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

时间:2019-05-14 22: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

第一篇: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

流 动 力 课程论文

专业年级: 08级水工强化班 学 号: 0802070332 姓 名: 谢 原 锋 指导教师: 戴文鸿 唐立模

二○一○年十一月

中国·南京

《河学》

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

谢原锋

(0802070332 08级水工强化班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摘要:山区河流多为大江 大河源地 河流相对高度大,坡降陡而流速大、水流急、冲刷力强 其破坏力也强,流上形成洪峰所需的集流时间短暂。占人云“暴涨暴落山溪水。”近年观察,山区河流状态有加剧变的趋势,由利大演变为害大。如果任其演变则河流非但不能为人们所利用 相反地还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因此研究其因果达到治理目的 兴利除害 势在必行 关键词: 山区河流,特征,演变,治理

一.天然状态下山区河流的自然功能和作用

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理,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均于河流的自然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河流本身的生态系统,为两岸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及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根据河北省地理地貌情况及河流的特点,在天然状态下河道主要自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功能

河流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上下游、左右岸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河流的连通性和宽度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征。河流的生态功能包括: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和源汇功能等。

栖息地功能。

栖息地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能够正常的生活、生长、觅食、繁殖以及进行生命循环周期中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栖息地为生物和生物群落提供生命所必需的一些要素。在河道范围内连通性的提高和宽度的增加通常会提高该河道作为栖息地的价值。

通道作用。

是指河道系统可以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流动的通路。河道由水 体流动形成,又为收集和转运河水和沉积物服务。还有很多其他物质和生物群系通过该系统进行移动。过滤和屏障作用。河道屏障作用是阻止能量、物质和生物运动的发生,即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允许能量、物质和生物有选择地通过。河道作为过滤器和屏障作用,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最大程度地减少沉积物转移,常提供一个与土地利用、植物群落以及一些运动很少的野生动物之间的自然边界。

源汇作用。

汇源作用是为其周围环境提供生物、能量和物质。汇的作用是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吸收生物、能量和物质。

2.水资源功能

河流具有巨大的水量资源,为流域及其影响区域的生态、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提供用水,是保证生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水资源丰富的河流不仅担负着向区域供水的任务,其水资源功能和作用还将通过径流拦蓄和跨区域调水,影响到其他的区域。在天然状态下,地表水为下游和两岸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在2O世纪6O年代,农业灌溉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

3.水流能量功能

河流的水流具有巨大的能量,河流水流的能量具有三种

主要作用:一是水体与固体边界之间的作用提供能量;二是为河流的物质输送提供能量;三是可以利用水流的能量来发电,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在自然的条件下,水流能量主要是用来改造地貌和进行物质输送的,如河北冲积平原,都是在水流能量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水能发电就是用水的落差产生的能量,把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变成电能一种既科学又环保的方法。

4.纳污、排污功能和自净功能

由于河流有水量作为载体,可以溶解携带和输送化学物质和固体物质,在不危害河流生态的情况下,河流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同时由于水流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河流本身具有很大的自净能力。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沿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的纳污和 排污功能越来越重要。

天然状态下,上游几乎没有污染源,河流水可直接饮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流动的过程中

自然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机制可分为三点。物理净化:通过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浓度降低。化学净化:通过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吸附、凝聚等作用使浓度降低 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特别是水中的异养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受到污染的河流或其他水体,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浓度随水体向下游流动而自然降低,重新使水体中的各项水质指标(如细菌、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等)及河流生物群恢复正常的自然过程。5.对地下水的调节功能

在天然状态下,在枯水季节,河流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河道成为地下水排泄通道,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在洪水期间,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道中的地表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在大的区域内,河流上游是地下水补给河水,而下游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二.山区河流演变分析

1. 植被对河流演变的髂响

山区河流演变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文现象(降雨、特大降雨)引起特大径流,河水暴涨。水流挟带泥砂向河底,两岸侵蚀两岸坚固、有植被保护则侵蚀程度轻 相反则大,因而植被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近些年山区河流两岸植被逐减少.以蛟诃拉法地区为例:1960年蛟诃拉法地区植被覆盖率占50,而l985年覆盖率只占3O% ;自石山地区1960年覆盖率占6O%,而1985年只占20%。

