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1234工程”推进食品安全监管
实施“1234工程”推进食品安全监管
市工商局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我们大冶市工商局结合辖区食品市场特点,以改革监管方式方法为动力,着力抓好“1234工程”,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元月,国务院食品安全
检查组在我局检查期间,对我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搞好一次普查,明确食品监管工作思路
同有限的执法力量比较,当前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多、成分复杂、上市食品数量大、品种繁多,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处理不好,执法人员会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为化解这一矛盾,我们首先从基础工作抓起,在全市开展了一次食品行业全面普查。一方面,开展食品经营业态调查,以基层分局(所)为单位逐门逐店开展调查和统计,填写调查统计表,全面准确录入辖区食品经营户数量、类别、主要经营品种、持证持照等详细信息,及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全市1548户食品经营户:生产加工型企业46户,经销类企业61户(其中从事批发业务24户);生产加工型个体工商户146户,经销类个体工商户1295户(其中从事批发业务66户)。另一方面,开展食品违章违法案件回查,主要盘点近年发现和查处的食品违章违法行为,梳理出食品违章违法案件的重点区域、重点商品、重点对象及其所在行业。通过普查分类和汇总分析,我们确立了分类管理、距离监管的工作思路,将儿童食品、口粮、奶制品经营户以及学校周边、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地段和城乡结合部作为一类监管对象;将从事餐饮业和季节性食品经营户作为二类监管对象;其它类食品经营户作为三类监管对象。对不同的监管对象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对一类监管对象实行周巡查制,对二类监管对象实行半月巡查制,对三类监管对象实行月巡查制,分类监管办法的灵活运用,避免了巡查人员日常监管的盲目性,提高了巡查监管效率。
二、建立两项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为确保食品市场监管工作运转顺畅,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配套相关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建立分工协作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各职能机构的工作职责,登记注册分局、个体科负责把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准入关;市场科负责以“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巡查,落实食品准入、退市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等制度;商广合同科负责做好食品商标、广告监管工作;公平交易分局负责牵头,具体承担专项整治的组织、协调工作,并负责汇总、综合、分析、上报有关情况和信息,案件的查处由公平交易分局按集中办案的原则负责。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包括连带负责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连带负责制,就是按照“属地管辖,责任到人”的原则,将监管责任按人头落实到食品经营户,明确分局(所)长为第一责任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局(所)长为第二责任人负直接领导责任,巡查队队长为第三责任人负直接连带责任,片区监管人员为第四责任人负直接责任,保证了辖区每一个街道、村组和食品经营户都有具体人员负责,形成了“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所谓问责制,就是市局与基层分局(所)、基层分局(所)与片管员、片管员与辖区食品经营户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界定工商人员的监管责任和经营户的经营责任,确保发现问题,有责可究。所谓责任追究制,就是凡被各级督查暗访发现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监管不力、徇私枉法以及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严格按照责任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突出三个重点,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取得实效
(一)加强日常巡查,扎实开展“六查六看”
各基层单位片区巡查人员在开展区域动态巡查工作中,按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六查六看”的内容,对食品经营户的食品质量、进货渠道、索证索票情况、市场主体资格及其他经营行为进行定期检查,详细做好检查记录,现场出具检查意见书,并由当事人签收。同时,各基层分局(所)建立和完善了巡查例会讲评制度,听取各巡查小组的情况汇报,及时汇总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和总结讲评,提出对策和措施,巩固巡查成果,确保日常巡查的效果和质量。
(二)针对突出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整治
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以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副食品、食用油、调味品、饮料等为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奶粉市场、儿童食品市场、粉丝市场、粮食市场、酒类市场专项整治,集中开展了“打假保节日”、校园周边环境和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查获各类假冒伪劣食品4500余公斤,查处制售不合格食品案件16件,商标侵权案件2件,收
缴侵权商标标识24万套,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9个,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经营分子,教育了广大经营者。
(三)实施关口前移,稳步推进食品准入制度
我们将食品监管关口前移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按照“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在食品批发户、商场、超市等重点食品经营户中推行食品准入六项制度,主要内容是“一
查、两账、三落实”,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商品时必须主动查验供货方主体资格和食品质量,建好进销货两本台账,落实主要食品品种报工商部门备案、食品质量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三项制度。为了既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又达到规范管理的要求,我们统一印制了食品经营户《进货台账》和《销货台账》,与业户签订了《规范经营责任书》,并把其落实相关制度情况纳入日常巡查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另一方面,我们还在城区两大集贸市场,配备了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落实专人专班分批次实施抽检,张榜公示检测结果,坚决杜绝不合格蔬菜入市,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菜”。
四、健全四项机制,实施食品安全长效监管
一是建立督查暗访机制。我们除定期召开基层分局(所)长、科室主要负责人工作汇报会,听取各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外,市局还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督查专班,由局领导亲自带队,定期、不定期地深入辖区一线,通过实地查看、走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与地方党政领导座谈等形式,对各基层单位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日常巡查工作开展情况、业主自律制度落实情况以及工商干部执法行为等进行督查暗访,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督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的,当场向相关单位发出督办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要求按时反馈整改结果,接受检查验收。
二是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对内,我们建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逐级上报制度,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及时交流各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作法,要求基层单位在监管中发现重大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和问题、查获重大食品案件要做到第一时间上报市局。对外,我们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反映意见和建议,争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2004年,我们针对流动性、临时性饮食经营户无证无照现象较普遍,整治阻力大的问题,及时向市政府递交书面报告,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迅速牵头组织各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工作,保证了饮食业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我们建立了市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信息平台,在各基层分局(所)设立了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站,同时积极推进12315网络进市场、进商场、进企业、进社区,不断延伸维权网络,拓宽维权渠道。我们还制定12315工作督办考核办法,对食品申诉举报案件做到受理快、分流快、出动快、查处快、反馈快,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实施快速打击,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004年8月下旬,我们接到群众电话举报后,迅速出击,当场捣毁了一隐藏在城郊民房内的制作有毒“臭干子”窝点,现场没收硫酸亚铁、色素、泡敌等原料,扣留有毒“臭干子”150公斤、黄豆1200公斤。