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商贩与城市秩序管理的冲突成因及对策研究
流动商贩与城市秩序管理的冲突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全国大多数城市中,围绕着城市管理发生的冲突,从数量到强
度,都呈上升趋势。都市中众多流动商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公共交通以及影响城市市民的休息
等,但是如果强行取缔了他们,则不仅会影响到市民的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剥夺他们在都市中赖以谋生的手段。城
市的整洁、卫生、居民的利益需要保障,但城市中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存权也同样需要尊重,结合我国现代都市的特
点,探索一条既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又能维护民生的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流动商贩;行政执法;城市管理
城市秩序的好差,关系到群众工作生活是否便利的环境
条件,也关系到城市的治安管理。当前,城市管理执法是人们
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执法局的难点问题,流
动摊贩作为一种大多数外来人员、本地下岗工人、无固定职
业者谋生的职业,可能关系到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一方面
有的因没有资本,为了节约成本而不遵守城市管理的有关法
律法规:占道经营、妨碍交通、污水四溢、垃圾遍地、噪音扰民
等,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工作;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存在着
两种心态。一种是对上述情况埋怨执法部门管理不利;另一
种心态则是认为到处都可以消费(地点流动性强,经营范围
广),这是给居民带来一种方便。城市秩序行政管理部门在执
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矛盾。
一、流动商贩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流动商贩各自的条件不一样,在经营过程中,流动
商贩也逐渐分化出固定型流动商贩、半固定型流动商贩、流
动型的流动商贩这三个类型。
(一)固定型流动商贩,相对固定是这类流动商贩的最大
特点。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这类商贩往往都是往人群比较密
集的地方集中。即使不断遭到城管的驱赶,他们也不会轻易
放弃阵地。城管巡检,他们就边嬉皮笑脸赔不是,边打包走
人;城管刚走,他们便又卷土重来,用无限的时间与有限的城
管玩捉迷藏。
(二)半固定型流动商贩,相对于固定型流动商贩,这类
流动商贩的流动性就显得更强。这类流动商贩的构成主体主
要是老年人,集中区域主要是在居民社区扎根群众,城管的执法工作很少会进入到社区里面,这就给这类流动商贩提供
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经营场所,如果有城管介入,无奈之下,他
们也不得不转移阵地。追求生存与希冀稳定的矛盾,造就了
这些半固定型的流动商贩。这些流动商贩影响到了社区里的居民,主要是因为卫生、噪音,使居民对其印象较差。此类流
动商贩主要以务农人员为主,季节性较强。
(三)流动型的流动商贩。这类流动商贩可以称为真正的流动商贩,地点变动性很强,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城管人员很
难管理,这类群体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体力好,自尊心强,更
加加大了城管人员的管理难度。
二、城市秩序管理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机制体制不顺
我市城市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先后成立过城市管
理办公室和城市管理局,这些机构的设置,在全省处于超前
地位,对于加强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金华市现行的城
市管理体制却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一是职能交
叉,责任不明。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
门众多。目前,建设、规划、工商、公安、卫生、环保、文化等部 门和婺城区、金东区、开发区、双龙风景区以及下属的街道
(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管理城市的职能。无论市级管理
部门之间还是市、区政府之间,都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现象,一件事大家都在管,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二是“头重脚轻”,权力过于集中。市级机关权力过于垄断,使区和街道难以承
担城市管理的重任,出现了一些违章行为有权的看不见,看
见的无权管的现象。三是执法主体散乱,各自为政,分头执
法,形不成合力。
(二)城市管理缺乏长效性,难点问题久治不愈
由于城市管理的动态性、反复性,加之管理人员和经费的不足,城管人员在城市管理中往往是打“突击战”、“疲劳
战”,形不成长效管理的格局,一些长期困扰城市环境面貌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主要表现在:一是乱扔乱倒
垃圾;二是违法占道经营。除此外,在城市管理中还有一个较
突出的问题没有破解,就是在对个人违章行为的处罚上是一
个空白。由于市民素质不高,一个人扫、一个人管,几十个人
乱扔乱丢的现象普遍存在,出现这边扫了那边丢,这边净了
那边脏的状况,执法人员根本没有精力来管,严重影响了市
容环境的整洁。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对金华市区内流动商贩的整治和清理中,“战斗”在最
前线的是城管。城管形象不佳,有其自己的行为和其他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背了这种管制思路的“黑锅”。在一些城市,大到建筑施工违法,小到整治路边摊,都属于城管的执法范
围。城管部门在不同的城市,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因此,面对
可能是“合法”的流动摊贩,城管人员似乎也需要一个“合法”的地位。城管“合法”化,可能正是城管“文明化“人性化”的重 要前提。各个城市综合执法各有不同,法律滞后,行政规章不
完善,使相关执法部门缺乏适当的执法手段。
(四)城市秩序与方便群众存在矛盾
城市治理是政府应与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和谐共处。两者
之间应是朋友关系,而不是僵硬的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一
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应建立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上的秩
序,而不可以为了秩序的需要而强行剥夺一些人的基本生存
条件。要有良好的城市秩序就要严格管理,但一管就死,就无
法满足群众需求。认识到存在的小商贩,反映了城市低收入
群体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到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中有不同层次服务和需求。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他
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小商贩提供的服务,满足了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
(五)城管执法环境差,执法难度大
在众多行政执法部门中,城管执法的难度是最大的。一
方面,因为城市管理的对象组成,一些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法
律意识薄弱。当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管理时,跟执法人员胡搅
蛮缠,甚至破口大骂,阻挠执法。另一方面因为城市管理的对
象大多是弱势群体,部分人生活确实困难,以流动经营作为
谋生的手段,一些市民尽管强烈要求有一个优美、整洁的工
作生活环境,但又受同情心驱使,盲目同情违章经营者,片面
指责城管执法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被管理者的抵触情
绪。再就是法律法规赋予城市管理的强制力不够,城管执法
部门对一些抗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户没有强制手段,尽
管执法人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还是经常发生阻挠执法、抗拒执法的事件,执法者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三、建议及对策
(一)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管理职能
根据我市区划调整的实际,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的实践,城市管理建议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
基本思路:一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变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
二是加强分级分层管理,充分发挥区、街道和社区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社会监管,鼓励和组织各界群
众参与城市管理。传统的城市管理中,由城市政府对城市进
行全面控制,管理主体呈单一性、排他性、不可选择性,其管
理方式呈单向性。根据治理善治理论,在现代城市中,对公共
事务的最佳管理和控制已不再是集中、单向的,而是多元、分
散、网络性的。流动商贩的治理应该由传统的城市政府单一
主导型管理模式向包括城市政府、非政府组织、市民、社区等
多元治理主体治理模式转变,从而达到流动商贩的善治局
面。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公益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在管理过程中,对那些
屡罚屡犯的行为,通过适当的曾发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要
正视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员靠摆摊设点为维持生
计的现实,一方面采疏堵结合、先疏后堵、边疏边堵的办法,坚持“既照顾群众,又靓丽城市”的原则,在不影响交通和行
人的地段划出一些夜市摊区、水果摊区、卤菜摊小商品摊区、修配摊区,为下岗工人和外来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经营场
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强化
对无证经营和乱扔垃圾等个人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城
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强化市民教育和舆论宣传
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人是一
切工作的最终决定因素,城市管理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市民素
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
强化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关注城市管理工
作,大力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能认识城市
管理的意义,了解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城市管理
人人有责”的责任感,理解城管人员的工作,并积极支持、主
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自觉维护好城市环境卫生秩序,抵制
违章行为,共同塑造金华城市的良好形象。
城市发展的日益复杂性使得任何治理模式失去了完美的可能性,我们认识到,任何治理模式都只是个工具,不是终
极解决之道;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的矛盾,但它集中体现了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是任何治理模式目前都很
难解决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就业问题的良
