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以及发展初探----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时间:2019-05-14 22:0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以及发展初探----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以及发展初探----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第一篇: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以及发展初探----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名:专

业:姓

名:覃兰学

号:指导老师:肖建春实习名称:学年论文实习时间:考核方法:提交学年论文考核成绩:

传 播 系

广 告 学

200710020127

2010年6月11日—6月20日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

——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作者姓名:覃兰

专业班级:2007100201 指导老师:肖建春

摘要

2010年上半年,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瞬间红遍全中国,占据收视高峰。随之而来节目中出现的各类嘉宾,各种出位大胆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流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饱受争议的话题为节目赚足了收视率,也惹来无数非议。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对《非诚勿扰》所带来的利益和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以求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嘉宾;争议;利益;弊端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目录

第1章

前言.........................................................................................................4

1.1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4 1.2 国内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存在的不足..............................................................4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5

第2章《非诚勿扰》节目分析...........................................................................6

2.1电视相亲节目...................................................................................................6 2.2《非诚勿扰》节目内容分析............................................................................6 2.3《非诚勿扰》节目定位分析............................................................................6 2.4《非诚勿扰》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7

第3章《非诚勿扰》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8 第4章《非诚勿扰》利弊分析...........................................................................9

4.1 从江苏卫视看《非诚勿扰》利弊分析..........................................................9

4.1.1 《非诚勿扰》给江苏卫视带来的效益................................................9 4.1.2 《非诚勿扰》带来的负面影响..........................................................11 4.2

从嘉宾看《非诚勿扰》利弊分析............................................................12

4.2.1 《非诚勿扰》给嘉宾带来的利益......................................................12 4.2.2 《非诚勿扰》对嘉宾的造成的不良影响..........................................13

结论............................................................................................................................14 参考文献………………………………………………………………....................................15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第1章

前言

1.1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电视相亲节目是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直存在的一档节目形式。曾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其后一直不温不火。然而近两年,随着80、90单身男女的增多,“剩男”、“剩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婚恋交友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相亲节目在近期内再度兴起,并迅速蹿红,占据了大部分观众视线。尤其以今年表现最为突出。此次走红的电视相亲节目,在社会上造成了重大影响。

在国内,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电视相亲节目一方面为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个婚恋交友的平台,另一方面节目为电视频道赢得收视率,带来效益。但是节目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可谓是其中的娇娇者。不论是嘉宾出位表现所引起的轰动效应还是节目组带来的经济效益都表现不凡。

但是,作为服务性质的电视相亲节目,引导主流的价值观念,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形成正面影响,才可能更多的获得观众以及社会的认可,以求长期有效的发展。而那些带有不良社会导向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因为触动管理部门的红线而导致停播。通过对《非诚勿扰》这一典型例子的研究,也许能更加清晰电视相亲节目带来的利益和所存在的弊端,找到一个有效的发展方向。

1.2 国内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内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直到近两年这方面的研究论著才初步涌现。江苏卫视《非诚勿扰》2010年1月开播,收视节节攀升,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国内关于电视相亲节目的利弊与影响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同过笔者各资料的查阅,发现这些研究主要偏注于对节目中嘉宾自我营销,真实性,价值观念,或者节目关注度的单项探讨,而缺少对节目本身以及嘉宾所获得利益与不良影响的整体研究。

如《婚恋交友类节目报告》((百度数据研究中心)2010年5月)主要为节目关注度和网民分析。《人民日报》6月4日报道《电视相亲节目,谁在玩“火” 》指出各电视相亲节目所隐藏的危机,对节目真实性提出质疑。6月22日又登载了《电视相亲节目如此走过半年》提出了电视相亲节目引起的争议及出台的整改措施、《婚恋节目 绝不能靠低俗吸引眼球》斥责节目中的虚假因素和出位的价值言论、,《七成网友认为:相亲类节目该“刹车”了》(人民网—人民日报)研究了网友们对相亲节目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只有通过对电视相亲节目整体的利弊分析,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有效地发展方向。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状态。第三章分析了研究对象的社会影响。第四章从两方面来具体阐释研究对象带来的利益与存在的问题,找出有利的发展方向。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第2章《非诚勿扰》节目分析

2.1电视相亲节目

电视相亲节目是指由电视台策划制作的为未婚男女提供相亲平台的电视节目。节目邀请自愿报名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来到录制现场,通过一定的环节,使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配对成功,从而达到相亲的目的。

目前现有的电视相亲节目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贵州卫视《相亲相爱》,上海娱乐频道的《相约星期六》等。其中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影响最突出。

2.2《非诚勿扰》节目内容分析

《非诚勿扰》是一档大型的婚恋交友节目。每期节目主要由24位性格各异,行业不同的女嘉宾和几个男嘉宾组成,孟非担任主持人,乐嘉则作为现场嘉宾主持。

节目的形式是24位女嘉宾在台上,男嘉宾逐个登场,女嘉宾通过明灭灯的方式确定是否选择男嘉宾,在此过程中分别有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来了解男生。三关之后,仍有多位女生亮灯,则“权利逆转”,男生将有机会主动挑选自己心仪的女生。

2.3《非诚勿扰》节目定位分析

《非诚勿扰》是一档服务性质的电视节目,主要为“剩男”、“剩女”以及80后的单身男女们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宣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的立场。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2.4《非诚勿扰》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非诚勿扰》于2010年1月15日开播,首期为周五、周六、周日三天联播,22日当期改为周日播出,3月13日之后为周六周日双播。自开播来,《非诚勿扰》的网络关注度节节攀升,2月初第一次突破10万次的检索量,此后势不可挡,改成双播后日检索量基本保持在30万次以上,在播出时段内更是屡屡达到百万次。①1

相较于其他同类型节目来说,《非诚勿扰》无论事收视率还是关注度都疑占据着第一的位置。但是节目是以嘉宾大胆出位的言论,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以及作秀嫌疑等因素迅速走红的。在收视攀升,关注度增大的同时,负面的影响同样为人们所诟病,甚至影响到节目的播出。

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主持人关、话题关、内容关、审查关、播出关。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回应并对节目做出整改,6月26日,调整后节目首次录制,节目形式等并未改变,但是可以看出节目对现场控制更加严格了。

数据来自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婚恋交友类节目研究报告》,2010年5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第3章《非诚勿扰》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非诚勿扰》播出期间,一些嘉宾如马诺、朱真芳等人所持有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女嘉宾马诺因雷人言论被冠以“拜金女”、“宝马女”的称号。另一位女嘉宾朱真芳因为“握一次手得给20万”、“我没有在他身上闻到钱的味道”等出位言论也饱受争议。5月,被称为“最清纯女嘉宾”的闫凤娇“不雅照”在网络上陆续出现,闫凤娇随后退出节目。这些被染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婚恋观”正在严重冲击扭曲着这个营养不良时代的风气和主流价值。

同时观众更加质疑节目对嘉宾身份的“造假”行为。在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及论坛上,网友将某些“明星嘉宾”的真实身份进行了揭露,引起了观众极大的愤慨。

《非诚勿扰》是存在于主流媒体——电视上的一档相亲节目,它所呈现的价值观念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虽然并没有规定它具有必须教导观众的责任。但是只有引导主流的价值观念,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形成正面影响,才可能更多的获得观众以及社会的认可。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第4章《非诚勿扰》利弊分析

