的时候学一些这个阶段该学的东西就行了,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学那些不属于这个阶段的东西。
二,帮助家长们区分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而非家长所说的那种让孩子一味接受书本知识的狭隘的教育。现目前,全世界通行的儿童上小学的年龄是六至七岁,而让四五岁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习小学的知识,这是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的。幼儿园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学习感性知识,发展形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才是学习理性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而要形成理性思维必须要有感性思维做基础,感性思维越丰富,理性思维越好。打乱了孩子的学习规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教育,改变其育儿理念。
对此,笔者摘抄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和五条理念。
(一)故事是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幼儿社会化的启蒙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二)五条理念是幼教专家给出的,幼儿园这个阶段该学的东西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要学会说话,学会口语。二是要教幼儿懂得一些规矩,行为规范,礼仪礼貌等;三是要学习一些能力,具体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学会自己穿衣服什么的;四是用大量的时间去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父母要抽出时间带孩子去逛公园,让他们感受大自然,或者带他们去街道上,熟悉社会等等;五是让他们学会交往,学会相处。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孩子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总之,家长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其自然,展其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纠正错误的育儿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走出幼教小学化教育误区,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从而杜绝幼而教育“小学化”现象。
主要 参考 文献 :
[1]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 2006-05-02.[2]刘炎编著.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 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3]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 [4]吴春蓉.《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如何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小学化”对孩子的危害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对孩子的危害
【摘要】 :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将幼儿当做小学生来要求,属于一种超前教育,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教育方法。是一种超前的教育,是当代学前教育一种误区。目前,很多幼儿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幼儿园倾向小学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当代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原因 危害 反思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关注的是服务与未来生活,追求儿童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具备的科学知识,学前儿童的成长家园——“生活世界”被严重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重要的成长家园。于是学前儿童成长的“跑道”成为冷冰冰的客体,课程远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学前儿童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心体验被严重分离,忽视学前儿童的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前儿童失去了童稚的本真和天性活动。需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最先将他办的育儿机构取名为“婴儿职业所”,但总觉得不妥,后来有一天他在花园里散步,看见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而顿生灵感,决定取名为“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来历的理解,幼儿园就应该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快乐花园,无拘无束,自由成长。而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幼儿园教育倾向小学化越来越严重。我认为很多幼儿园不再是孩子自由成长、无拘无束的乐园。而是剥夺了他们自由的各种兴趣班,并强烈要求他们学拼音、字卡、算数等。孩子不在想去幼儿园,开始逃避这里。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切所带给孩子的困惑,还给孩子自由天地。
一、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各种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原因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到处都有宣传海报,如“在多少日之内,包您的孩子认识多少个单词、词语、会多少拼音及多少算术等等”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平静的自由吗?
(二)家长观念进入误区的原因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是我们在幼儿园最常见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孩子今天玩得开不开心,而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儿歌,认识了那些拼音、都教了什么字、老师今天教你算算术了吗?如果孩子回答老师今天教我们玩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家长就会说,“一天就知道玩,”隔壁某某什么都会了,还会念儿歌,能写多少字,就你最笨,什么都还不会!这时孩子在无形中心被划了一道很深的伤疤,是很难在愈合的!
