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1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一、概述
胸腔闭式引流是指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且引流系统与大气压不相通。它主要是利用半卧位达到顺位引流,当肺组织本身扩张及病人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二、目的
1、将胸膜腔的气体或液体排出;
2、重建胸膜腔内负压,促使肺复张;
3、平衡胸腔两侧的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
4、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三、适应症
1、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补充说明:根据胸膜腔积气量及肺萎陷程度可分为小量、中量和大量气胸。小量气胸指肺萎陷在30%以下,病人可无明显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中量气胸肺萎陷在30%~50%,而大量气胸肺萎陷在50%以上);
2、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或人工通气的气胸或血胸复发者;
3、拔除胸腔引流管后气胸或血胸复发者。
4、胸腔穿刺术治疗下肺无效复张者;
5、剖胸手术;
四、置管
通常在手术室置管,紧急情况下可在急诊室或病人床旁进行。可根据体征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决定置管位置。
1、置管部位:
1)排出气体---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骨。
2)引流液体---患侧7,8肋骨,腋中线或腋后线。
3)引流脓液---脓腔最低点。
4)上肺叶切除---2根,上---排气,下---排液。
5)全肺切除---胸管夹闭.2、胸管种类
1)用于排气:引流管应选择质地较软、既能引流、又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的、管径为1cm的塑胶管
2)用于排液:引流管应选择质地较硬、不易折叠和堵塞、且利于通畅引流的、管径为1.5~2cm的橡皮管。
3、引流装置:
1)单瓶水封闭式引流:集液瓶(水封瓶)的橡胶瓶塞上有两个孔,分别插入长、短玻璃管。瓶中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约500ml,长玻璃管的下口插至液面下3~4cm,短玻璃管下口则远离液面,使瓶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
2)双瓶水封闭式引流:包括上述集液瓶和一个水封瓶(即吸引瓶)。3)3瓶水封闭式引流:在双瓶式基础上增加一个施加抽吸力的控制瓶。
五、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 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引流管有无脱落。2)保持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并直立。3)用油纱布严密包盖胸腔引流管周围。
4)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5)若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用双钳夹闭胸腔引流导管,并更换引流装置。
6)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师进一步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1)保持引流装置无菌。
2)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应及时更换。3)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防止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
4)按常规定时更换引流瓶,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保持引流通畅。
1)体位:病人取半坐卧位和经常改变体位,依靠重力引流。2)定时挤压胸腔引流管,防止其阻塞、扭曲和受压。
3)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便胸腔内气体和液体排出,促进肺扩张。
4、观察和记录
1)密切观察长玻璃管中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的情况,有无波动是提示引流管是否通畅的重要标志。水柱波动幅度反映死腔的大小和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的范围大约4~6cm。水柱波动过大,提示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动,提示引流管不通畅或肺已经完全扩张;若病人表现为气促、胸闷、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则提示血块阻塞引流管,应积极采取措施,捏挤或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中的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2)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者术后5小时内每小时少于100ml,24小时少于500ml,颜色由鲜红色逐步变为淡红色。引流量<100ml/h,若连续2小时>100ml/h,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正常者术后引流液为淡红色;引流液出现绿色或咖啡色怀疑有吻合口瘘;引流液出现乳糜样改变(米汤样)患者为乳糜胸。
六、拔管
1、拨管指征:
1)术后48小时听诊,术侧肺呼吸音清晰,引流量少,24小时小于50-100ml,胸液呈血清样,引流管水柱波动小,胸透证实术侧肺膨胀良好,无明显积液;2)全肺切除后,如胸腔引流不多,呈血清样,24-48小时即可拨管;3)术中污染严重者,胸腔引流时间可适当延长,直至肺膨胀良好,胸液量少而清澈,无发热等感染征象,方可拨管;4)胸内虽有积液、积气,但胸引流已阻塞,失去引流作用者可拨管。拨管后可采用穿刺、抽液、抽气等方法使肺膨胀;5)气胸患者引流侧胸腔肺完全膨胀,呼吸音清晰,夹管24小时以上无气急者。
2、协助医师拔管: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在其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并包扎固定。
3、拨管后注意事项:
拨管后不要让患者马上下床活动,以免空气从胸壁引流管口处进入胸腔引起张力性气胸。
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孔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有些患者拨管2天后仍有胸液从引流口漏出,应即时更换敷料并作相应处理
七、健康宣教
