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患儿静脉输液失败原因
小儿股静脉穿刺抽血失败的分析
1失败原因分析
1.1患儿方面的因素
1.1.1患儿合作性差,由于对医护人员的恐惧而哭闹,往往不能很好配合,使进针部位不准确易造成抽血失败。
1.1.2穿刺成功后,由于患儿好动且突然无规律的动作改变使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抽血量的不足。
1.2家人言行方面的因素患儿家人在穿刺前表现的过于紧张,都会给护士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使能够穿刺成功的血管也变得无把握,导致抽血失败。
1.3穿刺前准备不充分
1.3.1操作过于鲁莽,血管未选好就盲目进针。往往由于患儿过度肥胖或哭闹不安、极不配合及新生儿血管细而造成摸不清搏动点。
1.3.2固定患儿的方式不妥。小儿对医护人员及穿刺都有恐惧心理,对穿刺不合作,表现为手刨脚蹬,尤其翘屁股动作。因此,对患儿固定不好易造成穿刺失败。
1.3.3针头与空针乳头衔接不紧密在穿刺成功后,抽血时抽出大量气体,在重新安装针头的过程中,针尖位置发生改变,出现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2.1熟悉股静脉的解剖位置,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2.1.1触摸股动脉搏动点,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首先要准确触摸股动脉搏动点,摸搏动点时要精力集中,有耐心。
2.1.2进针的部位首先要触及股动脉搏动点,根据股动脉搏动点结合患儿年龄、体形选择股静脉的进针部位。一般的,1岁以内应在腹股沟线略偏内、靠近搏动点的位置进针;2~3岁患儿在腹股沟的正中位置,食指触及搏动点的内下0.2cm处进针;3岁以上患儿进针位置在腹股沟中线略偏外处,在触及搏动点内下0.3~0.4cm处。但由于过胖或严重哭闹的患儿、新生儿触不清或触不到搏动点的位置时,在腹股沟处轻摸可摸到一个不明显的凹陷,以此处为进针点,采用7号针头进行穿刺。
2.1.3进针的深度不论患儿胖瘦或新生儿,一定要使穿刺针尖触到股骨上,如穿刺进去后无触到股骨上的感觉就往回抽血,则不宜成功。
2.2对患儿采取的措施
2.2.1安抚患儿婴幼儿情绪变化较快,对情感反应较敏感,因此在穿刺前护士以亲切的语言、温柔的动作来安抚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2.2.2穿刺成功后要精心护理要向患儿家属交待清楚按压针眼的注意事项,避免穿刺侧腿过早有过度用力动作,比如蹬腿、站立等。
2.3作好患儿家属工作
2.3.1穿刺前耐心向家属解释向其简单讲解有关股静脉抽血的知识,可告诉家属对我们的操作放心。
2.3.2变换穿刺对象的次序在遇到股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时,可先选择年龄稍大一些的能够清晰地摸到股动脉搏动或体质较瘦弱的患儿先进行静脉穿刺,这样可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的几率,增强患儿家属对护士操作技术的信任,同时也可增加护士操作时的信心。
2.4充分做好穿刺前准备工作
2.4.1摆好体位,置患儿于仰卧位,使一条腿伸直,准备穿刺侧的脚后跟抵在对侧腿的膝部内侧,使大腿呈外旋外展位,同时垫高采血侧臀部。
2.4.2穿刺前要充分固定患儿可由一人从患儿头侧用双手夹紧患儿双臂及胯部,另一人双手固定住患儿膝盖。
2.4.3穿刺成功见有暗红色血液抽出时,要继续固定好患儿,以免患儿翻动使针尖刺破血管或滑出血管外。
第二篇: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对策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称为静脉输液外渗。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不但增加患儿痛苦和感染机会,而且增加科室的成本和护士工作量[1]。因此,我院门诊部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538例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门诊患儿静脉输液4526例,发生静脉输液外渗538例,其中男312例,女226例,年龄7天-13岁,<3岁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占75.6%。原因分析
2.1 患儿因素 <3岁患儿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且男孩多于女孩。主要原因是年龄越小的患儿皮肤松弛且薄嫩,对药物刺激的耐受性差,血管短而不直,管腔细嫩,易受周围组织的牵拉使针头移位发生外渗。男孩比女孩对注射的心理反映强烈,不合作,注射部位过度活动,使针头移位或脱出致输液外渗。
2.2 护士技术因素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针尖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内,药液顺着针尖孔向血管外渗漏;进针后针头在皮下反复进退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充血水肿而导致局部肿胀外渗;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稳定或方法不正确,关节部位未用夹板固定;拔针后针眼压迫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血液从针眼处外渗。
