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概要(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22: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概要》。

第一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概要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着德育内容抽象空洞、德育方式枯燥单

一、德育定位缺乏实质性教育等 问题,文章试分析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德育目标应注意基础性和层次性;优化德 育的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个性化和有效化;拓宽途径,建立开放性德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政治化 简单化 德育目标 基础性 层次性 德育方法 多样性 个性化和有效化 德育效益

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基本成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要真正实现素质 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笔者结合当前中学教学实践,谈谈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对 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有的中学生的确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 失、道德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存 在也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误。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明显落后于社会变革中学生的德育要求。随着世 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多元化价值观随之而入。学校德育教育已到了非 反思不可的程度。

(一德育内容:抽象空洞、陈旧不变

在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政治思想教育来代替。“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 其它部分的教育,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政治教育依靠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 育,是建立在这些教育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及正确世界观的人很难有正确的政治 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假如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影响 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得德育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

者”这一宏观层面上, 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将之具体化与层次化。在此指导下,德育内容与课程教材存在 严重的政治功利主义倾向。这使一些中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常感失落和迷茫。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个自我中心阶段,其思想极易受社会影响, 而社会又是纷繁复杂的,这必然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关键是教 给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空洞、抽象的内容。

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 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 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 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 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 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 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 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二德育方式:简单灌输、途径单一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 通过练习、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 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 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 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 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 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 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德育教育简单化的灌输, 缺乏针对性的说教, 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主动思考、讨论、选择与行为的空间。这种简单的、单向的、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参与的灌输式教育,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 天,必然导致德育缺乏实效性。

目前,在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在方式上是一阵风,正如人们所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 走” ,缺乏由外到内的渐进方式。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应该 采取搞运动的方式。只讲形式,这样做只能是雁过无毛,根本收不到实效。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质性教育

长期以来,在教育思想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在考核、评价 制度上,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好坏,考试成绩“一分值千金” , 而品德行为则“无分、无价值” ,品德再好,差一分仍上不了学。在这种导向下,德育在定位上只是教师 教、学生考试。教师只是把德育简单地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 道德的理念。学生也只是采取简单的记诵方式,把提高分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一 种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二、相应对策

(一德育目标应注意基础性和层次性

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首先需要对学校德育内容进 行了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中小学 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而且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练习,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 则主要是通过大学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他们所提 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

是相互连接又相互区别 的,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熟 悉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其次,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学校德育内容存在不同层次,主要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 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 德育当然要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 高举理想主义旗帜, 但同时, 也要像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中所提倡的, “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 德”,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 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个伟大的圣人, 也不必成为英雄,但你起码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通过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现代法律

观念和法制意识,他们要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做到知法守法。②通过教育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在要求上又高了一个层次。它除了要求学生不犯 法以外,还要做到遵守法律以外的社会道德规则。一句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道德责任心的人。③ 通过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树立利他主义精神。它是一种内化的准则和行为,是建立在道德良心基 础上的一种“付出性”行为。这是德育的核心层面,学校教育在德育上达到这样的层面,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素质教育。④通过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理想、有信仰、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二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努力要求“润物细 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重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 爱好,加深对德育规范的熟悉、理解,并不断练习、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 范和思想品质,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1.价值澄清法。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 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 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 以供选择;(2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3做出理性选择;(4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 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定。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 生的道德判定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2.道德认知发展法。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 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 方法,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 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教学法。常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该方法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 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 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爱好, 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4.情景陶冶法。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此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 渗透,构成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且效果颇佳。各级学校应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以及建设漂亮整洁的校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 为学生创建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智育与德育的根本不同在于,智育可以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德育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完全不 够的,其关键在于知与行的转化,上升为理念。德育是态度的教育,除了接受价值观教育以外,更重要在 于学生自己是否愿意去做。因此,在德育的教育方式上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思想上有所触动, 心灵上产生体验。主要方法如下:(1社会调查。它是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参观、调查,增加感性认识,积累实际经验,提高道德认 识,确定道德信念的方法。

(2实际锻炼。它是形成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主要方法。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感情的激发,道 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际锻炼。

(3自我教育。即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克己自制。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

育是辩证的统一,只是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德育收到最佳效果。《论语•公冶长》中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 内自讼者也。”可见,自我教育的意义在于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作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调节。(三拓宽途径,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 德育社会化和社 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 开放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变革的社会,各种文化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飞 速发展,打破自我封闭,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为此,学校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 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 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 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树立全方位德育理念,加大渗透的力度, 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人人有责”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营 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党风建设、环境建设,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 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转变。

德育效益应注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德育功能。(1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①开设政治课和形势任务教育课。②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③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教育。教师是学生心中的 最重要的人。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的教师, 要充分发挥自身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 言传与身教并重, 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来感召学生。(2家长:应配合学校教育。学生个性的形成受家庭影 响最大,可谓是根植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家庭环境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3社会:净化社区环境。德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品格的形成,关键是要在一种环境里获得一种体验、自悟。所以,在强调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时,我们要关注一下社会大环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什么。

参考文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教育新途径研究》

《我国道德建设有效方法研究论文》

第二篇: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及对策概要

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及对策 1 社区概况及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对社区党建认识的偏差和不足

