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初等教育病了
中国的初等教育已经严重地扭曲了人性,严重地违反了了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宗旨,一味地不顾学生生理、心理和发育阶段的承受能力,一味地追求填鸭式灌输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了社会上生活能力很差的废才,庸才,蠢才,病才。这种扭曲已经到了不说不行的程度,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和我们的教育现实比较起来,我们的教育方针狗屁不如。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子女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遭受摧残,可是我又很无助,很无奈,很痛心。
我们的教育把孩子们教育成了废才,庸才,蠢才,病才,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钱学森在去世前有一个疑问,曾经被学界广泛传播和讨论。这说明什么呢?主要的病根不在大学,而是在中学和小学,因为初等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天赋和能力,造就了废才,废才进入大学才导致大学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也许有人会反驳,那么我们用事实说话。一般来说,思维具有跳跃性,例如高斯小时候遇到一个数学老师,这位老师要求孩子们做一道等差数列题,从1逐次加到100,许多孩子一个一个去加,而高斯的思维很活跃,马上找到了该题的规律,几分钟就算出了答案。在数学中,跳跃性思维很重要,许许多多没有上过学的文盲在买菜,卖货等四则运算中可以很快速,很轻松地计算出结果。但是,学者们可以去统计一下,凡是上过多年学的学者,四则运算和口算心算能力反而下降,大多数不如买菜大婶。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的失败之一。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多寡而破坏了人才的天赋。其实,孩子们的许多带有天赋性质的才能都被初等教育抹杀了,再例如眼睛。据研究眼睛吸收的信息量占人全部信息的99%,但是对于如此巨量的信息,人的神经并不是全盘接受和处理,而是有选择性地处理一部分,对于人能够处理的这些信息人的思维具有敏感性和认知性,但是对于不处理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做到“视而不见”。而我们的教育恰恰培养了许许多多的“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在学术领域非常有害,例如液晶电视原理不是我们发现的,例如打印机的90%是日本人制造的。这些东西很复杂吗?不复杂,主要依靠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抹杀了眼睛的智慧。我们的学生有几乎一半戴眼镜,光通过眼睛的折射至少会减速0.001秒,谈不上敏感。还有,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机械记忆能力,致使我们许多学者的记忆能力下降。人们都知道人有长时记忆能力、短时记忆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和智慧分析记忆能力的差别,而这些记忆能力与大脑中四种微波具有密切联系。我们研究发现,中国的初等教育拔苗助长的结果是机械记忆能力和短时间记忆能力大幅度下降。可以说我本人就是这种教育的一个受害者,我在小学的时候可以说过目不忘,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强,可是到了中学,大量知识蜂拥而入,大量、不间断、强迫性地使用机械记忆,结果仅仅过了四年我的记忆能力大幅度下降,不得不学习理科,到了现在我依然得一种叫做“短时失忆”的疾病,刚刚放下的东西记不起放在哪儿。过度的拔苗助长教育还会破坏正常的大脑功能分区,而我们中国的初等教育在大量地不间断地破坏者孩子们的大脑功能区。例如,我们过分地强调英语,语文的作用,强迫那些逻辑推理区给语言区让位,强迫那些运动神经区给语言区让路,结果是逻辑推理区和运动神经区遭受破坏。也许有人说我的话是耸人听闻,那么我列举例子:有的人语文文字能力很过硬下笔有神,但是你仔细观察,有许多文章写得好的人笨嘴笨舌,甚至还结巴。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现象就是语言区侵犯其它大脑功能区的罪证。相反,有些人油嘴滑舌,用嘴说话出口成章,高论雄辩,但是一旦用笔来书写,文章却是一塌糊涂。再例如,过度的学习引起了孩子们的严重疲劳,但是这些疲劳不能及时有效地休息和恢复,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们的神经麻木,反应迟钝,学习效率降低。社会上曾经流行三种人的说法:,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一种是女博士。可见,过度学习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当我看到假期中大人们充分休息,四处游荡的时候,孩子们依然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他们负担最重超过大人,晚上睡得迟,早上起得早,辛苦异常。当然,中国的初等教育破坏孩子们的天赋和能力的罪证还有很多。不太专业不再罗嗦。