(三)幼儿周围生活环境的原因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环境就是孩子出生后的隐形课程,而现状的环境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环境加上家长的攀比心理,很多家长通过电视、网络等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觉得很不错就将此压力施加给自己的孩子,去给本该自由的幼儿报各种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兴趣班,幼儿开始背上书包上学,包里放着有模有样的书本,放学回家后,让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趴在桌子上写字、看书、阅读全是文字的书本,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周末还要被早早送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要求他们学完绘画接着学钢琴、然后又是舞蹈。仅仅只有3—6岁的孩子过着比成人还要繁忙的生活。导致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
(四)农村学校的学前班
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也是如此,自己孩子还未达到年龄上当地学校的学前班,就将自己孩子送进去,由于农村没有幼儿园,送学前班是唯一满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唯一愿望。而山区地区缺老师是一直普遍存在的,因此,学校将老教师分到学前班,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学前教育,他们把孩子当小学生一样教。课堂上没有图片、没有教具,只有老师手里拿了一本满是文字的书本。孩子就像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长达40分钟,他们那双无助的眼睛看着窗外,渴望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五)私立幼儿园的诱惑
很多私立幼儿园为了抢生源,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拿公立幼儿园没有课本吸引家长,告诉家长他们要教孩子认拼音,学算术、甚至教孩子写字。,而这样刚好满足很多家长的需要,正好可以到达自己望子成龙的目的。
二、幼儿园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近年来,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这群可爱孩子的幼小心灵,这样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了眼前的满足,看到孩子会写几个字、会读拼音、放学回家就开始长时间的练字。这样的生活,他们完全是沿着家长们给他们画的这条线在生活,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空间、严重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这样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发展是赢在终点,而不是赢在为了满足家长虚伪心的过程上。例如:同样年龄的两个孩子,一个识字一个不识字,给他们看同样的一幅画,识字的那个小朋友首先想到的去念图上面的字,而不识字的那个小朋友根据图画他就开始不停想,他会给出很多不一样的答案,甚至有的教师都没有想到。
在农村,有一个比较适合家长们理解例子,那就是拿庄家来做比喻。科学研究,让我们尽量少吃反季节的水果蔬菜,对人的身体有害处。春季在我们贵州是种植玉米和辣椒的季节,那如果我们违反季节去种植小麦及油菜,那注定我们是没有收获的。那孩子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违背了他们的发展规律,我们不像是害了一粒种子那样简单,而我们是害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因此作为我们学前教育的教育者们,我们应该教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去满足家长们无理的要求,我们是教育者,不能让进入误区的家长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从而去违背孩子的发展。
(一)孩子还未开始上学,就已厌学
学前儿童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注意力、坚持性较弱。其大脑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学习。3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4岁能够集中10分钟左右,5—6 岁可以集中5分钟左右,甚至可到达20分钟。而小学的上课时间长达45分钟,教育者及家长朋友们,你们严厉的要求孩子们长时间的写字、算术、读拼音等,想想都觉得可怕,做不好及不认识还要被你们严厉的呵斥,有的还使用暴力,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这正如一株刚长出来的辣椒,你天天给它施肥,结果后面因施肥过多而死,因为你违背了它生长的规律。而孩子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他不是一株植物,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得不到自由得不到快乐,那他自然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结果孩子还没正式入学感受学习的过程,就开始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盼的对吗?各位家长及教育者们。