当前, 各城市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现 GDP 总量排名的靠前, 仍然以经 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到各个社区而言, 能否帮助上级政府推动 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成了上级政府考核社区工作者工作能力和业绩的重要指标。因 此, 上级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而对社区包括党建在内的其他工作往往不够重视。在上级政府巨大的经济考核压力之下,社区负责人派给专职党务工作者许多经 济、文化、治安等日常杂务, 使得这些党务工作者由名义上的专职变成了实际上 的兼职。通常,一个社区覆盖数平方公里, 为辖区内的成千上万群众提供方方面 面的日常服务,但许多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公共服务事务所等社区 机构均是一套人马。一个社区也就那么几个工作者,常常一人身兼数职, 整天忙 于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精力外出参加培训。

1.2 对社区党建在投入上的不足

由于上级政府对社区党建认识的偏差和不足, 导致在人力、财力投入上的不 足。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社区党建的经费由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负责, 并没 有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体系之内。因此, 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在自身经费有限的 情况下不可能对社区党建过多地投入, 而社区党组织本身又不具有融资能力, 这 两种状况的并存导致了社区党建经费的严重不足。

1.3 驻区单位与所在社区在党建工作中存在协调上的困难

社区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但社区往往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单 位,这些单位均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由于旧的等级观念、身份概念的存在和影 响, 这些单位放不下架子来配合没有行政级别的社区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与此同 时, 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个社区均涌现出大量完全不同于传统单位 组织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为“两新”组织 ,这些“两新”组织大 多并未建立党的组织机构,即使建立了党组织机构的,其党员比例也严重偏低, 党员在这些单位中的影响力也比较微弱。故“两新” 组织对所在社区党建的推动 和促进作用也极其有限。

1.4 社区建设观念落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 在许多部门的思想意识中, 存在着重视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社区建设的落后观念。这样也导致社区基础设施薄 弱,办公经费缺少。形成了当前“责任进社区,而权力未进社区;事务进社区, 而经费未进社区” 的现象。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居民面向市场, 公民意识增强, 但对社区的依附性参与减弱。,这就给社区工作的开展带来重重困难。

1.5 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出现新情况和新变化

一是社区中“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人户分离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年龄过大, 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越来越多。二是随着劳动力在产业 之间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性的增强,大量流动党员和“口袋”党员出现,党的基 层组织对人的组织力、约束力日益弱化,其工作出现了一些“空白点”。与此同 时,随着政府治理模式由传统的管制、管理型向 现代 的服务型的转变, 城市行政 工作的重心逐渐下移到了最基层的社区,社区承担的服务、治理、管理的职能日 益增多, 这样的形式客观上要求各个社区必须有效地整合各种力量才能顺利地完 成工作任务

2.1 对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一 纠正对社区党建认识上的偏差

从当前的实际状况分析, 对社区党建工作认识上的偏差既存在于上级党委和 政府, 也存在于社区党组织本身。要 纠正对社区党建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是上级 党委和政府, 必须在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考核中抛弃唯 GDP 马首是瞻的考核 模式,建立健全包括 经济、社会、文化、社区和谐、党建发展等一系列目标在内 的全面

考核模式, 抛弃各种各样的一票否决制, 建立健全对社区工作的全面的量 化考核模式, 对社区专职党建工作者的考核应单列, 仅以其社区党建的业绩作为 其考核指标和依据。同时,社区要为专职党建工作者创造工作环境。其次,作为 社区专门从事党建工作的工作人员, 要敢于顶住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各种压力, 专 心致志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为各种杂务所困扰。

2.2 加大对社区党建经费的投入

各城市的基层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时, 应专门开列社区党组织建设所需 经费, 社区党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社区党组织的上级 主管部门在安排辖区内党员上缴的党费使用时, 可适当向经费紧张, 资金运转困 难的社区党组织倾斜;各基层政府应该给社区党组织适当保留一些铺面、房产、车库等作为社区党组织增收创收的渠道, 社区党组织应充分应用好、经营好这部 分资产;同时, 社区党组织还应该主动与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单位接触, 争取从各 企事业单位融入资金。

2.3 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对于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的一个总的原则是必须迎合党员们实际需 要、分级分类地进行。对于企事业单位下岗党员, 最为迫切的实际需要就是就业 能力的培训、就业岗位的提供;对于流入社区的农民工党员, 最为迫切的就是进 行城市生活知识的培训、法律 援助的提供、就业环境安全的保障;对于社区内的 离退休党员最为迫切的是要进行健康知识的培训、保健护理的提供;而那些大学 毕业后远走他乡异地工作而将党组织关系存放在户籍所在地社区的大学生, 需要 了解故乡的发展和变化, 也有为自己故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想法, 社区党组织要 与他们加强联系,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与管理。社区党组织应改革、改进活 动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党组织活动,同时应增强服务意识, 把对党员 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应充分发挥社区 离退休老党员的余热,充分利用他们的各种资源和关系做好社区的党建工作。2.4 创新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任用管理

