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工程行动计划
2011年全市质监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保障行动计划
近年来,由于市县质监局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市规模以下企业多,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监管资源有限,个别单位监管不力,食品质量合格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政府问责和社会关注食品安全也提升了监管动力。为贯彻落实2011年省、市质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保障能力,确保全市工业食品质量安全,特制定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工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为方针,牢固树立依靠提高食品合格率,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各项监管要求,逐年提高食品消费安全指数。
二、工作目标
(一)确保食品安全
2011年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食品标签合格率达到95%以上,位居全省中等水平(争取在2012年居全省中上等水平,2013年居全省前列),确保全市不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二)食品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取得实效 强化整改措施,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力度。认真落实“五不放过”的规定,确保不合格企业全部整改到位,实现整改合格率100%。
(三)食品生产企业具备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 严格证后监管,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各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品生产企业具备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
三、强化措施
(一)督促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关键。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要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负责人要有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专人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二是要保持获证时的生产条件。三是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要依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在生产经营中认真落实。四是对购进的原材料和辅料做到索证索票,对原辅料的质量进行验证。五是严格按产品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六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各项规定,不超量和不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七是食品标签合格率达100%。八是企业化验室必须开展检验工作。企业根据检验能力和市场需要,可以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对产品检验,但委托检验不 能替代自检。企业必须具有自检能力,化验室能开展日常检验工作,做到出厂产品批批检验,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出厂。企业的化验室没有开展检验的,县区质监局要监督企业立即停止生产。九是企业出厂的每一批食品都要做到质量溯源。
(二)严格市场准入
严格准入工作要认真落实“三严三不”的规定,即严格申请受理,严格审查程序,严格审查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不单纯追求获证率,监督检查和复查换证不走过场。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时发现的问题,县区局负责监督整改,凡是企业在10日内没有完成整改的,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报市局,由省局对企业下发不予许可决定书。获证后的食品生产企业,不能持续保持应当具备的环境条件、卫生要求、厂房场所、设备设施和检验条件,按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从严从重处罚。凡是食品生产许可证到期的,立即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向上级质监部门建议注销其食品生产许可证。在食品生产许可证超期或注销后企业还继续生产食品的,依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从严从重处罚。
(三)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县区局要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县区局应根据当地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的工作部署、掌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 息、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状况、监管工作需要等情况,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监督检查分为常规监督检查和特别监督检查,常规监督检查县区局按照监督检查计划执行,企业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涉嫌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县区局可以开展特别监督检查,并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直接前往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
(四)规范食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
1.统筹市县两级的食品抽检工作。市局下达的食品抽检计划,抽样人员应主动与县区局联系,县区局的同志应积极配合。县局制定的抽检计划必须报市局备案;县区局负责本辖区不合格食品的整改工作;每一批食品抽查计划完成后,要在10日内向市局报质量分析报告和整改报告。县局下达的食品抽检计划在时间上与市局下达的计划错开,避免同时到企业抽样。
2.加大对不合格企业后处理的力度。一是加大对不合格标签的处理力度。凡是食品标签不合格的,县区局在深入企业查清后,要监督企业全部的及时的销毁。二是加大对连续不合格企业的处理力度。第一次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县区局主管领导要约谈企业负责人或主管质量工作的副总。对同一企业、同一产品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要依据《食品 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进行处理;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经国家抽检或者省级抽检不合格的,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整改到期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经国家抽检或者省级抽检,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或者反映产品特征性能的项目连续2次不合格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对连续两次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曝光,对已经注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公告。
3.严格落实召回规定。食品有下列严重质量问题:①产品质量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③属于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④失效、变质的;⑤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场址的,伪造或者冒用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⑥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属于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形的,企业应主动召回不合格食品;企业不召回的,由当地质监部门责令其限期召回。
4.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市局将在每年的1、4、7、10四个月召开质量分析会,各县区局要逐企业、逐产品汇报不合格企业的整改情况,确保整改到位,不走过场。县区局一把手要定期主持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认真听取下级的工 作汇报,确定年度食品安全目标,切实解决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食品安全预防性监督检查工作