4.1 从江苏卫视看《非诚勿扰》利弊分析

4.1.1 《非诚勿扰》给江苏卫视带来的效益

自《非诚勿扰》开播以来,收视节节攀升,网络关注度更是突飞猛涨。一方面为江苏卫视吸引来了庞大的观众群,提高了收视率。据调查显示,在2010年4月,《非诚勿扰》的网络日搜索指数最高达到了180万次,而湖南电视台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日搜索量最高仅20万次,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最高日检索量仅10万次。(如下表)①

根据央视-索福瑞34城市收视率调查统计,2010年3月28日《非诚勿扰》收视率达到了2.82%,成2为中国内地周末节目收视冠军。5月16日《非诚勿扰》又以4.23%的收视率刷新了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记录,也是五年来中国省级卫视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峰值。而最新统计结果显示,5月30号《非诚勿扰》收视达到了4.65%,再创记录!②

数据来自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婚恋交友类节目研究报告》,2010年5月。②

数据来自整合营销传播【天助网】。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统计,《非诚勿扰》已经成为收视率仅次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节目(所有频道在内)。

在4月电视服务类节目关注度排行榜中,《非诚勿扰》以74.31%的成绩高居榜首,将其他节目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如下表)①

3无疑《非诚勿扰》这样的成绩将使其在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同时,在另一方面,日渐高涨的收视率,也使得广告赞助商纷纷投来暧昧的目光。各时段广告价格也水涨船高,且“日新月异”。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节目插播广告的刊列价连续上调四次,重播时段广告价格上涨至与首播时一致。若想要在首播时段插播广告得提前几个月预定,重播时段也要提前一个月预定,然而也仍有不少商家跻身过来,想要分得一块蛋糕。

《非诚勿扰》的赞助商步步高音乐手机、伊利优酸乳、哇哈哈、苏宁电器等在节目播出后都分别收到了一定的广告效果。其中步步高音乐手机作为独家冠名赞助商,其商标、品牌名在节目中随处可见,广告效果最为明显。根据媒体研究资料表明,从节目播出到四月中旬为止,每到周末节目播出时间,步步高音乐手机的网络搜索量将比平时高出一倍。而节目的搜索指数则要比平时高出几个跨度。(如下表)

3① 数据来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婚恋交友类节目研究报告》,2010年5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非诚勿扰》通过制造话题,利用网络媒体以及消费者口碑等,将节目以最快的方式推到了大众面前。通过观众和网友们的讨论形成舆论,使其本身成为关注的焦点,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不仅如此,节目本身也形成了一个品牌,并不断积累,成为巨大的无形资产。

4.1.2 《非诚勿扰》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话题被广泛讨论的同时,争议也是与日俱增。节目带来了高收视和巨大的广告收入,也带来了无数谩骂。嘉宾大胆出位的言论,引起观众的强烈谴责。认为这些世俗、拜金、享乐主义至上的价值言论对青少年在内的一些还没有形成正确判断能力的观众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有害于社会道德风气,是80、90后们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体现。

诚然,赤裸的金钱观、庸俗的物欲主义是为人民所唾弃的。虽然在节目中,主持人孟非、嘉宾主持乐嘉,都会适时的站出来对嘉宾们不良言论给予批评,提出建议,以一种主流大众的观念引导她们。但是在中国荧屏上,流于传统的思想表现往往不被人们记住,而一旦出现有违常理的言论、现象,人们就会如抓住一个十恶不赦的江洋大盗,转过身来纷纷指责它。《非诚勿扰》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嘉宾的表演欲也使得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些嘉宾在台上久久不肯被选走,不愿离去,不得不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各个的俊男靓女,条件优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秀却要“沦落”到靠相亲节目来找对象,于是“托儿”的嫌疑被提上案台。且不论这“托儿”是真是假,单就观众的怀疑已经给节目的发展造成了威胁。对于那些仅把它当成娱乐节目来观看的观众来说,真假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另一部分观众来说,如果节目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观看的意义。最终节目便会因得不到认可失去这部分观众,且是大多数的观众。

拜金女、宝马女、富二代、不雅照、极品婆婆、凤凰男这些道德的争端,无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节目的发展。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对相亲类节目中存在的造假、过度炒作、宣扬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价值观等现象进行整治。《非诚勿扰》不得不停播整顿。

4.2 从嘉宾看《非诚勿扰》利弊分析

4.2.1 《非诚勿扰》给嘉宾带来的利益

《非诚勿扰》为嘉宾提供的是一个婚恋交友的平台,却更像是嘉宾们自我营销、迅速走红的一个捷径。很多从节目中走红的嘉宾俨然已近接近于二线明星。受到一些广告商的青睐,会接到来自于各大媒体的采访,身价、姿态也与二线明星相近。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马诺。因一句“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而火爆整个网络。“马诺”、“拜金女”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关键词。在百度相关词条搜索中输入“马诺”,结果显示:找到相关网页约26,100,000篇。一个人能够吸引几百万网帖,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公众人物。

在第25期节目中,男嘉宾李海宁更是在自我营销上做足了功课。42岁的李海宁是海宁涂料和海宁桥牌两家企业的老板。他一上台便以其所表现出的幽默搞笑而又一本正经的谈话风格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在女嘉宾问其是否有孩子时,他却回答说我搞李海宁涂料和李海宁桥牌,看似答非所问,幽默搞笑,实则是他用不经意的方式将自己的两个公司告知了观众,而观众也会对这一无厘头的回答所忍俊不禁,从而印象深刻。并被冠名为“涂料大叔”。他的另一个亮点是一张名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片14个联系方式,不论你是想通过开心网、慧聪网、敦煌网、QQ、E-mail,南京手机、无锡手机等来联系他都没问题,主要是他是为了方便大家使用熟悉的联络方式。他通过高收视率的电视媒体,与高流量的网络媒体双重结合,将自我营销做到了极致。在节目播出后至今,在百度搜索上关于李海宁的文章大约有149,000篇。

《非诚勿扰》给了一些演艺圈边缘的女嘉宾一个展示个性与自我的平台,她们在节目中通过各种手段给观众留下印象,积累人气,以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一些女嘉宾如马诺、马伊咪、闫凤娇、谢佳等通过节目迅速变成了具有高知名度的“明星”,从此活跃于媒体上。当然也有像李洋跟李孟的感人故事。4.2.2 《非诚勿扰》对嘉宾的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节目中,一些嘉宾的出位表现给她们带来了知名度,也带来了批判和指责的声音。嘉宾在节目中展现的可能仅仅只是她们的某一个面而已,有些本性大胆反叛,有些心直口快,然而观众大多凭此多她们进行定位。闫凤娇在节目中表现温婉优雅、善解人意,却被曝“不雅照”,流传于网络,颠覆了观众原本对她的良好印象,因此对其大加责难。马诺因其大胆的观点被冠为“宝马女”,朱真芳对豪宅、金钱的执着追求,扬言“握一次手要20万”,使其成为“拜金女”,还有富二代刘云超等等,其个人生活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威胁。

在记者对朱真芳的访问中,朱真芳表示,很多观众和网友因对其拜金言论的不满,纷纷打电话到她的老班和她所在的公司,斥责她,并要求解雇她。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和工作。同时朱真芳的同事表示,朱真芳的20万说辞也仅仅是玩笑而已,其在平时工作中有朋友过来揩油,她还要100万。①

① 朱真芳退出节目之后,某报记者于5月12日对其进行了采访。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结论

