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

时间:2019-05-14 21: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

第一篇: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 以 北 京 市 为 例

摘要 :“流动商贩”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动商贩,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的方式 , 流动商贩的 数量与日俱增。他们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 由于流动商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性缺失, 导致流动商贩对城市市 容、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秩序等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 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基 于流动商贩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政府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流动商 贩作为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 政府对其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社 会管理的成绩。对流动商贩的研究, 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必 由之路。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城市流动商贩的社会背景、存在原因、以及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 通过综合 考量,得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流动商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 流动商贩 治理对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与深化,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人们对于自由经济的需求性与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中国现行不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与人们的 商品交易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流动商贩存在的基础。与此同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 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与流动商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城市管理者与流动 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流动商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满足处于社会低端人群的 消费需求, 更是一部分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必然的, 也是合理的。只有承 认和尊重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 才是有效治理流动商贩之基石, 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 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 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流动商贩存在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是流动摊贩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流动商贩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这种无固定的商品交易。在对 100名流动商贩的了解中,我们发现, 57个商贩属于外来务工人员, 28个本地农民, 15个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其中, 93%的部分属于无工作人员,只有 7人是工作之余的第二 份职业。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因此成为低收入家庭和人员特别 是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外来人员等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选择。而且由于流动摊贩的 适应市场的能力强、经营内容调整快又不承担办证费、税收、店面承租费或摊位费等等各项

费用, 因此, 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 营者, 在其他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流动摊贩产生的利润大大超过合法经营经营者所产生 的利润。

(二市场需求是流动摊贩产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民众的需求是全方面、多样 的。而城市中的无论从商品供应、地理位置、适应市场的能力的方面, 都无法也不可能完全 满足民众的市场需求。而市场作为调节供需关系的枢纽, 势必会产生一种更加方便大众的交 易形式,而流动摊贩这种特殊的形式以其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优势, 正好 弥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满足了一定的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地。

(三外来人员涌入城市成为流动摊贩产生的推动力

据本次不完全统计,昌平区接受调研的流动商贩里接近半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这种现象在北京 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外来人员中, 一部分人没有一技之长, 一时找不到工作,由于流动摊 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易于经营,因此这部分人就选择了流动设摊经营,成 为流动摊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就业形势严峻,下岗待业失业人数增多是社会原因

目前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平稳的,但随着新增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产业转 变,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导致下岗、失业、待业 人员不断增加。而一部分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常常迫于生计,只能把流动设摊作为谋生的 渠道和手段。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流动商贩存在的制度原因

在此次调研的人群中,超过 67%的流动商贩是由于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为生活所迫, 才自谋出路, 因而流动设摊成为他们主要谋生手段。流动设摊的老年人、残疾人是流动摊贩 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低保、农保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社会福利跟不上, 致使很大一部分人群游离在温饱的边缘, 只能以流动设摊作为谋生手段, 在艰苦的生活条件 下谋取更多生活必需品。

二、流动摊贩的特点与产生的问题(一 流动摊贩的特点

流动摊贩挤街占道、无固定门店,在城市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在广 场附近等随意摆设摊点或走街串巷。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

大多数受访人群认为 , 流动性是流动摊贩最显著的特点。由于流动摊贩经营工具简单, 不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就可以经营。所以它的活动可以随着市场需 求的变化而变化。商贩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段人们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商品出售, 加 上流动摊贩交易过程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用开票,因此可以随时随地流动或者设 摊经营,活动范围遍及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和广场附近、学校周边、城市道路等诸多地区。

2、经营活动的特定时段性

由于经营环境的恶劣,流动摊贩要求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宜的价 格把经营物品销售出去, 取得最大的利益。因此, 流动摊贩为了吸引更多的消

费者,常常于 上、下班高峰时间出现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或者于清晨、中午、傍晚期间聚集在集贸市 场(菜场周边;或者于清晨时出现在锻炼人员集中的公园、广场的附近;或者于学生放学 期间出现在学校周围;抑或于夜间出没在大商场、超市的门口等等, 其经营活动的时段性非 常明显,其它时间则基本上躲藏起来。

3、经营内容杂、应变能力强

流动摊贩经营内容品种繁杂、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有小家电、小百货等日常生活用 品;水果;蔬菜;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而且,流动摊贩能根据季节 变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具有极强的应变性。尤其 经营内容的季节性特别明显,如六月杨梅、秋夏的西瓜、秋冬的橘子和冬春的甘蔗等, 甚至 在一天之内也会经营不同的商品, 比如早上卖豆浆油条, 上午卖蔬菜食品, 中午卖营养快餐, 下午卖水果,晚上卖小物品或烧烤。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4、管理的难度较大

流动摊贩为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处罚,在实际设摊经营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城管 执法队员的巡查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战术,反反复复在同一地段设摊 经营, 与城管执法队员打游击战。并且在执法中队开展集中整治时, 流动摊贩充分利用手机 进行信息传递, 只要某路段有流动摊贩被城管执法队员查处, 信息马上会传递到相关的流动