乱采乱伐,垦荒种植,采石开矿等明显破坏了植被,在同等水文条件下加重了灾害。上游雨淋沟壑增多,两岸侵蚀冲掏崩坍,河水含砂量大幅度增加。1960年蛟河水文站实测河水年平均含砂量为0.3公斤/立方米,而1980年平均含砂量增加到O.93公斤/ 立方米。河底落淤,河底抬高、河面增宽、坡降变小,加上主流摆幅不定,使过去窄深式河床(河谷形)渐变成宽浅式河床,由直顺洼河道逐年演变成游荡性河道. 同等洪水标准过流断面增宽、淹没面积增大 危害加重。河床演变无常,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利因素增多,危害程度加重。2. 修建工程加速河流演变

河流演变剧烈,除因自然困素外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即在河道上盲目建设工程,引起水流的急速变化。如盲目在河道上建拦河坝工程 使河道彤成明显落差,坝前不断淤高,坝下冲捐,过流断面减少,汛期洪水漫溢坝决口、河改道,造成坝脱溜。3.局部治河导致河床演变

一条河流的借理应首先进行河流整体规划,而局部河道整治则直在考虑整体条件下进行。但7O年代起山区一些地方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河流治理,效果不佳。治理后不仅没有起到稳定河势,行洪安全的作用,而且加速了河流演变 危害增大。比如盲目裁弯取直,改河造田使河床缩窄,比降增大,河床加深,改变了河流态 从而引起下游河段流速大,冲淘严重,反受其害.

三.治理措施 1.工程性措施

河流自然功能保护工程措施在北方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集中,加之近年来降水量偏少,要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必须利用汛期洪水水量作为水源,因此,要有计划地建设一些生态水库,在汛期把雨洪水量拦蓄起来,平时调节放水,以保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山区蓄水工程,水库调水、供水应考虑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洪水资源化作为生态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把生态用水纳入水库供、需水量规划方案中,统一安排,优先考虑。

(1)植树、植柳河流治理应为工程措施(河工)和植物措施相结台。山区河流.河源和上游区段进行植树、插柳措施是一项治本措施。结合水土曝持、小流域治理有计划性进行植树、河岸插柳可基本保证河源区的水土稳定、减少水蚀、固定岸坡;要禁止在沿河两岸开荒种地,应按国家公布的《河道管理条例》收回一定距离的岸边耕地,植树固岸: 中下游陡立岸坡应据土质情况进行削坡.植柳固岸。对有益于两岸的滩地.进行植柳固滩。植树、植柳、或其它植物措施对山区河流治理是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措施

(2)改建拦河引水工程拦河引水工

程对河流稳定的破环力是显而易见,尤其不设冲刷闸的拦河坝(俗称 绝户坝),对河床演变、河床破坏更为明显。河床不断淤积抬升,洪水位相应抬高,坝端决口,冲掏岸边,河床改遭、增宽、工程脱溜。因此,改建拦河引水工程确有必要。首先按规划将分散拦河坝灌区规划改建为整体灌区,多坝引水改为独坝引水,减少困拦河工程多破坏河道的因素;其次是逐步改建那些、有坝无闸、有坝无岸(坝端无护岸)、有坝无堤(回水堤)的拦河坝。按规划逐年改建配套成完整引水灌区 第三,今后再建引水拦河坝,必须遵循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建设对防洪有利的拦河引水工程(橡胶坝,拦河闸等)。

(3)游莴牲河遭河的整治游荡性河

道河床宽浅、沙滩密布、叉道交错 河床变化不定,对灌溉、防洪等不利因素居多,应加以治理。按规划重点建设蓄水工程进行调节。申、下游严禁设障、疏通河道、按河道治理规理规划进行砂、石开采,利河,利民。总之,河遭整治需据规划,统一布置,处理好滩、槽、岸、堤之间的关系。力求控导水流.使主槽和硷工都相对稳定,逐步将宽、浅、散、乱的游荡性河道治理成为窄深式比较归顺的河遗。