中国的初等教育的第二个大的罪过是严重破坏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个有许许多多的罪证。首先,中国孩子近视眼的得病率高达50%以上。第二,中国的孩子有80%以上患有内分泌失调症。关于内分泌失调症,例如青春痘,月经不调,肥胖,神经衰弱,白发增多,甲状腺亢奋,睾丸内分泌异常,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等等,在中国的青少年中非常普遍。
第三,中国青少年的精子成活率和精子数量大幅度下降。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多篇文章报道。而我认为,这是我国初等教育失败的铁的证据,是不可忽略的证据,是必须纠正的事情,这关乎我们民族的生死存亡。第四,肌肉萎缩,男人细腰化,由于学校把学生关到楼上不让孩子锻炼活动,致使孩子们肌肉不能正常生长。对于这个事情我本人深有体会,我原本是农村孩子,正在发育的时候进了城,但是我那个时候正在长肌肉,进城上学后得不到锻炼,经常胳膊和肩膀酸疼,每次回家劳动酸疼一次,后来我发现和留在农村的同龄人比较起来,我的胳膊很细没劲。现在看去,满大街都是小白脸嬉皮士。第五,身体吸收钙质不好,罗圈腿大幅度增加。这种现象在女孩子身上表现突出,我生活在大学,大学里的罗圈腿大概有四成以上。第六,精神失常的孩子比例大量存在。具体表现在,性格扭曲,内向,自闭症,强烈逆反,妄想症,强迫症、焦虑症、躁狂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癔症、顽固性失眠等精神疾病患者近几年大幅度增加。青少年的自杀率近几年也是直线上升。而我们对待青少年精神病的方法原始而且落后,甚至根本不重视。第七,孩子们的体质大幅度下降。据报道,中国青少年近几年猝死的人数大幅度增加,青少年的肺活量一直不高,青少年的耐力,持久力,爆发力等指标比较低下。体质下降对于整个民族都是很危险的。说句不好听的话,让这些孩子去做爱都嫌累都不能持久,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第八,中国的初等教育就是非常厉害的“泄胆丸”,凡是被中国初等教育培训的孩子胆气勇气全部丧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式教育一脉相承,但是泄胆丸也是一脉相承地起作用。中国古代的文人只能给帝王将相做副手,给豪强商旅做账房,而现代的知识分子也很少有在战场和商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十大元帅中出自于军校的少,现代商场中任正非、张瑞敏、董明珠等大佬很多都不是知识分子。究其原因,不是知识害了知识分子,而是教育害了知识分子,教育使得大多数知识分子缺乏胆量勇气,缺乏担当精神,缺乏进取心,缺乏持之以恒的恒心。古今凡成大事者必定不是知识分子,连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都是个小学文化程度,可见中国之悲哀!
中国的初等教育的第三个大的罪过是严重破坏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心理问题测试表,其中列举了18种精神心理现象:失眠多梦、社交障碍、记忆障碍、头晕头疼、行为紊乱、神经衰弱、情绪低落、抑郁不安、月经不调、焦虑不安、疑神疑鬼、食欲不振、强迫行为、幻听幻视、网络成瘾、自杀倾向、悲观失望、敏感多疑、无端亢奋等,这些问题一旦存在就表明学生存在心里疾患,这些现象说实在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但是中国政府和教育界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疾病视而不见,不仅在各个学校没有心里辅导员,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大多数都是强迫命令者,不把孩子当回事。最近几年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学习攀比风而自杀的孩子直线上升。网上流传一篇2008的调查报告《中国儿童自杀报告》,听说来自官方,该报告说“
5、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6、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在自杀方式上,选择口服药物的占了绝对多数,达95.5%。”听说这是来自中国官方的一组数据,这个官方很可能是中国妇联,而这些数据仅仅是七年前的。从该报告看,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他们并不清楚,实际上比他们估计得最高限额32%要大很多,我的观察这个数字至少在80%以上。我们造就的学生都有什么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呢?有人总结九零后的特点: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比较强,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甚至说“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还说“有关数据大致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同时,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但至今关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变迁,仍尚无大规模的长期追踪研究。”这些都是拜中国初等教育之赐,而中国官方对青少年心理的漠视程度令人惊诧!