摊贩, 以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查处和处罚。整治结束后, 流动摊贩又恢复继续设摊经营。因 此,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难度十分巨大。

(二 流动商贩的危害性

由于流动商贩存在以上诸多特点,所以它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 有利有弊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产生的危害,以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

流动商贩不需要固定门店和经营场所,他们走街串巷、随意摆摊设点,这种不正规的 经营方式虽然有其便利性, 但由此而造成的果皮、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炸烤产生的呛鼻的 油烟味以及哄吵的买卖交易的噪音等, 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污染与无奈, 零星的摊点摆放也是 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 这些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降低了一个城市的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 流动摊贩多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流动摊贩的普遍存在, 不利于一个城市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2、引发食品卫生问题

经营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的流动摊贩,既无健康证又无卫生许 可证,缺乏必要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卫生保障措施,有的甚至出售“三无”、过期或腐败的食 品,这些食品根本不符合卫生标准,人们吃了这些食品,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不适或疾病, 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尤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流动摊贩经营的小家电 等日常用品,有的是“三无”产品、伪劣产品、假冒产品等等,不符合安全要求,人们在使 用这些产品时, 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故。这些流动商贩的买卖缺乏监督, 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行 为,所以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发生食品、产品安全事故之后也无法追究事主责任,只能自 认倒霉。受访人群中 , 接近40%的人数基于这个原因不购买摊贩食品商品。

3、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流动摊贩不办理营业执照,所以不必依法纳税,导致国家税费流失,损害国家利 益。并且由于流动摊贩无固定门店, 不需支付店面费用或摊位费及管理费等。因此,流动摊 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营者, 同样一种商品 就会在价钱上相差甚大, 所以深得消费者的亲赖。这对正规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损害了合 法经营者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占道经营堵塞交通

流动摊贩往往在人流量大的路段摆摊设点,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在人流量大的 繁华地段或在清晨、中午、傍晚期间在集贸市场周边的城市道路两侧占道设摊。这些地方本 身道路狭窄,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状况,加上流动商贩的摆摊设点,就更加加重了拥挤状况。55%的人认为流动商贩的存在影响了其正常通行 , 并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

5、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流动商贩不具有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商品交易经常是一次性完成的,出于利润最 大化的心理, 他们很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营销假冒伪劣产品或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 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不公平的交易也非常容易引发矛盾,甚至造成打架斗殴事件,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治安,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三、对流动商贩的治理

在对流动商贩的治理中,我们可以采取公共治理理论的有关理念,在认识维度上,充 分考虑为什么治理、治理的目标、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什么、用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治理,从 图示五个治理的要素出发, 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模式, 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 满足各方利益, 促进社会和谐。

(一 转变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理念是对流动商贩进行有效性治理的前提与基础。转变治理理念应该从三方 面入手。第一, 必须承认流动商贩存在的客观原因和现实意义, 承认流动商贩在社会管理不 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性, 以及其解决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意义, 第二, 城市的市容建 设要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处理基础上,不能以行政权力强行打压流动商贩的存在。第三, 对流动商贩的态度要实现从“控制取缔”到“积极引导”的转变。在过去的治理过程中,往 往对流动商贩采取一种打压控制的手段,这种硬性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这些商贩的真正问 题, 更加造成了城市管理人员与商贩之间的激烈矛盾, 不仅不利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更加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扩展治理主体

在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下,流动商贩治理的主体应该形成“政府为主、多元参与”的 格局。首先作为政策制定、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居于主要位置的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流动商贩存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制度原因, 考虑流动 商贩人群的社会保护、养老、子女教育等, 以更加关心而不是苛责的眼光审视流动商贩人群。同时, 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社区的力量。具体而言, 就是以社区为单位, 让小区居民投票决定 流动摊贩的去留、经营种类、经营地点、经营时间等问题。小区居民最了解自己的生活需要, 所以他们也应该最能把握好管理流动摊贩的‘度’。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对社区行为进行适 当的指导,将其引向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比如建议社区内部进行监督评议机制,即对社区 附近的流动商贩实行集体监督制,定期评选优秀商贩,减少其摆摊费用或者在其摊位上颁发 奖章,吸引小区居民购置该摊位物美价廉、信用度高的商品。(三完善治理手段 政府对流动商贩的治理手段表现在制定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上,常见 治理手段[ 谢冶菊:《关于流动商贩的治理》《城市问题》2011 年第 11 期]为直接管 制、税收、补贴、劝解、自愿服务五种,治理情况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流动商贩而言,直接管制一直是主流模式,然而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暴力的管制,采取更 加温和且易于实施的办法。税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性,流动商贩应该缴纳 税收,不过考虑到流动商贩的特殊性,可以重新制定纳税标准。在商业不发达但却是人口居 住集中的地区,可以适当鼓励流动摊贩的出现,比如通过补贴摊点摆放费用等激励措施。同 时,还要求提高城市管理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与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协管员队伍的整体执 法水平与素质,加强对城管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城管”执行方式的监督与管理等等措施的 配合实施。(四治理模式的设想近年来北京市采用了“万米单元网络管理办法”。这一方法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把城区划分为数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城管”均配置“城管通”。但是这种办法管理费用 太高,而且不利于和谐关系的建设,所以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都是不科学的。在实 现对流动商贩的规范性治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借鉴交通制度中关于驾驶员 “十二 分考核法”的管理办法。即城管可以对批准设摊的商贩实行统一“十二分”治理模式,建立 违章档案,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对环境的污染、贩卖商