2.河流自然资源保护的非工程措施

影响河流自然功能的主要因素均为人类活动造成的。要保护河流自然功能,首先是建立自然功能保护的观念,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发利用河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功能,对河流的智力开发首先要考虑河流的自然功能保护和生态保护。

在河流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中,必须提出河流的自然功能的保护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的用水量还会继续增加,必须在保证河流的自然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开发利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对河流的污水排放,防止河流水质恶化,以保证河流的生命安全建立河流自然功能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在河流流域水利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河流上的任何工程的规划必须进行河流系统的自然功能影响评估,避免工程对河流系统的自然功能造成重大影响,以确保河流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 1 ] 张彦增,蒋勇杰,乔光建 河北省河流演变过程分析及 治理对策研究第7卷第5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10月

[ 2 ]廖喜林 逆插支流的演变与河流掉向的关系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l 9 9 9年6月第lO卷 第2期 [ 3 ] 殷瑞兰 蜿蜒性河流演变机理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第l9卷第3期 2002年6月 [ 4 ]邵学军,王兴奎 河流动力学概论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列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Rivers and Governance

XIE Yuan-Feng(0802070332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

Abstract: For large rivers mountainous rivers apodemus agrarius rivers relative height is big, slope steep and velocity and flow hurry, flushing force strong, strong its damaging formed on the peak flow needed for a short time collecting.BaoLa of people cloud “boom.” mountain streams In recent years, observation, add the mountainous rivers state by the upheavals, the evolution trend.Big harm If allowed its evolution is rivers for people not only cannot use instead will also bring harm to the national economy.So the causal achieve management purpose batin bringing is imperative Key words: Mountainous rivers, features, evolution, management

第二篇: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已成为中央关心、人民期盼的重要民生工程,成为水利的重点工作之一。山区河流坡陡流急,洪水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和因灾损失严重。以往人们注重河段防洪和水资源开发,忽视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建设与维护,不从根本上整治水患,必将导致严重后果。只有认清河流在防洪、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用新的治水思路、先进的理念来规划设计,才能高效推进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泰顺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0km以上的中小河流有司前溪、洪口溪、三插溪和仕阳溪4条,控制县域面积达15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山区中小河流受地形影响,河床峻陡,源短湍急,洪水涨落迅速,对两岸村镇和农田危害极大,以此造成的损失一直是我县灾害的重点。“十一五”以来,我县对流经人口密集区的河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在防洪保安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局部挡墙式的治理存在褚多不足,未能从根本上防治较大河洪灾害。因此,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必须探寻一种适用于自身的科学治理模式。

一、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治理任务艰巨。山区中小河流分布范围广,洪水峰高量大,暴雨后一般2-5小时即出现洪峰,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泰顺由于各河流上游缺乏较大洪水拦蓄调节作用的控制性工程,中、下游未建较高标准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积严重,90%的河段行洪能力为5-10年一遇,有些河段甚至达不到5年一遇,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缺乏系统规划治理。一是县内需治理的河道长,缺少资金,使河道治理缺乏系统性。二是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功能,而其它功能被严重忽视。以往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建设了一些临时防洪工程,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防洪问题突出,许多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仍处于未设防的自然状态。

(三)管理薄弱,河流功能衰减。西部山区的仙居溪、察溪、横溪等河流,流域内岩石裸露,堤防单薄,加之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采砂、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较多,洪水来时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而南部的东溪、仕阳溪等河流沿岸群众在河道内耕种、弃渣堆土现象严重,造

2成河道萎缩严重,一遇大雨,极易发生洪灾。且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增加,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河道的情况相当突出,河道生态破坏严重。

