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焊工人的职业暴露防控综述
电焊工人职业暴露的防控(综述)
摘要:目的:基于人文主义关怀,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工作环境的质量。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从事电焊工作的人数逐渐增多。但对于电焊工人在工作中,因其设备简单、分布复杂、所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多,认识并不完整,因此对其防护也不全面。拟对电焊工人的工作流程做一个全面分析,加以检测某工厂电焊工人在日常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为工厂电焊工人的职业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到工厂采集样品”的方式对某工厂的电焊工人的工作环境连续三天进行检测。分别选择一天中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最高的上午时刻和下午时刻进行检测,由研究者当场采集样品,回来后交分析测试中心检测样品。本次调查共收集了1个岗位(共14个样品),剔除不合格样品,获得有效样品数量14个,样品有效率为100%。全部样品经过消化等样品前处理后,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等设备,得到相应的响应值,然后根据此做出标准曲线,以给未知样品定量分析,判定样品含量是否超标。结果:电焊工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影响电焊工人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生产性噪声、锰及其化合物、苯及其化合物、生产性粉尘。结论:从源头上控制、传播途径上阻断、改革工艺、改变生产流程、加强通风除尘等措施可以减少电焊工人的职业暴露,加强防护用品的自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关键词:电焊工人;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暴露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awareness of humanism,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number of welders gradually increases.However, the protection during their work from the poisnous material is incomplete duetolackofrecognition.This article aims a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the work flow of the welders to test the daily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welders in a factory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tection.Method: to tes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welders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with sampling from the factory.Researchers collect samples in the morning and afternoon respectively, which contain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 of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then hand them over to the center of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Except for the unqualified samples, 14 effective samples can be obtained in one post(14 samples in total)with the effective rate reaching to 100%.After the sample pretreatment like slaking, corresponding response value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gas chromatograph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pparatus can also be obtained.The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unknown samples can be made based on the standard curve to decide whether the sample content is excessive.Result: The major hazard factors of weld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are with complexity, polytrope and nondeterminacy, including industrial noise, manganese and its compound, benzene and its compound and industrial dust.Conclusion: measures like source control, transmission route interdict, craft reform, work flow change, dust removal by ventilation can decrease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the welders, enhance the self-inspection of the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reduce industrial diseases.Key words: welders;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occupational exposure
电焊作业在造船、建筑、国防等部门占有重要地位。该作业职业危害主要有:电焊烟尘,有毒气体氮氧化物、臭氧、锰、铝、铁金属气体等,高温、紫外线、噪声等,会对电焊工的眼、呼吸系统、听力等造成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电焊工尘肺、噪声聋、电光性眼炎等职业病[1]。这些电焊工相关职业疾病主要是职业有害因素长期蓄积作用的结果,大多呈慢性经过,往往被人们忽视。并且电焊工长期在密闭空间中工作,接触各类有害因素种类庞杂,浓度较高。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复杂构成决定了职业有害因素对焊工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取决于:焊接烟尘和气体的浓度与性质及其它有害因素的强度,持续时间,焊工个体因素与个人防护状况,生产环境及各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2]。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通常采取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职业有害因素监测、实验室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因此,对电焊工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加强个人防护,而且可督促有关部门加强职业有害因素的防护改造,对保障作业工人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电焊工职业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1.1 生产性噪声
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主要影响听觉系统,由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步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不同的噪声环境对听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听力损失出现的早晚、程度也有所不同,但都为感音性听力损失。商惠珍在研究噪声接触人员听阈变化规律调查中得出:工作场所噪声强度直接影响到噪声作业工人的听阈变化,随着强度增大对听阈值影响越加明显,尤其是>91dB(A)噪声环境中听力影响明显加重,非稳态噪声尤其是脉冲噪声对听阈值影响大于稳态噪声[3]。耳长期暴露在80 dB(A)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对耳的高频听力损伤的危险性迅速增加将有可能发生噪声性耳聋[4]。