品的质量、有无雇主投诉 以及大众口碑等。“十二分制”可以采用累计分制,每次有违纪现象就扣除相应的分数,扣 分定期清零并对分值为负数的商贩进行罚款处分,或取消其设摊资格。在实行这一治理模式 时,应简化流动商贩注册的程序和环节,避免其因为不满与麻烦而去别的地方设摊。也应对 流动商贩设定具体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规范其交易行为,提高劳动利用率与方便消费者并行。再者,也应该对这些商贩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便更加规范流动商贩的交易行为。除此之外,社会和舆论也要“宽容”看待城管的“执法难”,要理解城管的工作,同时又监督和督促城 管工作方式的“合理”转变。其实更多时候,只需要相关的的各方彼此都“多一分宽容”,我们北京市的城市摊贩管理问题就一定能“和谐”解决。参考文献:

[1]郭彩玲:《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 院学报》2011 年第 34 期 [2]陶红茹、陶朝英 《流动商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11 年 2 月(上 旬刊)总第 637 期 [3]吕来明:《流动商贩就业权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制度的冲突与协调》商业时代 2012 年 17 期 [4]谢治菊:《社会管理视角下的流动商贩治理》政治与社会 2011、10 [5]程玉海:《城市流动商贩思想状态与优化》中国商贸 [6]陈永明:《浅议流动商贩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企业导报 2013 年第 9 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杜娇然 余梦 杨雨馨 王彦林

第二篇: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 以 北 京 市 为 例

摘要:“流动商贩”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动商贩,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的方式,流动商贩的数量与日俱增。他们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流动商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性缺失,导致流动商贩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秩序等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基于流动商贩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政府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流动商贩作为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对其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成绩。对流动商贩的研究,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城市流动商贩的社会背景、存在原因、以及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考量,得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流动商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 流动商贩 治理对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与深化,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自由经济的需求性与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中国现行不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与人们的商品交易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流动商贩存在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与流动商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城市管理者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流动商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处于社会低端人群的消费需求,更是一部分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只有承认和尊重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才是有效治理流动商贩之基石,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流动商贩存在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是流动摊贩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流动商贩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这种无固定的商品交易。在对100名流动商贩的了解中,我们发现,57个商贩属于外来务工人员,28个本地农民,15个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其中,93%的部分属于无工作人员,只有7人是工作之余的第二份职业。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因此成为低收入家庭和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外来人员等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选择。而且由于流动摊贩的适应市场的能力强、经营内容调整快又不承担办证费、税收、店面承租费或摊位费等等各项费用,因此,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营者,在其他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摊贩产生的利润大大超过合法经营经营者所产生的利润。

(二)市场需求是流动摊贩产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民众的需求是全方面、多样的。而城市中的无论从商品供应、地理位置、适应市场的能力的方面,都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民众的市场需求。而市场作为调节供需关系的枢纽,势必会产生一种更加方便大众的交易形式,而流动摊贩这种特殊的形式以其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优势,正好弥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满足了一定的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地。

(三)外来人员涌入城市成为流动摊贩产生的推动力

据本次不完全统计,昌平区接受调研的流动商贩里接近半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在北京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外来人员中,一部分人没有一技之长,一时找不到工作,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易于经营,因此这部分人就选择了流动设摊经营,成为流动摊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就业形势严峻,下岗待业失业人数增多是社会原因

目前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平稳的,但随着新增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产业转变,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导致下岗、失业、待业人员不断增加。而一部分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常常迫于生计,只能把流动设摊作为谋生的渠道和手段。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流动商贩存在的制度原因

在此次调研的人群中,超过67%的流动商贩是由于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为生活所迫,才自谋出路,因而流动设摊成为他们主要谋生手段。流动设摊的老年人、残疾人是流动摊贩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低保、农保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社会福利跟不上,致使很大一部分人群游离在温饱的边缘,只能以流动设摊作为谋生手段,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谋取更多生活必需品。

二、流动摊贩的特点与产生的问题(一)流动摊贩的特点

流动摊贩挤街占道、无固定门店,在城市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在广场附近等随意摆设摊点或走街串巷。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