1、讲解胸腔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
2、指导病人及家属在活动或搬动病人时注意保护引流管。勿脱出、打折。
3、病人下床活动时,引流瓶应低于胸部水平。避免引流瓶过高,瓶内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
第二篇: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适应证、护理措施以及注意事项等做一介绍。
一、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一)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1.引流胸膜腔内的液体、血液以及气体; 2.促进肺的膨胀;
3.重建胸膜腔内负压,以维持纵膈正常的位置。
(二)胸膜腔的解剖
如(ppt4)图片所示,胸膜腔是一个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
(三)胸腔引流管放置位置
1.排液:引流管多放置在腋中线和腋后线之间的第 6 ~ 8 肋间; 2.排气:引流管适宜放置锁骨中线第 1 或第 2 肋间。
如(ppt6)图片所示,长的管子是跟胸腔相连而且要在引流瓶内水平面以下还有个短的管子排气体,如果从胸腔内流出的液体或者血液通过引流管流到引流瓶内,会有一段水柱留在引流管内,有利于观察,一般来说,穿刺部位到水封瓶的水面一般是 60 ~ 100cm,引流管在水面以下 2 ~ 3cm,引流管的长度一般 1m 左右为宜。
二、胸腔闭式引流的适应证
(一)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肺萎缩大于 50% 者;
(二)血胸;
(三)脓胸;
(四)心胸手术后的引流。
三、护理措施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管道的密闭、保持引流的通畅、做好观察和记录、严格的无菌操作、拔管以及心理护理六个方面。
(一)保持管道密闭 1.维持密闭,妥善固定管路; 2.定期检查,防止管路滑脱; 3.水封瓶保持直立; 4.穿刺点周围油纱覆盖;
5.搬运病人时夹闭管路以防进入空气。
(二)保持引流通畅
嘱患者取半坐卧位;每 30 ~ 60 分钟一次定时挤压引流管,以防止阻塞、扭曲、受压;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运动及变换体位,有利于胸腔内液体和气体的排出,促进肺的扩张。
(三)观察和记录
1.首先要观察水柱的波动。如(ppt11)右上方的引流瓶,胸腔内的引流液通过引流管进入引流瓶,因为胸腔随着呼吸运动会有压力的变化,所以,可以看到水柱上下波动,一般波动范围为 4 ~ 6 公分。波动主要反应了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如果波动过大,可以造成肺不张或者残腔过大,如果没有波动或者波动很小说明引流不通畅、引流管堵塞或者是肺已经完全扩张。
2.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如果是做了心脏和胸腔手术,引流管引流的主要是血液,所以,开始的时候引流液是鲜红色的血性的,逐渐变成淡红色、淡黄色,如果是咖啡色或墨绿色米汤样,则可能有感染。引流的量一般是在每小时小于 100ml 或者是 24 小时小于 500ml,如果要有出血,引流的量就会增加,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同时把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记录,以供医生参考。
(四)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1.引流装置应严格无菌; 2.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
3.连接处脱落或损坏时双钳夹闭并更换; 4.定时更换引流瓶;
5.若引流管滑脱,立即封闭伤口; 6.引流瓶应低于引流口平面 60 ~ 100cm。
(五)拔管护理
拔管的指征一般包括没有气体溢出或者引流液明显减少;以及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没有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拔管;另外,引流水柱没有波动或者几乎没有波动,通过查体证明肺膨胀良好,也可以拔管。
(六)心理护理
做胸腔引流的患者,一般都是急诊住院或者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初次患者,由于对相关知识缺乏,感到惶恐不安。所以,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必要。患者入院时接诊大夫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给予必要的解释及对疾病知识的宣教,鼓励病人战胜疾病,并举出类似抢救成功的病例,使病人从紧张状态中安静下来,以利于恢复健康。
四、注意事项
影响引流的因素、引流异常的情况以及体位的选择,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格外注意的事项。
(一)影响引流的因素
1.水封瓶:水封瓶应该在胸部水平下 60 ~ 100cm,禁止高于胸部,如果高于胸部,可能会有倒流造成逆行感染;
2.引流管的长度:引流管的长度一般是在 1m 左右,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如果引流管过短,咳嗽、深呼吸时,胸水可能回流造成逆行感染;如果管太长,容易扭曲、增大呼吸道死腔,不宜引流,影响肺膨胀。
3.翻身活动:翻身时要防止引流管受压、打折、扭曲或脱出。
4.保持通畅:挤压 1 次 /30 ~ 60 分钟,定时挤压,防止管路堵塞的发生。
(二)引流异常的情况 1.异常水柱波动
(1)正常水柱波动 4 ~ 6cm 伴有气体或液体排出。随着肺不断膨胀,波动逐渐减少至停止。
(2)水柱波动大,提示肺不张或胸腔残腔大;(3)水柱液平面静止不动,提示胸腔闭式引流有漏气;(4)水柱在液面以上无波动,提示肺膨胀良好;(5)水柱在液面以下无波动,提示胸腔内正压,有气胸。2.引流不畅 造成引流不畅的原因众多:如血块堵塞、胸膜粘连堵塞、膨胀的肺脏及升高的膈肌堵塞,引流管过软,被肋间肌夹压闭塞;引流管滑脱,使引流管内口滑入胸壁组织内堵塞;胸腔内段的引流管过长,以至打折扭曲等。
正常胸腔负压随呼吸变动,引流管通畅时,水封瓶玻璃柱内液面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范围为 4 ~ 6cm。出现液面停止不动或波动范围﹤ 3cm 时,多半原因就是因为引流不畅。一般可通过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盐水冲管而得到解决。有时可能非引流问题,而是肺不张、膈肌活动受限或胸廓病痛活动减少等。
3.漏气
漏气可使胸腔与大气直接沟通,胸腔负压小时,常被忽视,水柱活动﹤ 3cm,其它检查处理无效时,则可考虑存在漏气的可能。漏气的原因常因为引流管连接处松脱,引流管破损,胸壁引流口缝合不紧密等。
(三)体位的选择
病人血压平稳后即可取斜坡卧位,即床头抬高 45 ~ 60 度,床尾抬高 10 度,以利于胸腔内积液流出。也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减轻切口的张力。