王建新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修订中提出:职业噪声接触引起的听力损失是一个渐进过程,前10年发展较快,但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高频段,这就是临床耳鼻喉科习惯称谓的“噪声聋”,随后进入一个缓慢的平台期,如果在没有个人防护措施下继续暴露接触,听力损失将逐渐累及语言频率,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性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5]。噪声危害的评价及噪声诊断标准也以听觉系统的损害为依据,而2007年噪声聋的诊断标准由《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6]修改为《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7]。1.2 锰及其化合物
锰及其化合物是电焊作业工人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可引起电焊工慢性锰中毒。空气中锰的暴露主要以职业人群暴露水平较高,尤其是焊接操作工人[8]。电焊作业时工人锰暴露的情况受通风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影响极大,吴馄等[9]调查显示车间内锰及无机化合物在治理前质量浓度达1.71mg/m³经综合治理后能降低到0.06mg/m³。
李宁[10]研究发现,从事锰作业工人的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锰作业者,自觉症状和发锰检测值与非锰作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杨书林等[11]的研究表明,从事锰暴露的电焊作业工人在抑郁、疲劳、精力充沛三项情感状态指标与非锰暴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在简单视觉运动反应时、数字跨度、手提转捷度、数字译码、Benton视觉保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锰接触对神经行为功能有一定影响,但未发现工龄与神经行为负效应有明显量效关系。
由于锰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可以通过对人体锰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分析来了解人体内的暴露情况和健康效应,评价环境中的锰接触对人体的影响。1.3 苯及其化合物
在我国,目前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有机溶剂,用于造漆、喷漆等行业。二是作为有机合成原料,用于医药合成等行业。苯作为溶剂的使用量占我国总使用量的90%,而在美国、日本等工业国家已经禁止或者限制苯作为溶剂的使用,苯的化合物仅作为化工原料[12]。所以,这些行业的作业人员,接触苯的机会较多,在防护不当的或无防护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急性或者慢性苯中毒,其在生产环境中主要以蒸汽形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而经皮肤吸收量较少。苯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苯代谢产物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
苯系物超标严重的监测点多见于制鞋、皮革行业的抹胶岗位、印染的调漆、印版和工艺品的涂件、家居制造的喷漆岗位,电焊行业中喷漆岗位也是重点监测对象。甲苯、二甲苯超标接触主要在印刷、涂漆、胶水粘合和工艺品彩描等工序。[13]另外,苯用作燃料如工业汽油中苯的含量高达10%以上。而甲苯、二甲苯用作化工生产的中间体,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用于油漆、喷漆、橡胶、皮革等工业,也可作为汽车和航空汽油的掺加成分[14~15]。1.4 生产性粉尘
随着我国焊接工艺的发展,焊接种类和焊接技术也日新月异。但是,由于目前在工业生产中还是以手工焊、电弧焊接应用最为广泛,焊接时,电焊条和金属器材在电弧高温下(3000-6000℃)发生炽热的冶金反应,产生大量的金属氧化物,以气溶胶状态散发到空气中,经迅速冷凝而形成粒径很小(大多数为0.4~0.5μm)的电焊烟尘。如果作业人员长期吸入电焊烟尘,就有可能引起慢性肺部损害——电焊工尘肺。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电焊烟尘浓度采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指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的呼吸带,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这是做好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总尘)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为4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根据我国国情,按照“在职业卫生标准所规定的电焊烟尘浓度”的作业环境中工作30 年,电焊工尘肺的发病率不超过0.5%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因此可以认为在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电焊烟尘浓度下工作是安全的,一般不会影响焊工的健康。控制电焊烟尘的浓度不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我们在防治电焊烟尘工作中的目标[16]。电焊工职业有害因素的工程技术防护措施
2.1 生产性噪声
2.1.1 从源头控制噪声
可选用低噪声的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声源的运动方式如阻尼、消声等措施降低固体发生的振动。将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上的气流通道上如鼓风机出口安装消声器降低噪声。噪声源单一的、职工接触少的,可采用双层玻璃的隔声室进行防治;工人接触多的,可采用隔声罩处理。生产中机械碰撞所产生的噪声,可使用橡胶盘或其他软质替代材料[17]。
2.1.2 从传播途径阻断噪声
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18]。控制噪声的传播,改变噪声传播途径采取吸声、隔音、隔振和噪声屏障等措施[17]。2.2 锰及其化合物
职业性锰中毒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结合当前“三废”综合利用的群众性运动大搞“化害为利”,搞好生产性环境卫生,开展各项预防工作:
2.2.1 加强防尘措施
原料加工和矿石粉碎机器要严密围封,防止锰尘逸出。加强通风和吸尘设备,回收利用。
2.2.2改革生产工艺
电焊作业在不影响生产质量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无锰焊条,充分利用自动电焊代替手工电焊,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的锰接触,固定的电焊作业采用侧方或下方局部吸出装置。对流动的电焊作业应在通风良好的工场,选择上风向进行作业。最好改善焊条处方,预防中毒(北京医学院卫生学拟定的新焊条处方:总灰量——4克/0.5公斤焊条;可溶性氟化物在灰尘中——≤50%;锰在灰尘中——≤60%)。此外,用稀土元素(钥)代替焊条的氟化物,以减少慢性氟中毒[19]。2.3 苯及其化合物
苯系物中的“三苯”已是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年来我国对苯及苯系物的危害已高度重视,已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初级预防。接触苯及苯系物的各厂矿企业在工程防护方面要做到如下要求:①要加强车间的通风设施,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降低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②各工种作业环境要完全隔离开,避免较低浓度环境作业工人受到必要的高浓度的危害。③用低毒的有机溶剂代替苯,把有机溶剂职业中毒危害降到最低[20]。