好解决,社会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可以期待,改革开放、经济
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流动商贩
治理的难题才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我国城市流动商贩的治
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强化城市秩序管理南宁街头面貌换新颜[N].南宁日报,2009-08-14.90
第二篇: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 以 北 京 市 为 例
摘要:“流动商贩”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动商贩,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的方式,流动商贩的数量与日俱增。他们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流动商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性缺失,导致流动商贩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秩序等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基于流动商贩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政府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流动商贩作为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对其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成绩。对流动商贩的研究,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城市流动商贩的社会背景、存在原因、以及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考量,得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流动商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 流动商贩 治理对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与深化,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自由经济的需求性与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中国现行不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与人们的商品交易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流动商贩存在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与流动商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城市管理者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流动商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处于社会低端人群的消费需求,更是一部分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只有承认和尊重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才是有效治理流动商贩之基石,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流动商贩存在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是流动摊贩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流动商贩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这种无固定的商品交易。在对100名流动商贩的了解中,我们发现,57个商贩属于外来务工人员,28个本地农民,15个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其中,93%的部分属于无工作人员,只有7人是工作之余的第二份职业。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因此成为低收入家庭和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外来人员等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选择。而且由于流动摊贩的适应市场的能力强、经营内容调整快又不承担办证费、税收、店面承租费或摊位费等等各项费用,因此,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营者,在其他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摊贩产生的利润大大超过合法经营经营者所产生的利润。
(二)市场需求是流动摊贩产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民众的需求是全方面、多样的。而城市中的无论从商品供应、地理位置、适应市场的能力的方面,都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民众的市场需求。而市场作为调节供需关系的枢纽,势必会产生一种更加方便大众的交易形式,而流动摊贩这种特殊的形式以其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优势,正好弥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满足了一定的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地。
(三)外来人员涌入城市成为流动摊贩产生的推动力
据本次不完全统计,昌平区接受调研的流动商贩里接近半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在北京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外来人员中,一部分人没有一技之长,一时找不到工作,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易于经营,因此这部分人就选择了流动设摊经营,成为流动摊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就业形势严峻,下岗待业失业人数增多是社会原因
目前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平稳的,但随着新增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产业转变,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导致下岗、失业、待业人员不断增加。而一部分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常常迫于生计,只能把流动设摊作为谋生的渠道和手段。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流动商贩存在的制度原因
在此次调研的人群中,超过67%的流动商贩是由于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为生活所迫,才自谋出路,因而流动设摊成为他们主要谋生手段。流动设摊的老年人、残疾人是流动摊贩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低保、农保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社会福利跟不上,致使很大一部分人群游离在温饱的边缘,只能以流动设摊作为谋生手段,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谋取更多生活必需品。
二、流动摊贩的特点与产生的问题(一)流动摊贩的特点
流动摊贩挤街占道、无固定门店,在城市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在广场附近等随意摆设摊点或走街串巷。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
大多数受访人群认为,流动性是流动摊贩最显著的特点。由于流动摊贩经营工具简单,不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就可以经营。所以它的活动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商贩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段人们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商品出售,加上流动摊贩交易过程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用开票,因此可以随时随地流动或者设摊经营,活动范围遍及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和广场附近、学校周边、城市道路等诸多地区。
2、经营活动的特定时段性
由于经营环境的恶劣,流动摊贩要求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宜的价格把经营物品销售出去,取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流动摊贩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常常于上、下班高峰时间出现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或者于清晨、中午、傍晚期间聚集在集贸市场(菜场)周边;或者于清晨时出现在锻炼人员集中的公园、广场的附近;或者于学生放学期间出现在学校周围;抑或于夜间出没在大商场、超市的门口等等,其经营活动的时段性非常明显,其它时间则基本上躲藏起来。
3、经营内容杂、应变能力强
流动摊贩经营内容品种繁杂、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有小家电、小百货等日常生活用品;水果;蔬菜;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而且,流动摊贩能根据季节变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应变性。尤其经营内容的季节性特别明显,如六月杨梅、秋夏的西瓜、秋冬的橘子和冬春的甘蔗等,甚至在一天之内也会经营不同的商品,比如早上卖豆浆油条,上午卖蔬菜食品,中午卖营养快餐,下午卖水果,晚上卖小物品或烧烤。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4、管理的难度较大
流动摊贩为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处罚,在实际设摊经营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城管执法队员的巡查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战术,反反复复在同一地段设摊经营,与城管执法队员打游击战。并且在执法中队开展集中整治时,流动摊贩充分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传递,只要某路段有流动摊贩被城管执法队员查处,信息马上会传递到相关的流动摊贩,以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查处和处罚。整治结束后,流动摊贩又恢复继续设摊经营。因此,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难度十分巨大。
(二)流动商贩的危害性
由于流动商贩存在以上诸多特点,所以它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利有弊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产生的危害,以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
流动商贩不需要固定门店和经营场所,他们走街串巷、随意摆摊设点,这种不正规的经营方式虽然有其便利性,但由此而造成的果皮、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炸烤产生的呛鼻的油烟味以及哄吵的买卖交易的噪音等,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污染与无奈,零星的摊点摆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这些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降低了一个城市的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摊贩多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流动摊贩的普遍存在,不利于一个城市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2、引发食品卫生问题