(四)长期投入不足是中小河流治理的瓶颈。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面广投入大,由于群众投劳减少,加之我县属山区欠发达县,中央、省对水利项目采取的是补助政策,地方财力无力配套投入,给山区项目包装、资金争取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难度,影响河流治理项目推进积极性。且我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大建设的需要。

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一)当前河流治理的误区

1、河流认知上的主要误区:山区河流防洪排水和取水功能成为河流治理唯一目的,舍弃河流其他功能;山区多系贫困或欠发达地区,河流水资源被作为经济商品严重透支开发,水空间被挤占;河道被当作纳污排污通道,忽视水陆生态循环作用。

2、河流治理工作存在误区

①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尤其是山区水电开发梯级建设浆砌石坝,河床淤积,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且破坏河流连续性,导致水生态失衡。

②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虽便于村镇建设规划和排水,但河道变形调蓄能力降低,加快洪峰叠加,不利于河床和堤岸安全,增加下游防洪压力,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③采用浆砌或砼挡墙硬化平整河床河岸。虽利于行洪,却破坏河道生态功能,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水生物无法依存,加剧污染,切断地表水和地下水沟通,增加洪灾总体风险。

④束窄河道加高河堤。受两岸已建民居或已垒护田堤限制,采取加高河堤的方式解决,形成高大的人工筑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

⑤城镇建设用地挤占河道。城镇建设将部分河道改为暗涵封盖甚至直接填埋,带来生态破坏和防洪排涝隐患。

⑥堤岸建设工程措施单一。工程粗直线化破坏自然和文化景观,河流失去生态廊道和绿色休闲空间的功能。

(二)生态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改善水环境要求日益增强,必须加快转变认识误区,重新认知河流,探讨新的治理模式,抛弃防洪和资源开发的固化意识,营造资源、生态、景观等多功能河流,还河于自然,服务于社会,实现人、水、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此,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治河要求,结合泰顺山区实际,提出“流域统筹、重点防护、生态优先、兼顾风貌”的治理思路,在治理形式上坚持工程水利与生态水利有机结合的原则,采取了多项措施。具体如下:

1、全局规划,有机融合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不能局限在河道范围内,而以河流流域综合考量,将区域内气象水文、地质、水资源和人口、产业、经济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生态县”和“美丽乡村”等主题,统筹协调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农村河沟整治等项目布置,强化规划蓝线运用,保护河流生态用地,退还被占用滩地,逐步恢复河流健康。要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在满足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遇山体段及满足防洪要求的公路段,原则上不采取措施,保持原貌,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在适宜节点建造亲水平台,休闲设施,活动空间等,更多的实现了水利建设与山区城镇建设、环境整治、人文休闲、交通物流等相融合,即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

2、修复河流

由于山区河流中上游截流水资源利用,尤其小水电梯级开发致使中下游部分河道基流难以满足自身生态用水需求,甚至某些河段经常干涸。为保障河道水源,必须多渠道开源,要求电站保证下泄生态流量,还要充分利用区间水资源、再生水资源提供补充。首先应拆除废旧的坝堰,改跌水为缓坡,改全隔断坝堰为橡胶坝、翻板坝等可控拦水物,恢复河道连续性。其次要遵循“宜弯则弯,宜宽则宽”的思想,用蜿蜒、曲缓代替直线,因势导流,回复自然河态。再者要营造多样水域空间,后撤堤线,清除底泥,改良急流浅滩、深潭、湿地等多样水环境,为多种水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重建河流生态系统。

3、防止水土流失

山区河流大都河道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河流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沉沙池等以减少泥沙入河,利用水保工程削减洪峰流量,减低冲刷强度。

