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探究
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探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对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就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究,并提出若干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此保证土地高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关键词】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生态问题。这主要由于我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仍在成长阶段,较为重视增加耕地面积,优化生产条件,但忽略了生态效益的维护。另一方面,我国丘陵山区分布面积属南方最广,加上南方多雨,不但影响了其土地地质结构,一定程度下还会引发地区自然灾害。鉴于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下就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内容及优化策略进行全面探究和分析,以供参考。
1.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丘陵山区因其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而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潜能。但在城市经济及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大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用地需求量,如此一来便使得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增加,严重损害了其地质结构。再加上我国丘陵山区属于分散布局,促使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灾害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继而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当前,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河坝防护等作业,会直接破坏水下生物的生存环境;第二,丘陵山区坡梯一旦发生改变,除了会影响被整改地区的地形地貌,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损害各类生物的栖息场所;第三,整合田间道各项工作时,如增加水泥路,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会造成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恶化等不良状况。鉴于此,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在实际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土地的地质情况、耕地质量等内容有效设计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同时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从而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2.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现状及特点分析
土地整治涵盖的内容包括受到自然灾害破坏、未利用以及不合理利用的土地,主要目的为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也是目前提高土地产能、盘活存量土地、优化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关键方法。近年来,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及保护耕地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尚未发展成熟,导致土地整治规划设计问题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设计内容与实际情况形成偏差。综上分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统筹城乡土地设置的重要战略,很大一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而经调查显示,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大多设计人员主要通过自身经验与主观判断来描述整治区域,甚至未经过现场勘查及测量便确定设计内容。同时,土地利用现状图过时、土地选址不科学等现象的存在,使得设计内容缺乏合理性,故而实践度较低。
⑵设计思想与农村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第一,与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存在矛盾。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目的极为明确,通过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然而,这一设计目的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冲突。其中由于土地分布零碎分散,增加了平整土地的难度,一定程度下也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效果,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土地整治效益。另一方面,土地整治规划必然会建立新型的水利设施,这与现有水利设施格局不想匹配,故而会降低整体排灌效益。
⑶整治规划项目片区较多。就目前而言,在一些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同一个项目的规划区域存在不均匀、不集中的状况,由此而增加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的阻力。例如西南地区,该地区的丘陵山地具有地貌较高、山势陡峭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农用耕地的面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耕地选址则会分散开来,不会形成连片集中。据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就项目选址未持有一致意见也是造成西南丘陵山区项目分布较多的一大因素。总的来说,项目片区增多必然会增加工作量,如项目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不仅影响了整治规划的总体效果,还会阻碍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
⑷项目规划区域地形复杂,设计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丘陵山区多位于南方地区,属多雨天气,若雨水量过多由山上往下排水,便会增加项目规划区内的水量,继而破坏内部水资源平衡。所以,在项目区内排水区很有必要,也很重要。而据调查发现,丘陵山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暴雨天气,即使设计了排水区,也会被山上排水的水势冲垮。鉴于此,在排水区实际设计中,项目管理人员及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地貌结构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多角度地优化排水区设计,进而改善上述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丘陵山区具有较多的农用耕地,但因其地质疏松、耕作层薄,可耕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多,再加上地形复杂、形状不
一、坡地及梯田多等特点,较大地增加了整治难度。鉴于此,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土地平整方面的设计,尤其是梯田设计类型,如采取水平地面类型进行设计;②加强田坎、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处理,如采取降低坡度的方
[2]
[1]法进行设计,从而从整体上促进设计效果。3.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积极措施
⑴因地制宜,健全规划设计机制。良好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为顺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因地制宜,使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并根据实施内容强化项目区的硬件设施,比如水、路等。其次,促进设计思想与农村管理体制形成相对统一,互相作出改进,以此预防不必要的矛盾发生,更好地发挥整治效益。总之,项目相关负责人员应综合分析当下的利益格局,并在土地整治正式实施前完善土地承包的权属调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健全设计机制以及减少整治成本,从而促进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地形等因素进行设计,以此促使设计理念更具科学性,进一步确保设计方案的切实可行,从而有效预防自然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施工危险。第二,加强与当地村民的沟通交流,这便需要项目设计人员接纳他人所提出的整改意见,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同时,强化项目收尾工作,加大监护力度,以此提升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第三,优化建设资金来源。国家政府可针对当地农业特色向社会进行全面宣传,以此吸引社会企业对项目的投资。除此之外,在土地整治规划中,还需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尽最大努力去保护环境。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应做到: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遵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提高耕地质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对比多个设计方案后再确定最终方案等。从而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不断优化用地结构,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⑶优化综合整治模式。目前,在社会经济水平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推进了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同时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另外,随着农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农村生态建设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农村现在的发展现状,还需对其他农业项目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的来说,要想实现高效的整治效果,便需要加强及优化综合整治模式,全面考虑影响整治效益的各项因素,从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不断规范土地整治工作。结语
总之,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是推进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扩大土地耕用面积,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还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此,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应及时发现并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此真正提高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操作性。另外,在实施土地整治工作中,应做到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导向,以改
[4]
[3]善农村生活条件为目的,同时充分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从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奠定有力的基础。【参考文献】
[1]胡义萍,陈超,曹磊,等.改进土地整治技术、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木[J].国土资源导刊,2014,11(10):20-22.[2]赵亮,龚健,王文婷.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区域优先度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02):76-83.[3]吴兆娟,丁声源,魏朝富,等.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测算与提升[J].农机化研究,2013(11):1-8.[4]林勇刚,张孝成,王锐,等.西南丘陵山区县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12):128-132.