2.3 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的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引起血浆PH值和渗透压的改变以及对血管壁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生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3.1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门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穿刺时要对自己有信心,沉着冷静,排除外界一切干扰,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损伤血管的机率。根据患儿病种、年龄、静脉粗细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穿刺针头。穿刺前要仔细刮去血管周围的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及固定。穿刺时动作要稳妥,准确,轻快,见回血后再稍向前推进0.5-1mm,确保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采用注射器抽吸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回血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家长乐意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值得推广使用[2]。
3.2 选择合适的静脉 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部位。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通过侧支循环回流,此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头皮静脉首选额前正中静脉,其次颞浅静脉,尽量不选择眶上静脉和耳后静脉。对3岁以上的患儿多选用四肢静脉,首选手背静脉,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不在外渗处的静脉远端再行穿刺。
3.3 妥善固定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非常重要。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柄,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干棉签的头部。常规准备五条胶布,第一条固定针柄,第二条用带有棉垫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盖针眼,第三条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塑料软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软管盘旋后用第四条胶布固定,第五条胶布将头皮针的塑料软管固定在患儿耳廓上或头皮上。若患儿出汗或头皮松弛难固定,可用一条长胶布绕头一圈或两圈使固定更牢。
3.4 做好宣教 患儿剧烈哭闹,过度活动易使穿刺成功的输液发生外渗,故应指导家长有效看护。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嘱家长以喂奶姿势平抱患儿,输液部位朝外,家长的腋窝夹住患儿的一手,同时家长的手抓住患儿的另一手。勿将衣物覆盖患儿头部或戴帽,以免影响观察。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告知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不要触碰输液部位,防止患儿抓扯针头。
3.5 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 对哭闹不止,躁动不安的患儿要特别注意加强巡视。积极主动与家长交谈,教会家长如何观察药物渗漏和血管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处理,减少药物渗入组织的量。
3.6 正确拔针 拔针前固定好患儿,要先将输液器调节开关关闭,防止在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轻揭胶布后,右手拔出针头的瞬间,左手持棉签迅速纵向按压入皮针眼和血管针眼,按压一般不少于生理凝血时间1-3min.,勿边压边揉,边压边看出血情况,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需延长按压时间。
3.7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 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应立即暂停或终止输液,拔出针头进行局部处理。小范围外渗且刺激性小的药物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范围外渗局部肿胀明显者应抬高患肢且制动,以利于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讨论
门诊患儿较多,静脉输液外渗既增加患儿痛苦,引起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又增加科室的成本和护士工作量。因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穿刺部位,穿刺后妥善固定,重视对家长的宣教工作,输液期间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有预见性地观察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保障患儿输液安全,提高家长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贵全,金学菊,田恒忠,等.山莨菪碱、浓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J].临床医学和护理研究,2006,5(3):40.[2] 汤波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28.[3] 石天平.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35):750.