经营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的流动摊贩,既无健康证又无卫生许可证,缺乏必要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卫生保障措施,有的甚至出售“三无”、过期或腐败的食品,这些食品根本不符合卫生标准,人们吃了这些食品,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不适或疾病,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流动摊贩经营的小家电等日常用品,有的是“三无”产品、伪劣产品、假冒产品等等,不符合安全要求,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故。这些流动商贩的买卖缺乏监督,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行为,所以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发生食品、产品安全事故之后也无法追究事主责任,只能自认倒霉。受访人群中,接近40%的人数基于这个原因不购买摊贩食品商品。
3、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流动摊贩不办理营业执照,所以不必依法纳税,导致国家税费流失,损害国家利益。并且由于流动摊贩无固定门店,不需支付店面费用或摊位费及管理费等。因此,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营者,同样一种商品就会在价钱上相差甚大,所以深得消费者的亲赖。这对正规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占道经营堵塞交通 流动摊贩往往在人流量大的路段摆摊设点,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或在清晨、中午、傍晚期间在集贸市场周边的城市道路两侧占道设摊。这些地方本身道路狭窄,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状况,加上流动商贩的摆摊设点,就更加加重了拥挤状况。55%的人认为流动商贩的存在影响了其正常通行,并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
5、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流动商贩不具有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商品交易经常是一次性完成的,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心理,他们很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营销假冒伪劣产品或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不公平的交易也非常容易引发矛盾,甚至造成打架斗殴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治安,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三、对流动商贩的治理
在对流动商贩的治理中,我们可以采取公共治理理论的有关理念,在认识维度上,充分考虑为什么治理、治理的目标、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什么、用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治理,从图示五个治理的要素出发,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模式,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满足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一)转变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理念是对流动商贩进行有效性治理的前提与基础。转变治理理念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必须承认流动商贩存在的客观原因和现实意义,承认流动商贩在社会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其解决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意义,第二,城市的市容建设要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处理基础上,不能以行政权力强行打压流动商贩的存在。第三,对流动商贩的态度要实现从“控制取缔”到“积极引导”的转变。在过去的治理过程中,往往对流动商贩采取一种打压控制的手段,这种硬性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这些商贩的真正问题,更加造成了城市管理人员与商贩之间的激烈矛盾,不仅不利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扩展治理主体
在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下,流动商贩治理的主体应该形成“政府为主、多元参与”的格局。首先作为政策制定、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居于主要位置的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流动商贩存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制度原因,考虑流动商贩人群的社会保护、养老、子女教育等,以更加关心而不是苛责的眼光审视流动商贩人群。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社区的力量。具体而言,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让小区居民投票决定流动摊贩的去留、经营种类、经营地点、经营时间等问题。小区居民最了解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他们也应该最能把握好管理流动摊贩的‘度’。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对社区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其引向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比如建议社区内部进行监督评议机制,即对社区附近的流动商贩实行集体监督制,定期评选优秀商贩,减少其摆摊费用或者在其摊位上颁发奖章,吸引小区居民购置该摊位物美价廉、信用度高的商品。
(三)完善治理手段
政府对流动商贩的治理手段表现在制定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上,常见
治理手段[ 谢冶菊:《关于流动商贩的治理》《城市问题》2011年第11期]为直接管制、税收、补贴、劝解、自愿服务五种,治理情况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流动商贩而言,直接管制一直是主流模式,然而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暴力的管制,采取更加温和且易于实施的办法。税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性,流动商贩应该缴纳税收,不过考虑到流动商贩的特殊性,可以重新制定纳税标准。在商业不发达但却是人口居住集中的地区,可以适当鼓励流动摊贩的出现,比如通过补贴摊点摆放费用等激励措施。同时,还要求提高城市管理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与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协管员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与素质,加强对城管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城管”执行方式的监督与管理等等措施的配合实施。
(四)治理模式的设想
近年来北京市采用了“万米单元网络管理办法”。这一方法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把城区划分为数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城管”均配置“城管通”。但是这种办法管理费用太高,而且不利于和谐关系的建设,所以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都是不科学的。在实现对流动商贩的规范性治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借鉴交通制度中关于驾驶员“十二分考核法”的管理办法。即城管可以对批准设摊的商贩实行统一“十二分”治理模式,建立违章档案,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对环境的污染、贩卖商品的质量、有无雇主投诉以及大众口碑等。“十二分制”可以采用累计分制,每次有违纪现象就扣除相应的分数,扣分定期清零并对分值为负数的商贩进行罚款处分,或取消其设摊资格。在实行这一治理模式时,应简化流动商贩注册的程序和环节,避免其因为不满与麻烦而去别的地方设摊。也应对流动商贩设定具体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规范其交易行为,提高劳动利用率与方便消费者并行。再者,也应该对这些商贩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便更加规范流动商贩的交易行为。除此之外,社会和舆论也要“宽容”看待城管的“执法难”,要理解城管的工作,同时又监督和督促城管工作方式的“合理”转变。其实更多时候,只需要相关的的各方彼此都“多一分宽容”,我们北京市的城市摊贩管理问题就一定能“和谐”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彩玲:《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年第34期
[2]陶红茹、陶朝英《流动商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11年2月(上旬刊)总第637期
[3]吕来明:《流动商贩就业权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制度的冲突与协调》商业时代2012年17期
[4]谢治菊:《社会管理视角下的流动商贩治理》政治与社会2011、10 [5]程玉海:《城市流动商贩思想状态与优化》中国商贸
[6]陈永明:《浅议流动商贩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企业导报2013年第9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杜娇然 余梦 杨雨馨 王彦林
第三篇: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概要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 以 北 京 市 为 例