苯中毒是职业中毒中常见,而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从源头上控制,应规范企业的行为,使之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减少苯的危害;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重视,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做到检查到位,执法从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当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对保护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意义[21]。2.4 生产性粉尘
2002 年5 月1 日起施行的《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实行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制度和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制度来控制电焊烟尘的浓度。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有粉尘作业的工矿企业,要认真做好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并定期对粉尘作业场所做好浓度监测、职业有害因素评价,使电焊烟尘的浓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为消除电焊烟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为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加强焊接工作场所的通风除尘工作。包括车间整体通风、狭窄工作区间的通风换气和焊接工位的抽烟排尘等。
2.4.1 通风除尘
在焊接区进行通风是排除电焊烟尘的最有效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面通风或局部通风方式,其中局部通风的效果比较明显。局部通风措施分为局部送风和局部排风两种,其中局部排风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车间内粉尘浓度的方法,其效果良好、方便灵活、设备费用较少。此外,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焊接车间要有一定的面积和高度,正确调节侧窗和天窗,以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能在露天焊接的工作,尽量安排在露天作业。一般情况下只要保证焊接场所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适当使用排风抽吸装置,焊工在上风处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电焊工尘肺的发生。
2.4.2 改进工艺
积极开展焊接工艺的技术革新,不断研制和推广使用低尘毒焊条,另外还要不断扩大自动焊和半自动焊的应用范围,减少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机会。合理组织劳动和作业布间,以避免作业区过于拥挤。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电焊烟尘的产生或者减少接触电焊烟尘的机会,保护焊工的健康。展望
在电焊工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随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险因素,电焊作业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电焊工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而电焊工对其自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忽视自我防护,职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确保电焊工安全健康,要切实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加大对职业危害技术控制工程的投入,引进和推广先进有效的职业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如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使用先进的RMJ 型磁水器,设备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成本低、易于实施、一次投入长期有效,降尘效率高于其他物理化学方法,降尘率为清水的1.5~2.25倍[22];利用煤矿企业已有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仪器,并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与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联合,根据相应的法规、标准正常开展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工作;进一步理顺职业卫生防治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按规定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工人进行健康监护,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妥善安置[23]。
参考文献
[1] 史志澄.加强焊接工人的健康监护[J].职业医学,1999,17(2):66.[2] 齐鲜玲.焊接工人的职业危害[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29):83-84.[3] 商晦珍,孙建娅,柴栋梁,等.噪声接触人员听阈变化规律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11(2):189.[4] 张连山.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79.[5] 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修订[S].中华劳动卫生学杂志,2008,1.[6] GBZ49-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S].[7] GBZ49-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S].[8] 薛秀琴,张瑞娟.锰健康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研究[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8 ,29(1): 44-45.[9] 吴现,安红秋,祁成,等.某汽车公司电焊作业职业危害及治理情况[J].职业与健康,2007,23(16):1398-1400.[10] 李宁.某锰系铁合金厂锰对工人健康危害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24):2658-2659.[11] 杨书林,伏哉.电焊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27(1):31-3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五种职业中毒调查资料汇编[J].北京:卫生部,1990,20.[13] 洪惠民,张忠,林辉,等.工业空调工作场所化学毒物与防控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8,27(5):57-59.[14] 叶戈弋.2007 年温州市龙湾区制鞋企业工作场所苯系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生检验杂志, 2008,l8(6):66-70.[15] N.E.Udonwa,E.K.Uko,B.M.Ikpeme,I.A.Ibanga,et al.Exposure of Petrol Station At tendants and Auto Mechanics to Premium Motor Sprit Fusmes in Calabar [J].Nigeri a.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l and Public Health Volume,2009(63):107-111.[16] 王国新.浅谈电焊作业中的防尘措施[J].林业劳动安全,2013(26):28-31.[17] 牟红霖,刘泰超,江丽.噪声职业病的危害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4):54.[18] GBZ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19] 何尚英等.16例五氯酚钠中毒,中华医学杂志,50(8):519-564.[20] 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4-233.[21] 王英.我国邮寄溶剂职业中毒现状与防治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41-1343.[22] 梁扬宝,刘启荣.降低煤矿粉尘浓度的新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12(6):124-125.[23] 杨红,吴秋云,夏天南等.江苏省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9(35):32-34.[24] 袁伟明,邹华,王洁,邢鸣鸾, 刘鸿,栾俞清.526名电焊工人职业暴露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2,22(10):55-56.[25] Racette BA.Criswell SR.Lundin JI.Hobson A.Seixas N.Kotzbauer PT.Evanoff BA.Perlmutter JS.Zhang J.Sheppard L.Checkoway H.Increased risk of parkinsonism associated with welding exposure[J].Neurotoxicology.2012,33(5):1356-61.