中国的初等教育的第四个大的罪过是孩子们的知识、技术、能力、品质和体力等扭曲发展。
曾经有一段时间,孩子大学生不能自理生活的报道震惊全国,甚至有几个学生因为不能自理生活被大学除名。这样的事情在当今中国屡见不鲜。而这恰恰是孩子素质和能力扭曲发展的结果。一个人不仅是人才,他同时是社会一员,有社交、生活、劳动等日常性工作,但是我们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却有许多不会生活,不会社交不会洗衣做饭等日常性工作。我要问:中国的教育到底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培养老爷?这些人不会做家务,那么他们将来的家务让谁来做?难道说就鼓励雇佣保姆,雇佣家政,允许雇佣制度长期存在?第二,孩子们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身体和大脑的协调综合运动能力大幅度降低,现代学子中患有恐高症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所以许多人不能驾驶飞机,不能进行高空作业,不能操纵复杂机器,当然他们也没有能力发明创造出高精度仪器。仅仅就驾驶汽车一项,大学毕业的大多数驾驶员没有农村粗野环境中生长的孩子驾驶的好,往往大学生很难拿到汽车的B证和A证。就体力来说,大学生的体力普遍不好,中国人常常用“文弱书生”来比喻大学生,但是文弱并不是学者的本来面目,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学者体质都很好。我认为,文弱体质仅仅是不合理的教育机制的产物。另外大学生的体质下降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性发育迟缓,性能力低下,精子成活率下降,女性月经不调比例很高,不晕患者比例增高。这些不仅仅是体质问题,而是民族存亡问题,人生幸福问题。
中国的初等教育的第五个大的罪过是拔苗助长,教育超越了孩子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正常阶段。正常的孩子四岁以后才能记住曾经经历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教育居然从三岁就开始灌输四则运算,听写字词,这种超越孩子认知阶段的现象普遍存在。再例如,孩子在十二岁以后机械记忆能力开始下降,但是中国初等教育却在初中阶段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生物和化学的记忆内容,强迫孩子们记忆,造成大脑记忆机构的损伤。再例如,孩子们在十三四岁才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形成综合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的初等教育却要求孩子们在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上学习和表态,尤其是政治、管理、个人修养等,很可笑的是这些问题往往大多数大人并不认可,甚至意见分歧很大。最近几年资本主义的吹鼓手占据了舆论和教育高地,他们企图把自己的许许多多的观念灌输到中小学学生的大脑中,进行愚民教育,这种人很无耻,但是还是高考的必考题,逼迫学生们去死记硬背,但是许许多多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又比如,俗话说“七岁八岁惹人嫌,十二十三自己绵”,俗语说明了一个智力发育道理,七岁和八岁的孩子感性认知能力快速发育,身体和大脑的协同动作能力是最好的发育阶段,但是我们的教育在这个时候往往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加强,而忽略大脑协同能力的加强,导致错失良机,许多孩子脑心身的协同能力一辈子也不可能提高。我们现在要重点批评的是,中小学的课程安排和作业任务远远超过了孩子们稚嫩的身体和脑力、精力所能够承受的程度,使得孩子们不断地处在疲惫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导致大学生发育迟缓,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人们可以回忆一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个时候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有多少大龄青年考上了大学,许许多多的人后来成为学术带头人,这些人那时候清一色的诅咒毛主席,可是这些人能否回过头来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奋斗历程,为什么现代的小青年不愿意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和精力刻苦学习,而七十年代末的青年愿意花费很大的心血和精力刻苦学习,其实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精力是否充沛的问题。其实七十年代末的勤奋学习者和那时候的强奸犯同出一辙,都是筋骨锻炼强度大导致的精力充沛,而现代小青年拒绝学习是因为他们精力欠缺和脑损伤。
中国的初等教育的第五个大的罪过是“德智体美”并没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形同虚设。这一点不想多说,说多了都是泪。
总之,我们的初等教育教出了一大堆庸才和废才。所以说我们的初等教育病了,病的很厉害。当年毛主席看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大问题,他才去了坚决的措施改革了旧式教育,他严厉地多次批评了中国教育,但是四十年后中国再次陷入了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中。使得我的孩子深受其害,而我却是无能为力!
