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机关如何做好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2
公安机关如何做好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和转型期,也是矛盾纠纷的多发期,婚姻、家庭、邻里、土地、劳资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纠纷不是一件容易事,处理得好就能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构建;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将事态扩大,甚至于引发无休止的上访等案(事)件。
一、当前存在的几种比较突出的民间纠纷
(一)邻里纠纷。主要是指居住在一栋楼、一座院落或一个村庄的左邻右舍之间因各种琐事或者积怨发生的纠纷。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经常因一些道路通行、子女问题、田地问题或其他公用事业引起小口角发生纠纷,影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二)权属纠纷。主要是指财物的所有权、使用权纠纷,土地的所有权、使用纠纷等。常见的有邻里之间宅基地纠纷、土地使用权纠纷,以及房子漏水问题纠纷、房子高度影响采光问题纠纷等等。这类纠纷牵扯到当事人的根本利益,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让步。
(三)家庭婚姻纠纷。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如:夫妻之间口角、赡养纠纷、兄弟分家财产分割纠纷及子女抚养权纠纷等等,而婚姻纠纷是指订立婚约的双方因一方毁约而发生的纠纷,还有“事实婚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问题。
“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普遍存在的事实。家庭虽小,但却是构成整个大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子”,无数个家庭的整合便形成了社会,社会当中自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家庭中的矛盾更是浩如烟海,不可胜数。而家庭矛盾的适时适度的解决又是保障整个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这类纠纷的调解公安机关虽然不宜过多参与,但是可协同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等民间调解组织共同参与调解,对家庭、夫妻、街坊邻居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矛盾予以化解,从而使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赔偿纠纷。主要是指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和财物损毁赔偿纠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又包括故意伤害他人的赔偿纠纷、过失伤害他人身体的赔偿纠纷以及工伤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赔偿纠纷。财物损毁赔偿纠纷又包括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的赔偿纠纷、过失损毁他人财物的赔偿纠纷以及畜禽损毁人财物的赔偿纠纷等。这类纠纷因果关系简单,事实清楚,处理起来就相对别的纠纷简单一些。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因环境污染、城管拆建、劳资债权、经济纠纷等引发的新的治安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
二、基层派出所纠纷调解面临的问题
(一)纠纷类案事件接警量大,警力严重不足。民警每天面对110接处警、电话报警、来人到所寻求帮助等、85%为纠纷类报警,其中不仅包括治安纠纷,还包括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等大量的非警务纠纷,这些已经成为困扰基层民警工作的一大难题。民警如处置这类非警务纠纷不当,则有可能引发治安事件、刑事案件,现在老百姓动不动就威胁民警去投诉,去上访,哪怕民警没有过错行为,就因为老百姓去投诉反映了,民警还需要花时间去口头或书面恢复,给民警造成心理压力,并增加被动工作情绪。
(二)民警的证据意识不强,人为加大调解难度。案件受理后,由于基层派出所事务繁杂,一些民警不能在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总想通过口头调解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旦调解不成,再去调查取证时往往已失去了最佳时机,取得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也令人质疑。特别是经常出现找不到证人的情况,取得的相关证据中只有当事人双方的证言,且经常是各说各理、相互矛盾,无法准确判断事实,人为增加了调解工作的难度。
(三)调解纠纷的赔偿无据可依,调解公信度不高。调解纠纷的一项最重要工作是要解决赔偿问题,但目前的赔偿内容仅局限于医药费、误工费等,而对于当事人经常提出的精神补偿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因此赔偿问题往往会演变为当事人的“漫天要价”,导致双方很难达成一致。
三、当前基层民警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调解范围把握不准。既存在应调解案件未调解,也存在不该调解的调解了。其中调解范围扩大现象尤为突出。实际工作中,大量属于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各类民事、民间纠纷,派出所民警为了及时缓解矛盾、替群众分忧解难等原因,不得不超越行政调解范围进行此类纠纷调解。同时也有少数已构成刑事案件或后果、情节比较严重的治安案件,由于双方当事人要求、办案人法律政策水平不高等因素,以调代处、以调代罚的现象屡有发生。
(二)调解工作不规范。主要问题是取证不及时,延误战机,造成双方当事人责任无法认定,因而无法确定赔偿标准,引起当事人不满。某些民警在受理一些因日常琐事引起的纠纷案件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毛病是常常以为事小,省略了一些基本的访问、取证工作;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当事人笔录也省略了,一旦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中对某些细节问题有分歧就无法得到证实,调解民警就失去对双方责任裁定的依据和说服力,调解就会失败,此时办案民警将做更多的弥补工作,事倍而功半,还有可能被投诉。
(三)调解意识淡薄。调解工作费时、费力,成效似乎也比不上打击处理、追逃、破案等工作。目前绩效考核并不考核民警调解工作导致部分民警对调解工作重视不足,工作随意性强,能推则推,推诿搪塞,久拖不决。有的对调解工作过地自信,认为双方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制于我,方法简单,在没有做好调解前各项准备工作就作出调解意见,引起双方当事人不满而造成被动。
(四)调解技巧不高。有些民警工作积极,责任心也很强,调解前的准备工作也很充分,但由于调解方法不当或调解程序错误,也会出现调解失败的现象。如有些民警轻信当事人的各种承诺,尽管调解的前期工作都做到位了,分别找双方当事人了解了情况,但由于过于轻信当事人诸如“全部听你(民警)的”、“你说了算”等等“真诚”的承诺,自我感觉良好,在没有摸清双方当事人责任承受度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往往事与愿违。调解结果与当事人心理期望值有较大差距时,调解不易成功,容易引起信访,致使重复调解而耗费大量时间。
(五)调解工作缺乏指导。上级公安机关对于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基本上是一个“空门”,调解水平较高的民警都是自学的,通过调解形形色色的各类纠纷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调解水平和工作能力。基层民警很少接受过关于调解方面的专门业务指导,也很少见到关于调解方面的业务指导书籍、资料。经常调解失败容易使民警对调解工作产生厌倦甚至产生畏难心理。
四、治安纠纷调解的对策