第三篇: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常规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体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3、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1)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
(2)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
4、妥善固定: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5、准确记录: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换。
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第一天的引流量>500ml或每小时引流量在100ml以上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6、呼吸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功能的锻炼,是防止肺部感染,促进肺复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方法如下:指导患者进行缓慢吸气直到扩张,然后缓慢呼气,重复10次/分钟左右,3~5次/日,每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7、脱管处理 :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8、拔管指征 : 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方法: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
第四篇: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目的: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以及心胸手术后,均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目的是
排除胸腔内的液体、气体或血液,恢复和保持胸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 安放位置:
A:积液处于低位,一般选在腋中线和腋后线间的第6-8肋间插管引流
B:积气多向上聚集,以在前胸膜腔上部引流为宜,常选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C:脓胸常选在积脓液的最低位
护理措施:
保持引流管道密闭 :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裂缝,引流瓶有无破损,各衔接处
是否密封。使用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及整个装置是否密封。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胸壁引流口处敷料应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
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瓶子放于病人双下肢之间,防止滑脱。下床活动时,瓶的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并保持密封。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再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若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双钳夹闭,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有效体位:
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充分扩张。
保持引流通畅 :因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80cm。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受压,需要定时捏挤引流管。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的最简单方法是水封瓶长管内的水柱随呼吸动作上下波动,且嘱患者咳嗽时有气泡逸出。水柱波动幅度的大小反映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如水柱无波动或无气泡逸出,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部受压的症状,表示引流不通,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观察和记录 : 观察引流管及水柱波动并做出正确判断。引流管不畅时需捏挤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促使其通畅。同时观察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是否改善或加快,认真观察引流的量、性质、颜色,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
拔管护理 :
患者置管48-72h后,24h引流液小于50-10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泡逸出且颜色变浅,经X线摄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予以拔管。拔管时先嘱患者深吸气,在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外加胸带包扎固定一天。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拔管后第二天更换敷料。
第五篇: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体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儿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2、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3、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4、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h,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5,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7、拔管指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心胸外科第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