总而言之,中国的目前的教育是一种“知识灌输型教育”。知识灌输型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孩子的大脑中灌输许许多多的知识。知识灌输型教育的起源是中国的文盲率在过去太高,据统计我国在解放前的文盲率在95%以上,所以知识不能普及,知识不能使用,信息不能高效传递问题特别突出,那时候知识灌输型教育还是有用的。但是目前情况下知识灌输型教育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当前的中国和世界可以说信息化已经完全普及,想获得知识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够得到和学习,甚至在智能手机上就能够轻易获得,学习变成一种随时需要随时补充随时使用的状态,而且目前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成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这种情况下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和一个大学生的能力不相上下,因为大学生经过辛苦学得的东西网络上都有,因为那些复杂的东西都已经集成到了各种软件中,“大学生斗不过白丁”,金融学者斗不过杨百万。所以,目前知识灌输型教育面临破产淘汰的境地。之所以要把知识灌输型教育淘汰,主要的原因是以上带给孩子们的伤害,当然知识灌输型教育从制度,教师和设施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第二篇:初等教育学习心得
初等教育学习心得
吕灵
初等教育是教小学的教育专业,而小学教育,在我认为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若没有小学的良好基础,如何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呢?作为一个小学教育的工作者而言,责任非常重大,不仅要教授他们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在儿童时期的他们,还是“白纸”一张,一定要接受正确的教育,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要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那么我们所学习的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大一,我们的课程有:大学数学、大学英语、书法、小学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现代汉语、教师口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体育、军事理论;选修课:当代艺术欣赏、文化名人与苏州。
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所以,我觉得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学习它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里面每一门课程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有它的作用。例如,数学可以训练我们的逻辑性,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作为现代的教育者是一定要掌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是正确的理论,方向对了,才能教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等等。
然而,在初等教育的专业必修课中,儿童卫生学这门课,在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小学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关心儿童的卫生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精力来学习,才能更好的学习。然而,我们的课表中却忽略了这一门课程,这个课表安排的似乎并不是太合理,我想,也许要到下一个学期才有吧。关心儿童,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也是作为一个有责任的教师的表现。
我觉得教师首先是要正义的,要有崇高的品德。
如果真的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要学习的太多太多,然而单单是在课堂上学习的这些东西似乎还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一直谨记在我的心中。理论永远只是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通过实践发现并改正。真正的与孩子们相处,才能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并变通。
做好一位人民教师是我最大的梦想,教育好我以后的每一位学生,是我最想做的事,希望这个理想在未来能够实现。
第三篇:比较初等教育
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朱利安)提出来的。
2、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3、(色诺芬)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4、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5、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6、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
7、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8、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历史学)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9、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直到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2.3亿)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遂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10、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学校)”而进行的。
11、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地方分权)。
12、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
13、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14、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15、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16、1944年,英国设立了(11岁)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
17、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
18、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19、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W-H)”。
20、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确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尊重人类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21、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22、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主要课程”和“(学校教育工作体验)”。
23、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校内教师的评价)。
24、日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书法指导)三方面。
25、英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方面。
26、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27、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
28、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了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科中进行。
29、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30、美国小学一般不大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31、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民办教师)。
32、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权利)。
33、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28)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34、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35、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发展学校)。
36、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学历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1、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
第一,比较教育以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第二,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第三,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第四,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2、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比较教育的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五大任务是:(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3、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
(1)增长教育知识(2)学习别国经验(3)形成教育观念
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方和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研究成果影响巨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4、“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比较教育的“史前期”。(2)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3)比较教育的学科建制时期。(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5)教育的泛化发展时期。
5、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锻炼幼儿的体格; 培养良好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个性; 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6、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
发展儿童身心健康; 陶冶儿童优良行为; 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 培养儿童正确的观
察能力; 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7、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
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与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8、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那些?
社会发展; 文化、教育传统; 教师;课程改革政策。
9、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方和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研究成果影响巨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10、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那些?
(1)社会发展(2)文化、教育传统(3)教师(4)课程改革政策
11、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评定中的课程作业有那些类型?
(1)实践作业(2)书面作业(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12、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2)内容安排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3)多渠道、多途径实施公民教育。
13、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那些基础知识?
(1)学科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3)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4)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5)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6)对教学环境的认识,如对教学经费、视导单位、社区资源等方面的认识;(7)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
14、法国初等学校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应遵守的科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是什么?
一是凡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二是凡能通过自然界可以掌握到手的东西,绝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三是凡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事物,绝不研究停止不动的静物。强调教师应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15、在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 在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一是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二是看图编写故事;三是提供几个词汇,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来编写故事;四是阅读报刊上的某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
16、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
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17、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那些条件?