大多数受访人群认为,流动性是流动摊贩最显著的特点。由于流动摊贩经营工具简单,不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就可以经营。所以它的活动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商贩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段人们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商品出售,加上流动摊贩交易过程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用开票,因此可以随时随地流动或者设摊经营,活动范围遍及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和广场附近、学校周边、城市道路等诸多地区。

2、经营活动的特定时段性

由于经营环境的恶劣,流动摊贩要求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宜的价格把经营物品销售出去,取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流动摊贩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常常于上、下班高峰时间出现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或者于清晨、中午、傍晚期间聚集在集贸市场(菜场)周边;或者于清晨时出现在锻炼人员集中的公园、广场的附近;或者于学生放学期间出现在学校周围;抑或于夜间出没在大商场、超市的门口等等,其经营活动的时段性非常明显,其它时间则基本上躲藏起来。

3、经营内容杂、应变能力强

流动摊贩经营内容品种繁杂、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有小家电、小百货等日常生活用品;水果;蔬菜;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而且,流动摊贩能根据季节变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应变性。尤其经营内容的季节性特别明显,如六月杨梅、秋夏的西瓜、秋冬的橘子和冬春的甘蔗等,甚至在一天之内也会经营不同的商品,比如早上卖豆浆油条,上午卖蔬菜食品,中午卖营养快餐,下午卖水果,晚上卖小物品或烧烤。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4、管理的难度较大

流动摊贩为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处罚,在实际设摊经营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城管执法队员的巡查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战术,反反复复在同一地段设摊经营,与城管执法队员打游击战。并且在执法中队开展集中整治时,流动摊贩充分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传递,只要某路段有流动摊贩被城管执法队员查处,信息马上会传递到相关的流动摊贩,以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查处和处罚。整治结束后,流动摊贩又恢复继续设摊经营。因此,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难度十分巨大。

(二)流动商贩的危害性

由于流动商贩存在以上诸多特点,所以它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利有弊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产生的危害,以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

流动商贩不需要固定门店和经营场所,他们走街串巷、随意摆摊设点,这种不正规的经营方式虽然有其便利性,但由此而造成的果皮、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炸烤产生的呛鼻的油烟味以及哄吵的买卖交易的噪音等,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污染与无奈,零星的摊点摆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这些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降低了一个城市的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摊贩多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流动摊贩的普遍存在,不利于一个城市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2、引发食品卫生问题

经营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的流动摊贩,既无健康证又无卫生许可证,缺乏必要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卫生保障措施,有的甚至出售“三无”、过期或腐败的食品,这些食品根本不符合卫生标准,人们吃了这些食品,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不适或疾病,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流动摊贩经营的小家电等日常用品,有的是“三无”产品、伪劣产品、假冒产品等等,不符合安全要求,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故。这些流动商贩的买卖缺乏监督,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行为,所以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发生食品、产品安全事故之后也无法追究事主责任,只能自认倒霉。受访人群中,接近40%的人数基于这个原因不购买摊贩食品商品。

3、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流动摊贩不办理营业执照,所以不必依法纳税,导致国家税费流失,损害国家利益。并且由于流动摊贩无固定门店,不需支付店面费用或摊位费及管理费等。因此,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营者,同样一种商品就会在价钱上相差甚大,所以深得消费者的亲赖。这对正规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占道经营堵塞交通 流动摊贩往往在人流量大的路段摆摊设点,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或在清晨、中午、傍晚期间在集贸市场周边的城市道路两侧占道设摊。这些地方本身道路狭窄,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状况,加上流动商贩的摆摊设点,就更加加重了拥挤状况。55%的人认为流动商贩的存在影响了其正常通行,并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

5、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流动商贩不具有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商品交易经常是一次性完成的,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心理,他们很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营销假冒伪劣产品或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不公平的交易也非常容易引发矛盾,甚至造成打架斗殴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治安,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三、对流动商贩的治理

在对流动商贩的治理中,我们可以采取公共治理理论的有关理念,在认识维度上,充分考虑为什么治理、治理的目标、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什么、用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治理,从图示五个治理的要素出发,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模式,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满足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一)转变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理念是对流动商贩进行有效性治理的前提与基础。转变治理理念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必须承认流动商贩存在的客观原因和现实意义,承认流动商贩在社会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其解决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意义,第二,城市的市容建设要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处理基础上,不能以行政权力强行打压流动商贩的存在。第三,对流动商贩的态度要实现从“控制取缔”到“积极引导”的转变。在过去的治理过程中,往往对流动商贩采取一种打压控制的手段,这种硬性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这些商贩的真正问题,更加造成了城市管理人员与商贩之间的激烈矛盾,不仅不利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扩展治理主体