电视相亲节目是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直存在的一档节目形式。一方面它为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个婚恋交友的平台,另一方面节目为电视频道赢得收视率,带来效益。但是节目中所反映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从播出到收视达到顶峰,这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是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同过对《非诚勿扰》这一典型例子的研究,认为节目本身还是比较成功,在收视率和关注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也为江苏卫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品牌效益。但是,在节目内容和嘉宾的控制上不够到位,话题过于敏感,使得其不被认可,发展也受到制约。节目组在以后的节目制作中需要更加谨慎,把好各道关口,尤其是在嘉宾的选择、话题的控制上更偏于主流价值观,主持人给以更多正确的引导,定将使其负面影响有所减少,使节目有效地发展下去。

本人文笔粗劣简陋,观点肤浅,如有所失误,还望老师批评与指导。

参考文献

成都理工大学学年论文

1、陆高峰,《电视相亲节目的SWOT分析》青年记者,2010年6月12日。

2、《《非诚勿扰》火爆中国》腾讯今日话题第1248期,2010年5月20日。

3、《电视相亲节目,谁在玩“火” 》人民日报,6月22日。

4、《相亲节目鼓励出位表演 应停止低俗化》人民日报,6月22日。

5、《婚恋节目 绝不能靠低俗吸引眼球》

6、王舒怀,《七成网友认为:相亲类节目该“刹车”了》人民网—人民日报,6月23日。

7、张英,《相亲节目整风》南方周末。

8、兰若,《社会谴责可能比官方禁止更有效——影评人周黎明比较中西相亲节目之差异》,南方周末。

9、谭小芳,《非诚勿扰》的营销经。

第二篇: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冷思考——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冷思考——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摘要: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媒体责任。

江苏卫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不久即引发了收视狂潮。由节目引发的关于婚恋价值观的讨论,从网络、电视等各大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热议不断。而节目中涌现出的几个话题人物也是备受瞩目,甚至有的还成为“名人”。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浙江卫视的《爱拼才会赢》等也是收视率直线上升。直到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的短评。于是乎,各家媒体对其婚恋交友节目进行整改或干脆撤掉。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整改后继续播出,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播出初期。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过喧嚣之后,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思考。

一、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婚恋节目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到21世纪初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史上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与此同时,广播媒体的征婚节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广播媒体更适应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性。而真正将婚恋节目推向高潮的是在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征婚男女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真面目示人。一时间,从省级卫视到地市级电视台,克隆征婚节目的玫瑰之花开遍全国。

几年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销声匿迹。而直到2009年底,从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开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相亲赢未来》等,引发了第三轮相亲节目的狂潮,而其中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引发的争议最多。

二、婚恋交友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

为什么今天相亲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目的话题性,是收视的一大法宝。网络等新媒体的参战,是相亲类节目火爆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我们对比今天的相亲节目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节目,观众之所以认为今天的节目比前两个时期的节目更加火爆,是因为每期节目都形成了话题性,而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为节目话题的延伸提供了讨论、发酵的平台,也加快了节目的传播速度。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像“富二代”刘云超、“宝马女”马诺、“拜金女”朱真芳以及以中性著称的谢佳等,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引起讨论,赞赏其个性的有之,谩骂其无耻者也有之,而这几个从电视屏幕一夜

成名的真人秀明星,也时不时的现身网络的贴吧、博客中,发表自己的“宣言”,有的甚至以网路为阵地,与网友隔空对骂,虚拟网络中的激战,又反馈到电视节目中,直至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有男嘉宾直奔马诺、朱真芳等人而来,有一男嘉宾甚至在节目现场骂马诺拜金,要求其下台,引发了一幕幕闹剧,这些无比戏剧化的节目场面,又引发到生活中,更多的电视观众在生活中讨论起婚恋价值观。因此,网络等新媒体推动了节目的快速蹿红,收视率也一路飚高。

其次,节目的创新,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

《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比例是1:24的形式出现,改变以往电视相亲节目1:1的形式,而在1:24的对决中,会有更多的戏剧性看点,从而形成更多可供娱乐讨论的话题出现。

节目的音乐设计,更是贴合了节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男女嘉宾配对成功时,背景音乐是曹格和卓文萱的《梁山伯与茱莉叶》,而没有配对成功则是选择了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这些应景的音乐更是激起了嘉宾与电视观众的心理共鸣。同时,节目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美国小伙子鲁志焰的出现,为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和话题。

第三,从社会背景来看,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引发的媒体与受众合谋下的大众狂欢,助推了节目的发展。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传达着大众文化的意志,这是不争的事实。大众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向主流价值观宣战。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各种价值观得以全方位的表达,既有“宝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场,也有追求真爱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然而,新时代的相亲,都引发了更多的收视看点。“宝马女”马诺的一句“宁肯在宝马车里哭”引发电视观众及网友的攻击与谩骂,电视观众与网友的合力围观,助推了《非诚勿扰》的收视高潮。

第四,剩男剩女时代引发新时期的社会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而社会节奏也随之加快,适婚的单身男女在社会快节奏的步伐中,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近几年来,各大媒体都组织过相亲大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而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却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据有关调查机构的受众调查显示,相亲节目的相当一部分受众是适婚男女的父母,他们想通过节目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好为自己的子女做好相亲的参考。

三、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轮的婚恋相亲节目引发的如婚恋价值观的热议,电视媒体在此类节目的责任问题,应当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确实担当起媒体应付的社会责任。

(一)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应担负起弘扬真善美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言:在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零门槛的大众媒体中,必须表达多数人公认的价值观,主流文化理应占到上风。我们也能从《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西方影视作品中看到,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社会开放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更应通过媒体来加以传播,真正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媒体也是社会的媒体,因此媒体的社会话语应该谨慎使用。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就目前媒体出现的过度商业化、媚俗化、拜金主义的现象,更应建立起有效的媒体监督机制。应该让媒体服务于多元受众,满足于更多层次需求的节目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应建立起科学规范和社会价值指导意义的节目评估体系。让更多元,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电视节目活跃于荧屏,积极引导社会大趋势的发展。

第三篇:娱乐化电视节目的语境——以以《非诚勿扰》为例

论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语境

——以《非诚勿扰》为例

 杨璇

(中国传媒大学09对外汉语200909123018)

『摘要』:语境(context)是指言语使用的环境,它对言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视语境作为语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是通过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显现出来的。电视语境的受众面积广、影响范围大,所以在电视节目过分追求平民娱乐化的今天,分析探讨电视娱乐节目的语境便更凸显了它的的重要性。本文以今年收视率极高的相亲类电视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为例,浅析当下的电视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其语境的特点。

『关键词』:电视语境平民娱乐化《非诚勿扰》

一.国内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现状

2004年的《中国电视媒体优秀栏目盘点》中显示,新闻类和娱乐类栏目是被众多观众所接受和认同的两类电视节目。相比于新闻类节目而言,以轻松、活跃、快乐为基本基调的娱乐电视节目更加满足了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希望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愿望,从而得到了个多的社会关注。

当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第一是《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为代表的综合类文艺表演;第二是《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明星娱乐节目;第三是《幸运52》 《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第四是于2003年开始活跃荧幕的《星光大道》、《快乐女生》、《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真人秀”节目;最后便是今年兴起的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娱乐相亲型节目。根据全国收视率的调查分析显示,第三类、第四类节目在近两年来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收视率和媒体关注率。

分析观察这四类节目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平民化”的娱乐节目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和追捧,在当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中“平民娱乐化”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各大“真人秀”节目还是《非诚勿扰》,除了华丽的舞台效果、轻松的节目氛围、平民娱乐化的节目方式更是成为了制造一场场荧屏盛宴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平民模式更是在电视媒体中掀起了一股“全民娱乐”的热潮。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迅速窜红,给电台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也让参与者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自我价值的确认。哲学上认为,有需求便会有生产,所以在商业逻辑下的指导下,中国的各大电视台都开始争相模仿,推出各种符合大众审美的平民娱乐化节目以赢得大众的喜爱,提高收视率。而各种平民娱乐化节目的快速增加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变化,从而使这样的平民娱乐化超越了单一的电视媒体领域继而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社会现象。