摘要 :“流动商贩”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动商贩,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的方式 , 流动商贩的 数量与日俱增。他们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 由于流动商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性缺失, 导致流动商贩对城市市 容、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秩序等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 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基 于流动商贩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政府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流动商 贩作为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 政府对其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社 会管理的成绩。对流动商贩的研究, 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必 由之路。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城市流动商贩的社会背景、存在原因、以及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 通过综合 考量,得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流动商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 流动商贩 治理对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与深化,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人们对于自由经济的需求性与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中国现行不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与人们的 商品交易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流动商贩存在的基础。与此同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 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与流动商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城市管理者与流动 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流动商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满足处于社会低端人群的 消费需求, 更是一部分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必然的, 也是合理的。只有承 认和尊重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 才是有效治理流动商贩之基石, 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 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 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流动商贩存在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是流动摊贩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流动商贩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这种无固定的商品交易。在对 100名流动商贩的了解中,我们发现, 57个商贩属于外来务工人员, 28个本地农民, 15个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其中, 93%的部分属于无工作人员,只有 7人是工作之余的第二 份职业。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因此成为低收入家庭和人员特别 是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外来人员等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选择。而且由于流动摊贩的 适应市场的能力强、经营内容调整快又不承担办证费、税收、店面承租费或摊位费等等各项
费用, 因此, 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 营者, 在其他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流动摊贩产生的利润大大超过合法经营经营者所产生 的利润。
(二市场需求是流动摊贩产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民众的需求是全方面、多样 的。而城市中的无论从商品供应、地理位置、适应市场的能力的方面, 都无法也不可能完全 满足民众的市场需求。而市场作为调节供需关系的枢纽, 势必会产生一种更加方便大众的交 易形式,而流动摊贩这种特殊的形式以其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优势, 正好 弥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满足了一定的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地。
(三外来人员涌入城市成为流动摊贩产生的推动力
据本次不完全统计,昌平区接受调研的流动商贩里接近半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这种现象在北京 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外来人员中, 一部分人没有一技之长, 一时找不到工作,由于流动摊 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易于经营,因此这部分人就选择了流动设摊经营,成 为流动摊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就业形势严峻,下岗待业失业人数增多是社会原因
目前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平稳的,但随着新增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产业转 变,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导致下岗、失业、待业 人员不断增加。而一部分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常常迫于生计,只能把流动设摊作为谋生的 渠道和手段。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流动商贩存在的制度原因
在此次调研的人群中,超过 67%的流动商贩是由于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为生活所迫, 才自谋出路, 因而流动设摊成为他们主要谋生手段。流动设摊的老年人、残疾人是流动摊贩 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低保、农保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社会福利跟不上, 致使很大一部分人群游离在温饱的边缘, 只能以流动设摊作为谋生手段, 在艰苦的生活条件 下谋取更多生活必需品。
二、流动摊贩的特点与产生的问题(一 流动摊贩的特点
流动摊贩挤街占道、无固定门店,在城市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在广 场附近等随意摆设摊点或走街串巷。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
大多数受访人群认为 , 流动性是流动摊贩最显著的特点。由于流动摊贩经营工具简单, 不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就可以经营。所以它的活动可以随着市场需 求的变化而变化。商贩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段人们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商品出售, 加 上流动摊贩交易过程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用开票,因此可以随时随地流动或者设 摊经营,活动范围遍及集贸市场周边、公园和广场附近、学校周边、城市道路等诸多地区。
2、经营活动的特定时段性
由于经营环境的恶劣,流动摊贩要求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宜的价 格把经营物品销售出去, 取得最大的利益。因此, 流动摊贩为了吸引更多的消
费者,常常于 上、下班高峰时间出现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或者于清晨、中午、傍晚期间聚集在集贸市 场(菜场周边;或者于清晨时出现在锻炼人员集中的公园、广场的附近;或者于学生放学 期间出现在学校周围;抑或于夜间出没在大商场、超市的门口等等, 其经营活动的时段性非 常明显,其它时间则基本上躲藏起来。
3、经营内容杂、应变能力强
流动摊贩经营内容品种繁杂、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有小家电、小百货等日常生活用 品;水果;蔬菜;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而且,流动摊贩能根据季节 变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具有极强的应变性。尤其 经营内容的季节性特别明显,如六月杨梅、秋夏的西瓜、秋冬的橘子和冬春的甘蔗等, 甚至 在一天之内也会经营不同的商品, 比如早上卖豆浆油条, 上午卖蔬菜食品, 中午卖营养快餐, 下午卖水果,晚上卖小物品或烧烤。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4、管理的难度较大
流动摊贩为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处罚,在实际设摊经营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城管 执法队员的巡查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战术,反反复复在同一地段设摊 经营, 与城管执法队员打游击战。并且在执法中队开展集中整治时, 流动摊贩充分利用手机 进行信息传递, 只要某路段有流动摊贩被城管执法队员查处, 信息马上会传递到相关的流动
摊贩, 以逃避城管执法队员的查处和处罚。整治结束后, 流动摊贩又恢复继续设摊经营。因 此,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难度十分巨大。
(二 流动商贩的危害性
由于流动商贩存在以上诸多特点,所以它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 有利有弊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产生的危害,以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
流动商贩不需要固定门店和经营场所,他们走街串巷、随意摆摊设点,这种不正规的 经营方式虽然有其便利性, 但由此而造成的果皮、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炸烤产生的呛鼻的 油烟味以及哄吵的买卖交易的噪音等, 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污染与无奈, 零星的摊点摆放也是 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 这些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降低了一个城市的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 流动摊贩多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流动摊贩的普遍存在, 不利于一个城市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2、引发食品卫生问题
经营油炸、油煎、水煮、火烤、白切类食品等等的流动摊贩,既无健康证又无卫生许 可证,缺乏必要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卫生保障措施,有的甚至出售“三无”、过期或腐败的食 品,这些食品根本不符合卫生标准,人们吃了这些食品,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不适或疾病, 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尤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流动摊贩经营的小家电 等日常用品,有的是“三无”产品、伪劣产品、假冒产品等等,不符合安全要求,人们在使 用这些产品时, 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故。这些流动商贩的买卖缺乏监督, 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行 为,所以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发生食品、产品安全事故之后也无法追究事主责任,只能自 认倒霉。受访人群中 , 接近40%的人数基于这个原因不购买摊贩食品商品。
3、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流动摊贩不办理营业执照,所以不必依法纳税,导致国家税费流失,损害国家利 益。并且由于流动摊贩无固定门店, 不需支付店面费用或摊位费及管理费等。因此,流动摊 贩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有门店或摊位的证照齐全的、依法纳税的合法经营者, 同样一种商品 就会在价钱上相差甚大, 所以深得消费者的亲赖。这对正规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损害了合 法经营者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占道经营堵塞交通