第二篇: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
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
杨卫甲
(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山区地形、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自然条件恶劣。山区河道坡降陡,洪水洪枯变幅大,洪水冲刷力强,河岸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大部分生产力集中分布在河道两岸,发生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意义重大。关键词:山区,河道,整治,云龙县沘江
1山区河道特性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河道一般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单点暴雨强度大,汇流历时短,洪水洪枯变幅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有的河道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床,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大部分生产力(乡镇、村庄、农田、交通、工矿企业等)集中分布在河道(江、河、溪、沟)两岸,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并加剧了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地质灾害等,河道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需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整治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整治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岸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河道管护范围内,减少不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整治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2河道整治问题
在规划整治中,需要因地制宜,综合研究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浚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
同时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研究河道形态的价值,尽量保护天然河道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一定程度上虽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的问题是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床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增加,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床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防洪问题存在安全隐患;扩宽河道堵口,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达到整治的最佳效果。
⑴平面布置
山区河道规划整治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道的总体规划,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整治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阻碍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损失,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坝,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30°以内,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既能保护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二是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并注意上下游提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三是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用抽心束水归床的办法来增大流速,减少推移质淤垫河床。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道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利用航测1:10000地形图或实测1:2000地形图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体就是要达到整治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整治后的效果一致。
⑵确定堤防高度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洪水设计标准,计算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采用50~20年的设计洪水标准;乡村、小型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的采用20~10年的设计洪水标准。鉴于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其计算成果精度差。实践中,应注重历史洪水调查,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在我国要求对堤防设计采用一个洪水设计标准,加上安全超高来确定,不需校核标准。在山区保护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一般在千亩左右,上万亩的很少,在河道规划整治中应根据山区河道的特性、社会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首先考虑以防冲为主,设计标准不宜过高,一般按10~5年的洪水标准设计,结合保护对象的地面高程加一定的超高确定堤顶高程,比较适宜,可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但采用降低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⑶堤身的结构型式及基础处理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河道两岸岸坡灰岩分布较多,都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在结构上可选用重力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简便,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条件差,建议最好选用仰卧式或梯形结构,这两种型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投资省,同时减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专业队伍施工。在条件好的地方,还要推广堤防新型结构,如拉筋挡墙等。
山区河道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多数水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上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0.5m以上,对冲洪积层较深的河段,必须清到1.5m以上,而且基础不得置于水流冲刷线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基础,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防掏脚、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⑷施工质量问题
堤防工程施工,首先要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要切合群众施工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实际,充分利用群众力量投入治河建设,但必须注意施工安全,搞好施工管理。其次是工程质量问题,应重点做好关键部位的施工,一是基础一定要嵌进新鲜完整的基岩或者超过不冲深度,通过技术检验合格后才下基础;二是砌筑砂浆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搭配,并拌合均匀,保证砂浆强度;三是对河道转弯的凸岸浆砌时要提高砂浆标号或增大河堤断面尺寸,提高抗冲强度和稳定性;四是要把堤身建成一条光滑的曲线或者直线,不能成为折线,影响流态。财力许可的地方,还可对堤顶以砼压顶整平,迎水面勾缝或抹面,以改善水流条件。工程结束后,还应清除残留在河床内的废弃物,恢复施工中坡面取石造成的创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搞好堤防工程绿化,保护生态环境。
3云龙县沘江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
云龙县沘江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是在云龙县城遭受1993年8月29日特大洪灾(简称“8.29” 特大洪灾,洪水标准接近50年一遇)后,根据云龙县城洪灾恢复和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是一个以土地开发和防洪为主要任务的工程,目的是通过对沘江鹅脖子河段截弯取直规划整治,开发河弯滩地,作为县城新区,缓解县城狭小,土地紧张的局面,同时提高县城防洪安全标准。
沘江发源于怒江州兰坪县金顶羊锯山,从金鸡桥进入云龙县境内,由功果桥汇入澜沧江,为澜沧江一级支流,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道,主河长173.3km,平均坡降0.0058,云龙县境内河长123km,平均坡降0.0074。沘江鹅脖子河段位于县城以北新云桥~胜云桥之间,该河段长3839m,平均坡降0.00516,由于沘江干流的侧蚀作用于此形成一个“S”型河道,中间留下一个长约150m、厚30m类似鹅脖子的山脊,成西北向高昂的鹅头,后来又被称之为“天然太极图”。