本文中要重点分析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便是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代表。《非诚勿扰》2010年初一经播出,便在短时间内超过了老牌的明星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荣登收视率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是一档国内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一对一的相亲模式,时尚前卫。每期节目同时出现12个不同年龄、职业的女嘉宾的节目设置亦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心理需求。作为一档相亲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窥私心理,而主持、嘉宾的大胆的言辞以及在节目中折射和衍生出来的社会热点话题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媒体的关注。《非诚勿扰》是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典型代表,所以选择《非诚勿扰》作为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语境问题的分析素材具有典型性。

二.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语境特点

根据《电视访谈节目语篇研究》一书,我们把电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而上下文语境包括言语语境、画面语境、音乐语境、音响语境;情景语境包括大众传播语境和人际传播语境;文化语境包括社会语境、民族传统语境、时代语境。而当下盛行的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在不同的语境分类中都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我们以《非诚勿扰》为例,通过对语录的收集和分析,重点讨论《非诚勿扰》中引起广泛争议的言论所体现出来的平民化电视节目语境的新特点。

1.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语境与社会现状联系更紧密

大众媒体的的日渐开明化和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中参与人员的个人素质局限性,使文化语境与社会现状联系更紧密,具体体现在社会语境对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更直接和时代语境对社会现状反映的即时性增加两个方面。

举例说明,《非诚勿扰》中来自杭州的男嘉宾沈勇携母征婚,其母在节目中公然宣称“不要模特、演员,不要农村女孩”,这一行为遭到了一致的谴责和质疑。

在现场播放的视频中沈勇母亲有这样两段讲话:

 沈勇母:“我的要求就是呢,小姑娘能够特别持家,平面模特这种女的,以后顾不了家的。

吃饭啊,饭店。衣服又不用洗的,洗衣店。她的钱赚得再多好了,没有安全感,不像个家。她一会儿要飞到新加坡去了,一会儿飞到台湾去了,一会儿飞到香港去了。他要找一个能经常在一起的,不要飞来飞去的。你说像这种模特,演员啊这些,我们不考虑的,样子再好,钱再多,也不要。”

 沈勇母:“农村的不好,农村的不要找。像今天舅舅来了,后天哥哥来了,大后天妈妈来

了,爸爸来了,小叔子来了,大叔子来了,如果这样家要变旅馆了。”

——选自《非诚勿扰》 4月11日第18期

上面节选的沈母语录中涉及到了对模特、演员等从事娱乐行业工作和农民这两类职业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段评价中带有明显的职业歧视色彩倾向,而这样的歧视现象不仅仅是沈母个人教养和素质的一种直观反映,更映射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农民歧视、对娱乐质疑”的问题,是社会价值观念存在误区的体现。这也便是我所说的,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社会语境对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更直接这一特点的例证。

《非诚勿扰》作为一个平民相亲类节目,对参加人员的文化层次、个人教养没有过高的要求和限制,这也大大增加了节目中出现各种偏激言论或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言论的可能性;同时为了追求收视率,部分媒体也会将这些言论作为提高关注度的噱头,从而默认了参加人员一些偏激言论的出现。所以这也就是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语境的一大特点——社会语境对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更直接出现的原因所在。

关于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时代语境对社会现状反映的即时性增加这一观点我们用《非诚勿扰》中出现过一个自爆身价600万的富二代刘云超颇具争议的关于“富二代飚车”的言论来说明。

 在《非诚勿扰》节目现场的自我介绍vcr中,刘云超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爱好的。

刘云超:“平时,跟朋友一起玩玩车啊,去去酒吧,k歌,然后打打高尔夫啊,钓钓鱼。也不是特别厉害吧,反正速度还可以,也不是特别厉害吧。然后漂移啊,甩尾啊都是我的拿手。”

 在随后刘云超和《非诚勿扰》现场的心理性格分析专家乐嘉有这样一段对话:

乐嘉:“我非常佩服云超,我最佩服你的一点是,我我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比你胆子更大的人,所以我发自内心的佩服你。就是你知道不知道你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怎么说,你知道在去年全中国发生了非常非常多的,这个富二代撞车导致很多人惨痛伤亡的事情,你可以把漂移和甩尾讲的如此的轻松,你不觉得……”

刘云超:“我知道我知道,但是我有一点我要说明,车开在路上本来就有风险,但风险不来源于车辆,而来源于驾驶它的人,有没有这个能力去驾驶它。”

乐嘉:“所有出事的人都会说,我觉得我的能力没问题”。

刘云超:“我觉得他们不确定自己,他们没有能力驾驭它”。

乐嘉:“所以你觉得你很没问题,你的能力足够驾驭”。

刘云超:“对啊,我有这个能力驾驭。”

——《非诚勿扰》

首先,不管是“富二代”还是“富二代飚车事故”它们已经深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而刘云超便是来自于这样的普通人群,所以他在《非诚勿扰》中的言论具有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言论的代表性。“。其次,富二代”是近一两年来才逐渐在社会中流行的新词汇,而“富二代飚车事故”是发生在2009年并且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事件之一。可以说,刘云超这一段不超过500字的对话中,便囊括了当下最受社会舆论关注的两大社会热点。以上所说都体现了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时代语境对社会现状反映的即时性增加这一观点。

2.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情景语境向非正式化发展

电视语境中的情景语境包括大众传播语境和人际传播语境,而大众传播语境又包括主持人和受众交流的语境、现场嘉宾与受众交流的语境以及主持人和现场嘉宾共同与受众交流的语境。而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情景语境的非正式化发展是指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在平民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中说话越来越随意,生活化口语越来越多,更甚者还

会有不雅语言的使用。比如《非诚勿扰》作为一个受众为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的节目,在录制现场主持人孟非曾有一段关于“公务员欠抽”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孟非:如果你们旁边有搞得一个个像公务员那样的死dǐng你就把他弄走,我一看到这些人

我就难受,最欠抽的就是公务员。如果你们之中有公务员,请原谅我这样说话,你不是我针对的对象。大多数公务员是比较混帐,少数,也有好的,也有好的。

孟非的这段言论无疑是有些偏激的,像“欠抽”、“混帐”这样的词语出现在受众面如此之大的节目中也未免有些不雅观。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带有严重讽刺意味的言论所针对的对象是中国公务员这一庞大的群体,这样一偏概全因为个人观点而盲目扩大打击面的言论也是对电视节目正规化语言的巨大挑战和冲击。随意、生活化、粗俗的语言使情景语境向非正式化发展已经成为平民娱乐化电视节目的又一特色。

结语:

大众传播向娱乐化发展的趋势使得平民娱乐化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我们的电视荧幕。类似于《快乐女生》、《非诚勿扰》这样的平民参与型节目也越来越能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在平民娱乐化节目大肆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看到这类电视节目的语境的新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中所存在的各种语言问题、社会问题。我认为,大众媒体在追求高收视率、商业利润的同时,更应该充分重视电视节目本应该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做好正确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工作,引导观众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电视语境泛娱乐化状况出现。

参考文献:

高登亮 钟焜茂 詹仁美语境学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

陈功兰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解读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语境《广电视听》