首先,通过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中“公开招考”和留任等多种形式,把热爱社区工作、热心服务群 众的优秀人员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其次,要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 建立完 善社区党员干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切实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再 次,创新适应“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的党员分类管理体制。对于社区党组织关系 内的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对于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党员,可以采用“托管”方式进 行管理。对于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可以采用“双重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即对社 区内的流动党员实行流入方党组织和流出方党组织的双重管理, 对于社区内的在 职党员可以采用“协管”的方式进行管理。

2.5 创新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协作格局

当前我国城市社会出现了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两种党建模式并存的党建新 格局。两种党建模式的互动将成为克服单位和社区组织“二元化” 状态的重要动 力, 对于实现单位和社区的互动从而构建城市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种 互动其目的是在保持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各自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打破两者之 间不必要的界限并实现优势互补, 实现执政资源的整合, 构建我国城市基层党建 工作的新格局。

首先, 要创新协调两种党建模式关系的组织形式。一是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 协调辖区内单位的党组织共同开展工作。二是可以尝试建立单位和社区联合工作 党委的领导体制。较好地发挥驻社区单位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 以真正实现两

种党建模式以及单位和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两种党建模式的互动, 可以解 决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可以弥补执政党社会功能的缺位和不 足。

3、结语

中国 共产党是我国法定的执政党, 党的各级组织在同级各类组织中处于核心 地位,发挥领导作用, 社区党组织也不例外。我们只有改进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 设, 才

能维护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 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不断地 探索和努力,不断地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迎来社区党建的“良治”局面, 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篇: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经历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多次培训,高一年级教师开始走上了传授新思想、新理念的讲台。一学期结束了,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总起来说,实施新课改任重而道远。在课改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农村学校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

1、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

2、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农村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而且学习新课程理念也是生搬硬套。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还不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教学注重量化评价,各阶段性考试或终结性考试可一锤定音,新课改虽然进行量化评价,但更注重质性评价,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与能力,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后两个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而在考试中却难以操作,对学生的议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以入手。期末等终结考试中也很难以体现,学生学习中成效如何,教师施教效果怎样等难以分析,教学中的自我反思时问题觉得如在雾中,评价太难。

(三)硬件设施缺乏

城市学校有的多媒体我们还没有,相应的参考书籍也没有.教师没有电脑可去查阅,看看外界是如何课改的.学生也没有钱去订阅各种刊物,更有有电脑可供学习和外界是不通的.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建立教学研究制度和培训制度。

1、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学校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带头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中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县城和农村中学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中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中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中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遴选全县课改优秀教师组成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2、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度课改中面上存在的问题,分科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加大投资,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学习资料,为实施新课改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三)是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1、改变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对每位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评课、作业、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如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教学随记、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2、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要公平合理,不能只看上课热闹),另外在进行教师业务、荣誉系列评选时作为条件之一。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第三是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应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让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农村中学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

上传: 姚丽华 更新时间:2012-5-25 21:08:35 经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施,我们在思想意识上、教学方法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收益也不少,但同时存在的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课改更是难上加难。为加快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在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增强农村中小学在新课改中的动力。本人根据近几年所得所感谈一谈农村中小学实施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难加以剖析,以找出相应的对策。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评价体制不变,课改动力不足

评价体制未变,许多农村中小学课改仍浮于表面,其教育教学模式仍沿袭过去的管理方式,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老的运行方式所左右,这是因为传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学生成绩的好差关系着学校生存,老百姓问的是孩子的分数,看重的是孩子结果,如果小升初、中考升学率低,农村很多优生就会流入城市名校或民办好的学校,象五府山中小学,流入外校的优生占50%,没有优生、没有学生何谈课改,因此学校考核重点还是抓教学成绩,否则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问题,而课改毕竟是培养学生长远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个人贡献,大多数教师看重是现实,衷于考试的成绩好差,因此此种评价因素导致教师参与课改的动力不足,无论新课程怎么改,只要是教学质量永远是人们关心的首要指标,学校课改将畏首畏尾,处处受制。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影响课改的实施

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力,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依据,教师教育理念、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课改的实施。

1、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占多数,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相对滞后,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普遍教师认为自己都教了几十年了,教学质量也可以,所教学生走上社会也很不错,现在年纪一大把,突然要一下子改变教学方法,有畏难情绪,只有听之任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严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课改中除了教材是新的,其他在指导思想上、行为操作上,可以说一切依旧,标准的是换汤不换药,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以至严重影响了课改在农村中小学的推行。

2、尽管从国家到地方进行了如“携手助学”、“国培”、每年的老师继续教育等各种教师培训,学校也购买、观看了不少专家阐释课改的影碟与理论材料,并且也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教师提高课改教学水平,教师感触很深,也自内心发出感叹“课改好”,但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学历、教学经验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一下子难以解决,往往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课改的教育理念再好,实施中还要看教师的水平。

3、目前打造教育名县,教育城镇化,很多年轻有为、有教学经验教师都考入了县城中小学校,县城及县城周边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相当欠缺,老的老、少的少;在学科结构方面又配套不齐,多数农村中小学缺少音、体、美、计算机专职教师,只能安排教师兼任。要上好这些课程,也是不大现实的,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于语、数、英等学科,绝大教师还是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以至还要备课、上课、制作导学案、教学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开展,超负荷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要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改的研究,那是极其可微的,所以课改的步伐很慢。