(一)要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纠纷调解工作涉及面广而且复杂,在工作中我们受理的纠纷包括家庭、邻里、宅基地、婚约等纠纷,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等。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总结处理,解决纠纷问题的方法,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娴熟的群众工作技能。只有这样,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才能做到不盲目,有理有据。
(二)要深入调查,掌握纠纷实情。调解之前,一定要对纠纷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切不可贸然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解前一定要掌握纠纷的前因、过程和损害程度。对当事人受伤害的案件,民警应提醒就医,并及时到医院了解伤势,制作笔录,让伤者感觉到民警负责的态度,对以后的调解工作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保证我们在调解中言而有据、言而有理、结论公正、双方满意。
(三)要耐心倾听,摸清对方底线。调解中,要耐心倾听当事双方的陈述,听取他们的意见。纠纷的实质就是双方的利益冲突,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双方的利益底线,在双方陈述中摸清对方底线,为成功调解打牢基础。
(四)要分别劝解,消除调解障碍。在摸清双方的利益底线以后,若双方的分歧过大,就应该把双方当事人分开, 分别找双方当事人沟通对案件的认识,共同分析当事人在此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责,但不能过多指责对方的不足和错责。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双方各自的要求,并掌握双方要求上的差距,如果差距不大,可以进入下一程序;如果差距较大,应再根据案件事实对双方当事人做好说服工作,尽量缩小双方的期望值。同时,在双方分歧较大容易发生争论时,分开做工作,还可以避免双方矛盾再次激化,为下一步完成调解工作打好基础。
(五)要公开公正,确保调解实效。调解原则上只限于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的监护人参加,根据情况,从有利于调解成功角度出发,亦可适当让社区干部、单位领导、亲戚朋友代表等参加。他们的参加一方面对调解过程给予监督,另一方面还可对双方的分歧进行调解。调解中一是要宣布调解纪律和基本程序,如:一方陈述时,禁止其他人插话等等。二是双方陈述,检讨本人在此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责。三是民警根据掌握的有关证据,指出每一方在陈述中存在自我矛盾或相互矛盾的地方,适当予以批评、指正。四是调解民警作总结性陈述、分析,直到双方当事人基本无异议。五是确定双方在此案中各自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民警在确定双方责任后,要向双方当事人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提出,则要求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民警应根据事实,对当事人提出的正当理由和意见予以采纳,对无理要求应严肃批评,直到双方无异议。
(六)要制作笔录,确保执行到位。双方达成协议后,一定要制作调解协议。一旦矛盾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最关心的就是协议的执行情况,若执行不到位,矛盾纠纷很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调解协议达成后,我们应趁热打铁,采取措施督促双方当事人履行协议内容,以巩固调解成果。
(七)民警要端正思想,树立三种意识,从思想源头上解决纠纷调解的问题。为争取群众对公安调解工作的“100%满意”,要求民警从思想源头上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主动调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基层派出所民警要树立主动调解意识,将调解作为一项主要的日常工作,常思、常想、常抓;二是树立联动调解意识。在现行的调解体系中,人民调解是基础,司法调解是核心,其他调节是辅助。治安调解以其自愿协商,程序简易,成本低廉而深受群众的欢迎。三是树立寓防于调的意识。调解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帮助矛盾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矛盾;一个是防止纠纷激化和防止纠纷发生。因此,基层派出所民警应当树立“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意识,把防止纠纷的激化和防止纠纷的发生放在重要位置,以调促防,以防带调,寓防于调,同步共进,以达到社会和谐、秩序稳定之效果。
(八)民警要以心换心,增强三“心”,从服务理念上解决纠纷调解的问题。基层派出所民警要从和谐警民关系的高度来对待纠纷接处警,建立“分组搭班”等纠纷调解机制,要求民警:一要有“公心”。民警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解,要持认真严肃的态度,不偏不袒,接触当事人时,要认真听取双方陈述,不偏信、不主观、不带感情色彩,更不能因当事人的身份、地位、财产等因素的差异影响公正评价、明确当事人的过错、以及承担的责任。要以公正形象打消当事人的疑虑和诚心,取得信任、理解与配合,为整体的顺利调解扫除障碍;二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双方层次偏低,不懂法,不讲理,固执己见而“火上加油”,急于求成,更不能抱有畏难情绪,要勇于解释沟通,注重从不同程度进行调解;三要有“细心”。要认真做好笔录,积极全面地搜集证据,去伪存真,及时调查取证,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勘验。对待当事人要细致入微,多注意观察其行为和语言细节,揣摩其心理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策略,确保调解工作顺利进行。
(九)民警要讲究策略,做好三个结合,从操作方法上解决纠纷调解的问题。一要冷热结合。当矛盾双方还处于激动兴奋时,应进行冷处理,并借机摸清情况,弄清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冷热结合,分类施策。对起因情况复杂,责任难分,双方对立情绪严重,怒气正盛,矛盾较深,无调解诚意,短期不会恶化的,要先行冷却,等双方平静下来后再处理。而对情节简单,查证清楚,或不及时处理可能恶化事态的,要快刀斩乱麻,及时调解,尽可能争取一次性处理。二要粗细结合。粗,指抓住基本事实和原则问题,只要能分清主要责任就行。细,指关键的环节要过细,具体分为纠纷发生前的细和发生后的细。发生前的细,指事前掌握动态要细,预防措施要细。纠纷发生后的细,指导思想要细,便于稳定情绪;捕捉焦点要细,便于对症调解;达成协议要细,便于履行兑观。三要依法调解与依情调解结合。即在调解过程中,对原则性问题,或无理取闹的,要及时进行法制宣传,以法律的威严迅速平抑事态,理清症结。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和细节,或虽然较为复杂,但不影响大局的枝节问题,要善于发挥民警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通过多讲情,把握调解时机,在双方满意的前提下,及时制作、签定协议了结。
(汤家汇派出所 廖祥辉)
第二篇:浅析公安机关如何做好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
基层一线民警特别是派出所民警都有切身体会,在部分治安案件的处理中,很多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由此形成治安、刑事案件,甚至酿成上访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冲击。因此,调解不但能有效化解矛盾,减少对抗和潜在的隐患,更能有效减少因矛盾激化引发的“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如何做好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已成为当前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笔者通过对当前民间纠纷的种类、现状以及公安机关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就如何做好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做出探讨,仅供参考。
一、当前存在的几种比较突出的民间纠纷