在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下,流动商贩治理的主体应该形成“政府为主、多元参与”的格局。首先作为政策制定、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居于主要位置的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流动商贩存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制度原因,考虑流动商贩人群的社会保护、养老、子女教育等,以更加关心而不是苛责的眼光审视流动商贩人群。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社区的力量。具体而言,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让小区居民投票决定流动摊贩的去留、经营种类、经营地点、经营时间等问题。小区居民最了解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他们也应该最能把握好管理流动摊贩的‘度’。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对社区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其引向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比如建议社区内部进行监督评议机制,即对社区附近的流动商贩实行集体监督制,定期评选优秀商贩,减少其摆摊费用或者在其摊位上颁发奖章,吸引小区居民购置该摊位物美价廉、信用度高的商品。

(三)完善治理手段

政府对流动商贩的治理手段表现在制定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上,常见

治理手段[ 谢冶菊:《关于流动商贩的治理》《城市问题》2011年第11期]为直接管制、税收、补贴、劝解、自愿服务五种,治理情况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流动商贩而言,直接管制一直是主流模式,然而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暴力的管制,采取更加温和且易于实施的办法。税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性,流动商贩应该缴纳税收,不过考虑到流动商贩的特殊性,可以重新制定纳税标准。在商业不发达但却是人口居住集中的地区,可以适当鼓励流动摊贩的出现,比如通过补贴摊点摆放费用等激励措施。同时,还要求提高城市管理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与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协管员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与素质,加强对城管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城管”执行方式的监督与管理等等措施的配合实施。

(四)治理模式的设想

近年来北京市采用了“万米单元网络管理办法”。这一方法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把城区划分为数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城管”均配置“城管通”。但是这种办法管理费用太高,而且不利于和谐关系的建设,所以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都是不科学的。在实现对流动商贩的规范性治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借鉴交通制度中关于驾驶员“十二分考核法”的管理办法。即城管可以对批准设摊的商贩实行统一“十二分”治理模式,建立违章档案,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对环境的污染、贩卖商品的质量、有无雇主投诉以及大众口碑等。“十二分制”可以采用累计分制,每次有违纪现象就扣除相应的分数,扣分定期清零并对分值为负数的商贩进行罚款处分,或取消其设摊资格。在实行这一治理模式时,应简化流动商贩注册的程序和环节,避免其因为不满与麻烦而去别的地方设摊。也应对流动商贩设定具体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规范其交易行为,提高劳动利用率与方便消费者并行。再者,也应该对这些商贩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便更加规范流动商贩的交易行为。除此之外,社会和舆论也要“宽容”看待城管的“执法难”,要理解城管的工作,同时又监督和督促城管工作方式的“合理”转变。其实更多时候,只需要相关的的各方彼此都“多一分宽容”,我们北京市的城市摊贩管理问题就一定能“和谐”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彩玲:《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年第34期

[2]陶红茹、陶朝英《流动商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11年2月(上旬刊)总第637期

[3]吕来明:《流动商贩就业权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制度的冲突与协调》商业时代2012年17期

[4]谢治菊:《社会管理视角下的流动商贩治理》政治与社会2011、10 [5]程玉海:《城市流动商贩思想状态与优化》中国商贸

[6]陈永明:《浅议流动商贩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企业导报2013年第9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杜娇然 余梦 杨雨馨 王彦林

第三篇:国外流动商贩治理

国外流动商贩治理

“有什么好办法说出来,我们奖励1万元”——近日,在经历眼神、鲜花、体验执法等一系列**后,武汉城管悬赏征集执法办法。虽被疑“作秀”,但这一做法却真实反映出目前国内对流动商贩管理的窘境。而就在国内接连爆出城管与小商贩发生摩擦之际,洛阳大叔美国街头“摆摊”的视频在互联网迅速蹿红,人们在感叹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国外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方式上。或许,其他国家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他们身处社会“底层”,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为生计奔波,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一个相同的称谓——流动商贩。

目前,很多国家都不乏流动商贩的身影。作为职业,当流动商贩已成为不少百姓糊口的方式之一。由于关乎民生,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在兼顾流动商贩生计与维护城市形象之间努力地找寻着平衡。

流动商贩遍布各国

拉美是全球流动商贩较多的地区之一。在墨西哥,有近三分之一的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个体户人数超过1300万。大街上快餐车、零食摊、擦鞋摊随处可见。墨西哥人的生活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摊位,这些摊位也养活了数以百万计的家庭。

在社区里卖“达科饼”(TACO玉米饼卷肉)的拉蒙·埃尔南德斯,就是墨西哥流动商贩大军中的一员。

他说,自己的快餐车已有38年历史,先前是他父亲经营,父亲退休后传给了他。快餐车从晚上7点开到午夜12点,因为便利、干净又美味,小区里的人都愿意光顾他的摊位。

流动商贩不仅在拉美十分普遍,在经济较发达的欧洲也屡见不鲜。在法国巴黎和外省街头,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里,总能见到一些临时性的小商贩。