后来经过深入调查,我们还将该案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我们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量化计分,依据各基层分局(所)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方案措施、建章立制、信息资料、统计报表、督查结果和整治成效等内容,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计入全年量质化目标考核总分,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评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篇:乡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监管网格化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本乡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根据《2013年xx县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意见》,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xx乡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完善工作合力,以开展食品安全“百日安全”活动为先导,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环节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宣传教育,提高监管能力水平、企业自律意识和群众食品安全知晓率。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1、加强对重点环节(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使用)、重点领域(群体聚餐、学校食堂、饮用水源)、重点品种(冷加工食品、奶制品、自行分装食品)的监督管理,控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食物中毒事件。
2、强化农村群体聚餐监管。按照事前申报、现场监督、按时建档的要求,完善群体聚餐监管机制,形成乡安办、卫生院、村医生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对帮厨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制度和持证上岗经营制度,保证留样备检,着力实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
4、强化对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整治力度,积极与执法部门衔接,实现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行为100%取缔,基本消除无证照餐饮经营现象。
5、加强企业(经营户)诚信自律建设,完善经营安全承诺制度和实现按资质进行经营,在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建设一批诚信示范单位。
6、开展食品安全“三进”宣传,切实提高群众食品安全知晓率、满意度。学校、居民小区、食品从业人员宣传率达到100%,企事业单位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和内容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
积极推广标准农业、档案农业和安全高效农业投入品,完善食用农产品准出制度;加强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严禁禁用农业投入品在生产中使用;加强对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瘦肉精等的检测,确保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与农业部门搞好配合,对农药科学使用进行宣教,减少农药对水源、土地造成的二次污染。
(二)加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巡查,积极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乳制品及含乳制品等食品生产专项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和滥用添加剂现象;强化检验制度,加强食品质量监督抽检,确保食品质量合格率;开展食品量化分级管理,指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食品生产小企业的监管,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三)加强食品流通安全监管
加强对集贸市场和超市卖场食用农产品监管,加强生猪产品、蔬菜、大米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完善农产品重点品种进货索证索票和台帐登记制度;加强保健食品销售监管,严厉打击擅自添加药物、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经营和广告宣传行为;加强酒类、食用油、熟食等食品流通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无证和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的快速检测和监督抽检,加大对经营不合格食品单位的处罚力度。
(四)加强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对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监管,认真做好节假日群体聚餐的监管,加强对农村婚丧嫁娶活动中食品安全的现场监督;加强对集体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学校开学期间学生食堂、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强对农村办酒户监督指导,强化申报登记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做好消毒药物发放和指导工作;全面开展餐饮服务单位分类分级管理,推广餐饮单位监督公示制度,完善进货食品验收、索证索票和台帐登记制度。
(五)加强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整治
健全监管信息网络,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对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现象保持高压态势,尤其是较大规模的加工窝点必须做到“三个第一”;加强无证照食品经营及餐饮服务行为整治,消除无证照食品经营现象,疏堵结合整治流动食品摊点,坚决取缔主要商户、学校、工地等区域流动食品摊点,进一步规范放心早点经营行为。
(六)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建设
加强企业诚信意识和能力建设。一是倡导规范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行为;二是培育食品生产经营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用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带动行业诚信;三是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诚信能力。
(七)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
深入场镇、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场所,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利用各种形式,引导群众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管理
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将食品安全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经费和措施,健全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监管效率。
(二)理顺协调机制
进一步发挥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专项行动,加强部门配合,不断提高监管合力。
(三)加强督促检查
健全食品安全考核督查和责任制度,在强化考核管理和签订责任书的基础上,组织对重点工作督促检查,结合行政效能监察,对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失职、渎职行为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我区在09年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镇)工作的基础上,将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达标社区(村)创建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三小”整治规范为重点,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为基础,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区118个社区、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创建工作。达标社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加大督查,加强考核,做到街道(镇)和部门上下联动、社区(村)全面发动,有序而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同时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者和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三小”特别是小餐饮店的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小餐饮店的持证持照率明显提高;四是小餐饮店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五是街道(镇)和社区(村)二级监管网络得到完善。通过达标社区(村)创建,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对食品安全监管也创出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凯旋街道整合部门力量,试行街道和部门联合办公,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制度,合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监管,实行“划区包干、分工联系到户”制度;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成立由34家会员组成的食品行业商会,社区扩大服务受众面,与商会互动,加强行业自律;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与小区物业管理组织建立沙龙,发挥“六位一体”(城管、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物业)联席会议的作用,把食品安全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闸弄口街道兰苑社区把食品安全纳入社区量化考核项目之一,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九堡镇九堡社区开展“五员合一”(质监协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消防监督员、公共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管模式,实施电子动态监管,监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