4、控制水环境污染

治河先治污,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最大因素,必须有效控制污染源,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防止农田面源污染,建设两岸植物缓冲带,有条件的可营造小型人工湿地,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5、建设生态岸滩。岸滩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护坡堤防尽量采用柔性材料,利于水土渗透交互,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抛石、石笼等,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利用浙南本地水杨梅、青砾等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既可达到防洪目的,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6、注重景观效果,结合景观学建设绿色廊道,与山区植被、村镇绿化带、田园作物交错融合,形成多级生态河岸,满足民众亲近河流的需求,以安全性、开放性、舒适性为原则,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貌。如泰顺泗溪上的缓坡仿古碇步、橡胶坝已成了廊桥文化园的两道独特风景线,将河流整治与泗溪镇生态景观轴、城镇交通复合轴建设有机结合,形成贯穿镇区的连续水面,提高了泗溪镇品位。

三、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的推进与前期工作力度。要加强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以及省、市相关文件的贯彻实施,充实调整中小河流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完成时限、工作责任等,建立健全中小河流治理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强度大,安排建设内容多,前期工作是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必须认真抓好。首先要确保前期工作投入。其次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择优选择有实力、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编制工作。

(二)抓好建设管理。抓好项目法人组建、招投标、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等

各个环节工作,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时竣工验收。同时,加快制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建后管护责任、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等。要建立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减少污水入河,加大无序采砂整治力度,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项目建设。要针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的特点,积极创新建管模式,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三)强化监督检查。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要在开工前、竣工后公示,县水利局应组织力量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和指导项目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推进治理建设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实施。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出台的《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在项目全过程贯穿绩效管理,作为加强管理的重要抓手,实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报告和公开制度,既为决策服务,又增强政策的社会公信力。

(四)加强协调。综合治理中小河流,必须加强协调,同心协力,广开门路,多渠道筹资,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受益单位自筹,社会集资,群众投劳等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所需资金。要针对项目特点,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政策处理机制,充分调动乡镇、村干部群众参与河流治理的积极性。

四、结语

山区中小河流因缺乏科学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生态型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理工作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抓住当前水利发展的大好机遇,更新治河理念,使工程水利与生态水利有机融合,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水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河流边。

第三篇:辽宁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研究

辽宁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研究

高胜君1 马 宁2 张世全3(1.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水利站,辽宁省丹东市;2.辽宁省江河流域管理局,辽宁省沈阳市;

3.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省沈阳市)摘要: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水利工作者所接受,辽宁省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我省东部山区河流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山区河流生态治理方法,对我省的水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山区河流;生态工程

0.引言

河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水环境重要载体,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硬性防护为主的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河道治理中往往给河道砌筑更多硬化材料,以求一劳永逸,但实际却牺牲了河道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果适得其反;或者只对河道清淤,而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结果河道使用寿命极短,陷入经常疏浚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我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治理多年来一直采用硬性防护措施已导致河流渠道化,河岸带栖息地质量持续退化,加之人类在河道内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河流水质,威胁到很多物种的生存,引起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我们已充分认识传统治理方法的负面作用,研究一种适宜我省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已成为现阶段河道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河道生态治理的发展和必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瑞士、德国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采用混凝土衬砌而忽略自然环境的河道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流已成为国际大趋势[1]。

在国内,1999年中科院院士、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发表了“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生态水利研究”,建议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中,把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结合在一起。2002年10月,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董哲仁教授,提出了生态水工学--人与自然和谐工程[2]。

在生态河流建设方面,目前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对于中小型河流整治,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许多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辽宁中部地区内陆河流的发源地,除拥有辽河、鸭绿江两大水系外,还有独流入海的大青河、大洋河等渤、黄海水系,是辽宁中部工业区和商品粮基地的绿色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东部山区天然林面积3300多万亩,集中了辽宁90%以上的天然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提供的工农业用水量占辽宁中部城市群用水总量的70%以上。

近年来,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山区相对耕地面积较少,因此河道内的荒地不断被开发成农田,此外,个别河段上存在的河道采砂等现象,也破坏了滩地原有植被。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目前部分河道淤积、滩地沙化严重,一些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已经给沿河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难,对全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实现构建和谐辽宁的目标任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采取生态方法治理河道对保护我省重要水源地、提高河道生态健康和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雨后山区河流流量大,过水时间短,砂石含量高,洪水破坏性强;而在冬季枯水期,大部分河流流量小,有些河流经常断流。