法国人对于流动商贩大多采取宽容的态度。毕竟几百年前,正是他们背着小商品和圣经,在欧洲翻山越岭促进商业交流,传播宗教和知识,其自食其力的形象被印在了书本上。如今,法国市民对于流动商贩云集的“早市”依然青睐,许多顾客和商贩都是几十年的老熟人。那种在清新的空气中寒暄,讨价还价后把水果放入自带的布袋里,互道一声“再见,下次再来”的氛围,十分和谐温馨。

走“执照化”路线 流动商贩的存在,在不影响商业条例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提供了工作岗位。因此,政府很重视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以墨西哥为例,政府就拥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很抢眼的一点就是走“执照化”路线——只要流动商贩拥有财政部颁发的营业执照就算是合法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对很多流动商贩而言,营业执照的申请并不繁琐。墨西哥唯一的华人律师阚凤芹告诉本报记者,居民如要申请营业执照,首先在网上预约,再凭身份证、出生证或护照、签证以及地址证明到财政部或税务局申请。申请人在办理手续当天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现在商户办理营业执照是免费的。

在学校门口摆摊卖零食已32年的拉伊蒙多·贝尼特说,她当初在财政部办理营业执照花了1000比索(1人民币约合2.1比索),执照可以永久使用。现在生意不错,可以养活全家人。

在法国,流动商贩在向政府提出申请,经过一定审核后,同样可领到特定的早市执照,交上一定数目的管理费后,这些商贩便有资格在固定摊位上营业。因为申请牌证的手续并不繁琐,许多法国的流动商贩还是愿意按程序从事,这样自己的权益也有法律保障。

在亚洲,新加坡政府也在1968年对街头小贩进行登记,并从1971年起开始向小贩发放执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管理。

征税与服务并举 在很多国家政府的眼中,流动商贩被视作纳税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按时缴纳税款既是流动商贩的义务,也是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之一。

在墨西哥,流动商贩就必须缴税。小纳税人每两个月缴纳固定税,每年三月份缴纳一、二月份税金时确定一年的固定税额。营业者向税务部门自觉上报前两个月收入情况,工作人员根据收入多少确定一年缴税金额。例如,在首都墨西哥城,一个商贩一、二月份共收入1万比索,他需缴纳200比索税,如果收入15000比索则需缴纳300比索税费。个体商贩每两个月最低缴纳200比索固定税,最高不限。如果商贩逃税就要面临罚款甚至被没收营业执照。小摊贩贝尼特斯介绍说,她每两个月要向税务部门缴纳300比索,不过这点钱对她来说不算什么。摆摊的钱就可以维持家用,她不用再找别的工作。

而在法国,由于流动商贩较多的圣诞集市更具有时段性,所售商品大多是圣诞饰品,圣诞食物等节日用品,游客所占比重更多,“一锤子”价格并不便宜,所以不仅流动商贩需要上缴的税率和摊位费,而且费用较“早市”要高。

当然,作为政府,收缴了税费,自然也有义务为流动商贩提供服务。例如在巴黎街头的“早市”,周围会有警察或保安执勤,不远处也会有环卫工人打扫,一旦“早市”结束,他们能在一个小时内清理垃圾,拆除摊点,把地面冲刷的干干净净,让下午的广场恢复整洁和平静。

对小贩的管理很细致

管理流动商贩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除了工商税收等部门参与管理外,不少国家也将卫生等部门纳入其中。阚凤芹律师介绍,墨西哥流动商贩就受到多个相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墨西哥政府对小商贩经营的地点和时间有严格限制,在墨西哥城主干道、改革大道上就禁止摆摊。在准许经营的街道,摆摊地点也是固定的,一旦摊位定下来就不可以随意改变。流动商贩不能影响交通、城市形象、或缺斤短两、欺骗顾客。在墨西哥经营食品摊位要有卫生许可,卫生部门还会不定期进行检查,经营者须戴手套和口罩。记者发现,墨西哥商贩普遍比较注意清洁卫生,每天在营业前都自觉将地面清扫干净。出售食品的商贩一般都戴手套。即使是在小街道和一些警察和卫生部门不常巡视的地方,绝大多数食品摊位干净整洁、食物即美味又干净。也许这就是他们生意兴隆,总有回头客的缘故。

而在新加坡,政府也对小贩中心的食品卫生有严格管理,实施严格的计分制度和卫生评级。由“流动”转为“固定” 尽管管理方式多样,但对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而言,还是希望能帮助走街串巷的小贩固定下来。在这方面,新加坡就做得较为出色——通过建屋局和市区重建局等机构建设水电设施完善、通风又卫生的小贩中心(熟食中心),并以非常优惠的价钱分租摊位给街头小贩,吸引他们入驻。