4、在当今经济社会浪潮中,物价飞涨,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那么一点死工资,又没有其它收入来源,与当地老百姓做工相比收入还低,五府山镇小工每天80-100元,技术工人120-160元,而教师也算是一个技术工吧才50-60元,教师牢骚满腹,在这种环境氛围下课改能有成效吗?其次课改的深入必然要借助于教研,而农村中小学规模太小,年段班级数少,特别是小学教学点多,人力分散,很难集中进行课改研究,每学期学校、教务处、各教研组计划中安排的大量教研活动在教学研讨实际操作中,很难形成氛围,等同虚设。所以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的保证,何谈课改。

5、目前新招聘的“三支一扶”、“特岗”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学历高、能力强、思想活跃,善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学着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如“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也使用“导学案” 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结果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如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 “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仅语文课、历史课要分组讨论,而且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也要讨论,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结果导致的情况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散漫、随意,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纪律就成问题,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辛劳不成正比,而感到失望。也严重影响课改的积极性。

6、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出发点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地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

而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了老教材,对新教材的出现不仅不够甚解,甚至牢骚满腹,这是什么教材,一个探究问题出现让学生动手动脑查资料、同学间互相讨论,这种教材不适应农村中小学生,他们不能跟城市学生比从小就见多识广,有一定的基础,而农村中小学生各方面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上语文课70%没有字典,别说上网查资料。新教材仍是摆设,很多老教师备课时还是用老教材,上课还是用老教材,一些教师还认为课改只是搞形式。而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不注意新教材新特点。较多只留下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所以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拖着课改的后腿。

三、农村中小学生自身素质、学习方式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抑制着课改发展。

1、农村小学教学点多、人口分散、边远的信息闭塞,接触的新事物不多,有些教学点还是请的代课老师,加入有些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把孩子养大了就可以,至于会不会读书,读了多少书并不重要,学生自身素质明显参差不齐。

2、当前社会重新泛起的金钱物欲和“读书无用论”,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以至于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加之外界的刺激干扰,必然引起其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的变化,使自控力和辨析力差的学生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思想和行为,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涣散,处于一种失神状态,沉于幻想,时常是书也不翻,笔也不动,或者趴在座位上睡觉;或者在桌面及书上胡乱涂鸦;或者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

3、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很广泛,外界的诱惑非常大,兴趣往往转移到课外,如网络、电子游戏、动画片等。在这个年龄段往往他们缺乏抑制力,经常偷着上网、玩游戏等,致使学习没有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

其次是大部分学生虽然有了几年或多年的读书学习经历,却没有形成或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有些学生整天疲于应付作业,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些学生成天抱着书本不放,读死书,死读书,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有的学生平时懒懒散散,应付了事,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地读书、做作业,考试成绩又不理想,花了大量时间,最终还受老师、家长的批评,身心受到摧残,从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

2、对老师是否喜欢,学科兴趣不同,是学生学习的普遍现象,学生因性别、年龄、师友影响、家庭教育、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学习态度和喜好呈现出此冷彼热的现象。学生对于自己尊崇、亲近的教师,就会对其所授科目感兴趣,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科目,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就会感到该学科乏味,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科成绩下降。

以上这些现状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改道途中,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从个人角度来说: 一是加强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领导,促使农村课改有主动地位,校长要从事务型向业务型转化,要对新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课改的方方面面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更要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与教师一起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二是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的制定上,应体现课改精神,要能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角色转换的要求和教改积极性,要把教师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研究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是首先必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知识专业化。强化课程专业引领作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实实在在地把课改的理念真正贯穿到课堂之中。

四是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提高课堂实效。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教师的并没有固守以往那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以饱满的热情,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了这场教学改革当中,他们抱着认真积极的态度,参加各种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思维,了解新课程,研读新课标,触摸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现场教学观摩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承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在农村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尤其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学习环境难以支持

从学生方面来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全新的学习模式,但大多数农村孩子在小学时接受的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善交流与合作,自主意识较差,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养偏低。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没怎么见过世面,胆子小,基础差,自信心不足,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于前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的基础较差,根本无法适应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方式。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忙于家务与农活,甚至是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和教育子女,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是形成学生普遍信心不足的原因。

(二)教育观念更新较慢

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新课改的推行,它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新课改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不相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遭到种种抵触。我们现在的一些农村学校教育仍然是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被动的教育方式始终压制着学生。尽管针对新课程改革,省市县也组织了大量的培训,但是参加培训和学习的往往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较少。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点多面广,参训的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教师只好“摸石头过河”难免“岸边瞧瞧,远处看看”,教学“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新课程的目的、要求、自然无法达到。所以要使新课改在农村学校全面启动,首先要提高观念更新的速度,增强对新课改的认识,使我们农村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能够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直面新课改。

(三)、课程内容和农村实际不相符合

实施新课改遇到的又一难题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农村实际不相适应,课程标准本身缺乏关怀农村的价值取向。新课改虽然顺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思潮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无形中漠视了农村的现状,使农村在新课改中被边缘化。强调与国际接轨,却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甚远。新课改从教学形式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师生互动。但对于校舍、师资严重不足的村校来说,很难做到起倡导的“上下互动,一一对应”的个性化教学。