董小玉营造雅正的健康语———对话电视选秀节目赵雪

周明强《传媒观察2008·1(上半月)》 电视访谈节目语篇研究 中国戏剧出版社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电视求职节目的权力话语研究—以《职来职往》、《非诚勿扰》为例

电视求职节目的权力话语研究

——以《非你莫属》、《职来职往》为例

摘要:近年来,《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热播,除了与社会上就业难、就业热的现象有关外,更是其节目形式的创新征服了受众,贴近受众,更好的为求职者服务是这一类大型职场秀的宗旨。然而,电视求职类节目的终极目的是否真的是服务受众,服务求职者?本文关于电视求职节目的权力话语分析研究能让更多的人解读到节目的运作机制。电视求职节目的权力话语研究,就是分析在电视求职节目中“谁能够说话”、“他能够说什么”、“谁的话更有权威性”等一系列问题,它是一种与话语者自身的身份、地位、知识等相关的话语权。

关键词:电视求职类节目,权力话语,福柯,话语霸权

正文:

1.电视求职节目的诞生(受众心理分析、节目议程设置)

1.1背景分析:

2003 年前后,我国一度掀起过创办电视求职类节目的热潮,《绝对挑战》、《勇往直前》、《赢在中国》和《创智赢家》等便应运而生,这些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求职者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平台。但是都未能形成有效地传播效果,不能真正的缓解就业压力,因此渐渐的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近年,我国大学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及其他社会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因此,2010 年底,中国教育频道连同江苏卫视共同打造了电视求职节目——《职来职往》,其旨在利用电视手段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缓解就业压力。它与真实的职场特征相结合,融入更多的娱乐和“秀”的元素,有一定的创新性,节目形式也较为新颖,赢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同时也使电视求职节目过渡到新的发展领域。随后,《非你莫属》、《步步为赢》、《天生我才》等节目也相继热播。

1.2原因分析:

1.2.1节目定位清晰,与目前就业难的社会形势相符,同时契合受众的心理。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 2009 年中国各类高校总数达到2663 所,同年高校毕业生达 611 万人,当年就业率约为68%。”[1]这么多的应届毕业生,再加上往届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还有社会人士,就业市场压力巨大,求职尤其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求职显得异常困难。电视求职节目的受众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定位清晰明确。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求职节目汲取职场经验,有方向、有目标的做就业准备,这有助于大学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节目关注求职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直击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社会现实,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如:《职来职往》将其节目性质定位为职场类娱乐真人秀,并将其受众明确定位为在校大学生和社会求职者,旨在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就业者清晰地认识自己,选择正确的职场方向让观众从节目中获得更多的职场经验和人生经验。清晰的定位作为《职来职往》成功的基础使得《职来职往》在角色挑选和宣传推广等环节水到渠成。[2]

1.2.2电视娱乐化倾向,求职节目为了迎合受众,在形式上加入了更多的娱乐元素,节目的议程设置能满足受众的娱乐心态,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职场,学习求职知识,积累求职经验。在泛娱乐化时代里,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日益严峻的求职形式,要求电视求职节目有更多的创新和娱乐性元素。电视求职类节目,就以电视真人秀的形式为依托,将求职现场公开在电视媒介中进行应聘和招聘活动。节目为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开始刻意制造噱头以刺激收视,节目中充斥了大量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元素。如,传授职场求生策略、暴露 1

职场黑暗、揭人隐私等,在职场竞争中突出人性的阴暗面,善于煽情,这些做法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这种做法也遭到了众多人的批判和质疑。电视求职节目也能让受众更好的汲取知识,受众在观看节目中应聘者的表现时,能反省自身,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电视节目收视率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之下,电视求职类节目虏获了众多受众的芳心,在社会上获得强烈反响,拥有可观的固定受众群。

2.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性质

2.1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电视求职类节目

从第一个电视求职类节目《绝对挑战》诞生到今天的《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走红,电视求职类节目在节目创作意图和节目内容、环节设置上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除了娱乐元素的加入外,更多的是主持人和观察员占据了主导地位,用人单位根据主持人与求职者的问答,及求职者的短片介绍判定求职者的应变能力、学识水平、个人能力等关键要素;而在用人单位和企业做出最终判断之前,观察员的一席话让用人单位警醒,他们的话是借鉴、是参考、更是用人单位做出裁决的重要依据。但电视求职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节目形式单一等不足,也是电视求职类节目今后发展中的绊脚石。

电视求职类节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和均衡自身发展中的优缺点,坚定节目定位,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赋予节目独特的文化内涵,做到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均衡,不唯收视率论英雄。充分发挥电视求职节目的教育功能,承担其社会责任。麦克卢汉说过:“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3]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建立的新媒体,不只局限于做传统的、单一的内容产品,而应全面的考虑产品的性能及其功用。电视求职类节目亦是如此,需要均衡各方利益,在达到商业目的的同时注重教育和引导,打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2.2节目性质分析:求职、娱乐、选秀掺杂

电视求职节目作为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把真实的求职场景借助电视这一新媒介进行展示,是求职节目的一种形式,意在求职,为求职者服务。节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在与主持人和行业达人的对话交流中,展现自身的社交能力及临场反应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但其中掺杂了诸多的娱乐和选秀元素,制造新奇刺激的话题,暴露职场的黑暗,运用隐私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和偷窥欲。同时,运用明星达人及多位行业达人间的互相吐槽和关于话题或选手的争议制造看点,吸引受众,大肆娱乐,更有选秀的嫌疑,更有甚者称其为职场版的《非诚勿扰》。

3.权力话语的运作模式剖析

3.1节目组、制片人、导演:

3.1.1参与整合节目的制作和剪辑,受众最终看到的电视节目不可能是其原型,而是经过剪辑和加工的后期成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制片人和导演以及电视台本身的意图。就多数电视传播而言,编辑(编导、导演、导播等)是一个重要的岗位。编辑的策划活动就是通过自身的脑力活动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决策和预先的策划,决定节目以何种内容,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确定谁能够顺利实现发言权和说话权。近年编辑策划理念的提出和流行,是与我国媒介话语传播活动相关的,是传播本位话语的体现。编辑策划意图的实现过程,就是主流话语地位得到强化、电视台和主流节目频道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巩固的过程。

当前,电视编导、制片人在策划制作电视节目时,一般都试图把社会话语(各类新闻信息源、热点话题等)带入他的策划认知当中,确定话语的话题、体裁和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电视编导的策划传播意图被嵌入到电视节目的完整流程当中,让电视画面提供的事实信息不断影响受众的记忆内容和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认知模式。

在电视求职节目中,节目组(制片人、导演)直接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设置流程和走向等。从前期的策划、直播及后期的制作和剪辑,是主流话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在对主流话语进行传播的同时,对受众的知识结构、人生态度和认知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实现传播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

3.1.2节目组筛选求职者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投递简历。报名参加的人都有资格参与进来,在电视节目中亮相的选手都是经过节目组精心选择的。《职来职往》开播三个月以后,随着收视率的不断提高,节目组收到的求职简历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能收到七八十份求职简历。报名和上节目的比例大概是200:1,那些附上照片和写有详细介绍的求职者会优先考虑。”制片人马浚益透露。而从已播出的14期中看,几乎每期的5位求职者都各具特色,既有高学历的名牌高校在校生和拿着洋学历的海归,也有老实厚道的技术工人,有不愿接受父母安排而出门奋斗的“富二代”,也有住地下室吃馒头咸菜的“北漂”,甚至还有久未出门工作的家庭妇女和退居二线再就业的老阿姨。节目组在对求职者的选择中享有一定的权力。这些人各具特色,有故事,有可读性,符合节目娱乐的特性,才有机会参与进来。