(一)邻里纠纷。主要是指居住在一栋楼、一座院落或一个村庄的左邻右舍之间因各种琐事或者积怨发生的纠纷。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经常因一些道路通行、子女问题或其他公用事业引起小口角发生纠纷,影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二)权属纠纷。主要是指财物的所有权、使用权纠纷,土地的所有权、使用纠纷等。常见的有邻里之间宅基地纠纷、土地使用权纠纷,以及房子漏水问题纠纷、房子高度影响采光问题纠纷等等。这类纠纷牵扯到当事人的根本利益,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让步。
(三)家庭婚姻纠纷。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如:夫妻之间口角、赡养纠纷、兄弟分家财产分割纠纷及子女抚养权纠纷等等,而婚姻纠纷是指订立婚约的双方因一方毁约而发生的纠纷。
“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普遍存在的事实。家庭虽小,但却是构成整个大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子”,无数个家庭的整合便形成了社会,社会当中自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家庭中的矛盾更是浩如烟海,不可胜数。而家庭矛盾的适时适度的解决又是保障整个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这类纠纷的调解公安机关虽然不宜过多参与,但是可协同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等民间调解组织共同参与调解,对家庭、夫妻、街坊邻居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矛盾予以化解,从而使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赔偿纠纷。主要是指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和财物损毁赔偿纠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又包括故意伤害他人的赔偿纠纷、过失伤害他人身体的赔偿纠纷以及工伤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赔偿纠纷。财物损毁赔偿纠纷又包括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的赔偿纠纷、过失损毁他人财物的赔偿纠纷以及畜禽损毁人财物的赔偿纠纷等。这类纠纷因果关系简单,事实清楚,处理起来就相对别的纠纷简单一些。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因环境污染、城管拆建、劳资债权、经济纠纷等引发的新的治安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
二、当前民间矛盾纠纷的现状
一是民间纠纷的数量不断趋于上升。在基层派出所的接处警钟,民间纠纷占据了绝大部分,且数量不断趋于上升。以西城派出所为例,今年1-8月份,接警108起,民间纠纷75起,占69.4%;民间纠纷较去年同期上升15.6%。
二是民间纠纷暗藏不安定因素。在众多的民间纠纷中,隐藏着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一旦引发群体性事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处置不当,就是影响社会面稳定的大事。
三是民间纠纷容易转化为刑事案件。民间纠纷虽然因小矛盾引起,但一旦解决不好,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因为一些小矛盾引起打架斗殴头破血流的现象在农村经常发生。
三、当前基层民警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调解范围把握不准。既存在应调解案件未调解,也存在不该调解的调解了。其中调解范围扩大现象尤为突出。实际工作中,大量属于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各类民事、民间纠纷,派出所民警为了及时缓解矛盾、替群众分忧解难等原因,不得不超越行政调解范围进行此类纠纷调解。同时也有少数已构成刑事案件或后果、情节比较严重的治安案件,由于双方当事人要求、办案人法律政策水平不高等因素,以调代处、以调代罚的现象屡有发生。
(二)调解工作不规范。主要问题是取证不及时,延误战机,造成双方当事人责任无法认定,因而无法确定赔偿标准,引起当事人不满。某些民警在受理一些因日常琐事引起的纠纷案件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毛病是常常以为事小,省略了一些基本的访问、取证工作;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当事人笔录也省略了,一旦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中对某些细节问题有分歧就无法得到证实,调解民警就失去对双方责任裁定的依据和说服力,调解就会失败,此时办案民警将做更多的弥补工作,事倍而功半,还有可能被投诉。
(三)调解意识淡薄。调解工作费时、费力,成效似乎也比不上打击处理、追逃、破案等工作。目前绩效考核并不考核民警调解工作导致部分民警对调解工作重视不足,工作随意性强,能推则推,推诿搪塞,久拖不决。有的对调解工作过地自信,认为双方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
制于我,方法简单,在没有做好调解前各项准备工作就作出调解意见,引起双方当事人不满而造成被动。
(四)调解技巧不高。有些民警工作积极,责任心也很强,调解前的准备工作也很充分,但由于调解方法不当或调解程序错误,也会出现调解失败的现象。如有些民警轻信当事人的各种承诺,尽管调解的前期工作都做到位了,分别找双方当事人了解了情况,但由于过于轻信当事人诸如“全部听你(民警)的”、“你说了算”等等“真诚”的承诺,自我感觉良好,在没有摸清双方当事人责任承受度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往往事与愿违。调解结果与当事人心理期望值有较大差距时,调解不易成功,容易引起信访,致使重复调解而耗费大量时间。
(五)调解工作缺乏指导。上级公安机关对于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基本上是一个“空门”,调解水平较高的民警都是自学的,通过调解形形色色的各类纠纷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调解水平和工作能力。基层民警很少接受过关于调解方面的专门业务指导,也很少见到关于调解方面的业务指导书籍、资料。经常调解失败容易使民警对调解工作产生厌倦甚至产生畏难心理。
四、治安纠纷调解的对策
(一)要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纠纷调解工作涉及面广而且复杂,在工作中我们受理的纠纷包括家庭、邻里、宅基地、婚约等纠纷,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等。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总结处理,解决纠纷问题的方法,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娴熟的群众工作技能。只有这样,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才能做到不盲目,有理有据。
(二)要深入调查,掌握纠纷实情。调解之前,一定要对纠纷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切不可贸然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解前一定要掌握纠纷的前因、过程和损害程度。对当事人受伤害的案件,民警应提醒就医,并及时到医院了解伤势,制作笔录,让伤者感觉到民警负责的态度,对以后的调解工作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保证我们在调解中言而有据、言而有理、结论公正、双方满意。
(三)要耐心倾听,摸清对方底线。调解中,要耐心倾听当事双方的陈述,听取他们的意见。纠纷的实质就是双方的利益冲突,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双方的利益底线,在双方陈述中摸清对方底线,为成功调解打牢基础。
(四)要分别劝解,消除调解障碍。在摸清双方的利益底线以后,若双方的分歧过大,就应该把双方当事人分开, 分别找双方当事人沟通对案件的认识,共同分析当事人在此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责,但不能过多指责对方的不足和错责。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双方各自的要求,并掌握双方要求上的差距,如果差距不大,可以进入下一程序;如果差距较大,应再根据案件事实对双方当事人做好说服工作,尽量缩小双方的期望值。同时,在双方分歧较大容易发生争论时,分开做工作,还可以避免双方矛盾再次激化,为下一步完成调解工作打好基础。