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1)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2)必须通过英语和数学考试,获得证书。(3)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18、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校长外,还设有那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1)教师委员会(2)家长委员会(3)学校理事会
19、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
第一,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第二,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第三,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第四,召开专业考察会议。
20、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
初试为语文、数学两项笔试,各3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应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
为考生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的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
21、简述世界初等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
(1)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3)不断改善学校内部管理
1、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
在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出不断现代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注重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和更新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及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一、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例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培养儿童科学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
二、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1986年11月,法国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标准做出新的规定: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模拟,即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获取知识,即学会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由于计算机可以使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
三、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英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到2000年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提高基础学力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法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法语等基础课程.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89年日本都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数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数。
2、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
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是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联的,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3、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的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4、谈谈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的共同特征
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课程组成的三部分中,突出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强调“博”,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加强其完整性、连贯性和成熟性,为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学科课程的设置与小学课程的设置基本对应。既顾及小学各门学科,又重点突出l-3门学科,核心是语文和数学,并至少有一门学科达到精深程度。教育学科课程设有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实习、见习)。各国对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尤为重视。并且都力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了功能性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交替进行,共同服务于小学教师的培养。
5、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1)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2)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3)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4)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第四篇:中法比较初等教育
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法国是历史悠久且经济发达的国家,法国的教育体制沿袭了拿破仑时代的典型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法国是世界上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全国采取统一的教育制度,学制为“5-4-3”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1959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规定实行10年义务教育(由原来的6-14岁,延长到16岁),称为基础教育阶段。
一、旧制时期的中小学课程(1780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前)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以前,法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君主专政国家,天主教会的高级僧侣和封建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学校教育基本上由天主教会控制。直到现在,法国绝大多数私立学校仍是以天主教为主的教会学校。当时的初等教育由城乡文法学校实施,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读、写、算、历法等方面的基础教学,贵族子弟进入大寺院开办的学校。中世纪大学的文学院承担着今天的中等教育,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学生来自城乡的文法学校。当时法国的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近代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大革命时期至19世纪末)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也促使法国教育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向世俗化过渡。拿破仑执政后,采纳了孔多塞提出的关于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由此,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1833年,法国颁布了《基佐教育法》,决定发展初等教育,规定每市镇设立1所小学,在600人以上的市镇设立1所高等小学。这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1881-1882年,两个《费里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到19世纪末,法国教育实现了世俗化。《基佐教育法》将小学分为两级,即基础小学和高级小学。开设的课程包括道德、阅读、书写、法语语言(朗读、拼写法、语法)、算术、直观课、图画、手工劳动、唱歌及体育。
三、现代时期的中小学课程(20世纪以后)
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教育开始了它的现代阶段,自1912年起,法国规定禁止教士在公立学校任教。在20世纪初确立了中等教育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学制。1925年开始实行小学阶段的统一教育,1931年开始实行中学免收学费,1936年将义务教育延长1年到14岁,入学人数特别是女生人数显著增加。1947年,“朗之万教育改革计划”提出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教育制度,并规定6-18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教育实行免费,这一改革计划奠定了法国以后历次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继而,逐步取消了双轨制,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二战以后,法国中小学课程基于时代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课程改革
二战后,法国教育始终面临着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因此,不断地革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整个教育体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成了最为迫切的任务。