3.2主持人:

我国电视求职节目参与人员众多,节目环节也相对丰富。主要表现为主持人把握现场节奏、职场分析师启发引导选手和嘉宾、节目嘉宾提供职位并点评。“一个好的节目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所谓 ‘好 ’就是要符合节目特色。”[4]主持人贯穿节目的始终,引导节目走向和现场嘉宾的参与互动,通过与求职者的对话和交流,让企业达人了解求职者的意愿以及专业知识才能和现场应变能力等,从而做出选择。这类节目一般都要求主持人反应迅速,富有幽默感,并且有较强的现场掌控能力。如《职来职往》的节目主持人李响,平易近人,让人有亲切感,谈吐活泼风趣;《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言语犀利,思维缜密。善于挖掘亮点。但他们始终都是权力的掌控者,把握着各个环节的设置和节目的整体走向,对现场嘉宾和求职者进行引导、交流和对话,这是电视节目设置的需要。

3.3求职者与用人单位:

求职者是权力的附庸者,鲜有话语权力的凸显。他们还处于一种“让你讲话你就讲,不让你说就沉默做空气”的劣势地位。在节目中多数时间沉默,能说话时多又因为恐惧、紧张等,不能够完全清晰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企业达人能够依据主持人和职场分析师的话语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力。对求职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力。

从《职来职往》节目的表面形态来看,是一场面试,求职者面对由 18 个职场达人组成的面试团的提问,结局或是过关或是被灭灯淘汰,只要赢得 9 位以上职场达人的认可,就有权选择自己喜欢企业所提供的职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一场精英文化对抗大众文化,一场精英分子对平民的审判,当职场达人每一轮对求职者以 “亮灯” 的形式来肯定或否定选手时,是一种权力的体现,职场达人有绝对话语权。“台上” 与 “台下”就是一种权力的建构方式,当你在 “台下” 时,会不自觉把 “台上”的人认为是权威的,且他们话语也具有强说服力,总之,节目中 “台上” 与 “台下” 是一种权力划分的界限,也是话语权力的不同体现。求职节目所提供的媒介环境中容不下群体中产生不一样的声音,而更多的是精英群体对环境的评判和构建,而大众群体则呈现沉默的状态。

同时行业达人间也存在话语失衡的现象。通过《职来职往》的播出,随着“学历代表你的过去,财力代表现在的努力,学习能力代表将来的成就”等语录的蹿红,申晨、唐宁、杨石头等少数职场达人成为网络红人,而其他更多的职场达人相对越发沉默。那些活跃的职场达人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了选手的求职结果,但另一些没有发言的达人们的观点被淹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明星达人话语权的提高,意味着节目中其余行业达人的话语权缺失。每期节目都有近1/3 的行业达人少有发表言论的机会,18 位行业达人间出现了严重的话语权失

衡。节目发展需要多元价值和不同的声音来共同支撑,话语权的失衡对求职者及节目观众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3.4现场观察员:

给出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一意见和建议却因自身的地位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可能会对用人单位最终的判断产生不可小窥的影响。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体积极寻求专家话语的“权威”象征意义,同时专家也在寻求媒体来传播其观点,两者的合作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专家”景观。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展,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知识的“壁垒”,专业知识成为了知识共同体和社会日常生活的主流话语。传统意义上人们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处理日常生活的方式,已经在专业时代丧失了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科学”和专业知识所主导。在这一宏观的社会背景下,“专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意义,作为“权威”的象征符号,这一群体分布在各个领域,为人们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决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布道者”。

现在的求职类节目中也不例外,一般都设有职场分析师这一角色即所谓的职场专家,其主要作用是在选手感到迷茫或需要转变思想时给予启发或建议从而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同时能够影响企业达人的最终判断。如《职来职往》节目中的职场分析师雷明,时常在选手陷入迷茫与危机时“拔刀相助”,“敏锐地捕捉发现选手言谈中的细节,然后妙语连珠地给予求职者建议”[5]。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当下的电视求职类节目中,节目组、主持人和职场分析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力,用人单位相较求职者而言,享有相对话语权力。

4.剖析原因

4.1福柯的“权力——知识关系”理论:知识与权力结合产生新的权力,权力又作用于知识,产生了有关认识主体、认知对象和认识模式等新的认识。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福柯不仅考察了权力对知识的作用,而且考察了知识对权力的作用。他强调二者的共生关系,视知识与权力为一个共生体。一方面,权力对知识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它或者鼓励和激励知识,或者征服、限制知识,在知识身上打上权力的烙印;另一方面,知识也作用于权力,它能给人以权力,如果没有知识的散播、保存,权力也无法发挥作用。一句话,没有权力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也就没有权力。

福柯认为,我们的话语都是“知识意志(或意愿)”(will to knowledge)和“权力意志(或意愿)”(will to power)交织而成的结果。各种不同话语的此消彼长,同一话语内的争执、争斗,都充分显示权力关系的介入与干预。任何一种权力关系的运作都离不开知识或真理体制的介入。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历史的文化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成。话语与权力是一种辨证的同构关系。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是权力。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政府机构就是靠掌握话语知识来掌握权力的。

福柯认为权力施行的每一个点同时也是知识形成的所在。此外,每个施行点上的知识亦都有权力贯穿运作,真理体制是权力运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产物。一方面,这种真理体制为权力运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一种知识政治(politics ofknowledge);另一方面,真理体制建立了一种人们可以接受权力运作的状态,这也是权力运作的基础,一种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根据。求职节目所提供的媒介环境中容不下群体中产生不一样的声音,而更多的是精英群体(职业达人和职场分析师)对环境的评判和构建,而大众群体则呈现沉默的状态。福柯指出了权力/知识互为表里的运作,权力与真理是一体两面,如福柯所言:现代人文主义将知识与权力之间划清界限是错的。知识与权力是统筹的整体,权力在运作时不可能不运用知识,而知识也不可能不产生权力。因此,在电视求职节目中拥有知识的大众精英群体——行业达

人和职场分析师在电视求职节目的节目现场拥有更多的权力话语,他们能说更多的话,话语能更多的被倾听和关注,更具权威性。

4.2节目的运作模式和节目的议程设置决定了主持人的主导地位。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更是形成、复制、扩散和放大社会舆论的社会工具。因此人们所接触的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形态,也是大众传播者与传播载体紧密结合后的产物,更是反映社会内在要求、引领社会变化发展的利器。事实上,大众传媒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一种话语的权利,大众传播者就是大众传播话语权的掌握者。在电视求职节目中,节目组(制片人、导演等)作为幕后制作团队,对节目的流程和节目设置拥有自主权,节目能够按照节目组的意愿进行节目下去。

5.电视求职节目权力话语的社会机制反思

传媒产业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对信息进行吸纳、筛选、处理、加工、传播的“机器”系统。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信息每时每刻都要受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中的权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个机制和管理不是很健康的机构中,在落后的观念环境中,会对信息(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播处理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其非合理性价值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具体说来,传媒产业的内部的信息话语权力问题,至少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传播什么信息(生产什么传媒产品,推出什么样的视听节目);②用什么样的人来传播(按什么样标准,通过样手段或者方式配置人力资源);③按照什么样的程序,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加工、生产(管理机制);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贯之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念、原则(产品品牌和形象)。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的管理机制来看,以上任何的一个环节,都有会涉及到与传媒产业相关的任何一个部门的利益分配和转换问题。而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来看,利益的分配和转换实质上是信息话语权力的分配和转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和体制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流通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传媒产业运作中的许多工作必须是创造性的,它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具有信息签别、批判、筛选、加工能力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具有文化批判理性,他们担任信息传播组织的把关人工作,在传媒运作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相对自由的话语权力,这样,他们就能够提高传播工作水平和文化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传媒业开拓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信息话语传播的技术与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传媒产业管理机制应该凸现传播本位。传播本位话语权力的运作规则就是要在传媒产业的管理运行中,以民主、科学的态度,以文化信息传播的效果为目的,以利用高科技和科技创新为手段,尊重客观实际,按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办事。