(五)要公开公正,确保调解实效。调解原则上只限于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的监护人参加,根据情况,从有利于调解成功角度出发,亦可适当让社区干部、单位领导、亲戚朋友代表等参加。他们的参加一方面对调解过程给予监督,另一方面还可对双方的分歧进行调解。调解中一是要宣布调解纪律和基本程序,如:一方陈述时,禁止其他人插话等等。二是双方陈述,检讨本人在此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责。三是民警根据掌握的有关证据,指出每一方在陈述中存在自我矛盾或相互矛盾的地方,适当予以批评、指正。四是调解民警作总结性陈述、分析,直到双方当事人基本无异议。五是确定双方在此案中各自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民警在确定双方责任后,要向双方当事人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提出,则要求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民警应根据事实,对当事人提出的正当理由和意见予以采纳,对无理要求应严肃批评,直到双方无异议。
(六)要制作笔录,确保执行到位。双方达成协议后,一定要制作调解协议。一旦矛盾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最关心的就是协议的执行情况,若执行不到位,矛盾纠纷很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调解协议达成后,我们应趁热打铁,采取措施督促双方当事人履行协议内容,以巩固调解成果。
第三篇: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
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劝说、教育并促使双方交换意见,达成协议,对治安案件做出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公安机关可以治安调解。
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和单位之间,在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产生的纠纷。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第四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治安调解: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结伙斗殴的;
(三)寻衅滋事的;
(四)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五)当事人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又挑起事端的;
(六)其他不宜治安调解的。
第五条 治安调解应当依法进行调查询问,收集证据,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实施。
第六条 治安调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治安调解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二)公正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分清责任,实事求是地提出调解意见,不得偏袒一方。
(三)公开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公开进行,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及双方当事人都要求不公开的除外。
(四)自愿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达成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五)及时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及时进行,使当事人尽快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治安调解不成应当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及时依法处罚,不得久拖不决。
(六)教育原则。治安调解应当通过查清事实,讲明道理,指出当事人的错误和违法之处,教育当事人自觉守法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第七条 被侵害人可以亲自参加治安调解,也可以委托其他人参加治安调解。委托他人参加治安调解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交委托书,并注明委托权限。
第八条 公安机关进行治安调解时,可以邀请当地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
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九条 治安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对明显不构成轻伤、不需要伤情鉴定以及损毁财物价值不大,不需要进行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对需要伤情鉴定或者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伤情鉴定文书和价值认定结论出具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
对一次调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调解的,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条 治安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治安调解协议书》(式样附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协议。
第十一条 《治安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安调解机关名称,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在场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情况;
(三)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
(四)治安调解机关印章、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参加人签名、印章(捺指印)。
《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治安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第十二条 调解协议履行期满三日内,办案民警应当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对已经履行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结案,对没有履行协议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查清原因。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予以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十三条 治安调解案件的办案期限从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对情节轻微,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不涉及医疗费用、物品损失或者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和物品损失的赔付无争议,符合治安调解条件,双方当事人同意现场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进行现场调解。
现场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联(式样附后),由双方当事人签名。
第十五条 经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应当纳入统计范围,并根据案卷装订要求建立卷宗。