1969年,法国进行了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小学课程改革,设立了“三分制”课程,即在小学各年级,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法,将小学各年级设置的27个学时分为三大板块:1)15学时的基础教育,包括法语和数学;2)6学时的启蒙教育,包括历史、地理、手工劳动、公民教育、艺术教育;3)6学时的体育教育。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过于刻板、分割的传统教学法,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试图通过综合性的启蒙活动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帮助学生自觉地了解周围事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情感。同时,改革也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打乱了学科内部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反而导致小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三分制课程”是法国小学课程结构的根本变革,也是法国课程现代化的标志。然而,这种课程的实施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结构表层的变革和各学科之间的分配与协调,并没有对学科内容的结构和安排加以理解和关注。
1975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哈比,提出了“教育体制现代化”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为:1)增加数学、启蒙学科的课时,减少法语和体育的课时;2)各年级课程各具特色,加强了从小学到中学各学段的衔接;3)突出个体概念,实施“支援教学法”;4)将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育领域,加强综合性,使
启蒙学科更为丰富;5)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1969年小学课程改革的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分制课程”的弊端,使小学课程更为制度化、合理化、灵活化。
(二)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
法国自二战后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其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学校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僵化和责任心不强,重学术、脱离实际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毕业生的适应性较差。淘汰率高,导致教育浪费。法国教育的淘汰率、留级率之高是举世闻名的。据调查,法国中小学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问题。法国初等教育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和家庭背景上。
鉴于此,法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组织了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全国性的专门委员会,对全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就改革措施向政府或总统提交了研究报告或方案。在此期间,国民教育部还多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教育改革的广泛讨论。在初等教育领域,此次改革的目标是使法国“拥有强有力的和高质量的小学,而且使完成小学学业者可以被认为已具备初步知识”,改革废止了自1969年开始实行的“三分制课程”教学计划,重新恢复传统的分科教学,以便加强基础学科教学。1985年秋季开学,小学的五个年级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1年为第一阶段,称为预备班;第2、第3年为
第二阶段,称为初级班;第4、第5年为第三阶段,称为中级班。同时,国民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新的教学计划,将原来小学的5门课程增加到7门课程,即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活动。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安排的灵活化。
(三)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继续坚持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强调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获得现代社会的自主公民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此外,其教学大纲结构混乱,难以给教师以清晰的整体目标,缺乏指导性,使得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出现负担和困难。
1990年2月,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新政策”,阐述了小学学科教学、教学组织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小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为培养未来能适应21世纪生活的成人,教授现代化知识与技能、社会与职业所需的基本常识和工作方法;培养儿童继续接受更多教育的意愿和探索精神,奠定从事高深研究的基础。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法国小学课程开始向减轻化、集中化方向发展,突出重要知识,实现各个学习阶段的和谐发展。
四、法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1.为保证教育质量,法国中小学课程将更加注重各学段的衔接,按学习水平分组,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个别化教学,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政策以及课程理念上追求基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中小学高中生将压缩必修课时间,增加选修课、活动课的比例,且每一年级都规定了每周最大课时数,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3.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中小学课程将加强探究性学习,强调科技实践,积极开展“动手做”的实验改革,这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有效调动科技界和社会的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4.为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课程政策将更趋弹性化,逐步扩大学校和地方的权力。
5.为适应国际化、现代化需要,课程内容上将更注重加强信息技术、外国语以及“公民、经济、政治、法律”综合课等方面的教学,同时将开设更多的实验课,以及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科学。
五、借鉴
二战以后,法国的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是空前的,这也可以为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1.课程观念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与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当我国面临21世纪的挑战,力图建立中小学新的课程体
系时,必须变革传统观念,通过培训学习,使广大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课程改革意识,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使之积极地投身到课程改革之中。
2.课程改革要使教育质量和教育数量协调发展。二战后,法国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措施,使得法国教育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进行课程改革时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它的一个优先目标,90年代又继续将其作为首要关注的重点。,我国在教育改革中,要注重兼顾数量与质量的发展,把握好度,特别是处在当前我国高校扩招、高中也在扩大发展的阶段。
3.课程管理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统一。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200年来一直奉行中央集权制,是西方国家中集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种管理体制在法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结构上僵硬刻板,机制上缺乏活力和快速应变能力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因此,法国于20世纪80年代颁布了分权法,把中央掌握的一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地方,使得法国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既保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又给予了地方较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国课程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给予地方和学校的权限太小,这样既不利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又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因此,结合法国的经验,应对中小学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即中央、地方、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各有一定的权限,以加强课程管理的弹性,这也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
第五篇:爷爷病了(范文)
爷爷病了
昨天晚上,爷爷因为胃痛而睡不着觉。早上,我一早起床,就到爷爷家去看他。我看见爷爷只吃了二口早饭就不要吃了。奶奶急得直问他:老头子,你怎么了?爷爷说:昨天晚上睡觉时就觉得胃有点不舒服,今天痛得更加厉害了,现在好象要吐。奶奶说:你就吐吧。爷爷又说:就是吐不出来。我说:爷爷,你喝一点汤,汤是水,大概不会吐的。爷爷说:好的。他喝了几口汤,就到床上去躺下了。
到了中午,奶奶烧了许多小菜。我给爷爷端了一碗饭,上面放了一些他喜欢吃的小菜,给送了过去。奶奶对他说:医生要一点半才看病。你吃好以后睡一会儿再去看病。
爷爷睡了一觉后,已经一点半了,我就和奶奶一起陪同爷爷去医院看病。来到医院,医生给爷爷看病,还给他开了几种药让他回家去吃,又给他打了一针。我陪爷爷去打了针,然后,和奶奶一起陪同爷爷回家。
到了家里,我倒了开水让爷爷吃药。然后,我让爷爷再躺到床上睡。过了一个多小时,爷爷说他好多了。我就放心地回家去了。
下一天,我再去看爷爷,他已经起床,说是胃不痛了。同时。爷爷叮嘱我以后吃食要注意卫生我点头答应了。我想我们要注意不吃不卫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