从理论上讲,在大众传媒中,知识分子介入的程度,反映着信息传播的文化含量。官本位话语与传播本位话语之间权力转换,必然会改变目前传媒业界仍存在的知识分子被“边缘化”的状态,丰富传播组织的知识结构。知识分子的大量介入,对改变当前电视节目的庸俗化倾向,改变传媒产业竞争的无序状态;对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必然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韩青,郑蔚.电视服务节目新论 [M].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1-91.[2] 赖春.《职来职往》热播的原因探析[J].考试周刊,2011(66).[3](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体——论人的延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4] 蔡长红。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 [M].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15-217.[5]王念秋.走进高端的电视益智娱乐节目 ———《绝对挑战 》栏目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7(4):23-26.

第五篇:职场真人秀节目核心元素分析——以江苏卫视《职来职往》节目为例

职场真人秀节目核心元素分析——以江苏卫视《职来职往》节目为例

中国电视节目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过程中,真人秀节目占据较大比重,如野外生存类真人秀《生存大挑战》、《走进香格里拉》,就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真人秀节目《幸存者》为模仿蓝本;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是《美国偶像》的中国版本;《中国达人秀》由东方卫视购买英国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的版权制作。此外,中国本土的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电视相亲节目、职场真人秀节目等等,都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相关节目类型基础上,受制于中国媒介环境和媒介体制,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受众收视需求,而制作出的具有较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新类型。

真人秀节目相对于传统电视节目,需具备四大要素:纪实性、戏剧性、游戏性、参与性。职场真人秀节目的这四个要素与其他类型真人秀节目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形成节目独特优势和看点。下面结合一档较高收视率的职场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予以思考和梳理。

一、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吸引受众的核心要素在于“真”,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相对于戏剧作品有更强烈的真实感,因此节目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普通观众的求知欲、猎奇心和窥私心理。在职场真人秀中,其纪实性具体从三个方面表现。

首先,参与节目各方的身份的真实性。在一期职场真人秀节目中,录制现场的“人”的要素可分为四类:求职者、招聘企业代表、主持人和现场观众。求职者的真实性需从个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个体真实即应聘选手身份和个人基本情况的真实。节目制片人马浚益透露,报名和被挑选上节目的比例为两百比一,附有照片和个人资料介绍详尽的报名者会优先考虑。而在节目第二个环节职我本色中,通过选手的VCR短片,了解选手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挖掘选手的闪光点进行测评。其中有些VCR中选手会邀请其朋友、家人出镜,从侧面佐证上场选手身份的真实性。整体真实,在保证每位选手个体真实的同时,节目力求展现求职者的全面性和多元化。从2010年12月节目开播至今,几乎每期四位求职者都各有特点,既有高学历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和学成回国的海归,也有中学没毕业的技术工人和住地下室的“北漂”,甚至还有从未踏入职场的家庭主妇和从机关领导岗位退下的老阿姨。对于这样的安排,制片人坦言,降低门槛,不限年龄和学历,是因为节目观众不仅限于学生群体,而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就业帮助,也希望通过这些热点话题人物来引发大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讨论和对自身的反思与再定位。

招聘企业代表同节目选手一样,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考核的。从年龄来看,涵盖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符合目前各企业管理层的实情。就专业而言,涉及 销售、行政、人力资源、策划、设计等多个行业。在招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大多为广大受众知晓并有较高美誊度的企业,其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此外,为追求节目的公开公正,招聘方也会面临“下岗”危机。一般每录制两期节目,18位行业达人中少则五六个,多则一半会被换掉,满足多元化的招聘和求职需求。

主持人的真实性表现为节目现场真情实感的流露。主持人李响在节目中的情绪表现偏重于感性。如选手讲述和母亲的辛酸往事,李响在一旁潸然泪下,遇到性格乐观开朗、擅长逗乐的选手,李响会幽默、夸张地予以配合,而在毕业季的专场节目中,李响更多表现的是对初入职场年轻人的照顾和安慰。主持人和选手、主持人和观众的情感互动在节目中得以真实展现。节目现场观众的征集往往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发布征集信息,报名者免费参加节目录制,现场观众多为学生、节目粉丝、选手的亲友团。另外,节目几乎每期都会有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并启动《职来职往》校园行活动,已经在北京、杭州各大高校做推广,并陆续去上海、成都、广州等各大城市推广。

其次,选手参与节目诉求的真实性。真人秀节目是一个造星的平台,普通人往往通过一期节

目变成家喻户晓的明星,如《美国偶像》节目中被美国民众广为知晓的孔庆翔,《超级女生》选出的一届届超女,参加《英国达人》的苏珊大妈。正因为如此,选秀节目被诟病和抨击的就在于参与节目的选手的目的和动机,并不是为求职、求偶或其他,而是为增加曝光率,自我炒作。

《职来职往》为恪守节目的服务性宗旨,在参与选手的筛选和求职成功者的回访两方面予以保证。节目选手的筛选在学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凸显平民化倾向,同时,节目试图从服务一个人扩展为服务一群人,因此在选手选择过程中又需考量其代表性。如其中一期毕业季专场,选手是一名来自三本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选手在与主持、应聘方交流过程中谈到自己作为一名三本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和阻力,尽管求职路途艰难,但自己依然在不断锻炼职场能力,积累职场经验,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求职者的经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节目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共鸣。显然,节目组选择这个选手的原因在于她是三本毕业生的代表和正面典型,通过她这个个案反映现阶段这一类学生求职面临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和理解。

再次,细节真实。过程和细节在事件发展脉络中的关系可比喻为线和点的关系。线索完整是表述真实事件的基础,而着力刻画的“点”则是节目呈现给观众的重点和亮点。《职来职往》中,编导通过一个个细节形成节目诸多小高潮。以其中一期典型节目为例,镜头从上场求职者的脚部慢慢往上推移至展露全身,这是节目着重表现的第一个细节,让观众产生对选手的第一印象,在直观上有了好感。随着选手迈向舞台中心镜头拉为全景,可完整摄录到18位达人、现场观众,主持人和求职者居于电视画面中心。接下来近景记录主持人和求职者的开场交流,18位达人中由一位与求职方向相关行业的企业代表出一道面试题,题目多为虚拟情境题,回答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这时镜头推向选手面部特写,把他临场即时反应的面部细微表情清晰记录,选手或紧张得瞠目结舌,或从容地应答如流,这些细节都是选手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而每一个环节达人都会以是否亮灯的方式对选手表现予以评定,在等待结果过程中镜头拉为现场全景,并突出现场大屏幕上亮灯的变化过程,当结果即将揭晓时镜头转向选手近景,记录他或兴奋或沮丧,抑或是志在必得的自信。

二、戏剧性

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应该是纪实性和戏剧性的统一,“真人”二字突显节目的纪实性,而“秀”,即展示、演示,是给人观赏并让人觉得好看,真人秀如果只追求原原本本纪录,事无巨细地记叙流水帐,节目的吸引力十分微弱。因此,如果说纪实是节目的魂,那么戏剧元素则是节目的体,纪实性必须依附于戏剧性才能展示其不同于其他类型电视节目的独特魅力。