对于季节性、时令性食品,各县区局要提前介入,开展生产前的监督检查,防止企业“带病”生产食品,将食品质量不安全的潜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开展预防性监督检查要有一定的预判性和针对性,如:在中秋节前对月饼生产企业的月饼馅料监督检查。在春节前对白酒生产企业超范围生产监督检查。
(六)加大对委托加工生产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 按照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加工食品的,委托双方必须分别到所在地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委托加工食品的标签标识应符合《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凡企业未按规定进行委托加工备案或者未按规定在委托加工生产的食品包装上标注的,应依法处罚并销毁不合格的标签。
(七)强化执法、检验、监管信息交流工作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定期召开稽查、检测、食品监管人员参加的协调会,通报情况,交流建议,协调工作。二是建立转办机制。将需要其他单位协办的事情以书面形式转交,并反馈办理结果。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 机制。将管理信息、执法信息、检验数据信息相互通报,提高监管效能。四是县区局要及时向市局报送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情况、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抽检食品的计划、质量分析报告和不合格食品的整改报告等。
(七)强化目标考核
考核2011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采取日常工作与关键指标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是对关键指标的考核。把食品抽检合格率作为评先评优的关键指标。将合格率设为不达标、达标、先进、优秀四个等级。根据省、市抽检结果综合判定,标签合格率低于95%,企业覆盖率低于95%,实物合格率低于87%的为不达标;在满足企业覆盖率不低于95%,标签合格率不低于95%的前提条件下,实物合格率88%-90%的为达标,实物合格率91%-93%的为先进,实物合格率94%-100%的为优秀。日常工作特别突出或较差的单位可上调或下调一个等次。凡是进入不达标单位的主管局长和食品股长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提拔使用。
第二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我区在09年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镇)工作的基础上,将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达标社区(村)创建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三小”整治规范为重点,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为基础,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区118个社区、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创建工作。达标社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加大督查,加强考核,做到街道(镇)和部门上下联动、社区(村)全面发动,有序而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同时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者和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三小”特别是小餐饮店的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小餐饮店的持证持照率明显提高;四是小餐饮店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五是街道(镇)和社区(村)二级监管网络得到完善。通过达标社区(村)创建,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对食品安全监管也创出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凯旋街道整合部门力量,试行街道和部门联合办公,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制度,合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监管,实行“划区包干、分工联系到户”制度;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成立由34家会员组成的食品行业商会,社区扩大服务受众面,与商会互动,加强行业自律;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与小区物业管理组织建立沙龙,发挥“六位一体”(城管、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物业)联席会议的作用,把食品安全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闸弄口街道兰苑社区把食品安全纳入社区量化考核项目之一,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九堡镇九堡社区开展“五员合一”(质监协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消防监督员、公共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管模式,实施电子动态监管,监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五篇:两会期间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方案
关于印发***“两会”期间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分局各相关科室:
为认真做好**届人大xx次会议、政协**届**次全会(下称两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两会顺利进行,根据《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我区两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含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组
长:*** 区食药监分局局长 副组长:*** 区食药监分局副局长
成员:***、***、***
二、工作职责和任务
(一)主办单位(区人大、区政协)1.指定人员负责对两会期间食品安全管理。
2.选择食品安全A级餐饮单位承担两会期间餐饮服务监管。3.于两会会议前向我局通报本次活动相关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包括就餐时间、地点、餐饮接待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等。1
中途如有变动情况,应及时告知我局。
4.为我局驻点监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5.协助我局加强餐饮安全监管,督促餐饮接待单位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并根据我局建议,调整餐饮接待单位。
(二)餐饮接待单位(见附件)
1.依法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管食品安全。2.积极配合我局和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及时整改我局提出的食品安全隐患。在两会开展前,与我局签订责任承诺书。
3.建立两会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制定食品安全实施方案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方案,并将方案及时报送我局和主办单位(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4.及时提供两会期间的食谱,并经我局审核。食谱中应列明每道菜品的食品原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及其来源(供应商)、加工工艺(包括加工时间和温度)等。
5.两会期间所用食品原辅材料全部新采购。严格实施食品原辅材料采购控制要求,落实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实行专人采购,专人管理,确保所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配合协助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做好采购食品的抽样送检工作。
6.彻底清洁两会期间餐饮接待所用食品加工场所,清除无关的食品原辅材料;对食品加工、贮存(含冷藏及冷冻)、清洗、消 2
毒、保洁等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校验,确保正常运转;对每次使用的餐具、饮具及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用具、容器、操作台等进行清洗、消毒。