现场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可以不制作卷宗,但办案部门应当将《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按编号装订存档。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治安调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形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X X X公安局 治安调解协议书
编号:
主持人_________单位及职务_________ 调解地点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 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 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 _________________
调解见证人姓名_________家庭住址 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主要事实(包括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
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包括协议内容、履行方式和期限等):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时起生效。对已履行协议的,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对不履行协议的,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被侵害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当事人意见: 签名(盖章):
当事人意见: 签名(盖章):
主持人签名:
见证人签名:
(公安机关印章)
年 月 日
X X X公安局 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
编号: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 _________ 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 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实:
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时起生效,并当场履行,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
当事人(签名):
当事人(签名):
办案民警:
(公安机关印章)
年 月 日
第四篇:《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的通知
2008年1月7日
公通字〔2007〕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
二○○七年十二月八日
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劝说、教育并促使双方交换意见,达成协议,对治安案件做出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公安机关可以治安调解。
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和单位之间,在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产生的纠纷。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第四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治安调解: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结伙斗殴的;
(三)寻衅滋事的;
(四)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五)当事人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又挑起事端的;
(六)其他不宜治安调解的。
第五条 治安调解应当依法进行调查询问,收集证据,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实施。
第六条 治安调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治安调解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二)公正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分清责任,实事求是地提出调解意见,不得偏袒一方。
(三)公开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公开进行,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及双方当事人都要求不公开的除外。
(四)自愿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达成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五)及时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及时进行,使当事人尽快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治安调解不成应当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及时依法处罚,不得久拖不决。
(六)教育原则。治安调解应当通过查清事实,讲明道理,指出当事人的错误和违法之处,教育当事人自觉守法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七条 被侵害人可以亲自参加治安调解,也可以委托其他人参加治安调解。委托他人参加治安调解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交委托书,并注明委托权限。
第八条 公安机关进行治安调解时,可以邀请当地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
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九条 治安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
对明显不构成轻伤、不需要伤情鉴定以及损毁财物价值不大,不需要进行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对需要伤情鉴定或者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伤情鉴定文书和价值认定结论出具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
对一次调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调解的,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条 治安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治安调解协议书》(式样附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协议。
第十一条 《治安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安调解机关名称,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在场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情况;
(三)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
(四)治安调解机关印章、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参加人签名、印章(捺指印)。