(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模式是“照本宣科”严格要求孩子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来学习拼音、算术及更多的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心理还能健康吗?你们这是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幼儿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探索学习过程、感知各种事物的存在。属于他们的生活是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而“小学化”剥夺了孩子的这一权利,如果一个人经常欲望与信念相违背,需要与良心相冲突,行为方式与态度不一致,既缺乏同情心,又无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其人格必定是不健康的。因此,为了孩子心理及身体的健康,我们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三)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不能“坐下来学习”,长时间的坐与写都对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有严重的危害。如果强制要求孩子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会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受到伤害。更不利于孩子肌肉及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四)剥夺孩子“玩”的天性
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而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那种认为游戏与学习完全对立、甚至认为游戏是“不正经的事”的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学前教育“小学化”完全扼杀了孩子“玩”的天性,在小学,很少或可以说在教学方面根本就没有“游戏”二字,每天除了呆 板的坐在自己规定的那张桌子上学习以外,就只剩下他们渴望的那10分钟课间休息了。而这是对小学生的要求。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幼儿像他们一样呢?游戏有动作表现,有想象装扮,有玩具材料,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游戏满足了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意愿,因而幼儿乐于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表现,有极强的自主性。作为教育者及合格的家长,我们就应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游戏。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作为鞭策我们教育者前进的动力吧!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学
幼儿教育学基础
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集评析
源村镇幼儿园
钮洪兰
第四篇: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孩子上幼儿园,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一如刚刚放飞自己初长成的雏鸟,心里仍是惴惴不安,不知刚刚独立飞翔的小鸟可否把自己照顾妥当。
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首当其冲是幼儿园的责任,幼儿园先要爱上孩子。如果幼儿园不惹人喜爱,孩子是绝对爱不上幼儿园的。所以,第一点又得归到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一个充满爱,懂教育的带班老师强过任何其他硬件 – 师资是重中之重。所以以下所讲的都是假定我们已经找到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很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和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父母可以如何做来帮助孩子适应学校。
第一点,是离别焦虑。所庆幸的是很多正规的幼儿园都会重视到初入园儿童的离别焦虑。由
于不同儿童的经验和性情不同,离别焦虑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家长首先要注意照顾的就是那些没有上过托班或者其他早教班级的孩子和性情上比较谨慎的孩子。由于性情的原因,这些孩子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引导来适应全新的环境。家长和教师都要尊重这个天生性情,循序渐进的让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有些幼儿园实行一个星期适应期的政策,来帮助这些孩子慢慢适应集体生活,也就是刚开始由家长陪同体验学校,以后慢慢增加独立在学校的时间。特别是午睡时间,儿童突然没有活动来分散注意力,转而容易思念父母。这时候,不管男孩女孩,如果有一件在家里特别钟爱的毛绒玩具或者抱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其次,父母可以形成固定的分别形式,帮助孩子更快适应离别,比如每天都是拥抱,亲吻,然后和孩子说一句,“妈妈/爸爸走了,等到你下午吃完点心就来接你。”学前孩子还没有具体的时间概念,可以具体用孩子下午在学校的最后一件活动表示。
再次,来接孩子的时候,可以对需要更多安全感的孩子说,“你看,妈妈/爸爸说过你吃过点心就来接你的,是不是啊?妈妈/爸爸一定是要来接你的。”然后,可以短暂在教室停留,和孩子玩他们喜欢玩的游戏或者看喜欢看的书,让孩子产生对教室积极的情绪。回家时,还可以和孩子谈谈学校里愉快的活动,让孩子产生对学校的向往。
最后,父母要注意处理好自己的离别焦虑。看着自己的宝宝一下子要独立到幼儿园生活,父母也会一定程度感受到离别焦虑,夫妻双方也要互相安慰排解,不要让自己无形中的紧张情绪影响到孩子。
第二点,帮助孩子处理一些负面情绪。现实生活总是不可能事事如意。对孩子也是一样,在幼儿园里碰到各种各样的社交情感上的问题都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对幼儿园的消极情
绪。个体儿童对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反应不一,要区别对待。
首先,比较常见的是老师批评孩子。在目前的中国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还是十分常用的方式。有些孩子对批评可以接受,有些容易产生抵触,更有小部分可能产生焦虑担心。积极引导幼儿是值得提倡的,除了和学校探讨行为管教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化解批评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个人以为有三点可以做:一,让孩子讲讲教师批评的原因所在,达成谅
解。这对于孩子的共情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孩子对他人理解谅解,同时对他人的意见(包括批评和表扬)淡然处置;二,和孩子探讨一下自己的行为以及他所希望的老师处理方式,培养孩子独立反思评估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不屈从于批评或者表扬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三,在教师批评比较无理的情况下,可以谈谈教师批评的不合理性,不让孩子随便屈从权威,也从一定程度支持孩子的正常行为。