新加坡为流动商贩提供相关优惠配套可以追溯到1990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发出熟食小贩执照,把小贩从人行道和马路上移到附近严格建造,备有输水管、阴沟和垃圾处置系统的熟食中心。到80年代,所有小贩都获得安排。他们当中有好些厨艺一流,游客闻风而至,几个还成了百万富翁,开马赛地(奔驰轿车),雇用侍应生。” 正如李光耀所描述的那样,小贩中心慢慢发展成为新加坡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小贩中心已成为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所有小贩得到安置后,政府开始实施摊位顶让制,允许那些第一代以政府津贴方式获得摊位的小贩转让承租权,新接手的承租者须以市场价付租金给政府。这样使小贩对自己的摊位有了更大的自主权,甚至能够在退出经营时获得一笔收入。而政府也会定期把空置的摊位开放给公众投标。对经营小贩生意有兴趣的国民,可以市场价获得小贩中心的摊位。执法方式以劝导为主

在接受管理、享有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很多流动商贩也很注重维护自我权益。墨西哥小商贩通常都加入了相应的协会,受到行业协会保护。例如贝尼特斯就加入了市小食品销售者行业协会,每周向协会缴纳20比索的会费。但她认为这样做值得。她说:“钱交得不多,而且心里很踏实,如果遇到什么麻烦,行会就会出面交涉,比她自己解决简单得多。” 阚凤芹律师介绍,在墨西哥,工会和行会的势力很大,是保护劳动者的重要力量。通常,工会成员向工会或行业协会反映问题,这两个组织再将问题反映给劳动党,劳动党议员再通过议案的方式解决。这样就形成了民间和官方之间畅通的交流方式。她说,集市是墨西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个集市都有各类商贩的头儿,他们对同行业商贩进行管理,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或矛盾。他们将市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行会反映并能得到解决和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流动商贩违规经营,政府管理部门也以劝导为主,杜绝暴力。在巴黎街头,时常出现一些向游客兜售劣质纪念品的“无证小贩”,目标是景区的外国游客。为了避免这些人影响巴黎的旅游业,造成游客受骗或失窃,在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主要景点,都会有便衣警察执勤,驱逐这些无证小贩。假如出现恶劣的冲突,警察就会叫来附近的警车,但他们无权没收其商品,也不会拘留小贩,最多是把他们带回警局批评笔录,最后还是就连人带东西全都放了。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liyong===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适应新形势、探索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近,笔者对**县流动党员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基本情况

截止====年=月,全县共有流动党员===人,占全县党员总数====人的=.==%。流出党员===人,流入党员===人,其中:农村党员===人,占农村党员数的=.==%,占流出党员的==.==%。流出党员中,连续外出=个月以上的有===人,=个月以下的==人;流入党员===人,=个月以上的==人,=个月以下的==人。流动党员主要分布在农村,也有少部分是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倒闭企业中的党员,其中未落实单位的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的党员==人,未落实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人,停产半停产、关闭、破产企业中的党员==人。从现状看,流动党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流动党员年轻且文化高。在===名流动党员中,==周岁以下的===名,占流动党员数的==.=%,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名,占流动党员数的==.=%。从年龄和文化上看,流动党员具备了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

二是外出范围广且地点不固定。外出党员的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流出省外的===名,流出至省内的===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由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原因,流动党员随时有可能更换单位和地点,流动性相当大。党员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相当频繁,大部分流动党员很难在一个单位较长时间工作。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去向难掌握

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以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二)活动难开展

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没有发挥“双带”作用。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到位

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外出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

(四)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

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未转到其工作地党支部。据调查,**县的===名流动党员,到县委组织部接转组织关系的较少。其原因除了外出时间、地点不固定外,主要还有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较多,花费时间多。如:**县**镇**村的一个党员到**县**镇的一个煤矿打工,其接转组织关系就要经过“**村支部---**镇党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镇党委---**村支部”六个部门、六道程序,若顺利办理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若经办人员出差或有事不在,那就不知道要多少时间了。在调研时,同一部分流动党员座谈了解到,有的虽然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因程序多,耗时多而未接转,有的甚至说连务工所在的党委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县委组织部门“朝东户朝西”就更不知道了。从而导致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和工作单位相分离。

(五)身份难明确

**县对流动党员管理进行的探索,====年选派了一批干部到企业挂职,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和企业党建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流动党员的身份只是其本人说自己是党员,没有有关的证明材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二是有的党员在私营企业务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因而没有与当地党组织联系,一心一意去挣钱,成为“隐身党员”。

三、加

对流入本地,在本地工作或居住时间=个月以上,并持有《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或《流动党员证明信》的流动党员,由其工作单位党组织或其居住地党组织负责登记,并报党委备案,同时编入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过组织生活;在本地工作或居住时间=个月以上,而没有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没有《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证明信》)的流动党员,其工作单位党组织或其居住地党组织要督促其办理组织关系迁移手续或《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证明信》);对持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介绍信》的外来流动党员,按有关规定做好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六)建议上级部门组织研究跨省市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流入地”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十分重要,但很难解决党员的真实性问题和不暴露党员身份的党员管理问题。如何加强“流出地”对他们的管理,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形成管理网络等等需要认真研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建议上级部门组织研究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问题,解决“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情况;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体的、规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便基层党组织操作。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党内民主、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党员的流动,给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流动党员毕竟人员少、距离远、时间短,因而不愿多想办法,以致疏于管理,导致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管不到,所到单位管不了”的现状。使流动党员一时成为边缘人,缺乏归属感。就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二是活动难开展。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