《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治安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第十二条 调解协议履行期满三日内,办案民警应当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对已经履行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结案,对没有履行协议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查清原因。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予以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十三条 治安调解案件的办案期限从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对情节轻微,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不涉及医疗费用、物品损失或者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和物品损失的赔付无争议,符合治安调解条件,双方当事人同意现场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进行现场调解。
现场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联(式样附后),由双方当事人签名。
第十五条 经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应当纳入统计范围,并根据案卷装订要求建立卷宗。
现场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可以不制作卷宗,但办案部门应当将《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按编号装订存档。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治安调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形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XXX公安局 治安调解协议书
编号:
主持人_________单位及职务_________调解地点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调解见证人姓名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主要事实(包括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
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包括协议内容、履行方式和期限等):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时起生效。对已履行协议的,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对不履行协议的,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被侵害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当事人意见:签名(盖章):
当事人意见:签名(盖章):
主持人签名:
见证人签名:
(公安机关印章)年
月
日
XXX公安局
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
编号: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实:
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时起生效,并当场履行,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
当事人(签名):
当事人(签名): 办案民警:
(公安机关印章)年 月 日
(第一联:存根;第二联:送当事人;第三联:送当事人)
第五篇:治安调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基层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的利与弊
一、派出所及个人实习基本情况
2011年2月29日开始,我作为政法干警试点改革第二批公安院校毕业生,依据公安院校毕业实习要求,被学校安排到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北京站派出所为期三个月实习。北京站派出所是“小户籍大治安”工作格局,为我在实习中更好接触基层公安机关基础业务工作、了解公安工作性质、锻炼自身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初来北京站派出所,我就与所里的民警师父们投入到“两会”安保紧张而忙碌的勤务工作中,“两会”安保结束后,我被分到治安巡逻组跟班学习,治安巡逻组主要负责辖区巡逻、民事纠纷现场调解、110处警及治安案件的防控工作。在北京站派出所实习时期间,我注重跟班学习,在跟班过程中积极与老民警交谈,逐渐熟悉了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基本情况,并对现阶段基层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北京站派出所于2001年9月1日正式挂牌,为户籍派出所,辖区范围:东长安街建国门桥至东单路口以南,崇文门东大街(不含北京站及站前广场)以北,崇文门内大街南口至东单路口以东、二环路建国门桥至东便门铁路桥以西,辖区面积1.96平方公里,派出所下设站东、苏州、崇内居民社区,实有人口20457人,其中常住人口6196户,16440人(其中男8265,女8175,集体户10个1061人),出租房屋572户、1005间,暂住人口4017人。派出所共有民警72人;所领导班子6人;民警66人;其中女民警12人;队伍平均年龄44岁,目前派出所共有党员民警52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团员2人;群众18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辖区内有国家海关总署,北京日报社,新闻大厦,北京邮政中心局,恒基中心,中粮广场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北京站地区共有公交线路64条,地铁出入口6处,每日进出站的国内外旅客20多万人次,站区日流动人口100多万人次,是北京乃至全国重要的人、财、物重要集散地。北京站地区的治安秩序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城区乃至北京市各级领导关注的热点之一。“工作压力大、领导期望高、媒体关注多、群众要求迫切”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北京站派出所工作需要民警具备一般刑事侦查、治安管理、公安群众工作和现场保护的综合性业务知识;要掌握巡逻盘查、盘问、拦堵设卡、基本格斗和询(讯)问技巧的警务技能;要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基层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的利与弊
治安调解是公安机关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但情节轻微的行为进行处理的一种特定方式,是我国行政调解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处罚原则,同时也是“规范执法行为、构建合谐警民关系”的具体体现。因此公安派出所应重视做好治安调解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治安调解是基层公安民警的“家常便饭”,它直接涉及群众利益,关系到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我在派出所实习时间,发现派出所有的民警工作做了不少却屡屡处于被动,牵扯了大量警力不说,调解不好还容易引发投诉和上访。为此,开始搜集材料和具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案件案情调查研究,谈谈基层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的利弊之处,为基层派出所更好地提高治安调解能力提供参考。
(一)基层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的利处