其次,同伴的影响。儿童一般到6至7岁才开始形成真正的友谊,学前阶段的朋友定义常常因为儿童自我中心的需求而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有时候可能因为某个玩伴的不搭理而伤心,影响上学情绪,正如多一个好的玩伴也可能极大鼓励孩子每天上学一样。家长一般不必介入孩子之间的社交关系处理,但是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帮助孩子建立更加成熟的社交能力。当然,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也可以请教师协助。对于有经验懂教育的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机,可以帮助全班孩子学习理解他人的心思,关爱他人。
再次,课程的变化。有些幼儿园可能引进有些孩子不喜欢或者超过孩子能力的课程,导致孩子产生无聊烦躁或者挫败的情绪。如果有些课程确实让大部分孩子感到无聊或者艰难,那么家长完全可以联合向学校反映。但是,如果仅仅是个体孩子的现象,那么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处理这个学习上的困难。先要和教师了解课程,如果课程确实对孩子有益,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看到课程的有趣之处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如果课程对自己孩子来说太难,个人以为一定要向教师沟通,让教师个性化处理,培养孩子在这个课程里的成功经验,而不是一再失败。要视孩子和课程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处理问题,力求孩子既能够自信应付集体生活的集体活动,也同时保持自己的自主能力。
最后,突发事件。自然,学校里可以发生各式各样的事情,让孩子有时候不知所措。比如新转学的压力;学生里出现校霸的压力;教师的不公平待遇;受到某种骚扰等等。当然,诚心希望幼儿园是个充满爱的地方,教师传播和示范爱,孩子学会自爱和爱人。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归根到底是教师和学校的责任所在,而不是父母的。
第五篇:让孩子会上幼儿园
让孩子学会上幼儿园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读了吴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不禁觉得仿佛再一次回到了自己做老师的原点。用当下的话来讲,这就是草根的梦想。而曾经的我也满怀着热情去寻找实现我教师梦的方向。
经过挫折,接受失败,尽管动摇,不曾放弃,历经新教师,年轻教师阶段磨砺的我,如今看来,才想到自身的所没有看到的地方,也是在书中让我深有感触的地方,或许从“幼儿教育的学院派”到“幼儿教育的实践派”的转变中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试想当时,我如果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一个小朋友喜欢的好老师?做一个幼儿启蒙的教育者?而现在,我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当我明白了,是让小朋友学会上幼儿园。
我想说,一切要从学会上幼儿园开始。之所以不说喜欢上幼儿园,那是因为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看篮球比赛,他们不是观众,他们要切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试想,一个连拍球都不会的人,你让他如何喜欢亲身去打篮球。所以,我觉得一切要从学会开始,在学习的实践当中,体验乐趣。那些曾经我苦心思考的趣味教学方法也仅仅是为了让学习的这个过程变得有趣,其实,最能够让孩子高兴与家长高兴的也正是学会的过程,让后得到结果。今天学会了画苹果,明天学会了唱首歌。仅仅是能把苹果从不规则形画得更圆润更形象的过程,就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是成功的乐趣。当然,这也是我的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家访时,孩子的父母告诉我,孩子在春节里给爷爷奶奶亲朋好友唱儿歌,跳舞蹈,引人欢笑时,我能看见父母脸上荡漾开的笑容,如同春节中的烟花般绚烂。这学会之后的结果让我觉得格外甜蜜。
在幼儿园学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画画和唱歌是个很好的例子,它证明了学会本身就能让孩子喜欢,因为他们体验了成功,因为他们得到了表扬。那么,学会上幼儿园就格外重要。我觉得这主要包括的三方面要学习的能力:语言沟通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哭声不是沟通的方式,语言表达才是,幼儿哭泣是幼儿情绪表达的主要形式,但是,我要让他学会的,是除了哭泣以外的任何表达情绪的方法。孩子哭泣时,我会观察,我会引导孩子放弃哭泣,采用诉说的方式来表达,哪怕他边哭边说,我也会耐心的听完。他会学会沟通比哭泣更够得到关注。自我管理,是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习惯。饭前洗手,遵守纪律,穿衣吃饭,不挑食不偏食等等,这不仅是为了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可以正常开展,更是保护孩子自身的身体健康。观察思考是格外重要的,在脱离的小班入园前期之后,就需要培养,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进入幼儿园后的生活也是变着法的模仿社会生活,让孩子能够拥有基本的社会能力,而模仿得好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善于观察,自然也善于思考。在学会这些基本的能力之后,孩子可以学会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他们会觉得做什么都得心应手,做什么都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做什么都能享受到成功了乐趣。如此便能在学习中体验幼儿园的乐趣。
这便是,我教育孩子的目的,让他们学会上幼儿园,让他们学会生活,上幼儿园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的一部分,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他们学会生活,生活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