流动摊贩往往在人流量大的路段摆摊设点,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在人流量大的 繁华地段或在清晨、中午、傍晚期间在集贸市场周边的城市道路两侧占道设摊。这些地方本 身道路狭窄,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状况,加上流动商贩的摆摊设点,就更加加重了拥挤状况。55%的人认为流动商贩的存在影响了其正常通行 , 并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
5、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流动商贩不具有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商品交易经常是一次性完成的,出于利润最 大化的心理, 他们很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营销假冒伪劣产品或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 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不公平的交易也非常容易引发矛盾,甚至造成打架斗殴事件,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治安,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三、对流动商贩的治理
在对流动商贩的治理中,我们可以采取公共治理理论的有关理念,在认识维度上,充 分考虑为什么治理、治理的目标、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什么、用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治理,从 图示五个治理的要素出发, 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模式, 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 满足各方利益, 促进社会和谐。
(一 转变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理念是对流动商贩进行有效性治理的前提与基础。转变治理理念应该从三方 面入手。第一, 必须承认流动商贩存在的客观原因和现实意义, 承认流动商贩在社会管理不 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性, 以及其解决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意义, 第二, 城市的市容建 设要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处理基础上,不能以行政权力强行打压流动商贩的存在。第三, 对流动商贩的态度要实现从“控制取缔”到“积极引导”的转变。在过去的治理过程中,往 往对流动商贩采取一种打压控制的手段,这种硬性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这些商贩的真正问 题, 更加造成了城市管理人员与商贩之间的激烈矛盾, 不仅不利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更加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扩展治理主体
在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下,流动商贩治理的主体应该形成“政府为主、多元参与”的 格局。首先作为政策制定、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居于主要位置的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流动商贩存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制度原因, 考虑流动 商贩人群的社会保护、养老、子女教育等, 以更加关心而不是苛责的眼光审视流动商贩人群。同时, 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社区的力量。具体而言, 就是以社区为单位, 让小区居民投票决定 流动摊贩的去留、经营种类、经营地点、经营时间等问题。小区居民最了解自己的生活需要, 所以他们也应该最能把握好管理流动摊贩的‘度’。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对社区行为进行适 当的指导,将其引向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比如建议社区内部进行监督评议机制,即对社区 附近的流动商贩实行集体监督制,定期评选优秀商贩,减少其摆摊费用或者在其摊位上颁发 奖章,吸引小区居民购置该摊位物美价廉、信用度高的商品。(三完善治理手段 政府对流动商贩的治理手段表现在制定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上,常见 治理手段[ 谢冶菊:《关于流动商贩的治理》《城市问题》2011 年第 11 期]为直接管 制、税收、补贴、劝解、自愿服务五种,治理情况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流动商贩而言,直接管制一直是主流模式,然而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暴力的管制,采取更 加温和且易于实施的办法。税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性,流动商贩应该缴纳 税收,不过考虑到流动商贩的特殊性,可以重新制定纳税标准。在商业不发达但却是人口居 住集中的地区,可以适当鼓励流动摊贩的出现,比如通过补贴摊点摆放费用等激励措施。同 时,还要求提高城市管理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与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协管员队伍的整体执 法水平与素质,加强对城管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城管”执行方式的监督与管理等等措施的 配合实施。(四治理模式的设想近年来北京市采用了“万米单元网络管理办法”。这一方法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把城区划分为数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城管”均配置“城管通”。但是这种办法管理费用 太高,而且不利于和谐关系的建设,所以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都是不科学的。在实 现对流动商贩的规范性治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借鉴交通制度中关于驾驶员 “十二 分考核法”的管理办法。即城管可以对批准设摊的商贩实行统一“十二分”治理模式,建立 违章档案,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对环境的污染、贩卖商
品的质量、有无雇主投诉 以及大众口碑等。“十二分制”可以采用累计分制,每次有违纪现象就扣除相应的分数,扣 分定期清零并对分值为负数的商贩进行罚款处分,或取消其设摊资格。在实行这一治理模式 时,应简化流动商贩注册的程序和环节,避免其因为不满与麻烦而去别的地方设摊。也应对 流动商贩设定具体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规范其交易行为,提高劳动利用率与方便消费者并行。再者,也应该对这些商贩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便更加规范流动商贩的交易行为。除此之外,社会和舆论也要“宽容”看待城管的“执法难”,要理解城管的工作,同时又监督和督促城 管工作方式的“合理”转变。其实更多时候,只需要相关的的各方彼此都“多一分宽容”,我们北京市的城市摊贩管理问题就一定能“和谐”解决。参考文献:
[1]郭彩玲:《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 院学报》2011 年第 34 期 [2]陶红茹、陶朝英 《流动商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11 年 2 月(上 旬刊)总第 637 期 [3]吕来明:《流动商贩就业权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制度的冲突与协调》商业时代 2012 年 17 期 [4]谢治菊:《社会管理视角下的流动商贩治理》政治与社会 2011、10 [5]程玉海:《城市流动商贩思想状态与优化》中国商贸 [6]陈永明:《浅议流动商贩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企业导报 2013 年第 9 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杜娇然 余梦 杨雨馨 王彦林
第四篇:论组织冲突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
论组织冲突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
字数:2997 来源:学理论·下 2012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组织总是不断面对各种矛盾与冲突。组织的沟通不畅、架构不合理、成员的差异和组织资源的不足,都可造成冲突。组织冲突的管理水平关系着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冲突问题处理不当,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甚至威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到冲突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管理者应运用合理的管理策略将破坏性冲突转化为建设性冲突,使组织能够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创新与进步。文章通过分析、探讨组织冲突的类型和原因以及相关管理对策,为组织冲突管理的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关键词:组织冲突;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突;冲突管理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53-03冲突是组织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据美国的组织学家施米特等人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约有20%左右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组织系统中的冲突问题。而组织冲突的管理水平则涉及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冲突问题处理不当,不但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甚至危及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一、组织的团队类型概述了解组织团队的类型,是寻求不同组织出现冲突缘由的基础。美国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将组织的团队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问题解决型团队(Problem Solving Team),二是自我管理型团队(Self-managed Team),三是跨职能型团队(Cross functional Team)[1]。而在现实生活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我们更常接触到的组织团队可能是如下三种:1)任务或项目型组织团队。这种类型的组织团队是为了完成某项活动、项目或任务而组建的,他不仅被要求采取单独行动,而且这些行动也往往是组织经营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因此,团队领导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和责任。2)职能型组织团队。这种类型的组织团队是为了实现某种职能而在企业中存在的,通常是以某个部门的员工为核心,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员工参与的松散组织。这种团队大抵对应“自我管理”型团队,但团队的存在是有目标的,而且往往是由部门的组织流程相关,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团队。3)高管组织团队。这和“跨职能团队”的描述接近,组织团队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区分不同类型的组织团队的意义在于处理冲突时,可以结合组织团队的属性、目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选择合适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二、冲突及冲突管理的含义