第二篇: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模版)
学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管理小组及工作职责
管理小组: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副校长)
组员:XXX(总务处主任)XXX(校办主任)、XXX(教务处主任)、XXX(学生处主任)、XXX(校医)、XXX(校医)
工作职责:
1.组长
校长是学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的工作方案,实施及相关协调。全面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工作。
2.副组长
具体分管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宣传工作,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作,抓好校内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工作。
3.组员
负责本单位或学校工作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内部协调、与辖区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小组联系并协助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随访等工作
第三篇: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文档
医院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经血传染性疾病,做好各种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各类辅检室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和医疗垃圾处理人员等。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医务科和控感办负责。负责应急药箱的监督及管理,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和随访。检验科在意外事件发生接到报告后必须在24~48小时内完成当事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和HBsAg的相关检测并在控感办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3、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
标准预防: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安全操作: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必须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必须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线、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防护的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5、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医务人员健康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如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等作为每年必检项目,同时指导并鼓励医务人员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6、重视对高危险人群的传染病筛查
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经血传染病的筛查工作。
7、职业暴露防护处置费用等相关管理规定
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职业暴露基本预防控制措施后发生的职业暴露防护处置等相关费用由医院承担。检验科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其工作量。
8、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9、本规定执行时间
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后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第四篇:《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一、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可经血液感染病原体)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上述病原体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利刺破皮肤,也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必要时带防渗透性能防护眼镜及穿带隔离衣,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并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回。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尽可能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联系医院负责人进行记录,联系药房进行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如HIV职业暴露,要在2小时内服用。
五、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必须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院长决策及安排预防性用药方案。
六、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进行暴露感染情况监测,HIV职业暴露就于当天、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肝炎病毒暴露就应当天,2个月,6个月进行病毒检测。
七、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需对职业暴露者的情况进行登记建立相关档案,进行暴露后情况跟踪。
—
END
—
第五篇:职业暴露相关内容
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内容
第一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第二条: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第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第四条: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第五条: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第四章 登记和报告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 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每半年应当将本单位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后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