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

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

“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一意去挣钱”的心态。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

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到位。有的基层

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

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外出的党员

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外企表现最为突出,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

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

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

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

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

党”要求难以落实。四是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未转到其工作地党支部。据了解,现在流动党员外

出很少有人到县(市)组织部接转组织关系。其原因除了外

出时间、地点不固定外,主要还存在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繁

琐,花费的时间也很多。若遇经办人员出差或有事不在,那

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据了解,有的流动党员虽然想接转

组织关系,但因程序多,耗时多而未接转;有的把当地的组

织部门所开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开好了,但不知道务工所在地的组织部、党委在什么地方,从而导致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

和工作单位相分离,成为“口袋党员”。五是身份难明确。

有的流动党员只是本人说自己是党员,没有相关的证明材

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还有的流动党员在私营企业务

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

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因而没有与当地党

组织联系,一心一意去挣钱,成为“隐身党员”。

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及

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不能仅仅

停留在思考层面,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制度,创新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建立双方共管制度。架起流出和流入地之间的桥

梁。建立双重管理与交流沟通制度。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两地党组织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重大事项随时沟通,一般

意见定期交换,并且认真记载,相互承认。二是建立全程管

理制度。确保流动前、中、后管理不断档。特别是近年来,博乐市各街道社区也相继成立了流动党员支部,专门对流入

党员进行管理,做到了有场地,有制度,有专人指导。但对

流出党员管理抓的还不够实。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党员流动

前汇报、登记制度,确保党支部对党员的思想状况、流动目的地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联系、管理。三是建立承诺制度和

一票否决制度,明确个人和组织责任。党员流动前,党员主

动与党支部签订责任书,明确党员外出期间的权利、义务和

违约责任,约束党员接受管理。在流动党员管理中,党组织

对其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力的实施一票否决,取消支部及负责

人的评优评先资格。四是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对党组织驻地相对遥远,转接组织关系程序又比较复杂的,建议由当地组织部门为流动党员代办组织关系转接,这样既能为流动党员省工又能省下一部份交通费;同时建议简化转接程序,流动党员只需携带当地党组织签发的流动党员证和支部的证明材料,到流动地党组织登记,由流动地党组织代为管理,并定期向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流动党员的工作学习及思想情况。

2、强化培训,提高流动党员整体素质

一是行前培育。有外出党员的党组织,在党员外出前,对其进行党风党纪、遵纪守法等教育。针对外出党员的不同情况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内容一般应包括: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生产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使他们学有所用。同时要求党员外出后要主动与所在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要求党员在外出期间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流动教育。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党员流动的特点成立“流动党校”,组织党课辅导员,奔赴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巡回讲课。各党支部要确定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传达党组织活动安排,邮寄学习教育资料,通报家乡党组织的有关重大事项,收集流动党员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补课教育。各乡镇党委要抓住流动党员在重大节日回家时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内容,对他们进行补

课培训。并在流动党员中积极开展党员挂牌经营活动和“双带”活动,着重引导外出经商党员争做诚信守信、文明经商的带头人,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积极参与当地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信息,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提供平台,发挥流动党员模范作用

一是强化党员岗位责任。确定具体职责,制定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进城创业人员和下岗创业人员中的带头致富、协调劳资关系、矛盾纠纷调解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创业成绩突出、先锋模范作用明显的流动党员,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通报,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像开展以“争先进、作奉献、强技能”为主题的“三比三看”活动,即比帮带,看谁带出来的先进多;比爱心,看谁为“第二故乡”奉献多,比致富,看谁掌握的技能多;让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党旗“飘”起来。各级党组织只有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上下工夫,才能把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做好新时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党建的全局观念,做到“组织设置便利、教育管理灵活、发挥作用实在”、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实现“既要管好,又要管活”的目标。使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

下载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流动商贩与城市秩序管理的冲突成因及对策研究

    流动商贩与城市秩序管理的冲突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全国大多数城市中,围绕着城市管理发生的冲突,从数量到强 度,都呈上升趋势。都市中众多......

    浅析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概要

    浅析动物卫生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沂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彭京城 《动物防疫法》的颁布实施,使中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出台相关配套法规、规......

    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思考

    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思考辖区就业岗位较少,流动党员的数量呈增多趋势。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

    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及对策概要

    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及对策 1 社区概况及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1 对社区党建认识的偏差和不足 当前, 各城市为了增加地方财政......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淳安县农业局 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肥料、农膜等投入品的使用污染,畜禽粪尿污水、人粪尿、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千岛湖......

    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范例]

    康巴什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社区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

    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模版)

    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唐江平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尤其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社区管理体制面临新的改革。因此,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