(一)冲突的含义由于对冲突的研究角度和追求目标的不同,组织行为学家对冲突有着不同的定义。斯蒂芬·罗宾斯指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1]。在刘易斯·科塞看来:“冲突就是为了价值和对一定地位、权力、资源的争夺以及对立双方为使对方受损或被消灭的斗争”[2]。而彼得·康代夫却认为冲突是“一种彼此相关或互动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我们发现我们自己(要么作为个体,要么作为群体)处于某种被觉察到的对我们个人或集体的目标威胁之下。这些目标通常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3]。可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在追求目标上,冲突的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在表现形式上,出现直接交锋且比较激烈,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带有明显的破坏性。
(二)冲突管理的含义涉及冲突管理的理念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中,具体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40年代)的“传统观点”提出:冲突是非理性的、破坏的,必须加以阻止。第二阶段(20世纪40—70年代)的“人际关系观点”则认为:不可能彻底杜绝冲突,而且某些冲突可能对组织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要区别对待。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相互作用观点”认为:组织要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心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冲突,应鼓励合理冲突。冲突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管理。广义冲突管理包括发现冲突,分析、处理、解决冲突的全过程。狭义冲突管理则指解决并预防组织内部具体冲突的方法与策略。传统冲突管理通常把研究对象界定在行为冲突和结果冲突的研究上,多为冲突发生后的管理。现代冲突管理则认为,冲突管理研究的对象应包含冲突的产生和演变规律,对冲突要实行全面、全程管理,把较低层次的冲突事后管理提升到将冲突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层次[4]。
三、组织冲突的类型较为常见的组织冲突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这是组织冲突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冲突类型。破坏性冲突又称非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目标一致,但由于实现目标的方法或认识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创新性思维、变革的意愿、意见的表达渠道等方面冲突。建设性冲突可使组织的缺陷充分暴露,防止负面状态的扩大,同时,可促进不同见解的交流和对自身不足的检讨,有利于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二)潜在冲突和正面冲突潜在冲突即冲突处于萌发阶段,表现为组织中已经产生矛盾,出现了诱发冲突的可能,但还不足以引发冲突的发生。正面冲突则是潜在冲突已经突显,表现为冲突的双方正面对抗,直接交锋。
(三)实质型冲突、目标型冲突以及差异型冲突实质型冲突是指冲突各方由于利益的分配、职权划分、晋升调级等问题而引发的冲突。目标型冲突是指冲突各方因要求达到的结果和目标互不相容时所发生的冲突。背景差异型冲突是指冲突各方由于教育程度、价值观、个性爱好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的冲突。
四、组织冲突的产生原因
(一)组织沟通的不顺畅缺乏沟通,不仅可造成组织成员的个体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且缺乏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沟通中的语义表达不当、信息交流不充分和沟通方式单一化等均可构成沟通障碍,导致组织成员误解的产生,增加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组织结构包含了组织规模、组织流程、不同层面的管辖、员工与目标间的协调、激励手段、领导风格等。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所设机构责、权、利分配不当,就会形成推诿扯皮或多头领导,上下级部门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规模较大的组织,常常会因为分工不当而引发冲突。此外,在组织成员普遍较年轻、任职时间较短、群体离职率较高的情况下,冲突的出现也较高。
(三)组织成员的差异组织成员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组织成员的差异越大,共性就会越少,组织成员间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就越普遍,工作和交流的阻碍、争执和冲突也就越频繁[5]。
(四)组织资源的稀缺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然而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或个人出于对这些资源的依赖,都希望在资源获取方面处于优势,因此,势必出现冲突,并随着对资源依赖程度的增加,冲突的发生频率和激烈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五、组织冲突的管理基本策略面对组织冲突,管理者的基本对策是处理冲突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而非评定对与错。应依据冲突对组织产生的双向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相应合理的冲突管理策略,即激发建设性冲突,减少破坏性冲突,并积极促使破坏性冲突向建设性冲突转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冲突对组织的积极影响,使组织能够自我反省,运作顺畅,提升绩效,不断创新与进步。
(一)防范破坏性冲突在组织运作过程中,破坏性冲突是一种消极因素,可造成组织的人际交流紧张、工作节奏失调、甚至管理失控导致组织的整体目标偏离方向。组织可从两方面进行破坏性冲突的有效管理。
1.预防措施——构建有效的冲突管理预警机制(1)加强沟通。沟通是组织成员间相互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组织与成员保持沟通交流,可深度了解员工的专业能力、个性特点、个人背景,从而结合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工作安排和调整,减少因差异引起的冲突。另外,组织可通过增加合作或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员工间的交流、了解、适应与接纳,为避免冲突创造基础条件。(2)提高满意度。组织成员的不满情绪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它损坏组织成员间的信任感,削弱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应公平、公正地对待组织内所有成员,消除歧视偏见,减少不满、猜忌与误会等不良情绪,以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将大部分负面情绪消除在萌芽之中,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3)健全信息系统。通过健全的组织信息系统,顺畅地传递正面的、重要的信息,使员工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组织中的目标,明确权责,凝聚力量,促进发展,避免因信息不健全和不对称造成的冲突。(4)提高成员心理素质。重视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心理相容性,在工作、生活、文化等各个层面和谐相处,相互宽容,化解分歧,减少冲突。2.解决措施——构建有效的冲突管理化解机制(1)正视冲突。组织的管理者应尽可能早地发现冲突,解决冲突。当冲突出现时则不可回避,应及时分析冲突出现的原因、类型、发展的方向,拿出恰当的应对措施,积极寻求解决该冲突的恰当途径。(2)化解冲突。在冲突的处理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简单行事。特别是当冲突涉及利益分配、晋升晋级、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时,更需要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使发生冲突的成员逐步转变观点,消除矛盾,从而化解潜在冲突,转化消极冲突。(3)构筑信任。对不满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疏导。组织通过使用内刊、告示栏、意见箱、专栏或会议等方法设立顺畅的议论渠道,让组织成员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自身在组织中的价值,激发归属感,信任组织,依靠组织,使组织成员齐心协力,共创佳绩。(4)适时回避。当冲突比较尖锐或激烈时,应采用回避的方法,避免冲突的升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暂时性地避开,淡化矛盾,然后再用其他方法加以解决、消除冲突。
(二)鼓励建设性冲突建设性冲突对组织起着积极推进的作用。当组织出现发展迟缓、绩效低下、员工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等问题时,就需要进行组织的建设性冲突的鼓励[6]。1.鼓励不同意见。包括公开鼓励与沉默鼓励。公开鼓励即以通过多种形式鼓励组织成员提出的新建议、新方法、新理念。沉默鼓励是对暂时不宜采纳的提议不予否定,以暂不表态的方式进行鼓励,通过工作实践进行检验,也有利于员工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2.提供积极信息。对于在创新性思维、变革的意愿等方面出现冲突的双方,管理者应分别向他们提供有关信息,鼓励他们继续讨论辨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予以试行,将会收到很好效果。3.选择适当时机在建设性冲突的解决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解决冲突的时间,让冲突更加明朗化,展现更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一面。但管理者要注意:1)不能对冲突的双方都表示支持;2)将冲突对组织的可能损害降到最低;3)事先考虑并安排好必要的弥补措施。4.组织架构调整适当的组织结构调整可以刺激建设性冲突的产生。例如,1)引进人员或重用建议者以建立新的渠道;2)部分调整或重新构建组织结构;3)改变组织建设的文化理念。各种举措促使潜在的冲突暴露出来,从而推动组织寻求应对办法,促进组织的不断发展。结语组织如果没有冲突的存在,势必失去生机与活力。组织内部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所有冲突都是有害的。针对冲突,组织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理性分析组织内部冲突产生的根源,选择相应的冲突管理策略,激发和利用建设性的组织冲突,化解和消除破坏性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实现组织的工作目标。参考文献:[1]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彼得·康代夫.冲突事物管理——理论与实际[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4]马新建.管理冲突:一般理论命题的理性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65.[5]程菊文、叶利贞.论冲突的防范和解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6,(2):21-23.[6]柴振荣.管理冲突及其解决的可能性[J].管理科学文摘.1999,(9):38-39.
第五篇:英语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研究
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汝州市小屯镇二中 赵旭辉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对农村义务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与县城相比较,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状况和教育前景令人担忧。在农村中小学的英语课堂上存在大量的英语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存在,使英语教学面临巨大困难,教学目标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研究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和教学成绩,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 学困生 成因 对策