治安调解是指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通过教育疏导,促使双方当事人交换意见、互谅互让、以一定条件和解,从而达到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一种方法。治安调解工作是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尤其在当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矛盾和纠纷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治安调解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也不断增长,这对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多年以来,基层公安机关运用治安调解手段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治安调解具有程序简便、处理及时、公开公正的优势和特点,是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的有效办法。适用治安调解手段解决的治安案件,既能使一些民间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又能使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认识错误,最终使邻里、家庭成员、同事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使纠纷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根据北京站派出所辖区的人口构成的实际情况,北京站派出所形成了“小户籍大治安”的工作格局,派出所年均接110报警4700件,治安拘留480人。派出所平均每个月发生治安案件71起,其中经调解解决的就有21起,占总治安案件数的52.5%,有力地维护了北京火车站周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是有利于减少犯罪诱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如果简单行事,就事论事,一罚了之,不消除和解决产生民间纠纷的根源,不仅不利于缓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且可能造成双方的积怨,纠纷往往会再度发生,甚至激化矛盾,酿成刑事案件,造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更大的社会危害和财产损失,波及更多的人员,危及社会稳定。在北京站派出所实习期间我注意到,尽管每一位民警调解治安案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注意,那就是不能使纠纷在调解后出现“民转刑”,因此,及时有效地调解处民间纠纷,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诱因,减少并防范“民转刑”案件发生。
三是有利于改善警民关系。治安案件调解处理,将涉及法律宣传、思想教育、情感交流等许多方面,能进一步建立办案民警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树立人民警察公正执法的形象。对情节较轻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由公安民警依法教育处理而不简单地给予治安处罚,也能减少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对立情绪,对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减少因调解不力引发的上访事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站派出所民警大多是拥有20多年警龄的老民警,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拥有丰富的治安调解工作经验,往往是调解结束了,纠纷的双方对调解民警都很认可,近3年来未曾出现因调解不力引发的上访的事件。
四是有利于降低执法成本。从办案程序上看,治安调解将案件处置在受案阶段,无需再经告知、裁决、送达、执行等法定程序环节;从办案过程看,调解案件只需在办案单位内处置,无需再经法制审核、局领导决定等;从办案要求上看,只要办案单位弄清案件基本事实的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实施调解。由此可见,治安调解具有省时省财省人的优越性。北京站派出所辖区人流量大,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因口角纠纷、邻里纠纷、买卖纠纷、经济纠纷、婚姻纠纷、家庭纠纷、用工纠纷、合同纠纷等等,便在“有困难找民警”深入人心的口号下,打的,哭的,闹的,一齐拥进了派出所。有时,一天少则几起,多则上十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文化、素质高的,也有文盲、甚至流氓的。有装穷的,有冒富的;有耍横、耍痞的,有得理不饶人的;有讲理的,有不讲理的,还有既不讲理又不要命的,涉及社会的很多层面和年龄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有时候,派出所简直成了闹市区和自由市场,调解的民警则成为评委、裁判,评说是非,明断曲直,主持公道,扶正压邪,而调解工作的便利性使90%的调解案件可以在一个值班日内得以解决。
(二)基层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存在的弊端
矛盾纠纷案件的调处是基层维稳工作的重要部分,因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更是基层常发的案件。但在治安案件调解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有的甚至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通过与派出所老民警多次交谈和实际情况调研,其弊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调解作用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派出所里有的民警认识不到治安调解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法律的威慑和打击功能,认为对治安案件进行调解处理,达不到惩处违法者的目的;有的民警执法主体意识不浓,过分依赖调解处理,影响了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以调代处的现象,使违法者看不到法律的威严。势必造成该调的不调,不该调的乱调,有的是因熟人打招呼碍于情面,有的是看重当事人的一些小恩小惠„„虽然原因多多,但结果却会最终导致执法混乱,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法律的公信力。
2、不重视调解范围
“治安调解是口缸,所有案件往里装。”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如将寻衅滋事、非因纠纷引起的聚众打架斗殴等不符合调解范围的案件予以调解处理,尤其是对一些案件事实调查有困难、取证不足的案件,往往不愿意花功夫进行深入调查,而是寄望于调解结案,最终导致部分案件久调不结,案件积压。有的理解只要是“情节较轻”,有的理解只要是“民间纠纷”,都可以调解结案。对一些情节较重、非纠纷案件也予以调解,没有严格遵守治安调解的四个必备条件。
3、不重视调解程序
治安调解是一种结案方式,其程序性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但在实践中部分基层民警人为简化调解程序,调解随意性大。比如有的对应当受案的不受案,应当调查不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查、应当制作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书的而不制作相关法律文书、应当立卷的不立卷,导致很多案件都是在调解不成需转入治安处罚程序后,才不得不办理受案手续进行调查取证,给案件办理造成被动,严重的甚至由于最终事实调查不清,无法对案件及时作出处理决定,进而引发上访。少数民警报警登记不能做到及时、认真地填写和录入,特别是一些打架的案件,也不调查取证,当事双方找来时,给调解一下,如果能调解完毕,就按现场调解补记一下;如果调解不了,就一拖再拖,工作非常被动。
4、不重视调解效果
治安调解既有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等原则性要求,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工作,如果双方达不成协议,也不进行教育疏导,就进入处罚程序,使调解成了“无用功”,达不到宣传法律、教育群众、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的效果。有的民警认为调解干的是“和稀泥”,当的是“和事佬”,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不管是否公平、公正,就算是调解成功,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有的故意损毁财物案件的经济损失了近千元,受害方迫于对方威严只接受了几百元;有的打了对方一下也没有造成任何后果,却因害怕处罚赔偿了好几千元。虽然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但社会效果肯定不理想。