课改教材倾向于城市化,是农村学校面临的难题之一,教材是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其编写却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编写专家也是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太少,许多课程内容与农村生活的实际,农村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没有突出农村特色。

(四)课程资源开发困难重重

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于利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方式。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但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在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有的学校连图书室都没有,更不用说配套有报纸杂志,很多设备实施与新课改的教材不配套,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教师的实际教育成果,同时,很多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村,与外界的沟通非常困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性使用。

(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新课改中,课程概念、课程结构、课堂模式都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新课程呼唤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师资,这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结构,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对新的教育问题、方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然而在农村地区中往往因文化,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信息闭塞,教育手段缺乏,教师驾驭课程水平程度较低,教师队伍的素质待亟提高。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现状是,一些素质高的老师要么“孔雀东南飞”,要么应聘进城,还有一些是代课,工资低,责任心不强。农村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素质又不高,这样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他们的信息闭塞,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偏低,不能给学生“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客观原因,农村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决定了其经济地位相差很大,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经费保障。农村教师教学压力过重,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耗去其“业余时间”许多乡村教师几年难得去一趟县城,都是用几十年的教法,不少村校缺编严重,代课教师多,师生比例严重超负。教师们全部包班上课,哪有时间交流搞课改。其次,农村教师对课改教材掌握不充分,知识老化,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那么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农村学校则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农村中小学要使新课改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面对现实,农村中学教师一方面要实施和推行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要应付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不全面的评价压力,实在是左右为难。新课程改革必须全体动员。但就目前而言,教师实施新课改能够得到的支持甚少。农村社会目前普遍缺乏对新课改的关注,新课改似乎与其无关,又怎能奢望他们对新课改的支持与配合?

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环境的限制,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欠佳,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匮乏,因而制约了农村课改的正常发展。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只是靠文件传达式,教师们感到茫然。农村教师亟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能否充分满足农村教师的学习需要是关键,进一步与农村教师交流课改新理念,探讨新课改实施对策迫在眉睫。

第四篇: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当下的教育的重点。关于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把对一个人的教育比作是栽培小树,那么德育教育就是土壤,当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我参考了许多的资料,从中我总结了六点问题和 个对策,还有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内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风气: 考试作弊。

现在的中学生有的对考试不够重视,而且考试作弊成风,有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成功是有能力的表现,而且还把帮助朋友作弊当做是“够意思”的表现。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这样的高分低德的人才是在是让人堪忧。

浪费粮食。

有的学生依仗自己家庭条件好,每次点餐都摆出阔公子哥的架势,随心所欲的点餐,都数情况下都是吃不完倒掉,浪费严重。

心理脆弱。

有的学生心理十分的脆弱,经不起生活中的一点打击。近几年来,类似小学生跳楼的案例比比皆是,可见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脆弱。

还有存在性格偏执、无所追求的道德虚无主义现象;学校当中浓厚的文凭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等风气, 表明了学校德育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学校重视的力度不够

在一些领导的思想上, 德育仍然是“ 软指标” , 仍然处在“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的状况。在考核评价制度上, 不少地方仍主要以学生成绩衡量教师和学校教育质量, 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好坏。在教师奖励制度上, 有些地方只评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奖, 而不设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奖。

多年来极少有举办德育教师培训或班主任培训, 而不象在智育领域, 有经常性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培训等等。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 缺乏对学校、教师重视德育的鼓励, 严重影响了学校领导、教师重视和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就造成了学校德育的不力。个别教师的职业素质不高

近年来, 随着编制压缩, 精简了他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德育主任或德育校长岗, 有意思的是德育工作由总务主任或其他人兼管, 在一些学校无德育专职教师。在教育方法上, 多单向、直接正面灌输, 或简单的照本宣科, 教育针对性不强, 学生缺乏真正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有的老师甚至会在上课的时候说脏活,或者是体罚学生,这样自身就缺乏道德的老师当然不能教导处有道德的学生。理论的道德灌输和具体的行为脱节

即一方面学校的德育课堂在进行理论的灌输, 德育论著教材也越来越多。很多的学校都开始在很早的时候开始教授给学生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古典名著《道德经》等,但是老师们只是在单纯的文法或是表面的层次的让学士理解,另一方面, 学生在生活中却很少得到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指点。导致学生在成为了“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5德育的方法过时

基于现在的大环境下,教育的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理工科这种方式还是有可行之处,但是对于德育教育这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学科知识来说,根本不具有可行性。所以这种过时的德育教育方法需要改进。

6缺乏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气氛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盛行,家长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名次在哪里,能不能考上好的高中或者是好的大学,而非孩子本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而且有的家长本身就缺乏道德意识,有的爸爸酗酒吸烟,经常说脏活,或者是喜欢暴力的电影等。父母带孩子出门时待人接物缺少礼貌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我们的社会现在也不容乐观。就拿近几年闹的比较凶的老人倒了扶不扶的问题来说,如果我们的社会都不能给青少年一个明晰的道德标准和正面示范,青少年们又怎么能够敢于担当敢于奉献呢。