英语学困生指在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英语是他们提高自己学习总成绩和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短板。英语学困生普遍存在于各学段、各学校的英语课堂当中,与英语教师如影随行,是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重点关注的对象。英语学困生在班级中占有很大比例。英语学困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
苦学型。这类学生能力一般,智力正常,学习英语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每天做大量的习题,学习哑巴英语。他们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但是学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运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交流,缺乏自信,生怕说错句子被别人嘲笑,不敢自觉主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
偏科型。这类学生其他科目都能考出较好成绩,唯独英语成绩悬殊太大。在课前预习,课下复习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自主学习能力差。他们对英语学习内容一窍不通,总是记不住单词、短语、句型和常见语法知识点,课堂上从不张口读英语,不参与课堂活动,遇到问题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甚至在英语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舍得花时间,下功夫。
厌学型。这类学生各门功课成绩都不太理想,他们对英语学习更不感兴趣,对英语过敏,“谈英色变”,怕而远之。此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让老师头疼。他们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看课外书或做其他小动作。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不屑一顾,对老师的讲解臵若罔闻,甚至故意与老师作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厌恶。
不可否认,个别学生天生就存在智力缺陷,学习上明显赶不上其他同学,但绝大多数学困生的智力是正常的。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因素,学生自身生理因素,家庭生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学困生的影响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为了弄清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和深度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学校是学困生产生的摇篮,学困生是教师教出来的
学校是学困生产生的摇篮,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困生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应对学困生的产生负主要责任。英语是外语,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境,学生只能通过在校学习才能获得。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注定让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呈现差异,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分数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与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教师对优等生喜爱无比,而对给自己所教学科拉分的学生另眼看待,经常对他们冷嘲热讽。教师对学困生冷漠的态度和不公平的评价,使得他们从思想深处认为自己就是差生,是弱者,自己与英语无缘,学习英语比登天还难,从而开始惧怕老师、排斥学习,基础越来越差。英语课堂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对话活动,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可是有些英语教师怕学困生不会活动,影响教学进度而很少给他们参加的机会。与偏科型学生相比,厌学型学生更加不幸,因为每次调研考试,班级参评人数的抽取是根据一定比例,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的。厌学型学生就是老师眼中的“差生”,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参评,不影响班级和学科的成绩排名。因此,他们就得不到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边缘化,被“打入冷宫”。偏科型学生的成绩要参评,教师就要想办法给他们补差,他们是教师重点补差的对象。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责任重,生活条件差等原因,很难使优秀教师扎根基层。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将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平时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不探索教育规律,不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情况,不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仅靠自己固有的教书经验,延长学习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加大做题强度,对学生采取逼迫和灌输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点燃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了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不再“亲其师,信其道”,不再“乐其道”。正是由于教师的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才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种种不良表现,甚至敢公然在课上和课下与老师对着干,一步步沦为学困生。不改变教育评价制度,不提高教师素质,不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学困生将继续产生并长期存在。
二、学困生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是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说的“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等。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指导你正确的修行方法,而用功还是要靠自己。英语学困生共有的特点是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学习者只有通过辛勤的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有些学生能积极主动想出办法去解决,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有一部分学生意志薄弱,处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自信和耐心,常常采用得过且过,拖延时间,浅尝辄止,有意回避等消极方法,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到了解决起来无从下手的地步,于是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
英语学习需要学习者用心去体验,不仅需要用脑去想,而且要用眼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记,用口说。英语学困生之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使各感官密切配合。在英语学习中,单词、短语、句型、语法是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就无法开展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英语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三心二意,自制能力差,爱做小动作等毛病。如学困生在记忆单词时,一边口头不断机械重复,一边眼睛可能就专注到别的地方去了,手还不停做着其他事情,双腿不停摆动,根本没把单词记在心里,这一连串的无效动作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英语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常年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天天接触英语学困生,在和英语学困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这部分英语学困生的智力水平和优秀生差不多,甚至有的智商比优秀生还高,他们之所以英语学不会,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品质。
三、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我们生活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当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与农民工差距不大,使部分农村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学习无用,大学毕业还是一样打工,不如早点出去挣钱。因此,当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总会说“上不成学,就不要上了,出去打工吧!”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降低,致使未成年的学生学习缺乏监管,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动摇念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很多行业不需要员工具备高学历和工作经验,因此一些学困生辍学后就能上岗工作,挣得工资,并且买一些很时尚的用品在同学面前炫耀,使一些学困生羡慕不已,对学习更是心不在焉。现在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家里的一切都要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优先照顾到孩子,绝对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在长辈的一味溺爱中长大,过分依赖于别人,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差,一旦在学习遇到问题,如单词记不住,课文不会背,考试不及格,就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产生厌学的念头。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期,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长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造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生走向世界的步伐。