⑴规划整治方案
经过8.29” 特大洪灾后,云龙县对县城恢复的今后发展进行了规划,根据县城规划的总体布置,县城今后发展方向是上游鹅脖子地带,将作为县城的工业区和生活区进行合理开发,为此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方案较为重要。根据鹅脖子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提出了以下三个规划整治方案,工程平面布置见图。
方案1:截弯取直改河方案。在鹅脖子较薄弱附近筑一拦河坝,并于右岸开挖新河道,经消能后将沘江水流导入下游河道,同时治理上、下游河岸。该方案以开发鹅脖子河段左岸土地为主,新增土地面积约300亩,并与下游县城连片。工程投资1780.87万元。
方案2:仍为截弯取直改河方案。在鹅脖子上游距新云桥500m筑一拦河坝,并于左岸开挖新河道将沘江水流导入下游河道,同时治理上、下游河岸。该方案以开发鹅脖子河段右岸土地为主,新增土地面积约260亩,通过扩建胜云桥与县城连片。工程投资1984.32万元。
方案3:保护天然河道方案。维持鹅脖子河段的天然形态,仅对河道两岸按防洪要求进行河岸整治。工程投资839.66万元。
以上三个方案相比,方案1具有水流条件好,新挖河道短,下游防洪堤短,土地开发面积广等优点,缺点是改变了河段的天然形态,上游防洪堤长,投资偏高。方案2不仅变了河段的天然形态,新开挖河道较方案1 长370m,挖深大(最大挖深达27m),下游防洪堤长,投资最高。方案3在三个方案中虽投资最省,施工技术相对简单的优点,但对规划整治河段上的土地开发利用率较低,与当时县城发展规划相悖。因此当时推荐方案1为规划整治实施方案。
⑵实施和总结
在即将进行实际阶段以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当地群众以及民间组织大都反对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采取截弯取直方案,理由集中在不宜以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换取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为前提,况且鹅脖子河段被当地老百姓视为风水宝地,因此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推荐方案多年来一直被搁浅,取而代之的是对河岸防洪堤分期治理。
应该看到,沘江曾发生的“8.29” 特大洪灾,给云龙县工农业生产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据事后调查和当地群众反映,“8.29” 特大洪灾仍未改变鹅脖子河段天然形态,正因为鹅脖子河段的存在,致使洪水迂回,流速降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对下游河岸的冲刷和下切,减少洪水对县城威胁,这是河道天然形态自身价值的较好例证。实践证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云龙县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项目推荐方案最终未能实施是正确的,从此沘江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太极图”(位于云龙县城北面,因沘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形成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才得以保留。
第三篇:丘陵山区农田建设整治方式论文
当前丘陵山区开发模式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比较
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要求在项目建设时,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通过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行产的关键障碍因素,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虫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推广体系健全,规模经营适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并对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林业措施及科技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但由于丘陵山区优势产业的多样性,决定了这样的一些措施标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其相同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
不论是平原圩区还是丘陵山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灌排设施、配套工程及道路建设都是建设的重点;都要通过土壤改良等农业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使之符合无公害或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规程的要求;都要鼓励采用经济适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及农业科技含量;都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机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发展的产业不一致。平原、圩区以发展优质稻米为主,比较适用高标准农田的六条标准,而丘陵山区根据岗、旁、冲等不同地势,发展的产业不尽相同,冲田地势低洼,水源相对丰富,大多发展优质稻米,旁田根据种植习惯,一部分地区如丹徒的上党、谷阳、辛丰等地,以发展优质稻米为主,而另一些乡镇如句容的白兔、茅山、后白、天王等地以发展应时鲜果、茶叶等为主,而地势较高的岗地,则多以多年生的茶叶、葡萄、桃、李等经济林为主。产业不同,对各类治理措施的需求不一致。优质稻米产业区域灌排设施都是重点,并且由于地势平坦,可以按6条标准进行规划、治理,而丘陵山区不仅产业从多,地势也千变万化,很难完全适用高标准农田6条标准。如岗坡上发展茶叶,就更加侧重于水源工程、灌溉工程,并且要以管道灌溉或喷滴灌为主,同是由于地面有起伏较大,水土保持等治理措施也是重点,像2011春的大旱,我市大部分茶叶基地由于灌溉水源及灌溉设施不配套,造成减产近30%;再如发展大棚蔬菜或草莓,灌溉方式要以滴灌为主,同时对灌排工程的设计保证率也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平原、圩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保证粮食安全为主要目的。丘陵山区发展的目标比较多样化,有保证粮食安全的,也有以发展应时鲜果、茶叶等,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更有集种植、采摘、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综合效应为目的的。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分析
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多样化,决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要适应各类作物的生长需求,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丘陵山区发展的产业不同,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是优质稻米、设施蔬菜,还是经济林果、观光农业,在建设之前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一般冲田、部分梯田基础比较好的旁田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岗地以茶叶、经济林果等多年生作物为主,其余部分旁田以发展蔬菜、应时鲜果等高效作物为主。
高标准农田的规划设计必须围绕产业发展来进行,冲田上发展优质稻米,规划设计可以完全按照《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来进行,而一些岗、旁田要按作物种类为同,分类规划设计,如茶叶,主要以水源工程、灌溉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为主,考虑茶叶的灌溉不是经常性的,因此渠道灌溉方式,与固定喷灌方式都不适用,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移动式喷灌系统,道路的规划设计就要考虑移动式喷灌系统的机器尺寸及灌溉半径,另外茶叶基地都具有一定的坡度,要考虑暴雨或山洪时的水土保持,并设计相应的工程;如果是草坪基地,采用固定喷灌系统比较适合,并结合草坪的生长特征,合理规划灌溉水源及排水系统。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农业、科技、林业、交通等方方面面,并且产业发展多种多样,因此需要多部门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并且丘陵山区产业发展变化比较大,一些具体标准要随产业的变化而随时变化,有些是永久的标准,如骨干灌排及配套设施,也有临时的标准,如田间配套等小型设施。
丘陵山区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田地零散,并没有突出的优势产业。这样的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分步实施,首先要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象骨干灌排设施及道路设施,并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配套各类设施,通过分步实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第四篇:某县土地整治规划
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编制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和《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围绕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合理确定全县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关系,为土地整治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结合全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稳妥实施移民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做到省、县、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二)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依据:
1、《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某省土地整治规划》、县级以上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部门与行业的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3、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和其他涉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策、规定。
4、省政府批准的《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三、规划编制目标和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 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全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 全面总结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已实施的重大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二)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按照我县自然区域的特点,分别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以及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三)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与移民搬迁、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四)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 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和重点区域范围和项目区。
(五)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一业带三化、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战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移民搬迁整治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六)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七)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规划期限及重点
(一)规划期限
本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二)规划重点
1、认真实施省、地确定在我县范围的农田整治重大工程; 依据《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2、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以土地整治项目为牵引,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工矿废弃地整治;加强集约化经营特色农业基地的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3、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矿山用地整治;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配套规划,是今后经济发展用地落实占补平衡的政策依据。根据时间安排,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六个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9月20日-10月31日)。
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考察学习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切实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创造良好的规划编制工作范围。
(二)落实编制队伍和资料收集(2011年11月1日-12月15日)。
按照省厅要求,考察和落实规划编制作业队伍。根据工作需要,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资料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三)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2012年12月16日-1月15日)。
按照规划编制规程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开展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重点研究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等专题。
(四)编制规划成果(2012年1月16日-2月30日)。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五)规划成果评审论证听证(2012年3月1日-3月30日)。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组织规划成果听证。
(六)规划成果审查上报(2012年4月16日-4月30日)。
土地整治规划成果论证修改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完善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六、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等组成。
(一)规划文本:《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二)规划说明:《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三)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四)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五)规划数据库。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拟成立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牧科技局、县环保林业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县扶贫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同志作为工作联络员。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并审定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成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编制经费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事务,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培训,落实规划工作编制人员,解决编制中的技术问题,组织规划评审,开展完成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编制工作。
(二)经费保障。
根据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求,本次规划编制经费由县国土部门按程序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解决。
第五篇:土地整治规划名词解释
土地整治规划
名词
1.土地整治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或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2.农用地整理
在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对低效利用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改进,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进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5.土地复垦
对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政治措施,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的活动。6.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
对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采取整治措施,增加耕地面积,还剩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7.土地整治潜力
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低效的城镇工况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起来农用地面积和节约的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质量提高的程度。8.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政治活动。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和调整利用,实现项目区内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扩大,布局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