改善德育教育中问题现状的对策

1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

我的高中母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而且“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所以常会出现一些看起来有问题的学生,由于家庭或社会因素,也常会出现一些 “问题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他们更需要老师们的帮助、关爱、关注,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过要 “因材施教”,应给与他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的一丁点儿进步夸大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要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 把学校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与核心位置 要建立和完善德育政策机制。改革现有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制度与人事制度等,要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其中包括学校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 以及对全体教师的育人和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

青少年的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同时我们的社会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应一起承担。结语

我十分认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种方法外,根据我现在的学科积累下经验,我认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来说,应该首先把青少年当做大人来对待,我观察到我的几位外教老师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孩子都十分的独立自主,也会自然而然的遵守成人世界的准则。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中的张亮和天天父子就是很好的示范,天天看起来很像是个小大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德育教育是顺理成章的进行的。

名称: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吕畅

专业:外国语学院师范英语专业

学号:2011011369

第五篇: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概要

第20卷第6期 2008年12月 研究与发展管理 R&D MANAGEMENT V01.20No.6 Dec.2008 文章编号:1004-8308(200806.0125—06 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茹英,张红莲,任蔚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北京100083 摘要:在分析我国科研投入的资金规模、结构,以及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科研经费投入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政府在直接提高科研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的同时,应合理 配置R&D活动中i类研究经费的比例;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办法,对于开展基础研究的企业,给予研究 成本适当比例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补偿;应加强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协调衔接,建立科技协调合作机制和 科技计划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从管理体制上解决多头配置、重复立项的现状.关键词: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基础研究;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l饧04文献标识码1A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基础科学研究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 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基础研究发展的制约因 素和对策,通过对国家在经费投入取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不足、分配不合 理等问题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提出了优化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分配结构,确立以高校为主体 的

基础研究模式,以政策为导向,实现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构建符 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等建议.“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大幅增加,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科技计划的目标和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显著变化.为了更好地执行国家科技计划活动,应对现有的科技计 划活动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十五”情况看,我国科研投入事实上存在基础研究投入比例 低,且多头配置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新的五年计划中,应当借鉴 “十五”期间成功的经验,同时规避“十五”期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实施科技计划活动,以促进 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1.“十五”期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和结构

“十五”期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见表1和表2.科研投入总额达18565.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 表1“+五”期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规模

Tab.1Overall scale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geareh during“tenth five year”plan 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计算 收稿日期:2008—04—01;修改日期:2008—09—20.作者简介:高茹英(1973一,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研项目管理 126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0卷

4470.4亿元、企业资金1l 400.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193.8亿元和其他资 金1501.3亿元,占比分别为24.1%, 61.4%,6.4%,8.1%.五年中,科研投 入呈以下特点:①总量增速快,2005年 科研投入为5250.8亿元,是2001年 2589.4亿元的2倍多;②企业一直是科 研投入最为重要的主体,每年用于科研 的投资均占当年我国科研投入的一半 以上,到2004和2005年,已超过60%, 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例基本一致(2004年我国为65.7%,同期美国、日本分别

表2“十五”期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Tab.2Overall scale of R&D investment during“tenth讯e year”plan 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06 为63.7%和74.8%‘11;③每年政府财政科研投入高于同期GDP增幅.根据科技活动的不同性质,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可分为研究开发经费、技术进口经费、成果应用经费、科技服务活动经费等.其中,研究开发经费“一家独大”,所占比例最高,且一直呈增长状态,到2005年已 接近47%.研究开发经费又可分为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和试验 开发经费.从表2可知,我国每年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规模,不到 当年科研机构获得的总经费的6%.以2004年为例,我国的基础 研究经费远低于美国和日本(见表3;而同期用于试验开发的经 费投入却高达70%以上,高于美国和13本.这说明,我国的科研 经费相当部分进入了试验开发阶段.就我国总体而言,不仅存在 用于生产的经费挤占社会科研投入的情况(表l数据已说明政府 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开始有下降趋势,2005年尤为 明显,在科研投入内部,经费分配也不均衡,存在试验开发经费 挤占基础研究投入的情况.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科研投入中基 础研究的比例就更低,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试验开发的经费

表32004年研发活动经费 内部支出比例的国际比较 Tf出.3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n the domestic outlay ratio of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in 2004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 投入却仍高达70%以上(见表4,说明农业领域基础研究经费被挤占的现象尤其严重.表4我国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Tab.4Domestic outhy of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used by

agriculture R&D organizations in China 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06 2.我国科研项目分配情况

目前,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由归口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科研经费的分配是由项目分配实现的,主 要分配途径是立项评审.项目确定后,归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将经费拨给项目管理机构,然后由项目 管理机构按规定转拨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承担单位通常采用合同制管理.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近几年。该校科研项目的来源多达十几个部门,资金较多的部门包括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从这四个部门取得的合同项目数量和资金均占当年全部项目数量和

第6期 高茹英等: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7 资金的90%左右(详见表5.其他部门,如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人事部、发改委、国家测绘局等,以 及地方政府和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数量和资金约占10%.表5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活动资助部门金额分布