目前,我省山区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主要以防洪、防冲为主,造成河道生态功能被忽视、淡化,河道在整治布线时通常会裁弯取直,改变河道自然形态,并且在河道治理中,主要采用混凝土护岸或浆砌石挡墙等硬性措施。同时,延河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不够,开荒放牧、倾倒垃圾现象严重,严重破坏了河道自然生态和河流水质。

而硬性防护措施在冬季结冰期,混凝土易产生冻融破坏;夏季过水时,整体混凝土护岸如有部分破损,在内外水压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整体破坏。在我省东部山区,多年实际情况表明,在非汛期,山区河流过流量小,基本不需要防护,而在汛期,硬性防护工程易被短时间、大流量、含砂石量大的洪水破坏,起到的防护作用较小。同时,硬性防护工程施工方法复杂、工期长、投资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破坏河道自然环境。辽宁省山区河流生态治理方法研究

河流生态治理的目的是恢复、强化自然河岸或修建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具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份交换和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3]。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是指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岸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物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一方面,利用生态河道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设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水份交换良好,适合生物栖息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的护岸[4]。

针对我省东部山区河流特点,在实际治理中,在确保不降低防洪标准的前提下搞河道生态建设,河道生态治理应优先保护并以自然修复为主,充分发挥河道的自然修复能力。生态的理念要贯穿整个治理过程,遵循防洪安全、生态系统功能强化、景观优化提升、降低人类影响的新理念,以尊重河道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兼顾河道的水利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在实施整治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道生态整治工程最宜采用自然原型河岸,主要的人工措施采用种植植物保护河岸,这样可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同时也起到绿化作用,在自然河岸种植柳树、水杨、枫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利用他们发达的根系来固堤,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自然河岸的抗洪、保护能力。但这种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相对较差,一般可用于防洪要求不高、保护目标等级较低的河段。在采用自然原型护岸的基础上,除了种植植被外,还可结合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坡、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植包,采用石笼、木桩(设有鱼巢)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在不破坏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加固堤防、护岸,抵挡洪水冲刷,提高生态护岸的防洪、抗冲能力,同时,所用护岸材料抗冻裂较好,大大提高了护岸的耐久性。这类护岸可用于较陡的河段或冲蚀较严重的河段。

山区河道生态治理中,在护岸工程或堤防布线时,应尽可能保留河流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尽可能减少人工措施,降低工程投资,以自然植物护岸为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种植树木时,也要注意河槽和河漫滩要能满足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自然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护岸、河堤要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抗滑稳定等安全条件,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以及景观建设的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保持河流的联通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堤。

自2008年以来,辽宁省大力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主要采取河流自然封育措施,禁止在河道范围内砍伐、放牧等生产经营活动;整治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措施,以“适地适树”的理念,种植植物,保护河岸;对流经村屯或人类活动频繁的河段采取适当的工程封育措施,并树立警示牌,加大宣传,设立举报电话,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对河道内开荒耕地实施退耕工作,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河道内垃圾、砂堆、砂坑等进行整治,恢复河道岸线的平顺。同时,加强河道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河道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逐步实现恢复河道原貌和生态,完善河道各项许可程序,规范河道开发秩序,强化监管,严禁各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宣传,全面提高沿河居民河流保护意识,实现河道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日常管理,确保河道行洪顺畅,恢复河道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的目标。在新时期,我省水利系统已把河道生态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河道生态治理将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有效遏制河道植被破坏、改善河流水质、美化河道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系统,促进辽宁河流水质和水环境的全面改善,使河流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结论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河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大趋势,我省在河流的生态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结合我省的气候特点和东部山区河流特点,在保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制定因地适宜的治理策略,不但节约了治理投资,还可以保证河流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恢复山区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达到了防洪兴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 刘蒨, 曾向辉.生态-生物方法水体修复技术[J].中国水利, 2002, Vol03.[2] 孙宗凤.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水利水电技术[J].2003(4).[3] 杨柳, 任珺, 陶玲, 罗青龙.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J].能源与环境, 2009 , No2.[4] 郑红英, 赵学辉.堤防工程生态治理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市场, 2008 ,Vol8.