第三篇: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1 输液的并发症
1.1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1.1 稀释作用 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7.0,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输入晶体液将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引起严重心律紊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紊乱。如同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 循环超负荷 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 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
1.2.1 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 h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合理应用输液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1.2.2 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置管可引起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临床常反复从导管取血标本或加入药物,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机会。国内静脉输液率高相应地导致静脉导管使用率也高。另外,导管内及导管、针头周围血小板聚集也是血栓形成的开始。
1.2.3 微粒反应 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当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可引起巨嗜细胞增
生而导致肉芽肿、肺栓塞,也可引起热原样反应;微粒较大者,可直接引起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红细胞聚集在异物上可形成血栓;某些微粒还可引起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尤其是血液制品,即使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消毒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不溶性物质。
1.2.4 细菌病毒感染 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肉注射更大。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医源性传播。有关“安全注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WHO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题十分严重,每年全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1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万人。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方法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传播的血源性感染患病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1.3 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
临床输液操作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创伤性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
1.3.1 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静脉插管及补液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空气易于经导管逸入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塞。1.3.2 静脉炎 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输液配制浓度或输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1.3.3 输液速度控制不当 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指标为滴速。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快,液量就变大。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增加液体的滴速,液滴量之间的差别可达30%。而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的难度。1.3.4 其它反应 静脉穿刺部位的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配制过早、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2 大输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2.1 晶体溶液
葡萄糖溶液为酸性,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稀释血液还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甚至发生溶血。不适当应用含葡萄糖的大输液时可使血糖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高,加重脑缺血缺氧的损伤。果糖与
葡萄糖相比,并无优越性,却有某些不良作用,如快速输注,可使血清乳酸和尿酸盐水平升高,且价格昂贵,重病患者应用后,易患乳酸性酸中毒,静脉输注往往引起尿酸生成过多,而导致高尿酸。氯化钠注射液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超负荷,肺水肿。2.2 胶体溶液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1~2 g•kg-1,会引起凝血障碍,除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外还可降低Ⅷ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液稀释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可造成配血型时的假凝集现象。低分子和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可直接激活血浆酶系统,引起类过敏反应。胶体液的扩容作用,亦可增加脑灌注压及颅内压。3 输液的滥用及原因 3.1 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
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显不足。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膳食正常者,另行补充并无受惠之处,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而完全受静脉补充的控制,补充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3.2 不适当地应用输液疗法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对胃肠
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物质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能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并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应提倡口服补液。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3.3 滥用输液的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有些患者认为有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可体现对其疾病的重视,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医生也存在对输液的不良作用和安全注射认识不足而滥用输液,或者为了安慰患者而无必要地输液。有的为了经济利益,能用口服制剂治疗者,也使用较贵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不适当地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是医院内安全注射的一大隐患,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需完善医、药、护之间的协作,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注射教育,形成倡导合理用药的社会大环境。
第四篇: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考试试题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A .0.2% B.0.3% C.0.4% D.0.5% E.0.6% 10.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第五篇: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
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法师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一静脉输液法
静脉输液的目的
A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B 增加微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
C 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
D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2 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A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B 根据病情需要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药物
C 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下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可例外)
D 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和针头内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活拔针
E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或者特殊药物,应在确认枕头已刺入静脉时再输入
F 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对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婴幼儿以及输注高渗含钾或升压药物的患者,要适当减慢输液速度,对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G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3 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A 溶液不滴
a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可见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处理将针头拔出,另选血管重新刺入
b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常为止
c 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者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或者放低肢体位置
d 针头阻塞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可能已阻塞。处理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
e 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导致。处理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B 茂菲氏滴管液面过高
C 茂菲氏滴管液面过低
D 输液过程中,茂菲氏滴管液面自行下降 4 常见输液反应
A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一小时。
B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也称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的。
C 静脉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炎性反应
D 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二静脉输血法
1静脉输血的目的
A 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心肌功能喝全身血液灌注,提升血压,增加心排出量,促进循环。
B 纠正贫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携氧功能。
C 补充血浆蛋白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况
D 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喝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
E 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F 排除有害物质 静脉输血的原则
A 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B 无论是输全血还是输成分血,均应选用同型血液输注
C 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则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的情况。3 静脉输血的适应证
A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为静脉输血的只要适应证。
B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清蛋白
C 严重感染输入新鲜血以抗体和补体,切忌用库存血
D 凝血功能障碍输注相关血液成分 静脉输血的禁忌症包括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恶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功能极度衰竭及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5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A 在取血喝输血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在输血前,一定要由两名护士根据需查对的项目再次进行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B 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需要滴注少量生理盐水,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C 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品,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D 输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的现象,并询问患者有无任何不适。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并按输血反应进行处理。
E 严格掌握输血速度,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衰患者应谨慎,滴塑宜慢
F 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小时,以备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时检查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