Tab.5Fund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万元

‘四大部门包括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内部科研资料整理计算

从中国农业大学向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部、教育部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 项目申报数及最终批准数看,每年中标率都不高.特别是申报时间比较集中且申报数量大的几个基金,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每年中标率只有30%左右,有的基金项目中 标率甚至不到lO%;

每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2001年和2006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 中标率也都在30%左右(见表6.作为农业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也未摆脱“广种薄 收”的局面,其他高校的情况可想而知.表6中国农业大学项目申报、批准数量情况

Tab.6Numbers of P叫ect application and authorized projeets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项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内部科研资料整理计算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低.基础研究投入偏低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但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过程的中国来讲,已经严重阻 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基础研究投入偏低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科研财政投入总量达不到法定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但投入总量 仍然不足.我国《科技进步法》规定,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但实际执行中并达不到要求.1997至2004年的七年间,全国和中央财政收入年均递增分别为17.2%和 18.6%,而同期全国和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递增仅为15.1%和14.8%,距法定要求有一定差距旧J.政 府科研投人不足,自然造成了科技投入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偏低.2不同科技活动间支出结构不合理.从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看,发达国家这 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20%,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lO%以上.我国这一 比重长期徘徊在5%左右,到2004年才上升到6%.近年来,一些国家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研究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稳定在1:2:5,而从2001至2005年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 者的经费投入比例为1:3:13,大量经费被用于试验开发阶段,试验发展经费挤占了本应

支持基础研究的 经费.基础研究投入增长空间受到压缩,主要有两个原因:①基础研究成果一般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

128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0卷

物品”,其外部性明显,且研究周期长,经济效益往往不明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实现,社会投资进入 基础研究领域相对较少;②作为处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自身产业成长和国外产业进入 而带动新技术向我国转移,使得有限的资金较多地集中于实验发展研究,而企业资本供给紧张,则进一步 加剧了这一势头,凸显了基础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两者之间经费总量配置的矛盾.3企业科研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依然较少.在发达国家,研究经费除了政府投入外,企业投入 是主体,其科研投入已达到社会科研总投入的70%【3J.以美国为例,除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投资巨大或 风险太高的科研项目由联邦政府及其附属(指定机构开发外,其他有经济效益的项目都放给企业.而我 国长期以来,科研经费投入以政府财政投人为主,本应是科研投入主体的企业,长期“等”、“靠”、“要”,科 研投入很少,相当部分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科研力量.近年来,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这种情况虽 然有了很大变化,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强度也有所加大,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不足,许多企业依然没有 稳定的科研经费来源,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甚至没有进行技术开发活动.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从企业取 得的科研经费尤其是基础研究经费也很有限.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从2005到2007年三年的科研经费 分别为27635.0万元、32103.0万元、39932.7万元;其中企业资助经费分别为2762.0万元、4450.5万元、3629.7万元;企业资金占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0.0%、13.8%、9.1%.企业资助力度 基本维持在10%左右,而这10%的企业资助经费几本没有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全部用于应用研究、试验 发展研究.(2多头配置、重复立项,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目前,科研项目在申报、立项上出现遍地开花的现象.有的课题组为争取到项目,不得已采取“一稿多 投”的办法来提高中标机会,这不仅造成重复申报,浪费资源,也容易出现重复立项的现象;有的课题组为 争取不同的项目而打散研究队伍,形成不同的课题组到各个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申报课题,内部无法形成 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这些现象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我国科技宏观协调仍然存在着制度缺失.政府并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科技协调机制,对科技活 动的调控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导致科技领域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力量自成体系的现象一直 存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政府对科技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整合,制约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如2003年“非 典”期间,全国同时开展早期诊断试剂研制的单位有20多家,开展疫苗研制的有30多家,启动P3实验室 建设的有35家,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共享和协作.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就是早期诊断试剂研制单位和P3实 验室建设单位之一.在这诸多单位之间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各单位都在进行SARS病毒的研究,不仅造 成了重复立项、资源浪费,同时也影响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2我国尚未有统一的覆盖全国的国家科技计划信息通报或查询系统.信息交流不畅,使各计划的项 目申报、立项数据信息不能共享,有研究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资金,只在申请题目或研究内容上稍做改 动,就进行课题的重复申报,以此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最后是一个成果多头交账,既造成了资金浪费,也 降低了国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数据信息缺乏交流与沟通,加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 因条块分割带来的信息壁垒,从而造成各种科研计划的管理部门或内部司局不能很好地在上计划、上项 目之前相互参与、相互配合,彼此也不能很好地了解某专题在各部门或司局已有什么计划,已上哪些项 目,还准备上哪些项目;特别是地方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上游有什么计划,下游应跟进什么计 划,以至影响我国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3解决问题的对策.1从科研资金投入体制上解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低的现状.基础研究是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际 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除各级政府按照法律规定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科研投入外, 对以下两个方面作进一步改进是当务之急.A.合理配置R&D活动中三类研究经费的比例,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人比重.基础研究具有长期积 累、厚积薄发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发展基础研究必须超前投入.在每年科研投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 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唯一出路在于提高基础研究在R&D总经费投人中的比重.多年来,我国基础研