第四篇:中小河流治理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在京召开,陈雷强调,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治理

保质保量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

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矫勇主持

本站讯 7月14日,水利部在京召开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中小河流治理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进一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进行全面部署。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治理,保质保量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主持会议,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出席。水利部总规划师、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通报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总体进展情况。

陈雷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近两年来,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坚持规划先行,明确责任分工,拓展投资渠道,健全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监管,创新建管模式。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启动以来,累计安排1800多个项目,涉及河流近1700条,目前已有330多个项目完工,综合治理河长6300多公里,1200多万人和1200多万亩农田受益。已完工和基本建成的项目在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经过治理的河段还恢复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功能,美化了人居环境,发挥了治理的综合效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陈雷深刻阐述了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意义。他说,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未经系统治理,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镇和农村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中小河流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对中小河流治理作出重大部署。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对各级水利部门的重大考验。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清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推进这项工作。

陈雷指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进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迫切需要,必须从完善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确保防洪安全的高度,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对各级水利部门的重大考验,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50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任务,涉及8000多个项目,需要治理的河长高达6万多公里,年均需要完成1000多条中小河流、1600多个项目的治理任务,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强度之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陈雷指出,中小河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区域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流域防洪安全,还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建设、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综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要立足防洪体系全局,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标准。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对流域干支流、上下游的防洪措施进行了统筹安排。中小河流治理必须体现全局性和系统性,坚持区域服从流域、局部服从整体,妥善处理好与大江大河干支流以及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要统筹流域防洪要求,统筹河流整体防洪要求,统筹地区发展水平。二要着眼维护河流健康,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模式。中小河流治理涉及河流众多,要高度重视大规模治理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治理模式,维护河流生命健康。要尽可能保持河流自然形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河湖水系连通。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区分轻重缓急,有序加以推进。要突出重要河流河段,突出与江河支流治理衔接的项目,突出灾后重建项目。四要围绕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方案。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分布广、类型多,不仅关系防洪安全,而且还涉及供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必须科学制定治理方案,确保发挥综合效益。要充分考虑河流特性,统筹兼顾河流功能,科学进行方案比选。

陈雷强调,“十二五”期间的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已经明确,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有序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全力以赴打好中小河流治理攻坚战。

第一,建立健全中小河流治理的组织体系。一要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域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二要加强部门协调。省级水利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加快项目审批,积极落实中小河流治理资金,研究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三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地要逐级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责任,逐条河流落实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建设单位责任人。省级水利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要具体抓,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

第二,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一要确保前期工作投入。经与财政部协商,已明确可从中央和省级每年安排的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待初步设计批复后再纳入具体项目概算。各地要落实好这一政策,切实保证项目前期工作投入。二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省级水利部门要切实负起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的组织责任,统筹勘测设计力量,建立“以大帮小”“以强帮弱”的工作机制。对于治理项目集中的地区可以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择优选择有实力、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编制工作。三要保证前期工作质量。要监督指导勘测设计单位严格按规程规范和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的指导意见》,编制前期工作文件,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审查审批,落实审查审批责任,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

第三,切实保障中小河流治理资金投入。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和资金筹措责任,确保规划治理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二要合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三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第四,积极创新中小河流治理的建管模式。一要抓好项目法人组建。积极指导县市组建符合要求、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项目法人。二要规范招标投标。省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监管,监督项目法人规范招投标。三要加强建设监理。各地要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监理工作,充实监理队伍,强化对监理人员的监管,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四要及时竣工验收。研究制定验收管理办法,既要符合程序,又可适当简化操作,确保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第五,全力确保中小河流治理的四个安全。一要确保工程安全。要落实好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监理和政府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施工图审核,把好材料进口关,强化施工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质量。二要确保资金安全。要加强资金监管,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的现象。三要确保生产安全。要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度汛方案和低温、雨季等恶劣条件下施工方案,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四要确保干部安全。要加强廉政教育,完善监督预防体系,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健全相关制度,防止发生领导干部插手干预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六,切实建立工程建后管护的长效机制。要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尽快研究建立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一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工程建成后的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二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结合实际抓紧建立中小河流管护的长效机制。三要依据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强化中小河流河道管理,杜绝乱采、乱挖、乱堆、乱建等现象,保障河道安全。

