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防治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防治
接种疫苗后,个别人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之外的其他反应,临床上称为疫苗接种反应,大多数是轻微的。疫苗接种后的严重反应,尤其是异常反应是极其罕见的。但是,对于这些少见的反应,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接种后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处理。
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按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和接种事故五个类型。但是严格来讲,后二种类型不属于接种反应范畴。
1、一般反应: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固有反应,其表现由疫苗性质决定。多数为一过性的轻微反应,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的障碍。按临床表现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发生在接种疫苗后12~24小时左右,接种部位出现红晕、轻度肿痛,个别人可能还有局部淋巴结肿大,这类反应常在48~72小时内消退,很少超过4天。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如百白破),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硬结。接种某些活疫苗后,可出现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如皮内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局部化脓,一般要在2个月左右结痂,形成凹陷性疤痕。另有极少数儿童接种麻疹疫苗5~7天后,可有发热、一过性皮疹。全身反应有发热,一般持续1~2天,同时伴有头痛、乏力等,个别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反应,无论是局部还是全身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做些对症处理、局部热敷,并应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即可。
2、加重反应:指被接种者有某些生理或病理的原因、或疫苗使用不当、或某批号疫苗质量原因而造成的反应加重。这类反应与一般反应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局部或全身反应都比较重,并无其他方面的异常症状发生。处理原则也是相同的。
3、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是指接种后与一般反应同时或先后发生,但与一般反应性质和临床表现都不同的反应。它属于接种疫苗后在少数人中发生的一类并发症,与疫苗的种类和接种者的体质都有一定联系。异常反应大体上有非特异性反应(如局部化脓感染,脓肿等)、精神性反应(晕厥、癌病和急性休克性反应)、变态反应(过敏性皮疹、紫癜、休克等)和免疫缺陷所致严重反应(接种活疫苗后的疫苗相关病)。处理原则为抗感染、镇静、抗过敏等。
4、偶合症:疫苗接种后偶合其他疾病,是指被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或有其他慢性疾病,接种后刚好发病。偶合症属一种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都会发生这种疾病,与预防接种关系不大,故需注意区分。
接种疫苗注意事项
家长在孩子接种前应做好那些准备?
您带孩子打预防针前,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最好给孩子洗一次澡,换件干净的衣裳,路上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注意保暖和防晒。到接种门诊后要如实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小孩是否感冒、发热、咳嗽或腹泻和既往有什么病史,以及以往是否对某些药物或疫苗有过敏史。
孩子接种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孩子打预防针时家长必须在接种现场,并配合医生完成接种工作,如稳定孩子害怕情绪,避免过度哭闹,固定好孩子的体位和注射部位的关节,以防孩子挣扎引起意外等。接种时不要让小孩进食或嘴里含有食物,以免发生气管堵塞等意外。
接种后家长应注意哪些事情?
每次预防接种后要在接种门诊休息观察20—30分钟方能离开,在观察期间您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脸色、表情、体温、呼吸和哭闹等情况,如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处理,防止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服食前后半个小时内除了凉开水外不能喂吃其他东西,如喂奶、吃饭等;孩子打过预防针以后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不要吃辣椒等剌激性食物,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接种当天不要清洗接种部位,要注意保持针眼部位的清洁卫生,并留意观察。
小孩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接种或暂缓接种疫苗?
如发现儿童曾对某种疫苗或疫苗中含有的成份有过敏史,有癫痫(羊角疯)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等“禁忌症”时,就不能接种。如儿童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患有其它疾病尚未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能
接种,以上情况要及时向医生说明和咨询,可推迟到孩子恢复健康以后再进行预防接种,推迟接种不会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接种疫苗会产生不良反应吗?应该如何处理?