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公安派出所既肩负辖区社会治安,又肩负着辖区人口管理的综合性职能。在实际工作中,派出所各个班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级单位定下的任务指标,既有治安案件拘留人数的指标,又有刑事案件拘留人数的指标,与完成这些指标的任务量相比,治安调解工作在整个基层公安业务中就显得很渺小不被重视,这势必对治安调解工件的开展和民警治安案件调解能力的提升产生冲击和影响,这与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发展趋势相背离。
三、基层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公安派出所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力量、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发挥好治安调解工作的功能作用,运用调解手段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把公安派出所建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减压阀”、“缓冲带”、“救助站”、“着陆场”,就显得更加重要。针对现阶段基层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的自学所思,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正确认识好治安调解
1、正确认识治安调解的作用
治安调解对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稳定、增进和谐、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当重视并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对符合条件可以调解的案件应尽量进行调解处理。但是,治安调解也不是万能的,对那些主观恶性较大,故意滋事,或者屡教不改的,进行调解处理只能降低法律的威严,起不到教育和震慑的作用,所以我们又不能过分依赖于治安调解。
2、准确把握治安调解的范围
一是明确可以调解的案件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一)第一条规定:“特别是对因家庭、邻里、同事之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双方当事人愿意和解的,如制造噪声、发送信息、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动物恐吓他人、侮辱、诽谤、诬告陷害、侵犯隐私、偷开机动车等治安案件,公安机关都可以调解处理。”可见,可以调解的治安案件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由民间纠纷引起的;(2)必须是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且应受治安管理处罚;(3)必须是情节较轻;(4)必须是双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愿意调解处理。同时,根据《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对故意伤害他人致轻伤,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或情节较轻尚不够刑事处罚,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也可以调解处理。二是明确不能调解的案件范围。对雇凶伤害他人、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的、累犯、多次伤害他人身体、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案件,即使当事人愿意调解,也不能“以调代罚”。
3、严格遵守治安调解的办案程序
一是使治安调解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凭据,丧失了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使治安调解行为具有了不同的法律后果。《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解释
(二)规定,对曾违反治安管理,经公安机关调解结案的,不属于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应予执行行政拘留。如果治安调解后不立卷,将无法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用该规定,产生了不同的法律后果。三是使得调解不成需要转为行政处罚程序办理的案件取证难、处理难,导致案件久拖不结。
(二)认真把握好治安调解
孟建柱部长要求民警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强调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主动适应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环境,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在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管理过程中,遇到挑衅、面临复杂情况时,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规范执法中的语言和动作,切实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当。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执法对象的感受,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做好以下几点就能把握好治安调解的主动权。
首先,实事求是,是调解的基础和根本。调解要尊重事实,秉公办事,明辨是非。处理任何一桩民间纠纷,公安民警首先须了解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何种行为,何种情节与后果,而后分辨孰对孰错,做到是非曲直了然于心。如一名治安调解员,心中无衡量是非的尺度,则无法进行调解。是非分明后,则要根据事实,秉公办事,决不循私,也不可不分清红皂白,对当事人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其次,调查研究,是调解关键点和突破口。治安调解要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分清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调解。首先派出所至少要有两名民警及时开展现场调查,依法收集物证,走访知情人获取证言。其次,除伤情严重无法取笔录的情况,对传唤到案的当事人立即取笔录,力争在第一时间获取真实的情况,民警要对获取的证据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找准案件调解关键点和突破口,调解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再次,注重语言,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俗话讲“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调解民警要善于察言观色,循循善诱,注意语言适度,控制局面,避免激化矛盾或将矛盾引向公安机关。通过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大力宣讲法律政策,启发和引导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违法行为,分清当事各方的责任。让双方知道公安机关在为他们着想和办事,才能争取当事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最后,要注重调解前的准备工作。要有最少两名以上的民警参加调解,可以邀请当事人居住地的居委会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参加,准备好调解的场所和茶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等,赢造一个好的调解环境。另外调解前应经过派出所领导的审核和把关,严格治安调解的法律程序。
总之,各地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地方实际,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依靠组织、注重社会效果,就一定可以提升自身的治安案件调解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件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