陈雷强调指出,今年是中小河流治理由试点阶段转向大规模实施阶段的第一年。抓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中央确定的治理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要狠抓前期工作。抓紧编制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十二五”后三年治理任务,确保前期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深入推进。二要狠抓责任落实。今年起,中小河流治理将全面实施责任书制度,水利部、财政部将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中小河流治理责任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逐级签订责任书。三要狠抓建设管理。采取强有力举措,千方百计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四要狠抓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机制,建立健全进度通报机制,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五要狠抓监督检查。要把监督检查作为确保四个安全的重要手段,对检查、稽察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定期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问题特别突出的项目要挂牌督办。六要狠抓宣传培训。要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成效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对治理项目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广泛深入报道,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矫勇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效率很高,达到了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要求的目的。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意义、思路和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矫勇就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一要统筹总体安排,确保中央中小河流治理目标如期实现。要明确任务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严格各项措施,建立领导机构;狠抓关键环节,明确重点内容;做好沟通协调,主动加强联系。二要抓好前期工作,把科学治理理念落到实处。要落实前期经费,落实相关政策;科学统筹安排,优化设计队伍;提高设计质量,编制好设计文件;严格技术审查,确保审查质量。三要落实资金投入,把治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大中央投入,用好各项政策;落实地方资金,拓宽资金渠道;落实奖惩措施,加强绩效评价。四要加强建设管理,把质量进度安全落到实处。要保证建设进度,明确时间节点;保证工程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保障生产安全,落实安全措施。五要强化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要完善检查监督体系,重点检查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到位,重点检查工作措施是否到位,重点检查整改是否到位。六要明确奖惩制度,拟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末位惩罚制度,并与重大项目审查审批挂钩。

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的主要负责人就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水利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各流域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五篇:河流特征的表达模式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流程、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概况(面积、水系排列形式)、落差(水力资源)、支流的多少和分布特点、河流发育状况、河道的弯曲状况等。

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如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流速、汛期、冰情(有无冰期、冰期长短、凌汛)、含沙量、有无凌汛等。影响河流水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补给,即水源。而水源补给,对大多数河流来说主要是雨水补给。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经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冰期,包括凌汛当然也和气候有关。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结构决定,如黄河中游地区,地表结构简单,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的黄土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从而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

下载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河流统筹治理措施

    更多水行业免费资源www.xiexiebang.com 浅析河流统筹治理措施 摘要:河流治理需要考虑统筹规划、统筹治理和协调推进,对河流治理中运用市场机制、协调治理等统筹治理措施进行......

    中小河流治理考核办法

    安徽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

    河流治理情况视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一)项目规划(二)建设项目完成情况(三)河景观治理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治理工程)进展情况二、存在问题(一)中心城区沿河两岸雨污排放未分流,现有排污管网未发挥应有作用,仍......

    专题会议纪要(田中小河流治理)

    会议纪要 10月27日,田万全副厅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省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勘察设计工作。会议学习了水利部、财政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以下简......

    江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对策初探

    江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对策初探潘海军李建春 (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摘 要]江西省2010年主汛期发生的大洪水,呈现汛期早、暴雨强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

    河流污染承待有效治理

    河流污染承待有效治理 几十年来清水塘承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代价,最严重时居民从大湖经过,都不得不掩面而过。生活在石峰区清水塘地区的人们,尤其希望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精选]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

    河流治理分析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度无法将干流河水送往下游敦煌的疏勒河,将要恢复全线通水了。国务院6月下旬批准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决定从今年起,对疏勒河水系进行治理,从中“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