有时小孩会发生“接种反应”,如轻微发热,不想吃东西,哭闹、局部红肿、腋下淋巴结轻微肿大等,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属于正常反应,一般不需治疗或仅对症治疗,只要好好照料,多喂些开水,注意保暖,1-3天内会好,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极个别儿童由于原有疾病或体质原因会出现高烧、过敏、头晕、恶心、紫癜、高热等严重反应或上述一般症状加重等情况,您首先要将孩子带到负责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或当地卫生防疫站,向医生说明情况并咨询处理和治疗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接种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接种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损伤,严重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为乙肝的传染源,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的传染性非常强,乙肝病毒存在于一切血液及分泌物中(如唾液、汗液、乳汁、宫颈分泌物等)。吉林通化解放军206肝病医院朴素兰主任指出,乙肝的有效预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乙肝的人,重点注射对象一部分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一部分是危险人群,包括接触乙肝病毒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的医护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亲密接触者等。若孕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母亲和新生儿还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乙肝疫苗接种对象
所有可能感染乙肝的人。
2、乙肝疫苗禁忌症
肝炎患者以及发热、急性传染病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有免疫缺陷的人、严重过敏体质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可接种乙肝疫苗。
3、乙肝疫苗使用方法及效果
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0、1、6月连续3剂。如1月1日接种第1针,第2、3针分别为2月1日和7月1日。第2、3针的日期可延迟,但不能提前。注射后抗体可以维持3-5年左右,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
4、乙肝疫苗接种反应及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非血液制品,安全可靠,很少有不良反应。极个别人可能有中、低度发热,或注射部位微痛,这种疼痛与疫苗中含有的吸附剂有关。这些轻微反应一般在24小时内消失。注射乙肝疫苗侧上臂应避免剧烈运动。
乙肝疫苗有乙肝血源疫苗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两种,目前使用的是基因工程疫苗,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乙肝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乙肝就象一个幽灵,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朴主任提醒,生活中意外感染乙肝,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乙肝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吉林通化解放军206肝病医院拥有一流的专家队伍,临床诊断各型肝炎尤其是乙肝有独到之处
预防保健科职责、组织入校新生(包括研究生)和在校学生进行体检,对体检结果统计、整理和分析,并为新生建立体检档案。发现患有传染病(如肺结核、乙型肝炎)的学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及时对学生进行隔离治疗并作其他相关处理。发现学生患有影响其今后工作或坚持在校学习的疾病,及时提出调整专业或休、退学处理建议。、组织本校教职员工在校医院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健全健康档案,以便动态观察,对体检结果整理、分析、并写出总结报告;针对体检结果,提出防治措施。、凡到校医院就诊而诊断为法定传染病患者,对所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核实登记。传染病报告卡要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时限上报湛江市湖光医院保健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准时、准确、无误。4、落实《关于学生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和《 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的卫生学要求,对学校的饮水(饮食)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检查结果按月总结上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跟踪监督改进,防止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和介水传染病的发生。一旦发生,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学校游泳场实施医务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督促落实。6、协助教务处开设《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课程,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 6
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
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 8
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三)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10
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三、报告数据管理
(一)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二)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查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1、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市(地)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
3、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向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上年报告的个案数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五、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二)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七、考核与评估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 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
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
所在地址。如献血员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该采供血机构地址。
职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阳性检测结果;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
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献血日期。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HIV第二次初筛阳性结果检出日期。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报 告 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第二篇:如何预防接种
如何预防接种?