把英语学困生转化成优等生,使其能够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生活,是英语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转化一个学生就等于重新塑造一个生命,最能体现英语老师的工作价值和人生价值。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把学生都培养成素质全面,发展协调,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是每位教师的心愿。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是塑造人灵魂的事情,责任重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要关爱学困生。哲学大师罗素说过: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困生有种种不良表现而百般厌恶,不能因为学困生会影响学科成绩而横加指责,更不能因为学困生一时难以转化而放任自流。相反,教师应同情和帮助弱者,对学困生应付出更多的关爱。教师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学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学困生内心也有向真向善向美的强烈愿望,只有当他感受到老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完全是出于对他的关爱时,才能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东西对他有价值,对未来生活有帮助。这时候他们心中的纠结就会自动解开,他们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向老师真情流露,畅所欲言,就会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学习。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能够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由于爱,学生的学习才能充满快乐。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的结果。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冷嘲热讽,可以原谅教师的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也为英语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此,英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如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深造,多听多看英语类的节目、报纸、书籍等,多背诵,多积累语言素材,经常用英文写作,加强口语练习。英语教师只有专业素质过硬,才会在讲课时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举重若轻,把内容讲得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有深度,有广度,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而误人子弟。再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教学视角,既能驾驭全局,又能注重个体。教师的教育智慧来源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探索。英语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技能的培训,密切关注课改动态,搞好校本研修,做好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认真观察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情,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等,使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英语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避免学困生的出现。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首先英语教师应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果英语教师没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那么他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呢?因此,律人先律己,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做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英语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背诵一篇英语短文,那么他每天就要和学生一起这样做。英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那么他就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如果英语教师做事情虎头蛇尾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学生也会跟着他的样子去做。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地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自己在课下却沉迷于喝酒打牌,那么他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教师的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语教师只有做事情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形象,这才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其次英语教师对学困生应严格要求并做到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一抓到底。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的现象。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只有坚持不懈,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习惯。偏科型和厌学型学生的学习意志薄弱,对于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应该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并加强督促和检查力度,对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也是必须的。因为化蛹成蝶本身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再次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一次成功,要让学困生明白只要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成功就一定会属于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都会给学生的内心一深深的震颤,都会使学生心存感激,充满自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与表扬,并对他们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与充分肯定。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班靳小龙同学,该同学人高马大,是体育委员,该生英语考试经常不及格,但篮球打得漂亮。我也经常和他在一起打篮球,因此我经常对他说,打篮球一是需要热爱篮球运动,二是需要刻苦训练,因此学习英语也是这个道理。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从学习简单的英语对话入手,在课堂上经常和他进行英语口头交流,现在他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也明显增强了。慢慢地,他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成了班上学习英语的典型。
三、英语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
育人工作不能只靠学校,它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自制能力差,学习容易受外界干扰。学生每周在学校五天时间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回家两天就出现反复。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家访工作。虽然现在学校普遍使用校讯通与家长保持联系,方便快捷,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家访的形式效果更好。一方面,教师可以把学生在校表现以及教师对该生的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详细说明。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现状、生活环境、行为表现和生活习惯,从而制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家访能够拉近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更加信任。家访是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有效手段。如张晓玲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该生转入我班时英语成绩不好,有一段时间她因病在家休息两周,耽误了一大截功课,如果不及时补上的话,她就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了,而她的父母又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对英语一窍不通,无法在学习上对她进行辅导。当我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利用工作之余,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她的父母都很感动,她学习也特别认真。自从病愈返校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能坚持学习英语,认真完成作业,主动请教老师。经过自己三年不懈努力,最后顺利考入一高。她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每次和她说起话,她总是对我深怀感恩之情。她说那次补课使她深受触动,从此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家访能够消除学困生家长对教育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使家长能更深入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从长远的角度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从而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教师应该把家访工作做好,做实,要依靠家长,动员家长。相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学困生就能很快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没有人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但是却可能成为他改变的原因。最好的教育是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任重而道远,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不能指望给学生施点肥,浇点水,就能使他立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需要耐心地呵护和等待。放慢前行的脚步,静下心搞教育,慢工出细活。成长是慢的艺术,学生的进步与成熟是需要期待的,教师需要懂得去欣赏学生,教师需要陪伴学生们一起成长,一同品味生活中的苦与乐,教师需要用爱去催开生命的花,用爱去等待生命的绽放。
主要参考文献
[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 [2] 陈大伟.建立理想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 刘火亮.教育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4] 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0. [5] 张海晨 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