第6期 高茹英等: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9 究投入在科研总投入的比重不足6%,要达到发达国家一般12%的比重,以2005年投入规模为依据,基 础研究经费将要增加130多亿元.鉴于高等院校在人才、学科、设备、团队等方面都具有适用基础研究创 新与发展的综合优势,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应适当调整高校这一研究主体的研究经费,重点提 高国家对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在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达到发达国家12%的情况下,高校基础 研究经费相应地将会大幅增长.以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规模和项目数量为测算依据,学校 会随着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增长而增加8000万元基础研究经费,将会增大项目的资助额度或多资助 130多个基础研究项目,进一步发挥其农业基础研究的领头羊作用.B.以政策为导向,实现科技投入多元化.科技经费来源的多途径是科学研究和研究思路多样化的重 要保证.但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近90%依靠政府提供H J.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基础研究投资金额 大,直接的资金回报率低且周期相对较长,企业一般不愿投入资金从事基础研究;二是国家对企业的基础 研究投入没有相应的倾斜和鼓励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所以政府一方面应在提高自身对基础研究 经费投入规模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通过税前扣除等税收 杠杆或财政补贴等财政手段,积极引导企业投资于基础研究活动,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企业、社 会的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格局,真正实现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发展.2从管理体制上解决多头配置、重复立项的现状.多头配置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不 健全,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科技协调合作机制.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分散在不同 的管理部门,导致了原本可以集中的财力分布过散,不能集中到战略产业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单个 计划资金规模小,不少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协调合作机制的缺乏,科技数据信息交流的不畅,使国家 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或地方科技计划之间、上下游环节计划之间缺乏协调衔接,造成了项 目重复立项.因此健全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协调衔接,加强科技 项目数据信息的共享,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A.加快建立科技协调合作机制.在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中,政府无论在科技活动的组织上,还是 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科技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科技主题的多元化,政府很难发 挥它的职能效应.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中的部门、行业和条块分割问题始终没有得到 根本解决,宏观层次上的统筹协调机制存在严重缺失,造成科技资源配置多头管理,科技计划项目重复分 散.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同时应加快建立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机制.一方面,科技 部应牵头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军民之间的各类规划计划和重大项目的沟通协调,实现 国家目标的统一和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另一方面,科技部应与各省加强联动,如建立部省会商 制度等,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科技计划之间、上游与下游环节计划的统筹协调.B.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起各、各类别项目申报、立项 等数据信息互访平台,供各计划决策部门对项目申报、立项情况进行查询、跟踪,以克服冈条块分割带来 的部门、地方、军民、部门与地方等相互之间的信息闭塞.通过项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严堵多头申请、交 叉和重复立项,这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宏观管理,建立一个有效协调、高效运转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吴雪.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08(8:37—38.[3]彭宇文.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幕,2007,24(8:132一135.[4]夏光育.对基础研究投入问题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190一 192.130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0卷 Some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D Investment in China GAO Ru-ying,ZHANG Hong—lian,REN Wei(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咖,lg 100083,China)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and scale of R&D investment and the current manngement svstem of瑚earch puts projecis in China,it indicat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o scientific i饿a.rch investment system.Moreover.i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SOlVe these problems. Increase the fund for basic research,and enhance the proportion of the At to fund for basic research in the three R&D activides. the same time.promote the business inve8tment in basic re. search by fiscal subsidies tion in management or tax reduction.In order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multi-COllocation and project duplica. system,establish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S&T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public service in S&T plan administration. Keyword

s:scientific research;outlay investment;fundamental瑚earch;mann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上接第124页)Reflec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Patent Strategy YI Yul,HU(1.Research lnstitutefor Science Zhong-jun2,WANG Yan3 110178,China; and Technology Law,Shenya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Shengyang 2.Shengyang Intellectval Property Bureall,Shengyang 3.Division 110013,China; 1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g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0178,China)Abstract:Pat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intelligent property.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ent strategy should be a measured with a standard.With this purpose,it estabhsh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patent strategy,and probes into the principles of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data collection and calculation,classification and frame. work of the system,index interpretation and data source.It aims the patent to provide a rel:erence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sting strategy. Keywords:patent strategy;performance assessment;index system 万方数据

下载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概要(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概要(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输液巡视记录卡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概要

    928r’一 一 塞旦匡蕉苤麦2塑!生!旦筮!i鲞筮!翅(鱼型2』旦丛!:丛婴i:塑!。!尘:!!:№:!(堕!笪圣骂坠!旦型立 on 6in stage I nor small cell lung cⅢrcinollflta∞a prognos......

    浅析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概要

    浅析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 以公司生产一线班组管理为研究对象对班组管理中存在的 执行力较弱、岗位职责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够高、班组 之......

    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概要

    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素质 优良的中小学校长。高素质的校长队伍离不开高质量的校长培训。......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 以 北 京 市 为 例 摘要 :“流动商贩”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概要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量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在不同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同时......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文/张远清 【摘 要】本文就农村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进而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

    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结构、课程管理、评价等的正常进行。教学管理不仅仅要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还......

    学生会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生会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1. 人员流失,我想任何一个社团都不能避免这个问题。然而为什么会有干事突然间就不出现了,突然间就不来开例会了呢? 2. 部长团以及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