在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医院将为其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并发放预防接种证。孩子满月时,监护人携带接种证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办理后续预防接种手续并接种第2剂乙肝疫苗。办理后续接种手续时如果能够提供出生证明和户口本,则应向经办医生出示。
当儿童从外地迁入当地一周内,应主动到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手续,接种门诊医生将根据孩子的接种情况安排后续接种。如果儿童未办理接种证,则给予免费办理;如果儿童已有外地的接种证,则可以直接在上海使用,也可以免费更换为上海的接种证。
成年人可以直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接种。
每次接种时必须携带预防接种证。接种前,务必将近期的健康状况如实地告诉医生,并签署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还要留意预约下次接种的日期。接种时,应充分暴露接种部位。
接种后应该在接种门诊留观15~30分钟。
重要提示:
预防接种证是个人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国家明确规定幼托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均要检查本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补种后方可入托入学。在办理出国手续时,许多国家要求提供预防接种记录证明。
第三篇:“全国疟疾日”防治和4.25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总结
XX县2011年“全国疟疾日”防治暨 4.25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活动总结
为了大力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消除疟疾和免疫规划工作,按照市卫生局《转发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XX市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和《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XX县卫生局紧密围绕“消除疟疾,履行承诺”和“接种疫苗,宝宝健康”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一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县卫生局及时向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转发了相关文件,并在县疾控中心召开专题会议,对宣传活动进行统一部署。各单位提前谋划,认真安排、积极争取辖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县疾控中心印制和下发宣传画、宣传折页9800余张,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单位自行制作了宣传展板,为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领导重视、重点突出
各级领导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4月25日、26日上午,县政府副县长XXX、县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XXX、党组成
我县今年的“全国疟疾日”防治和4.25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活动气氛热烈,针对性强,覆盖范围较广,宣传成效显著。通过本次活动,有效增强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消除疟疾和计划免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疟疾防治和预防接种工作的认可和理解,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XX县卫生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预防接种知识(本站推荐)
预防接种基础知识
1.我国在预防接种管理上对疫苗如何分类?
按照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将第二类疫苗纳入第一类疫苗,主要考虑疫苗能预防的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国产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和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因素。第一类疫苗一般用于预防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传染病,预防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传染病,以及其他国家普遍纳入免疫规划的疾病和纳入全球消灭或控制的疾病等。
2.预防接种服务有哪些管理要求?
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接种单位要求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为了规范预防接种管理,原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了《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另外还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疫苗计划制定、出入库管理、冷链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的技术要求。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细则,并组织开展日常工作考核。
各级疾控中心负责预防接种和免疫规划的技术指导,承担疫苗针对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需求计划制定、冷链管理与维护、疫苗分发与指导使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接种率监测、人员培训和社会宣传动员等工作。基层接种单位负责本单位疫苗和冷链管理,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按照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3.疫苗是如何供应和分发的?
第一类疫苗,是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政府采购的有关法规,通过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并逐级进行配送,或者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冷链条件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第二类疫苗可以由疫苗生产企业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供应,疫苗批发企业也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供应,另外县级疾控机构也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在购进疫苗时,要向有资质的企业购进疫苗,并要索取相关的证明文件。同时对于疫苗的购进、分发,均要求进行严格登记,记录疫苗的品种、规格、生产企业、批号、数量等关键信息,并要求保存至该疫苗超出有效期后2年备查。部分地区还对疫苗的出入库实施信息系统管理。
4.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进行监测?
按照相关规定,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将收到报告信息后,要通过网络上报至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各级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可通过该系统对报告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2010年12月和201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进行了正式评估。评估认为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
5.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进行处置?
通常情况下,除了一般反应(例如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和硬结等轻微的反应)外,其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需要开展调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由县、市、省级疾控机构组织专家组开展调查诊断,其中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可向市级、省级医学会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和再鉴定。怀疑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依法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6.为什么要给儿童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保护儿童避免感染疾病的最安全和最有效措施,所有儿童均应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我国国家免疫规划共有14种疫苗,可以预防15种疾病,其中儿童接种的11种疫苗,可预防12种传染性疾病,包括乙肝、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甲肝、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结核病。
公众应到有资质的接种单位接种疫苗,接种服务人员应做好接种记录。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应注意保管好接种证。
第五篇:预防接种年终总结
预防接种年终总结
对于打预防针,一定要按照国家的规定注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预防接种年终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预防接种年终总结一