戏剧性的核心在于故事。职场真人秀节目的故事从两方面表现。一方面,选择有故事的选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故事,节目组在挑选选手时更倾向于选择故事性强的报名者。观众在收看过程中,除看到面试环节外,也了解到面试过程中穿插的求职者的真实故事,有些是家人间的亲情故事,有些是恋人间的爱情故事,还有的是坎坷的人生经历。观众通过这些选手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和教化,通过人文关怀赋予节目更深的内涵,同时提升节目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是故事化叙事。叙事涉及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故事有三个关键要素:悬念,戏剧冲突,以及细节刻画。以其中一期节目的典型选手为例。求职者是一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小时候练体操没怎么读书,因为没有入选省队中断了体操生涯,又去学汽车修理,觉得难度太大也半途而废了,参与节目是想谋求一份演员的工作。求职者着一身休闲装,与其他求职者着正装形成很大反差,让观众一开始就产生一个疑问,他为什么上节目,想找什么工作,这个人是否个性张扬,招聘方会对他反感吗,他求职能否成功?选手一上场,节目设置了一个大悬念,并且谜底不会立即揭晓,必须随着节目进程一个个予以解答,把悬念刻意地搁置和延迟。当他完成职业测评后,因为表现不佳,招聘方给予负面评价,而这位求职

者并没有虚心接受点评意见,依然以满不在乎的态度与招聘方调侃,引人反感。就在观众对 他求职成功不抱希望的时候,接下来职我本色环节选手的VCR中讲述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为报答母亲而志在出人头地的心愿。主持人和达人看 完这段VCR后,每个人都心生感动,有些人当场潸然泪下。此时情节发生了大逆转,人们印象中一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原来是个历经坎坷、背负沉重生活压力的孝子。在整个过程中,悬念、人物冲突、细节刻画都进行了刻意的设置和展现。观众仿佛在看一部情节跌宕的短剧,情绪随着情节发展而起伏。

三、游戏性

无论观众还是节目选手、嘉宾都有着游戏心态。而一个好的游戏必须设定好游戏规则和奖罚机制这两项内容。在职场真人秀中,选手上场后往往经过三四个环节的考核、测评。在《职来职往》节目中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名为职场亮剑,选手入场进行自我介绍,18位招聘代表对选手的谈吐、职场礼仪及职业技能测评并评分。其中,相关行业达人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测评,此环节还间接考察了选手的心理素质、逻辑思维等全面素质。第二环节即职我本色,选手通过录制的VCR短 片展现自己的闪光点。第三环节,达人继续与选手沟通,在场达人提供适合的职位让选手选择,大于两盏灯由选手选择要剩下的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提供给选手职位、薪酬;最后选手从中二选一或者放弃。

职场真人秀的游戏规则既需具备一定专业性,又要有娱乐性,让观众在放松、愉悦的情绪中获取职场面试、人际关系处理、不同岗位职责等各方面信息为己所用。在此之前的求职类节目较为高端,嘉宾过于严肃,《职来职往》中求职者面对18个不同行业面试官的问答,获12盏以上亮灯则可以自己挑选百家企业就职,12盏以下则只能从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挑选,很具有游戏性,而且在这个舞台上,求职成功的几率要比平时一对一面试大得多。但节目制片人同时也强调,每个选手面对的都是严谨的面试,18名面试官都是企业资深的高管,他们根据不同的用人标准,在节目中提出尖锐的问题和苛刻的要求。

参与者进入一个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奖励。选秀节目的奖励是巨额奖金以及成名的机会,益智类节目的奖励是个人才智的展示以及奖金或奖品,相亲节目的奖励是适合的伴侣及曝光率的增加。职场真人秀节目也是通过奖罚机制营造紧张、刺激的视觉观感和心理期待。《职来职往》在每个环节结束时都会由18位达人对选手的表现用亮灯或灭灯的方式予以肯定或否定。表现好的选手一路过关斩将,如果第三轮投票能够亮起12盏灯,那么他就能自主地选择百强企业中的任何一家就职。《职来职往》百强企业联盟中诸如宝洁、星巴克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提供的职位无论从发展前景还是个人待遇上都具有很大的诱惑。

四、参与性

参与性是职场真人秀节目必须考量的要素。节目的参与动机分析可从应聘方、招聘方、受众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应聘方参与节目的主要动机是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此外,有些人参加节目是为积累求职、面试的经验,从职场达人那儿获取有益建议和帮助。当然,参与者中也不乏为露脸、制造话题以出名之人。无论何种动机,参与者来到节目中都是为获得某种奖励或回报,而无需支付较大成本。

其次,招聘方在节目中被时尚化地称为行业达人,他们的年龄、经历、着装、谈吐等也无不体现出与传统面试官所不同的时代性和时尚化。这些达人中不乏青春靓丽的“80”精英。此外,达人的场上表现也无不体现出平民性,这些平日在公司坐着面试的高管需要在节目里站着完成面试,往往一期节目录制4个小时,如连续录制两期节目则要站8个小时。这些达人不辞辛苦地参与节目的目的与其说是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不如说是企业公关的很好的途径。比如,北京某公司媒体部总监马丁被网友称为“犀利哥”,因为犀利的言论,他的微博粉丝已经增加到5万,还成立了“马丁帮帮忙”微博粉丝群。马丁坦言,自从上了节目,很多商

业伙伴即便谈不成生意也会去打听他、关注他所在的公司,知名度的提高也连带着职场上“获利”。当然,这些达人也面临被换掉的危机,节目制作人介绍,每录两期节目,18位行业达人中少则五六个,多则一半都会被换掉。显而易见,节目组、招聘企业、行业达人都充分认识到参与节目可以为自身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行业达人 纷纷踊跃参加节目,并在节目中充分地展现个人形象,推介企业品牌。

最后,受众对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参与是通过观看和反馈行为体现出来的。《职来职往》从2010年12月开播至今,赢得受众认可,反响良好。在各种真人秀节目泛滥的今天,受众对《职来职往》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即受众收看节目的动机和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应,对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心理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职来职往》节目中,受众的收视心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求知心理。现阶段,就业难已不止于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求职创业类节目紧跟社会热点,以关注、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职来职往》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大致可分为三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为求职作准备的学生群体,谋求新发展的职场中人。第一类,毕业生从节目中获知人才供需信息,企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和专业考核标准,职场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等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将要面临的诸多问题。第二类,学生群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纷纷在求学阶段就充分准备,尽管各种考证、考研、考公务员,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直接进入职场,对很多学生而言,提前做好求职准备更能预则立。第三类,职场中人或因为工作压力,或由于职业规划的考量,也常有职场信息的获取需求,并要求紧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求职创业类节目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二是求乐心理。在娱乐文化的熏染下,职场真人秀这类突出专业性、服务性的节目也不可避免要穿上娱乐的外衣。娱乐性元素通过满足、迎合受众的求乐心理以提高收视率。

三是参与心理。参与心理即调动受众的情感因素,使受众的情感与节目嘉宾、选手、主持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其实质是让受众在心理上参与求职者的整个面试过程。因为受众在观看节目中有着强烈的参与心理,所以电视为吸引更多忠实观众,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着意地通过戏剧性情节、镜头的转换、音效等视听综合手段给观众以强烈、紧张的现场感,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融入节目的现场气氛中,并产生与台上人物感同身受的参与意识。(作者 张洁意单位: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下载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以及发展初探----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电视相亲节目利弊分析以及发展初探----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