7.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和培训。参加两会期间的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体检合格证明,每天按要求进行晨检并记录;及时调离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霍乱、伤寒或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甲型肝炎或戊型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或出现异常病症(呕吐、腹泻、发热、渗出性或化脓性皮肤病、咽部感染化脓等)的从业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题食品安全培训。
8.两会期间每餐食品严格按要求留样。留样采集的每个供餐品种分别存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小于100克并做好记录。食品留样冰箱专用,专人负责,上锁保管。
9.餐饮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必须对采购的原辅材料、食品加工各环节进行检查,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应立即报告驻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10.发现有下列禁止性情形之一的,立即停止使用相关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
(1)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相关产品;(2)检验检测不合格的生活饮用水和食品;
(3)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4)外购的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5)在食谱审查时认定不适宜提供的食品。
(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1.组织到位。***负责起草两会期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含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两会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及时上报相关情况,传达领导相关指示要求,并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督查,督促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工作质量。
2.监督检查。按《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下称“规范”)要求,负责对承担两会期间接待的餐饮单位进行前期检查,及时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要求并监督整改,消除隐患;负责对相关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在两会会议开始前,与餐饮接待单位签订责任承诺书。
做好两会期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有关食药监所负责做好两会期间接待单位及主要活动地点周边餐饮网点的监督检查。
3.联络信息。负责收集、传送、报告监管工作的相关指示和信息,负责与两会期间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和配合。
4.驻点食品安全监督人员。
(1)按照“规范”要求,指导并督促餐饮接待单位制定本次两 4
会期间食品安全工作方案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落实食品安全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万无一失。
(2)监督餐饮接待单位安排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加工及服务人员参与接待工作。
(3)按照“规范”要求,对餐饮接待单位提供的各餐次食谱进行食品安全审查,并按以下原则处置:
一是发现“禁止生产经营食品”的,立即责令接待单位整改; 二是避免选用高风险食品和原辅材料,包括豆荚类(四季豆)、非人工种植的食用菌(野生菌)、操作复杂的改刀食品、水分和蛋白质含量高的冷加工糕点和豆制品、非现拌色拉、生食海产品等;
三是审查食品及原辅材料来源是否符合要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责令接待单位整改;立即责令接待单位整改;
四是审查菜品加工工艺,特别是加热温度和时间、直接入口食品存放时间和温度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隐患的,责令接待单位整改;
(4)配合主办单位或餐饮接待单位,审查供应商资质和购进食品的相关证明;监督餐饮接待单位落实食品原辅材料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和进货记录制度。
(5)对采购的重点食品原辅材料进行抽样送检,发现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6)对每餐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监督,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5
和监督意见书,重点检查以下事项:
一是检查是否擅自改变食谱,使用的原辅材料是否经审核; 二是检查菜品加工工艺和数量是否改变、食品加工时间节点是否提前、加热食物是否烧熟煮透(中心温度是否达到要求)、直接入口食品保存温度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
三是检查凉菜加工场所和过程,包括专间是否消毒、温度是否合格、相关工用具和操作台面是否洗净消毒、加工人员卫生状况是否合格(洗手消毒、洁净工作服)、凉菜加工时间节点是否符合要求、凉菜存放是否规范等;
四是检查餐用具的使用,包括生熟食品工用具和容器是否严格分开、餐用具及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台面是否清洗消毒等;
五是检查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包括是否持有效健康证明、晨检是否合格、是否按规定穿戴工作衣帽和口罩及一次性手套、是否按要求清洗消毒手部等;
六是检查餐饮接待单位是否按要求留样和保存样品。(7)监督过程中根据实际,利用快检设备,对食品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工用具、餐饮具、操作人员手部等进行现场快检,发现异常的,立即采取控制错,就地封存,停止使用或食用。
(8)监督餐饮接待单位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置,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
(9)对两会期间出现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时依法处置,封 6
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调查。
(10)完成主办者交办的其他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按照《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和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认真准备,周密部署,确保本次接待任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万无一失。
(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与主办单位、餐饮接待单位及时沟通,密切配合,掌握活动进展和安排上的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同时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准备。
(三)驻点监督人员要加强和主办者驻点人员、医疗人员、酒店管理人员的沟通,互通信息;要依照本次重大活动监管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各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协调其他相关部门人员,为圆满完成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奠定基础。要严格遵守重大活动监管工作的组织纪律和保密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得擅自脱岗、离岗。
(四)本次两会监管活动期间实行食品安全“日报告”制度,在当日20时前向区分局联络人电话报告当日安全监管工作情况。遇下列情况立即报告:
1.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的;
2.遇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监督员不能现场解决的; 3.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 4.就餐安排发生重大调整的。
四、联络人
区食药监分局联络人:***
附件:1.**区“两会”期间接待单位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分配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