在即将过去的20xx年,在以罗主任为首的中心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单位文化建设,遵纪守法,用心工作,在中心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圆满完成了20xx年的工作任务,在思想、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现述职如下:
一、在思想上,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我始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始终把“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奋斗目标,对自己所做的每项工作,都要求做到最好。
二、在管理上,打造了一个有战斗力的小团队
在科室管理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指示精神,以人为本,在科室内营造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作用,提高了科室整体业务水平,把免规科打造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团队。一年来,通
过全科人员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20xx年免疫规划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中心下达的创收任务,截止12月20日,我科完成业务收入***万元,超额完成**万元。
三、在工作上,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免疫规划工作是围绕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工作,虽然工作单纯,但内容不少,任务不轻。今年,我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我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查漏补种和查验接种证工作,竭尽全力提高全县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根据我县外出人员多的、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的特点,我争取了中心领导的支持,在20xx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县性常规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在活动中,共补种6324人次,补种率%。在9-12月,认真组织开展了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证及补种工作。截止11月底,全县应查验19369人,实查验19337人,查验率%,应补种5249人,实补种5089人,补种率%。
二是加强了与全县各接种单位的沟通,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二类疫苗接种工作。经统计,1-11月全县接种自费乙脑疫苗23000支、腮腺炎疫苗18000支、Hib10908支、口服轮状疫苗3611支、23价肺炎疫苗488支、水痘疫苗2580支、流感疫苗6222支。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和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在9月11-20日在全县组织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经统计全县目标儿童共计35935,应种2146人,实种2111人,补种率%。在12月5-8日,在全县组织开展了一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35810人,实种34626人,强化免疫种率%。
四是认真细致,妥善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免疫规划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此,我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对发现和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今年共对7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了调查处理,其中一般反应3例,偶合症1例,异常反应3例。8月,在处理一起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生过敏性紫癜的病例向厂家索赔的案例时,由于耐心细致,认真负责,严格按文件规定进行处理,受到了家属和厂家代表的称赞。
五是充分准备,顺利通过了省疾控中心对我县GAVI项目的审评。我
县GAVI项目管理到位,疫苗和注射器账目清楚,经费下发及时足额,资料齐全,装订成册,受到了省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六是加强培训,着力提升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今年共举办了5期免疫规划知识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包括乡镇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乡村医生和中心预防门诊工作人员内容包括了疫苗使用、安全接种、信息系统管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理等。每次培训前,我都精心备课,认真制作课件。
四、廉洁自律,认真做好二类疫苗的采购
在二类疫苗采购上,严格执行二类疫苗采购管理制度,采购二类由疫苗先由保管员报告库存量,再由科长做好采购计划,依次由分管主任、主任审批,审批后到指定的供货单位进货,从来没有吃、拿、卡、要。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勤,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强,向领导汇报工作不够细,这些不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批评指正,我将继续向大家学习,取长补短,努力工作,为20xx年我县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以乡为单位接种率达90%复核、为全县儿童的身体健康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预防接种年终总结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传
染病控制,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从9月开始,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了秋季托幼儿童和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12月工作基本结束,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查验对象:
XXXX街道托幼机构儿童和新入学儿童,包括外地儿童在本街道借托借读或转入学生。
二、组织实施:
为保证工作顺利实施,院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周密安排,要求把学校及幼儿园接种证查验作为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并纳入常规常年开展,医院专门安排部署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利用幼儿园和学校开学之际对家长开展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宣传,对各托幼机构和学校负责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以《预防接种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实施方案》为主的培训,确保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查验结果:
XXXX街道查验接种证及补种工作从9月1日开始至12月20日结束,对XXXX街道3所小学和26个幼儿园开展了接种证查验工作,查验覆盖率为100%。应查验儿童1161人,实查验儿童1161人;持接种证人数709人,应补证人数452人,应补种人数930人,实际补种全人数905人。
四、工作评价:
本次新生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由于各级的重视,各学校的积极配合,使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在查验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1.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学校老师和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预防接种证查验和保管工作,存在预防接种证丢失情况。今后应重视免疫规划及预防接种的宣传,切实做好学校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加强免疫规划管理。
2.加强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协调,逐步在托幼、学校进行扩大免疫规划的宣传,采取不同形式,举办托幼机构和小学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托幼机构和小学校老师和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每年幼儿入托、新生入学将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列为主要内容,将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3.通过对1161名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其中反映了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中还存在不扎实的问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上,对无证和免疫漏种儿童及时进行补证、补种,确保让每名适龄儿童都能及时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疫接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